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28307U -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 Google Patents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28307U
CN212028307U CN202020594924.XU CN202020594924U CN212028307U CN 212028307 U CN212028307 U CN 212028307U CN 202020594924 U CN202020594924 U CN 202020594924U CN 212028307 U CN212028307 U CN 212028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storage
hole
pol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949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磊
葛建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yang Linuo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yang Linuo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yang Linuo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yang Linuo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949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28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28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28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轴,旨在提供一种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驱动轴,驱动轴沿着轴心开有储油孔,驱动轴的轴身上开有与储油孔相通的出油槽孔,储油孔的两端分别插设有第一压油杆和第二压油杆,第一压油杆和第二压油杆滑移连接在储油孔内,储油孔的内侧壁上开有用于存储润滑油的储油槽,储油槽正对于出油槽孔,第一压油杆和第二圧油杆之间夹设有由橡胶制成的过油芯,过油芯上开有过油孔,过油孔的两端分别正对于储油槽和出油槽孔,储油孔的两端分别设有堵塞。本实用新型具有降低润滑油的注入频率、减轻工作人员劳动负荷的优点。

Description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轴,特别涉及一种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背景技术
在机械领域中,驱动轴是用来驱动其他载体的轴,主要用于向其他载体提供动力,它在机械领域中是机械传动的核心零件。现有技术中,驱动轴上通常通过过盈配合安装有轴承。
为了防止轴与轴呈之间产生动静摩擦,当轴转动时,在轴和轴承的动静部分之间涂抹有润滑油,在转动过程中,润滑油形成油膜,有效降低了轴与轴承之间产生动静摩擦的可能性。同时润滑油流经轴承时也能带走部分热量冷却轴承,具有散热功能。
现有技术中,润滑油通常需要人工根据驱动轴的工况不定期地注入,润滑油的注入频率较高,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具有降低润滑油的注入频率、减轻工作人员劳动负荷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包括驱动轴,驱动轴沿着轴心开有储油孔,驱动轴的轴身上开有与储油孔相通的出油槽孔,储油孔的两端分别插设有第一压油杆和第二压油杆,第一压油杆和第二压油杆滑移连接在储油孔内,储油孔的内侧壁上开有用于存储润滑油的储油槽,储油槽正对于出油槽孔,第一压油杆和第二圧油杆之间夹设有由橡胶制成的过油芯,过油芯上开有过油孔,过油孔的两端分别正对于储油槽和出油槽孔,储油孔的两端分别设有堵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驱动轴之前,朝向驱动轴的储油孔内冲入润滑油,润滑油存储在储油槽内。此时将过油芯插入储油孔内,过油芯的两端经过第一圧油杆和第二圧油杆压紧,第一圧油杆和第二圧油杆通过堵塞被限制在储油孔内。在驱动轴旋转的过程中,储油槽内的润滑油通过过油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出油槽孔,润滑油通过出油槽孔溢出驱动轴,实现对零件的润滑。本实用新型利用储油槽预储存一定量的润滑油,润滑油通过过油芯的限制缓慢从储油槽溢出到驱动轴表面。因此降低了润滑油的注入频率,达到了减轻工作人员劳动负荷的效果。
进一步的,过油孔为正六边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六边形的设置使得过油孔的变形和回复更加迅速,取出一定长度的堵塞后,过油孔能够迅速变大,从而增大单位时间内润滑油的溢出量。
进一步的,储油孔的两端分别绞有内螺纹,堵塞上绞有与内螺纹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堵塞通过螺纹连接在储油孔内,当驱动轴所需的润滑油较多时,能够拧出一定长度的堵塞,使得过油孔变大,从而提高润滑油的通过量。
进一步的,出油槽孔内设有配重条,配重条的长度小于出油槽孔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填补了出油槽孔处的质量缺陷,使得驱动轴整体的重力分布更加平衡,从而提高了驱动轴在转动过程中的动平衡性能。
