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81092U - 一种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81092U
CN212181092U CN202021084547.1U CN202021084547U CN212181092U CN 212181092 U CN212181092 U CN 212181092U CN 202021084547 U CN202021084547 U CN 202021084547U CN 212181092 U CN212181092 U CN 212181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positioning
lower cover
module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845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也
黄自宁
曾昭锋
王建国
陆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 Net Technologies Shenzhe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 Net Communications Shenzh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 Net Communications Shenzhen Ltd filed Critical O Net Communications Shenzhen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845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81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81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810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模块。该光模块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与上盖盖合形成腔体;光电转换模块,所述光电转换模块设于腔体内;以及至少两CS光接口,每一所述CS光接口包括两设于下盖上的子光接口和两对应安装于一子光接口的光接头,多个所述光接头并排设置,每一所述光接头均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上盖上设有用于对多个光接头进行定位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光接头之间设有可导电的EMI防护胶件,所述EMI防护胶件与每一所述光接头抵靠形成导电屏蔽结构。本实用新型能解决光模块中CS光接口的光接头紧密排列状态下EMI处理困难的问题,且能有效对光接头进行定位,装配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和互联互通产品的发展,CS光接口逐渐发展并在光通信行业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LC光接口,CS光接口的优势是:其一个接口可以容纳两个单光纤的接头,单位体积密度更高。在常用的符合MSA标准的光模块(QSFP,QSFP+,QSFP-DD,XFP,OSFP等封装形式的光模块),其出纤端可并排放置两个CS光接口,每一CS光接口容纳有两个光接头,从而实现四根光纤接入光模块。
但是,在光模块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CS光接口的情况下,多个CS光接口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导致出纤端壳体壁厚很薄,对结构设计和EMI处理造成了困难,以采用两个CS光接口为例:
首先,在满足MSA标准要求下,光模块中上下盖在出纤端的相对固定有难度,因为出纤端壁厚太薄,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增加螺钉,将上盖和下盖盖合锁紧。其次,CS光接口在模块内部占据空间大,且四个靠得极近的光接头会对EMI的处理造成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光模块,解决现有采用多个CS光接口的光模块EMI处理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模块,包括:
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与上盖盖合形成腔体;
光电转换模块,所述光电转换模块设于腔体内;以及
至少两CS光接口,每一所述CS光接口包括两设于下盖上的子光接口和两对应安装于一子光接口的光接头,多个所述光接头并排设置,每一所述光接头均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
所述上盖上设有用于对多个光接头进行定位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光接头之间设有可导电的EMI防护胶件,所述EMI防护胶件与每一所述光接头抵靠形成导电屏蔽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定位件上设有多个对应与一光接头配合的定位槽,每一所述光接头卡设于对应的定位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EMI防护胶件沿多个定位槽的槽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定位件上设有沿多个定位槽的槽边设置的点胶槽,所述EMI防护胶件设于点胶槽中并部分突出点胶槽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上盖的两侧壁与下盖之间设有用于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产生的EMI的第一导电胶条。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下盖上设有用于对光接头安装于子光接口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上盖的前壁与第一限位部之间设有用于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产生的EMI的第二导电胶条。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定位件上还设有用于对光接头与第一限位部最大偏移距离进行限制的第二限位部,所述EMI防护胶件设置于第二限位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每一所述光接头通过光纤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下盖上设有多个光纤避让槽,每一所述光接头对应的光纤对应穿设一光纤避让槽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下盖上设有至少一卡槽,所述卡槽靠近子光接口设置,所述上盖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上盖、与上盖盖合形成腔体的下盖和设于腔体内的光电转换模块,且在上盖上设置定位件,对下盖上并排设置的多个光接头进行定位,在定位件与光接头之间设置EMI防护胶件,EMI防护胶件与每一所述光接头抵靠形成导电屏蔽结构,解决光模块中CS光接口的光接头紧密排列状态下EMI处理困难的问题,且能有效对光接头进行定位,装配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光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光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光模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B-B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下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光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模块的优选实施例。
