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7218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27218U CN212227218U CN202020407249.5U CN202020407249U CN212227218U CN 212227218 U CN212227218 U CN 212227218U CN 202020407249 U CN202020407249 U CN 202020407249U CN 212227218 U CN212227218 U CN 2122272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eflector
- wind
- guiding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93 terti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其开设有一朝向前下方的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以配合地开闭出风口,第二导风板配置成:可转动至位于出风口下侧且使其导风面朝上的前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引导;以及可转动至位于第一导风板下方且使导风面朝后的下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朝下方引导。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能实现冷风上扬吹送和热风下沉吹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用户不仅期望空调具有更快的制冷和制热速度,还越来越关注空调的舒适性能。
然而,为了实现更加快速地制冷和制热,难免需要进行大风量送风。但是,当风速过大的冷风或热风直吹人体时,必然会引起人体的不适。人体长期被冷风直吹还会引发空调病。
因此,如何实现空调的舒适送风成为空调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满足冷风上扬吹送和热风下沉吹送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升第二导风板的上扬导风效果。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其开设有一朝向前下方的出风口;
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以配合地开闭出风口,第二导风板配置成:
可转动至位于出风口下侧且使其导风面朝上的前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引导;以及
可转动至位于第一导风板下方且使导风面朝后的下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朝下方引导。
可选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第一导风板在处于关闭状态时朝下的端部。
可选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第一导风板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上下两端之间,且与出风口的上边缘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第二导风板在处于前导风状态时朝前的端部。
可选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相互平行。
可选地,第二导风板包括:导风板本体,其安装于壳体,在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导风板本体朝上的表面构成导风面;和扬风部,形成于导风面上,用于在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引导送风气流向前上方上偏斜流出。
可选地,扬风部包括与导风面间隔设置的扬风板;设导风板本体在处于前导风状态时朝前和朝后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从第二端朝第一端的方向上,扬风板与导风面的间距逐渐增大。
可选地,扬风板设置在导风板本体的第一端处;且扬风板的远离第二端的末端在导风板本体上的投影落在导风面之外。
可选地,导风板本体的背离导风面的另一侧面在临近第一端的区段处形成有流线型凸起部。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道,在壳体内部连接出风口,用于将送风气流引导至出风口处;且风道的上壁包括从出风口的上边缘处向后延伸的前平板段、从前平板段后端向后延伸的弧板段、从弧板段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后平板段、从后平板段后端先向后再向上延伸的弧形过渡段和从弧形过渡段的上边缘向前上方延伸的上平板段。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提升了空调室内机送风舒适性体验。例如,空调制冷运行时,可选择将第一导风板调节至打开状态且将第二导风板调节至位于出风口下侧的前导风状态,以便由第二导风板将送风气流(冷风)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引导。例如,可选择使第二导风板将冷风向前上方引导,以便将冷风以更大的上扬角度(气流吹出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吹出,躲避人体,冷风达到最高点后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空调制热运行时,可选择将第二导风板调节至处于第一导风板下方且导风面朝后的下导风状态,以便依次由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将送风气流(热风)向下引导,使热风以接近竖直向下地直吹底面,实现暖足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导风板处于下吹位置时,其处于第一导风板的下方,相当于向下延长了第一导风板,送风气流先后经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向下引导,下沉吹风效果更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使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第一导风板在处于关闭状态时朝下的端部。这样一来,在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可将第一导风板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平行,或夹角小于180°的状态,以便由第一导风板对流出第二导风板的气流进行进一步地上扬引导,增强上扬引导效果。此外,也可将第一导风板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的夹角大于180的状态,以彻底让开出风口的前侧通路,使第一导风板不参与导风,完全由第二导风板进行上扬导风,这样使气流阻力更小。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可使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第一导风板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上下两端之间,且与出风口的上边缘间隔设置。这样一来,在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可将第一导风板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平行,或夹角小于180°的状态,以便由第一导风板对流出第二导风板的气流进行进一步地上扬引导,提升上扬引导效果。此外,也可将第一导风板转动至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延伸的状态,以便由第一导风板将送风气流向前下方引导。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第一导风板具有在出风口前侧遮挡出风口的作用,这便可将出风口的上边缘设计地更加靠上,利于第二导风板以更大的上扬角度向上导风(出风口上边缘越靠上,理论上的最大上扬角度越大)。