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36337U -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36337U
CN212036337U CN202020596076.6U CN202020596076U CN212036337U CN 212036337 U CN212036337 U CN 212036337U CN 202020596076 U CN202020596076 U CN 202020596076U CN 212036337 U CN212036337 U CN 212036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buckle
key
strip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960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960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363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36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363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穿戴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吸扣结构包括第一盖体、卡接件、第二盖体和卡扣,第一盖体内设有连接槽,第一盖体的顶部设有按键,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磁吸组;卡接件设置于连接槽内,且一端与按键对应设置;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二磁吸组;卡扣部分设置于第二盖体内,部分伸出第二盖体;第一盖体靠近第二盖体时,第一磁吸组与第二磁吸组吸合,使卡扣插入连接槽内并与卡接件对应按键的一端卡接;按压按键时,按键按压卡扣,使卡扣与卡接件解除卡接。通过两个磁铁组的吸合实现自动扣合,无需进行精准对位即可完成扣合,佩戴方式快捷方便;按压按键,即可解除卡扣与卡接件卡接,操作简单,提高用户的佩戴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尤指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可穿戴设备一般需要通过两个条带之间的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以使之可佩戴在使用者的手腕上。现有的条带卡接件结构一般是一个条带上设有孔位且端部设有供另一个条带穿过的连接孔,另一个条带上设有插销,连接时,先将设有插销的条带穿过另一个条带上的连接孔,然后将插销对准需要插入的孔位,最后用力将插销压入孔位,完成连接,此种条带连接结构不仅对准动作要求高,操作繁琐,而且拆卸连接结构时,动作也比较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可实现自动吸入和扣合,佩戴过程快速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吸扣结构,包括:
第一盖体,用于与第一条带连接,所述第一盖体内沿所述第一条带的延伸方向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一盖体的顶部设有可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槽移动的按键,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磁吸组;
卡接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槽内,且一端与所述按键对应设置;
第二盖体,用于与第二条带连接,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二磁吸组;
卡扣,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内,部分伸出所述第二盖体;
所述第一盖体靠近所述第二盖体时,所述第一磁吸组与所述第二磁吸组吸合,使所述卡扣插入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卡接件对应所述按键的一端卡接;按压所述按键时,所述按键朝向所述连接槽移动并按压所述卡扣,使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件解除卡接。
本方案中,只需要将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放到大概位置即可使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自动对位吸入,使第二盖体和卡扣被吸入第一盖体的连接槽中并与连接槽中的卡接部卡接,整个扣合过程,无需精准对位,简化扣合操作;打开时,只需要按下按键,使卡扣与卡接部解除卡接,即可将第二盖体抽出,实现了穿戴和脱下过程简单,提升产品体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顶部和底部的多个不同极性的磁铁;
所述第二磁吸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的顶部和底部的多个不同极性的磁铁。
本方案中,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磁铁,可增大磁吸力,进而提高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磁吸对位和扣合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顶部设有磁性区和按键区;
所述第一磁吸组设置在所述磁性区,所述按键位于所述按键区;
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磁性区对应设置,所述卡扣伸出所述第二盖体的一端与所述按键区对应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接件位于所述卡扣与所述按键之间;
所述卡接件包括导向部和卡接部;
所述导向部的一端与所述卡接部连接,所述导向部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卡扣的一侧倾斜设置;
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键对应设置,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部远离所述导向部的一端的端部卡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按键靠近所述卡扣的一侧设有凸出部;
按压所述按键时,带动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连接槽移动并按压所述卡扣,使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部解除卡接。
本方案中,在按键底部设置凸出部,在解除卡扣与卡接件的卡接时,可缩短按键的按压距离,优化脱扣过程。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接件还包括与所述按键对应设置的按压部;
所述导向部、所述卡接部和所述按压部沿所述第一条带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
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压部位于不同平面,且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按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键之间的距离;
按压所述按键时,带动所述按压部朝向所述卡扣移动并按压所述卡扣,使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部解除卡接。
本方案中,卡接件上设置按压部,按压部与按键相配合,在解除卡扣与卡接件的卡接时,可缩短按键的按压距离,优化脱扣过程。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接件为弹性件;和/或;
