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29677U -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29677U
CN212029677U CN202020485409.8U CN202020485409U CN212029677U CN 212029677 U CN212029677 U CN 212029677U CN 202020485409 U CN202020485409 U CN 202020485409U CN 212029677 U CN212029677 U CN 212029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pipeline
pressure cylinder
heat supply
bypass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8540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国峰
李超
邹萌
李媛
靳芳
刘建华
王爱民
岳建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Huad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Huad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Huad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Huad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8540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29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29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296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包括:锅炉、同轴连接的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及发电机;所述锅炉的输入端通过再热蒸汽冷段管道与高压缸相连,所述锅炉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新蒸汽管道与高压缸及中压缸连接,所述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别连接至第一支路及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供热抽汽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连接至低压缸。基于所设置的旁路系统,供热期实现热电解耦。

Description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近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集中供热面积大幅增加,供热负荷越来越大,再加上冬季供热时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模式,使得机组对于电负荷的调节能力也越来越小。
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容量在电网中所占比重较大时,其出力的不确定性将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发电侧及需求侧的大量不确定因素也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伴随着国家关于风电、光电消纳、火电机组灵活性提升改造的相关政策出台,在供热季,如何提高热火电机组负荷调节能力和解决供暖期热电之间的矛盾,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供热期实现热电解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包括:
锅炉、同轴连接的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及发电机;
所述锅炉的输入端通过再热蒸汽冷段管道与高压缸相连,所述锅炉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新蒸汽管道与高压缸及中压缸连接,所述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别连接至第一支路及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供热抽汽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连接至低压缸。
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给水设备及供热抽汽设备,所述给水设备连接至锅炉,所述供热抽汽设备连接至第一支路的热网加热器。
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在锅炉稳燃的前提下,需要大幅度降低电负荷而且需要保证供热负荷时,设置相关阀门组、减温减压器的工作状态,实现一部分新蒸汽旁路高压缸发电直接到锅炉再热器;然后经锅炉再热器加热后,再通过旁路,旁路再热蒸汽热段蒸汽,一部分蒸汽绕过中压缸与低压缸直接到热网加热器,为了保证低压转子叶片安全性,一部分蒸汽绕过中压缸直接到低压缸,实现新蒸汽从锅炉出来后,在保证锅炉再热器和汽轮机低压缸转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发电,尽量多把蒸汽导到采暖供热。达到热电解耦和深度降负荷能力。
本公开在锅炉稳燃的前提下,需要增加电负荷且需要保证供热负荷时,设置相关阀门组、减温减压器的工作状态,通过调整阀门组来调整供热抽汽量满足供热需要,基于所设置的旁路系统,供热期实现热电解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开了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参见附图1所示,包括:锅炉、同轴连接的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及发电机;
所述锅炉的输入端通过再热蒸汽冷段管道与高压缸相连,所述锅炉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新蒸汽管道与高压缸及中压缸连接,所述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别连接至第一支路及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供热抽汽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连接至低压缸。
在该实施例子中,旁路是第一、第二、第三阀门组与第一、第二、第三减温减压器及相对应管道构成。
在需要进行深度调峰降低发电负荷同时保证供热负荷时,需要进行旁路降低发电负荷增加供热个负荷,不旁路时,机组正常运行,通过原供热抽汽管道和阀门组7进行调整供热量。
机组正常运行时,发电负荷和供热负荷时对应的以热定电,即热负荷需要增加时,同时电负荷也需要增加。通过本系统可实现,热负荷增加时电负荷可以降低或不变实现热电解耦。
具体实施例子中,第一支路包括热网加热器,所述热网加热器一端连接至供热抽汽管道,另一端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至第一减温减压器及第一阀门组。供热抽汽管道连接至汽轮机中压缸供热抽汽口。通过第一减温减压器对再热蒸汽进行减温减压调整,以达到供热参数的目的。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高参数蒸汽通过降低参数后,满足热网加热器要求,实现蒸汽直接旁路去供热的目的。热网加热器功能是实现蒸汽加热热网循环水供热的目的。
第二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减温减压器及第二阀门组,所述第二减温减压器连接至低压缸。
通过第二减温减压器把再热蒸汽参数降低到与低压缸入口蒸汽参数匹配后,旁路进入低压缸。旁路一部分再热蒸汽直接进入低压缸做功,减少中压缸发电负荷。
第一阀门组及第二阀门组均连接至再热蒸汽热段管道。
再热蒸汽热段管道输送的是再热蒸汽,锅炉产生蒸汽有新蒸汽和再热蒸汽两部分。第一支路可实现旁路汽轮机中压缸和低压缸的目的,第二支路可实现旁路汽轮机中压缸的目的,实际运行中调整更加灵活。
再热蒸汽冷段管道与新蒸汽管道之间的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阀门组及第三减温减压器。
再热蒸汽热段管道靠近中压缸的一端设置有第六阀门组。
新蒸汽管道靠近高压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阀门组。
第六阀门组调整蒸汽管道压力和旁路蒸汽流量。
第五阀门组投入第三条旁路(阀门组3和减温减压器3)时使用。
中压缸与低压缸之间的连接管道设置有第四阀门组。
中压缸利用供热抽汽管道连接至热网加热器,所述供热抽汽管道上设置有第七阀门组。
低压缸连接至凝汽器。