而且,这也使出风口的出风面积更大,使出风更加顺畅,减小风阻且利于大风量送风。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导风板包括导风板本体和扬风部,在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扬风部能引导送风气流向前上方上偏斜流出,以增大送风气流的上扬角度。并且,使扬风部的扬风板位于导风板本体的第一端,且使其末端在导风板本体上的投影落在导风面之外,都使得扬风板的扬风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对风道的上壁形状进行了特殊设计,靠近风机的后平板段为直线段,有利于保持风机出风稳定。中间的弧板段可在流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扩大出风角度,改变出风方向,增加出风风量。风道的上壁最外段是前平板段,可以水平,也可以有一定的向上倾斜角度,可使出风气流稳定,流动指向性更好。这种对于风道的上壁形状的设计使得送风气流上扬吹送时,风量和气流稳定性更好。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风板处于下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导风板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导风板处于下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的扬风板与导风板本体的尺寸关系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的上壁形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图中用实心箭头示意了送风气流的风向,用空心箭头示意了环境空气的汇入方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60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60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60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风板50处于下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第一导风板60以及第二导风板50。
壳体10上开设有一出风口12,出风口12朝向前下方(指的是出风口12的出口截面面向前下方,或者说出风口12的法线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从壳体10的内部吹出的气流为送风气流。在空调制冷时,送风气流为冷风;在空调制热时,送风气流为热风。当然,空调具有新风模式时,送风气流也可为室外空气。
空调室内机可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系统的室内机,具体可为壁挂机、柜机的室内机或者中央空调的各种末端机型。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蒸发器20、风机30、风道40。蒸发器20用于与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冷风或热风。风道40的进口面向蒸发器20,出口连通出风口12。风机30可为贯流风机,其设置在风道40的进口处,以促使空气从蒸发器20处流至出风口12处。
第一导风板60和第二导风板50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出风口12的前侧和下侧,以配合地开闭出风口12。并且,还具有引导送风气流方向的作用。如图1所示,第一导风板60处于关闭状态,用于遮挡出风口12的前侧,第二导风板50用于遮挡出风口12的下侧,第一导风板60和第二导风板50共同关闭了出风口12。第一导风板60可从关闭状态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打开状态,以允许送风气流向前流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板60具有多个打开状态,区别在于开启角度的不同。只要第一导风板60从关闭状态向前转动,以敞开出风口12的前侧以允许气流向前流动,便是处于打开状态。壳体10内安装有电机以驱动第一导风板60转动。或者,也可使第一导风板60为手动转动结构。可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板60的开启角度来改变其导风效果。
第二导风板50具有主要用于与送风气流接触,对送风气流进行引导的导风面511。第二导风板50配置成:可转动至位于出风口12下侧且使其导风面511朝上的前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引导,如图2;并且,可转动至位于第一导风板60下方,且使导风面511朝后的下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向下方引导,如图3。可以理解的是,使第二导风板50将送风气流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引导的前提是先将第一导风板60转动至打开状态。
第二导风板50处于下导风状态时,可使第一导风板60也处于关闭状态,即竖置状态。送风气流从上至下依次受到第一导风板60和第二导风板50的向下的引导,引导路径更长,确保送风气流向下吹送,如图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提升了空调室内机送风舒适性体验。例如,空调制冷运行时,可选将第一导风板60调节至打开状态并将第二导风板50调节至前导风状态,以便第二导风板50将送风气流(冷风)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引导。优选地,可选择使第二导风板50将冷风向前上方引导,以便将冷风以更大的上扬角度(气流吹出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吹出,躲避人体。冷风达到最高点后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如图2。空调制热运行时,可选择将第二导风板50调节至下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热风)向下引导,使热风以接近竖直向下地直吹底面,实现暖足体验,如图3。其中,由于第二导风板50处于下吹位置时,其处于第一导风板60下方,相当于向下延长了第一导风板60,送风气流先后经过第一导风板60和第二导风板50的向下引导,增强了下沉吹风效果。
并且,由于第一导风板60具有在出风口12前侧遮挡出风口12的作用,这便可将出风口12的上边缘设计地更加靠上,利于第二导风板50以更大的上扬角度引导风向(出风口上边缘越靠上,其理论上的最大上扬角度越大)。而且,这也使出风口12的出风面积更大,利于大风量送风。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以前导风状态和下导风状态为例介绍第二导风板50的导风效果,第二导风板50当然可转动至除前导风状态和下导风状态之外的其他位置,以便对送风气流进行其他方向的引导。壳体10内安装有电机以驱动第二导风板50转动。
出风口12、第一导风板60、第二导风板50可均为长度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的长条状。可使第一导风板60的转动轴63与第二导风板50的转动轴53相互平行,且均平行于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第一导风板60可为平板状或者凸面朝外的曲面状,并可使其在处于关闭位置时,与壳体10的前表面轮廓平滑相接,以使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如图1至图3所示,可使第二导风板50的转动轴53位于第二导风板50在处于前导风状态时朝前的端部,以使第二导风板50在运动至下导风状态时,恰好处于第一导风板60的下方。第一导风板60处于关闭位置时,其下端临近第二导风板50的转动轴53,以便可与第二导风板50共同关闭出风口12。可使转动轴53的横向两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0的横向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可使第一导风板60的转动轴63位于第一导风板60在处于关闭状态时朝下的端部。这样一来,在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可将第一导风板60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50平行,或夹角小于180°的状态(如图2),以便由第一导风板60对流出第二导风板50的气流进行进一步地上扬引导,增强上扬引导效果。此外,也可将第一导风板60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50的夹角大于180的状态(从图2所示状态继续逆时针转动),以彻底让开出风口12的前侧通路,使第一导风板60不参与导风,完全由第二导风板50进行上扬导风,这样使气流阻力更小。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60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60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60处于打开状态,第二导风板50处于下导风状态时的示意图。