所述导向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压部一体成型设置。
本方案中,卡接件为弹性件;不仅可使按压部向下移动后可回弹复位,并且可防止用户在按压按键时,按压部被按键压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扣包括平面部和弧形部;
所述平面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内,所述平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弧形部的一端连接;
所述弧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接件卡接,且所述弧形部的凹面朝向所述卡接件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卡扣一体成型设置。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条带、第二条带和上述的吸扣结构;
所述第一条带与所述第一盖体连接,所述第二条带与所述第二盖体连接,所述第一条带和所述第二条带通过所述吸扣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两个磁铁组的吸合实现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自动扣合,无需用户手动操作且无需进行精准对位即可完成扣合,使得佩戴方式快捷方便;卡扣与卡接件的卡接可有效防止两个盖体受大力时脱开,提高两个盖体的连接稳定性;需要分离两个盖体时,只需要按压按键,使按键朝向连接槽的方向移动以按压卡扣,使卡扣与卡接件解除卡接,再轻拉其中一个盖体即可使两个盖体分离,操作简单,提高用户的佩戴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吸扣结构未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吸扣结构扣合时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扣与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设置在第一盖体内的剖面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吸扣结构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盖体;11、连接槽;12、按键;13、第一磁吸组;2、卡接件;21、导向部;22、卡接部;23、按压部;3、第二盖体;31、第二磁吸组;4、卡扣;41、平面部;42、弧形部;5、第一条带;6、第二条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扣结构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盖体1、卡接件2、第二盖体3和卡扣4;第一盖体1用于与第一条带5连接,第一盖体1内沿第一条带5的延伸方向设有连接槽11,第一盖体1的顶部设有可靠近或远离连接槽11移动的按键12,第一盖体1上设有第一磁吸组13;卡接件2设置于连接槽11内,且一端与按键12对应设置。第二盖体3用于与第二条带6连接,第二盖体3上设有第二磁吸组31;卡扣4部分设置于第二盖体3内,部分伸出第二盖体3。
第一盖体1靠近第二盖体3时,第一磁吸组13与第二磁吸组31吸合,使卡扣4插入连接槽11内并与卡接件2对应按键12的一端卡接;按压按键12时,按键12朝向连接槽11移动并按压卡扣4,使卡扣4与卡接件2解除卡接。
具体地,条带连接结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第一盖体1用于与第一条带5连接,第二盖体3用于与第二条带6连接,通过第一盖体1上的卡接件2与第二盖体3上的卡扣4的卡接来固定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进而实现第一条带5与第二条带6的固定连接。第一条带5和第二条带6可以与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设备等可穿戴设备相连,以将可穿戴设备固定在佩戴者的手腕、腿、颈、腰或其它身体部位上。
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可以由任何常规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塑胶、橡胶或其任意组合。
第一盖体1内设有用于容纳第二盖体3的连接槽11,第一磁吸组13可设置于连接槽11的四周,如设置在连接槽11的顶部、底部和/或侧壁。第二盖体3上的第二磁吸组31可设置在第二盖体3的顶部、底部和/或侧壁,第二盖体3上的第二磁吸组31与第一盖体1上的第一磁吸组13的设置位置和磁铁极性相适配,例如,第一磁吸组13设置在连接槽11的顶部且为N极时,则第二磁吸组31设置在第二盖体3的顶部且为S极;第一磁吸组13设置在连接槽11的底部且为N极时,第二磁吸组31设置在第二盖体3的底部且为S极。
优选地,第一磁吸组13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盖体1的顶部和底部的多个不同极性的磁铁;第二磁吸组31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二盖体3的顶部和底部的多个不同极性的磁铁。即第一盖体1(连接槽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磁铁且顶部与底部的极性不同,第二盖体3的顶部和底部也均设有磁铁且顶部与底部的极性不同。例如,连接槽11的顶部设置一个或多个N极磁铁,连接槽11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S极磁铁;则第二盖体3的顶部设置一个或多个S极磁铁,第二盖体3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N极磁铁,通过第一盖体1顶部磁铁与第二盖体3顶部磁铁的磁性吸合,以及第一盖体1底部磁铁与第二盖体3底部磁铁的磁性吸合,可将第二盖体3吸入第一盖体1的连接槽11内。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磁铁,可提高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磁吸效果,使第二盖体3可较容易地被吸入连接槽11内,以实现两个盖体的自动吸入和自动扣入;并且通过顶部和底部磁铁吸力以及卡扣4与卡接件2的多重紧固,可有效防止受大力导致两个盖体脱开。
当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靠近时,第一磁吸组13和第二磁吸组31会相互吸合,将第二盖体3吸入第一盖体1上的连接槽11内,第二盖体3被吸入连接槽11内后,第二盖体3上的卡扣4与连接槽11内的卡接件2卡接,进行实现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的固定连接。当按压第一盖体1上的按键12时,按键12朝向连接槽11移动并向下按压卡扣4,使卡扣4离开卡接件2,解除卡扣4与卡接件2的卡接,然后轻拉第一表带5或第二表带6即可将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分离,实现吸扣结构的打开。
本方案中,通过两个磁铁组的吸合实现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的自动扣合,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即可完成扣合,使得佩戴方式快捷方便,且卡扣4与卡接件2的卡接可有效防止两个盖体受大力时脱开,提高两个盖体的连接稳定性;需要分离两个盖体时,只需要按压按键12,使按键12朝向连接槽11的方向移动以按压卡扣4,使卡扣4与卡接件2解除卡接,再轻拉其中一个盖体即可使两个盖体分离,操作简单,提高用户的佩戴体验。
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均为块状结构,第二盖体3的体积小于第一盖体1的体积,以使第一盖体1可容纳第二盖体3,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可以是大致矩形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的形状,或者根据实现方式采用其它形状;当然,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还可以是弯曲的,其实际形状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盖体1顶部设有磁性区和按键区;第一磁吸组13设置在磁性区,按键12位于按键区;第二盖体3与磁性区对应设置,卡扣4伸出第二盖体3的一端与按键区对应设置。
