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10999U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Google Patents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10999U CN212010999U CN202020913063.7U CN202020913063U CN212010999U CN 212010999 U CN212010999 U CN 212010999U CN 202020913063 U CN202020913063 U CN 202020913063U CN 212010999 U CN212010999 U CN 2120109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hotovoltaic glass
- lenses
- photovoltaic
-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片,一侧形成为受光面,另一侧形成为背光面,受光面和背光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焊带,相邻两个焊带之间的区域或焊带与电池片的边沿之间的区域形成为有效发电区域;正面光伏玻璃,设于受光面;背面光伏玻璃,设于背光面,正面光伏玻璃和背面光伏玻璃朝向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正面光伏玻璃和背面光伏玻璃背向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进光面,正面光伏玻璃和背面光伏玻璃的至少一个的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光线经过聚光部偏移至电池片上形成光斑,光斑位于有效发电区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能够提高光线利用率,使有效发电区域的照射度较均匀,降低电池片的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和用于该光伏组件的光伏玻璃。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工艺过程中,多个单片电池片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焊带串焊方式,但是该连接方式导致照射在组件焊带区域的太阳光线大部分无法被电池片所吸收,致使光线利用率降低。
为了减少焊带对电池片受光区域的遮挡,现有技术中选用的焊带的宽度都比较窄,这将导致电池片的焊接拉力偏低,同时也增加了组件内部电池的损耗,因此急需筛选出一种在降低焊带对电池片受光区域遮挡的面积的同时,减小电池组件内部的损耗且不损害电池片焊接拉力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高,电阻损耗小,光伏组件功率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光伏玻璃,该光伏玻璃结构巧妙,能有效偏折光线,使光线偏移至有效发电区域,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片,所述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受光面,另一侧形成为背光面,所述受光面和所述背光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焊带,相邻两个所述焊带之间的区域或所述焊带与所述电池片的边沿之间的区域形成为有效发电区域;正面光伏玻璃,所述正面光伏玻璃设于所述受光面;背面光伏玻璃,所述背面光伏玻璃设于所述背光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朝向所述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背向所述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进光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至少一个的所述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光线经过所述聚光部偏移至所述电池片上形成光斑,所述光斑位于所述有效发电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通过在正面光伏玻璃和背面光伏玻璃上设有至少一个聚光部,通过聚光部能够将光线偏移至电池片上并在电池片上形成光斑,光斑位于有效发电区域,能够减少在光线照射时损失在焊带上的光线,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光线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片为单面电池片,所述受光面上设有所述焊带,所述正面光伏玻璃的所述进光面上设有所述聚光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片为双面电池片,所述受光面和所述背光面上分别设有所述焊带,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所述进光面上分别设有所述聚光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聚光部包括至少一个聚光单元,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多个沿所述焊带的间隔方向间隔开布置的曲面透镜,光线经过所述透镜偏移形成所述光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聚光单元为2-6个,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5-7个所述透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焊带平行设置,每个所述透镜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每个所述聚光单元的多个所述透镜依次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的距离为2-9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两个边部透镜,两个所述边部透镜分别位于所述聚光单元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相等;多个中部透镜,多个所述中部透镜分别依次设在两个所述边部透镜之间,每个所述中部透镜的宽度相等且大于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光面通过压制形成所述透镜,所述出光面形成为平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或