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79723U -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79723U
CN210179723U CN201920186758.7U CN201920186758U CN210179723U CN 210179723 U CN210179723 U CN 210179723U CN 201920186758 U CN201920186758 U CN 201920186758U CN 210179723 U CN210179723 U CN 210179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pressure
valve
pip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67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ijun Zheng
郑立军
Haizhou Huang
黄海舟
Xinyong Gao
高新勇
Cong Yu
俞聪
Chenglei Li
李成磊
Xiaohong He
何晓红
Wei Wang
王伟
Chunheng Hong
洪纯珩
Chang Wu
吴畅
Siming Ma
马斯鸣
Zhen Chen
陈真
Pingping Huang
黄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67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797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79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797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4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CH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6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CCPP], or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 [CCGT]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属于热电联产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燃气轮机组和蒸汽轮机组;基于能量梯级利用原理,进行不同抽汽方式的集成设计,有效提高了联合循环机组热电解耦运行能力,保障了居民采暖需求;同时还耦合了蒸汽蓄热系统,既实现联合循环机组电力调峰与供热的协同匹配,又增加联合循环机组在纯凝工况运行时的电力调峰能力;运用了本实用新型之后,在深度挖掘联合循环机组对外供热能力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供热过程中的做功能力损失,另外,又符合当前严峻的电力调峰政策需求,实现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切实满足了电网对机组调峰的需求,具有较高地实际运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电联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政策逐渐重视新能源的推广,降低火电机组的比例,使得火电机组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当前,为提高火电机组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并争取更多的发电利用小时数,深度挖掘火电机组的供热能力,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燃气热电联产是一种热能、电能同时生产的能源利用形式,它将高品位的热能用于发电,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供热,既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在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热电比偏低,常规燃气热电联产组合所产生的热电比例是有一定局限的,越是先进的、转换效率高的机组,热电比越小,以10万kW机组为例,其热电比为0.7左右。特别是面临当前火电深度调峰的严峻形势下,机组常以低负荷工况运行,此时机组对外供热能力更低,由此对供热安全性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现有技术如专利“一种联合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专利号201310401252.0)”,是利用高排抽汽减温减压后对外供热,该技术缺陷是:(1)未考虑能量的梯级利用,直接减温减压的做功能力损失较大;(2)未考虑火电深度调峰需要,为满足外界供热,机组需以高负荷运行,机组调峰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性能可靠的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轮机组和蒸汽轮机组;
所述燃气轮机组包括燃气轮机压气机、燃气轮机燃烧室、燃气轮机透平和第一发电机,所述燃气轮机压气机的排气口与燃气轮机燃烧室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燃气轮机燃烧室的排气口与燃气轮机透平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燃气轮机透平的排气口通过烟气排放管与余热锅炉的烟气进口连接,所述燃气轮机透平驱动第一发电机发电,且燃气轮机透平与燃气轮机压气机同轴连接;
