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12169U - 一种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12169U CN212012169U CN202020360576.XU CN202020360576U CN212012169U CN 212012169 U CN212012169 U CN 212012169U CN 202020360576 U CN202020360576 U CN 202020360576U CN 212012169 U CN212012169 U CN 2120121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partition plate
- air inlet
- air
- inlet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形成容腔;充电模组,包括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容腔内且靠近底壁的一侧,用于给待充电设备充电;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形成对流,第二进气孔位于第一进气孔和/或第一出气孔的邻侧;以及第一风扇,设置在容腔内且位于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之间,用于将外部空气由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分别导入容腔且通过第一出气孔导出容腔内的气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风扇、对应的进气孔和出气孔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提高散热效率且提高充电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充电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移动终端充电、灯具器材充电等。在拍摄行业中,灯具器材作为补光,改变拍摄效果、造型等作用,对拍摄作品设计制作越来越重要。现有的一些便捷的充电箱之类的充电设备可实现对灯具器材或者移动终端等进行充电,然而这些充电设备都是密闭的环境,无法进行良好的散热,散热效果不佳,散热效率差,存在潜在使用危险,且降低了充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可在充电的同时利用风扇来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提高充电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形成容腔;
充电模组,充电模组包括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容腔内,且靠近底壁的一侧,用于给待充电设备充电;
其中,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形成对流,第二进气孔位于第一进气孔和/或第一出气孔的邻侧;以及
第一风扇,设置在容腔内且位于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之间,第一风扇用于将外部空气由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分别导入容腔,及通过第一出气孔导出容腔内的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侧壁上还设有第二出气孔,第二出气孔与第二进气孔形成对流通道,其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扇,第二风扇设置在容腔内且位于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之间,第二风扇用于将外部空气由第二进气孔导入容腔,及通过第二出气孔导出容腔内的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一第一进气孔相邻的一个侧壁间隔设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间隔设置以形成通道,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通道连通,第一风扇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的通道上且靠近第一出气孔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直流电源插头和交流电源插头,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直流电源输入口和交流电源输入口,直流电源插头穿设直流电源输入口固定于第一壳体上;交流电源插头穿设交流电源输入口固定于第一壳体上;充电装置还包括适配部件、切换分流部件,交流电源插头与适配部件电性连接,切换分流部件的一端与适配部件、直流电源插头电性连接,切换分流部件的另一端与有线充电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电性连接,适配部件、切换分流部件、第二电扇设置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形成的通道上。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间隔设置,第三隔板与第二隔板的一端连接,第二隔板的另一端与第四隔板连接,第三隔板与第二进气孔所在的侧壁间隔设置,第四隔板与第二出气孔所在的侧壁间隔设置,第五隔板平行于第一壳体的底壁且靠近充电模组的一侧设置,第五隔板与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四侧壁连接,第二风扇设置在第四隔板与第二出气孔所在的侧壁之间且靠近第二出气孔的一侧,且与第二出气孔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五隔板朝向充电模组的一侧设有导风筋条,导风筋条向充电模组的一侧凸出,导风筋条形成尖端以朝向第二进气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相邻的另一侧壁上设有开口,充电装置还包括储物盒,第五隔板与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四侧壁和第一壳体的底壁形成腔体,储物盒通过开口收纳于腔体内。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模组还包括固定板,固定板朝向底壁的一侧设有独立分隔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用于容纳无线充电模块,有线充电模块也设置在固定板朝向底壁的一侧,固定板的背离底壁的一侧对应设有与第一区域对应的无线充电区域,以及与有线充电模块对应的有线充电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板、无线充电线圈、隔磁片、散热器,以及磁性件,隔磁片嵌设在固定板上且一端与无线充电线圈连接,隔磁片的另一端与散热器连接,无线充电电路板与固定板连接,散热器穿设无线充电电路板,磁性件与固定板连接且与无线充电电路板、散热器、隔磁片、无线充电线圈间隔设置;有线充电模块包括有线充电电路板和设置于有线充电电路板上的有线充电接口,有线充电电路板与固定板连接,有线充电接口一端与有线充电电路板连接,有线充电接口另一端穿设固定板露出。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电路板上还包括共模滤波电路和第一降压电路,共模滤波电路与第一降压电路电性连接,第一降压电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性连接;有线充电电路板上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第二降压电路与过流保护电路电性连接,过流保护电路与有线充电接口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形成容腔;充电模组,充电模组包括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设置于容腔内,且靠近底壁的一侧,用于给待充电设备充电;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形成对流,第二进气孔位于第一进气孔和/或第一出气孔的邻侧;以及第一风扇,设置在容腔内且位于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之间,第一风扇用于将外部空气由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分别导入容腔,及通过第一出气孔导出容腔内的气