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70492U - 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70492U CN212170492U CN202020210449.1U CN202020210449U CN212170492U CN 212170492 U CN212170492 U CN 212170492U CN 202020210449 U CN202020210449 U CN 202020210449U CN 212170492 U CN212170492 U CN 2121704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guide rail
- strip
- sheet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其中机器人设备包括车体,以及位于车体外部的防撞条,防撞条通过拆装结构与车体连接,且防撞条包括用于与车体连接的插销部;拆装结构包括导轨和第一转接片,其中导轨设置在车体一侧,且导轨远离车体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插销部的插槽;第一转接片用于将导轨与车体连接;防撞条通过插销部与插槽插接,导轨通过第一转接片与车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通过第一连接片将导轨固定在车体一侧,防撞条通过固定在车体一侧的导轨快速拆装,此结构简单,便于防撞条的快速拆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移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搬运设备,他们的最大用途就是解放人类劳动强度,替代了人工方面枯燥乏味的频繁行走和大强度运动。一些可移动的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少不了有各种突发情况和意外因素的产生而发生大大小小的碰撞事故,从而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尽量避免和减轻损失,因此各种设备基本无一例外地都会采取安装防撞条来达到目的。
目前市面上防撞条的结构形式比较单一,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容易产生扳手运动空间受限需要不断变换方向,才能完成防撞条拆装的问题;或者由于周边零件阻挡严重,需要拆掉周边的附属配件才能拆装防撞条;所以现有的防撞条安装和拆卸步骤繁琐,耗时较长,拆装效率不高。
故需要提供一种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其通过第一连接片将导轨固定在车体一侧,防撞条通过固定在车体一侧的导轨快速拆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设备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多存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以及防撞条就是安装和拆卸都极为麻烦,耗时较长,拆装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撞条装拆结构,其包括车体,以及位于所述车体外部的防撞条,所述防撞条通过拆装结构与所述车体连接,
所述防撞条包括用于与所述车体连接的插销部;
所述拆装结构包括:
导轨,设置在所述车体一侧,且所述导轨远离所述车体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插销部的插槽;以及,
第一转接片,用于将所述导轨与所述车体连接;
其中,所述防撞条通过所述插销部与所述插槽插接,所述导轨通过第一转接片与所述车体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片将导轨固定在车体一侧,防撞条通过固定在车体一侧的导轨快速拆装,此结构简单,便于防撞条的快速拆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轨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包括依次首尾环绕连接的四个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对,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相对,
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车体接触,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连接所述防撞条,所述插槽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上,
所述插销部包括插片,所述插片与所述插槽卡接。通过插销部的插片与导轨的插槽快速插接,从而实现防撞条的快速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连接面相对设置有第一连接孔;
所述第一转接片包括:
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接片一端,所述第一端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以及,
第二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接片另一端,所述第二端部沿所述车体一侧弯折并延伸,所述第二端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车体的第二螺孔。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车体包括:
外壳,环绕设置在所述车体四周,用于防护车体,以及,
设备底盘,设置在所述车体底端,用于支撑、固定部件;
所述拆装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设备底盘连接的第二转接片,所述第二转接片包括:
第三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接片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片,所述第三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螺孔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三螺孔,以及,
第四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接片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设备底盘连接。通过第二转接片与车体的设备底盘直接连接,便于第一转接片的装配。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三端部还设有第一腰型调节孔,所述第一腰型调节孔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二转接片的连接位置。通过第一腰型调节孔与第二螺孔连接,实现了防撞条与设备底盘之间连接位置可调节,有效提升