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最大厚度为1.5mm-3.2mm,相邻两个所述透镜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最大深度为0.5mm-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聚光部在所述电池片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电池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焊带的宽度大于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或所述背面光伏玻璃与所述电池片之间的距离小于光线经过所述进光面后形成焦斑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光伏玻璃,所述光伏玻璃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所述光伏玻璃的另一侧形成为进光面,所述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光线经过所述聚光部偏移形成位于设定区域的光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通过在光伏玻璃的进光面设有聚光部,通过聚光部能够将光线偏移并形成位于设定区域的光斑,在调节光线偏折的角度的同时使光线汇成光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聚光部包括至少一个聚光单元,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曲面透镜,光线经过所述透镜偏移形成所述光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聚光单元为2-6个,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5-7个所述透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透镜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每个所述聚光单元的多个所述透镜依次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的距离为2-9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两个边部透镜,两个所述边部透镜分别位于所述聚光单元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相等;多个中部透镜,多个所述中部透镜分别依次设在两个所述边部透镜之间,每个所述中部透镜的宽度相等且大于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光面通过压制形成所述透镜,所述出光面形成为平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或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最大厚度为1.5mm-3.2mm,相邻两个所述透镜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最大深度为0.5mm-1.5mm。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又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线A-A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光伏组件100;
电池片10;
光伏玻璃20;正面光伏玻璃21;背面光伏玻璃22;
聚光部30;聚光单元311;边部透镜312;中部透镜313;
焊带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首先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20。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20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光伏玻璃20的另一侧形成为进光面,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30,光线经过聚光部30偏移形成位于设定区域的光斑。
换言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20在使用时,光线从进光面进入光伏玻璃20内部,并且从出光面射出。由于在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30,在光线进入进光面前,光线受到聚光部30的影响,光路的结构发生变化,光线发生偏移和汇聚,光线最终偏移并汇聚为位于设定区域的光斑。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20,通过在光伏玻璃20的进光面设有聚光部30,通过聚光部30能够将光线偏移并形成位于设定区域的光斑,在调节光线偏折的角度的同时使光线汇成光斑。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聚光部30包括至少一个聚光单元311,每个聚光单元311分别包括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曲面透镜,光线经过透镜偏移形成光斑。通过采用曲面透镜对光线进行偏折,具有来源广泛,便于使用,对光线的偏移效果好等优点。并且,采用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曲面透镜相配合,能够提高光线的接收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聚光单元311为2-6个,每个聚光单元311分别包括5-7个透镜。
进一步地,每个透镜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每个聚光单元311的多个透镜依次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聚光单元311之间间隔开分布,相邻两个聚光单元311之间间隔的距离为2-9mm。通过间隔开设置的聚光单元,使其与组件排串间距一致,提高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聚光单元311分别包括:两个边部透镜312和多个中部透镜313。
具体而言,两个边部透镜312分别位于聚光单元311的相对两侧,两个边部透镜312的宽度相等,多个中部透镜313分别依次设在两个边部透镜312之间,每个中部透镜313的宽度相等且大于边部透镜312的宽度。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进光面通过压制形成透镜,出光面形成为平面,正面光伏玻璃21或背面光伏玻璃22的最大厚度为1.5mm-3.2mm,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最大深度为0.5mm-1.5mm。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包括:电池片10、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