如图4至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60的转动轴63位于第一导风板60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上下两端之间,且与出风口12的上边缘间隔设置。例如,使转动轴63位于第一导风板60的中央部位。这样一来,在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可将第一导风板60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50平行,或夹角小于180°的状态(如图5),以便由第一导风板60对流出第二导风板50的气流进行进一步地上扬引导,提升上扬引导效果。此外,也可将第一导风板60转动至从后向前逐渐向下延伸的状态(从图5所示状态继续逆时针转动),以便由第一导风板60将送风气流向前下方引导。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导风板50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50的扬风板52与导风板本体51的尺寸关系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50可包括导风板本体51和扬风部。导风板本体51作为第二导风板50的主体部分,安装于壳体10,用于与壳体10实现可动地连接。转动轴53位于导风板本体51上。在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述前导风状态(参考图2)时,导风板本体51朝上的表面构成前述的导风面511,主要用于引导送风气流。扬风部形成于导风面511上,用于在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引导送风气流向前上方上偏斜流出,这便增大了送风气流的上扬角度,在空调制冷时,使冷风以更加接近竖直向上的角度向上吹出。
如图7所示,扬风部可包括与导风面511间隔设置的扬风板52。设导风板本体51在处于前导风状态时朝前和朝后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A端)和第二端(B端),如图2。在从第二端朝第一端的方向上(由B端指向A端的方向,在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该方向即送风气流的流动方向),扬风板52与导风面511的间距逐渐增大,以顺畅地引导气流逐渐远离导风板本体51。
如图7所示,优选使扬风板52设置在导风板本体51的第一端(A端)处,以在送风气流临近脱离第二导风板50时对其进行重点的上扬引导,使其上扬吹出。此外,可使扬风板52的远离第二端的末端(E端)在导风板本体51上的投影落在导风面511之外。换言之,使导风板本体51的出风端(A端)相比扬风板52的末端(E端)朝导风板本体51的第二端(B端)缩进一段距离。还可以这样理解,在扬风板52的末端向导风板本体51的导风面511作垂线,垂足会落在导风面511的延长面上。这使得扬风板52相对于导风板本体51更加凸伸出来,利于其更大角度地扬风。
扬风部还可包括连接筋(未图示),连接筋连接在导风板本体51与扬风板52之间,以实现两者在结构上的连接。扬风部与导风板本体51可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对扬风板52与导风板本体51的尺寸关系和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有更好的扬风效果。图8是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50的扬风板52与导风板本体51的尺寸关系示意图。
如图8所示,扬风板52可包括平板主体段521和连接在平板主体段521的更靠近导风板本体51的端部、且凸面朝向导风板本体51的弧形段522,弧形段522与平板主体段521平滑相接,用于更平滑、顺畅地将送风气流引导至平板主体段521上,由平板主体段521对送风气流进行上扬引导。
如图8所示,可使扬风板52的宽度(ED两端间距)与导风板本体51的宽度(L1)之比在0.3至0.35之间,优选为1/3。使扬风板52在导风面511的投影落在导风面511之外部分的宽度(L2)与导风板本体51的宽度(L1)之比在0.08至0.12之间,优选为0.1。扬风板52的扬风角度θ(送风气流从扬风板52吹出后流动方向与送风气流流入扬风板52表面之前流动方向的夹角)优选在25°至35°之间,一方面确保送风气流具有更好的上扬效果,同时避免扬风部扬风角度过大导致气流阻力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可使导风板本体51的背离导风面511的另一侧面512在临近第一端(A端)的区段处形成有流线型凸起部5121。在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部分送风气流从导风板本体51上侧与扬风板52之间向前流出,在这些送风气流的负压作用带动,以及流线型凸起部5121的引导下,导风板本体51下侧的常温空气可汇入送风气流中,形成一定的混风效果,提升了送风量,也使该部分气流温度更加接近室温,人体感受更加舒适。前文已述,空调室内机可包括风道40。风道40在壳体10内部连接出风口12,用于将送风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2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50处于前导风状态时具有多级扬风效果。具体地,扬风板52背离导风板本体51的表面(在此状态下为上表面)构成大仰角的翼面结构,气流经风机加速后平稳流动,通过扬风板52时,上层气流加速上扬,升力快速增加,推动整体气流流速增加,上吹角度加大,可在极短距离内快速达到较高的扬风角度和速度,形成第一级扬风(第一级扬风过程类似于航母上滑跃起飞的舰载机的起飞过程),还可使扬风板52的延伸型线为阿基米德螺线,以加强第一级扬风效果。扬风板52与导风板本体51之间形成沿气流方向渐扩的通道,通道入口较窄,使气流以高速进入。通道面积逐渐增加,使气流通过时阻力降到最小,并且在气流通过后,依然保持较高风速。同时,出风角度在扬风板52的面对导风板本体51的表面(下表面)作用下逐渐上升,使得中层高速气流进一步上扬吹出通道,形成第二级扬风。送风气流经过第一级扬风和第二级扬风作用后,在导风板本体51的下侧,形成负压区。下层出风气流经负压吸引,改变方向,沿导风板本体51向上偏转,与中层的高速高压气流相汇合,形成整体引射聚合气流。下层气流的向上运动,形成第三级扬风。本实用新型通过三级扬风作用,制冷上吹气流逐级递进,层层上扬,形成整体的大角度上出风效果。
图9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的上壁41的形状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使风道40的上壁41包括从出风口12的上边缘处向后延伸的前平板段(ab段)、从前平板段(ab段)后端向后延伸的弧板段(bc段)、从弧板段(bc段)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后平板段(cd段)、从后平板段(cd段)后端先向后再向上延伸的弧形过渡段(de段)和从弧形过渡段(de段)的上边缘向前上方延伸的上平板段(ef段)。通过对风道40的上壁41形状进行了特殊设计,靠近风机30的后平板段(cd段)为直线段,有利于保持风机出风稳定。中间的弧板段(bc段)可在流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扩大出风角度,改变出风方向,增加出风风量。风道的上壁41的最外段是前平板段(ab段),可以水平,也可以有一定的向上倾斜角度,可使出风气流稳定,流动指向性更好。这种对于风道的上壁41形状的设计使得送风气流上扬吹送时,风量和气流稳定性更好。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弧板段(bc段)的弧长Lbc与前平板段(ab段)的长度Lab之比优选设置在1.5至2.5之间。后平板段(cd段)的长度Lcd与前平板段(ab段)的长度Lab之比优选设置在0.3至0.6之间,可增强上述效果。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开设有一朝向前下方的出风口;
