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25304U - 车体上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上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25304U
CN212125304U CN202020471020.8U CN202020471020U CN212125304U CN 212125304 U CN212125304 U CN 212125304U CN 202020471020 U CN202020471020 U CN 202020471020U CN 212125304 U CN212125304 U CN 2121253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rail
roof side
inclined surface
vehicle
inn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710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宽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4710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253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253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253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上部结构。该车体上部结构具备在车体上部的两侧设置的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梁,该车顶侧梁具有相互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的车顶侧梁外板和车顶侧梁内板,在车顶侧梁内板上形成有沿车长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三角形的倾斜面,各三角形的倾斜面的三边是由将构成车顶侧梁内板的板状构件弯折而形成的弯折线构成的。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既能抑制构件数量增加,又能抑制车顶侧梁在车长方向上的压缩变形。

Description

车体上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上部结构,特别是,车体上部的两侧具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梁的车体上部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的车顶上,沿着车顶面板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梁。在该左右一对车顶侧梁的构成外观面的侧梁外板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具有车顶侧梁外板与车顶侧梁内板相接合的闭合截面结构。
而且,在上述车顶侧梁中,多在上述闭合截面内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构件,以抑制车辆发生侧面碰撞等时车顶侧梁外板和车顶侧梁内板相接合的闭合截面溃缩。
然而,上述在闭合截面内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构件的结构中,存在构件数量增加、且难以抑制车顶侧梁在车长方向上的压缩变形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抑制构件数量增加,又能抑制车顶侧梁在车长方向上压缩变形的车体上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上部结构,该车体上部结构具备在车体上部的两侧设置的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侧梁具有相互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的车顶侧梁外板和车顶侧梁内板,在所述车顶侧梁内板上形成有沿车长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三角形的倾斜面,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的三边是由将构成所述车顶侧梁内板的板状构件弯折而形成的弯折线构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体上部结构具有下述的优点。由于将构成车顶侧梁内板的板状构件弯折而形成多个弯折线,所以能够提高车顶侧梁内板的刚度。并且,由于在车顶侧梁内板上形成有由上述弯折线构成三边的三角形的倾斜面,所以当外力作用在上述倾斜面上时,负载容易沿着倾斜面的弯折线分散,因而能够抑制倾斜面周围的部分弯曲变形。即,由于在车顶侧梁内板上形成有沿车长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三角形的倾斜面,所以能够抑制车长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同时,由于不需增设加强构件等,仅通过将构成车顶侧梁内板的板状构件弯折,便能容易地形成牢固的三角形的倾斜面,因而既能抑制构件数量增加,又能抑制具有车顶侧梁内板的车顶侧梁在车长方向上压缩变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体上部结构中,较佳为,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被构成为,俯视所述车顶侧梁内板时,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的垂线方向与车长方向平行。
基于上述结构,由于各三角形的倾斜面被构成为其垂线方向与车长方向平行,所以当车长方向上的外力作用在各倾斜面上时,负载容易沿着构成各倾斜面的三边的弯折线分散,从而能有效地抑制车顶侧梁在车长方向上压缩变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体上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车顶侧梁内板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帘式气囊的安装孔,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形成在所述安装孔的周围。
