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08966U - 一种双层开水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开水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08966U CN212108966U CN202020273337.0U CN202020273337U CN212108966U CN 212108966 U CN212108966 U CN 212108966U CN 202020273337 U CN202020273337 U CN 202020273337U CN 212108966 U CN212108966 U CN 2121089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rel
- inner barrel
- water
- cover body
- outer barr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开水桶,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的内桶及外桶、连通于内桶的第一出水龙头以及连通于外桶的第二出水龙头;所述的内桶安装于外桶中,外桶与内桶之间设置有环形的第一盖体,以将外桶封闭;所述的内桶顶部安装有第二盖体,以将内桶封闭;所述的底座内设置有加热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开水桶设置有内桶和外桶,通过底座内的加热组件直接对外桶中的水进行加热,然后将热量传递至内桶中;并且可以在内桶及外桶中分别存放不同的饮用水,给予使用者不用的使用选择;再有,内桶通过第二盖体密封,外桶通过第一盖体密封,这样在注水时,根据需要根据使用,无需同时将内桶和外桶同时打开,使用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水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层开水桶。
背景技术
开水桶是一种用于煮水的设备,用于对水加热;一般开水桶的结构包括:桶体、出水龙头以及设在于桶体底部的具有加热组件的底座,通过加热组件对桶体内的茶水进行加热,且通过出水龙头进行出水。此种结构的开水桶多用于食堂、餐厅等地方。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此种开水桶存在缺点,首先,开水桶为单桶结构,加热时是整体加热的,茶水统一沸腾,那么为了保持热度,需要长时间恒温加热,饮用者接到茶水后还需放凉;
再者,目前现有技术中某些双层的开水桶,是通过一个盖子将内桶和外桶整体遮盖的,使用起来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开水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开水桶,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的内桶及外桶、连通于内桶的第一出水龙头以及连通于外桶的第二出水龙头;所述的内桶安装于外桶中,外桶与内桶之间设置有环形的第一盖体,以将外桶封闭;所述的内桶顶部安装有第二盖体,以将内桶封闭;所述的底座内设置有加热组件。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组件对外桶内的水直接加热,并将温度传递至内桶中。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桶包括:底壁以及侧壁,所述的第二盖体安装于内桶顶部。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桶的外侧壁上形成有一圈的第一凸圈,所述的第一凸圈与第一盖体的内环边缘相限制;所述的外桶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凸圈,第二凸圈与第一盖体相限制。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凸圈靠近于内桶顶部开口处设置。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环形的第一盖体的内环边缘与内桶的接触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环形的第一盖体与外桶的接触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控制面板。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开水桶设置有内桶和外桶,通过底座内的加热组件直接对外桶中的水进行加热,然后将热量传递至内桶中;并且可以在内桶及外桶中分别存放不同的饮用水,给予使用者不用的使用选择;再有,内桶通过第二盖体密封,外桶通过第一盖体密封,这样在注水时,根据需要根据使用,无需同时将内桶和外桶同时打开,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双层开水桶,请参阅图1-2所示,包括:底座100、安装于底座100上的内桶200及外桶300,内桶200安装于外桶300内。
所述的底座100内安装有加热组件400,通过加热组件400对外桶300直接加热。
所述的内桶200与底座100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内桶200可以通过支架固定于外桶300内部,以稳定安装。
所述的内桶200连接有第一出水龙头210,外桶300连接有第二出水龙头310,根据实际使用的不同,内桶200内可以装放茶水,而外桶300可以装放纯净水,通过底座100内的加热组件400进行加热。
内桶200和外桶300的具体使用,根据不同的实际使用需求而定;再有,加热组件400直接对外桶300内的水进行加热,而外桶300将热量传递至内桶200中,对外桶200中的水进行加热,那么,在内桶200和外桶300内的水都经过沸腾后,需要进行保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对外桶300中的水加热后,将热量传递至内桶200中。
所述的底座100上设置有支架110,内桶200可以支撑于支架110上,以稳定安装于外桶300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出水龙头210支撑于支架110上,而第一出水龙头210的结构连接于内桶200内部的中心处,以连通内桶200。