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充电模组实现为待测试设备进行充电;在第一风扇工作时,通过第一风扇将外部空气由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分别导入容腔且通过第一出气孔导出容腔内的气流,如此带动充电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使得充电装置外部的冷空气与充电装置内部的热空气进行交换,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提高了散热的效率,且提高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箱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7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内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部分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箱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第一壳体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示意图,图7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内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10至图 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请参看图1至图12,一种充电装置10包括箱体100,箱体100包括设有容腔的第一壳体110、与第一壳体110连接的第二壳体130。第一壳体110包括底壁和四个侧壁,底壁和四个侧壁形成容腔。其中,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 的一边可通过连接轴连接,相对边可通过卡扣、锁扣等方式连接。可通过相对边的卡扣、锁扣打开箱体100或者锁合箱体100。
其中,箱体100的形状可设置为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圆形、梯形等形状,其中,当箱体100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梯形等形状时,所对应的每个角可设置为圆角也可以设置为尖角,例如,当箱体100的形状为长方形时,所对应每个角可设置为直角(尖角);也可设置为圆角,如图1至图2所示。作为一较优的方案,箱体100的形状设置为圆角长方形,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示。箱体100的形状设置为圆角长方形,美观实用,且便于生产。
充电装置10还包括:箱体100上设置的交流电源输入口111和直流电源输入口112、交流电源插头113、直流电源插头114、胶塞115、进气孔(包括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二进气孔1162)、出气孔(至少包括第一出气孔1171),以及设置于箱体100内部的风扇118、充电模组140。风扇118设置于容腔内,且位于进气孔和出气孔之间。充电装置10还包括:设置于箱体100内部的多个隔板、设置于第一壳体上的开口121,设置于箱体100内部的储物盒122、适配部件(图中未示出)以及切换分流部件(图中未示出)。其中,多个隔板、储物盒122、适配部件、切换分流部件设置在箱体100内部且在充电模模组140 靠近底壁的一侧。
其中,充电模组140设有至少一个充电模块,该充电模块用于为待充电设备充电,该待充电设备可以是灯具,当然也可是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其他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其中,充电模块可以是无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和/ 或有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具体地,充电模组140包括固定板200、有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和无线充电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有线充电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固定板200朝向第一壳体110的底壁的一侧,固定板200的背离第一壳体110底壁的一侧对应设有无线充电区域和有线充电区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为例进行说明,例如12个无线充电模块和3个有线充电模块。
其中,请参看图3,第一壳体110的四个侧壁可分别为第一侧壁1101、第二侧壁1102、第三侧壁1103和第四侧壁1104,其中,第三侧壁1103和第一侧壁1101的一端连接,第一侧壁1101的另一端与第四侧壁1104的一端连接,第四侧壁1104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壁1102的一端连接,第二侧壁1102的另一端与第三侧壁1103连接;第三侧壁1103和第四侧壁1104相对设置,为相对的两个侧壁,第一侧壁1101和第二侧壁1102相对设置,为相对的两个侧壁。第一壳体110还包括底壁,第一侧壁1101、第二侧壁1102、第三侧壁1103、第四侧壁1104和底壁形成容腔。
其中,如图7所示,交流电源输入口111和交流电源插头113对应设置,交流电源插头113可通过交流电源输入口111固定在箱体100的壳体上;直流电源输入口112、直流电源插头114对应设置,直流电源插头114可通过直流电源输入口112固定在箱体100的壳体上;胶塞115设置在壳体上,以用于密封直流电源插头114的插口。优选的,交流电源输入口111和交流电源插头113、直流电源输入口112和直流电源插头114、胶塞115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例如,设置在第一壳体110的一个侧壁(如第三侧壁1103)上,即第一壳体110 的一个侧壁(如第三侧壁1103)上开设有交流电源输入口111和直流电源输入口112。对应的,交流电源插头113穿设交流电源输入口111固定于第一壳体 110上,直流电源插头114穿设直流电源输入口112固定于第一壳体110上。
交流电源插头113的一端可接入外部交流电源,例如市电等交流电源,交流电源插头113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箱体100内部的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以用于为充电装置10交流供电。直流电源插头114的一端可接入外部直流电源(例如蓄电池等),直流电源插头114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箱体100 内部的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以用于为充电装置10直流供电。可以理解地,该实施例中既可以实现为充电装置10交流供电,也可以实现为充电装置10直流供电,该充电装置10可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如既可以在室内使用,也方便在移动和户外场景使用。
请结合参阅图2、图5和图7,进气孔包括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二进气孔 1162,出气孔包括第一出气孔1171,风扇118包括第一风扇1181。其中,第一进气孔1161、第二进气孔1162和第一出气孔1171设置在第一壳体110的侧壁上,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一出气孔1171形成对流,第二进气孔1162位于第一进气孔1161和/或第一出气孔1171的邻侧。具体地,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一出气孔1171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30相连接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如第一进气孔1161设置在第一侧壁1101上,第一出气孔1171设置在第二侧壁1102上,第二进气孔1162位于第一进气孔1161的邻侧、以及第一出气孔 1171的邻侧。第一风扇1181位于容腔内,在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一出气孔1171 之间且靠近第一出气孔1171的一侧。其中,可以理解地,第一进气孔1161、第一出气孔1171和第一风扇1181形成散热通道,第一风扇1181沿着散热方向。通过第一风扇1181、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一出气孔1171形成散热通道,在第一风扇1181工作时,第一风扇1181将外部空气由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二进气孔1162分别导入容腔,及通过第一出气孔1171导出容腔内的气流,如此带动充电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使得充电装置10外部的冷空气与充电装置10内部的热空气进行交换,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提高了散热的效率,且提高了充电装置10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3所示,隔板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内部。其中,隔板包括第一隔板1191、第二隔板1192、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第五隔板1195。