所述防撞条还包括用于弹性形变感应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防撞条一端,并于所述插片一端连接;
所述插槽开口处设有定位凸部,
所述插片远离所述弹性部一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凸部接触,从而限定所述插片与所述导轨的连接位置;
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弹性部之间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凸部卡接,从而使得所述防撞条与所述导轨连接。防撞条通过第一端的定位槽与导轨一侧插槽开口处的定位凸部接触插接,从而使得防撞条与导轨紧固连接;在防撞条与导轨连接后,插片远离弹性部一端的限位凸起与定位凸部接触,从而限定插片与导轨的连接位置,防止防撞条掉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部上还设有第二腰型调节孔,所述第二腰型调节孔与所述车体连接,可调节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车体的连接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壳底端包括弯折形成的用于连接所述导轨的安装部以及贴合部,
所述安装部横向设置,且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螺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贴合部竖直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底端一侧,且所述安装部一侧与所述第三连接面接触。外壳的底端包括弯折形成的安装部和贴合部可对导轨进行收纳;其中,安装部用于与导轨接触,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贴合部用于与导轨的第三连接面接触,此结构设计新颖,外壳底端对导轨进行限位,有效提升结构整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和所述第二转接片均为弯折形成的“L”型一体式结构,沿所述导轨长边方向,所述第一转接片和所述第二转接片均设有若干组;
所述导轨两端卡扣连接有限位塞,所述限位塞用于限定所述防撞条沿所述导轨长边方向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器人设备,其包括车体、位于所述车体外部的防撞条,以及如上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所述防撞条通过所述拆装结构与所述车体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通过第一连接片将导轨固定在车体一侧,防撞条通过固定在车体一侧的导轨进行安装、拆卸,此结构简单,便于防撞条的快速拆装。
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壳底端弯折形成的安装部和贴合部,可对导轨进行固定和收纳;其中,安装部用于与导轨接触,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贴合部用于与导轨的第三连接面接触,此结构设计新颖,优化了设备整体结构的空间利用,让拆装结构的组件布局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撞条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撞条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导轨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导轨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转接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转接片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车体11、外壳111、安装部1111、贴合部1112、设备底盘112、设备轮113、竖立支架114、防撞条12、弹性部121、插销部122、插片1221、限位凸起1222、定位槽1223、拆装结构13、导轨131、第一连接面1311、插槽1311a、定位凸部1311b、第二连接面1312、第三连接面1313、第四连接面1314、第一转接片132、第一端部1321、第一螺孔1321a、第二端部1322、第二螺孔1322a、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第二转接片133、第三端部1331、第三螺孔1331a、第一腰型调节孔1331b、第四端部1332、第四螺孔1332a、第一螺丝151、第二螺丝1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请参照图1、图2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撞条立体图,图4 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导轨立体图。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其中机器人设备包括车体11,以及位于车体11外部的防撞条12,防撞条12通过拆装结构13与车体11可拆卸连接,且防撞条12包括用于与车体11连接的插销部122;拆装结构13包括导轨131 和第一转接片132,其中导轨131设置在车体11一侧,且导轨131远离车体11 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插销部122的插槽1311a;第一转接片132用于将导轨131 与车体11连接;防撞条12通过插销部122与插槽1311a插接,导轨131通过第一转接片132与车体11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防撞条12,请参照图2和图3,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撞条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防撞条侧视图。
插销部122包括插片1221,插片1221与插槽1311a卡接。防撞条12还包括用于弹性形变感应的弹性部121,弹性部121位于防撞条12一端,并于插片 1221一端连接。
