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5363A -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5363A
CN114125363A CN202111401954.XA CN202111401954A CN114125363A CN 114125363 A CN114125363 A CN 114125363A CN 202111401954 A CN202111401954 A CN 202111401954A CN 114125363 A CN114125363 A CN 114125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dio
bluetooth
wireless
signal processing
process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019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振和
阳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oni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on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on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on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019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53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25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3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5Conferenc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22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8Mouthpieces; Microphon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包括音视频会议主机和多支无线麦克风,所述音视频会议主机上安装有摄像头、功率放大器音响、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和无线信号处理模块,其中无线信号处理模块连接蓝牙5.2LE Audio模块。无线麦克风用于采集声音信号,并会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采用多时分工TDM原理透过蓝牙5.2LE Audio模块发射至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而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也是以多时分工原理接收多支无线麦克风的信号,再经介面信号处理模块输出至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显示介面,本发明能够实现多支无线麦克风同时与音视频会议主机的无线通信连接,并摆脱有线束缚,可多支无线麦克风同时使用,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线麦克风音视频会议系统,使用蓝牙5.2LE Audio传输方式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视频会议,是指位于两个或多个地点的人们,通过通信设备和网络,进行面对面交谈的会议,根据参会地点数目不同,视频会议可分为点对点会议和多点会议,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对谈话内容安全性、会议质量、会议规模没有要求,可以采用视频软件来进行视频聊天,而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商务视频会议,要求有稳定安全的网络、可靠的会议质量、正式的会议环境等条件,则需要使用专业的视频会议设备,组建专门的视频会议系统,由于这样的视频会议系统都要用到电视来显示,也被称为电视会议、视讯会议;
目前,大多企业在进行视频会议的时候,往往多组部门进行同时召开,但是每一组部门又存在多位会议参加人员,在会议过程中需要人员之间的相互探讨,因此需要使用较多的麦克风完成拾音,传统的会议系统以及设备在面对复杂的会议音视频处理上难度较大,此外,较多的麦克风的线路也将对会议室的美观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麦克风的移动位置受到线路长度的影响,容易出现线路整理困难和线路故障频发的问题。
中国发明专利:201811292847.6公开了一种无线麦克风系统、控制方法及音视频会议系统,包括主机、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多个无线麦克风,其主机与麦克风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并摆脱有线束缚,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上述发明专利申请日为2018年10月31号,此时市面上已经有蓝牙模块,但是依据蓝牙模块的发展历史,蓝牙的发展版本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1.1、1.2、2.0、3.0、4.0、4.1,4.2,在2018年世界上最高级的蓝牙版本是蓝牙4.2标准,虽然蓝牙4.2已经更新和超越了在此之前的7个版本,蓝牙4.2相比4.0,(1)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提升了约2.5倍,蓝牙智能数据包可容纳的数据量相当于此前的约10倍,(2)蓝牙4.2的安全性也有所提升,如果没有得到用户许可,蓝牙信号将无法尝试连接和追踪用户设备,并且无法进行智能定位,(3)新标准还推动了IPv6协议引入蓝牙标准的进程,蓝牙4.2设备可以直接通过IPv6和6LoWPAN接入互联网,且支持低功耗IP连接。
