CN212339417U -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39417U
CN212339417U CN202021709500.XU CN202021709500U CN212339417U CN 212339417 U CN212339417 U CN 212339417U CN 202021709500 U CN202021709500 U CN 202021709500U CN 212339417 U CN212339417 U CN 212339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aying
liquid
ventilation
humidifying
sp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095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有林
袁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17095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39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39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39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其中,通风加湿装置包括:风机,风机的进风口与室外连通;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与风机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进入风机内,并经过加湿组件加湿后吹向室内;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结构和设置在加湿结构上方的喷淋结构,喷淋结构包括喷淋本体和引流件,引流件穿设在喷淋本体上且与喷淋本体之间形成出液间隙;其中,沿喷淋结构至加湿结构的方向上,出液间隙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喷淋组件对湿膜的喷淋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系统进行制冷的过程中,仅通过启动压缩机进行制冷,导致空调系统的能耗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在进新风口处设置湿膜的方式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以降低室内的热负荷。然而,在使用喷淋组件对湿膜进行打湿的过程中,喷淋组件对湿膜的喷淋不够均匀,影响湿膜对室外新风的加湿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喷淋组件对湿膜的喷淋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风加湿装置,包括:风机,风机的进风口与室外连通;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与风机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进入风机内,并经过加湿组件加湿后吹向室内;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结构和设置在加湿结构上方的喷淋结构,喷淋结构包括喷淋本体和引流件,引流件穿设在喷淋本体上且与喷淋本体之间形成出液间隙;其中,沿喷淋结构至加湿结构的方向上,出液间隙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喷淋本体具有安装孔,引流件穿设在安装孔内,引流件的外表面与安装孔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出液间隙;其中,沿喷淋结构至加湿结构的方向上,引流件的外径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加湿组件还包括:储液结构,储液结构设置在加湿结构的下方,以用于盛接从出液间隙喷淋出的液体;其中,储液结构与喷淋结构连通;泵体结构,泵体结构设置在储液结构内,以用于将位于储液结构内的液体泵送至喷淋结构内。
进一步地,沿喷淋结构的宽度方向,引流件位于喷淋结构的中部;其中,宽度方向与从风机至加湿组件的方向一致;和/或安装孔为多个,多个安装孔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引流件为多个,多个引流件与多个安装孔对应设置,预设方向与喷淋结构的宽度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沿喷淋结构的宽度方向,喷淋本体包括进液腔和空腔,进液腔与安装孔连通,空腔与进液腔相互独立设置。
进一步地,进液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通过第二腔室与安装孔连通;喷淋结构还包括:溢流板,设置在喷淋本体的第一内壁上且朝向喷淋本体的第二内壁延伸,溢流板与第二内壁之间具有过液间隙;其中,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相对设置,溢流板、部分第一内壁及部分第二内壁之间围绕形成第一腔室。
进一步地,引流件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内壁上,引流件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内壁延伸,并从安装孔内穿出。
进一步地,喷淋结构还包括:过液通道,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第一腔室通过过液通道与第二腔室连通;其中,沿预设方向,过液通道位于第一腔室的中部;预设方向与喷淋结构的宽度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过液通道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相对设置以形成过液空间,第二板体包括顺次折弯的第一板段、第二板段及第三板段,第一板段与第三板段分别位于第二板段的两侧,第二板段为弧形板段。
进一步地,喷淋本体还具有进液孔,进液孔位于喷淋本体的一侧且与进液腔连通;其中,沿喷淋本体的进液方向,安装孔的孔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喷淋结构还包括:第三板体,设置在喷淋本体内;第四板体,设置在喷淋本体内且与第三板体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其中,第三板体、第四板体及部分喷淋本体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进液腔;第五板体,设置在喷淋本体内,第五板体与部分喷淋本体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及通风加湿装置,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其中,通风加湿装置为上述的通风加湿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喷淋结构对加湿结构进行打湿时,位于喷淋本体内的液体在其自重作用下从出液间隙内流出并流向加湿结构。