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34986U -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34986U
CN212234986U CN202020379913.XU CN202020379913U CN212234986U CN 212234986 U CN212234986 U CN 212234986U CN 202020379913 U CN202020379913 U CN 202020379913U CN 212234986 U CN212234986 U CN 212234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tcher
connecting rod
board
close
ambul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7991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朋
李长风
刘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eiling Special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eiling Special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eiling Special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eiling Special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7991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34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34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34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包括担架板,担架板底面靠近其两侧边缘的位置上均开设有长方形凹槽,每个长方形凹槽内均设有长支腿,长支腿上端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第一转动杆两端分别与长方形凹槽两侧的内侧壁转动连接,长支腿底部设有低轮,两个长支腿之间固定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杆,担架板底部设有用于支撑连接杆的支撑组件。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该上车担架时,医护人员只需将长支腿调节至竖直状态,使得长支腿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内侧壁贴合,随后,医护人员通过支撑组件即可对连接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以此使得长支腿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竖直状态,从而提高了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担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背景技术
人们在户外或家中生病时,需要通过救护车将病人运送到医院进行救治,由于病人的身体比较脆弱,需要通过担架将病人抬到救护车上,为了方便了医护人员抬起担架,担架基本是采用高质铝合金铝材、并且担架的结构轻巧灵活,担架面采用泡沫软垫,使伤病员躺卧舒适。
公开号为CN2083888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医用快速上车担架,包括担架板及辅助上车结构,辅助上车结构包括高轮、低轮、支腿、触发连杆、限位连杆及弹簧,高轮、支腿及限位连杆依次间隔地设置,并且高轮安装在担架板的底面上,支腿的顶端与担架板的底面铰链连接,限位连杆的顶端与担架板铰接连接,低轮安装在支腿的底端,触发连杆呈L形,支腿的中部与触发连杆的拐角处铰链连接,触发连杆的两端均朝向担架板的底面,触发连杆的靠近高轮的一端安装有触发轮,触发连杆的另一端与限位连杆的底端铰接连接,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担架板与支腿,弹簧位于支腿与限位连杆之间,并且弹簧与支腿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触发连杆的拐角的上方。该实用新型的医用快速上车担架方便医护人员将病人转移到救护车上。
但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支腿5的顶端与担架板1的底面铰链连接,限位连杆7的顶端与担架板1铰接连接,支腿5的中部与触发连杆6的拐角处铰链连接,弹簧9的两端分别连接担架板1与支腿5,当低轮4着地时,支腿5、触发连杆6、弹簧9以及限位连杆7之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死点结构,从而难以保证该上车担架在输送患者过程中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该上车担架在输送患者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包括担架板,所述担架板底面固定有短支腿,所述短支腿底部设有高轮,所述担架板底面靠近其两侧边缘的位置上均开设有长方形凹槽,每个所述长方形凹槽靠近担架板端部的位置上均安装有长支腿,所述长支腿上端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两端分别与长方形凹槽两侧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当所述长支腿呈竖直状态时,所述长支腿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内侧壁贴合,所述长支腿底部设有低轮,两个所述长支腿之间固定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杆,所述担架板底部安装有用于支撑连接杆的支撑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该上车担架输送病人时,为提高该上车担架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医护人员只需将长支腿调节至竖直状态,使得长支腿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