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61805U - 一种折叠防溅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防溅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61805U
CN211961805U CN202020144420.8U CN202020144420U CN211961805U CN 211961805 U CN211961805 U CN 211961805U CN 202020144420 U CN202020144420 U CN 202020144420U CN 211961805 U CN211961805 U CN 211961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id
main
branch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44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庚
林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ji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44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61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61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61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防溅盖,包括盖体及设于盖体边沿的把手,所述的盖体包括一个主分盖及至少一个次分盖,主分盖与次分盖通过软性的连接块连接,当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的上表面与主分盖的上表面相对,且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次分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次分盖不能相对主分盖翻转至主分盖正下方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次分盖只能向上侧翻转至与主分盖折叠的位置,而盖体在打开状态时,次分盖向下侧翻转时由于受主分盖及次分盖相对的边缘侧面相抵触的限制,使得次分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无法翻转至主分盖正下方位置,次分盖几乎保持与主分盖同一平面上,这样就可以单手握持把手就能整体移动盖体,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防溅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操作方便的折叠防溅盖。
背景技术
在厨具用品领域中,锅具或容器一般会配有盖体,盖体一般为全封闭式以防止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较小的食物或汁液等飞溅出锅具污染厨房环境。若单纯使用封闭的盖体,由于加热食物过程中水分蒸发所产生的水蒸气将难以逸出锅具内,在烹煮、特别是油炸的过程中水蒸气无法逸出后将会在锅具内部温度较低的地方重新冷凝为水滴并回流至锅具内部从而产生“爆沸”等现象,不但会影响烹饪的质量和效果,还会对烹饪者造成危险。此外,有时亦需要对锅内食材进行搅拌,在搅拌时容易将食物溅洒至锅外,而全封闭的盖体无法实现搅拌功能。
目前,市面上有一种折叠防溅盖,在盖体上开很多的小孔,使水蒸气能够自然排出锅外;且盖体由两个半盖体构成,每个半盖体的边沿设有把手,两个半盖体通过铰接孔套于铰接轴实现铰接,盖体可以翻转实现对折,便于收纳,并在烹饪过程中翻转打开一侧半盖体折叠在另一侧半盖体上面,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对锅内食材进行操作。但是该种防溅盖的把手较短,操作的时候有接触到滚烫锅体的风险,同时盖体是双向折叠,因此在整体移动盖体的时候需要双手操作,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至少一种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折叠防溅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防溅盖,包括盖体及设于盖体边沿的把手,所述的盖体包括一个主分盖及至少一个次分盖,主分盖及次分盖之间通过铰接结构连接,次分盖通过铰接结构能相对主分盖翻转,以使得盖体能在打开及折叠状态之间变换,所述的铰接结构为软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块,连接块的一端与主分盖的上表面边沿位置连接,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次分盖的上表面边沿位置连接,当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的上表面与主分盖的上表面相对,且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次分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次分盖不能相对主分盖翻转至主分盖正下方位置。
上述方案中,通过软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块将主分盖及次分盖连接一起,使得主分盖及次分盖在连接块的作用下可以相对翻转打开及折叠,由于连接块位于盖体的上面,因此,次分盖只能向上侧翻转至与主分盖折叠的位置。而盖体在打开状态时,次分盖向下侧翻转时由于受主分盖及次分盖相对的边缘侧面相抵触的限制,使得次分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无法克服连接块的拉力,因此次分盖不能相对主分盖翻转至主分盖正下方位置,次分盖几乎保持与主分盖同一平面上,这样就可以单手握持把手就能整体移动盖体,操作方便,也避免双手同时分别握持次分盖及主分盖容易被蒸汽烫伤面部的危险。
进一步地,上述的次分盖为一个,且主分盖及次分盖为形状相对应的半圆结构,当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此时盖体呈整圆结构。或者,所述的次分盖有两个,两个次分盖位于主分盖相对的两侧,当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此时盖体呈整圆结构。这样实现打开部分盖体就能进行对锅内食材进行搅拌等操作,不需要整体打开盖体,减少在搅拌时食物溅洒至锅外,也有利于保温。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盖体在折叠状态下自动打开,当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与主分盖扣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次分盖的上面设有凸起,主分盖的上面设有凹槽,当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的凸起插于主分盖的凹槽内。通过凸起与凹槽过盈配合,可以限制次分盖相对主分盖自动打开,保证盖体折叠状态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当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与主分盖之间存在间隙,有利于次分盖与主分盖之间的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的滋生。
进一步地,上述的把手能相对盖体在盖体边缘侧方及折叠于盖体的上方位置之间翻转,将把手折叠起来,可以减小存放空间。
进一步地,上述的把手设于主分盖的边沿,把手能相对主分盖在主分盖边缘侧方及折叠于主分盖的上方位置之间翻转,当把手折叠于主分盖的上方位置、且次分盖相对主分盖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此时把手位于主分盖及次分盖之间,这样把手被限制于主分盖及次分盖之间,因此把手不会自动打开,提高防溅盖折叠状态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上述的把手的前端与主分盖的边沿位置铰接,且主分盖的边沿向侧方延伸有限位杆,当把手处于主分盖边缘侧方位置时,限位杆位于把手下方且与把手相抵触。通过限位杆限制把手向下翻转,确保把手可以支撑整个盖体。
