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30880U -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30880U
CN211930880U CN202020712211.9U CN202020712211U CN211930880U CN 211930880 U CN211930880 U CN 211930880U CN 202020712211 U CN202020712211 U CN 202020712211U CN 211930880 U CN211930880 U CN 211930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phone
intercom
slave
digita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22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兴智
刘旭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Qian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Qian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Qian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Qian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22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30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30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30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包括:中继转发器和三个数字对讲机组,每个数字对讲机组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中继转发器与每个数字对讲机相连,且中继转发器通过DECT通讯方式与每个数字对讲机进行通讯,以实现每个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从而实现了多人讲话、多人收听的效果,便于人员的协同工作,更加丰富了数字对讲机的功能。

Description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语音通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背景技术
对讲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其便捷及时的对话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目前,大多数的对讲机多为手持式,当需要对话时,通过按下对话开关进行对话,而且只能实现单方面的对话,讲的一方不能听,听的一方不能讲。
因此,如何实现多个对讲机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以实现多人讲话,多人收听的目的,增加数字对讲机的功能。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包括:中继转发器和三个数字对讲机组,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组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
所述中继转发器与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相连,且所述中继转发器通过DECT通讯方式与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进行通讯,以实现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可选的,上述所述中继转发器包括:第一主模块、第二主模块和第一从模块;三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组为第一直连对讲机组、第二直连对讲机组和第一扩充对讲机组;
所述第一直连对讲机组、所述第二直连对讲机组和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
所述第一主模块和所述第二主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直连对讲机组和第二直连对讲机组相连,所述第一从模块与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相连;
所述第一主模块、所述第二主模块和所述第一从模块以交流耦合的方式对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的语音信号进行叠加,以实现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可选的,上述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包括第一对讲主机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
所述第一从模块与所述第一对讲主机相连,所述第一对讲主机还通过TDMA与每个所述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
可选的,上述所述第一直连对讲机组包括五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二直连对讲机组包括五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的所述对讲从机为四个。
可选的,上述所述中继转发器包括:第三主模块、第二从模块和第三从模块;所述三个对讲机组为第三直连对讲机组、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和第三扩充对讲机组;
所述第三直连对讲机组、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和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
所述第三主模块与所述第三直连对讲机组相连,所述第二从模块和所述第三从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和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相连;
