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0040U -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 Google Patents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0040U
CN212130040U CN202020115998.0U CN202020115998U CN212130040U CN 212130040 U CN212130040 U CN 212130040U CN 202020115998 U CN202020115998 U CN 202020115998U CN 212130040 U CN212130040 U CN 212130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ody
box
bottom beam
building modu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1599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一峰
周永安
吴颖
王东
陈丽贤
陈洋
程海建
陈志鹏
徐嘉浩
何剑荣
区树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MC Modular Building Systems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IMC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IMC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IMC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1599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0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0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0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箱式建筑模块包括顶框、底框、多个立柱和至少一墙体。底框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底梁;底梁包括底梁本体及连接在底梁本体上的底梁连接件;底梁连接件上设有底梁连接孔;多个立柱竖立于顶梁和底梁之间;立柱上设有立柱连接孔;墙体的顶部与顶梁固定连接;墙体的两端设有端部安装孔,通过紧固件实现墙体与立柱的可拆卸连接;墙体的底部设有底部安装孔,通过紧固件实现墙体与底梁的可拆卸连接。该箱式建筑模块在使用时墙体只与顶梁固定连接,与底梁及立柱无连接,降低了箱式建筑模块的侧向刚度,从而降低了同等变形下箱式模块化建筑倾覆力及各节点应力,增强了箱式模块化建筑的抗震能力。

Description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背景技术
模块化建筑是由多个箱式建筑模块组装而成的建筑结构体系。现有的箱式建筑模块的结构中,墙体与梁柱之间都是刚性连接,形成刚度较大的整体结构。当箱式建筑模块承受较大地震而变形时,模块化建筑内会出现较大倾覆力,在承重柱处产生极大压力,同时梁柱节点、箱式建筑模块单元间的连接节点易因超限应力而破坏,导致模块化建筑受损甚至倒塌。
为应对上述状况,通常的处理方案为:增大箱式结构的梁柱截面,提高梁柱连接节点的强度,增强模块单元间连接节点的强度。以上方案有以下缺点:大量使用材料,经济性差;占用较多建筑面积,减少室内空间;增加箱体重量,导致运输成本和建筑现场堆箱成本增高,安全风险高,经济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功能较好的箱式建筑模块及采用该箱式建筑模块的箱式模块化建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式建筑模块,包括:顶框,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顶梁;底框,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底梁;所述底梁平行于所述顶梁,并位于所述顶梁的下方;所述底梁包括底梁本体及连接在所述底梁本体上的底梁连接件;所述底梁连接件上设有底梁连接孔;多个立柱,竖立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之间;所述立柱上设有立柱连接孔;至少一墙体;所述墙体的顶部与所述顶梁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两端设有端部安装孔,并通过紧固件实现所述墙体与所述立柱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墙体的底部设有底部安装孔,并通过紧固件实现所述墙体与所述底梁的可拆卸连接。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梁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侧板、过渡板和安装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安装板平行间隔设置,并均竖向延伸,所述过渡板连接所述侧板的顶部和所述安装板的底部,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梁的侧部连接固定,所述过渡板搭接于所述底梁的顶部;所述底梁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梁连接件包括相互垂直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过渡板和安装板;所述过渡板搭接于所述底梁的顶部,所述安装板竖立于所述底梁的顶部,所述底梁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梁连接件呈方管状,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底梁连接孔设置于其中一所述侧壁上。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的设有立柱连接孔。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包括立柱本体及连接在所述立柱本体上的立柱连接件,所述立柱连接件凸伸出所述立柱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墙体对应,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立柱连接件上。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立板、平板、延伸板和装配板,所述立板和所述延伸板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立板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侧边,所述平板和所述装配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平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平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立板的顶端和所述延伸板的底端,所述装配板位于所述平板的上方;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装配板上。