内侧壁贴合,随后,医护人员通过支撑组件即可对连接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以此使得长支腿在输送病人的过程中持续保持竖直状态,降低了长支腿在输送病人过程中发生位置松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安装于担架板底部的气缸以及与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的抵紧块,所述气缸顶部与担架板底部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支撑组件时,医护人员只需转动气缸,使得气缸的活塞杆的延伸方向向连接杆一侧延伸,随后,医护人员需调节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以此使得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抵紧块向连接杆一侧移动,直至抵紧块远离气缸活塞杆一侧的侧壁与连接杆抵紧时,长支腿、连接杆、气缸以及抵紧块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从而使得长支腿在输送病人的过程中持续保持竖直状态,有利于提高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杆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抵紧块靠近连接杆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连接杆卡接配合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为圆杆状结构,抵紧块上开设有与连接杆卡接配合的卡槽,当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抵紧块运动至连接杆处时,卡槽的弧形表面与连接杆的弧形表面之间面接触,以此增大了抵紧块与连接杆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担架板底面固定有挡板,当所述长支腿呈竖直状态时,所述长支腿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与挡板远离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长支腿呈竖直状态时,抵紧块上的卡槽与连接杆卡接配合,此时,长支腿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与挡板远离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贴合,以此增大了长支腿与挡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长支腿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担架板底面开设有用于容纳连接杆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方形凹槽连通;所述担架板底面固定有由弹性塑料制成并用于卡紧气缸的卡块,所述卡块底面开设有用于卡紧气缸缸体的卡紧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患者从该上车担架上转移至救护车内时,医护人员首先需将该上车担架推动至救护车旁,此时,高轮底面的高度大于救护车车厢底面的高度,随后,医护人员只需调节靠近救护车一侧的气缸的活塞杆缩短,使得靠近救护车一侧的卡块与靠近救护车一侧的连接杆分离,以此便于医护人员将长支腿收纳至长方形凹槽内,同时将连接杆收纳至容纳槽内,气缸的缸体与卡块底面的卡紧槽卡接,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将该上车担架推至救护车的车厢内,完成病人上车操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担架板底面靠近其端部的位置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长方形凹槽连通,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长方形凹槽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与缺口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缺口内的第一转动杆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第一转动杆固定,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缺口内侧壁固定,当所述扭簧为原长时,所述长支腿位于长方形凹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在第一转动杆上固定扭簧,以此使得降低了医护人员将长支腿收入长方形凹槽内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担架板底部安装有抵紧组件,所述抵紧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担架板底部的第二转动杆以及安装于第二转动杆上的抵紧板,所述第二转动杆位于担架板底部靠近容纳槽的位置上,所述第二转动杆下端贯穿抵紧板并与之固定,所述抵紧板上表面与担架板底面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患者从该上车担架上转移至救护车内时,医护人员需将长支腿收入长方形凹槽内,同时将连接杆收入容纳槽内,此时,医护人员只需转动抵紧板,使得抵紧板的长度方向与容纳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以此通过抵紧板对连接杆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从而避免了长支腿脱离长方形凹槽及连接杆脱离容纳槽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担架板两端均固定有扶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担架板两端均固定扶手,以此便于医护人员抓握扶手并推动该上车担架,有利于医护人员将病人转移至救护车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该上车担架输送病人时,为提高该上车担架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医护人员只需将长支腿调节至竖直状态,使得长支腿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