所述第三主模块、所述第二从模块和所述第三从模块以交流耦合的方式对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的语音信号进行叠加,以实现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可选的,上述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包括第二对讲主机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包括第三对讲主机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
所述第二从模块与所述第二对讲主机相连,所述第二对讲主机还通过TDMA与每个所述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
所述第三从模块与所述第三对讲主机相连,所述第三对讲主机还通过TDMA与每个所述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
可选的,上述所述第三直连对讲机组包括五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的所述对讲从机为四个,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的所述对讲从机为四个。
可选的,上述所述第一从模块、所述第二从模块和所述第三从模块均可连接扩展中继转发器,通过所述扩展中继转发器实现无限数目的数字对讲机扩充。
可选的,上述所述中继转发器还包括对讲从机检测模块;
所述对讲从机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对讲主机、所述第二对讲主机和所述第三对讲主机分别连接的所述对讲从机的数量,以实现根据所述数量进行扩充或删减。
可选的,上述所述中继转发器还包括注册模块;
所述注册模块实现所述对讲从机与所述第一对讲主机、所述第二对讲主机和所述第三对讲主机的配对连接,以实现语音信号的加密传输。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通过中继转发器将多个数字对讲机实现通讯,而且采用的DECT的通讯方式能够保证通话质量的高清,通过中继转发器可以实现在数字对讲机之间的多人讲话、多人收听的效果,便于人员的协同工作,更加方便了数字对讲机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DECT通讯全双工通讯的一种原理图;
图3a是图1中的DECT通讯时隙分配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的时隙分配后的通话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工作模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工作模式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一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图6b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二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图6c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三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图6d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四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图7是图1中的数字对讲机的射频芯片的电路原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扩展的一种原理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字对讲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字对讲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DECT通讯全双工通讯的一种原理图;图3a是图1中的DECT通讯时隙分配示意图,图3b是图3a中的时隙分配后的通话原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包括:中继转发器1和三个数字对讲机组2,每个数字对讲机组2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中继转发器1与每个数字对讲机相连,且中继转发器1通过DECT通讯方式与每个数字对讲机进行通讯,以实现每个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数字对讲机以基于DECT的头戴式数字对讲机为例进行说明,采用头戴式的数字对讲机,省去了手持的操作,可以解放自己的双手,同时由于头戴式数字对讲机采用的全双工的通讯方式,是的可以无间断的实现语音沟通,由于采用的是头戴式的数字对讲机,在相关图中标示为耳机、耳机主机和耳机从机等。全双工(FullDuplex)是通讯传输的一个术语,全双工通讯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如图2所示,它在能力上相当于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全双工指可以同时(瞬时)进行信号的双向传输(A→B且B→A),指A→B的同时B→A,是瞬时同步的,而单工就是在只允许甲方向乙方传送信息,而乙方不能向甲方传送,通过该全双工方式,佩戴对讲耳机的使用者可以同时无间断进行互相沟通,就像两个人面对面讲话一样。
本方案采用的DECT(Digital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数字式增强型无线电通讯)技术,由于其高品质的使用途径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标准化组织、网络运营商和设备生产厂的认可,DECT已被验证的具有多种适应性的网络访问用途适用于住宅、商业,及在公共场所突显的灵活机动性,其语音质量可与有绳电话相比,DECT具有高级数字技术编码的安全性能、高密度用户、灵活性的带宽分配、多重性的服务支持,及价格上的优势、灵活的配置和简易的安装方法。