即使当年的蓝牙4.2相比于传统的版本已经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变革,然而它仍然有本身不可跨越的缺陷:最大的缺点是,蓝牙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一对一的,也就是说,当蓝牙主机与一种电子产品互联,接收了其中一种电子产品的无线信号(即一对一)时,则不可能再接收其它电子产品的信号,举例而言,如果一台蓝牙手机已经与蓝牙音箱进行了蓝牙连接,就不可再接入其它的蓝牙设备,使用者如果希望接入新的设备,就必须先断开手机与音箱的连接,再与新设备对码连接。
根据这种实际应用,再结合蓝牙发展的规律,发明人认为201811292847.6所公开的技术在应用时,实际上是难以实现1台蓝牙通讯模块连接多个无线麦克风的,按照上面的分析,如果蓝牙通讯模块与第1台无线麦克风讯通之后,会排除/断开其它的无线麦克风,那么多人会议将无法进行。
除非201811292847.6的专利采用以下技术:其无线通信模块不是一个蓝牙通讯模块,而是有许多的蓝牙通讯模块所形成的集合,也就是蓝牙通讯模块的数量是与麦克风的数量是对等的,一对一的,才可保证多人会议的声音拾取和传输。
然而由于201811292847.6的专利并未详细公开其蓝牙通讯模块的型号、亦未公开蓝牙通讯模块是如何与多个无线麦克风连接的,因此发明人认为有必要对这种设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以使之能够适用于现实应用,为音视频会议系统的实践提供帮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以解决无线信号处理模块同时与多个无线麦克风蓝牙通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无线信号处理模块按照预设的连接顺序对蓝牙5.2 LE Audio模块分组进行编组编号;
在每支所述无线麦克风与所述蓝牙5.2 LE Audio模块之间构建音频数据通道,其中所述音频数据通道利用多时分工技术经过编码压缩的带宽语音数据在一组通道进行传输;
所述蓝牙5.2 LE Audio模块利用多时分工技术可同时接收多个所述无线麦克风发送的音频信号,并根据多个所述无线麦克风的编组编号分时分批将对应的音频信号发送到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
本发明提出的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多重麦克风并行使用的方案,其中多个麦克风均采用无线麦克风,在面对多组部门进行同时召开会议时,能够为多组不同部门中的会议人员同时提供交流功能,降低传统的会议系统以及设备在面对复杂的会议音视频处理上的难度,此外,由于麦克风是无线的,较多的麦克风也不对会议室的美观度造成影响,同时麦克风的移动位置也不会受到线路的束缚,使的麦克风的实用性得到显著提升。
2、本发明通过蓝牙技术进行通讯,其中蓝牙5.2 LE Audio模块采用蓝牙5.2 LEAudio技术,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低功耗、低延迟和高稳定性的特性,包含了更多的功能支持,可以有很多组合和裁剪的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麦克风对所处环境的音频数据进行采集,并将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应用在本方案中的音频信号编码格式为:PCU,ADPCU,SBC,LC3,LC3……,将利用多时分工技术将这些信号透过蓝牙5.2或5.3传送至音视频会议主机内的无线信号处理模块,其中LC高效蓝牙音频解码具有更佳的编解码效果,满足高端音视频会议产品的定位需求。
3、本发明采用多时分工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可以让多通讯元件合起来共享一个信道进行通信,它允许用户使用一个共享信道进行通信,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提供本装置的综合性能,满足高端市场的定位需求,有利于大规模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之第1实施例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之第1实施例的无线麦克风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的蓝牙协议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的LE5.1及之前的版本中关于MTU有两个特点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的蓝牙5.2版本LE同步信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的蓝牙5.2版本无限多个音频接收端同时收听分享的音频流的效果图。
图7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的蓝牙5.2版本ATT协议架构图。
