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2870U -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2870U
CN212302870U CN202020371715.9U CN202020371715U CN212302870U CN 212302870 U CN212302870 U CN 212302870U CN 202020371715 U CN202020371715 U CN 202020371715U CN 212302870 U CN212302870 U CN 212302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main tunnel
tunnel
channel
smok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7171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伟斌
郭小雄
王志伟
赵鹏
罗鹏
马召辉
王子洪
安哲立
邹文浩
马超锋
付兵先
常凯
李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Priority to CN20202037171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2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2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2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 Alar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包括:隧道系统,隧道系统包括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主隧道通道为两条且平行布置,平行疏散通道平行布置在两条主隧道通道之间,横向连接通道与主隧道通道和平行疏散通道垂直且连通;火源模拟系统,火源模拟系统包括设于主隧道通道内的燃烧装置;排烟系统,排烟系统包括排烟管道,排烟管道设于主隧道通道的顶部,并与主隧道通道连通;监控装置,监控装置设于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内部,用于监测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规律。该试验系统结构稳定性好,可模块化装配且拼装方便,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灾安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境内铁路隧道的数量和长度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如火灾隐患等。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隧道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烟气的流动规律及通风策略等,设计一种与实际隧道形状结构相同的隧道结构模型进行火灾试验,能够有效地用来指导隧道实际运营过程中对于通风及排烟模式的结构设计,从而提高铁路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及解决火灾事故的高效性。
然而,虽然开展全尺寸的隧道火灾研究是最直接的研究手段,但是由于隧道结构的特殊性及巨大的长宽比特征,导致全尺寸隧道试验不仅规模大,操作难,成本高,而且很难获得大量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小尺寸的模拟试验研究在针对隧道火灾的研究方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小尺寸模拟试验系统能够有效地研究分析模拟试验隧道内的烟气流动规律及通风情况,但是目前常见的小尺寸隧道火灾试验系统往往存在着系统结构复杂、拼接困难、搭建耗时、空间占用体积大、保温绝热性能较弱、高温绝热性能弱、不便于监测观察等缺陷。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拼装,能够在实验室中开展特长铁路隧道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对于隧道内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热辐射值及通风策略等特征参数的研究分析的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小尺寸隧道火灾模拟试验系统结构复杂,不便于检测观察试验数据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拼装,能够在实验室中开展特长铁路隧道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对于隧道内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热辐射值及通风策略等特征参数的研究分析的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包括:
隧道系统,所述隧道系统包括主隧道通道、平行疏散通道和横向连接通道,所述主隧道通道为两条平行布置的纵向通道,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平行布置在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之间,所述横向连接通道横向布置并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垂直,且所述平行疏散通道通过所述横向连接通道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连通;
火源模拟装置,所述火源模拟装置设于所述主隧道通道内;
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设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的顶部,并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连通;
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设于所述两条主隧道通道、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和所述横向连接通道内部,用于监测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和所述横向连接通道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规律。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该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依照英法海底隧道原型的结构特点,按照1∶10的缩尺制作了一种结构简单,可模块化拼装,整体结构稳定性好的火灾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利用设于隧道系统内的火源模拟装置能够有效地在主隧道内模拟出火灾场景,并设计位于两条主隧道中间的平行疏散通道,便于试验操作人员经由平行疏散通道逃生,同时在两条主隧道通道顶部设置与主隧道内部贯通的排烟管道,便于观察在发生火灾情况下主隧道通道、横向连接通道和平行疏散通道内的烟气浓度、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及热辐射值,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优良的隧道模块结构、逃生策略及通风策略,提高隧道火灾试验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不仅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灵活性好,稳定性强,而且安全性高,平行疏散通道的设置能够有效疏散主隧道内的人员,提高操作人员逃生的便捷性,且试验操作方便,能够准确地记录分析铁路隧道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隧道内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热辐射值及通风策略等特征参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均包括主隧道基础模块、主隧道观察模块、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主隧道调整模块、主隧道燃烧模块和主隧道连接模块,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和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均为多个且依次连接;所述火源模拟装置安装在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使得该模拟试验系统中的主隧道通道可通过模块化拼装,拼装后的主隧道通道结构稳定性强。