一个DECT系统包含了一个DECT主设备(耳机主机),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耳机从机)。它的核心技术包括多个载波体(MC)、时分多址技术(TDMA)、时分多路原理(TDD)射频访问方式、HFSS动态信道选择、高容量分配、多单元系统,能够在繁忙甚至是恶劣的无线电环境中使用。这些方法能够使DECT在不需要频率编制的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服务。DECT可有效率的使用指派的射频频谱,甚至是多个程序使用同一个频谱。适用频率范围为1880-1900MHz,它使用GFSK调制。无线入网技术的使用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性,这些缺陷可以运用DECT标准提供了抵制,其有效的注册和证明协议及编密码方式都极大提高了其安全性。注册实际上就是主机对一个特定的从机开启网络服务的过程。DECT的注册可以“在空中”进行,“建立一个无线连接,使双方确认他们使用的是同一个密码”。主机和从机的身份会调换,而且在每一次信号连接中,双方都必须计算出一个密码,这个密码是不会通过无线传输的。一个从机可能会有多次注册,每次注册,从机都会计算出一个密码来与主机连接,新的密码和网络身份会添加到主机注册列表中,从机只能与一个主机进行锁定。
对动态频道的选择和分配是DECT的一大特点,所有的DECT设备都会有规律地对本地无线电环境进行扫描,至少每30秒一次。扫描意味着接收并测量所有空闲频道上本地射频信号的强度,通过对所有频道的扫描,列出接受信号场强指示单,作为频道选择的基础。空闲的时隙暂时没有用来传输或接收信号,在接收信号场强指示单里,低场强指示表明该频道空闲而且干扰少,而高场强指示表明该频道繁忙而且干扰多,在信号场强指示单的帮助下,DECT的主机或从机就可以选择最合适(干扰最少)的频道来建立信号连接。在DECT的从机部分,那些接收信号场强指示最高的频道会不停地被分析,来确认从主站发出的信号是否有权进入从机。在DECT的主站,接收信号场强指示低的频道被用来建立连接。动态的频道选择和分配机制保证了无线连接总是建立在干扰最少的频道上。
DECT的无线电界面是建立在多个载波体/分时多通道/分时双工原理的基础上的。基本的DECT频率分配使用1880到1900MHz之间的10个载波频率。DECT的时间谱被划分成每10ms重复的时间框架。每个时间框架由24个时隙组成,每个时隙都可以用来传输或接收信号,对于DECT两个基本的相隔5ms的语音服务功能的时间框架,这两个时间框架配对来提供典型的32kbit/s的全双工连接所需的承载能力,为简化DECT的执行方法,这个时间框架被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2个时隙。其中一组用于正向传输(主机),另一组用于反向传输(从机)。分时双工结构的DECT可以同时进行最多12个语音连接,做到收发两用。因为有高级无线通信协议,DECT可以将多个频道结合到一个载体上,从而可以提供多种宽带,做数据传输用途的误码率保护,DECT标准提供了nx24Kbits/s乃至最大552Kbit/s的传输速度,相关时分24时隙分配示意图如3图所示,通过图3可以清晰明确地了解到24时隙具体的分配情况。通过DECT的24时隙时分复用,可实现6个使用者(1主机和5从机)的同步语音通话功能,如图3b所示,从而实现多个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例如,在拍摄现场使用数字对讲机为例,头戴式可以省去手持和按键启动的操作,有利于高效地完成沟通,导演或指挥人员在外部可以实时指挥每个位置的工作人员,灯光师、音响师、演员都可以参与交流,改变以往的喊话模式,无需按动按键就可双向沟通,释放双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每个人配备一个数字对讲机,使得可以同时听到多个人的语音消息,便于协同工作,高效地完成拍摄任务,当然具体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不进行要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采用的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通过中继转发器1将多个数字对讲机实现通讯,而且采用的DECT的通讯方式能够保证通话质量的高清,通过中继转发器1可以实现在数字对讲机之间的多人讲话、多人收听的效果,便于人员的协同工作,更加方便了数字对讲机的功能。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工作模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中继转发器1包括:第一主模块11、第二主模块12和第一从模块13;三个数字对讲机组2为第一直连对讲机组21、第二直连对讲机组22和第一扩充对讲机组23,其中,第一直连对讲机组21、第二直连对讲机组22和第一扩充对讲机组23均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第一主模块11和第二主模块12分别与第一直连对讲机组21和第二直连对讲机组22相连,第一从模块13与第一扩充对讲机组23相连,第一主模块11、第二主模块12和第一从模块13以交流耦合的方式对每个数字对讲机的语音信号进行叠加,以实现每个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为了进一步增加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第一扩充对讲机组23包括第一对讲主机231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第一从模块13与第一对讲主机231相连,第一对讲主机231还通过TDMA与每个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第一扩充对讲机组23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如图4所示,第一直连对讲机组21可以包括五个对讲从机,第二直连对讲机组22可以包括五个对讲从机,第一扩充对讲机组23的对讲从机可以为四个。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主模块11和第二主模块12通过6个时隙的TDMA(时分多址)分别与五个耳机从机相连,中继转发器1的第一从模块13通过DECT无线信号与第一扩充对讲机组23中的第一对讲主机231相连,同时第一对讲主机231通过6个时隙的TDMA(时分多址)与另外的4个对讲从机相连,从而实现了三个互通的语音网络,然后中继转发器1的第一主模块11、第二主模块12和第一从模块13以交流耦合的方式对每个数字对讲机的语音信号进行叠加,以实现每个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实现了15个数字对讲机通过一个中继转发器1进行了互联互通。当然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对数字对讲机数量的扩充,也可以将第一对讲主机231替换为另一台中继转发器1,即可以实现进一步地扩充无线对讲终端(主机/从机)的数目,多级互联的方式便可以实现无限数目的终端扩展,只要能够保持高清的语音通话,便可以实现无限的对讲通话。