图8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基于多时分工技术的共享信道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时分复用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时分复用可能会造成线路资源的浪费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之第3实施例统计时分复用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之第4实施例码分复用原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之第1应用例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之第1应用例的会议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之第2应用例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音视频会议主机,2、摄像头,3、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4、功率放大器音响,5、无线信号处理模块,6、蓝牙5.2LE Audio模块,7、无线麦克风,8、状态控制器,9、拾音器,10、电源,11、指示灯,12、音频信号处理电路,13、无线信号收发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7蓝牙LE Audio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包括:
音视频会议主机1,音视频会议主机1上安装有摄像头2、功率放大器音响4;以及音视频会议主机1内置有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和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其中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连接蓝牙5.2LE Audio模块;
多支无线麦克风7,每一支无线麦克风7用于采集声音信号,并将声音信号转换成基于蓝牙LE Audio协议的数字音频信号,再无线发射至音视频会议主机1的蓝牙5.2 L EAudio模块;蓝牙5.2 L E Audio模块利用多时分工技术逐一接收每支无线麦克风7发射过来的数字音频信号,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再基于多时分工技术对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处理得到语音数据,以及将语音数据发送至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
如图2所示,每支无线麦克风7均包括拾音器9、音频信号处理电路12、以及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3;拾音器9的输出端与音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音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3连接,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3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对码后无线连接。
每一支无线麦克风7还包括用于控制电源10通断和指示灯11状态的状态控制器8,线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状态控制器8连接。
每一支无线麦克风7的编码格式至少为以下之一:PCU、ADPCU、SBC、LC3,其中,低复杂度通信编解码器(LC3)有助于降低蓝牙LE的电池消耗,但是LC3效率的提高也会影响声音质量,通常,音频质量会以较低的比特率下降,但由于增强了压缩,即使在较低的数据范围内,LE也能保持更好的音频保真度。
蓝牙5.2 L E Audio模块是内置式蓝牙5.2 LE Audio芯片,该蓝牙5.2 LE Audio芯片位于音视频会议主机1内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公用同一块电路板;在电路板上通过电子线路使蓝牙5.2 LE Audio芯片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连接,且该蓝牙5.2 LE Audio芯片结合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的多时分工技术同时不分先后地与每一个无线麦克风7无线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蓝牙5.2 LE Audio模块是外置式蓝牙5.2 LE Audio适配器,相应的音视频会议主机1设有插接用数据接口,数据接口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连接;蓝牙5.2 LE Audio适配器通过接头与数据接口可插拔式连接,当蓝牙5.2 LE Audio适配器接入数据接口时,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形成电连接;且该蓝牙5.2LEAudio适配器结合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的多时分工技术同时不分先后地与每一个无线麦克风7无线连接。
实施例3
基于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硬件结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按照预设的连接顺序对无线麦克风7分组进行编组编号;
在每支无线麦克风7与蓝牙5.2 LE Audio模块之间构建音频数据通道,其中音频数据通道利用多时分工技术经过编码压缩的带宽语音数据在一组通道进行传输;
蓝牙5.2 LE Audio模块利用多时分工技术可同时接收多个无线麦克风7发送的音频信号,并根据多个无线麦克风7的编组编号分时分批将对应的音频信号发送到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其中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接收来自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的信号,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对会议所需的图像或者声音数据进行处理和输出,包括摄像头2所采集的数据以及来自外部设备输入的数据,其中图像数据输出至会议显示屏,音频数据输出至功率放大器音响4。