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立板和平板,所述立板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侧边,所述平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平板上。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平板,所述平板的一端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平板上。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墙体包括墙体主体和固定于所述墙体主体两端部的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墙体主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端部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墙体主体上,并靠近所述折边;所述墙体主体与所述立柱连接时,所述折边向所述立柱连接件弯折。
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墙体呈波纹状,包括多个波谷和波峰,所述墙体的底部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水平设置,且所述挡板向外超出或平齐于所述波峰的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箱式模块化建筑,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箱式建筑模块主要包括顶框、底框、多个立柱和多个墙体。立柱竖立于顶梁和底梁之间,且立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顶梁和底梁固定连接。墙体设置于顶梁、底梁及立柱之间。具体地,墙体的顶部与顶梁固定连接,底部与底梁可拆卸连接,两端部分别与两立柱可拆卸连接。该箱式建筑模块在运输时,墙体与底梁及立柱连接。运输至目的地组装时,解除墙体与底梁及立柱的连接,即箱式建筑模块在使用时墙体只与顶梁固定连接,降低了箱式建筑模块的侧向刚度,从而降低了同等变形下箱式模块化建筑倾覆力及各节点应力,保护了节点的完整性与结构安全性,从而增强了箱式模块化建筑的抗震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中墙体与立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中墙体与底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二实施例中墙体与底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三实施例中墙体与底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四实施例中墙体与底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五实施例中墙体与立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中墙体与立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式建筑模块第七实施例中墙体与立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1e/1f/1g/1h、立柱;11、立柱本体;12、立柱连接件;121、立板;122、平板;123、延伸板;124、装配板;2/2a/2b/2c/2d、底梁;21、底梁本体;22、底梁连接件;221、侧板;222、过渡板;223、安装板; 3/3a/3b/3c/3d/3e/3f/3g、墙体;31、墙体本体;32、挡板;34、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式模块化建筑,包括至少一箱式建筑模块。其中,该箱式模块化建筑依据实际情况,可以只包括一个箱式建筑模块,也可以包括多个箱式建筑模块。多个箱式建筑模块可以在同一平面上铺设。多个箱式建筑模块也可以进行堆叠。
箱式建筑模块主要包括顶框、底框、竖立于顶框和底框之间的多个立柱及连接于顶框、底框及立柱之间的墙体。
具体地,顶框呈方形,包括四个首尾相连的顶梁。底框呈方形,包括四个首尾相连的底梁。
立柱竖立于顶梁和顶梁之间而形成箱式建筑模块的框架。墙体设于顶框、底框及立柱之间。本实施例中,框架的四个侧面均设有墙体。其他实施例中,框架还可以只设有一墙体,也可以设有两墙体,具体依据实际情况而设置。
具体地,墙体的顶部与顶梁固定连接,底部与底梁可拆卸连接,墙体的两端部分别与两立柱可拆卸连接。
该箱式建筑模块在运输时,墙体与底梁及立柱可拆卸连接。运输至目的地进行组装时,解除墙体与底梁及立柱的连接,即箱式建筑模块在作为建筑使用时,墙体只与顶梁固定连接,降低了箱式建筑模块的侧向刚度,从而降低了同等变形下箱式模块化建筑倾覆力及各节点应力,保护了节点的完整性与结构安全性,从而增强了箱式模块化建筑的抗震能力。
以下通过各实施例详细介绍。
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立柱1a包括立柱本体11及连接在立柱本体11上的立柱连接件12。具体地,立柱本体11的截面呈方形。
立柱连接件12凸伸出立柱本体11的侧部,并对应墙体3a设置。例如,立柱1a相对的两侧均设有墙体3a时,立柱本体11的相对两侧均连接有立柱连接件12。在箱式建筑模块的角落处的立柱1a,其立柱本体11相互垂直的两侧均连接有立柱连接件12。
立柱连接件12沿竖向延伸,具体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立板 121和平板122。立板121设置于立柱朝向墙体主体31的侧边,平行并贴紧立柱本体11的侧部固定连接。平板122与立柱本体11垂直连接,且平板122 平行于墙体主体31。本实施例中,立柱连接件12一体弯折成型。
平板122远离立柱本体11的一端设有立柱连接孔。立柱连接孔的轴线水平延伸。沿竖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立柱连接孔。
参阅图2,底梁2a包括底梁本体21及连接在底梁本体21上的底梁连接件22。具体地,底梁本体21的截面呈方形。
底梁连接件22向上超出底梁本体21的顶部,底梁连接件22沿底梁2a 的长度方向设置。具体地,底梁连接件22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侧板221、过渡板222和安装板223。本实施例中,底梁连接件22一体弯折成型。
侧板221竖向延伸,并贴于底梁本体21的外侧,侧板221与底梁本体 21固定连接。
过渡板222垂直连接于侧板221的一端。过渡板222位于底梁本体21 的顶部,并贴于顶梁本体的顶部,过渡板222与底梁本体21固定连接。过渡板222由底梁本体21的外侧向内侧延伸,且过渡板222的宽度小于底梁本体 21的宽度。
安装板223平行于立板121,并连接于过渡板222相对于侧板221的另一端。安装板223竖直向上延伸,而向上超出底梁本体21的顶部。