其中,第一隔板1191和第一壳体110的第三侧壁1103间隔设置,第一隔板1191和第二隔板1192间隔设置形成通道,第一进气孔1161、第一出气孔1171 和第一隔板1191、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连通。其中,第一风扇1181位于第一隔板1191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上且靠近第一出气孔1171的一侧。如此,第一进气孔1161、第一出气孔1171和第一风扇1181形成直接对流的散热通道,将充电装置10外部的冷空气与充电装置10内部的热空气进行快速交换,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其中,第一进气孔1161、第一出气孔1171设置在对应的直线上,以加快散热。
设置在箱体100内部的适配部件和切换分流部件也设置在第一隔板1191 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上。
其中,交流电源插头113与适配部件电性连接,切换分流部件的一端与适配部件、直流电源插头114电性连接,切换分流部件的另一端与有线充电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电性连接。适配部件用于将交流电源插头113接入的220伏交流电通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输出适合目标电器工作的稳定直流低电压,使目标电器稳定安全的工作,并进行散热;切换分流部件用于当同时存在直流电源输入和交流电源输入时,优先使用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供电,以及减少容腔内连接线的长度和/或数量。具体地适配部件和切换分流部件的详细内容请参看下文中的描述。
如此,适配部件、切换分流部件和第一风扇1181都设置在第一隔板1191 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上,通过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一出气孔1171形成的直接对流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可以理解地,适配电路产生的热量多,使用直流对流的散热通道可更好的为适配电路进行散热。
其中,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和第五隔板1195也设置在第一壳体 110的内部。第三隔板1193与第四隔板1194间隔设置,第三隔板1193与第二隔板1192的一端连接,第二隔板1192的另一端与第四隔板1194连接。第三隔板1193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01间隔设置。第四隔板1194与第一壳体 110的第二侧壁1102间隔设置。
第五隔板1195平行于第一壳体110的底壁且靠近充电模组140的一侧设置,第五隔板1195与第二隔板1192、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第四侧壁1104连接。第五隔板1195至第一壳体110的底壁的高度,小于第二进气孔 1162的最高点至第一壳体110的底壁的高度,或者小于第一进气孔1161的最高点至第一壳体110的底壁的高度。第五隔板1195一方面对充电模组140(固定板200)形成一定的支撑;另一方面,第五隔板1195与第二隔板1192、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第四侧壁1104和第一壳体的底壁形成腔体,该腔体可用于收纳储物盒122,该储物盒122通过开口121收纳于第一壳体110的腔体内。关于开口121和储物盒122,请参看下文中的详细描述。
其中,请参看图5所示,第一风扇1181沿着对应的散热方向设置,以充电模组140的无线充电模块为12个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模组140 设置在第一隔板1191、第二隔板1192、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第五隔板1195的上方。如图5所示,充电模组140的12个无线充电模块呈阵列排布,如分布成三列,每列四个无线充电模块。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箭头方向为空气流通方向的简单示例。
在图5的右侧,第一隔板1191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上,设置有适配部件和切换分流部件,第一进气孔1161、第一出气孔1171与第一隔板1191 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连通。如此,当第一风扇1181工作时,箱体100 内的第一隔板1191和第二隔板1192内的空气流通方向为第一进风口1161至第一出风口1171的方向,如图5中第一壳体110内的右侧的箭头所示。第一隔板 1191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上方,对应设置有四个无线充电模块,该四个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器205产生的热量,可按照空气流通方向,快速的与外部的冷空气进行交换,如此,达到为适配部件、切换分流部件和对应的散热器 205快速散热的效果。
第二进气孔1162设置在第一侧壁1101上的第一进气孔1161的邻侧,以及第二侧壁1102上的第一出气孔1171的邻侧。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侧壁1101 上的第二进气孔1162导入至箱体100后,沿着图5第一壳体110内左下方的箭头方向流通。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二侧壁1102上的第二进气孔1162导入至箱体 100后,沿着图5第一壳体110内左上方的箭头方向流通。如此,当第一风扇 1181工作时,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二进气孔1162中导入的空气沿着对应的箭头方向移动,带动充电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并通过第一出气孔1171导出,使得整个箱体100内的空气流通,可迅速地为箱体100散热,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提高了散热的效率,且提高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侧壁1101上设置有一处第一进气孔1161、一处第二进气孔1162,在第一侧壁1101相对的第二侧壁1102上设置有一处第一出气孔1171、两处第二进气孔1162。其中,第一侧壁1101上的一处第一进气孔 1161与第二侧壁1102上的一处第一出气孔1171对应设置以形成直接对流的散热通道。第一侧壁1101上的一处第二进气孔1162和第二侧壁1102上的其中一处第二进气孔1162对应设置。每处第一进气孔1161、每处第二进气孔1162和每处第一出气孔1171都包括多个散热通孔,多个散热通孔可等间隔设置,也可非等间隔设置。散热通孔的形状可以为条形状,如条形散热通孔。其中,第一风扇1181为静音小风扇,以避免第一风扇1181对进出风侧的近距离遮挡,形成大的风压。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第一侧壁1101上还可以设置更多处的第二进气孔1162,在第二侧壁1102上还可以设置更多处或者更少处的第二进气孔 1162,如在第二侧壁1102上设置一处第二进气孔1162,或者设置三处第二进气孔1162等。