需要说明的是,蓝牙5.2 LE Audio模块采用蓝牙5.2 LE Audio技术,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低功耗、低延迟和高稳定性的特性,包含了更多的功能支持,可以有很多组合和裁剪的方式。
更为具体的,在采用蓝牙双模BT 5.2主芯片之前,蓝牙音频传输采用经典蓝牙A2DP模式进行点对点数据传输,现在采用蓝牙双模BT 5.2主芯片,基于BT 5.2 LE Audio传输原理,可以克服经典蓝牙点对点的弊端。
蓝牙LE同步通道功能是一种使用蓝牙LE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新方法,叫LEIsochronous Channels,它提供了一种算法机制,可以确保多个接收器设备能同步接收到主设备数据,因此,多个无线麦克风7耳机均能发送/接收到蓝牙5.2 LE Audio模块的数据,其协议规定蓝牙发射机发送的每帧数据会带有一个时间期限,从设备在时间窗之后接收到的数据将被丢弃,这意味着接收器设备仅接收有效时间窗口内的数据,从而保证多个从设备接收数据的同步。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把蓝牙协议栈的结构展示一下,参见图3。
蓝牙协议栈大的划分为三层,最上层属于应用层面包括SIG定义的各种profile(在profile上面是用户的个性化的应用);中间Host层为主机层,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服务层的协议,他定义了蓝牙服务的流程(GATT),不同服务的属性(ATT),以及对服务的控制(L2CAP);下层是连接层,是同无线通信相关的底层链路(LINK)及物理层(PHY)。
ATT层主要是定义了不同服务的属性参数,用来作为主从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商,而L2CAP则对上层数据进行拆分,组装,或流控以匹配底层(Controller)的能力。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是不同层协议的最大数据处理能力,决定了不同层次协议处理最大PDU/SDU的尺寸,在ATT中定义了某种服务的ATT_MTU,那么L2CAP在处理上下层的数据时需要根据上下层协议间不同的MTU或自己的MTU将数据进行分割或组合,来适配整体数据通路的PDU/SDU。
LE5.1及之前的版本中关于MTU有两个特点,如图4,一是ATT与L2CAP之间关于MTU的定义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某种业务的MTU一旦建立连接后,便不可以更改,且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的;二是数据的处理是顺序的,不同业务MTU必须在上一个完整的PDU/SDU完成之后才能执行。
而对于LE 5.2的EATT,MTU在ATT和L2CAP之间不再一一对应,可以互相独立配置,由此也带来两个特点,一是ATT和L2CAP之间的MTU和PDU大小是动态可配置(MTU可变大);二是不同业务之间的PDU可以交叉处理,减小了数据延迟。
简单的说,LE同步通道定义了一个有时间依赖的数据的传输通道和传输策略,首先是一个对于多接收方同步获取数据的机制;其次是定义了发送方在允许的时间外丢弃数据,从而保证接收方收取的数据满足时效要求。
该同步通道同时支持连接模式和非连接模式,一对一连接模式采用LE-CIS(LEConnected Isochronous Stream)逻辑传输通道,清除机制将延迟数据flush掉,不同的LE-CIS组成CIG(Connected Isochronous Groups),同一个CIG内的CIS具有相同的时间戳,以保证同一个group内的数据是同步的,最明显的应用是耳机,左耳和右耳分别是一个CIS,他们组成一个CIG的话,相互之间的时间是同步的。目前,本发明人将这种应用转移到多支无线麦克风上。
总结而言,蓝牙5.2主要优点包括:通过更低的功耗和有时间限制的数据通信来实现更有效的连接,低能耗(LE)同步频道允许音频传输在多个设备间交互,另外LE功率控制可以优化发射机的功率,这些特性使得在蓝牙设备在2.4GHz频率范围内与其他无线设备得以更好地共存,并有效地改善了用户体验。
蓝牙5.2版本中新增的功能包括LE同步信道(LE Isochronous Channels),增强版ATT(Enhanced ATT)及LE功率控制(LE Power Control).下面分别简要介绍这三项新增功能。
一、LE同步信道
这是支撑下一代蓝牙音频的核心技术,之前版本的低功耗蓝牙仅支持面向连接的异步通信链路(ACL)及非连接模式的广播链路,前者应用于外围设备与中心设备间双向数据传输,后者应用于Beacon设备单向广播信息及Mesh网络中,为了实现基于LE的下一代蓝牙音频5.2版本中定义了LE同步信道(LE Isochronous Channels),包括连接模式下的同步音频流(Connected Isochronous Stream)传输信道及广播模式下的同步音频流(Broadcast Isochronous Stream)传输信道,参见图5,LE同步信道为实现下一代蓝牙音频的多声道音频流(Multi-Stream Audio)和基于广播音频流的共享音频(Audio Sharing)应用打下了基础,根据5.2版本核心规范一个同步组可以包括最多31个不同的同步音频流,在广播同步模式下可以实现通讯范围内无限多个音频接收端同时收听分享的音频流,参见图6。
为了实现LE同步信道在低功耗蓝牙的控制器(Controller)中定义了一个新的通讯协议层–同步适配层(ISOAL),ISOAL用于实现同步数据(如数字音频流)的服务数据单元(SDU)与链路层(Link Layer)的协议数据单元(PDU)进行相互转换,基本原理是由于SDU的长度远大于PDU的长度因而在发送同步数据时需要将一个SDU分割并转换成多个PDU并调制射频信号进行传输,反过来在接收时需要将多个PDU重新组装转换成SDU并向上层传输。