结合图1及图6至图8,所述光模块包括上盖10、下盖20、光电转换模块30和至少两CS光接口40,所述下盖20与上盖10盖合形成腔体,所述光电转换模块30设于腔体内,每一所述CS光接口40包括两设于下盖20上的子光接口41和两对应安装于一子光接口41的光接头42,多个所述光接头42并排设置,每一所述光接头42均与光电转换模块30连接;所述上盖10上设有用于对多个光接头42进行定位的定位件11,所述定位件11与光接头42之间设有可导电的EMI防护胶件12,所述EMI防护胶件12与每一所述光接头42抵靠形成导电屏蔽结构。通过设置定位件11,用于对下盖20上并排设置的多个光接头42进行定位,并在定位件11与光接头42之间设置可导电的EMI防护胶件12,EMI防护胶件12与每一所述光接头42抵靠形成导电屏蔽结构,解决光模块中CS光接口40的光接头42紧密排列状态下EMI处理困难的问题,且能有效对光接头42进行定位,装配简单,成本低。
其中,操作人员可在定位件11上通过点胶形成EMI防护胶件12,无需增加额外的零件,装配简单,成本低。EMI防护胶件12具有弹性,在上盖10与下盖20盖合后为光接头42安装于子光接口41中提供柔性限位。
参考图7,所述定位件11设有多个对应与一光接头42配合的定位槽13,每一所述光接头42卡设于对应的定位槽13中。在上盖10与下盖20盖合后,光接头42卡设于定位槽13中,且定位件11将光接头42向下盖20压紧,实现对光接头42进行定位,同时,设于定位件11与光接头42之间的EMI防护胶件12被挤压,对光接头42安装于子光接口41中进行柔性限位,该柔性限位的保持力大于外部公头插入后对光接头42的压合力。
进一步地,所述EMI防护胶件12沿多个定位槽13的槽边设置。沿多个定位槽13槽边设置的EMI防护胶件12与多个光接头42的端面接触抵靠,在多个光接头42的端面形成导电屏蔽结构,作为EMI防护屏障,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30产生的EMI。
具体地,所述定位件11上设有沿多个定位槽13的槽边设置的点胶槽(图未示),所述EMI防护胶件12设于点胶槽中并部分突出点胶槽设置。操作人员可通过在点胶槽中点胶形成沿多个定位槽13的槽边设置的EMI防护胶件12,操作方便,装配效率高,且无需增加额外的限位零件。
进一步地,上盖10的两侧壁与下盖20之间设有用于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30产生的EMI的第一导电胶条14。当上盖10与下盖20盖合后,上盖10与下盖20挤压第一导电胶条14,上盖10与下盖20盖合形成的腔体形成封闭空间,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30产生的EMI。
进一步地,参考图4、5和图8、9,所述下盖20上设有用于对光接头42安装于子光接口41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21。另外,下盖20上还设有多个对应放置一光接头42的容纳槽22,光接头42设有第一限位凸起421和与定位槽13配合的第二限位凸起422,将光接头42安装于子光接口41的过程中,光接头42的一端插入子光接口41中,第一限位凸起421与下盖20上的第一限位部21抵靠,且部分位于容纳槽22中。在上盖10与下盖20盖合后,上盖10上定位件11的定位槽13卡合于第二限位凸起422,并将光接头42向下盖20的第一限位部21压紧,使第一限位凸起421与第一限位部21抵靠压紧,实现光接头42的定位。
进一步地,参考图4至图8,所述上盖10的前壁与第一限位部21之间设有用于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30产生的EMI的第二导电胶条15。上盖10与下盖20盖合过程中,上盖10的前壁将第二导电胶条15向下盖20的第一限位部21压紧。第一导电胶条14和第二导电胶条15在上盖10与下盖20之间形成三面完整连续的导电接触,且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胶条14和第二导电胶条15能填满上盖10与下盖20的机械装配公差间隙,减少因上盖10与下盖20的机械装配公差带来的影响,提高装配质量。
当外部公头插入子光接口41,与光接头42连接的过程中,由于公头的弹力不标准或者装配不当,挤压光接头42,可能使得EMI防护胶件12对光接头42的柔性定位失效,进而使得CS光接口40的对插光学性能失效。为避免该失效情况的发生,定位件11上还设有用于对光接头42与第一限位部21最大偏移距离进行限制的第二限位部16,所述EMI防护胶件12设置于第二限位部16上,第二限位部16可在保证不影响上盖10与下盖20正常装配的情况下,限制光接头42与上盖10上第一限位部21的最大偏移距离,保证光接头42不会无限后退,不会无限偏离第一限位部21,最大偏移距离不会导致CS光接口40对插光学性能失效,如光接头42内设置有光纤43插芯,公头与光接头42对接后,光纤插芯通常有0.5mm的补偿量,第二限位部16在保证装配不干涉的前提下,可保证光接头42后退偏移最多不超过0.25mm。
结合图1和图8,每一所述光接头42通过光纤43与光电转换模块30连接,所述下盖20上设有多个光纤避让槽23,每一所述光接头42对应的光纤43对应穿设一光纤避让槽23设置。光纤避让槽23能避免上盖10与下盖20盖合时刮坏光纤43。光纤避让槽23的形状可以是弧形、凹字或者是其他能容纳光纤43的形状,本实施例中光纤避让槽23优选设置成弧形。本实施例中的光模块还包括设于腔体内的PCB板50,所述光电转换模块30设于PCB板50上,光接头42通过光纤43与PCB板50上的光电转换模块30连接,将光信号传输至光电转换模块30,由光电转换模块30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光电转换模块30可包括准直器(图未示),光接头42通过光纤43与准直器连接。
进一步地,参考图7、8,所述下盖20上还设有至少一卡槽24,所述卡槽24靠近子光接口41设置,所述上盖10上设有与卡槽24配合的卡合部17。卡槽24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比如设置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卡槽24,卡槽24可间隔分布设置在下盖20上靠近子光接口41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优选在下盖20上设置两个卡槽24,且两个卡槽24分别设于下盖20的两侧。上盖10与下盖20在靠近CS光接口40的位置采用卡合部17和卡槽24配合的挂扣定位方式装配,无需设置螺纹孔25和使用螺钉,能解决上盖10与下盖20在CS光接口40端因其壁薄进行相对固定困难的问题,装配十分方便。进一步地,所述下盖20上远离CS光接口40的位置和上盖10上均设有螺纹孔25,采用螺钉与螺纹孔25配合可将上盖10与下盖20进一步锁紧。
进一步地,为便于装配,还可在下盖20上设置至少一定位柱26,在上盖10和PCB板50上设置与定位柱26相适应的定位孔18,在将PCB板50装配于下盖20中以及盖合上盖10与下盖20时,PCB板50和上盖10在定位柱26和定位孔18的配合引导下实现装配自动对位,与下盖20盖合,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光模块的具体装配过程如下:
将PCB板50装入下盖20中,PCB板50在定位柱26的引导下自动对位;将光接头42的一端通过光纤43与光电转换模块30连接,将其另一端推入CS光接口40的子光接口41中,直至第一限位凸起421与下盖20的第一限位部21抵靠;然后以小角度倾斜上盖10,将上盖10上的卡合部17卡合于下盖20的卡槽24中,略微旋转上盖10,定位件11的定位槽13卡合于光接头42的第二限位凸起422,并通过EMI防护胶件12推动光接头42,使得光接头42的第一限位凸起421向下盖20的第一限位部21压紧,形成稳定的限位基准,最后,通过采用螺钉与上盖10和下盖20上的螺纹孔25配合,将上盖10与下盖20锁紧,完成光模块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光模块通过直接在上盖10上增加点胶的方式,解决了多个CS光接口40的光接头42密集并排使用带来的光接头42固定和EMI防护设计的难题,无新增零件,装配最简化,且PCB板50、上盖10、下盖20装配定位基准统一,在定位要求的尺寸链分析中,公差链环数最少化,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最低化。