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工作模式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中继转发器1组网通话系统,中继转发器1包括:第三主模块15、第二从模块14和第三从模块16;三个对讲机组为第三直连对讲机组26、第二扩充对讲机组24和第三扩充对讲机组25,第三直连对讲机组26、第二扩充对讲机组24和第三扩充对讲机组25均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第三主模块15与第三直连对讲机组26相连,第二从模块14和第三从模块16分别与第二扩充对讲机组24和第三扩充对讲机组25相连,第三主模块15、第二从模块14和第三从模块16以交流耦合的方式对每个数字对讲机的语音信号进行叠加,以实现每个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其中,第二扩充对讲机组24包括第二对讲主机241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第三扩充对讲机组25包括第三对讲主机251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第二从模块14与第二对讲主机241相连,第二对讲主机241还通过TDMA与每个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第二扩充对讲机组24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第三从模块16与第三对讲主机251相连,第三对讲主机251还通过TDMA与每个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第三扩充对讲机组25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例如,第三直连对讲机组26可以包括五个对讲从机,第二扩充对讲机组24的对讲从机可以为四个,第三扩充对讲机组25的对讲从机可以为四个。
具体的,如图5所示,中继转发器1的第三主模块15通过DECT无线信号与五个耳机从机相连,第二从模块14和第三从模块16分别与另外的第二耳机主机和第三耳机主机相连,第二耳机主机和第三耳机主机又分别连接四个耳机从机,同样的通过中继转发器1便得到了三个语音通话网络,在通过交流耦合的方式使得组成一个15个数字对讲机相互通话的终端网络,同样为了实现无限扩充,也可以将其中的第二对讲主机241或第三对讲主机251替换为中继转发器1,便可以根据语音通话质量进行无限的扩充。
如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为中继转发器1的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分别为一主模块两从模块和两主模块一从模块的工作方式,工作方式不同,连接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连接原理互通,工作原理相同,主从机的硬件电路结构相同,通过软件控制分别实施主、从机功能,主从机均包含麦克风、语音输入信号放大器、DECT主控芯片(ADPCM语音编解码、(MC、TDMA、TDD)控制及GFSK调制)、射频芯片(射频收发及控制)、音量调节按键、对码按键、语音输出信号放大电路、喇叭。主从机的工作流程均为:语音经由麦克风输入,通过语音输入信号放大电路进入主控芯片,运用ADPCM语音编码成数字信息,通过GFSK调制成数字射频信号,最终通过射频芯片在特定频段上经过天线发送出去;同时,从天线接收到信号,通过射频芯片进入主控芯片,通过GFSK调制还原成ADPCM编码信息,再运用ADPCM解码成模拟语音信号,通过语音输出信号放大器电路最终通过喇叭还原成语音。主从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主控芯片内的程序区别。主机内的程序按照DECT芯片的规范配置成FP(主机)模式,从机内程序按照DECT芯片的规范配置成PP(从机)模式。虽然DECT协议最大可支持12组双向通道进行传输,但为了保证通信质量,提高带宽、降低误码率,将12组双向通道分为6个时隙(TimeSlot),占用2个时隙用于误码率保护,6个时隙(1个主机、5个从机)用于实际的实时双向通信。主机(FP)会不停扫描10个RF载波空闲频道(除主机自身占用的时隙之外的5个时隙),以广播模式发送定时信号,PP通过FP的广播服务来达到时钟同步,以便可以在最适合的时间进入频道。其中的程序为系统生成时便输入中继器的程序,各个数字对讲机以及中继转发器1按照程序进行执行,而且头戴式数字对讲机自身具备的功能使得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系统的配置以及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信。
图6a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一部分的电路原理图;图6b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二部分的电路原理图;图6c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三部分的电路原理图;图6d是图1中的中继转发器主控芯片的第四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如图6a-图6d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中继转发器1的主控芯片可以采用DE562003CLC,当然仅为示例性说明,其他的带有DECT标准协议功能的芯片即可。其中,具体的连接关系,各个电路元器件的连接方式,参照附图进行理解,不再进行一一描述说明。
图7是图1中的数字对讲机的射频芯片的电路原理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数字对讲机的射频芯片可以采用DE19RF19ZCNC,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芯片,只要能够支持1700-2000Mhz射频收发的芯片即可,其中,以射频芯片为核心的各个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如图所示,不再对每一个元器件进行具体阐述说明。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扩展的一种原理图。
如图8所示,中继转发器1中的从模块可以连接另一中继转发器1,从而便实现了无限数目的扩充,实现根据需求的多级级联,增大相互通话的范围,其中由上至下为重复的部分,而且D的位置若继续连接中继转发器1,便可以实现无限数目的扩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转发器1还包括对讲从机检测模块,对讲从机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对讲主机231、第二对讲主机241和第三对讲主机251分别连接的对讲从机的数量,以实现根据数量进行扩充或删减。还可以包括注册模块,注册模块实现对讲从机与第一对讲主机231、第二对讲主机241和第三对讲主机251的配对连接,以实现语音信号的加密传输。