进一步的,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的侧壁上开设有主隧道观察窗;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的顶壁上开设有排烟口,所述排烟管道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排烟口;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的长度小于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的长度;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内安装有所述燃烧装置;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横向连接通道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便于试验人员及时有效地观察到该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流动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主隧道观察窗为透明观察窗,且所述透明观察窗采用的材质为耐高温玻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延长该试验系统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排烟口处铰接有风门挡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分别监测出在风门挡板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下该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浓度、温度场、烟气流动情况等数据,从而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进一步的,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的长度为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可选地,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的长度为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长度的二分之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使得该试验系统易于调整,从而便于模拟出不同的铁路隧道,并记录分析不同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流动规律等参数,提高了该试验系统结构的灵活性,扩大了该试验系统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侧壁上开设有燃烧口,所述燃烧口处设有推拉抽屉,且所述推拉抽屉滑动连接在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上;所述火源模拟装置安装在所述推拉抽屉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便于试验人员及时打开燃烧装置,为该试验系统提供火源,提高了试验人员操作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采用的材质为耐高温不锈钢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隔离高温,避免试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烫伤事故,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同时还延长了该试验系统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还包括射流风机,所述横向连接通道包括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一端设有防护门,所述防护门铰接在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一端,且所述射流风机安装在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顶壁;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为一个及以上,一个及以上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依次连接,且依次连接的一个及以上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连接,并与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防护门和射流风机能够有效阻挡主隧道内的烟气进入横向连接通道及平行疏散通道,从而有利于人员经由横向连接通道和平行疏散通道进行疏散和逃生。
进一步的,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包括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和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均为多个且依次连接;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平行疏散通道观察窗;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口,且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两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口相对布置,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固定连接且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使得该模拟试验系统中的平行疏散通道可通过模块化拼装,拼装后的平行疏散通道结构稳定性强,方便对大量人员进行疏散,便于人员逃生。
进一步的,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均包括模块框架、U型底板、弧形折弯顶板和调整螺杆,所述U型底板和所述弧形折弯顶板分别适配安装在所述模块框架的底部和顶部,所述调整螺杆为多个,且多个调整螺杆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模块框架端部的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不仅使得该试验系统整体结构稳定性好,密封性强,能够有效模拟铁路隧道的实际运营状况,同时,调整螺杆的设置便于调整各个模块的高度,使该试验系统在置于路面不平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调整螺杆能够确保该试验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位于同一水平面,从而提高了该试验系统整体结构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排烟管道包括第一排烟管、第二排烟管和第三排烟管,所述第一排烟管为带有弯头的矩形竖井排烟管,且所述第一排烟管底部固定在所述排烟口处,所述第二排烟管为圆筒状排烟管,所述第三排烟管为四通排烟管,任一所述第三排烟管上沿横向布置的两个所述出口利用所述第二排烟管与所述第一排烟管的弯头出口固定连接,且任一所述第三排烟管上沿纵向布置的两个出口利用所述第二排烟管与相邻的所述第三排烟管沿纵向布置的出口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排出主隧道内的烟气,提高排烟系统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同时便于测量该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流动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通风策略。
进一步的,所述监控装置包括气体传感器和控制终端,所述气体传感器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气体传感器分别均匀布置在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和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内,且多个所述气体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隧道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准确测量出不同位置的主隧道基础模块、主隧道观察模块、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主隧道燃烧模块、主隧道连接模块以及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情况,从而便于研究分析隧道内的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及热辐射值等特征参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的前视图;
