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35473U -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35473U
CN212035473U CN202020492834.XU CN202020492834U CN212035473U CN 212035473 U CN212035473 U CN 212035473U CN 202020492834 U CN202020492834 U CN 202020492834U CN 212035473 U CN212035473 U CN 2120354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ish reef
fish
link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9283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荃生
张庆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049283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354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354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3547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治理技术领域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包括整体为立方体结构的鱼礁主体,鱼礁主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设有一对底部第一槽以及一对底部第二槽,在鱼礁主体的上底面、下底面形成一个居中设置的底部中心凸起,以及八个底部边缘凸起;鱼礁主体具有一前后贯通中心孔,以及数个前后通孔;鱼礁主体具有一左右贯通中心孔,以及数个左右通孔;鱼礁主体具有一上下贯通孔;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均具有贝壳附着槽。能够为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上,渔业资源仍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但由于海洋污染的毒害作用、海洋生境被破坏、气候变暖、海洋酸化、海洋渔业捕捞压力的增加、海洋致病微生物的扩散等方面的原因,全球的海洋渔业资源均在显著衰退。与此同时,渔业资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改变,由高营养层次鱼种向低值和低营养层次鱼种转化,具体体现在捕捞对象不断更替,渔获物中幼鱼比例不断升高,底层鱼类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中、上层鱼类及虾、蟹和水母类比例逐年增加。如何对渔业资源进行养护,维持其现有水平,甚至提高渔业资源水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海洋牧场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之一,海洋牧场可以理解为一新型的渔业增养殖系统,不同海域对应的模式不同,主要通过海底构造物(主要指人工鱼礁)的放置,改变局部海域的阴影效应、流场效应、声响效应等非生物环境,为部分海洋生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生境,提供一个繁衍生息的场所,最终达到保护、增殖鱼类等海洋生物资源的目的。按用途分类,人工鱼礁的种类可以分为:诱集鱼礁、增殖鱼礁、产卵礁、幼鱼保护礁和藻礁等。由于不同海域的海流、底质等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牧场目标存在差别,需根据不同海域的特点和目标需要设置不同构造类型的人工鱼礁。对人工鱼礁是否能达到预定效果的评估主要通过现场资源调查或潜水调查等方式进行。
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缺陷:开孔少,开孔不规则:容易导致淤泥的堆积,导致腐殖质发酵造成水体恶化,影响水质环境,同时开口少会导致单位体积内,空间利用率低,不能起到生物聚集作用;容易腐蚀,损坏:因为海水中盐分较高,对于物体的腐蚀能力较强,容易导致人工鱼礁的结构损坏,久而久之将造成结构的不稳定,对于长期寄居的生物造成危险,如果坍塌的话又会变成海洋垃圾的一部分,增加环境治理难度的负担;成本较高,表面光滑:成本较高不利于人工鱼礁的推广和利用,但是人工鱼礁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积极投放人工鱼礁在对于物种丰富度的保护是毋容置疑的;同时表面若是过于光滑的话会导致有益微生物不能附着在表面进行分解杂质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能够为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包括整体为立方体结构的鱼礁主体;
所述鱼礁主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设有一对底部第一槽以及一对底部第二槽,一对底部第一槽以鱼礁主体的上底面、下底面的几何中心为准对称布置,并平行于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一对底部第二槽以所在面的几何中心为准对称布置,并平行于鱼礁主体的前后侧面,一对底部第一槽与一对底部第二槽纵横交错,在鱼礁主体的上底面、下底面形成一个居中设置的底部中心凸起,以及八个底部边缘凸起;
所述鱼礁主体具有一前后贯通中心孔,以及数个前后通孔,所述前后贯通中心孔、前后通孔均贯通鱼礁主体的前后侧面,且所述前后贯通中心孔位于鱼礁主体前后侧面的中心,所述前后通孔环绕前后贯通中心孔周向均布,所述前后贯通中心孔为圆孔,所述前后通孔设置为异形孔;