靠近担架板端部一侧的内侧壁贴合,随后,医护人员通过支撑组件即可对连接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以此使得长支腿在输送病人的过程中持续保持竖直状态,降低了长支腿在输送病人过程中发生位置松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支撑组件时,医护人员只需转动气缸,使得气缸的活塞杆的延伸方向向连接杆一侧延伸,随后,医护人员需调节气缸的活塞杆伸长,以此使得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抵紧块向连接杆一侧移动,直至抵紧块远离气缸活塞杆一侧的侧壁与连接杆抵紧时,长支腿、连接杆、气缸以及抵紧块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从而使得长支腿在输送病人的过程中持续保持竖直状态,有利于提高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将患者从该上车担架上转移至救护车内时,医护人员需将长支腿收入长方形凹槽内,同时将连接杆收入容纳槽内,此时,医护人员只需转动抵紧板,使得抵紧板的长度方向与容纳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以此通过抵紧板对连接杆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从而避免了长支腿脱离长方形凹槽及连接杆脱离容纳槽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担架板;11、短支腿;111、高轮;12、软垫;13、护栏;14、扶手;15、长方形凹槽;16、缺口;17、容纳槽;18、挡板;19、卡块;191、卡紧槽;2、长支腿;21、第一转动杆;211、扭簧;22、低轮;23、连接杆;3、抵紧组件;31、第二转动杆;32、抵紧板;4、支撑组件;41、气缸;42、抵紧块;4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包括担架板1、短支腿11和高轮111。担架板1为横截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为水平设置。短支腿11为方形杆状结构,其为竖直设置,短支腿11的上端与担架板1底面固定。高轮111转动安装于短支腿11底部,以此便于医护人员推动该上车担架至救护车的车厢内。
参照图1,担架板1上设有软垫12、护栏13和扶手14,软垫12采用棉絮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通过设置软垫12,以此使得患者躺在担架板1上的舒适度得以提高。护栏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护栏13分别固定于担架板1靠近其两侧边缘的位置上,以此对躺于担架板1上的患者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避免了患者从担架板1两侧滚下的情况发生。扶手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扶手14分别与担架板1两端的侧壁固定,通过设置扶手14,以此便于医护人员拉动或推动该上车担架。
参照图2,担架板1底面靠近其两侧边缘的位置上均开设有长方形凹槽15,长方形凹槽15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长方形凹槽15的长度方向与担架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担架板1底面设有缺口16,缺口16的横截面为矩形,缺口16开设于担架板1底面靠近其端部的位置上,且缺口16与长方形凹槽15连通。每个长方形凹槽15内均设有长支腿2,长支腿2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当长支腿2呈竖直状态时,长支腿2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15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内侧壁贴合。
参照图1及图3,长支腿2顶部设有第一转动杆21,第一转动杆21为水平设置的圆杆状结构,第一转动杆21的轴向与长方形凹槽15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转动杆21的一端与长方形凹槽15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杆21的另一端与缺口16内侧壁转动连接,且第一转动杆21上套设有扭簧211。扭簧211位于缺口16内,其一端与第一转动杆21固定,扭簧211的另一端与缺口16内侧壁固定。当扭簧211为原长时,长支腿2位于长方形凹槽15内,此时,长方形凹槽15对支腿起到了收纳作用,减少了空间占用现象。
参照图1,长支腿2底部设有低轮22,低轮22转动安装于长支腿2底部,以此便于医护人员推动该上车担架在地面行走。当长支腿2呈竖直状态时,担架板1底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救护车车厢内底壁离地面的高度,低轮22底部弧形表面的高度大于等于救护车车厢内底壁的高度,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将长支腿2收入长方形凹槽15(见图2)内,同时使得低轮22底部的弧形表面与救护车车厢的内底壁贴合,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将该上车担架推至救护车车厢内。
参照图1,担架板1两侧的长支腿2之间设有连接杆23,连接杆23为水平设置的圆杆状结构,连接杆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支腿2的相对侧壁固定,以此便于医护人员同时转动两长支腿2。结合图2所示,担架板1底面还开设有容纳槽17,容纳槽17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纳槽17的长度方向与长方形凹槽15的长度方向垂直,容纳槽1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方形凹槽15连通,且容纳槽17的宽度大于连接杆23的截面圆直径,以此便于医护人员将连接杆23收纳至容纳槽17内。