基于上述结构,可利用三角形的倾斜面来加固安装孔周围的部分,从而,在车顶侧梁内板上安装有帘式气囊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车顶侧梁在车长方向上压缩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看到的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上部结构的车辆的车顶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车体上部结构中的车顶侧梁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车体上部结构中的车顶侧梁内板的车长方向的前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车体上部结构中的车顶侧梁内板的车长方向的前侧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此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图1是从斜上方看到的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体上部结构的车辆1的车顶10的立体图。图1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长方向的前侧,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下方向的上侧。
如图1所示,车辆1的车顶10包括覆盖车室的车顶面板11、设置在车顶面板1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左右一对车顶侧梁13。在此,车顶面板11例如是金属制,构成车辆1的上部的外观面。车顶侧梁13沿车长方向延伸。在车顶侧梁13的中间部位结合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15的上端部。侧梁外板17构成车顶侧梁13和中立柱15的外观面。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车顶侧梁13的截面图。图2中省略了构成车顶侧梁13的外观面的侧梁外板17的图示。此外,图2中,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下方向的上侧,箭头OUT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
如图2所示,车顶侧梁13包括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金属制的车顶侧梁外板20、和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的金属制的车顶侧梁内板30。车顶侧梁外板20和车顶侧梁内板30均配置于侧梁外板17的车宽方向的内侧。车顶侧梁外板20的上侧凸缘部20a与车顶侧梁内板30的上侧凸缘部30a通过点焊等相接合,车顶侧梁外板20的下侧凸缘部20b与车顶侧梁内板30的下侧凸缘部30b通过点焊等相接合,从而构成闭合截面结构。
另外,如图2所示,车顶面板11的形成于其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凸缘部11a与车顶侧梁外板20的上侧凸缘部20a及车顶侧梁内板30的上侧凸缘部30a接合在一起,从而与左右一对车顶侧梁13相连接。在车顶面板11的下方配置有构成车室顶棚的树脂制的车顶内衬60。
另外,在车辆1中,如图2所示,车顶面板11和车顶内衬60之间还配置有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沿着车辆侧面膨胀展开以缓冲乘坐人员所受的撞击的帘式安全气囊50(以下简称为帘式气囊50)。该帘式气囊50利用插入到车顶侧梁内板30上形成的帘式气囊安装孔31中的螺栓41,通过安装在车顶侧梁内板30上的托架40而安装在车顶侧梁内板30上。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车顶侧梁内板30的车长方向的前侧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车顶侧梁内板30的车长方向的前侧部分的侧视图。图3和图4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长方向的前侧,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下方向的上侧,箭头OUT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车顶侧梁内板30的前侧部分(比中立柱15靠前的前侧部分),形成有沿车长方向依次排列、且长径方向与车长方向一致的长孔形的第1帘式气囊安装孔31a、第2帘式气囊安装孔31b、第3帘式气囊安装孔31c、及第4帘式气囊安装孔31d。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车顶侧梁内板30的前侧部分,沿车长方向依次排列的三角形的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第4倾斜面39分别设置在第2帘式气囊安装孔31b、第3帘式气囊安装孔31c、第4帘式气囊安装孔31d的周围。这些三角形的倾斜面33、35、37、39各自的三边是由将构成该车顶侧梁内板30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弯折而形成的弯折线33a、33b、33c……构成的。
详细而言,在第2帘式气囊安装孔31b的车长方向的前侧,形成有由弯折线33a、33b、33c构成三边并以越靠前侧越窄的方式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的三角形的第1倾斜面33;在第3帘式气囊安装孔31c的车长方向的前侧,形成有由弯折线35a、35b、35c构成三边并以越靠前侧越窄的方式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的三角形的第2倾斜面35;在该第3帘式气囊安装孔31c的车长方向的后侧,形成有由弯折线37a、37b、37c构成三边并以越靠后侧越窄的方式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的三角形的第3倾斜面37;在第4帘式气囊安装孔31d的车长方向的前侧,形成有由弯折线39a、39b、39c构成三边并以越靠前侧越窄的方式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的三角形的第4倾斜面39。另外,第3倾斜面37和第4倾斜面39被构成为,第3倾斜面37的弯折线37a和弯折线37b的交点(顶点)与第4倾斜面39上的弯折线39a和弯折线39b的交点(顶点)相连。
这样,如图3所示,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及第4倾斜面39被构成为,俯视车顶侧梁内板30时,三角形的垂线分别沿车长方向延伸。具体而言,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第4倾斜面39被构成为,弯折线33a与弯折线33b的交点至弯折线33c的垂线、弯折线35a与弯折线35b的交点至弯折线35c的垂线、弯折线37a与弯折线37b的交点至弯折线37c的垂线、弯折线39a与弯折线39b的交点至弯折线39c的垂线均沿车长方向延伸(即,各三角形的倾斜面的垂线方向与车长方向平行)。
基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车体上部结构,由于构成车顶侧梁内板30的金属制板状构件被折弯而形成了弯折线33a、33b、33c……,所以能够提高车顶侧梁内板30的刚度。而且,由于在车顶侧梁内板30上形成了由弯折线33a、33b、33c……构成三边的三角形,即,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及第4倾斜面39,且各三角形的倾斜面的垂线方向与车长方向平行,所以,例如当车辆发生碰撞而车长方向上的外力作用在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第4倾斜面39上时,负载容易沿着构成各倾斜面33、35、37、39的三边的弯折线33a、33b、33c……分散,所以能抑制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第4倾斜面39周围的部位产生弯曲变形。