插片1221远离弹性部121一端设有限位凸起1222,限位凸起1222与插槽 1311a开口处设有的定位凸部1311b接触,从而限定插片1221与导轨131的连接位置;限位凸起1222与弹性部121之间形成定位槽1223,定位槽1223与定位凸部1311b卡接,从而使得防撞条12与导轨131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拆装结构13,请参照图4和图5,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导轨立体图,图 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导轨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导轨13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包括依次首尾环绕连接的四个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1311与第三连接面1313相对,第二连接面1312与第四连接面1314相对;第三连接面1313与车体11接触,第一连接面1311用于连接防撞条12,插槽1311a位于第一连接面1311上。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面1312与第四连接面1314相对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转接片132包括第一端部1321和第二端部1322,第一端部1321设置在第一转接片132一端,第一端部1321所在平面与第二连接面1312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第一端部1321设有第一螺孔1321a,第一螺孔1321a与第一连接孔通过第一螺栓151连接;第二端部1322设置在第一转接片132另一端,第二端部 1322沿车体11一侧弯折并延伸,第二端部1322设有用于连接车体11的第二螺孔1322a。
本实施例中的车体11结构,请结合图1;车体11包括外壳111、设备底盘 112以及竖立支架114;外壳111环绕设置在车体11四周,用于防护车体11,设备底盘112设置在车体11底端,用于支撑、固定部件。竖立支架114截面呈 L型,且竖立支架114一端与设备底盘112连接;竖立支架114另一端竖直设置;外壳111低端与设备底盘112顶面有间隙,竖立支架114竖直设置的一侧与外壳111接触。竖立支架114对应该间隙位置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与第一转接片132上第二端部1322的第二螺孔1322a,通过第二螺丝152连接。
在安装防撞条12时,首先上往下垂直方向将拆装结构13中的导轨131与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一端部1321通过第一螺丝151锁紧。然后再从第一转接片 132的第二端部1322的第二螺丝152孔,与竖立支架114上的第三连接孔,通过第二螺丝152横向锁紧。最后,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侧面导进,进行安装。
在后续拆装防撞条12时,只需要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侧面导进和导出进行安装和拆卸。此结构设计精简,部件制造成本低,而且结构整体能快速装配、拆卸以及维修、更换,大大提升了机器人设备防撞条的装卸效率。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二实施例,请参照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车体11包括外壳111、设备底盘112以及竖立支架114;外壳111环绕设置在车体11四周,用于防护车体11,设备底盘112设置在车体 11底端,用于支撑、固定部件。竖立支架114截面呈L型,且竖立支架114一端与设备底盘112连接;竖立支架114另一端竖直设置;外壳111低端与设备底盘112顶面有间隙,竖立支架114竖直设置的一侧与外壳111接触,且竖立支架114对应该间隙位置处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与第一转接片132上第二端部1322的第二螺孔1322a,通过第二螺丝152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壳111底端包括弯折形成的用于连接导轨131的安装部 1111以及贴合部1112,安装部1111横向设置,且设有用于与第一螺孔1321a 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螺孔1321a通过第一螺丝151连接,贴合部1112竖直设置在安装部1111底端一侧,且安装部1111一侧与第三连接面 1313接触,安装部1111另一侧与竖立支架114竖直设置的一端接触。
在安装防撞条12时,首先上往下垂直方向将拆装结构13中的导轨131与第一转接片132通过第一螺丝151锁紧,本实施例中第一螺丝151依次穿对称设置在导轨131上的第二连接面1312、第四连接面1314,直至与第一转接片 132上第一端部1321的第一螺孔1321a连接。然后再通过第二螺丝152将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二端部1322的第二螺丝152孔,与竖立支架114上的第三连接孔横向锁紧。最后,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侧面导进,进行安装。
在后续拆装防撞条12时,只需要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侧面导进和导出进行安装和拆卸,此操作方法可实现防撞条快速拆装、高效省时。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三实施例。请参照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机器人设备包括车体11,以及位于车体11外部的防撞条12,防撞条12通过拆装结构13与车体11连接,且防撞条12包括用于与车体11 连接的插销部122;拆装结构13包括导轨131和第一转接片132,其中导轨131 设置在车体11一侧,且导轨131远离车体11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插销部122的插槽1311a;第一转接片132用于将导轨131与车体11连接;防撞条12通过插销部122与插槽1311a插接,导轨131通过第一转接片132与车体11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车体11包括外壳111以及设备底盘112;外壳111环绕设置在车体11四周,用于防护车体11,设备底盘112设置在车体11底端,用于支撑、固定部件。结合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的导轨13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包括依次首尾环绕连接的四个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1311与第三连接面1313 相对,第二连接面1312与第四连接面1314相对;第三连接面1313与车体11 接触,第一连接面1311用于连接防撞条12,插槽1311a位于第一连接面1311 上。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面1312与第四连接面1314相对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结合图6,第一转接片132包括第一端部1321和第二端部1322,第一端部1321 设置在第一转接片132一端,第一端部1321所在平面与第二连接面1312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第一端部1321设有第一螺孔1321a,第一螺孔1321a与第一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第二端部1322设置在第一转接片132另一端,第二端部 1322沿车体11一侧弯折并延伸,第二端部1322设有用于连接车体11的第二螺孔1322a。