二、增强版ATT
蓝牙5.2版本中对的ATT协议进行了完善(Enhanced Attribute rotocol),用于快速读取属性值,这一新增功能将提高基于ATT协议的信息沟通效率,实现快速服务发现(Fast Service Discovery)等功能,可以预见快速服务发现功能将在下一代蓝牙音频技术中得到应用,以实现音频设备间快速交换相关服务信息,参见图7。
三、LE功率控制
蓝牙5.2版本定义了低功耗蓝牙的双向功率控制协议(LE Power ontrol),可用于实现多种应用场景,有助于在保持连接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功耗并提高设备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然而,即使如此,蓝牙5.2 LE Audio模块在现实的验证中,也不可能同时有效地与2支以上的麦克风进行通讯,这是由于授限于蓝牙通讯的物理通道。蓝牙系统的最底层结构是物理通道。所有蓝牙物理通道的特征是一个伪随机频率跳变序列的联合体,传输时间缝隙的特性,access code和packet header的编码。basic和adapted piconet物理通道频率跳变是周期性改变频率以减小干扰,且满足局部的可调需求。
两个想要互相连接的设备需要分享同一个物理通道。他们的收发器必须同时转到同样的RF频率,且必须相互处在一个标称范围内。
两个收发器有可能转到同一个RF搬运器,会导致物理通道的冲突。为了弱化冲突,每个通道内的传送以access code开头。这个access code是物理通道的特性,且总是出现在一个transmitted packet的起始。
蓝牙定义了5个物理通道,每个都为不同目的优化过。basic和adapted piconet通道用在已连接的设备之间,inquiry通道用来搜索,paging通道用来连接,synchronizationscan通道用来使设备获取有关connectionless slave broadcast物理连接的计时和频率信息,或是恢复当前时钟。
任意时间只可以使用上述5个通道中的一个。
为了支持同时复用操作,设备在通道之间使用时分复用技术。这样一来,蓝牙设备可以在多个piconet中同时操作,也是可连接和可发现的。每当一个蓝牙设备与物理通道保持timing,频率和access code的同步时,可以称作与此通道连接(无论这个设备是否在通道上有活跃的通信)。一个设备只需要有能力连接一个通道,然而,通过多时分工技术复用增强的设备可以同时连接多个通道。
多时分工技术(TDM Time Division modulation)是一种信道复用技术,复用(multiplexing)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它允许用户使用一个共享信道进行通信,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
图8是基于多时分工技术的共享信道原理图,如图8(a)表示A1、B1、C1分别使用一个单独的信道和A2、B2、C2进行通信,总共需要3个信道,但是如果在发送端使用一个复用器,接收端使用一个分用器,就可以让大家合起来共享一个信道进行通信,当然复用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共享信道由于带宽较大因而费用也比较高,再加上复用器和分用器也需要一定的额外费用,但是如果复用的信道数量较大,那么经济上还是很合算的。
发明人将多时分工技术作用于蓝牙5.2 LE Audio模块,进一步将蓝牙5.2 LEAudio模块与各无线麦克风7之间的通信信道复用,可真正实现一个蓝牙5.2 LE Audio模块与多个无线麦克风7的通讯,并且可保证数据传输质量。
图9是时分复用示意图,具体而言,多时分工技术可详细分为时分复用技术,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其周期就是TDM帧的长度)的,TDM信号也称为等时(isochronous)信号,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更进一步的,多时分工技术更优选是统计时分复用技术,如图10所示,时分复用可能会造成线路资源的浪费,图10显示了,4个时分复用帧中都分别有被浪费的资源(帧1中的3、4,帧2中的1、4,帧3汇总的1、2、4,帧4中的2、3)。
为了解决时分复用这种不足,发明人采用统计时分复用(STDM,Statistic TDM),在统计时分复用的输出线路上,某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间间隙并不是周期性地出现的,因此统计时分复用又称为异步时分复用,具体原理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第3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多时分工技术采用码分复用CDM技术。
如图12所示,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又称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码片序列
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
每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m bit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1,则发送自己的m bit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例如,S站的8bit码片序列是00011011。
发送比特1时,就发送序列00011011。
发送比特0时,就发送序列11100100。
S站的码片序列:(–1–1–1+1+1–1+1+1)。
码片的正交性特性。
每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互相正交(orthogonal)。在实用的系统中是使用伪随机码序列。