所述蒸汽轮机组包括余热锅炉、汽轮机高压缸、汽轮机中压缸、汽轮机低压缸、第二发电机、凝汽器、凝结水泵、轴封加热器、除氧器、第一减温减压装置、第二减温减压装置、第三减温减压装置、第四减温减压装置、蒸汽蓄热器、做功设备、动力设备、热网加热器、疏水换热器和热网循环泵,所述汽轮机高压缸、汽轮机中压缸和汽轮机低压缸同轴连接,且驱动第二发电机发电,所述余热锅炉包括烟气预热器、低压汽包、低压过热器、高压汽包、再热器和高压过热器,所述烟气预热器的出水口同时与低压汽包的进水口和高压汽包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汽包的出汽口与低压过热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高压汽包的出汽口与高压过热器的进汽口连接,所述汽轮机高压缸的进汽口通过高压蒸汽管与高压过热器的出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高压缸的进汽口安装有一号阀门,所述汽轮机高压缸的排汽口通过冷再蒸汽管与再热器的进汽口连接,且在再热器的进汽口安装有四号阀门,所述再热器的出汽口通过热再蒸汽管与汽轮机中压缸的进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中压缸的进汽口安装有六号阀门,所述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口通过连通管与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安装有液压蝶阀,所述连通管与低压蒸汽管的一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管的一端安装有九号阀门,所述低压过热器的出汽口与低压蒸汽管的另一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管的另一端安装有十号阀门,所述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口与凝汽器连接,锅炉给水管的进水端与凝汽器连接,所述锅炉给水管的出水端与烟气预热器的进水口连接,且在锅炉给水管上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凝结水泵、轴封加热器和除氧器,高压蒸汽旁路的进汽端与高压蒸汽管连接,所述高压蒸汽旁路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高压蒸汽旁路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二号阀门、第一减温减压装置和三号阀门,所述第一中压蒸汽支管的出汽端与第三减温减压装置的进汽口连接,且在第一中压蒸汽支管上安装有十二号阀门,冷再蒸汽旁路的进汽端与冷再蒸汽管连接,所述冷再蒸汽旁路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冷再蒸汽旁路上安装有五号阀门,热再蒸汽旁路的进汽端与热再蒸汽管连接,所述热再蒸汽旁路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热再蒸汽旁路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七号阀门、第二减温减压装置和八号阀门,低压蒸汽旁路的进汽端与低压蒸汽管连接,所述低压蒸汽旁路的出汽端与采暖抽汽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旁路上安装有十一号阀门,所述采暖抽汽管的出汽端与热网加热器的进汽口连接,且在采暖抽汽管上安装有二十号阀门,所述第三减温减压装置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第三减温减压装置的出汽口安装有十三号阀门,第二中压蒸汽支管的进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第二中压蒸汽支管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十四号阀门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所述第二中压蒸汽支管的出汽端与做功设备的进汽口连接,做功设备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做功设备的进汽口和出汽口分别安装有十七号阀门和十八号阀门,所述热网加热器的疏水出口与疏水换热器的高温疏水进口连接,疏水换热器的低温疏水出口通过疏水管与凝结水泵的进水口连接,且在疏水管上安装有二十一号阀门,热网回水管与疏水换热器的低温水侧进口连接,且在热网回水管上安装有二十二号阀门和热网循环泵,所述疏水换热器的低温水侧出口与热网加热器的水侧进口连接,热网加热器的水侧出口与热网供水管连接,且在热网供水管上安装有二十三号阀门。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中压蒸汽支管的出汽端还与蒸汽蓄热器的进汽口连接,蒸汽蓄热器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的进汽端连接,且在蒸汽蓄热器的进汽口和出汽口分别安装有十五号阀门和十六号阀门。
进一步而言,所述除氧器通过除氧抽汽管同时与低压蒸汽旁路的出汽端、第三减温减压装置的出汽口、蒸汽蓄热器的出汽口和做功设备的出汽口连接,且在除氧抽汽管上安装有十九号阀门。
进一步而言,所述做功设备驱动动力设备进行做功,做功设备为背压机或螺杆膨胀机,动力设备为发电机、热网循环泵或凝结水泵等设备。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三减温减压装置、蒸汽蓄热器和做功设备均为并联连接,同时为除氧器和热网加热器提供所需要的蒸汽。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中压蒸汽支管的进汽端同时还与高压蒸汽旁路的出汽端、冷再蒸汽旁路的出汽端和热再蒸汽旁路的出汽端连接。
