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2535U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2535U
CN212202535U CN202020472521.8U CN202020472521U CN212202535U CN 212202535 U CN212202535 U CN 212202535U CN 202020472521 U CN202020472521 U CN 202020472521U CN 212202535 U CN212202535 U CN 212202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fixing support
support
fixing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725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永强
康瑞祥
严凤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725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02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2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2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部件;底座;主动俯仰机构,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连接在所述送风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主动俯仰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送风部件绕俯仰轴线转动;从动俯仰机构,所述从动俯仰机构支撑在所述送风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由此,通过送风部件、底座、主动俯仰机构和从动俯仰机构配合,能够实现送风部件的俯仰动作,在送风部件绕俯仰轴线转动过程中,主动俯仰机构和从动俯仰机构能够可靠地支撑送风部件,可以降低送风部件的抖动,从而可以提升送风部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送风装置具有送风部件,通过四连杆机构驱动送风部件上下俯仰动作,但是四连杆机构驱动送风部件转动时,送风部件的稳定性较差,送风部件容易抖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可以降低送风部件的抖动,从而可以提升送风部件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部件;底座;主动俯仰机构,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连接在所述送风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主动俯仰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送风部件绕俯仰轴线转动;从动俯仰机构,所述从动俯仰机构支撑在所述送风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通过送风部件、底座、主动俯仰机构和从动俯仰机构配合,能够实现送风部件的俯仰动作,在送风部件绕俯仰轴线转动过程中,主动俯仰机构和从动俯仰机构能够可靠地支撑送风部件,可以降低送风部件的抖动,从而可以提升送风部件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动俯仰机构和所述从动俯仰机构相对且分别设于所述送风部件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俯仰轴线与水平面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动俯仰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送风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可绕所述俯仰轴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驱动件和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啮合传动的第二传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传动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阻尼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阻尼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支架限定出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所述贯通孔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传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撑轴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一挡圈和第一轴承盖,所述第一挡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用于止挡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一轴承盖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盖用于止挡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外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从动俯仰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支架和第四固定支架,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支架与所述送风部件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且相对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可绕所述俯仰轴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具有第一走线通道,所述送风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走线通道连通的第二走线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从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撑轴承,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四固定支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从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二挡圈和第二轴承盖,所述