进一步地,上述的把手与限位杆相抵触的位置向上凹陷而在把手上侧形成限位凸起,而主分盖的上面设有限位凹槽,当把手折叠于主分盖的上方位置时,把手的限位凸起插于主分盖上面的限位凹槽。把手凹陷的位置与限位杆相抵触,可以使得把手与主分盖保持在同一平面,同时限位凸起插入限位凹槽内,避免把手因限位凸起的作用而从主分盖表面翘起,影响主分盖与次分盖折叠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防溅盖,由于盖体是单向折叠,因此可以操作位于主分盖上的把手即可整体移动盖体,相对现有的双向折叠的盖体需要双手操作,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而把手与主分盖为铰接,使用时打开把手,不使用时折叠把手置于主分盖及次分盖之间,并通过主分盖及次分盖限制把手自动打开,提高防溅盖折叠状态的稳定性,由于把手可以折叠,这样可以把把手设置相对较长,以使得用户握持把手时不容易触碰到锅体,减少被锅体烫伤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折叠防溅盖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折叠防溅盖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折叠防溅盖的在把手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折叠防溅盖的打开状态的主视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折叠防溅盖的折叠状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折叠防溅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简洁的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或说明中某些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但与本创造的主要内容不相关的零部件会有所省略。另外为便于表述,附图中某些零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但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或全部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防溅盖,包括盖体1及设于盖体1边沿的把手4,其中,所述的盖体1包括一个主分盖11及一个次分盖12,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为形状相对应的半圆结构,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分别开设有多个透气孔13,且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之间通过铰接结构连接,次分盖12通过铰接结构能相对主分盖11翻转,以使得盖体1能在打开及折叠状态之间变换,当盖体1处于打开状态时,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构成一个整圆结构的盖体,而把手4设于主分盖11对应远离次分盖12的一侧边沿,且把手4垂直于主分盖11的直线边沿。
本实施例的铰接结构为软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块2,连接块2与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一体成型,例如连接块2、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为硅胶材料的整体结构,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的边沿内嵌有加固金属环,以保持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的形状。连接块2的一端与主分盖11的上表面边沿位置连接,连接块2的另一端与次分盖12的上表面边沿位置连接,软性的连接块2通过自身的变形属性使得次分盖12可相对主分盖11翻转。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12的上表面与主分盖11的上表面相对,且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此时,次分盖12向下侧翻转时由于受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相对的边缘侧面相抵触的限制,使得次分盖1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无法克服连接块2的拉力,因此次分盖12不能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主分盖正下方位置,即是次分盖12几乎保持与主分盖11同一平面上,这样就可以单手握持把手4就能整体移动盖体1,操作方便,也避免双手同时分别握持次分盖12及主分盖11容易被蒸汽烫伤面部的危险。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案,上述的次分盖12上面远离连接块2的位置设有凸起121,主分盖11上面远离连接块2的位置设有凹槽111,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12的凸起121插于主分盖11的凹槽111内,凸起121与凹槽111为过盈配合,这样可以限制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自动打开,保证盖体1折叠状态的稳定性;同时在凸起121与凹槽111配合及连接块2共同作用,使得次分盖12与主分盖11之间存在间隙3,有利于次分盖12与主分盖11之间的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的滋生,且为把手4的折叠存放创造条件。
上述的把手4的前端与主分盖11的边沿位置铰接,具体是在主分盖11的边沿位置设有转轴,把手4的前端具有轴孔,把手4的前端通过轴孔套装于转轴上,把手4的长度尽可能大些、但小于主分盖11的半径,且主分盖11对应把手4所设位置的边沿向侧方延伸有限位杆5,限位杆5为U形结构,把手4可以绕转轴为中心相对主分盖11在主分盖11边缘侧方及折叠于主分盖11的上方位置之间翻转,当把手4处于主分盖11边缘侧方位置时,限位杆5位于把手4下方且与把手4相抵触,以此限制把手4向下翻转,确保把手4可以支撑整个盖体1,且当把手4折叠于主分盖11的上方位置、且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此时把手4位于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之间的间隙3,此时,由于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被凸起121与凹槽111过盈配合限制自动打开,则把手4被限制于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之间也不会自动打开,提高防溅盖折叠状态的稳定性。而相对较长的把手4,在把手4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使得用户握持把手4时不容易触碰到滚烫的锅体,减少被锅体烫伤的可能,而把手4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不影响存放。
上述的把手4与限位杆5相抵触的位置向上凹陷而在把手4上侧形成限位凸起41,而主分盖11的上面设有限位凹槽112,当把手4处于主分盖11边缘侧方位置时,把手4凹陷的位置与限位杆5相抵触,可以使得把手4与主分盖11保持在同一平面,不仅增加使用舒适性,也可以提高把手4的稳定性;而当把手4折叠于主分盖11的上方位置时,把手4的限位凸起41插于主分盖11上面的限位凹槽112,这样当把手4被限制于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之间时,避免把手4因限位凸起41的作用而从主分盖11表面翘起,影响主分盖与次分盖折叠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折叠防溅盖,盖体1为单向折叠,直接单手操作把手4即可整体移动盖体1,而长把手的设置,可使得用户握持把手4时尽可能远离锅体,减少被锅体烫伤的可能,整个防溅盖不使用时,占用空间小,且折叠后的结构稳定性好,U形结构的限位杆5,可以在防溅盖折叠后方便悬挂起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折叠防溅盖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盖体1结构与实施例1的不同,把手4的设置位置也与实施例1不同,具体是:
所述的盖体1包括一个主分盖11及至少两个次分盖12,两个次分盖12位于主分盖11相对的两侧,两个次分盖12分别通过软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块2连接,当两个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此时盖体1呈整圆结构。
而本实施例的把手4设置于主分盖11端部边沿,把手4的长度方向与连接块2长度方向一致。
其中,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也是分别开设有多个透气孔,附图7中未把透气孔画出,把手4及限位杆5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例1启示下,容易将实施例1的特征应用至本实施例中,以达到几乎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非实质性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防溅盖,包括盖体(1)及设于盖体(1)边沿的把手(4),所述的盖体(1)包括一个主分盖(11)及至少一个次分盖(12),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之间通过铰接结构连接,次分盖(12)通过铰接结构能相对主分盖(11)翻转,以使得盖体(1)能在打开及折叠状态之间变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接结构为软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块(2),连接块(2)的一端与主分盖(11)的上表面边沿位置连接,连接块(2)的另一端与次分盖(12)的上表面边沿位置连接,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12)的上表面与主分盖(11)的上表面相对,且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次分盖(1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次分盖(12)不能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主分盖(11)正下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次分盖(12)为一个,且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为形状相对应的半圆结构,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此时盖体(1)呈整圆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次分盖(12)有两个,两个次分盖(12)位于主分盖(11)相对的两侧,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此时盖体(1)呈整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12)与主分盖(11)扣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次分盖(12)的上面设有凸起(121),主分盖(11)的上面设有凹槽(111),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12)的凸起(121)插于主分盖(11)的凹槽(1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当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次分盖(12)与主分盖(11)之间存在间隙(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4)能相对盖体(1)在盖体(1)边缘侧方及折叠于盖体(1)的上方位置之间翻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4)设于主分盖(11)的边沿,把手(4)能相对主分盖(11)在主分盖(11)边缘侧方及折叠于主分盖(11)的上方位置之间翻转,当把手(4)折叠于主分盖(11)的上方位置、且次分盖(12)相对主分盖(11)翻转至折叠状态时,此时把手(4)位于主分盖(11)及次分盖(1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4)的前端与主分盖(11)的边沿位置铰接,且主分盖(11)的边沿向侧方延伸有限位杆(5),当把手(4)处于主分盖(11)边缘侧方位置时,限位杆(5)位于把手(4)下方且与把手(4)相抵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防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4)与限位杆(5)相抵触的位置向上凹陷而在把手(4)上侧形成限位凸起(41),而主分盖(11)的上面设有限位凹槽(112),当把手(4)折叠于主分盖(11)的上方位置时,把手(4)的限位凸起(41)插于主分盖(11)上面的限位凹槽(112)。
CN202020144420.8U 2020-01-22 2020-01-22 一种折叠防溅盖 Active CN211961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4420.8U CN211961805U (zh) 2020-01-22 2020-01-22 一种折叠防溅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4420.8U CN211961805U (zh) 2020-01-22 2020-01-22 一种折叠防溅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61805U true CN211961805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72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4420.8U Active CN211961805U (zh) 2020-01-22 2020-01-22 一种折叠防溅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61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23483A (en) Utensil-holder attachment for containers
US7339140B2 (en) Roaster oven having lid with hinged portion
CN211795799U (zh) 烹饪器具
CN211961805U (zh) 一种折叠防溅盖
CN211961804U (zh) 一种折叠防溅盖
CN213129080U (zh) 一种炒菜机
WO1999045800A1 (en) Cooking apparatus having special ports including support for food manipulation means and for special access
CN214712128U (zh) 一种易清洗的多功能煎烤器具
CN213488425U (zh) 一种加水便捷的蒸汽式空气炸锅
JP3046000U (ja)
KR20220006342A (ko) 에어프라이어
CN217696114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KR101562308B1 (ko) 냄비
JPH0637799Y2 (ja) 揚物器
RU10529U1 (ru) Крышка посуды для тепловой обработки пищевого продукта
CN210169707U (zh) 一种连体式烹饪器具
CN211093309U (zh) 烹饪容器
CN219813850U (zh) 烹饪器具
CN211066206U (zh) 一种免开盖可视的养生壶
CN215686959U (zh) 烹饪器具
CN206324630U (zh) 一种防护型分离式锅具
CN217013650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7654053U (zh) 一种油炸锅
CN209883796U (zh) 隐藏式的电饭煲转轴结构
CN21587427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