具体的,在第一次建立工作连接时,需要进行注册操作,主、从机都进入注册模式,从机(PP)向主机(FP)发送注册请求,主机首先检索从机可用的3个时隙是否有空闲,如果有空闲时隙即将此时隙分配给发起注册请求的从机,被记录从机的注册信息到主机注册列表中;如果没有空闲时隙,主机会检索已注册从机是否在线(开机并建立连接),如有未在线从机则删除此从机注册信息,重新分配时隙给新注册请求的从机,否则拒绝新注册请求的从机的注册请求。本实施例的主机注册模式为循环注册模式,有别与一般的dect设备,即本实用新型的主机进入对码注册等待模式后,当有从机发送对码注册信息,主从机完成对码注册操作后,主机检测已注册从机数量是否达到最大注册数量,如果未满编,则继续处于等待对码模式或在再次按动对码按键后退出对码模式,否则则退出等待对码模式,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本实用新型为基于头戴式数字对讲机和无线中继转发器1实现的一种多方语音通话系统。该系统设备结构简单,携带、使用及保管便利,采用全双工通信,单中继转发器1可以实现9-15人语音同步转发,群组通信,便于协同工作;该实用新型可在当前单中继转发器1的功能上,使用另外一台中继转发器1作为扩充设备,从而实现不限数目的对讲中继转发功能。本实用新型为数字编码通信,需要对码注册操作,只有在群组内才能接受和发送语言,通话内容在传输过程中是加密通信,保密安全性好;本实用新型不需要PTT开关进行受话\发送转换,也无需用语言识别开启发送语言,解放双手,避免丢失通信语音。本实用新型兼容欧洲,台湾,泰国,巴西,拉丁美洲,美国(DECT6.0),韩国(KDECT),日本(JDECT)等国无绳电话通信频段,同方案也适用于2.4GHz频段相关应用,该实用新型使用DECT制式,多个载波体(MC)、时分多址接入(TDMA)、时分复用原理(TDD)射频访问方式多路复用,GFSK调制,FHSS动态跳频信道选择模式,本实用新型支持ADPCM(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语音编码,支持μ律,A律算法PCM,该实用新型语音通话使用ADPCM编码格式,支持8路32Kbs高清语音通道,兼容ITUG.726语音编码格式,该实用新型可单转发器实现同步支持多达15路全双工语音对讲设备同时语音通话,该实用新型支持设备语音唤醒,语音注册,语音音量控制和语音静音功能,该实用新型支持专用的射频频段,不易受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干扰,支持室外300米通信距离,本实用新型支持USB充电功能。可以实现多人讲话多人收听,多人参与的工作模式,使本系统还可以应用到在流动会议、现场施工、应急施救,军事训练,交通执法监控等场景。采用的DECT协议制式,多个载波体(MC)、分时多个通道(TDMA)、分时双工原理(TDD)射频访问方式、动态信道选择,系统容量大,保密性好,带宽高,误码率低,通信稳定质量好,通过中继转发器1可以达到不限数目的终端语音组网,典型场景可以支持15-30个终端的高清语音同步通话。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字对讲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字对讲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如图9a和图9b所示,采用头戴式的结构使得便于使用,而且可以解放双手,关于头戴式的数字对讲机的机体结构以及原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进行理解,图9a为双耳形态结构的头戴式数字对讲机,图9b为单耳形态结构的头戴式数字对讲机,无论是双耳机款还是单耳机款均可以实现,同时对于头梁、保护泡棉、MIC、咪杆、咪杆旋转结构及微动开关、音量调节及对码复用开关、主开关、耳机主板、电池舱盖以及耳机拉伸等结构,均为本公司所生产的基于DECT的头戴式数字对讲机的结构,可以参照进行理解,不再进行一一介绍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继转发器和三个数字对讲机组,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组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
所述中继转发器与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相连,且所述中继转发器通过DECT通讯方式与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进行通讯,以实现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转发器包括:第一主模块、第二主模块和第一从模块;三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组为第一直连对讲机组、第二直连对讲机组和第一扩充对讲机组;
所述第一直连对讲机组、所述第二直连对讲机组和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
所述第一主模块和所述第二主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直连对讲机组和第二直连对讲机组相连,所述第一从模块与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相连;
所述第一主模块、所述第二主模块和所述第一从模块以交流耦合的方式对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的语音信号进行叠加,以实现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包括第一对讲主机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
所述第一从模块与所述第一对讲主机相连,所述第一对讲主机还通过TDMA与每个所述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连对讲机组包括五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二直连对讲机组包括五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一扩充对讲机组的所述对讲从机为四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转发器包括:第三主模块、第二从模块和第三从模块;所述三个对讲机组为第三直连对讲机组、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和第三扩充对讲机组;
所述第三直连对讲机组、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和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数字对讲机;
所述第三主模块与所述第三直连对讲机组相连,所述第二从模块和所述第三从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和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相连;