所述的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的运行方法如下:
当机组处于纯凝工况,无电力调峰需求时:
仅开启一号阀门、四号阀门、六号阀门、液压蝶阀、九号阀门、十号阀门、十一号阀门和十九号阀门,联合循环机组不对外进行供热,且除氧器的除氧蒸汽来自于低压过热器的低压补汽;
当机组处于纯凝工况,有电力调峰需求时:
A、机组需要降低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来进行蒸汽蓄热,降低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此时:
打开五号阀门和十四号阀门,来自于汽轮机高压缸的排汽直接进入第四减温减压装置,经过减温减压后通过打开十五号阀门输送至蒸汽蓄热器进行蓄热;
或者,打开十四号阀门、七号阀门和八号阀门,来自于再热器的热再蒸汽先经过第二减温减压装置进行初级减温减压,然后经过第四减温减压装置进行二次减温减压,最后通过打开十五号阀门输送至蒸汽蓄热器进行蓄热;
或者,打开十四号阀门、二号阀门和三号阀门,来自于高压过热器的主蒸汽先经过第一减温减压装置进行初级减温减压,然后经过第四减温减压装置进行减温减压,最后通过打开十五号阀门输送至蒸汽蓄热器进行蓄热;
B、机组需要增加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来进行蒸汽放热,增加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此时:
关闭十五号阀门,打开十六号阀门,蒸汽蓄热器对外进行蒸汽放热;此时,关闭十一号阀门,打开十九号阀门,蒸汽蓄热器为除氧器提供除氧蒸汽;
或者,同时打开十一号阀门和十九号阀门,蒸汽蓄热器既为除氧器提供除氧蒸汽,又为汽轮机低压缸提供低压补汽,从而增加进入汽轮机低压缸做功的蒸汽流量;
当机组处于供热工况,无电力调峰需求时:
开启二十号阀门、二十一号阀门、二十二号阀门和二十三号阀门,先通过疏水换热器利用采暖蒸汽疏水对来自热网回水管的热网回水进行初级加热,再通过热网加热器利用采暖蒸汽对来自疏水换热器的热网回水进行二次加热,然后由热网供水管输出对外供热;
此时,为热网加热器提供采暖蒸汽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打开十一号阀门,利用来自于低压过热器的低压补汽或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作为热网加热器所需要的采暖蒸汽;
或者,打开十二号阀门和十四号阀门(64),中压蒸汽进入第三减温减压装置经过减温减压后形成低压蒸汽,然后由采暖抽汽管输送至热网加热器;
或者,打开十四号阀门、十七号阀门和十八号阀门,中压蒸汽先进入第四减温减压装置进行初级减温减压,然后进入做功设备驱动动力设备进行做功后形成低压蒸汽,再由采暖抽汽管输送至热网加热器;
当机组处于供热工况,有电力调峰需求时:
A、机组需要降低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来进行蒸汽蓄热,降低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十五号阀门,关闭十六号阀门,经过第四减温减压装置减温减压后蒸汽还输送至蒸汽蓄热器进行蓄热,从而增加进入第四减温减压装置的蒸汽流量,降低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
B、机组需要增加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来进行蒸汽放热,增加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具体操作如下:
关闭十五号阀门,打开十六号阀门,蒸汽蓄热器对外进行蒸汽放热;此时,还关闭十一号阀门、十二号阀门、十三号阀门、十四号阀门、十七号阀门和十八号阀门,热网加热器所需要的采暖蒸汽来源仅为蒸汽蓄热器。
上述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的运行方法中:
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提供中压蒸汽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打开五号阀门,利用来自于汽轮机高压缸的排汽直接作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的中压蒸汽来源;
或者,打开七号阀门和八号阀门,来自再热器的热再蒸汽通过第二减温减压装置后形成压力和温度均较低的蒸汽,作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的中压蒸汽来源;
或者,打开二号阀门和三号阀门,来自高压过热器的主蒸汽通过第一减温减压装置后形成压力和温度均较低的蒸汽,作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的中压蒸汽来源。
上述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的运行方法中:
当机组为热网加热器提供采暖蒸汽时,优先选择利用低压过热器的低压补汽或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其次选择利用做功设备的排汽,最后选择利用第三减温减压装置的减温减压蒸汽;