具体而言,电池片10的一侧形成为受光面,另一侧形成为背光面,受光面和背光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焊带40,相邻两个焊带40之间的区域或焊带40与电池片10的边沿之间的区域形成为有效发电区域,正面光伏玻璃21设于受光面,背面光伏玻璃22设于背光面,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朝向电池片10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背向电池片10的一侧形成为进光面,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的至少一个的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30,光线经过聚光部30偏移至电池片10上形成光斑,光斑位于有效发电区域。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主要由电池片10、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组成,其中,电池片10的数量为多个,每两个电池片10之间可以通过焊带40相连,相邻两个焊带40之间间隔开设置。每个电池片10上分别设有受光面和背光面,受光面与背光面相对设置。在安装焊带40时,可以将焊带40设于受光面和/或背光面上。在使用时,相邻两个焊带40之间的区域或者焊带40与电池片10的边沿之间的区域可形成为有效发电区域。如图1所示,电池片10的上端面形成为受光面,电池片10的下端面形为背光面,正面光伏玻璃21可以位于电池片10的上方,背面光伏玻璃22可以位于电池片10的下方。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朝向电池片10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背向电池片10的一侧形成为进光面,具体到图1中的光伏组件100,正面光伏玻璃21的上端面为进光面,正面光伏玻璃21的下端面为出光面,背面光伏玻璃22的上端面为出光面,背面光伏玻璃22的下端面为入进光面。在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的至少一个的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30,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在正面光伏玻璃21的进光面和/或背面光伏玻璃22的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30。光线能够经过聚光部30偏移至电池片10上并形成光斑,光斑位于有效发电区域,从而能够将光线偏离电池片无效发电区域。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通过在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上设有至少一个聚光部30,通过聚光部30能够将光线偏移至电池片10上并在电池片10上形成光斑,光斑位于有效发电区域,能够减少在光线照射时损失在焊带40上的光线,从而提高光伏组件100的光线利用率。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池片10为单面电池片,受光面上设有焊带40,正面光伏玻璃21的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30,能够实现单面接收光线并对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调控。
如图1所示,电池片10为双面电池片,受光面和背光面上分别设有焊带40,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的进光面上分别设有聚光部30,能够实现双面接收光线,并能够分别对双面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调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聚光部30包括至少一个聚光单元311,每个聚光单元311分别包括多个沿焊带40的间隔方向间隔开布置的曲面透镜,光线经过透镜偏移形成光斑,每个曲面透镜可以与一个电池片10相对应,从而能够保证最多光线照射到相邻两个焊带之间的区域或焊带与电池片的边沿之间的区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光伏组件100的尺寸设计聚光单元311的数量。
进一步地,聚光单元311为2-6个,每个聚光单元311分别包括5-7个透镜,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焊带40平行设置,便于加工生产。每个透镜分别形成为长条形,可以与电池片10的形状相对应。每个聚光单元311的多个透镜依次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聚光单元311之间间隔开分布。间隔开分布的聚光单元311在实际使用中,便于将其运用至光伏组件100内部进行组装,提高组装便捷度和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相邻两个聚光单元311之间间隔的距离为2-9mm。
进一步地,每个聚光单元311分别包括两个边部透镜312和多个中部透镜313。
具体而言,两个边部透镜312分别位于聚光单元311的相对两侧,两个边部透镜312的宽度相等,多个中部透镜313分别依次设在两个边部透镜312之间,每个中部透镜313的宽度相等且大于边部透镜312的宽度。也就是说,通过在聚光单元311的两侧设置较窄的透镜结构(边部透镜312),在聚光单元311的中部设置较宽的透镜结构(中部透镜313),能够防止光线倾斜射入时,采用较宽的透镜结构导致的光线偏移至电池片10的边沿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进光面通过压制形成透镜,出光面形成为平面,便于生产和加工。正面光伏玻璃21或背面光伏玻璃22的最大厚度为1.5mm-3.2mm,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最大深度为0.5mm-1.5mm,通过对光伏玻璃20的厚度和凹槽的深度进行限定,能够确保太阳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都能有效将照射在焊带40上的光线偏移至电池片10的有效发电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聚光部30在电池片10上的正投影覆盖电池片10,通过将聚光部30面积设置为大于电池片10面积,能够提高光线接受率。