所述第三主模块、所述第二从模块和所述第三从模块以交流耦合的方式对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的语音信号进行叠加,以实现每个所述数字对讲机之间的相互通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包括第二对讲主机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包括第三对讲主机和至少一个对讲从机;
所述第二从模块与所述第二对讲主机相连,所述第二对讲主机还通过TDMA与每个所述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
所述第三从模块与所述第三对讲主机相连,所述第三对讲主机还通过TDMA与每个所述对讲从机相连,以实现对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内的数字对讲机的数量的扩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连对讲机组包括五个对讲从机,所述第二扩充对讲机组的所述对讲从机为四个,所述第三扩充对讲机组的所述对讲从机为四个。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模块、所述第二从模块和所述第三从模块均可连接扩展中继转发器,通过所述扩展中继转发器实现无限数目的数字对讲机扩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转发器还包括对讲从机检测模块;
所述对讲从机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对讲主机、所述第二对讲主机和所述第三对讲主机分别连接的所述对讲从机的数量,以实现根据所述数量进行扩充或删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转发器还包括注册模块;
所述注册模块实现所述对讲从机与所述第一对讲主机、所述第二对讲主机和所述第三对讲主机的配对连接,以实现语音信号的加密传输。
CN202020712211.9U 2020-04-30 2020-04-30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Active CN211930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2211.9U CN211930880U (zh) 2020-04-30 2020-04-30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2211.9U CN211930880U (zh) 2020-04-30 2020-04-30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30880U true CN211930880U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27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2211.9U Active CN211930880U (zh) 2020-04-30 2020-04-30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308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6595A (zh) * 2020-04-30 2020-08-25 河北仟兴科技有限公司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6595A (zh) * 2020-04-30 2020-08-25 河北仟兴科技有限公司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CN111586595B (zh) * 2020-04-30 2024-02-09 河北仟兴科技有限公司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91593A (en) Conference call feature for spread spectrum cordless telephone
US9838062B2 (en) Wireless headset system with two different radio protocols
US7027774B2 (en) Method for direct voice telephone call using bluetooth terminal
US8698871B2 (en) 3G multimedia dispatching command system
CN108449105A (zh) 提供全双工分组协同通信能力的语音肩咪装置及其通讯方法
US11457509B2 (en) Relay repea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294777A (zh) 一种蓝牙音频传输器的控制方法及通信方法
CN115278440A (zh) 一拖多双模蓝牙级联话务耳机系统
CN114125363A (zh)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2856752U (zh) 一种短波双工通信系统
CN211930880U (zh)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CN108882250A (zh) 一种LoRa-mesh双模通讯装置
KR20190039360A (ko) 디지털 무전기 기능을 갖는 스마트폰 및 블루투스 이어셋
KR20060088374A (ko) 이동단말기의 다자 통화 장치
EP1076940B1 (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CN111313926B (zh) 一种时分双工自组网无线通话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110856123A (zh) 新型蓝牙和wifi全双工便携对讲系统
CN109874179B (zh) 通话系统、主控制器、无线处理单元以及转发方法
CN209201160U (zh) 一种多网融合的语音网关
US6169730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CN208522733U (zh) 提供全双工分组协同通信能力的语音肩咪装置
CN208174713U (zh) 一种多功能通信一体机
JP2004538740A (ja) 無線通信網内で通信する方法と設備
CN109672946B (zh) 一种无线通话系统、转发设备、终端设备及转发方法
CN101662318A (zh) 一种移动终端之间对讲通信中功率控制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