在一些情况下,如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110的侧壁上除了设置有第一出气孔1171外,还设有第二出气孔1172。其中,第二出气孔1172 与第一出气孔1171位于第一壳体110的同一个侧壁上,如第二出气孔1172设置在第二侧壁1102上,且位于第一出气孔1171的邻侧。第二出气孔1172和第二进气孔1162形成对流通道。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二进气孔1162位于第一壳体110的同一个侧壁上,如第一进气孔1161和第二进气孔1162位于第一壳体 110的第一侧壁1102上,第二进气孔1162位于第一进气孔1161的邻侧。风扇 118还包括第二风扇1182,即充电装置10还包括第二风扇1182。第二风扇1182 设置在容腔内,位于第二进气孔1162和第二出气孔1172之间且靠近第二出气孔1172的一侧,第二风扇1182用于将外部空气由第二进气孔1162导入容腔,且通过第二出气孔1172导出容腔内的气流,以将容腔内的热量散出。
进一步地,为了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第二风扇1182和第一风扇1181位于箱体100内的同一侧。如第二风扇1182可设置在第四隔板1194和第二侧壁 1102之间且靠近第二出气孔1172的一侧,第二风扇1182与第二侧壁1102上设置的第二出气孔1172对应设置。其中,第二风扇1182的数量可等于或者小于第二侧壁1102上设置的第二出气孔1172的数量。
其中,如图6所示,第一侧壁1101上设置有一处第一进气孔1161、一处第二进气孔1162,在第一侧壁1101相对的第二侧壁1102上设置有一处第一出气孔1171、两处第二出气孔1172。其中,第一侧壁1101上的一处第一进气孔 1161与第二侧壁1102上的一处第一出气孔1171对应设置以形成直接对流的散热通道。第一侧壁1101上的一处第二进气孔1162和第二侧壁1102上的其中一处第二出气孔1162对应设置。每处第一进气孔1161、每处第二进气孔1162和每处第一出气孔1171、每处第二出气孔1172都包括多个散热通孔,多个散热通孔可等间隔设置,也可非等间隔设置。散热通孔的形状可以为条形状,如条形散热通孔。在图6中,设置有两处第二出气孔1172,且设置有两个第二风扇 1182,两个第二风扇1182与两处第二出气孔1172分别对应设置。其中,第一风扇1181和第二风扇1182为静音小风扇。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一侧壁1101上设置更多处的第二进气孔1162,在第二侧壁1102上设置更多处或者更少处的第二出气孔1172。
如图6所示,还是以充电模组140的无线充电模块为12个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风扇1181和第二风扇1182沿着对应的散热方向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风扇1181工作,而所有的第二风扇1182不工作时,箱体100内的空气流通方向如上文图5中的所示,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当箱体100内充电产生的热量不多,即检测到箱体100内的温度不高(例如检测到箱体100内部和箱体100外部的温差不超于预设温差,如5度)的情况下,或者是检测到箱体100内无线充电模块使用的数量不超于预设数量(如六个等) 的情况下,或者是检测到待充电设备是慢充的情况下,可以只使用第一风扇 1181来进行散热,以减少充电装置10的消耗,且同时能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反之,则可开启第一风扇1181和所有第二风扇1182,以进行快速散热;或者可开启第一风扇1181和部分第二风扇1182,来进行快速散热。
图6中以第一风扇1181和所有第二风扇1182在同一侧,且开启第一风扇 1181和所有第二风扇1182为例进行说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的箭头方向为空气流通方向的简单示例。
最左边的一个第二风扇1182设置于最左边一列的四个无线充电模块下方,且在第四隔板1194和第二侧壁1102之间。该第二风扇1182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二进气孔1162导入外部空气,通过第二进气孔1162导入的空气,沿着该第二进气孔1162和最左边的一个第二风扇1182对应的第二出气孔1172的方向移动,带动充电装置10内部的空气流动,使得充电装置10内部对应部位的空气大部分流动至最左边的一个第二出气孔1172导出,还有一部分流动至中间的一个第二风扇1182对应的第二出气孔1172导出,还有一小部分流动至最右边的第一风扇1181对应的第一出气孔1171导出。其中,中间的一个第二风扇1182 设置于中间一列的四个无线充电模块下方,且在第四隔板1194和第二侧壁1102 之间。最右边的第一风扇1181设置于最右边一列的四个无线充电模块下方,通过对应设置的第一进气孔1161导入外部空气,通过第一进气孔1161导入的外部空气,沿着该第一进气孔1161和最右边的第一风扇1181对应的第一出气孔 1171的方向移动,带动充电装置10内部的空气流动,使得充电装置10内部对应部位的空气大部分流动至最右边的第一出气孔1171导出,还有一部分流动至中间的一个第二风扇1182对应的第二出气孔1172导出。如此,第一风扇1181 和两个第二风扇1182开启,使得整个箱体100内的空气非常流通,可快速迅速地为箱体100散热,达到进一步快速散热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的效率,且提高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具体地空气流动方向请参看图6 中的箭头所示。
可以简单理解,图6中由于第二风扇1182的存在,使得图5中的第二侧壁 1102上的第二进气孔1162演变为了图6中的第二侧壁1102上的第二出气孔 1172。
在一些情况下,在第五隔板1195上,朝向充电模组140的一侧设有导风筋条1196,导风筋条1196向充电模组140的一侧凸出,呈U字形和V字形设置,其中,导风筋条1196的尖端朝向第一侧壁1101上的第二进气孔1162。具体地,导风筋条1196设置于第五隔板1195上,且在每相邻的两列无线充电模块之间,或者在每相邻的两个风扇之间。其中,导风筋条1196的导风方向与空气流动的方向对应设置。导风筋条1196的存在,可以切割流动的空气,形成有效的气流通道以更好的散热,如使得箱体100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偏向于无线充电模块的下方,如此,与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器205形成快速热交换,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的速度和效率。
在箱体100的第一壳体110的一侧壁(如第四侧壁1104)上,设置有开口 121,开口121的尺寸小于第一壳体110的该侧壁(如第四侧壁1104)的尺寸。通过开口121将储物盒122放置于箱体100的第一壳体110中,或者将储物盒 122从箱体100的第一壳体110中取出,如图2所示。其中,具体地,储物盒 122通过开口收纳于由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第五隔板1195和底壁形成的腔体中。在储物盒122上的一端设置有卡扣1221。锁紧卡扣1221,可通过开口121将储物盒122固定在箱体100的第一壳体110中;打开卡扣1221,通过开口121可将储物盒122从箱体100的第一壳体110中取出。其中,储物盒122可设置分隔开的多个腔体,不同腔体可用于容纳不同的物件,例如,可容纳各种附件线材配件等物件,可方便随时取出需要的物件使用。
适配部件设置在第一隔板1191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上,适配部件包括适配电路123和适配散热器124(理解为为适配电路123进行散热的散热器)。适配电路123和适配散热器124连接,适配电路123电性连接于交流电源插头113,且电性连接于切换电路125。适配电路123用于将220伏交流电通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输出适合目标电器工作的稳定直流低电压,使目标电器稳定安全的工作。适配散热器124用于为适配电路123进行散热。
切换分流部件也设置在第一隔板1191和第二隔板1192形成的通道上,切换分流部件包括切换电路125和分流板126。适配部件、直流电源插头114与切换电路125的一端电性连接,切换电路125的另一端与分流板126电性连接。其中,切换电路125用于当同时存在直流电源输入和交流电源输入时,优先使用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为充电装置10进行供电。分流板126同时与无线充电模块、有线充电模块电性连接。分流板126用于将经过的电量导流至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可以理解地,分流板126靠近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与每个无线充电模块和每个有线充电模块之间可通过连接线进行电性连接。使用分流板126可减少容腔内连接线的长度和/或数量,避免较长或者较多的连接线看起来杂乱无章,影响美观,且不易整理。