图4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主隧道基础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主隧道观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主隧道调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主隧道燃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主隧道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中主隧道基础模块的爆炸图。
其中:1-隧道系统,11-主隧道通道,111-主隧道基础模块,112-主隧道观察模块,1121-主隧道观察窗,113-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1-排烟口,114- 主隧道调整模块,115-主隧道燃烧模块,1151-燃烧口,116-主隧道连接模块, 1161-第一连接口,12-平行疏散通道,121-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122-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1-平行疏散通道观察窗,123-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 1231-第二连接口,13-横向连接通道,131-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1- 防护门,2-排烟管道,21-第一排烟管,22-第二排烟管,23-第三排烟管,3- 推拉抽屉,100-模块框架,200-U型底板,300-弧形折弯顶板,400-调整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包括:
隧道系统1,隧道系统1包括主隧道通道11、平行疏散通道12和横向连接通道13,主隧道通道11为两条平行布置的纵向通道,平行疏散通道12平行布置在两条主隧道通道11之间,横向连接通道13横向布置并与两条主隧道通道11和平行疏散通道12垂直,且平行疏散通道12通过横向连接通道13 与两条主隧道通道11连通;
火源模拟装置,火源模拟装置设于主隧道通道11内;
排烟管道2,排烟管道2设于两条主隧道通道11的顶部,并与两条主隧道通道11连通;
监控装置,监控装置设于两条主隧道通道11、平行疏散通道12和横向连接通道13内部,用于监测两条主隧道通道11、平行疏散通道12和横向连接通道13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规律。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两条主隧道通道11均包括主隧道基础模块111、主隧道观察模块112、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主隧道调整模块114、主隧道燃烧模块115和主隧道连接模块116,主隧道基础模块111、主隧道观察模块112、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主隧道调整模块114、主隧道燃烧模块115和主隧道连接模块116均为多个且依次连接;火源模拟装置安装在主隧道燃烧模块115内,从而使得该模拟试验系统中的主隧道通道可通过模块化拼装,拼装后的主隧道通道结构稳定性强。
如图2和图4-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主隧道观察模块1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主隧道观察窗1121;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 的顶壁上开设有排烟口1131,排烟管道2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排烟口1131;主隧道调整模块114的长度小于主隧道基础模块111的长度;主隧道燃烧模块115内安装有燃烧装置;主隧道连接模块116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 1161,第一连接口1161与横向连接通道连接,从而便于试验人员及时有效地观察到该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流动情况;具体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侧壁上还可开设有主隧道观察窗1121,从而便于试验人员及时观察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处的烟气流动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主隧道观察窗1121为透明观察窗,且透明观察窗采用的材质为耐高温玻璃,从而能够有效延长该试验系统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排烟口1131处还可铰接有风门挡板,从而能够分别监测出在风门挡板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下该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浓度、温度场、烟气流动情况等数据,进而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主隧道调整模块114的长度为主隧道基础模块111长度的二分之一,该试验系统相邻横向连接通道间距为6m,通过调节主隧道调整模块,还可以使该试验系统相邻横向连接通道间距调整为5m,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模块的安装数量对系统长度和两主隧道通道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也就是使得该试验系统易于调整,从而便于模拟出不同的铁路隧道,并记录分析不同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流动规律等参数,提高了该试验系统结构的灵活性,扩大了该试验系统的适用范围。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主隧道燃烧模块115 侧壁上开设有燃烧口1151,燃烧口1151处设有推拉抽屉3,且推拉抽屉3滑动连接在主隧道燃烧模块115上,火源模拟装置安装在推拉抽屉3内,从而便于试验人员及时打开燃烧装置,为该试验系统提供火源,提高了试验人员操作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主隧道燃烧模块115采用的材质为耐高温不锈钢板,从而能够有效隔离高温,避免试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烫伤事故,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同时还延长了该试验系统的使用寿命。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还包括射流风机,横向连接通道13包括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 131一端设有防护门1311,防护门1311铰接在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 一端,且射流风机安装在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顶壁;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为一个及以上,一个及以上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依次连接,且依次连接的一个及以上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口116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平行疏散通道12连接,并与主隧道连接模块116和平行疏散通道12连通,防护门和射流风机能够有效阻挡主隧道内的烟气进入横向连接通道及平行疏散通道,从而有利于人员经由横向连接通道和平行疏散通道进行疏散和逃生。
如图2和图11-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平行疏散通道12包括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121、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和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121、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和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均为多个且依次连接;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平行疏散通道观察窗1221;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口1231,且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 两侧壁上的两个第二连接口1231相对布置,两个第二连接口1231分别与对应的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固定连接且连通,从而使得该模拟试验系统中的平行疏散通道可通过模块化拼装,拼装后的平行疏散通道结构稳定性强,方便对大量人员进行疏散,便于人员逃生。