参照图2,担架板1底部安装有抵紧组件3,抵紧组件3包括第二转动杆31以及抵紧板32。第二转动杆31为圆杆状结构,其为竖直设置,第二转动杆31的上端与担架板1底部靠近容纳槽17的位置转动连接。抵紧板32为矩形板状结构,其为水平设置,第二转动杆31下端贯穿抵紧板32并与之固定,且抵紧板32的上表面与担架板1底面贴合。当该上车担架位于救护车车厢内时,为提高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避免长支腿2及连接杆23脱离担架板1底部并与救护车车厢内底壁搭接,医护人员只需转动第二转动杆31,使得抵紧板32的长度方向与容纳槽17的延伸方向垂直,以此通过抵紧板32对连接杆23起到良好的阻挡作用,从而提高了该上车担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参照图2,担架板1底部安装有支撑组件4,用于支撑连接杆23并提高该上车担架在运送病人过程中的稳定性,支撑组件4包括气缸41以及抵紧块42。气缸41缸体顶部与担架板1底部铰接,抵紧块42为矩形块状结构,抵紧块42与气缸41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抵紧块42上设有卡槽421,卡槽421的横截面为U形,卡槽421开设于抵紧块42靠近连接杆23一侧的侧壁上,且卡槽421与连接杆23卡接配合。在使用该上车担架时,医护人员只需调节气缸41的活塞杆伸长,以此使得抵紧块42向靠近连接杆23的一侧移动,直至抵紧块42上的卡槽421与连接杆23卡紧,此时,长支腿2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15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内侧壁抵紧,从而使得长支腿2、长方形凹槽15、连接杆23及气缸41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支撑结构,使得该上车担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参照图2,担架板1底部还安装有挡板18和卡块19,挡板18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挡板18上表面与担架板1底面固定,挡板18远离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15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内侧壁平齐,以此使得当长支腿2呈竖直状态时,长支腿2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挡板18远离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贴合,从而有利于提高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卡块19为矩形块状结构,其上表面与担架板1底面固定,卡块19底面开设有卡紧槽191。卡紧槽191的横截面呈弧形,卡块19采用弹性塑料制成,卡块19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当该上车担架位于救护车车厢内时,医护人员只需调节气缸41的活塞杆缩短,随后将气缸41的缸体卡入卡块19的卡紧槽191内,即可减少空间占用现象。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该上车担架输送病人时,为提高该上车担架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医护人员只需将长支腿2调节至竖直状态,使得长支腿2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15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内侧壁贴合,随后,医护人员通过支撑组件4即可对连接杆23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以此使得长支腿2在输送病人的过程中持续保持竖直状态,降低了长支腿2在输送病人过程中发生位置松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该上车担架的稳定性。
本方案在使用该上车担架时,医护人员只需调节气缸41的活塞杆伸长,以此使得抵紧块42向靠近连接杆23的一侧移动,直至抵紧块42上的卡槽421与连接杆23卡紧,此时,长支腿2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15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内侧壁抵紧,从而使得长支腿2、长方形凹槽15、连接杆23及气缸41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支撑结构,使得该上车担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有利于医护人员使用该上车担架输送病人。当医护人员使用该上车担架将病人输送至救护车处时,医护人员只需推动该上车担架,使得靠近救护车车厢一侧的短支腿11底部的高轮111位于救护车车厢内,随后,医护人员需调节靠近救护车车厢一侧的气缸41的活塞杆缩短,以此使得该侧抵紧块42上的卡槽421与连接杆23分离,即可将长支腿2和连接杆23分别收入长方形凹槽15和容纳槽17内,同时将靠近救护车车厢一侧的气缸41缸体与该侧的卡块19上的卡紧槽191卡接。此时,靠近救护车车厢一侧的短支腿11底部的高轮111底部与车厢内底壁滚动连接,医护人员需将该上车担架继续向救护车车厢内推进,并采用同样的方法将远离救护车车厢一侧的长支腿2和连接杆23分别收入长方形凹槽15和容纳槽17内,同时将远离救护车车厢一侧的气缸41缸体与该侧的卡块19上的卡紧槽191卡接,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将上车担架及病人输送至救护车车厢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包括担架板(1),所述担架板(1)底面固定有短支腿(11),所述短支腿(11)底部设有高轮(111),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板(1)底面靠近其两侧边缘的位置上均开设有长方形凹槽(15),每个所述长方形凹槽(15)靠近担架板(1)端部的位置上均安装有长支腿(2),所述长支腿(2)上端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21),所述第一转动杆(21)两端分别与长方形凹槽(15)两侧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当所述长支腿(2)呈竖直状态时,所述长支腿(2)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长方形凹槽(15)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内侧壁贴合,所述长支腿(2)底部设有低轮(22),两个所述长支腿(2)之间固定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杆(23),所述担