进一步地,焊带40的宽度大于1.5mm,通过选用宽度更宽的焊带40,能够降低焊带40和电池片10之间的电子运动的电阻,从而降低了组件内部电池的损耗,提高组件功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正面光伏玻璃21和/或背面光伏玻璃22与电池片10之间的距离小于光线经过进光面后形成焦斑的距离。也就是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若仅仅采用聚光结构进行处理,其辐照量较为聚集且电池片10的区域内会出现局部发热,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缺陷,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能够防止出现局部发热的光伏组件100,通过改变电池片10与聚光部30之间的距离,只利用焦斑所在平面上方的光线,光斑位于焦斑的上方且位于有效发电区域。这样的结构不仅能够弱化光线汇聚所带来的热量,还能克服由辐照度不均引起的光电转换效率低下的缺陷,同时该结构也能充分减小光伏玻璃20的厚度,简化光伏组件100的组装和制作成本。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20,通过在光伏玻璃20的进光面设有聚光部30,通过聚光部30能够将光线偏移并形成位于设定区域的光斑,在调节光线偏折的角度的同时使光线汇成光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通过在光伏玻璃20上设有至少一个聚光部30,通过聚光部30将光线偏移至电池片10的有效发电区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工艺成本低,操作方便。
(2)可以使照射在焊带40上的光线偏移至有效发电区域,减少损失在焊带40上的光线,从而提高光伏组件100的光线利用率。
(3)可以使光线均匀地照射到电池片的有效发电区域,实际条件下不会发生电池片10的表面发生局部辐照量过大而产生的电流实配问题。
(4)采用较宽的焊带40,降低焊带40内部的电阻,从而有效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20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玻璃20的结构制备光伏组件100,具体参数如下:
光伏玻璃20的整体长度L为1662mm,宽度W为990mm,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长度为15mm的平面端(在装配时,可以将相邻两个光伏玻璃20对应的平面端进行相连,平面端与两个聚光单元311之间的连接区域相对应)。光伏玻璃20的上表面的进光面通过压制形成透镜,下表面的出光面形成为平面。中部透镜313的宽度设置为31.2mm,边部透镜312的宽度设置为18.5mm,相邻两个所述透镜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最大深度为1mm,按此尺寸制备光伏玻璃。
实施例2
首先,将双面电池片进行排串,制备得到双面电池片排串;然后,将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的光伏玻璃20作为背面光伏玻璃22与该双面电池片排串进行对位;随后,将对位后聚光单元311平行覆盖住双面电池片排串区域,依照背面光伏玻璃22的层叠方式,再将具有相同形貌的正面光伏玻璃21与双面电池串组进行对位,最终使正面光伏玻璃21和背面光伏玻璃22的聚光部30与双面电池片相对应,即完成双面光伏组件的组装。
实施例3
首先,将单面电池片进行排串,制备得到单面电池片排串;然后,将实施例1中制备的光伏玻璃20与该单面电池片排串进行对位;随后,将对位后聚光单元311平行覆盖住单面电池片排串区域后,使正面光伏玻璃21的聚光部30与单面电池片相对应,即完成单面光伏组件的组装。
实施例4
选取上下层胶膜为POE胶膜或其他PO胶膜对光伏组件100进行封装,先把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的光伏玻璃20作为正面光伏玻璃21放置在流水线的操作台上;再将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在正面光伏玻璃21上;接下来将焊接好的电池片串组平铺在胶膜上且调整好电池片串组间距为3mm,控制焊带40的宽度为1mm;再把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到电池片串组上面层叠好后,将背面光伏玻璃盖在胶膜上,调整对位使正面光伏玻璃21上的聚光单元311完全盖住电池片串组;最后通过层压机加热封装,控制加热温度为150℃,加热时间为20min,制备得光伏组件并对其功率进行测试,该实施例4测试得到的数据为表1中的G3。
实施例5
选取上下层胶膜为POE胶膜或其他PO胶膜对光伏组件100进行封装,先把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的光伏玻璃20作为正面光伏玻璃21放置在流水线的操作台上;再将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在正面光伏玻璃21上;接下来将焊接好的电池片串组平铺在胶膜上且调整好电池片串组间距为3mm,控制焊带40的宽度为2mm;再把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到电池片串组上面层叠好后,将背面光伏玻璃盖在胶膜上,调整对位使正面光伏玻璃21上的聚光单元311完全盖住电池片串组;最后通过层压机加热封装,控制加热温度为150℃,加热时间为20min,制备得光伏组件并对其功率进行测试,该实施例5测试得到的数据为表1中的G4。
对照组1
选取上下层胶膜为POE胶膜或其他PO胶膜对光伏组件进行封装,先把常规光伏玻璃作为正面光伏玻璃放置在流水线的操作台上,再将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在常规光伏玻璃上;接下来将焊接好的电池片串组平铺在胶膜上且调整好电池片串组间距为3mm,控制焊带的宽度为1mm;再把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到电池片串组上面,将背面光伏玻璃盖在胶膜上层叠好;最后通过层压机加热封装,控制加热温度为150℃,加热时间为20min,制备得光伏组件并对其功率进行测试,该对照组1测试得到的数据为表1中的G1。
对照组2
选取上下层胶膜为POE胶膜或其他PO胶膜对光伏组件进行封装,先把常规光伏玻璃作为正面光伏玻璃放置在流水线的操作台上,再将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在常规光伏玻璃上;接下来将焊接好的电池片串组平铺在胶膜上且调整好电池片串组间距为3mm,控制焊带的宽度为2mm;再把裁切好的胶膜平铺到电池片串组上面,将背面光伏玻璃盖在胶膜上层叠好;最后通过层压机加热封装,控制加热温度为150℃,加热时间为20min,制备得光伏组件并对其功率进行测试,该对照组2测试得到的数据为表1中的G2。
将实施例4、实施例5和对照组1和对照组2进行性能测试和对比,性能对照如下表表1所示:
表1性能对照表
Pmax | Isc | Voc | Ipmax | Vpmax | FF | Rs | |
