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12537U -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12537U
CN212012537U CN202021187321.4U CN202021187321U CN212012537U CN 212012537 U CN212012537 U CN 212012537U CN 202021187321 U CN202021187321 U CN 202021187321U CN 212012537 U CN212012537 U CN 212012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arm
base
support
supporting mechanism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873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晟炜
诸荣耀
邵蒋宁
徐波
陶国均
张海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stro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stro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stro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stro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873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12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12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12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包括用以固定W型水槽的横担和位于彩钢瓦上、并与建筑物的檩条固定连接的底座,横担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一个底座上。支撑机构中底座跨设在彩钢瓦的波峰上,同时两个底座支撑横担,W型水槽固定在横担上。W型水槽在支撑机构的支撑下和彩钢瓦的波峰位于不同的高度上,避免了二者位置重合,从而使二者能够同时应用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物中。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BIVP(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设备集成在建筑物上的技术。目前,建筑物的屋顶通常铺设彩钢瓦作为防水层,同时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物需要在屋顶设置W型水槽将屋顶的积水导出。而彩钢瓦的波峰和W型水槽平行设置,导致二者会存在布置位置相冲突的问题,二者只能择一设置,影响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物的防水性能。
因此,如何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物上同时使用彩钢瓦和W型水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其通过底座和横担将W型水槽安装在彩钢瓦上,从而使彩钢瓦和W型水槽能够共同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包括用以固定W型水槽的横担和位于彩钢瓦上、并与建筑物的檩条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横担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一个所述底座上。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其宽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横担的横截面呈匚字形,其腹板通过钻尾螺钉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钻尾螺钉依次穿过所述腹板、所述底座以及彩钢瓦与檩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担和所述底座间设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橡胶垫与所述横担过盈配合,所述橡胶垫的两侧侧部向下折弯、以与所述底座的两侧贴合。
优选的,所述横担的中部设有用以固定W型水槽的几字形支座。
优选的,所述几字形支座包括支撑板和两条分别位于支撑板两端的支腿,两条所述支腿均与所述横担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几字形支座与W型水槽通过梯形螺母卡接相连,所述支撑板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梯形螺母通过连接螺栓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包括用以固定W型水槽的横担和位于彩钢瓦上、并与建筑物的檩条固定连接的底座,横担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一个底座上。
支撑机构中底座跨设在彩钢瓦的波峰上,同时两个底座支撑横担,W型水槽固定在横担上。W型水槽在支撑机构的支撑下和彩钢瓦的波峰位于不同的高度上,避免了二者位置重合,从而使二者能够同时应用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物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与建筑物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为:
横担1、底座2、几字形支座3、W型水槽4、檩条5、彩钢瓦6、橡胶垫7、钻尾螺钉8、固定螺栓9、梯形螺母10、连接螺栓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与建筑物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厂房等建筑物通常采用彩钢瓦6作为建筑屋顶,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建筑物会在屋顶设置多排光伏组件形成光伏组件阵列,光伏组件阵列的两侧需设置W型水槽4。雨水会沿光伏组件阵列流入W型水槽4中,并沿W型水槽4流出屋顶。而在厂房等建筑物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时,W型水槽4往往需要与彩钢瓦6的波峰平行设置,二者的位置重合,导致W型水槽4无法安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包括底座2和横担1。如图1所示,底座2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其宽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小,底座2可跨设在彩钢瓦6的波峰上,并与建筑物固定连接。一组支撑机构中包括两个底座2,两个底座2分别位于两个波峰上,且位于两个波峰所在直线的一条公垂线上。横担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底座2固定连接,W型水槽4垂直横担1、且与横担1固定连接。沿W型水槽4的长度方向可设置多组支撑机构,进而对W型水槽4形成稳定的支撑。