当机组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提供中压蒸汽时,优先选择利用汽轮机高压缸的高压排汽,其次选择利用再热器的热再蒸汽,最后选择利用高压过热器的主蒸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基于能量梯级利用原理,进行不同抽汽方式的集成设计,有效提高了联合循环机组热电解耦运行能力,保障了居民采暖需求;同时还耦合了蒸汽蓄热系统,既实现联合循环机组电力调峰与供热的协同匹配,又增加联合循环机组在纯凝工况运行时的电力调峰能力;运用了本实用新型之后,在深度挖掘联合循环机组对外供热能力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供热过程中的做功能力损失,另外,又符合当前严峻的电力调峰政策需求,实现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切实满足了电网对机组调峰的需求,具有较高地实际运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包括:燃气轮机组和蒸汽轮机组;
燃气轮机组包括燃气轮机压气机1、燃气轮机燃烧室2、燃气轮机透平3和第一发电机4,燃气轮机压气机1的排气口与燃气轮机燃烧室2的进气口连接,燃气轮机燃烧室2的排气口与燃气轮机透平3的进气口连接,燃气轮机透平3的排气口通过烟气排放管31与余热锅炉5的烟气进口连接,燃气轮机透平3驱动第一发电机4发电,且燃气轮机透平3与燃气轮机压气机1同轴连接;
蒸汽轮机组包括余热锅炉5、汽轮机高压缸6、汽轮机中压缸7、汽轮机低压缸8、第二发电机9、凝汽器10、凝结水泵11、轴封加热器12、除氧器13、第一减温减压装置14、第二减温减压装置15、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蒸汽蓄热器18、做功设备19、动力设备20、热网加热器21、疏水换热器22和热网循环泵23,汽轮机高压缸6、汽轮机中压缸7和汽轮机低压缸8同轴连接,且驱动第二发电机9发电,余热锅炉5包括烟气预热器501、低压汽包502、低压过热器503、高压汽包504、再热器505和高压过热器506,烟气预热器501的出水口同时与低压汽包502的进水口和高压汽包504的进水口连接,低压汽包502的出汽口与低压过热器503的进汽口连接,高压汽包504的出汽口与高压过热器506的进汽口连接,汽轮机高压缸6的进汽口通过高压蒸汽管33与高压过热器506的出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高压缸6的进汽口安装有一号阀门51,汽轮机高压缸6的排汽口通过冷再蒸汽管34与再热器505的进汽口连接,且在再热器505的进汽口安装有四号阀门54,再热器505的出汽口通过热再蒸汽管35与汽轮机中压缸7的进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中压缸7的进汽口安装有六号阀门56,汽轮机中压缸7的排汽口通过连通管36与汽轮机低压缸8的进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低压缸8的进汽口安装有液压蝶阀59,连通管36与低压蒸汽管37的一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管37的一端安装有九号阀门60,低压过热器503的出汽口与低压蒸汽管37的另一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管37的另一端安装有十号阀门61,汽轮机低压缸8的排汽口与凝汽器10连接,锅炉给水管32的进水端与凝汽器10连接,锅炉给水管32的出水端与烟气预热器501的进水口连接,且在锅炉给水管32上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凝结水泵11、轴封加热器12和除氧器13,高压蒸汽旁路38的进汽端与高压蒸汽管33连接,高压蒸汽旁路38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高压蒸汽旁路38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二号阀门52、第一减温减压装置14和三号阀门53,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出汽端与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进汽口连接,且在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上安装有十二号阀门63,冷再蒸汽旁路39的进汽端与冷再蒸汽管34连接,冷再蒸汽旁路39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冷再蒸汽旁路39上安装有五号阀门55,热再蒸汽旁路40的进汽端与热再蒸汽管35连接,热再蒸汽旁路40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热再蒸汽旁路4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七号阀门57、第二减温减压装置15和八号阀门58,低压蒸汽旁路41的进汽端与低压蒸汽管37连接,低压蒸汽旁路41的出汽端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旁路41上安装有十一号阀门62,采暖抽汽管45的出汽端与热网加热器21的进汽口连接,且在采暖抽汽管45上安装有二十号阀门71,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出汽口安装有十三号阀门64,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进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十四号阀门65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出汽端与做功设备19的进汽口连接,做功设备19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做功设备19的进汽口和出汽口分别安装有十七号阀门68和十八号阀门69,热网加热器21的疏水出口与疏水换热器22的高温疏水进口连接,疏水换热器22的低温疏水出口通过疏水管46与凝结水泵11的进水口连接,且在疏水管46上安装有二十一号阀门72,热网回水管47与疏水换热器22的低温水侧进口连接,且在热网回水管47上安装有二十二号阀门73和热网循环泵23,疏水换热器22的低温水侧出口与热网加热器21的水侧进口连接,热网加热器21的水侧出口与热网供水管48连接,且在热网供水管48上安装有二十三号阀门74。