可以理解地,若不使用分流板126,则在适配部件处,需要多根连接线电性连接至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在直流电源插头114处,也需要多根连接线电性连接至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有个无线充电模块。使用分流板126后,适配部件与分流板126之间,可使用较少的连接线(例如,一根连接线)即可进行电性连接;直流电源插头114与分流板126之间,也可使用较少的连接线(例如,一根连接线)即可进行电性连接,在分流板126处,需要多根连接线电性连接至多个有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如此,则减少了适配部件与分流板126之间、直流电源插头114与分流板126之间的连接线,减少了容腔内连接线的长度和数量,既减少连接线的使用成本,又美观实用、易于整理,同时避免走线混乱可能带来的隐患。
其中,充电模组140的固定板200、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其中,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可成阵列排布,以增加美感,并充分利用容腔的空间。如图9至图11所示,充电模组140的组成部件包括:固定板200、无线充电线圈201、隔磁片(图中未示出)、线卡202、磁性件203、有线充电电路板204、散热器205、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固定板200朝向第一壳体110底壁的一侧设有独立分隔的第一区域(图中未示出),每个第一区域用于容纳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多个有线充电模块也设置于固定板200的该侧。固定板200上的另一侧,即背离第一壳体110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二区域2001(也称为无线充电区域),第二区域2001 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2001的数量根据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来确定。如图2和图9所示,无线充电模块的数量为十二个,则独立分隔的第一区域有十二个,与第一区域对应设置的第二区域2001也有十二个。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可用来为一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一个第二区域2001 可用来放置一个待充电设备。十二个无线充电模块,可同时为十二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固定板200上还设置有交流开关口2002,该交流开关口2002用于容纳并固定交流开关2003。交流开关2003上设置有两个档位:开档位、关档位。当交流开关2003处于开档位时,可将外部接入的交流电导通至充电装置10,当交流开关2003处于关档位时,外部接入的交流电不能导通至充电装置10。
固定板200上还设置有充电通口2004,该充电通口2004用于容纳并固定有线充电接口2041(下文中将会详细介绍)。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41可用于为一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充电通口2004的数量与有线充电接口2041 的数量相同,例如,图11中所示的充电通口2004的数量为三个,则可同时为三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
固定板200上还设置有固定连接孔2005,通过固定连接孔2005将固定板 200固定在第一壳体110上,实现固定板200、容纳于第一区域的无线充电模块、有线充电模块的固定。其中,固定连接孔2005与固定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匹配,固定连接件可以是螺钉、螺栓等。
其中,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板206、散热器205、无线充电线圈 201、隔磁片、以及磁性件203。
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与固定板200连接,例如,通过固定连接件如螺钉等进行固定连接。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上设置有与散热器205对应匹配的固定口 2061,通过该固定口2061固定散热器205。其中,散热器205电性连接于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且与无线充电线圈201对应设置。例如,散热器205可位于无线充电线圈201的正下方。散热器205通过固定口2061穿设无线充电电路板 206。在无线充电线圈201工作时,散热器205用于为无线充电线圈201散热,以避免无线充电线圈201在充电时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下。如将散热器205设置于无线充电线圈201的正下方,以更好的热散。
隔磁片嵌设在固定板200上且一端与无线充电线圈201连接,隔磁片的另一端与散热器205连接。充电充电线圈201和隔磁片呈一体设置,散热器205 可用散热胶贴在隔磁片上。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线圈201不能直接和散热器205接触,因此一定需要该隔磁片,另外,隔磁片可降低多个无线充电模块产生电磁干扰。
其中,每个无线充电模块都对应有一个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一个散热器 205、一个无线充电线圈201、隔磁片和两个磁性件203。因此,十二个无线充电模块,则对应存在十二个无线充电电路板206、十二个散热器205、十二个无线充电线圈201、十二个隔磁片和二十四个磁性件203。
磁性件203,设置于固定板200的第一区域,与固定板200上的第二区域 2001对应设置,以用于固定待充电设备。磁性件203与固定板200连接,如可通过固定连接件如螺钉等将磁性件203固定在固定板200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磁性件206可以由磁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永磁体等。磁性件203 可设置为类似Ω的数字波形的形状,例如,可通过固定连接件将磁性件203的两端固定,以将该磁性件203固定于固定板200上;利用磁性件203产生的磁力来吸住放置于第二区域2001中的待充电设备。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可对应设置两个磁性件203,以达到稳定的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目的,便于在移动的场景中使用无线充电模块来进行无线充电。其中,磁性件203的位置可根据常用待充电设备中的可产生电磁的位置来确定,即将磁性件203的位置与产生电磁的位置对应匹配设置,以便于充分利用磁吸铁片的特性来固定待充电设备;且磁性件203与无线充电电路板206、散热器205、隔磁片、无线充电线圈201间隔设置。其中,磁性件203间隔设置可以有效降低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如将磁性件203设置在散热器205的相对侧,以便于更好的吸附待充电设备。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部分功能模块示意图。
其中,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中还包括共模滤波电路2062、第一降压电路 2063。共模滤波电路2062和第一降压电路2063电性连接,第一降压电路2063 与无线充电线圈201电性连接。可以理解地,一个无线充电模块对应有一组共模滤波电路2042和第一降压电路2043,12个无线充电模块对应有12组共模滤波电路2042和第一降压电路2043。
共模滤波电路2062一方面用于滤除信号线上共模电磁干扰,另一方面要抑制本身不向外发出电磁干扰。可以理解地,共模滤波电路2062防止多个无线充电线圈201相互之间发生电磁干扰。