具体地,第一盖体1的顶部分为磁性区和按键区,磁性区设置有磁铁,按键区设置有按键12,按键12为软胶材质,使按键12可以朝向连接槽11的方向按压,连接槽11内的卡接件2与按键12对应设置,卡扣4与卡接件2卡接的部分也对应按键12设置,按压按键12时,按键12向下移动可按压卡扣4,使卡扣4与卡接件2解除卡接。第一盖体1与按键12可以采用双色注塑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组装的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2位于卡扣4与按键12之间;卡接件2包括相互连接的导向部21和卡接部22;导向部21的一端与卡接部22连接,导向部21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卡扣4的一侧倾斜设置;卡接部22与按键12对应设置,卡扣4与卡接部22远离导向部21的一端的端部卡接。
本实施例中,导向部21朝向远离卡扣4的一侧倾斜设置,即导向部21与卡接部22连接的一端与到连接槽11顶部的距离大于导向部21的另一端到连接槽11顶部的距离。设置导向部21可将卡扣4导向卡接件2上的卡接部22,并使卡扣4与卡接部22卡接,达到固定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的效果。
卡接部22与按键12对应设置,卡扣4与卡接部22卡接后,卡扣4与卡接部22卡接的部分也对应按键12设置。按键12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按压,用户按压按键12时,按键12朝向卡扣4运动,将卡扣4往下压,使卡扣4脱离卡接部22,解除卡扣4与卡接部22的卡接,此时,用户轻拉第一条带5或第二条带6,即可将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分开,完成脱扣的过程。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卡接件2还包括与按键12对应设置的按压部23;导向部21、卡接部22和按压部23沿第一条带5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卡接部22与按压部23位于不同平面,且按压部23与按键12之间的距离小于卡接部22与按键12之间的距离;按压按键12时,带动按压部23朝向卡扣4移动并按压卡扣4,使卡扣4与卡接部22解除卡接。导向部21、卡接部22与按压部23可一体成型设置,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并简化组装过程。
卡接件2可以拆分为两件,一件为导向部21和卡接部22,用于与卡扣4配合,以固定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3,另一件为按压部23,用于与按键12搭配使用,按压部23与按键12之间的距离小于卡接部22与按键12之间的距离,用户按压按键12时,按键12向下移动并先与卡接件2上的按压部23接触,使按压部23向下移动,按压部23向下移动时将与卡接部22端部卡接的卡扣4往下压,使得卡扣4脱开,与卡接部22解除卡接。在卡接件2上设置按压部23,在解除卡扣4与卡接部22的卡接时,可缩短按键12的按压距离,优化脱扣过程。优选地,卡接件2为弹性件;不仅使按压部23向下移动后可回弹复位,并且可防止用户在按压按键12时,按压部23被按键12压断。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按键12靠近卡扣4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按压按键12时,带动凸出部朝向连接槽11移动并按压卡扣4,使卡扣4与卡接部22解除卡接。本方案中,在按键12靠近卡扣4的一侧设置凸出部,按压按键12时,按键12向下移动带动按键12上的凸出部向下移动,按键12上的凸出部将与卡接部22卡接的卡扣4往下压,使得卡扣4脱开,与卡接部22解除卡接。通过在按键12靠近卡扣4的一侧设置凸出部,在解除卡扣4与卡接部22的卡接时,同样可缩短按键12的按压距离,优化脱扣过程。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卡扣4包括平面部41和弧形部42;平面部41的一端设置于第二盖体3内,平面部41的另一端与弧形部42的一端连接;弧形部42的另一端与卡接件2卡接,且弧形部42的凹面朝向卡接件2设置。卡扣4包括平面部41和弧形部42,卡扣4通过平面部41与第二盖体3连接,并通过弧形部42与卡接部22卡接,卡接时,卡扣4的弧形部42的端部勾住卡接件2的卡接部22的端部,使卡扣4无法后退并脱离出连接槽11,而需要通过按键12按压卡扣4的弧形部42的端部,使弧形部42的端部离开卡接部22,以解除卡扣4与卡接件2的卡接。第二盖体3与卡扣4可一体成型设置,也可采用组装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实施例,包括第一条带5、第二条带6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吸扣结构;第一条带5与第一盖体1连接,第二条带6与第二盖体3连接,第一条带5和第二条带6通过吸扣结构连接。
第一条带5的一端与第一盖体1设有按键12的一端连接,第一条带5的另一端与可穿戴设备的本体连接,第二条带6的一端与第二盖体3远离卡扣4的一端连接,第二条带6的另一端与可穿戴设备的本体连接。当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靠近,通过第一磁吸组13与第二磁吸组31的吸力作用,达到精确定位并将卡扣4吸入固定,使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固定连接在一起,进而实现第一条带5与第二条带6的固定连接,以将可穿戴设备固定在佩戴者身上。
可穿戴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移动设备、多媒体播放器、游戏设备等可佩戴或便携式电子设备。
示例性的,若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第一条带5和第二条带6的一端分别与智能手表的表体连接,第一条带5的另一端与第一盖体1连接,第二条带6的另一端与第二盖体3连接,当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3自动吸扣在一起后,即可将智能手表固定在佩戴者的手腕上,佩戴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盖体,用于与第一条带连接,所述第一盖体内沿所述第一条带的延伸方向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一盖体的顶部设有可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槽移动的按键,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磁吸组;
卡接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槽内,且一端与所述按键对应设置;
第二盖体,用于与第二条带连接,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二磁吸组;
卡扣,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内,部分伸出所述第二盖体;
所述第一盖体靠近所述第二盖体时,所述第一磁吸组与所述第二磁吸组吸合,使所述卡扣插入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卡接件对应所述按键的一端卡接;按压所述按键时,所述按键朝向所述连接槽移动并按压所述卡扣,使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件解除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吸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顶部和底部的多个不同极性的磁铁;