本实施例中的拆装结构13还包括用于将第一转接片与设备底盘112连接的第二转接片133,结合图7,第二转接片133包括第三端部1331和第四端部1332。其中,第三端部1331设置在第二转接片133一端,用于连接第一转接片132,第三端部1331设有第三螺孔1331a,第三螺孔1331a与第二螺孔1322a通过第二螺丝152连接的;第四端部1332设置在第二转接片133另一端,用于与设备底盘112连接,第四端部1332上设有用于与设备底盘112通过螺栓连接的第四螺孔1332a。
进一步的,第三端部1331还设有第一腰型调节孔1331b第一腰型调节孔 1331b用于调节第一转接片132与第二转接片133的连接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二端部1322上还设有第二腰型调节孔 1322b,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与车体11连接,可调节第一转接片与车体11 的连接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二端部1322上还设有第二腰型调节孔 1322b,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与第二转接片133第三端部1331的第三螺孔 1331a连接,可通过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调节第一转接片与车体11的连接位置。也可以将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二端部1322上第二螺孔1322a与第二转接片 133第三端部1331的第一腰型调节孔1331b连接,可通过第一腰型调节孔1331b 调节第一转接片与车体11的连接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转接片132和第二转接片133均为弯折形成的“L”型一体式结构,沿导轨131长边方向,第一转接片132和第二转接片133均设有若干组;此外,导轨131两端卡扣连接有限位塞,限位塞用于限定防撞条12沿导轨131长边方向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11底端包括弯折形成的用于连接导轨131的安装部1111以及贴合部1112,安装部1111横向设置,且设有用于与第一螺孔 1321a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螺孔1321a通过第一螺丝151连接,贴合部1112竖直设置在安装部1111底端一侧,且安装部1111一侧与第三连接面1313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设备的防撞条装拆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安装防撞条12时,首先上往下垂直方向将拆装结构13中的导轨131与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一端部1321通过第一螺丝151锁紧。然后再从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二端部1322的第二螺丝152孔,与设备底盘112上第二转接片133的第一端部 1321的第三螺孔1331a,通过第二螺丝152横向锁紧。最后,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侧面导进,进行安装。在后续拆装防撞条12时,只需要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两端导进和导出进行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设备的防撞条装拆结构第四实施例,请参照图10,图 10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车体11包括外壳111、设备底盘112以及竖立支架114;外壳111环绕设置在车体11四周,用于防护车体11,设备底盘112设置在车体 11底端,用于支撑、固定部件;竖立支架114设置在设备底盘112上,用于将设备底盘112与第一转接片132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壳111底端包括弯折形成的用于连接导轨131的安装部 1111以及贴合部1112,安装部1111横向设置,且设有用于与第一螺孔1321a 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螺孔1321a通过第一螺丝151连接,贴合部1112竖直设置在安装部1111底端一侧,且安装部1111一侧与第三连接面 1313接触。
车体11外设有防撞条12,防撞条12通过拆装结构13与车体11连接,且防撞条12包括用于与车体11连接的插销部122;拆装结构13包括导轨131和第一转接片132,其中导轨131设置在车体11一侧,且导轨131远离车体11 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插销部122的插槽1311a;第一转接片132用于将导轨131 与车体11连接;防撞条12通过插销部122与插槽1311a插接,导轨131通过第一转接片132与车体11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车体11包括外壳111以及设备底盘112;外壳111环绕设置在车体11四周,用于防护车体11,设备底盘112设置在车体11底端,用于支撑、固定部件。结合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的导轨13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包括依次首尾环绕连接的四个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1311与第三连接面1313 相对,第二连接面1312与第四连接面1314相对;第三连接面1313与车体11 接触,第一连接面1311用于连接防撞条12,插槽1311a位于第一连接面1311 上。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面1312与第四连接面1314相对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结合图6,第一转接片132包括第一端部1321和第二端部1322,第一端部1321 设置在第一转接片132一端,第一端部1321所在平面与第二连接面1312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第一端部1321设有第一螺孔1321a,第一螺孔1321a与第一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第二端部1322设置在第一转接片132另一端,第二端部 1322沿车体11一侧弯折并延伸,第二端部1322设有用于连接车体11的第二螺孔1322a。