在具体工作时,在锅炉稳燃的前提下,需要大幅度降低电负荷而且需要保证供热负荷,打开阀门组1、减温减压器1;打开阀门组2、减温减压器2,打开调整阀门组6;实现旁路中压缸一部分蒸汽直接到热网加热器与低压缸(中压缸工作,旁路一部分蒸汽。阀门组6是为了调整蒸汽参数和旁路蒸汽流量的),实现减少中压缸发电增加供热。打开阀门组3、减温减压器3,打开调整阀门组5,通过阀门调整实现旁路高压缸一部分蒸汽导入再热器(再热器是锅炉中的设备,把冷再蒸汽加热到热再蒸汽的设备,就把蒸汽由再热蒸汽冷段加热到再热蒸汽热段),实现高压缸发电负荷减少。打开调整阀门组7,保证中压转子叶片安全。(通过阀门组7调整中压缸排汽压力,保证中压转子叶片安全)。
在锅炉稳燃的前提下,需要增加电负荷且需要保证供热负荷时,关闭阀门组1、减温减压器1,关闭阀门组2、减温减压器2,关闭阀门组3、减温减压器3,打开阀门组4、5、6、7,通过调整阀门组4来调整供热抽汽量满足供热需要。通过阀门开度来调整中压缸排汽压力,调整供热抽汽流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具体应用,作为一个可能的实施例子公开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给水设备及供热抽汽设备,所述给水设备连接至锅炉,所述供热抽汽设备连接至第一支路的热网加热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锅炉、同轴连接的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及发电机;
所述锅炉的输入端通过再热蒸汽冷段管道与高压缸相连,所述锅炉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新蒸汽管道与高压缸及中压缸连接,所述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别连接至第一支路及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供热抽汽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连接至低压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热网加热器,所述热网加热器一端连接至供热抽汽管道,另一端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至第一减温减压器及第一阀门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减温减压器及第二阀门组,所述第二减温减压器连接至低压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阀门组及第二阀门组均连接至再热蒸汽热段管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再热蒸汽冷段管道与新蒸汽管道之间的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阀门组及第三减温减压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再热蒸汽热段管道靠近中压缸的一端设置有第六阀门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新蒸汽管道靠近高压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阀门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中压缸与低压缸之间的连接管道设置有第四阀门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中压缸利用供热抽汽管道连接至热网加热器,所述供热抽汽管道上设置有第七阀门组;
所述低压缸连接至凝汽器。
10.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给水设备及供热抽汽设备,所述给水设备连接至锅炉,所述供热抽汽设备连接至第一支路的热网加热器。
CN202020485409.8U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Active CN212029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5409.8U CN212029677U (zh)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5409.8U CN212029677U (zh)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29677U true CN212029677U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90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85409.8U Active CN212029677U (zh) 2020-04-03 2020-04-03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296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8865B (zh) 一种完全热电解耦的抽汽供热电站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08049923B (zh) 三排汽200mw机组中低压缸联合零出力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07178398B (zh) 一种提高热电厂能量利用品质的热电解耦系统
CN108035777A (zh) 一种火电机组中低压缸联合零出力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13669117A (zh) 一种提升供热机组运行灵活性的汽轮机旁路耦合低压缸零出力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11351019A (zh) 一种应用于高低旁联合供热的减温水系统
CN112594667A (zh) 高温超高压再热干熄焦锅炉再热蒸汽温度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9854315A (zh) 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抽汽集成的采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6894549U (zh) 一种“水-熔盐-蒸汽”逆变换热装置
CN111749744A (zh) 一种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热一次风加热系统
CN209147060U (zh) 一种供电机组深度调峰系统
CN114046186A (zh) 一种高灵活、大热电比的复合热质旁通采暖供热系统
CN213208277U (zh) 一种用于热电联产多汽源耦合的供热增容系统
CN210264838U (zh) 一种喷水减温的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解耦运行系统
CN212029677U (zh) 基于热电解耦的旁路系统及供热系统
CN211174242U (zh) 采暖季热电联产机组上网电负荷调节系统
CN210179723U (zh)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MX2012006905A (es) Planta de energia solar con turbina de gas integrada.
CN210118178U (zh) 基于垃圾焚烧余热与光热的联合发电系统
CN112234650A (zh) 一种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热电调峰能力的计算方法
CN208982123U (zh) 一种实现热电机组三种状态切换运行的系统
CN210088955U (zh) 一种用于抽汽集成与蓄热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CN109139400B (zh) 基于辐照变化改变集成模式的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系统
CN207674551U (zh) 一种用于汽轮机凝抽背供热的冷却塔防冻系统
CN110700909A (zh) 采暖季热电联产机组上网电负荷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50000 2-801, Yinhe building, No. 2008, Xinluo street, high tech Zone,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HUAD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50014 no.14958, Jingshi Road, Lixia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HUAD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