这样,在液体从出液间隙内流出的过程中,由于出液间隙逐渐增大,进而避免液体由于自身张力附着在喷淋本体上而影响喷淋结构的喷淋动作,以确保位于喷淋本体内的液体均能够通过出液间隙喷淋至加湿结构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喷淋组件对湿膜的喷淋均匀性较差的问题,提升了喷淋结构的喷淋均匀性,进而提升了加湿组件对室外新风的加湿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加湿装置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通风加湿装置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通风加湿装置的喷淋结构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喷淋结构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3中的喷淋结构的第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3中的喷淋结构的第二角度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加湿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喷淋结构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加湿装置的实施例三的喷淋结构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通风加湿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0、风机;30、加湿组件;31、加湿结构;32、储液结构;321、溢流孔;33、喷淋结构;331、喷淋本体;3311、安装孔;3312、进液腔;3312a、第一腔室;3312b、第二腔室;3313、空腔;3314、进液孔;332、引流件;333、溢流板;334、过液通道;3341、第一板体;3342、第二板体;335、第三板体;336、第四板体;337、第五板体;338、出液间隙;34、泵体结构;35、液位开关;40、支架;50、第一管路;60、第二管路;70、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喷淋组件对湿膜的喷淋均匀性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通风加湿装置包括风机20和加湿组件30。风机20的进风口与室外连通。加湿组件30与风机20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进风口进入风机20内,并经过加湿组件30加湿后吹向室内。加湿组件30包括加湿结构31和设置在加湿结构31上方的喷淋结构33,喷淋结构33包括喷淋本体331和引流件332,引流件332穿设在喷淋本体331上且与喷淋本体331之间形成出液间隙338。其中,沿喷淋结构33至加湿结构31的方向上,出液间隙338逐渐增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喷淋结构33对加湿结构31进行打湿时,位于喷淋本体331内的液体在其自重作用下从出液间隙338内流出并流向加湿结构31。这样,在液体从出液间隙338内流出的过程中,由于出液间隙338逐渐增大,进而避免液体由于自身张力附着在喷淋本体331上而影响喷淋结构33的喷淋动作,以确保位于喷淋本体331内的液体均能够通过出液间隙338喷淋至加湿结构31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喷淋组件对湿膜的喷淋均匀性较差的问题,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喷淋均匀性,进而提升了加湿组件30对室外新风的加湿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喷淋结构33与加湿结构31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喷淋结构33喷淋出的水落在加湿结构31上。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结构31为湿膜。其中,湿膜与风机20的排风口相对设置。这样,通风加湿装置直接利用温度差与湿度差节能,在满足室内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显热负荷。待启动风机20后,室外新风在风机20的抽吸作用下吹向湿膜,湿膜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后,加湿后的室外新风吹向室内,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喷淋结构33位于湿膜的上方,以向湿膜喷淋水,进而保证湿膜始终处于潮湿状态且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提升了加湿组件30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地,湿膜可采用高分子湿膜、植物纤维湿膜、无纺布湿膜、树脂材料、陶瓷材料等吸湿性能较好的材料。
如图4和图6所示,喷淋本体331具有安装孔3311,引流件332穿设在安装孔3311内,引流件332的外表面与安装孔331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出液间隙338。其中,沿喷淋结构33至加湿结构31的方向上,引流件332的外径逐渐减小。这样,安装孔3311的内径固定,只需使得引流件332的外径逐渐减小,即可实现出液间隙338逐渐增大的功能,进而使得喷淋结构33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
具体地,在工作人员对安装孔3311进行加工时,将安装孔3311加工为直孔,将引流件332的外表面加工成锥形面,以确保沿喷淋结构33至加湿结构31的方向上,出液间隙338逐渐增大,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对喷淋结构33的加工更加容易。同时,引流件332靠近加湿结构31的一端为尖端,从出液间隙338排出的液体能够附着在尖端上,并通过尖端滴落在加湿结构31上,进一步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喷淋均匀性。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喷淋本体具有安装孔,引流件穿设在安装孔内,引流件的外表面与安装孔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出液间隙。其中,沿喷淋结构至加湿结构的方向上,安装孔的内径逐渐增大。这样,引流件的外径固定,只需使得安装孔的内径逐渐增大,即可实现出液间隙逐渐增大的功能,进而使得喷淋结构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加湿组件30还包括储液结构32和泵体结构34。储液结构32设置在加湿结构31的下方,以用于盛接从出液间隙338喷淋出的液体。其中,储液结构32与喷淋结构33连通。泵体结构34设置在储液结构32内,以用于将位于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体泵送至喷淋结构33内。这样,储液结构32用于对从加湿结构31上掉落的液体进行收集、盛接,泵体结构34将位于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体泵送至喷淋结构33内,以实现液体的循环利用,提升了能源利用率。
具体地,第一管路50的一端与泵体结构34连接,第一管路50的另一端与喷淋结构33连接。位于湿膜上的水能够在其自重下流入储液结构32内,储液结构32用于对从湿膜上流下的水进行盛接、收集,避免水流向室内,进而提升了通风加湿装置的整体洁净度。
如图4和图6所示,沿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引流件332位于喷淋结构33的中部。其中,宽度方向与从风机20至加湿组件30的方向一致。具体地,喷淋本体331与加湿结构31正对设置,上述设置使得喷淋结构33的出液部位于加湿结构31的中部,以使从喷淋结构33内喷淋出的液体能够均匀地喷淋在加湿结构31上,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喷淋均匀性,也使得加湿结构31被充分的打湿。