本实施例中的拆装结构13还包括用于将第一转接片132与设备底盘112 连接的第二转接片133,结合图7,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转接片133设置在设备底盘112底端,且第二转接片133均为弯折形成的“L”型一体式结构,第二转接片133包括第三端部1331和第四端部1332。
其中,第三端部1331设置在第二转接片133一端,用于连接第一转接片 132,第三端部1331设有与第二螺孔1322a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三螺孔1331a;第四端部1332设置在第二转接片133另一端,用于与设备底盘112连接,第四端部1332上设有用于与设备底盘112通过螺栓连接的第四螺孔1332a。沿水平地面,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片133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需要大于设备轮113与地面的距离,避免设备结构无法固定使用。
进一步的,第三端部1331还设有第一腰型调节孔1331b,第一腰型调节孔 1331b用于调节第一转接片132与第二转接片133的连接位置。将第一转接片 132的第二端部1322上第二螺孔1322a与第二转接片133第三端部1331的第一腰型调节孔1331b连接,可通过第一腰型调节孔1331b调节第一转接片132 与第二转接片133的连接位置。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二端部1322上还设有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与第二转接片 133第三端部1331的第三螺孔1331a连接,也可通过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调节第一转接片132与第二转接片133的连接位置。
在安装防撞条12时,首先上往下垂直方向将拆装结构13中的导轨131与第一转接片132通过第一螺丝151锁紧,本实施例中第一螺丝151依次穿对称设置在导轨131上的第二连接面1312、第四连接面1314,直至与第一转接片 132上第一端部1321的第一螺孔1321a连接。然后再通过第二螺丝152将第一转接片132的第二端部1322的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与第二转接片133第三端部1331的第三螺孔1331a横向锁紧,通过第二腰型调节孔1322b调节第一转接片133与第二转接片133的连接位置。最后,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两端导进,并进行安装。
在后续拆装防撞条12时,只需要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两端导进,进行安装;将防撞条12的插销部122从导轨131两端导出,从而拆卸防撞条12。这样即完成了本实施例的机器人设备的防撞条装拆结构拆装过程。
综上,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条装拆结构,包括车体,以及位于所述车体外部的防撞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条通过拆装结构与所述车体连接,
所述防撞条包括用于与所述车体连接的插销部;
所述拆装结构包括:
导轨,设置在所述车体一侧,且所述导轨远离所述车体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插销部的插槽;以及,
第一转接片,用于将所述导轨与所述车体连接;
其中,所述防撞条通过所述插销部与所述插槽插接,所述导轨通过第一转接片与所述车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包括依次首尾环绕连接的四个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对,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相对,
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车体接触,所述第一连接面用于连接所述防撞条,所述插槽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上,
所述插销部包括插片,所述插片与所述插槽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连接面相对设置有第一连接孔;
所述第一转接片包括:
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接片一端,所述第一端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以及,
第二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接片另一端,所述第二端部沿所述车体一侧弯折并延伸,所述第二端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车体的第二螺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外壳,环绕设置在所述车体四周,用于防护车体,以及,
设备底盘,设置在所述车体底端,用于支撑、固定部件;
所述拆装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设备底盘连接的第二转接片,所述第二转接片包括:
第三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接片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片,所述第三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螺孔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三螺孔,以及,
第四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接片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设备底盘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部还设有第一腰型调节孔,所述第一腰型调节孔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二转接片的连接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条还包括用于弹性形变感应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防撞条一端,并于所述插片一端连接;