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出汽端还与蒸汽蓄热器18的进汽口连接,蒸汽蓄热器18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蒸汽蓄热器18的进汽口和出汽口分别安装有十五号阀门66和十六号阀门67。
除氧器13通过除氧抽汽管44同时与低压蒸汽旁路41的出汽端、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出汽口、蒸汽蓄热器18的出汽口和做功设备19的出汽口连接,且在除氧抽汽管44上安装有十九号阀门70。
做功设备19驱动动力设备20进行做功,做功设备19为背压机或螺杆膨胀机,动力设备20为发电机、热网循环泵或凝结水泵。
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蒸汽蓄热器18和做功设备19均为并联连接,同时为除氧器13和热网加热器21提供所需要的蒸汽。
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进汽端同时还与高压蒸汽旁路38的出汽端、冷再蒸汽旁路39的出汽端和热再蒸汽旁路40的出汽端连接。
本实施例的具体运行方法如下:
当机组处于纯凝工况,无电力调峰需求时:
仅开启一号阀门51、四号阀门54、六号阀门56、液压蝶阀59、九号阀门60、十号阀门61、十一号阀门62和十九号阀门70,联合循环机组不对外进行供热,且除氧器13的除氧蒸汽来自于低压过热器503的低压补汽;
当机组处于纯凝工况,有电力调峰需求时:
A、机组需要降低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18来进行蒸汽蓄热,降低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此时:
打开五号阀门55和十四号阀门65,来自于汽轮机高压缸6的排汽直接进入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经过减温减压后通过打开十五号阀门66输送至蒸汽蓄热器18进行蓄热;
或者,打开十四号阀门65、七号阀门57和八号阀门58,来自于再热器505的热再蒸汽先经过第二减温减压装置15进行初级减温减压,然后经过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进行二次减温减压,最后通过打开十五号阀门66输送至蒸汽蓄热器18进行蓄热;
或者,打开十四号阀门65、二号阀门52和三号阀门53,来自于高压过热器506的主蒸汽先经过第一减温减压装置14进行初级减温减压,然后经过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进行减温减压,最后通过打开十五号阀门66输送至蒸汽蓄热器18进行蓄热;
B、机组需要增加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18来进行蒸汽放热,增加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此时:
关闭十五号阀门66,打开十六号阀门67,蒸汽蓄热器18对外进行蒸汽放热;此时,关闭十一号阀门62,打开十九号阀门70,蒸汽蓄热器18为除氧器13提供除氧蒸汽;
或者,同时打开十一号阀门62和十九号阀门70,蒸汽蓄热器18既为除氧器13提供除氧蒸汽,又为汽轮机低压缸8提供低压补汽,从而增加进入汽轮机低压缸8做功的蒸汽流量;
当机组处于供热工况,无电力调峰需求时:
开启二十号阀门71、二十一号阀门72、二十二号阀门73和二十三号阀门74,先通过疏水换热器22利用采暖蒸汽疏水对来自热网回水管47的热网回水进行初级加热,再通过热网加热器21利用采暖蒸汽对来自疏水换热器22的热网回水进行二次加热,然后由热网供水管48输出对外供热;
此时,为热网加热器21提供采暖蒸汽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打开十一号阀门62,利用来自于低压过热器503的低压补汽或汽轮机中压缸7的排汽作为热网加热器21所需要的采暖蒸汽;
或者,打开十二号阀门63和十四号阀门64,中压蒸汽进入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经过减温减压后形成低压蒸汽,然后由采暖抽汽管45输送至热网加热器21;
或者,打开十四号阀门65、十七号阀门68和十八号阀门69,中压蒸汽先进入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进行初级减温减压,然后进入做功设备19驱动动力设备20进行做功后形成低压蒸汽,再由采暖抽汽管45输送至热网加热器21;
当机组处于供热工况,有电力调峰需求时:
A、机组需要降低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18来进行蒸汽蓄热,降低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十五号阀门66,关闭十六号阀门67,经过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减温减压后蒸汽还输送至蒸汽蓄热器18进行蓄热,从而增加进入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的蒸汽流量,降低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
B、机组需要增加对外输出电负荷时,主要通过蒸汽蓄热器18来进行蒸汽放热,增加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流量,具体操作如下:
关闭十五号阀门66,打开十六号阀门67,蒸汽蓄热器18对外进行蒸汽放热;此时,还关小或关闭十一号阀门62、十二号阀门63、十三号阀门64、十四号阀门65、十七号阀门68和十八号阀门69,热网加热器21所需要的采暖蒸汽来源主要为蒸汽蓄热器18或仅为蒸汽蓄热器18。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运行方法中:
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提供中压蒸汽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打开五号阀门55,利用来自于汽轮机高压缸6的排汽直接作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的中压蒸汽来源;
或者,打开七号阀门57和八号阀门58,来自再热器505的热再蒸汽通过第二减温减压装置15后形成压力和温度均较低的蒸汽,作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的中压蒸汽来源;
或者,打开二号阀门52和三号阀门53,来自高压过热器506的主蒸汽通过第一减温减压装置14后形成压力和温度均较低的蒸汽,作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的中压蒸汽来源。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运行方法中:
当机组为热网加热器21提供采暖蒸汽时,优先选择利用低压过热器503的低压补汽或汽轮机中压缸7的排汽,其次选择利用做功设备19的排汽,最后选择利用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减温减压蒸汽;
当机组为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提供中压蒸汽时,优先选择利用汽轮机高压缸6的高压排汽,其次选择利用再热器505的热再蒸汽,最后选择利用高压过热器506的主蒸汽。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运行方法中,所有阀门均具有调节管道流体流量的功能;除液压蝶阀59之外,其它阀门均具有截断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运行方法中,在供热工况时,所有阀门的开度调节,通过联合循环机组的DCS控制系统远程操作完成;另外,联合循环机组锅炉给水系统的补水流量主要由蒸汽蓄热器18进行蓄放热的蒸汽流量来决定。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轮机组和蒸汽轮机组;
所述燃气轮机组包括燃气轮机压气机(1)、燃气轮机燃烧室(2)、燃气轮机透平(3)和第一发电机(4),所述燃气轮机压气机(1)的排气口与燃气轮机燃烧室(2)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燃气轮机燃烧室(2)的排气口与燃气轮机透平(3)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燃气轮机透平(3)的排气口通过烟气排放管(31)与余热锅炉(5)的烟气进口连接,且燃气轮机透平(3)与燃气轮机压气机(1)同轴连接;
所述蒸汽轮机组包括余热锅炉(5)、汽轮机高压缸(6)、汽轮机中压缸(7)、汽轮机低压缸(8)、第二发电机(9)、凝汽器(10)、凝结水泵(11)、轴封加热器(12)、除氧器(13)、第一减温减压装置(14)、第二减温减压装置(15)、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蒸汽蓄热器(18)、做功设备(19)、动力设备(20)、热网加热器(21)、疏水换热器(22)和热网循环泵(23),所述汽轮机高压缸(6)、汽轮机中压缸(7)和汽轮机低压缸(8)同轴连接,所述余热锅炉(5)包括烟气预热器(501)、低压汽包(502)、低压过热器(503)、高压汽包(504)、再热器(505)和高压过热器(506),所述烟气预热器(501)的出水口同时与低压汽包(502)的进水口和高压汽包(50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汽包(502)的出汽口与低压过热器(503)的进汽口连接,所述高压汽包(504)的出汽口与高压过热器(506)的进汽口连接,所述汽轮机高压缸(6)的进汽口通过高压蒸汽管(33)与高压过热器(506)的出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高压缸(6)的进汽口安装有一号阀门(51),所述汽轮机高压缸(6)的排汽口通过冷再蒸汽管(34)与再热器(505)的进汽口连接,且在再热器(505)的进汽口安装有四号阀门(54),所述再热器(505)的出汽口通过热再蒸汽管(35)与汽轮机中压缸(7)的进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中压缸(7)的进汽口安装有六号阀门(56),所述汽轮机中压缸(7)的排汽口通过连通管(36)与汽轮机低压缸(8)的进汽口连接,且在汽轮机低压缸(8)的进汽口安装有液压蝶阀(59),所述连通管(36)与低压蒸汽管(37)的一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管(37)的一端安装有九号阀门(60),所述低压过热器(503)的出汽口与低压蒸汽管(37)的另一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管(37)的另一端安装有十号阀门(61),所述汽轮机低压缸(8)的排汽口与凝汽器(10)连接,锅炉给水管(32)的进水端与凝汽器(10)连接,所述锅炉给水管(32)的出水端与烟气预热器(501)的进水口连接,且在锅炉给水管(32)上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