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主隧道基础模块111、主隧道观察模块112、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主隧道调整模块114、主隧道燃烧模块115、主隧道连接模块116、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121、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和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均包括模块框架100、U型底板200、弧形折弯顶板300和调整螺杆400, U型底板200和弧形折弯顶板300分别适配安装在模块框架100的底部和顶部,调整螺杆400为多个,且多个调整螺杆400分别转动连接在模块框架100端部的两侧,从而不仅使得该试验系统整体结构稳定性好,密封性强,能够有效模拟铁路隧道的实际运营状况,同时,调整螺杆的设置便于调整各个模块的高度,使该试验系统在置于路面不平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调整螺杆能够确保该试验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位于同一水平面,有效提高了该试验系统整体结构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排烟管道2包括第一排烟管21、第二排烟管22和第三排烟管23,第一排烟管21为带有弯头的矩形竖井排烟管,且第一排烟管21底部固定在排烟口1131处,第二排烟管22为圆筒状排烟管,第三排烟管23为四通排烟管,任一第三排烟管23上沿横向布置的两个出口利用第二排烟管22与第一排烟管21的弯头出口固定连接,且任一第三排烟管23上沿纵向布置的两个出口利用第二排烟管22与相邻的第三排烟管23沿纵向布置的出口固定连接,从而能够有效排出主隧道内的烟气,提高排烟系统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同时便于测量该试验系统内的烟气流动规律,进而制定出相应的通风策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监控装置包括气体传感器和控制终端,气体传感器为多个,且多个气体传感器分别均匀布置在主隧道基础模块 111、主隧道观察模块112、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主隧道燃烧模块115、主隧道连接模块116和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内,且多个气体传感器与控制终端信号连接,从而能够在隧道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准确测量出不同位置的主隧道基础模块、主隧道观察模块、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主隧道燃烧模块、主隧道连接模块以及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情况,便于试验人员研究分析隧道内的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及热辐射值等特征参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依照英法海底隧道原型的结构特点,按照1∶10的缩尺比例制作了一种结构简单,可模块化拼装,整体结构稳定性好的火灾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利用设于隧道系统内的火源模拟装置能够有效地模拟出隧道内的火灾场景,并利用隧道系统、排烟管道和监控装置有效观察、监测并记录隧道内发生火灾情况下的烟气浓度、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及热辐射值,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优良的隧道模块结构及通风策略,提高隧道火灾试验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不仅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灵活性好,稳定性强,而且易于拼装,试验操作方便,能够准确地记录分析铁路隧道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隧道内烟气流动规律、温度场、热辐射值及通风策略等特征参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隧道系统(1),所述隧道系统(1)包括主隧道通道(11)、平行疏散通道(12)和横向连接通道(13),所述主隧道通道(11)为两条平行布置的纵向通道,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平行布置在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11)之间,所述横向连接通道(13)横向布置并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11)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垂直,且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通过所述横向连接通道(13)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11)连通;
火源模拟装置,所述火源模拟装置设于所述主隧道通道(11)内;
排烟管道(2),所述排烟管道(2)设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11)的顶部,并与两条所述主隧道遍道(11)连通;
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设于所述两条主隧道通道(11)、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和所述横向连接通道(13)内部,用于监测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11)、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和所述横向连接通道(13)内的烟气浓度及烟气流动规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主隧道通道(11)均包括主隧道基础模块(111)、主隧道观察模块(112)、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主隧道调整模块(114)、主隧道燃烧模块(115)和主隧道连接模块(116),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111)、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112)、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114)、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115)和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116)均为多个且依次连接;所述火源模拟装置安装在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115)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112)的侧壁上开设有主隧道观察窗(1121);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的顶壁上开设有排烟口(1131),所述排烟管道(2)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排烟口(1131);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114)的长度小于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111)的长度;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116)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1161),所述第一连接口(1161)与所述横向连接通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114)的长度为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111)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115)侧壁上开设有燃烧口(1151),所述燃烧口(1151)处设有推拉抽屉(3),且所述推拉抽屉(3)滑动连接在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115)上;所述火源模拟装置安装在所述推拉抽屉(3)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射流风机,所述横向连接通道(13)包括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侧壁上设有防护门(1311),所述防护门(1311)铰接在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一端,且所述射流风机安装在