第一降压电路2063用于将经过的直流电进行降压,以用于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01正常工作。第一降压电路2063可使用BUCK降压电路,经过第一降压电路2063的降压处理,一方面可降低电压,例如,若使用直流电池为充电装置 10进行供电,直流电池的电压是变化的电压,不易直接用于驱动无线充电线圈 201工作,因此通过第一降压电路2063将直流电池提供的电压降低;另一方面可得到稳定电压,利用稳定电压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01正常工作,具体地,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01产生所需电磁场,以感应电位并提供电量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有线充电模块包括有线充电电路板204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41。其中,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41设置于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上。有线充电电路板204和固定板200连接,有线充电接口2041一端与无线充电电路板204连接,另一端穿设固定板200露出,以便于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其中,有线充电接口2041与固定板200上设置的充电通口2004对应设置,有线充电接口 2041的数量与充电通口2004的数量相同。该有线充电接口2041可为USB充电接口,用于连接USB充电线,为USB充电线连接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41可为一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如图11和图2所示,有线充电接口2041为三个,即同时可为三个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
如图12所示,其中,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中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2042和过流保护电路2043,第二降压电路2042和过流保护电路2043电性连接,过流保护电路2043与有线充电接口2041电性连接。可以理解地,一个有线充电模块对应有一组第二降压电路2042和过流保护电路2043,三个无线充电模块对应有三组第二降压电路2042和过流保护电路2043。
第二降压电路2042用于将经过的直流电进行降压,以通过有线充电接口 2041正常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第二降压电路2042可使用BUCK降压电路。 BUCK降压电路将电压降低,并得到稳定电压,利用稳定电压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以防止损坏待充电设备。
过流保护电路2043用于检测经过的电流大小,当电流大小超过了预设的电流大小时,切断经过的电流,以停止为待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过流保护电路2043 在有线充电的过程中,防止电流过高时对待充电设备充电造成的不良影响。
具体地,若交流开关2003的状态为开状态,通过交流电源插头113接入的交流电经过适配电路123,转换为直流低电压,再经过切换电路125、分流部件 126,导通于无线充电电路板206和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上。或者当交流开关 2003的状态为关状态时,经过直流电源插头114接入的直流电经过切换电路 125、分流部件126,导通于无线充电电路板206和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上。
在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上,首先经过共模滤波电路2062滤除电磁干扰,再经过第一降压电路2063将直流电进行降压,最后将降压后的直流电导通至无线充电线圈201,使无线充电线圈201充电而产生电磁场,以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在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上,首先经过第二降压电路2042将直流电进行降压,再经过过流保护电路2043对经过的电流进行防护,最后将降压后的直流电导通至多个有线充电接口2041,以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
如图2所示的充电装置10,包括十二个无线充电模块,和三个有线充电模块,每个有线充电模块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有线充电接口2041,因此,该充电装置10可同时为十五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其中,十二个个利用无线充电,三个利用USB数据线充电。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的效率。
其中,如图12所示,充电装置10还包括第三降压电路127。第三降压电路127与风扇118(包括第一风扇1181和第二风扇1182)电性连接,即第三降压电路127与第一风扇1181电性连接,第三降压电路127与第二风扇1182电性连接。其中,第三降压电路127用于将经过的直流电进行降压,以为风扇118 供电。第三降压电路127可使用BUCK降压电路。BUCK降压电路将电压降低,并得到稳定电压,利用稳定电压为风扇118供电。其中,风扇118的数量(包括第一风扇1181的数量与第二风扇1182的数量之和)为多少,第三降压电路就对应有多少。例如,有三个风扇(第一风扇1181的数量与第二风扇1182的数量之和为三),则对应存在三组第三降压电路127。
线卡202,用于固定连接线。可以理解地,从分流板126经过的直流电,经过多根连接线分别导通于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较多的连接线看起来杂乱无章,影响美观,而且不易整理,使用线卡202可将连接于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多个有线充电模块的连接线进行固定,能够规范箱体内部的走线,避免走线混乱可能带来的隐患。
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线卡202的数量。例如,若无线充电模块有十二个,那么可设置十二个线卡202,以用于固定连接于十二个无线充电模块的连接线;也可设置少于十二个的线卡202,以通过少于十二个的线卡202来固定连接于十二个无线充电模块的连接线;也可以为距离分流板126较远的无线充电模块设置线卡,距离分流板126较近的无线充电模块不设置线卡。有线充电模块线卡202的数量可参看无线充电模块的设置规则来进行设置,例如,若有线充电模块距离分流板126较近,可不使用线卡;其他的方式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第一壳体110的一个侧壁上,如第一侧壁1101上,还设置有提手128。优选地,提手128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通过卡扣、锁扣等连接的该侧壁上。设置提手128以方便携带。
进一步地,箱体100内还设有缓冲保护部131,缓冲保护部131采用软质材料或者弹性材料做成,例如,海绵。缓存保护部131可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 130上,也可以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二壳体130上。缓冲部131上设有凹陷卡位 1311,凹陷卡位1311的位置与第二区域2001的位置对应,且数量相同。该凹陷卡位1311用于在箱体100合上时,固定并缓冲保护第二区域2001上放置的待充电设备,以防止待充电设备在箱体100内发生移动碰撞等造成待充电设备的损坏。
进一步地,在每个第二区域2001上或者第二区域2001附近,对应设置有指示灯,该指示灯用于指示是否在充电、以及充电是否完成。例如,当该指示灯不亮时,可用于指示未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当指示灯的颜色为红色时,用于指示待测试设备正在充电;当指示灯的颜色为绿色时,用于指示带测试设备已经完成充电。