安装板223上设有底梁连接孔,且底梁连接孔位于安装板223高度方向的中部。沿底梁本体21的长度方向,安装板223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底梁连接孔。且底梁连接孔的轴线延伸方向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底梁本体21的长度方向。
结合图1和图2,墙体3a包括墙体主体31和连接于墙体主体31底部的挡板32。
墙体主体31呈波纹状,包括多个波峰和多个波谷,且波峰和波谷交替设置。墙体主体31整体呈竖向设置,波峰和波谷沿墙体主体31的长度方向交替延伸。本实施例中,墙体主体31的两端均为波峰。
墙体主体31的两端部均设有端部安装孔。本实施例中,沿竖向方向,墙体主体31的各端部均间隔设置有多个端部安装孔。具体地,墙体主体31两端的端部安装孔与立柱连接件12上的立柱连接孔对应设置。
挡板32的外侧向外超出或平齐于波峰的外侧,以遮挡由墙体主体31的波谷相对于波峰形成的底部镂空,进而阻挡雨水进入箱式建筑模块内。挡板 32水平设置,并沿墙体主体31的长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挡板32可为一整体。其他实施中,挡板32还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于波谷处的板段。
墙体3a与立柱1a、墙体3a与底梁2a均通过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紧固件包括螺栓和螺母。
墙体3a与立柱1a连接时,墙体3a的两端分别与两立柱1a连接。墙体 3a位于立柱连接件12的外侧,端部安装孔与立柱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端部安装孔和立柱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
墙体3a与底梁2a连接时,墙体3a位于安装板223的外侧,且墙体3a 的挡板32与底梁连接件22的过渡板222之间具有高度差,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其中,螺母可以为单独的部件,还可以固定于安装板223上。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箱式建筑模块,其在运输时,将墙体3a分别与立柱 1a和底梁2a连接,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刚度要求、连接强度要求。在运输到达现场进行组装的过程中,拆除螺栓螺母,解除墙体3a与底梁2a及立柱1a 的连接,此时墙体3a只与顶梁固定连接,降低了箱式建筑模块的侧向刚度,从而降低了同等变形下箱式模块化建筑倾覆力及各节点应力,保护了节点的完整性与结构安全性,从而增强了箱式模块化建筑的抗震能力。
进一步地,墙体3a与立柱1a之间、墙体3a与底梁2a之间的连接解除后,墙体3a与立柱1a之间,墙体3a与底梁2a之间均连接有防水耐火胶带,以保持箱式建筑模块的防水防火性能。
箱式建筑模块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3,本实施例与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底梁连接件22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过渡板222和安装板223。
过渡板222水平设置。过渡板222位于底梁本体21的顶部,并贴于底梁本体21的顶部,过渡板222与底梁本体21固定连接。
安装板223垂直于过渡板222,并连接于过渡板222的外端。安装板223 竖直向上延伸,而超出底梁本体21的顶部。
安装板223上设有底梁连接孔,且底梁连接孔位于安装板223高度方向的中部。底梁连接孔的轴线横向延伸。沿底梁本体21的长度方向,安装板 223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底梁连接孔。
墙体3b与底梁2b连接时,墙体3b位于安装板223的外侧,且墙体3b 与侧板221分列于安装板223的两侧,挡板32与底梁连接件22的过渡板222 之间具有高度差,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
本实施例中箱式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箱式建筑模块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4,本实施例与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底梁连接件22呈方管状。
底梁连接件22包括四个侧壁,其中,位于外侧的侧壁上设有底梁连接孔。底梁连接孔沿垂直于底梁连接件22长度方向的水平延伸。
墙体3c与底梁2c连接时,墙体3c位于底梁连接件22的外侧,且挡板 32与底梁2c的顶部之间具有高度差,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
本实施例中箱式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箱式建筑模块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5,本实施例与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底梁2d的其中一侧边上开设有底梁连接孔,底梁连接孔的轴线沿垂直于底梁2d长度方向的水平方向延伸。
墙体3d包括墙体主体31、位于墙体主体31底部的挡板32和连接于挡板32底部的连接板34。
连接板34竖向延伸,并连接于挡板32相对于墙体主体31波谷的另一端。连接板34上设有底部安装孔,底部安装孔的轴线沿垂直于墙体3d长度方向的水平方向延伸。
墙体3d与底梁2d连接时,连接板34位于底梁的外侧,挡板32与底梁 2d的顶部之间具有高度差,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
本实施例中箱式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箱式建筑模块第五实施例
参阅图6,本实施例与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立柱连接件12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立板121、平板122、延伸板123和装配板124。
延伸板123平行于立板121。延伸板123与立板121分列于平板122的两端,且延伸板123与立板121分别位于平板122的两侧。
装配板124平行于平板122,并与平板122分列于延伸板123的两端,且装配板124与平板122位于延伸板123的同一侧。装配板124上设有立柱连接孔,立柱连接孔的轴线水平延伸。
沿竖向方向,装配板124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立柱连接孔。
墙体3e与立柱1e连接时,墙体3e位于立柱连接件12的外侧,端部安装孔与立柱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端部安装孔和立柱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
本实施例中箱式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箱式建筑模块第六实施例
参阅图7,本实施例与箱式建筑模块第五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墙体3f包括墙体主体31、挡板32和折边。具体地,墙体主体31、挡板 32和折边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墙体3f一体成型。