所述插槽开口处设有定位凸部,
所述插片远离所述弹性部一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凸部接触,从而限定所述插片与所述导轨的连接位置;
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弹性部之间形成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凸部卡接,从而使得所述防撞条与所述导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上还设有第二腰型调节孔,所述第二腰型调节孔与所述车体连接,可调节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车体的连接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底端包括弯折形成的用于连接所述导轨的安装部以及贴合部,
所述安装部横向设置,且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螺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贴合部竖直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底端一侧,且所述安装部一侧与所述第三连接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片和所述第二转接片均为弯折形成的“L”型一体式结构,沿所述导轨长边方向,所述第一转接片和所述第二转接片均设有若干组;
所述导轨两端卡扣连接有限位塞,所述限位塞用于限定所述防撞条沿所述导轨长边方向的位置。
10.一种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防撞条装拆结构,所述防撞条通过所述拆装结构与所述车体可拆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10449.1U CN212170492U (zh) | 2020-02-26 | 2020-02-26 | 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10449.1U CN212170492U (zh) | 2020-02-26 | 2020-02-26 | 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70492U true CN212170492U (zh) | 2020-12-18 |
Family
ID=7377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10449.1U Active CN212170492U (zh) | 2020-02-26 | 2020-02-26 | 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7049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53101A1 (zh) * | 2023-01-17 | 2024-07-25 | 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搬运机器人 |
-
2020
- 2020-02-26 CN CN202020210449.1U patent/CN21217049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53101A1 (zh) * | 2023-01-17 | 2024-07-25 | 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搬运机器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33435B1 (en) | Locking mechanism, lock assembly, quick-swap support frame assembly and electric vehicle | |
CN107618471B (zh)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汽车保险杠 | |
CN212170492U (zh) | 防撞条装拆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机器人设备 | |
CN112636081B (zh) | 浮动连接器的浮动结构 | |
CN107946491B (zh) | 新能源车型电池模组 | |
CN208226933U (zh) | 彩钢板屋面与光伏支架连接用的专用夹具 | |
CN111853504B (zh) | 一种电力设备箱固定机构 | |
CN211540152U (zh) | 一种圆形弹性金属件的固定装置 | |
CN210563767U (zh) | 一种市政工程施工防护栏 | |
CN215686173U (zh) | 一种床架用连接结构及床架 | |
CN211845323U (zh) | 便于拆卸的钣金箱体 | |
CN219145289U (zh) | 光伏组件支架结构 | |
CN220156176U (zh) | 一种照明母线槽用插接箱 | |
CN220417162U (zh) | 卡接式前置快拆装型光源模组以及照明灯具 | |
CN221142532U (zh) | 一种耐磨减速带 | |
CN215898993U (zh) | 一种具有扩展结构的安全帽智能控制装置 | |
CN221529609U (zh) | 组配式磁芯组件 | |
CN213213213U (zh) | 一种拖拉机用发电机支架结构 | |
CN215204438U (zh) | 一种便于拆装的汽车碳纤维仪表板 | |
CN218387733U (zh) | 一种矩阵式交换机安装架 | |
CN219946280U (zh) | 便于拆装的移动机器人前脸结构 | |
CN221723174U (zh) | 弹性卡扣 | |
CN211928982U (zh) | 电线杆警示灯 | |
CN215316692U (zh) | 一种底板结构 | |
CN221681887U (zh) | 钢边橡胶止水带固定模板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2 Address after: 0079, 4th Floor, Building A, Building 24, No. 68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4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OOCAX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3rd Floor, Building 10, Zhongliang Fu'an Robo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ark, Dayang Road, Fuyo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OOCAX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