以上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通过箱体上设置的直流电源输入口和交流电源输入口、对应设置的直流电源插头和交流电源插头,为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供电,以通过无线充电模块进行无线充电,和通过有线充电模块进行有线充电,可同时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的效率;即可连接外部的直流电源为充电装置供电,也可连接外部的交流电源为充电装置供电,多种供电方式,提高用户的体验;同时箱体内部的充电板固定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防止移动的过程中,出现线路移动以及其他异常情况,提高了便利性和安全性;箱体内部的缓冲保护部上设置的凹陷卡位,用于固定并保护无线充电区域上放置的待充电设备,防止待充电设备在箱体内发生移动碰撞等造成待充电设备的损坏;而且,箱体的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箱体内部设置有风扇,通过风扇、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形成散热通道,在风扇工作时,通过散热通道带动充电装置内部的空气流动,使得充电装置外部的冷空气与充电装置内部的热空气进行交换,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提高了散热的效率,且提高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具体地,箱体的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风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进气孔、第一出气孔,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形成的通道连通,第一风扇、适配部件和切换分流部件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形成的通道上,当第一风扇工作时,可带动整个箱体内的空气流动,可快速的为适配电路进行散热,同时也可实现快速为箱体内的其他部件进行散热。进一步地,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第二出气孔,箱体内部还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孔对应设置的第二风扇,当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工作时,进一步提高箱体内的部件散热的速度和效率。进一步地,在第五隔板上设置导风筋条,通过导风筋条可使得当箱体内的空气流动时,与无线充电结构的散热器进行快速热交换,进一步地提高箱体内的部件散热的速度和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110),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形成容腔;
充电模组(140),所述充电模组(140)包括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所述多个无线充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有线充电模块设置于所述容腔内,且靠近所述底壁的一侧,用于给待充电设备充电;
其中,所述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气孔(1161)、第二进气孔(1162)和第一出气孔(1171),所述第一进气孔(1161)和所述第一出气孔(1171)形成对流,所述第二进气孔(1162)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1161)和/或所述第一出气孔(1171)的邻侧;以及
第一风扇(1181),设置在所述容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1161)和所述第一出气孔(1171)之间,所述第一风扇(1181)用于将外部空气由所述第一进气孔(1161)及所述第二进气孔(1162)分别导入所述容腔,及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1171)导出所述容腔内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还设有第二出气孔(1172),所述第二出气孔(1172)与所述第二进气孔(1162)形成对流通道,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扇(1182),所述第二风扇(1182)设置在所述容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孔(1162)和所述第二出气孔(1172)之间,所述第二风扇(1182)用于将外部空气由所述第二进气孔(1162)导入所述容腔,及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1172)导出所述容腔内的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隔板(1191)和第二隔板(1192),所述第一隔板(1191)和所述第一进气孔(1161)相邻的一个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1191)和所述第二隔板(1192)间隔设置以形成通道,所述第一进气孔(1161)、所述第一出气孔(1171)和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风扇(1181)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191)和所述第二隔板(1192)之间形成的所述通道上且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孔(1171)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和第五隔板(1195),所述第三隔板(1193)与所述第四隔板(1194)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隔板(1193)与所述第二隔板(1192) 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隔板(119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隔板(1194)连接,所述第三隔板(1193)与所述第二进气孔(1162)所在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四隔板(1194)与所述第二出气孔(1172)所在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五隔板(1195)平行于所述第一壳体(110)的底壁且靠近所述充电模组(140)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五隔板(1195)与所述第二隔板(1192)、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第四侧壁(1104)连接,所述第二风扇(1182)设置在所述第四隔板(1194)与所述第二出气孔(1172)所在的侧壁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二出气孔(1172)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出气孔(1172)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隔板(1195)朝向所述充电模组(140)的一侧设有导风筋条(1196),所述导风筋条(1196)向所述充电模组(140)的一侧凸出,所述导风筋条(1196)形成尖端以朝向所述第二进气孔(116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孔(1161)相邻的另一侧壁上设有开口(121),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储物盒(122),所述第五隔板(1195)与所述第二隔板(1192)、第三隔板(1193)、第四隔板(1194)、第四侧壁(1104)和第一壳体的底壁形成腔体,所述储物盒(122)通过所述开口(121)收纳于所述腔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直流电源插头(114)和交流电源插头(113),所述第一壳体(110)上开设有直流电源输入口(112)和交流电源输入口(111),所述直流电源插头(114)穿设所述直流电源输入口(112)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0)上;所述交流电源插头(113)穿设所述交流电源输入口(11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0)上;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适配部件、切换分流部件,所述交流电源插头(113)与所述适配部件电性连接,所述切换分流