G1 | 309.34 | 9.73 | 40.42 | 9.18 | 33.70 | 78.68 | 0.41 |
G2 | 303.71 | 9.55 | 40.40 | 9.01 | 33.69 | 78.71 | 0.38 |
G3 | 313.05 | 9.85 | 40.39 | 9.29 | 33.70 | 78.71 | 0.40 |
G4 | 315.53 | 9.92 | 40.42 | 9.36 | 33.71 | 78.70 | 0.37 |
(1)将对照例1和对照例2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由于本实用新型对照例2中采用的焊带40较对照例1中采用的焊带40来说较宽,其整体组装的光伏组件100的有效发电区域被遮挡了3%,导致G2中功率下降5.6W,这说明常规玻璃封装的组件焊带40的宽度会导致组件功率下降,单一的增加焊带宽度不利于组件功率的增加。
(2)将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功率性能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和实施例5整体对比来看,实施例4的光伏组件功率提高了3.7W,实施例5光伏组件的功率提高了6.2W,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中通过对光伏玻璃结构加以改进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3)将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性能数据进行对比,由于实施例5中采用的焊带较实施例4宽,所以组件功率也有明显的提升,再结合对照组1和对照组2性能对比可以发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设计的聚光部30不仅可以光线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且在此基础上选用宽度更宽的焊带40,能够降低焊带40和电池片10之间的电子运动的电阻和光伏组件内部电池的损耗,提高光伏组件整体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片,所述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受光面,另一侧形成为背光面,所述受光面和所述背光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焊带,相邻两个所述焊带之间的区域或所述焊带与所述电池片的边沿之间的区域形成为有效发电区域;
正面光伏玻璃,所述正面光伏玻璃设于所述受光面;
背面光伏玻璃,所述背面光伏玻璃设于所述背光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朝向所述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背向所述电池片的一侧形成为进光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至少一个的所述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光线经过所述聚光部偏移至所述电池片上形成光斑,所述光斑位于所述有效发电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为单面电池片,所述受光面上设有所述焊带,所述正面光伏玻璃的所述进光面上设有所述聚光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为双面电池片,所述受光面和所述背光面上分别设有所述焊带,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所述进光面上分别设有所述聚光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包括至少一个聚光单元,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多个沿所述焊带的间隔方向间隔开布置的曲面透镜,光线经过所述透镜偏移形成所述光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为2-6个,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5-7个所述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焊带平行设置,每个所述透镜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每个所述聚光单元的多个所述透镜依次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的距离为2-9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
两个边部透镜,两个所述边部透镜分别位于所述聚光单元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相等;
多个中部透镜,多个所述中部透镜分别依次设在两个所述边部透镜之间,每个所述中部透镜的宽度相等且大于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光面通过压制形成所述透镜,所述出光面形成为平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或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最大厚度为1.5mm-3.2mm,相邻两个所述透镜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最大深度为0.5mm-1.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在所述电池片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电池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带的宽度大于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光伏玻璃和/或所述背面光伏玻璃与所述电池片之间的距离小于光线经过所述进光面后形成焦斑的距离。