这样,由于在车顶侧梁内板30上形成有沿车长方向排列的三角形的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及第4倾斜面39,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车顶侧梁13在车长方向上的压缩变形。
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无需增设加强构件等,仅通过将构成车顶侧梁内板30的金属制板状构件折弯便能容易地构成牢固的三角形的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及第4倾斜面39,从而,既能抑制构件数量增加,又能抑制具有车顶侧梁内板30的车顶侧梁13在车长方向上压缩变形。
此外,三角形的第1倾斜面33、第2倾斜面35、第3倾斜面37、及第4倾斜面39还具有能加固第2帘式气囊安装孔31b、第3帘式气囊安装孔31c、第4帘式气囊安装孔31d周围的部分的作用,因而,在车顶侧梁内板30上安装有帘式气囊50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车顶侧梁13在车长方向上压缩变形。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安装有帘式气囊50的车顶侧梁内板30的车体上部结构,但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具备未安装帘式气囊50的车顶侧梁内板30的车体上部结构。

Claims (3)

1.一种车体上部结构,具备在车体上部的两侧设置的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车顶侧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侧梁具有相互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的车顶侧梁外板和车顶侧梁内板,
在所述车顶侧梁内板上形成有沿车长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三角形的倾斜面,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的三边是由将构成所述车顶侧梁内板的板状构件弯折而形成的弯折线构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被构成为,俯视所述车顶侧梁内板时,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的垂线方向与车长方向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侧梁内板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帘式气囊的安装孔,
各所述三角形的倾斜面形成在所述安装孔的周围。
CN202020471020.8U 2020-04-02 2020-04-02 车体上部结构 Active CN2121253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1020.8U CN212125304U (zh) 2020-04-02 2020-04-02 车体上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1020.8U CN212125304U (zh) 2020-04-02 2020-04-02 车体上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25304U true CN212125304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88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71020.8U Active CN212125304U (zh) 2020-04-02 2020-04-02 车体上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253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54795B2 (en) Automotive side sill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JP4424208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US6688676B1 (en) Vehicle structure with load transmission elements
JP5354154B2 (ja)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654917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3783546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EP0937631B1 (en) Automobile body frame
US20170096169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2005532207A (ja) ビークル用の中空鋼長尺断面材製支持構造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WO2006080543A1 (ja) 車体構造
CN101528530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A2853708A1 (en) Subframe with beads
KR20170117366A (ko) 사이드 임팩트에 대하여 강화된 차량 도어
WO2019146789A1 (ja) 衝撃吸収部材
WO2016038987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9987042A (zh) 车身构造
CN113165697A (zh) 用于汽车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
JP5951474B2 (ja) 剛性支持部構造
EP1772351B1 (en) Structural beam for a vehicle body.
CN212125304U (zh) 车体上部结构
JP2007008346A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06213093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WO2021172302A1 (ja)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構造
JP2007106161A (ja) 車体側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