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顶壁;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为一个及以上,一个及以上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依次连接,且依次连接的一个及以上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口(116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连接,并与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116)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疏散通道(12)包括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121)、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和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121)、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均为多个且依次连接;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平行疏散通道观察窗(1221);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口(1231),且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两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口(1231)相对布置,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口(1231)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固定连接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111)、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112)、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所述主隧道调整模块(114)、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115)、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116)、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基础模块(121)、所述平行疏散通道观察模块(122)和所述平行疏散通道四通模块(123)均包括模块框架(100)、U型底板(200)、弧形折弯顶板(300)和调整螺杆(400),所述U型底板(200)和所述弧形折弯顶板(300)分别适配安装在所述模块框架(100)的底部和顶部,所述调整螺杆(400)为多个,且多个调整螺杆(400)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模块框架(100)端部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道(2)包括第一排烟管(21)、第二排烟管(22)和第三排烟管(23),所述第一排烟管(21)为带有弯头的矩形竖井排烟管,且所述第一排烟管(21)底部固定在所述排烟口(1131)处,所述第二排烟管(22)为圆筒状排烟管,所述第三排烟管(23)为四通排烟管,任一所述第三排烟管(23)上沿横向布置的两个出口利用所述第二排烟管(22)与所述第一排烟管(21)的弯头出口固定连接,且任一所述第三排烟管(23)上沿纵向布置的两个出口利用所述第二排烟管(22)与相邻的所述第三排烟管(23)沿纵向布置的出口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装置包括气体传感器和控制终端,所述气体传感器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气体传感器分别均匀布置在所述主隧道基础模块(111)、所述主隧道观察模块(112)、所述主隧道排烟口竖井模块(113)、所述主隧道燃烧模块(115)、所述主隧道连接模块(116)和所述横向连接通道防护门模块(131)内,且多个所述气体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终端信号连接。
CN202020371715.9U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Active CN212302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1715.9U CN212302870U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1715.9U CN212302870U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2870U true CN212302870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60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71715.9U Active CN212302870U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28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0564A (zh) * 2021-07-21 2021-10-22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高海拔铁路隧道口紧急救援站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0564A (zh) * 2021-07-21 2021-10-22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高海拔铁路隧道口紧急救援站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5520B (zh) 固定燃烧源烟气混合通道稀释多级采样装置
CN101914904A (zh) 水利水电工程洞室群火灾模拟实验设备及模拟实验方法
CN104764769A (zh) 一种多路并联热释放速率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12802389A (zh) 一种设置联络烟道的多功能隧道火灾试验平台
CN212302870U (zh)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111415567A (zh) 一种单洞双线隧道两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106530930A (zh) 工业生产线火灾模拟实验系统
CN111415570A (zh) 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110223590A (zh) 一种小尺寸隧道火灾模拟试验系统
CN111415569A (zh)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中部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112903324A (zh) 一种采用复合式重点排烟的大断面隧道火灾试验平台
CN111710224A (zh)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横通道排烟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212302869U (zh)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横通道排烟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213150137U (zh) 一种单洞双线隧道两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212256699U (zh)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加密横通道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111415568A (zh) 一种双洞单线隧道加密横通道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210603396U (zh) 一种燃煤锅炉烟气测试系统
CN212302867U (zh) 一种模块拼装式隧道火灾模型试验系统火源区域模块
CN110728895B (zh) 一种可用于隧道及地铁车站半横向排烟研究的实验装置
CN212276677U (zh) 一种单洞单线隧道单侧平导型救援站火灾模型试验系统
CN204556552U (zh) 一种多路并联热释放速率测试系统
CN216116649U (zh) 一种隧道火灾烟气运动模拟试验系统
CN207068331U (zh) 一种地铁长大区间火灾实验装置
CN214224875U (zh) 一种油烟浓度检测校准装置
CN212484634U (zh) 一种模块拼装式隧道火灾模型试验系统横通道连接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