凝结水泵(11)、轴封加热器(12)和除氧器(13),高压蒸汽旁路(38)的进汽端与高压蒸汽管(33)连接,所述高压蒸汽旁路(38)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高压蒸汽旁路(38)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二号阀门(52)、第一减温减压装置(14)和三号阀门(53),所述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出汽端与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进汽口连接,且在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上安装有十二号阀门(63),冷再蒸汽旁路(39)的进汽端与冷再蒸汽管(34)连接,所述冷再蒸汽旁路(39)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冷再蒸汽旁路(39)上安装有五号阀门(55),热再蒸汽旁路(40)的进汽端与热再蒸汽管(35)连接,所述热再蒸汽旁路(40)的出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热再蒸汽旁路(4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七号阀门(57)、第二减温减压装置(15)和八号阀门(58),低压蒸汽旁路(41)的进汽端与低压蒸汽管(37)连接,所述低压蒸汽旁路(41)的出汽端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低压蒸汽旁路(41)上安装有十一号阀门(62),所述采暖抽汽管(45)的出汽端与热网加热器(21)的进汽口连接,且在采暖抽汽管(45)上安装有二十号阀门(71),所述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出汽口安装有十三号阀门(64),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进汽端与第一中压蒸汽支管(42)的进汽端连接,且在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十四号阀门(65)和第四减温减压装置(17),所述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出汽端与做功设备(19)的进汽口连接,做功设备(19)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做功设备(19)的进汽口和出汽口分别安装有十七号阀门(68)和十八号阀门(69),所述热网加热器(21)的疏水出口与疏水换热器(22)的高温疏水进口连接,疏水换热器(22)的低温疏水出口通过疏水管(46)与凝结水泵(11)的进水口连接,且在疏水管(46)上安装有二十一号阀门(72),热网回水管(47)与疏水换热器(22)的低温水侧进口连接,且在热网回水管(47)上安装有二十二号阀门(73)和热网循环泵(23),所述疏水换热器(22)的低温水侧出口与热网加热器(21)的水侧进口连接,热网加热器(21)的水侧出口与热网供水管(48)连接,且在热网供水管(48)上安装有二十三号阀门(74);
所述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出汽端还与蒸汽蓄热器(18)的进汽口连接,蒸汽蓄热器(18)的出汽口与采暖抽汽管(45)的进汽端连接,且在蒸汽蓄热器(18)的进汽口和出汽口分别安装有十五号阀门(66)和十六号阀门(67);所述除氧器(13)通过除氧抽汽管(44)同时与低压蒸汽旁路(41)的出汽端、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的出汽口、蒸汽蓄热器(18)的出汽口和做功设备(19)的出汽口连接,且在除氧抽汽管(44)上安装有十九号阀门(70);所述第三减温减压装置(16)、蒸汽蓄热器(18)和做功设备(19)均为并联连接,同时用于为除氧器(13)和热网加热器(21)提供所需要的蒸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做功设备(19)用于驱动动力设备(20)进行做功,做功设备(19)为背压机或螺杆膨胀机,动力设备(20)为发电机、热网循环泵或凝结水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压蒸汽支管(43)的进汽端同时还与高压蒸汽旁路(38)的出汽端、冷再蒸汽旁路(39)的出汽端和热再蒸汽旁路(40)的出汽端连接。
CN201920186758.7U 2019-02-02 2019-02-02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Active CN2101797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6758.7U CN210179723U (zh) 2019-02-02 2019-02-02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6758.7U CN210179723U (zh) 2019-02-02 2019-02-02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79723U true CN210179723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29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6758.7U Active CN210179723U (zh) 2019-02-02 