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侧和下侧,以配合地开闭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配置成:
可转动至位于所述出风口下侧且使其导风面朝上的前导风状态,以将送风气流向前方、前上方或前下方引导;以及
可转动至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下方且使所述导风面朝后的下导风状态,以将所述送风气流朝下方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在处于关闭状态时朝下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上下两端之间,且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在处于所述前导风状态时朝前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相互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
导风板本体,其安装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导风板处于所述前导风状态时,所述导风板本体朝上的表面构成所述导风面;和
扬风部,形成于所述导风面上,用于在所述第二导风板处于所述前导风状态时,引导所述送风气流向前上方上偏斜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风部包括与所述导风面间隔设置的扬风板;
设所述导风板本体在处于所述前导风状态时朝前和朝后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从所述第二端朝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扬风板与所述导风面的间距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风板设置在所述导风板本体的所述第一端处;且
所述扬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的末端在所述导风板本体上的投影落在所述导风面之外。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本体的背离所述导风面的另一侧面在临近所述第一端的区段处形成有流线型凸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道,在所述壳体内部连接所述出风口,用于将所述送风气流引导至所述出风口处;且
所述风道的上壁包括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处向后延伸的前平板段、从所述前平板段后端向后延伸的弧板段、从所述弧板段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后平板段、从所述后平板段后端先向后再向上延伸的弧形过渡段和从所述弧形过渡段的上边缘向前上方延伸的上平板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07249.5U CN212227218U (zh) | 2020-03-26 | 2020-03-26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07249.5U CN212227218U (zh) | 2020-03-26 | 2020-03-26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27218U true CN212227218U (zh) | 2020-12-25 |
Family
ID=73903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07249.5U Active CN212227218U (zh) | 2020-03-26 | 2020-03-26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2721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90200A1 (zh) * | 2020-03-26 | 2021-09-3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
2020
- 2020-03-26 CN CN202020407249.5U patent/CN21222721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90200A1 (zh) * | 2020-03-26 | 2021-09-3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51129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351130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351127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351133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2032847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2113277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503742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182273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252873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143849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156608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 |
WO2021190200A1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211327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1822787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 |
CN111189111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156610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 |
CN21225284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25284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25284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25284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22721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4413334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351128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182273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351131A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