进一步的,配重条长边方向的两侧壁分别开有第一限制槽,出油槽孔长边方向的两内侧壁分别开有正对于第一限制槽的第二限制槽,第一限制槽和第二限制槽内过盈配合有锁紧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通过锁紧条被限制在出油槽孔内,提高了在驱动轴转动的过程中,配重块在出油槽孔内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储油孔包括储油部和滑移部,储油部位于储油孔长度方向的中部,滑移部位于储油部长度方向的两侧,滑移部的内径大于储油部的内径,第一圧油杆的第二圧油杆外径与储油部的内径相通,第一圧油杆和第二圧油杆的杆身上固定套设有回位环,回位环滑移连接在滑移部内,回位环与储油部的端部之间抵压有顶出压簧,顶出压簧套设在第一圧油杆和第二圧油杆的杆身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油槽内的润滑油被使用干净后,拧出堵塞,第一圧油杆和第二圧油杆通过顶出压簧的弹力自动从储油孔内弹出,以此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快速地取出第一圧油杆和第二圧油杆,提高了工作人员重新充入润滑油时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过油芯上喷涂有粘结固体润滑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粘结固体润滑涂层降低了过油芯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润滑油能够更加顺畅地通过过油孔。
进一步的,堵塞朝向储油孔外的一端开有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槽的开设使得堵塞的拧动更加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开设的储油槽能够预储存润滑油,降低了润滑油的注入频率,达到了减轻工作人员劳动负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图;
图3是用于体现驱动轴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1、驱动轴;11、储油孔;111、储油部;112、滑移部;12、出油槽孔;121、第二限制槽;13、储油槽;2、第一压油杆;3、第二压油杆;4、过油芯;41、过油孔;5、堵塞;51、方槽;6、配重条;61、第一限制槽;7、锁紧条;8、回位环;81、顶出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参照图1,包括驱动轴1,驱动轴1沿着轴心开有储油孔11,驱动轴1的轴身上开有与储油孔11相通的出油槽孔12,储油孔11的内侧壁上开有用于存储润滑油的储油槽13(参照图3),储油槽13正对于出油槽孔12。
参照图2,储油孔11的两端分别插设有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滑移连接在储油孔11内。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之间夹设有由橡胶制成的过油芯4(参照图3),过油芯4上开有过油孔41(参照图3),过油孔41的两端分别正对于储油槽13(参照图3)和出油槽孔12,储油孔11的两端分别设有堵塞5。
参照图2,在驱动轴1工作之前,朝向储油孔11内冲入润滑油,润滑油经过储油孔11进入储油槽13(参照图3)内。过油芯4(参照图3)位于储油孔11内,其两端的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使得过油芯4被压紧,在驱动轴1工作的过程中,润滑油通过过油孔41(参照图3)之间的间隙流出,并经过出油槽孔12溢出到驱动轴1的表面,以此实现对驱动轴1的润滑。由于在储油槽13(参照图3)内预存有润滑油,因此工作人员无需高频率地进行润滑油的注入,只需要在储油槽13内的润滑油损耗完后,再注入润滑油,有效降低了润滑油的注入频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
参照图3,过油孔41为正六边形孔,储油孔11的两端分别绞有内螺纹,堵塞5(参照图2)上绞有与内螺纹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过油孔41呈正六边形设置使得过油孔41的变形和回复更加快速,当润滑油单位时间内的供油量无法满足驱动轴1时,可以将堵塞5由储油孔11内向外拧出一点,增大过油孔41的间隙,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溢出到驱动轴1轴身上的量。
参照图1,堵塞5朝向储油孔11外的一端开有方槽51,方槽51的设置使得堵塞5的拧紧和拧松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堵塞5进出储油孔11的便捷性。
参照图3,为了便于润滑油通过过油孔41,过油芯4上喷涂有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具有光滑作用,能够降低过油芯4表面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润滑油通过的流畅性。
参照图1,出油槽孔12内设有配重条6,配重条6的长度小于出油槽孔12的长度。配重条6长边方向的两侧壁分别开有第一限制槽61,出油槽孔12长边方向的两内侧壁分别开有正对于第一限制槽61的第二限制槽121,第一限制槽61和第二限制槽121内过盈配合有锁紧条7。
参照图1,锁紧条7使得配重条6能够稳定地插设在出油槽孔12内,同时配重条6填补了出油槽孔12处的质量缺失,使得驱动轴1具有更好的动平衡性能,提高了驱动轴1在转动过程中的平衡性。
参照图2,储油孔11包括储油部111(参照图3)和滑移部112(参照图3),储油部111位于储油孔11长度方向的中部,滑移部112位于储油部111长度方向的两侧。滑移部112的内径大于储油部111的内径,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的外径与储油部111的内径相通。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的杆身上固定套设有回位环8,回位环8滑移连接在滑移部112内,回位环8与储油部111的端部之间抵压有顶出压簧81,顶出压簧81套设在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的杆身上。
参照图2,当拧出堵塞5,对储油槽13(参照图3)进行充润滑油时,顶出压簧81能够将第一圧油杆和第二圧油杆顶出储油孔11,提高了工作人员取出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的便捷性。
具体实施过程:
1、在安装驱动轴1之间,将驱动轴1呈水平放置,利用细管,将润滑油充入储油槽13内;
2、在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的杆身上套设顶出压簧81,并将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插入储油孔11内,接着拧入堵塞5,将第一圧油杆2和第二圧油杆3顶紧在储油孔11内;