可选的,横担1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弯矩的作用,为提高横担1的抗弯强度,横担1的横截面呈匚字形。如图1所示,横担1的腹板与底座2的上端固定连接。
具体的,横担1的腹板通过钻尾螺钉8进行固定,如图1所示,钻尾螺钉8依次穿过腹板、底座2以及彩钢瓦6与檩条5固定连接。腹板、底座2以及彩钢瓦6在螺栓预紧力作用下压紧。进一步的,为避免雨水沿钻尾螺钉8渗漏仅建筑物内,横担1和底座2间设有橡胶垫7。
可选的,橡胶垫7与横担1过盈配合,橡胶垫7的两侧侧部向下折弯、并分别与底座2的侧面贴合。雨水沿钻尾螺钉8向下流动时,橡胶垫7会阻挡雨水向下流动,并使雨水从两侧流至彩钢瓦6的表面。
可选的,横担1与W型水槽4通过几字形支座3相连,如图1所示,横担1的中部设有几字形支座3,几字形支座3包括支撑板和两条支腿,两条支腿分别位于支撑板两端,两条支腿均与横担1固定连接。具体的,横担1中可设置连接块,两条支腿与连接块之间可通过固定螺栓9连接。当然,用户也可根据需要,将几字形支座3焊接在横担1上。
可选的,几字形支座3与W型水槽4可通过卡接的方式相连。具体的,如图1所示,W型水槽4中设有卡槽,卡槽横截面的下部呈楔形,其宽度由上向下逐渐缩小。梯形螺母10设置在卡槽中,且梯形螺母10的宽度大于卡槽的最小宽度,支撑板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通孔与梯形螺母10通过连接螺栓11相连,螺栓预紧力的作用将梯形螺母10与卡槽的侧壁压紧,进而实现几字形支座3与W型水槽4的固定。另外,为提高螺栓的耐腐蚀性,固定螺栓9和连接螺栓11均可采用热镀锌螺栓。
本实施例中,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物采用了支撑结构,支撑结构通过底座2和横担1将W型水槽4抬高,从而避免了W型水槽4与彩钢板的波峰发生重叠的问题,使W水槽与彩钢瓦6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支撑结构具有安装简单,运输方便,提升屋面光伏系统防水性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固定W型水槽(4)的横担(1)和位于彩钢瓦(6)上、并与建筑物的檩条(5)固定连接的底座(2),所述横担(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一个所述底座(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其宽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担(1)的横截面呈匚字形,其腹板通过钻尾螺钉(8)与所述底座(2)固定连接,所述钻尾螺钉(8)依次穿过所述腹板、所述底座(2)以及彩钢瓦(6),并与檩条(5)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担(1)和所述底座(2)间设有橡胶垫(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7)与所述横担(1)过盈配合,所述橡胶垫(7)的两侧侧部向下折弯、以与所述底座(2)的两侧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担(1)的中部设有用以固定W型水槽(4)的几字形支座(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几字形支座(3)包括支撑板和两条分别位于支撑板两端的支腿,两条所述支腿均与所述横担(1)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几字形支座(3)与W型水槽(4)通过梯形螺母(10)卡接相连,所述支撑板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梯形螺母(10)通过连接螺栓(11)相连。
CN202021187321.4U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Active CN212012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87321.4U CN212012537U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87321.4U CN212012537U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12537U true CN212012537U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02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87321.4U Active CN212012537U (zh) 2020-06-23 2020-06-23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125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31222B2 (en) Photovoltaic device
KR200467825Y1 (ko) 태양광 모듈 패널이 설치된 지붕구조
CN213572699U (zh) 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光伏屋顶
CN210086670U (zh) 一种屋顶光伏搭扣式无螺孔水槽无密封防水屋面结构
JP200720505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折版屋根への取り付け構造
CN212012537U (zh) 一种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支撑机构
CN213477442U (zh) 一种可层叠搭接bipv防水支架
CN212034024U (zh) 一种新型光伏板的支架
JP3162248U (ja) 屋上設置物支持金具
CN217984915U (zh) 光伏组件支撑结构及屋顶光伏组件
CN220629231U (zh) 菱形光伏瓦安装结构
CN111173203A (zh) 一种一体式钢结构屋面光伏连接装置
CN218217168U (zh) 光伏组件支撑板
CN216713625U (zh) 一种防水光伏系统
CN205777137U (zh) 屋面板支架转接装置
CN212969561U (zh) 一种太阳能板固定架
CN217204975U (zh) 一种bipv防水支架
CN217087818U (zh) 一种v型折板屋面光伏支架
CN216587379U (zh) 一种琉璃瓦屋顶光伏板安装结构
CN217204974U (zh) 一种导水槽式bipv防水结构
CN213062658U (zh) 一种光伏板的支架
JP3051137U (ja) ソーラー器の受金具構造
CN220964709U (zh) 一种屋顶光伏连接结构
CN219060649U (zh) 一种bipv系统水槽压块
CN214614643U (zh)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防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