所述鱼礁主体具有一左右贯通中心孔,以及数个左右通孔,所述左右贯通中心孔、左右通孔均贯通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所述左右贯通中心孔位于鱼礁主体左右侧面的中心,所述左右通孔环绕左右贯通中心孔周向均布,所述左右贯通中心孔为圆孔,所述左右通孔设置为异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鱼礁主体具有一上下贯通孔,所述上下贯通孔贯穿鱼礁主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上下贯通孔、前后贯通中心孔、左右贯通中心孔相互交汇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均具有贝壳附着槽。
进一步地,所述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均具有一对贝壳附着槽,所述贝壳附着槽设置为上下贯通的槽结构。
进一步地,一对贝壳附着槽对称布置于左右贯通中心孔两侧方向,并与左右贯通中心孔、左右通孔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贝壳附着槽为T型槽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鱼礁主体由耐腐蚀的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区别于传统的人工鱼礁如石块、树木、废车船、废轮胎,本方案为多开孔方形构造,可用多种不易腐蚀的材料制成,能够长期为鱼类、藻类等生物提供良好的居住场所,有利于形成渔场,且本方案的鱼礁主体的位置固定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堆叠固定和绳索固定,经过多个鱼礁主体的联合使用,能防止实际投放后产生礁体挂网的现象;
2、一方面利于海洋生物藏匿,另一方面使鱼礁主体之间可穿插的空隙增大,从而增加了堆积效率增加,提高海洋利用率;
3、开孔、开槽规则;
4、成本较低,便于制造、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仰视图。
图5是图3中的右视图。
图中,1底部第一槽,2底部第二槽,3底部中心凸起,4底部边缘凸起,5上下贯通孔,6前后通孔,7前后贯通中心孔,8左右贯通中心孔,9左右通孔,10贝壳附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包括整体为立方体结构的、由耐腐蚀的材料制成的鱼礁主体。
所述鱼礁主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设有一对底部第一槽1以及一对底部第二槽2,可以为海洋生物的栖息提供足够的空间,水流亦可通过,以减轻水流阻力,提高鱼礁主体的位置稳定性,一对底部第一槽1以鱼礁主体的上底面、下底面的几何中心为准对称布置,并平行于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一对底部第二槽2以所在面的几何中心为准对称布置,并平行于鱼礁主体的前后侧面,一对底部第一槽1与一对底部第二槽2纵横交错,在鱼礁主体的上底面、下底面形成一个居中设置的底部中心凸起3,以及八个底部边缘凸起4。
上述鱼礁主体具有一前后贯通中心孔7,以及数个前后通孔6,前后贯通中心孔7、前后通孔6均贯通鱼礁主体的前后侧面,且前后贯通中心孔7位于鱼礁主体前后侧面的中心,前后通孔6环绕前后贯通中心孔7周向均布,前后贯通中心孔7为圆孔,前后通孔6设置为异形孔,以便鱼类或其他海洋生物自由通过或栖息。
上述鱼礁主体具有一左右贯通中心孔8,以及数个左右通孔9,左右贯通中心孔8、左右通孔9均贯通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左右贯通中心孔8位于鱼礁主体左右侧面的中心,左右通孔9环绕左右贯通中心孔8周向均布,左右贯通中心孔8为圆孔,左右通孔9设置为异形孔,以便鱼类或其他海洋生物自由通过或栖息。
鱼礁主体具有一上下贯通孔5,上下贯通孔5贯穿鱼礁主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并且位于底部中心凸起3上,上下贯通孔5、前后贯通中心孔7、左右贯通中心孔8相互交汇连通,前后通孔6、左右通孔9亦可相互交汇连通,左右通孔9亦可与上下贯通孔5连通。以便鱼儿自由穿梭、藻类的浮生,有望随着演替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圈。
上述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均具有贝壳附着槽10;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均具有一对贝壳附着槽10,贝壳附着槽10设置为上下贯通的槽结构;一对贝壳附着槽10对称布置于左右贯通中心孔8两侧方向,并与左右贯通中心孔8、左右通孔9错开;贝壳附着槽10为T型槽结构。从而为贝类提供附着环境,利于贝类抵御外敌。
在向海洋中投放鱼礁时,按照如下步骤:
1、确定投放地点,将待投放的若干鱼礁主体装船,行驶至预定的投放点;
2、将待投放的鱼礁主体排成一行,利用钢索分别穿过鱼礁主体上的前后贯通中心孔或左右贯通中心孔,从而将鱼礁主体串接起来,将最后一个鱼礁主体与钢索端部固定;
3、仔细检查,以防鱼礁主体脱落;
4、将串接好的鱼礁主体投入预定水域,启动船只在水面上航行,以拖行投入水中的鱼礁主体;
5、切断与船身连接的钢索,完成投放。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为立方体结构的鱼礁主体;
所述鱼礁主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设有一对底部第一槽(1)以及一对底部第二槽(2),一对底部第一槽(1)以鱼礁主体的上底面、下底面的几何中心为准对称布置,并平行于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一对底部第二槽(2)以所在面的几何中心为准对称布置,并平行于鱼礁主体的前后侧面,一对底部第一槽(1)与一对底部第二槽(2)纵横交错,在鱼礁主体的上底面、下底面形成一个居中设置的底部中心凸起(3),以及八个底部边缘凸起(4);
所述鱼礁主体具有一前后贯通中心孔(7),以及数个前后通孔(6),所述前后贯通中心孔(7)、前后通孔(6)均贯通鱼礁主体的前后侧面,且所述前后贯通中心孔(7)位于鱼礁主体前后侧面的中心,所述前后通孔(6)环绕前后贯通中心孔(7)周向均布,所述前后贯通中心孔(7)为圆孔,所述前后通孔(6)设置为异形孔;