令向量S表示站S的码片向量,令T表示其他任何站的码片向量,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相应的就满足以下两个特性:
向量S和T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duct)等于0:
Figure BDA0003364757610000121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都是1,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值是–1:
Figure BDA0003364757610000122
码分复用的工作原理可参见图12所示。
假设S站、T站都要发送110,且S站的码片序列S为:-1-1-1+1+1-1+1+1,T站的码片为:-1-1+1-1+1+1+1-1,那么发送和接收的步骤如下:
计算S站发送的序列Sx:-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计算T站发送的序列Tx:-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计算总的发送信号Sx+Tx:-2-200+20+20,-2-200+20+20,+2+200-20-20
接收端最终会接收到Sx+Tx:-2-200+20+2,-2-200+20+20,+2+200-20-20,想要获取S站发送的第一个bit位:
使用S站的码片序列S与接收到的数据的第一个8位即Sx+Tx的第一个8位进行规格化内积:
即计算出了S站发送的第一个bit位,以此类推可以根据任意站点的码片序列及接收到的数据恢复出任意站点发送的数据。
以上是从实例上说明了这个算法的可行性,下面进行理论公式证明:
恢复数据的时候使用的是:
S·(Sx+Tx)=S·Sx+S·Tx
公式(3)
由公式(3)得:
S·(Sx+Tx)=S·Sx+S·Tx=S·Sx+0=S·Sx
公式(4)
如果S站发送的是1,既有Sx=S,则根据公式(4):
即可成功恢复出原来的1.
如果S发送的是0,既有Sx=-S,根据公式(4):
即可成功恢复出来原来的0.
应用例1
如图13所示,是本发明之第一种应用例,是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7蓝牙LE Audio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可结合使用在图14所示的会议显示屏上,例如,可以将音视频会议主机1以一体式或分体固定安装的方式设置于会议显示屏之顶部。
多支无线麦克风7常态下是放置在会议桌上,并且为每支无线麦克风7配设一个充电座,使用时,参会人员可以在充电座中取下无线麦克,当作手持MIC使用。
图13中显示有12支无线麦克风7,当有12个人参加会议时,每人手持一支无线麦克风7,或者将无线麦克风7夹于靠近嘴巴的衣服上,开机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按照预设的连接顺序对无线麦克风7分组进行编组编号;在每支无线麦克风7与蓝牙5.2 LE Audio模块之间构建音频数据通道,其中音频数据通道利用多时分工技术经过编码压缩的带宽语音数据在一组通道进行传输;蓝牙5.2 LE Audio模块利用多时分工技术可同时接收多个无线麦克风7发送的音频信号,并根据多个无线麦克风7的编组编号分时分批将对应的音频信号发送到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这样,即可允许一个蓝牙5.2 LE Audio模块同时与12支无线麦克风7通讯。
应用例2
与上述第1应用例不同的时,更换了另一种无线麦克风7的外形结构,将无线麦克风7做成圆盘状,以及无线麦克风7的数量也依需要而减少为4支,圆盘状的无线麦克风7使用时不需要夹在参会人员的衣服上,只需要将这个圆盘状的无线麦克风7放在参会人员所对应的桌面上即可进行拾音。并且可以为无线麦克风7配设充电座14。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的各电子器件型号只要满足本方案的使用需要均可,具体可在市场上购买得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按照预设的连接顺序对蓝牙5.2LE Audio模块分组进行编组编号;
在每支所述无线麦克风(7)与所述蓝牙5.2LE Audio模块之间构建音频数据通道,其中所述音频数据通道利用多时分工技术经过编码压缩的带宽语音数据在一组通道进行传输;
所述蓝牙5.2LE Audio模块利用多时分工技术可同时接收多个所述无线麦克风(7)发送的音频信号,并根据多个所述无线麦克风(7)的编组编号分时分批将对应的音频信号发送到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具有:
音视频会议主机(1),所述音视频会议主机(1)上安装有摄像头(2)、功率放大器音响(4);以及所述音视频会议主机(1)内置有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和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其中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连接蓝牙5.2LE Audio模块;