架板(1)底部安装有用于支撑连接杆(23)的支撑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包括安装于担架板(1)底部的气缸(41)以及与气缸(41)的活塞杆端部固定的抵紧块(42),所述气缸(41)顶部与担架板(1)底部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3)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抵紧块(42)靠近连接杆(23)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连接杆(23)卡接配合的卡槽(4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板(1)底面固定有挡板(18),当所述长支腿(2)呈竖直状态时,所述长支腿(2)靠近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与挡板(18)远离担架板(1)端部一侧的侧壁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板(1)底面开设有用于容纳连接杆(23)的容纳槽(17),所述容纳槽(1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长方形凹槽(15)连通;所述担架板(1)底面固定有由弹性塑料制成并用于卡紧气缸(41)的卡块(19),所述卡块(19)底面开设有用于卡紧气缸(41)缸体的卡紧槽(19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板(1)底面靠近其端部的位置上开设有缺口(16),所述缺口(16)与长方形凹槽(15)连通,所述第一转动杆(21)的一端与长方形凹槽(15)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21)的另一端与缺口(16)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缺口(16)内的第一转动杆(21)上套设有扭簧(211),所述扭簧(211)的一端与第一转动杆(21)固定,所述扭簧(211)的另一端与缺口(16)内侧壁固定,当所述扭簧(211)为原长时,所述长支腿(2)位于长方形凹槽(15)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板(1)底部安装有抵紧组件(3),所述抵紧组件(3)包括转动安装于担架板(1)底部的第二转动杆(31)以及安装于第二转动杆(31)上的抵紧板(32),所述第二转动杆(31)位于担架板(1)底部靠近容纳槽(17)的位置上,所述第二转动杆(31)下端贯穿抵紧板(32)并与之固定,所述抵紧板(32)上表面与担架板(1)底面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板(1)两端均固定有扶手(14)。
CN202020379913.XU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Active CN212234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9913.XU CN212234986U (zh)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9913.XU CN212234986U (zh)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34986U true CN212234986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5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79913.XU Active CN212234986U (zh)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349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2050A (zh) * 2022-01-24 2022-05-06 李迎红 一种急救科可方便运输的担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2050A (zh) * 2022-01-24 2022-05-06 李迎红 一种急救科可方便运输的担架
CN114432050B (zh) * 2022-01-24 2024-06-25 巫溪县兰英乡卫生院 一种急救科可方便运输的担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59417U (zh) 一种方便病人平移转运的自动转运床装置
CN108294868B (zh) 一种重患病人安全转移车及其使用方法
CA2497094C (en) Improved multiple level roll-in cot
US7578011B2 (en) Patient transfer and transport bed
US7918473B2 (en) Structure of wheelchair that is convertible into push-cot
CN212234986U (zh) 一种方仓类救护车用上车担架
CN209966796U (zh) 一种定向轨道式平床转运车
KR101471623B1 (ko) 제동부를 구비한 환자 이송용 기능성 베드
CN211156754U (zh) 一种心内科用可上下楼梯的担架
CN209770704U (zh) 一种转移床
CN217118767U (zh) 一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装置
CN213884122U (zh) 一种辅助老年人行走装置
CN213218310U (zh) 一种用于直升机上救援的急救床
CN200998375Y (zh) 搬移病人方便担架
CN212973353U (zh) 一种骨科专用不用搬动病人的护理床
CN215229362U (zh) 一种急诊护理担架
CN2259158Y (zh) 二分式硬板担架
CN213130371U (zh) 一种可折叠的老年人轮椅
CN113712765B (zh) 智能无障碍手术床
CN215536144U (zh) 简易理疗床
CN2776363Y (zh) 一种供救护车使用的多功能救护床
CN112076051A (zh) 一种多功能检查床
CN210355126U (zh)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通用医疗与看护搬运平台
CN221490447U (zh) 一种便于用户上落床的轮椅
CN214967867U (zh) 一种高度可调式医用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