所述鱼礁主体具有一左右贯通中心孔(8),以及数个左右通孔(9),所述左右贯通中心孔(8)、左右通孔(9)均贯通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所述左右贯通中心孔(8)位于鱼礁主体左右侧面的中心,所述左右通孔(9)环绕左右贯通中心孔(8)周向均布,所述左右贯通中心孔(8)为圆孔,所述左右通孔(9)设置为异形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具有一上下贯通孔(5),所述上下贯通孔(5)贯穿鱼礁主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上下贯通孔(5)、前后贯通中心孔(7)、左右贯通中心孔(8)相互交汇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均具有贝壳附着槽(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的左右侧面均具有一对贝壳附着槽(10),所述贝壳附着槽(10)设置为上下贯通的槽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一对贝壳附着槽(10)对称布置于左右贯通中心孔(8)两侧方向,并与左右贯通中心孔(8)、左右通孔(9)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壳附着槽(10)为T型槽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由耐腐蚀的材料制成。
CN202020492834.XU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354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2834.XU CN212035473U (zh)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2834.XU CN212035473U (zh)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35473U true CN212035473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42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9283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35473U (zh)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354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0860B (zh) * 2022-09-01 2024-02-02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固泊式人工鱼礁及固泊式人工鱼礁系统的组装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0860B (zh) * 2022-09-01 2024-02-02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固泊式人工鱼礁及固泊式人工鱼礁系统的组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réon et al. Dynamics of pelagic fish distribution and behaviour: effects on fisheries and stock assessment
Bohnsack et al. Artificial reef research: a review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priorities
JP2019534714A (ja) 幼生及び/又は水生生物を収容するデバイス、それらを水性環境において維持かつ養殖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212035473U (zh) 一种准生态新型人工鱼礁
CN202444964U (zh) 一种生态增殖抗风浪六面体人工鱼礁
CN204317262U (zh) 一种适合游钓休闲渔业开发的贝壳礁
Mackinson Variation i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pre‐spawning Pacific herring shoals in two regions of British Columbia
KR101489428B1 (ko) 전복 가두리 양식장
CN109006613B (zh) 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
CN202819293U (zh) 组合式鱼礁
Kautsky et al. 6. Life in the Baltic Sea
CN213244826U (zh) 一种三角形钢结构人工鱼礁
Sumiono Fishing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commercial and small-scale fisheries in Indonesia
CN209057823U (zh) 一种预制组合式鱼礁
CN210299057U (zh) 一种仿生鱼群鱼礁
CN203608705U (zh) 一种钢竹浮式人工鱼礁
KR100455480B1 (ko) 사각전주어초
Blundell Turning the tide: addressing the impact of fisheries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CN214508825U (zh) 一种人工鱼礁
CN111820168A (zh) 三角形钢结构人工鱼礁
Sahayaraju et al. Loss of marine fish stock in south west India: Examining the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genous fishermen
CN220191845U (zh) 带有不规则斜面的开合式双腔保育礁
CN213306907U (zh) 一种新型轻结构装配式人工鱼礁
CN217428996U (zh) 一种半球型开孔式亲鱼滞留礁
KR100494224B1 (ko) 전복양식을 위한 부표의 연결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