可选地,安装孔3311为多个,多个安装孔3311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引流件332为多个,多个引流件332与多个安装孔3311对应设置,预设方向与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为90°。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增大了喷淋结构33的出水量,确保加湿结构31能够被充分的打湿,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喷淋效率;另一方面使得位于喷淋本体331内的液体均匀地喷淋在加湿结构31上,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喷淋均匀性。
如图4和图6所示,沿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喷淋本体331包括进液腔3312和空腔3313,进液腔3312与安装孔3311连通,空腔3313与进液腔3312相互独立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液腔3312尽可能地位于喷淋本体331的中部,以增大喷淋结构33的喷淋范围,确保加湿结构31被均匀地打湿。
如图4和图6所示,进液腔3312包括第一腔室3312a和第二腔室3312b,第一腔室3312a通过第二腔室3312b与安装孔3311连通。喷淋结构33还包括溢流板333。溢流板333设置在喷淋本体331的第一内壁上且朝向喷淋本体331的第二内壁延伸,溢流板333与第二内壁之间具有过液间隙。其中,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相对设置,溢流板333、部分第一内壁及部分第二内壁之间围绕形成第一腔室3312a。这样,在小流量液体进入进液腔3312的过程中,小流量液体先进入第一腔室3312a内,溢流板333会对液体进行阻挡,只有液体在喷淋本体331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溢流板333的高度,才可以进入第二腔室3312b内,并从出液间隙338排出,进而使得小流量液体均匀地从出液间隙338内排出,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出液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溢流板333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溢流板333为多个,多个溢流板333中越靠近安装孔3311的溢流板,该溢流板的高度越小。这样,多个溢流板对液体进行多级阻挡,进一步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出液均匀性。
如图6所示,引流件332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内壁上,引流件332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内壁延伸,并从安装孔3311内穿出。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引流件332的安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避免附着在引流件332的尖端上的液体封堵出液间隙338而影响喷淋结构33的出液均匀性。
如图1所示,储液结构32通过第二管路60与供液装置连接,储液结构32具有溢流孔321。开关阀70设置在第二管路60上,以用于控制第二管路60的通断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加湿组件30还包括液位开关35。液位开关35设置在储液结构32内,当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值时,液位开关35处于接通状态。当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位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高度值时,液位开关35处于断开状态。其中,液位开关35设置在用于连接开关阀70和电源的第一电路上,以用于控制第一电路的通断状态。液位开关35处于接通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通路状态,以使开关阀70处于开启状态。液位开关35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以使开关阀70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储液结构32的智能化补水,无需工作人员参与,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可选地,储液结构32内设置有杀菌过滤网和/或离子交换树脂,以防止水质污染堵塞风机20。
可选地,湿膜的前方设置有可相对于湿膜运动的导风格栅。其中,当需要通风加湿装置进行通风加湿时,导风格栅处于避让湿膜的避让状态;当不需要使用通风加湿装置时,导风格栅处于封堵湿膜的封堵状态。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单独使用压缩机制冷时风机漏热。
可选地,湿膜可活动地设置在风机20的出风口处,当需要通风加湿装置进行通风加湿时,湿膜处于展开状态;当需要通风加湿装置仅进行通风时,湿膜处于收回状态,以减小通风阻力。
如图1和图2所示,通风加湿装置还包括支架40。其中,风机20设置在支架40上,支架40用于安装风机2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及通风加湿装置,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其中,通风加湿装置为上述的通风加湿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外空气含湿量d小于设定含湿量d时,启动风机,风机将室外的低温低湿或高温低湿新风通入室内,进而降低了室内热/湿负荷,减少压缩机的开启时间,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外空气含湿量d小于设定含湿量d时,对比室内外工况的含湿量、焓值,进行焓湿图分区,分为通风加湿区和通风除湿区,在通风加湿区进行通风降温或通风加湿处理,在通风除湿区进行通风除湿处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室内负荷。
可选地,室内机与通风加湿装置之间的联动可以集成控制板、或者采用蓝牙通讯、或者采用WIFI通讯等方式。
如图10所示,空调系统的控制流程如下:
(1)开机;
(2)获取设定温度值T、设定湿度值RH、室外温度值T、室外湿度值RH、室内温度值T及室内湿度值RH
(3)根据室外温、湿度得出室外空气含湿量d,根据设定温、湿度得出设定含湿量d,判断d与d之间的关系,若d≥d,启动压缩机,压缩机根据T、T及RH、RH之间的关系,按照控制程序运行;若d<d,对比室内外工况、焓值等参数,进入不同分区分别控制,运行通风加湿系统。
(4)判断室外空气焓值IH与设定空气焓值IH之间的关系,若IH<IH,进入通风加湿区,根据室内温度值T及室内湿度值RH及室内含湿量d与设定温度值T,设定湿度值RH及设定含湿量d的差值,进行通风或通风加湿;若IH≤IH且((T-T)×1.005)/((d-d)×2.5)<η时,进入通风除湿区,根据室内湿度值RH和/或室内含湿量d与设定湿度值RH和/或设定含湿量d的差值,调整通风风量;其中,η是空调系统去除显热能效比与去除潜热能效比的比值。