各墙体3f中,折边的数量为两个,分列于墙体主体31的两端。折边与墙体主体31的波谷位于墙体主体31的波峰的同一侧。具体地,折边与墙体主体3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墙体3f与立柱1f连接时,墙体3f位于立柱连接件12的外侧,端部安装孔与立柱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端部安装孔和立柱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其中,螺母可与立柱连接件12 的装配板124固定连接,还可以为单独的零件。
折边与墙体主体3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因此折边与墙体主体31之间形成一对扣空间,而能够让进入的水顺势流出。
本实施例中箱式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五实施例,不再详述。
箱式建筑模块第七实施例
参阅图8,本实施例与箱式建筑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墙体3g呈平板122状,其两端部均设有端部安装孔。本实施例中,沿竖向方向,墙体的各端部均间隔设置有多个端部安装孔。墙体两端的端部安装孔与立柱连接件12上的立柱连接孔对应设置。
墙体3g与立柱1g连接时,墙体3g位于立柱连接件12的外侧,端部安装孔与立柱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端部安装孔和立柱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
墙体3g与底梁连接时,墙体3g的底部与底梁连接件22的安装板223 之间具有高度差,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对应,将螺栓插入底部安装孔与底梁连接孔并将螺母拧上即可;需要拆卸时,拧下螺母拿出螺栓即可。
其他实施例中,立柱连接件12还可以只包括平板122,平板122的其中一端部与立柱本体11固定连接。
另一实施例中,立柱1g的侧部直接设有立柱连接孔。沿立柱1g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立柱连接孔。立柱连接孔的轴线横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箱式建筑模块的其他特征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详述。
上述箱式模块化建筑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各箱式建筑模块按照预设位置放置而搭建形成箱式模块化建筑。
具体地,各箱式建筑模块通过吊装而放置于预设位置。在吊装时,墙体的两端部与立柱连接,墙体的底部与底梁连接固定,而增加箱式建筑模块的连接强度。
将紧固件解除,而解除箱式建筑模块中墙体的两端部分别与两立柱之间的连接,墙体的底部与底梁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箱式建筑模块中,墙体只有顶部与顶梁固定连接,而两端部及底部无连接,进而降低了箱式建筑模块的侧向刚度,从而降低了同等变形下箱式模块化建筑倾覆力及各节点应力,保护了节点的完整性与结构安全性,从而增强了箱式模块化建筑的抗震能力。
将防水胶带粘接在墙体的端部与立柱之间、墙体的底部与底梁之间。
具体地,墙体与立柱之间通过防水胶带粘接,墙体与底侧梁之间通过防水胶带粘接,以保持箱式建筑模块的防水功能。其中,在墙体与立柱之间,防水胶带位于墙体的端部安装孔与立柱的立柱连接孔的上方。在墙体与底侧梁之间,防水胶带位于墙体的底部安装孔与底侧梁的底梁连接孔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防水胶带为耐火的防水胶带,进而保证箱式建筑模块的使用安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箱式建筑模块主要包括顶框、底框、多个立柱和多个墙体。立柱竖立于顶梁和底梁之间,且立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顶梁和底梁固定连接。墙体设置于顶梁、底梁及立柱之间。具体地,墙体的顶部与顶梁固定连接,底部与底梁可拆卸连接,两端部分别与两立柱可拆卸连接。该箱式建筑模块在运输时,墙体与底梁及立柱连接。运输至目的地组装时,解除墙体与底梁及立柱的连接,即箱式建筑模块在使用时墙体只与顶梁固定连接,降低了箱式建筑模块的侧向刚度,从而降低了同等变形下箱式模块化建筑倾覆力及各节点应力,保护了节点的完整性与结构安全性,从而增强了箱式模块化建筑的抗震能力。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如: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框,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顶梁;
底框,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底梁;所述底梁平行于所述顶梁,并位于所述顶梁的下方;所述底梁包括底梁本体及连接在所述底梁本体上的底梁连接件;所述底梁连接件上设有底梁连接孔;
多个立柱,竖立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之间;所述立柱上设有立柱连接孔;
至少一墙体;所述墙体的顶部与所述顶梁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两端设有端部安装孔,并通过紧固件实现所述墙体与所述立柱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墙体的底部设有底部安装孔,并通过紧固件实现所述墙体与所述底梁的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侧板、过渡板和安装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安装板平行间隔设置,并均竖向延伸,所述过渡板连接所述侧板的顶部和所述安装板的底部,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梁的侧部连接固定,所述过渡板搭接于所述底梁的顶部;
所述底梁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连接件包括相互垂直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过渡板和安装板;所述过渡板搭接于所述底梁的顶部,所述安装板竖立于所述底梁的顶部,所述底梁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连接件呈方管状,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底梁连接孔设置于其中一所述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侧部设有立柱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立柱本体及连接在所述立柱本体上的立柱连接件,所述立柱连接件凸伸出所述立柱本体的侧部,并与所述墙体对应,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立柱连接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立板、平板、延伸板和装配板,所述立板和所述延伸板