所述第二磁吸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的顶部和底部的多个不同极性的磁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盖体顶部设有磁性区和按键区;
所述第一磁吸组设置在所述磁性区,所述按键位于所述按键区;
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磁性区对应设置,所述卡扣伸出所述第二盖体的一端与所述按键区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件位于所述卡扣与所述按键之间;
所述卡接件包括导向部和卡接部;
所述导向部的一端与所述卡接部连接,所述导向部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卡扣的一侧倾斜设置;
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键对应设置,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部远离所述导向部的一端的端部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键靠近所述卡扣的一侧设有凸出部;
按压所述按键时,带动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连接槽移动并按压所述卡扣,使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部解除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件还包括与所述按键对应设置的按压部;
所述导向部、所述卡接部和所述按压部沿所述第一条带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
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压部位于不同平面,且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按键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键之间的距离;
按压所述按键时,带动所述按压部朝向所述卡扣移动并按压所述卡扣,使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接部解除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件为弹性件;和/或;
所述导向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压部一体成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包括平面部和弧形部;
所述平面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内,所述平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弧形部的一端连接;
所述弧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接件卡接,且所述弧形部的凹面朝向所述卡接件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卡扣一体成型设置。
10.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条带、第二条带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吸扣结构;
所述第一条带与所述第一盖体连接,所述第二条带与所述第二盖体连接,所述第一条带和所述第二条带通过所述吸扣结构连接。
CN202020596076.6U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20363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6076.6U CN212036337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6076.6U CN212036337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36337U true CN212036337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11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96076.6U Active CN212036337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363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45952U (zh) 一种磁吸表扣及可穿戴设备
CN101511217B (zh) 带扣
US20130185901A1 (en) Magnet-assisted quick-connect quick-disconnect mechanism
CN110664058A (zh) 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吸扣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US10463119B1 (en) Band with magnetic closure mechanism
CN210642835U (zh) 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吸扣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212036337U (zh) 一种吸扣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1588145A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111387652A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110840040A (zh) 一种按扣开合式可穿戴收容盒
CN212185448U (zh) 一种磁吸结构、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8164439U (zh) 表扣及手表
CN212545902U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WO2014043297A2 (en) Magnet-assisted quick-connect quick-disconnect mechanism
CN212036313U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2545901U (zh) 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吸扣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212590683U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2036312U (zh) 一种滑动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2139598U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5075969U (zh) 表带及可穿戴设备
CN212545948U (zh) 一种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CN212036336U (zh) 一种磁吸表扣及一种手表
CN212545943U (zh) 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吸扣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212325665U (zh) 一种磁吸表扣及一种手表
CN212545949U (zh) 一种滑动式磁吸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