本实用新型的光模块可以是QSFP,QSFP+,QSFP-DD,XFP,OSFP等封装形式的光模块,上述封装形式的光模块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S光接口40,CS光接口40中光接头42的位置符合CS光接口40的标准定义。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与上盖盖合形成腔体;
光电转换模块,所述光电转换模块设于腔体内;以及
至少两CS光接口,每一所述CS光接口包括两设于下盖上的子光接口和两对应安装于一子光接口的光接头,多个所述光接头并排设置,每一所述光接头均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
所述上盖上设有用于对多个光接头进行定位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光接头之间设有可导电的EMI防护胶件,所述EMI防护胶件与每一所述光接头抵靠形成导电屏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上设有多个对应与一光接头配合的定位槽,每一所述光接头卡设于对应的定位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EMI防护胶件沿多个定位槽的槽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上设有沿多个定位槽的槽边设置的点胶槽,所述EMI防护胶件设于点胶槽中并部分突出点胶槽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两侧壁与下盖之间设有用于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产生的EMI的第一导电胶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设有用于对光接头安装于子光接口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前壁与第一限位部之间设有用于屏蔽封堵光电转换模块产生的EMI的第二导电胶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上还设有用于对光接头与第一限位部最大偏移距离进行限制的第二限位部,所述EMI防护胶件设置于第二限位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光接头通过光纤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下盖上设有多个光纤避让槽,每一所述光接头对应的光纤对应穿设一光纤避让槽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设有至少一卡槽,所述卡槽靠近子光接口设置,所述上盖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合部。
CN202021084547.1U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光模块 Active CN212181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4547.1U CN212181092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4547.1U CN212181092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81092U true CN212181092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60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84547.1U Active CN212181092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810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1512A (zh) * 2021-06-16 2021-09-03 武汉永鼎光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qsfp28模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1512A (zh) * 2021-06-16 2021-09-03 武汉永鼎光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qsfp28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9161B2 (en) Hermetic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assembly
US20200003973A1 (en) Hermetic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assembly having integrated optical element
CN115097582B (zh) 一种光模块
US5011246A (en) Housing for an opto-electronic device
EP0472587A1 (en) Housing for an opto-electronic device
US20100260456A1 (e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CN212181092U (zh) 一种光模块
CN211528771U (zh) 一种光模块
US7604418B2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holder
CN216526403U (zh) 一种光模块
CN114647047A (zh) 一种自浮动光模块的集成化连接器
CN117369066A (zh) 一种光模块
US20230367086A1 (en) Optical module
CN215986609U (zh) 八信道小规格可插拔连接器
JP4398488B2 (ja) 光通信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光通信用モジュール用容器
JP2003304026A (ja) 光モジュール
CN215497278U (zh) 一种防水接口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527324U (zh) 一种网线插头与电路板盒的连接结构
CN220526053U (zh) 一种光模块
CN220671694U (zh) 一种光模块
CN218336669U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9765113U (zh) 模块容置装置及模块连接器
CN215181023U (zh) 一种法兰结构及光通信装置
CN113853060B (zh) 一种光笼子组件及光通信设备
CN215986602U (zh) 一种用于高速有源光模块的易组装cwdm4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No. 35, Cuijing Road,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Ona Technology (Shenzhe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5 Cuijing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NET COMMUNICATIONS (SHENZHEN)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