第二挡圈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且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二轴承盖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且与所述第四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盖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外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主动俯仰机构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主动俯仰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从动俯仰机构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从动俯仰机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送风装置10;
送风部件1;底座2;
主动俯仰机构3;第一固定支架31;第二固定支架32;驱动件33;第一传动件34;第二传动件35;阻尼器36;贯通孔37;第一支撑轴承38;第一挡圈39;第一轴承盖391;本体部392;安装柱393;
从动俯仰机构4;第三固定支架41;第四固定支架42;第一走线通道43;第二走线通道44;第二支撑轴承45;第二挡圈46;第二轴承盖4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0,送风装置10可以为风扇、小暖阳等具有俯仰功能的器具。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0,送风装置10以风扇为例进行说明。送风装置10包括:送风部件1、底座2、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主动俯仰机构3连接在送风部件1和底座2之间,而且主动俯仰机构3用于驱动送风部件1绕俯仰轴线转动,从而实现送风部件1的俯仰动作。从动俯仰机构4支撑在送风部件1和底座2之间,也可以理解为,从动俯仰机构4连接在送风部件1和底座2之间。
其中,底座2可以对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起到支撑作用,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可以同时对送风部件1起到支撑作用,主动俯仰机构3驱动送风部件1绕俯仰轴线转动的过程中,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能够可靠地支撑送风部件1,可以使送风部件1平稳地绕俯仰轴线转动,从而可以降低送风部件1的抖动,进而可以提升送风部件1的稳定性。
由此,通过送风部件1、底座2、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配合,能够实现送风部件1的俯仰动作,在送风部件1绕俯仰轴线转动过程中,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能够可靠地支撑送风部件1,可以降低送风部件1的抖动,从而可以提升送风部件1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俯仰轴线可以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即俯仰轴线与图2中的左右方向平行,当主动俯仰机构3驱动送风部件1绕俯仰轴线转动时,可以使送风部件1在上下方向转动,从而可以实现送风部件1的俯仰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相对设置,而且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分别设于送风部件1的两侧,其中,如图2所示,主动俯仰机构3设置于送风部件1的右侧,从动俯仰机构4设置于送风部件1的左侧,这样设置能够使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更好地对送风部件1起到支撑作用,可以使主动俯仰机构3和从动俯仰机构4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主动俯仰机构3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支架31和第二固定支架32,第一固定支架31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支架32与送风部件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支架32套设于第一固定支架31的外侧,而且第二固定支架32相对第一固定支架31可绕俯仰轴线转动。具体地,需要送风部件1在上下方向转动时,第二固定支架32相对第一固定支架31绕俯仰轴线转动,第二固定支架32转动时会带着送风部件1一起绕俯仰轴线转动,从而实现送风部件1的俯仰动作的工作目的。其中,通过将第二固定支架32套设于第一固定支架31的外侧,与现有技术中四连杆机构相比,能够减小主动俯仰机构3的体积,送风装置10装配完成后,可以减小送风装置10的体积,从而可以使送风装置10更加美观、精致,进而可以提升送风装置10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主动俯仰机构3还可以包括:驱动件33和第一传动件34,第一传动件34与驱动件33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33可以设置为驱动电机,第一传动件34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固定支架32可以设置有与第一传动件34啮合传动的第二传动件35。其中,驱动电机可以为第二固定支架32的转动提供动力,驱动件33工作时,驱动件33驱动输出轴转动,输出轴带着第一传动件34转动,同时第一传动件34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件35,然后第二传动件35驱动第二固定支架32绕俯仰轴线转动,实现送风部件1的俯仰动作的工作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34可以设置为齿轮,第二传动件35可以设置为齿条,其中,主动俯仰机构3安装完成后,齿轮与齿条啮合在一起,通过齿轮与齿条传动能够将驱动件33的动力传递给第二固定支架32,使第二固定支架32转动。并且,通过齿轮和齿条配合传动,可以使动力平稳地传递给第二固定支架32,从而使第二固定支架32平稳地绕俯仰轴线转动,进而可以使第一传动件34和第二传动件35的布置方式更加合理,也可以使送风装置10的送风部件1转动更加平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支架31可以具有第一通孔,第一传动件34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传动件35啮合。具体地,第一固定支架31可以包括本体部392,本体部392可以限定出安装槽,安装槽的侧壁可以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安装槽连通,第一传动件34可以位于安装槽内,第一传动件34的部分结构穿过第一通孔后与第二传动件35传动配合。其中,第一传动件34的部分结构位于安装槽内,第一传动件34的另一部分结构伸出第一通孔后与第二传动件35啮合,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一传动件34和第二传动件35啮合传动配合,可以保证将驱动件33的动力传递给第二固定支架32,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主动俯仰机构3的体积。