3、润滑油在驱动轴1转动的过程中,油液通过过油孔41的间隙流出驱动轴1,以此实现了对零件的润滑。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包括驱动轴(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1)沿着轴心开有储油孔(11),所述驱动轴(1)的轴身上开有与储油孔(11)相通的出油槽孔(12),所述储油孔(11)的两端分别插设有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所述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滑移连接在储油孔(11)内,所述储油孔(11)的内侧壁上开有用于存储润滑油的储油槽(13),所述储油槽(13)正对于出油槽孔(12),所述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之间夹设有由橡胶制成的过油芯(4),所述过油芯(4)上开有过油孔(41),所述过油孔(41)的两端分别正对于储油槽(13)和出油槽孔(12),所述储油孔(11)的两端分别设有堵塞(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孔(41)为正六边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孔(11)的两端分别绞有内螺纹,所述堵塞(5)上绞有与内螺纹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槽孔(12)内设有配重条(6),所述配重条(6)的长度小于出油槽孔(12)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条(6)长边方向的两侧壁分别开有第一限制槽(61),所述出油槽孔(12)长边方向的两内侧壁分别开有正对于第一限制槽(61)的第二限制槽(121),所述第一限制槽(61)和第二限制槽(121)内过盈配合有锁紧条(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孔(11)包括储油部(111)和滑移部(112),所述储油部(111)位于储油孔(11)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滑移部(112)位于储油部(111)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滑移部(112)的内径大于储油部(111)的内径,所述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的外径与储油部(111)的内径相通,所述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的杆身上固定套设有回位环(8),所述回位环(8)滑移连接在滑移部(112)内,所述回位环(8)与储油部(111)的端部之间抵压有顶出压簧(81),所述顶出压簧(81)套设在第一压油杆(2)和第二压油杆(3)的杆身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芯(4)上喷涂有粘结固体润滑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塞(5)朝向储油孔(11)外的一端开有方槽(51)。
CN202020594924.XU 2020-04-20 2020-04-20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Active CN212028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4924.XU CN212028307U (zh) 2020-04-20 2020-04-20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4924.XU CN212028307U (zh) 2020-04-20 2020-04-20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28307U true CN212028307U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95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94924.XU Active CN212028307U (zh) 2020-04-20 2020-04-20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28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12100035B4 (de) Schmierstoffspender
CN212028307U (zh) 润滑油自注入式驱动轴
CN208261675U (zh) 一种冲压模具自动润滑结构
CN202327595U (zh) 一种基于移动部件自身动力的润滑供油装置
CN207212879U (zh) 一种自润滑销轴
CN205780314U (zh) 可倾瓦轴承结构
CN211501354U (zh) 一种轴承用圆柱滚子
CN204328431U (zh) 销轴组件、铰接机构及工程机械
CN102410432A (zh) 一种基于移动部件自身动力的润滑供油装置
CN215567438U (zh) 一种双头油嘴万向节
CN214890404U (zh) 一种阀门润滑系统
CN110005933A (zh) 一种运用于深沟球轴承的轴承注脂装置
CN208138322U (zh) 一种具有润滑功能的轴套
CN208858781U (zh) 一种调心滚子轴承用滚子
CN107255151A (zh) 一种行星轮轴结构
CN203686028U (zh) 滚珠螺杆的储油装置
CN206377136U (zh) 一种能方便润滑的销轴
CN207111904U (zh) 一种经编机用油雾润滑装置
CN218510650U (zh) 一种板带轧机工作辊轴承润滑接头
CN213839294U (zh) 一种加热炉上料台架拨钢叉轴套和轧钢厂用加热炉
CN207026294U (zh) 一种塑胶模直导套注油润滑结构
CN207584347U (zh) 一种高效注油轴承
CN216200137U (zh) 一种集中驱动式多道次铜杆轧机
CN219712029U (zh) 一种带有注油结构的销轴
CN207178645U (zh) 一种变速箱星形轮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