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立板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侧边,所述平板和所述装配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平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平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立板的顶端和所述延伸板的底端,所述装配板位于所述平板的上方;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装配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而形成整体结构的立板和平板,所述立板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侧边,所述平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平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件包括平板,所述平板的一端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立柱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平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包括墙体主体和固定于所述墙体主体两端部的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墙体主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端部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墙体主体上,并靠近所述折边;
所述墙体主体与所述立柱连接时,所述折边向所述立柱连接件弯折。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呈波纹状,包括多个波谷和波峰,所述墙体的底部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水平设置,且所述挡板向外超出或平齐于所述波峰的外侧面。
12.一种箱式模块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箱式建筑模块。
CN202020115998.0U 2020-01-17 2020-01-17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Active CN212130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5998.0U CN212130040U (zh) 2020-01-17 2020-01-17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5998.0U CN212130040U (zh) 2020-01-17 2020-01-17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0040U true CN212130040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76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15998.0U Active CN212130040U (zh) 2020-01-17 2020-01-17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0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307994A1 (en) Module with moment frame and composite panels for a building structure
EP2812505B1 (en) Modular construction system
US20120279141A1 (en) Modular building system and method
EP1683923A2 (en) Modular building
CN210459564U (zh) 一种钢结构连接节点
WO2008153279A1 (en) Horizontal unit equipped with connecting device and modular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KR101278983B1 (ko) 모듈러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시공된 모듈러 구조물
CN113356365A (zh) 一种全螺栓连接的箱式房结构以及构造方法
CN109469359A (zh) 一种具有抗震功能的集装箱式模块化建筑单元及组装房屋
CN212130040U (zh)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CN113137088A (zh) 箱式建筑模块,箱式模块化建筑及其建造方法
CN217711132U (zh) 一种快速搭建体系的箱式房
JP3240633B2 (ja) 住宅ユニットの接合補強構造
CN113137087A (zh) 箱式建筑模块,箱式模块化建筑及其建造方法
CN212742909U (zh) 一种集成墙板活动房
CN211851059U (zh) 箱式建筑模块及箱式模块化建筑
JPH0816350B2 (ja) ユニット住宅の施工方法
CN210086566U (zh) 一种装配式钢板剪力墙结构
CN215167835U (zh) 一种模块化脚手架结构
CN209509577U (zh) 一种具有抗震功能的集装箱式模块化建筑单元及组装房屋
CN214657768U (zh) 现场组装式集装箱房屋
CN217580912U (zh) 一种楼梯模块及其构成的楼梯
CN217711133U (zh) 一种剪力墙体和钢结构柱的混合结构箱式房
CN216277068U (zh) 一种大尺寸箱式房的加固结构及箱式房
JP7368727B2 (ja) 壁パネル、壁構造及び壁構造の構築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5

Address after: 529100 minke Park entrepreneurial Service Center building, Xinhu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IMC MODULAR BUILDING SYSTEMS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9000 Daao Town, Xinhui District,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36ha Village, Tianbao Wai, Qiu Ziwei Zhongji Wood Factory Road, B27 (Wood Industry Phase V Workshop)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CIMC CONSTRUCTION MANUFACTU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