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适配部件、所述直流电源插头(114)电性连接,所述切换分流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有线充电模块和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适配部件、所述切换分流部件、所述第一风扇(1181)设置在第一隔板(1191)和所述第二隔板(1192)之间形成的所述通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固定板(200),所述固定板(200)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设有独立分隔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用于容纳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有线充电模块也设置在固定板(200)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固定板(200)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对应设有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无线充电区域,以及与所述有线充电模块对应的有线充电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板(206)、无线充电线圈(201)、隔磁片、散热器(205),以及磁性件(203),所述隔磁片嵌设在所述固定板(200)上且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201)连接,所述隔磁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205)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板(206)与所述固定板(200)连接,所述散热器(205)穿设所述无线充电电路板(206),所述磁性件(203)与所述固定板(200)连接且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板(206)、所述散热器(205)、所述隔磁片、所述无线充电线圈(201)间隔设置;所述有线充电模块包括有线充电电路板(204)和设置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上的有线充电接口(2041),所述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与所述固定板(200)连接,所述有线充电接口(2041)一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板(204)连接,所述有线充电接口(2041)另一端穿设所述固定板(200)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板上(206)还包括共模滤波电路(2062)和第一降压电路(2063),所述共模滤波电路(2062)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206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降压电路(2063)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201)电性连接;所述有线充电电路板(204)上还包括第二降压电路(2042)和过流保护电路(2043),所述第二降压电路(2042)与所述过流保护电路(2043)电性连接,所述过流保护电路(2043)与所述有线充电接口(2041)电性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60576.XU CN212012169U (zh) | 2020-03-19 | 2020-03-19 | 一种充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60576.XU CN212012169U (zh) | 2020-03-19 | 2020-03-19 | 一种充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12169U true CN212012169U (zh) | 2020-11-24 |
Family
ID=73430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60576.XU Active CN212012169U (zh) | 2020-03-19 | 2020-03-19 | 一种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1216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41776A1 (zh) * | 2021-05-21 | 2022-11-2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收纳组件和电子装置 |
-
2020
- 2020-03-19 CN CN202020360576.XU patent/CN21201216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41776A1 (zh) * | 2021-05-21 | 2022-11-2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收纳组件和电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81101B (zh) | 电子装置 | |
US20170187155A1 (en) | Wiring device with connector integrated into pcb substrate | |
CN212012169U (zh) | 一种充电装置 | |
US20200028342A1 (en) | Low voltage dc electrical outlets | |
US20230050425A1 (en) | Magnet-assisted wireless charging and devices therefor | |
JP2014163743A (ja) | 蓄電池の試験装置 | |
US20050099769A1 (en) | Circuit board enclosure | |
CN211556931U (zh) | 一种充电装置 | |
CN217741367U (zh) | 分体式储能电源 | |
US11716825B2 (en) | Blind-mated power distribution units | |
CN212137304U (zh) | 无线充电设备 | |
CN209844337U (zh) | 一种pdu机箱 | |
US20240039313A1 (en) | Modular charging device and cooling structure thereof | |
WO2021090590A1 (ja) | Usbコンセント | |
CN214175088U (zh) | 插框及机柜 | |
WO2021090591A1 (ja) | Usbコンセント | |
CN209472837U (zh) | 电路板组件、光伏逆变器及空调系统 | |
CN210806776U (zh) | 电池包充电座结构 | |
JP2006197748A (ja) | 無停電電源装置 | |
CN113258621A (zh) | 无线充电设备 | |
CN109936970A (zh) | 一种集成式多接口互连的vpx散热机箱 | |
CN113099645B (zh) | 一种交流稳压器的开关装置 | |
CN211908434U (zh) | 共享无线充电装置 | |
CN221124739U (zh) | 一种便携式车端模拟测试的装置 | |
CN109392280B (zh) | 模块化设备架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110 floors 2-4, building 21, Longjun Industrial Zone, Jiuwo, Longpi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itush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0 floors 2-4, building 21, Longjun Industrial Zone, Jiuwo, Longpi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PUTURE IMAGING INDUSTRIES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