所述的外桶300与内桶200之间设置有环形的第一盖体320,以将外桶300封闭;所述的内桶200顶部安装有第二盖体220,以将内桶200封闭,这样,使得在使用时,可以分别将第一盖体320和第二盖体220打开,以分别对第一盖体320和第二盖体220进行加水。
具体地,内桶200包括:底壁以及侧壁,所述的第二盖体220安装于内桶200顶部;内桶200的外侧壁上形成有一圈的第一凸圈201,所述的第一凸圈201与第一盖体320的内环边缘相限制;外桶300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凸圈,第二凸圈301与第一盖体320相限制。
所述的第一凸圈201靠近于内桶200顶部开口处设置,为了加强密封性,于第一盖体320的内环边缘与内桶200的接触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盖体320与外桶300的接触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在具体使用时,所述的底座100上设置有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可以设置为机械式的或者智能控制的,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
使用时,通过加热组件400对外桶300中的水进行加热,并且将热量传递至内桶200中,而在保温时,也是通过外桶300中的水将热量传递至内桶个,进行保温,这样可以造成不同的温差,便于使用者引用时选择。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的内桶及外桶、连通于内桶的第一出水龙头以及连通于外桶的第二出水龙头;
所述的内桶安装于外桶中,外桶与内桶之间设置有环形的第一盖体,以将外桶封闭;
所述的内桶顶部安装有第二盖体,以将内桶封闭;
所述的底座内设置有加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组件对外桶内的水直接加热,并将温度传递至内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桶包括:底壁以及侧壁,所述的第二盖体安装于内桶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桶的外侧壁上形成有一圈的第一凸圈,所述的第一凸圈与第一盖体的内环边缘相限制;所述的外桶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凸圈,第二凸圈与第一盖体相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凸圈靠近于内桶顶部开口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的第一盖体的内环边缘与内桶的接触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的第一盖体与外桶的接触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开水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控制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73337.0U CN212108966U (zh) | 2020-03-06 | 2020-03-06 | 一种双层开水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73337.0U CN212108966U (zh) | 2020-03-06 | 2020-03-06 | 一种双层开水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08966U true CN212108966U (zh) | 2020-12-08 |
Family
ID=73635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73337.0U Active CN212108966U (zh) | 2020-03-06 | 2020-03-06 | 一种双层开水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08966U (zh) |
-
2020
- 2020-03-06 CN CN202020273337.0U patent/CN21210896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001289A2 (en) | Kettle | |
CN202477384U (zh) | 一种便携式咖啡机 | |
CN212108966U (zh) | 一种双层开水桶 | |
CN110946476A (zh) | 一种双胆式电热水壶 | |
CN207306549U (zh) | 电水壶 | |
CN201026083Y (zh) | 一种即喝即冷保温杯 | |
CN210582025U (zh) | 一种多功能液体容器 | |
CN207341617U (zh) | 家用智能保温水壶 | |
CN106882757B (zh) | 一种口感提高的饮料容器及饮料容器载体 | |
CN208114493U (zh) | 速热电水壶 | |
CN210697214U (zh) | 热水壶 | |
CN101238953B (zh) | 节能方便饮水机 | |
CN213605899U (zh) |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加热装置 | |
CN210028272U (zh) |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一次性水杯 | |
KR101753819B1 (ko) | 격판 이동형 음용수기용 온수통 구조 | |
CN208610577U (zh) | 电水壶 | |
CN219895419U (zh) | 液体加热恒温器 | |
CN212117857U (zh) | 一种多功能蒸锅 | |
CN218773729U (zh) | 热水壶 | |
CN208550351U (zh) | 容器 | |
CN217659259U (zh) | 一种电热水杯 | |
CN207784938U (zh) | 电水壶 | |
CN207755054U (zh) | 电水壶 | |
CN210697257U (zh) | 一种便于盖合的电饭煲 | |
CN209995905U (zh) | 一种可投料的旋转烹饪型炒菜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