(5)按不同模式运行一段预设时间后,如用户关机,则运行关机程序,如未关机,则重新进入第(2)步,直至关机。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通风加湿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喷淋结构33的结构不同。
如图7所示,喷淋结构33还包括过液通道334。过液通道334设置在第一腔室3312a内,第一腔室3312a通过过液通道334与第二腔室3312b连通。其中,沿预设方向,过液通道334位于第一腔室3312a的中部。预设方向与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可选地,第一夹角为90°。这样,采用中间进水的方式使得进入第一腔室3312a内的水先到达过液通道334内,然后再向两边漫延,进而使得液体均匀地从出液间隙338内排出,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出液均匀性。
如图7所示,过液通道334包括第一板体3341和第二板体3342。其中,第二板体3342与第一板体3341相对设置以形成过液空间,第二板体3342包括顺次折弯的第一板段、第二板段及第三板段,第一板段与第三板段分别位于第二板段的两侧,第二板段为弧形板段。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过液通道334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降低了喷淋结构33的加工成本。同时,第二板段的上述设置能够减小液体对第二板体3342的冲击力,以防止液体与第二板体3342发生碰撞而影响液体的正常流动。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通风加湿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喷淋结构33的结构不同。
如图8和图9所示,喷淋本体331还具有进液孔3314,进液孔3314位于喷淋本体331的一侧且与进液腔3312连通。其中,沿喷淋本体331的进液方向,安装孔3311的孔径逐渐增大。具体地,安装孔3311为多个,且多个安装孔3311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预设方向与喷淋本体331的进液方向一致,上述设置使得出液间隙338逐渐增大,进而使得液体均匀地从出液间隙338内排出,提升了喷淋结构33的出液均匀性。
如图8所示,喷淋结构33还包括第三板体335、第四板体336及第五板体337。第三板体335设置在喷淋本体331内。第四板体336设置在喷淋本体331内且与第三板体335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其中,第三板体335、第四板体336及部分喷淋本体331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进液腔3312。第五板体337设置在喷淋本体331内,第五板体337与部分喷淋本体331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空腔3313。可选地,第二夹角为90°。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喷淋结构33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降低了喷淋结构33的加工成本。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需要喷淋结构对加湿结构进行打湿时,位于喷淋本体内的液体在其自重作用下从出液间隙内流出并流向加湿结构。这样,在液体从出液间隙内流出的过程中,由于出液间隙逐渐增大,进而避免液体由于自身张力附着在喷淋本体上而影响喷淋结构的喷淋动作,以确保位于喷淋本体内的液体均能够通过出液间隙喷淋至加湿结构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喷淋组件对湿膜的喷淋均匀性较差的问题,提升了喷淋结构的喷淋均匀性,进而提升了加湿组件对室外新风的加湿效率。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20),所述风机(20)的进风口与室外连通;
加湿组件(30),所述加湿组件(30)与所述风机(20)的排风口相对设置,室外新风经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机(20)内,并经过所述加湿组件(30)加湿后吹向室内;所述加湿组件(30)包括加湿结构(31)和设置在所述加湿结构(31)上方的喷淋结构(33),所述喷淋结构(33)包括喷淋本体(331)和引流件(332),所述引流件(332)穿设在所述喷淋本体(331)上且与所述喷淋本体(331)之间形成出液间隙(338);
其中,沿所述喷淋结构(33)至所述加湿结构(31)的方向上,所述出液间隙(338)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本体(331)具有安装孔(3311),所述引流件(332)穿设在所述安装孔(3311)内,所述引流件(332)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孔(331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所述出液间隙(338);其中,沿所述喷淋结构(33)至所述加湿结构(31)的方向上,所述引流件(332)的外径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30)还包括:
储液结构(32),所述储液结构(32)设置在所述加湿结构(31)的下方,以用于盛接从所述出液间隙(338)喷淋出的液体;其中,所述储液结构(32)与所述喷淋结构(33)连通;
泵体结构(34),所述泵体结构(34)设置在所述储液结构(32)内,以用于将位于所述储液结构(32)内的液体泵送至所述喷淋结构(33)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所述引流件(332)位于所述喷淋结构(33)的中部;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与从所述风机(20)至所述加湿组件(30)的方向一致;和/或
所述安装孔(3311)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孔(3311)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引流件(332)为多个,多个所述引流件(332)与多个所述安装孔(3311)对应设置,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所述喷淋本体(331)包括进液腔(3312)和空腔(3313),所述进液腔(3312)与所述安装孔(3311)连通,所述空腔(3313)与所述进液腔(3312)相互独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腔(3312)包括第一腔室(3312a)和第二腔室(3312b),所述第一腔室(3312a)通过所述第二腔室(3312b)与所述安装孔(3311)连通;所述喷淋结构(33)还包括:
溢流板(333),设置在喷淋本体(331)的第一内壁上且朝向所述喷淋本体(331)的第二内壁延伸,所述溢流板(333)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具有过液间隙;其中,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相对设置,所述溢流板(333)、部分所述第一内壁及部分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所述第一腔室(3312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33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壁上,所述引流件(332)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壁延伸,并从所述安装孔(3311)内穿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结构(33)还包括:
过液通道(334),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3312a)内,所述第一腔室(3312a)通过所述过液通道(334)与所述第二腔室(3312b)连通;其中,沿预设方向,所述过液通道(334)位于第一腔室(3312a)的中部;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喷淋结构(33)的宽度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液通道(334)包括:
第一板体(3341);
第二板体(3342),与所述第一板体(3341)相对设置以形成过液空间,所述第二板体(3342)包括顺次折弯的第一板段、第二板段及第三板段,所述第一板段与所述第三板段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段的两侧,所述第二板段为弧形板段。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本体(331)还具有进液孔(3314),所述进液孔(3314)位于所述喷淋本体(331)的一侧且与所述进液腔(3312)连通;其中,沿所述喷淋本体(331)的进液方向,所述安装孔(3311)的孔径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结构(33)还包括:
第三板体(335),设置在所述喷淋本体(331)内;
第四板体(336),设置在所述喷淋本体(331)内且与所述第三板体(335)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三板体(335)、所述第四板体(336)及部分所述喷淋本体(331)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所述进液腔(3312);
第五板体(337),设置在所述喷淋本体(331)内,所述第五板体(337)与部分所述喷淋本体(331)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所述空腔(3313)。
12.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及通风加湿装置,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连接;其中,所述通风加湿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加湿装置。
CN202021709500.XU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ctive CN212339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9500.XU CN212339417U (zh)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9500.XU CN212339417U (zh)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39417U true CN212339417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72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09500.XU Active CN212339417U (zh) 2020-08-14 2020-08-14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394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5288A1 (zh) * 2022-03-03 2023-09-07 仝达产品开发(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系统以及设有通风系统的车辆罩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5288A1 (zh) * 2022-03-03 2023-09-07 仝达产品开发(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系统以及设有通风系统的车辆罩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95587A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111895585A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111811037A (zh) 通风加湿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207584985U (zh) 新风集成节能空调
CN109028391A (zh) 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5444269A (zh)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CN111811038A (zh) 通风加湿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212339416U (zh)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JP2020118383A (ja)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212339417U (zh)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0748974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212339418U (zh) 通风加湿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6755419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111811043A (zh) 通风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0688578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05509158A (zh) 一种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智能空调
CN216143858U (zh) 一种加湿空调器
CN215062421U (zh) 一种风机盘管
CN202902554U (zh) 一种利用空调冷凝水蒸发降温的节能系统
CN214038718U (zh) 智能中央三恒一体机
CN113739299A (zh) 自然冷源利用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180078785A (ko) 가습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CN109489125B (zh)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器
CN113028499A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685808U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及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