并且,齿轮和齿条传动精度高,可以精准控制送风部件1俯仰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主动俯仰机构3还可以包括:阻尼器36,第一固定支架31可以具有第二通孔,阻尼器36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二传动件35啮合。具体地,安装槽的侧壁可以具有第二通孔,阻尼器36可以设置于安装槽内,阻尼器36的部分结构穿过第二通孔后与第二传动件35传动配合。其中,阻尼器36的部分结构位于安装槽内,阻尼器36的另一部分结构伸出第二通孔后与第二传动件35啮合,阻尼器36具有缓冲的作用,在第二固定支架32转动过程中,通过阻尼器36与第二传动件35啮合传动,可以保持第二固定支架32稳定转动,并且,在外力的驱动下强行驱动第二固定支架32转动时,可以防止主动俯仰机构3损坏,并且,通过设置阻尼器36,在送风部件1转动换向过程中,可以保证送风部件1不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旋转运动方向突然改变。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实际条件使用不同规格结构的阻尼器36,阻尼器36的设置数量可以为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支架32可以限定出贯通孔37,贯通孔37在第二固定支架32的厚度方向贯通第二固定支架32,贯通孔37套设于第一固定支架31外侧。如此设置能够实现第二固定支架32套设于第一固定支架31的工作目的,可以使送风装置10顺利装配完成。并且,也能够使第二固定支架32绕俯仰轴线在0°-360°范围内转动,即第二固定支架32可以绕俯仰轴线做圆周运动,可以实现送风部件1的360°的送风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送风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贯通孔37的内壁面可以设有第二传动件35,这样设置能够便于第二传动件35与第一传动件34啮合,可以保证第二传动件35与第一传动件34啮合在一起,从而可以保证驱动件33能驱动第二固定支架32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主动俯仰机构3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轴承38,第一支撑轴承38的内圈可以套设于第一固定支架31,第一支撑轴承38的外圈与第二固定支架32连接。其中,安装槽的底壁的外壁面可以设置有安装柱393,第一支撑轴承38的内圈套设于安装柱393的外侧,第一支撑轴承38的外圈与第二固定支架32连接,这样设置能够将第一固定支架31和第二固定支架32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在一起,当第二固定支架32转动时,可以保证第二固定支架32相对第一固定支架31平稳地转动,并且,第一支撑轴承38对第二固定支架32具有支撑作用,可以避免第二固定支架32晃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主动俯仰机构3还可以包括:第一挡圈39和第一轴承盖391,第一挡圈39套设于第一固定支架31的安装柱393,而且第一挡圈39用于止挡第一支撑轴承38的内圈,第一挡圈39位于第一支撑轴承38的远离第一固定支架31的一端,其中,安装柱393的周壁面可以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沿安装柱393的周向布置,第一挡圈39设置于定位槽内,第一挡圈39能够对第一支撑轴承38起到止挡作用,可以防止第一支撑轴承38从第一固定支架31上脱落,从而可以使主动俯仰机构3的结构安装更加可靠。
并且,第一轴承盖391套设于第一固定支架31,而且第一轴承盖391与第二固定支架32连接,例如:第一轴承盖391与第二固定支架32卡接,第一轴承盖391用于止挡第一支撑轴承38的外圈。其中,第一轴承盖391位于第一支撑轴承38的远离第一固定支架31的一端,主动俯仰机构3安装完成后,第一轴承盖391止挡第一支撑轴承38,能够进一步防止支撑轴承从安装柱393上掉落,可以将支撑轴承可靠地安装在第一固定支架31上,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轴承38可靠地支撑在第一固定支架31和第二固定支架3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从动俯仰机构4可以包括:第三固定支架41和第四固定支架42,第三固定支架41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四固定支架42与送风部件1固定连接,第四固定支架42套设于第三固定支架41,而且第四固定支架42相对第三固定支架41可绕俯仰轴线转动。其中,送风部件1在上下方向转动时,第四固定支架42相对第三固定支架41绕俯仰轴线转动,从而可以保证送风部件1能正常转动,进而可以使第三固定支架41和第四固定支架42的设置形式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三固定支架41可以具有第一走线通道43,送风部件1可以具有与第一走线通道43连通的第二走线通道44。其中,连接送风部件1的线束可以穿过第一走线通道43、第二走线通道44后与送风部件1连接,从而可以使送风装置10的布线更加方便,进而可以使第三固定支架41和送风部件1的结构设置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从动俯仰机构4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轴承45,第二支撑轴承45的内圈套设于第三固定支架41,第二支撑轴承45的外圈与第四固定支架42连接,这样设置能够将第三固定支架41和第四固定支架42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在一起,当第四固定支架42转动时,可以保证第四固定支架42相对第三固定支架41平稳地转动,并且,第二支撑轴承45对第四固定支架42具有支撑作用,可以避免第四固定支架42晃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从动俯仰机构4还可以包括:第二挡圈46和第二轴承盖47,第二挡圈46套设于第三固定支架41,而且第二挡圈46套用于止挡第二支撑轴承45的内圈,第二挡圈46位于第二支撑轴承45的远离第三固定支架41的一端,第二挡圈46能够对第二支撑轴承45起到止挡作用,可以防止第二支撑轴承45从第三固定支架41上脱落,从而可以使从动俯仰机构4的结构安装更加可靠。
并且,第二轴承盖47套设于第三固定支架41,而且第二轴承盖47与第四固定支架42连接,例如:第二轴承盖47与第四固定支架42卡接,第二轴承盖47用于止挡第二支撑轴承45的外圈,其中,第二轴承盖47位于第二支撑轴承45的远离第三固定支架41的一端,从动俯仰机构4安装完成后,第二轴承盖47可以止挡第二支撑轴承45,能够进一步防止支撑轴承从第三固定支架41上掉落,可以将第二支撑轴承45可靠地安装在第三固定支架41上,从而可以使第二支撑轴承45可靠地支撑在第三固定支架41和第四固定支架42之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部件;
底座;
主动俯仰机构,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连接在所述送风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主动俯仰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送风部件绕俯仰轴线转动;