13.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的光伏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玻璃的一侧形成为出光面,所述光伏玻璃的另一侧形成为进光面,所述进光面上设有聚光部,光线经过所述聚光部偏移形成位于设定区域的光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光伏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包括至少一个聚光单元,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曲面透镜,光线经过所述透镜偏移形成所述光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光伏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为2-6个,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5-7个所述透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光伏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镜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每个所述聚光单元的多个所述透镜依次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聚光单元之间间隔的距离为2-9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光伏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聚光单元分别包括:
两个边部透镜,两个所述边部透镜分别位于所述聚光单元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相等;
多个中部透镜,多个所述中部透镜分别依次设在两个所述边部透镜之间,每个所述中部透镜的宽度相等且大于所述边部透镜的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光伏组件的光伏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光面通过压制形成所述透镜,所述出光面形成为平面,所述正面光伏玻璃或所述背面光伏玻璃的最大厚度为1.5mm-3.2mm,相邻两个所述透镜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最大深度为0.5mm-1.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13063.7U CN212010999U (zh) | 2020-05-27 | 2020-05-27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13063.7U CN212010999U (zh) | 2020-05-27 | 2020-05-27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10999U true CN212010999U (zh) | 2020-11-24 |
Family
ID=73417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13063.7U Active CN212010999U (zh) | 2020-05-27 | 2020-05-27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1099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63305A (zh) * | 2020-05-27 | 2020-07-28 | 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
2020
- 2020-05-27 CN CN202020913063.7U patent/CN21201099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63305A (zh) * | 2020-05-27 | 2020-07-28 | 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24497B2 (en) | Luminescent solar concentrators | |
ES2945660T3 (es) | Módulo fotovoltaico, módulo híbrido fotovoltaico/térmico y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 los mismos | |
CN1971948A (zh) | 用于太阳能光电发电机的使用叠加原理的日光会聚透镜、工序以及装置 | |
JP5218670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212010999U (zh)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
CN205609550U (zh) |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7280809U (zh) | 一种具有薄膜的无主栅光伏组件 | |
CN2929968Y (zh) | 一种太阳能线聚光光伏发电组件 | |
CN111463304A (zh)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局部聚光光伏玻璃 | |
CN114864721A (zh) | 一种无主栅的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焊带焊接方法 | |
CN111106194A (zh) |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 |
KR101734780B1 (ko) | 대류현상 유도기능을 가지는 태양전지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211654846U (zh)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局部聚光光伏玻璃 | |
EP4312364A1 (en) | Method for visual inspection of photovoltaic module | |
CN111463305A (zh) | 光伏组件和用于其的光伏玻璃 | |
US12046691B2 (en) | Photovoltaic module | |
JP2011091450A (ja) | 太陽電池パネル | |
CN210743963U (zh) | 太阳电池组件 | |
CN101728455A (zh) | 聚光型太阳能电池组件加工方法 | |
CN108231938A (zh) | 一种具有人工石墨高导膜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8354618B (zh) | 一种晶硅复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7983362U (zh) | 光伏组件 | |
US20230291350A1 (en) | Solar cell modules with vertical photovoltaic cells | |
CN220041881U (zh) | 背接触式光伏组件 | |
CN205103445U (zh) | 光电转换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