2019-02-02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7972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2828A (zh) * 2021-01-11 2021-04-20 北京京诚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煤气发电双热源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13638807A (zh) * 2021-09-15 2021-11-1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旁路辅助切缸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13638781A (zh) * 2021-08-16 2021-11-12 北京前沿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电系统及火力发电机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2828A (zh) * 2021-01-11 2021-04-20 北京京诚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煤气发电双热源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13638781A (zh) * 2021-08-16 2021-11-12 北京前沿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电系统及火力发电机组
CN113638807A (zh) * 2021-09-15 2021-11-1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旁路辅助切缸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55147B (zh)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26681B (zh) 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抽汽集成的工业供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69204B (zh) 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798157B (zh) 一种用于热电机组电力调峰的凝抽背耦合抽汽集成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54316B (zh) 一种基于能源梯级利用的联合循环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69786B (zh) 一种用于联合循环机组电力调峰的抽汽供热集成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54315B (zh) 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抽汽集成的采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69784B (zh) 一种用于抽汽集成与蓄热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54319B (zh) 一种耦合压力匹配的联合循环抽汽供热集成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0179723U (zh)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CN106437875B (zh) 火电机组工质分流循环调峰系统
CN112856363B (zh) 一种深度调峰供热机组供热蒸汽参数提升系统及方法
CN210178429U (zh) 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抽汽集成的采暖系统
CN210088955U (zh) 一种用于抽汽集成与蓄热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
CN109763869B (zh) 一种用于联合循环能量梯级利用的蓄热耦合抽汽集成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4607481A (zh) 旁路与蓄热耦合的联合循环机组灵活调峰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09726304U (zh) 一种用于联合循环机组电力调峰的抽汽供热集成系统
CN114046186A (zh) 一种高灵活、大热电比的复合热质旁通采暖供热系统
CN209621420U (zh) 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系统
CN209724435U (zh) 一种用于热电机组电力调峰的凝抽背耦合抽汽集成系统
CN110700909A (zh) 采暖季热电联产机组上网电负荷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CN209621416U (zh) 一种用于联合循环能量梯级利用的蓄热耦合抽汽集成系统
CN210088820U (zh) 一种基于抽汽耦合蓄热的联合循环电力调峰系统
CN209621417U (zh) 一种基于能源梯级利用的联合循环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系统
CN111706898B (zh) 一种高背压供热改造后机组提升供热能力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