从动俯仰机构,所述从动俯仰机构支撑在所述送风部件和所述底座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俯仰机构和所述从动俯仰机构相对且分别设于所述送风部件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俯仰轴线与水平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俯仰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送风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可绕所述俯仰轴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驱动件和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啮合传动的第二传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传动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阻尼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阻尼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限定出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所述贯通孔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传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撑轴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一挡圈和第一轴承盖,所述第一挡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用于止挡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内圈;
所述第一轴承盖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盖用于止挡所述第一支撑轴承的外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俯仰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支架和第四固定支架,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支架与所述送风部件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且相对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可绕所述俯仰轴线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具有第一走线通道,所述送风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走线通道连通的第二走线通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撑轴承,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四固定支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俯仰机构还包括:第二挡圈和第二轴承盖,所述第二挡圈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且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内圈;
所述第二轴承盖套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支架且与所述第四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盖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支撑轴承的外圈。
CN202020472521.8U 2020-04-02 2020-04-02 送风装置 Active CN212202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2521.8U CN212202535U (zh) 2020-04-02 2020-04-02 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2521.8U CN212202535U (zh) 2020-04-02 2020-04-02 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2535U true CN212202535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29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72521.8U Active CN212202535U (zh) 2020-04-02 2020-04-02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2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38266U (ja) 旋回飛球
CN107313958B (zh) 用于风扇的驱动组件及具有的风扇
CN104697143A (zh)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12202535U (zh) 送风装置
CN204678644U (zh)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06734017U (zh) 一种多向平顺阻尼器及圆形空调出风口
CN211503184U (zh) 空调器的导风叶片、导风组件、面板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17201910A (zh) 一种自动调整角度控制摄像头拍摄区域的机械装置
CN113494466B (zh) 送风装置
CN213064029U (zh) 一种风扇摇头装置及风扇
CN113494471B (zh) 送风装置的旋转驱动机构以及送风装置
CN109586003B (zh) 天线装置
CN210949227U (zh) 一种可旋转的风扇
CN210485096U (zh) 一种金融atm摄像机的角度调节机构
CN108943017B (zh) 机器人头部转动结构
CN215871069U (zh) 一种广角的自动摇头机构
CN214664787U (zh) 风管机及其轴承座
CN113137397B (zh) 送风装置
CN214438679U (zh) 一种改进型电机轴
CN214163075U (zh) 一种ptz俯仰机构
CN214007569U (zh) 一种可调节吹风方向的挂脖风扇
CN216077656U (zh) 摆头机构和电器
CN211289673U (zh) 一种专业台灯
CN220740625U (zh) 一种笔杆表面抛光装置
CN216111408U (zh) 一种摇头机构及应用该摇头机构的塔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