多支无线麦克风(7),每一支所述无线麦克风(7)用于采集声音信号,并将声音信号转换成基于蓝牙LE Audio协议的数字音频信号,再无线发射至所述音视频会议主机(1)的蓝牙5.2LE Audio模块;所述蓝牙5.2LE Audio模块利用多时分工技术逐一接收每支无线麦克风(7)发射过来的数字音频信号,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再基于多时分工技术对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处理得到语音数据,以及将语音数据发送至音视频信号处理模块(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支无线麦克风(7)均包括拾音器(9)、音频信号处理电路(12)、以及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3);所述拾音器(9)的输出端与所述音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音频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3)连接,所述无线信号收发模块(13)与所述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对码后无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所述无线麦克风(7)还包括无线信号接收模块(13)、用于控制电源(10)通断和指示灯(11)状态的状态控制器(8),所述线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状态控制器(8)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所述无线麦克风(7)的编码格式至少为以下之一:PCU、ADPCU、SBC、LC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5.2LE Audio模块是内置式蓝牙5.2LE Audio芯片,该蓝牙5.2LEAudio芯片位于音视频会议主机(1)内、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公用同一块电路板;在电路板上通过电子线路使所述蓝牙5.2LE Audio芯片与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连接,且该蓝牙5.2LE Audio芯片结合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的多时分工技术同时不分先后地与每一个无线麦克风(7)无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5.2LE Audio模块是外置式蓝牙5.2LE Audio适配器,相应的音视频会议主机(1)设有插接用数据接口,数据接口与所述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连接;所述蓝牙5.2LE Audio适配器通过接头与所述数据接口可插拔式连接,当所述蓝牙5.2LE Audio适配器接入所述数据接口时,与所述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形成电连接;且该蓝牙5.2LEAudio适配器结合无线信号处理模块(5)的多时分工技术同时不分先后地与每一个无线麦克风(7)无线连接。
CN202111401954.XA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1253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1954.XA CN114125363A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1954.XA CN114125363A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363A true CN114125363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71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01954.XA Pending CN114125363A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536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49045A (zh) * 2023-05-11 2023-06-09 深圳奥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无线星链方式的集联麦克风声学技术设备
WO2024036539A1 (zh) * 2022-08-17 2024-02-22 深圳市创鸿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无线音频适配器及智能设备
WO2024055738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数据的共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14134A1 (en) * 2010-08-25 2012-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traffic signaling in wireless microphone transmission systems
US20140112495A1 (en) * 2012-10-22 2014-04-24 Martin Reed Bodley Wireless multi-user audio system
US20180367878A1 (en) * 2015-06-15 2018-12-20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Wireless Microphone and/or In-Ear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Wireless Microphone and/or In-Ear Monitoring System
CN109348364A (zh) * 2018-10-31 2019-02-15 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麦克风系统、控制方法及音视频会议系统
CN111225173A (zh) * 2020-02-20 2020-06-02 深圳市昊一源科技有限公司 音视频传输装置及音视频传输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14134A1 (en) * 2010-08-25 2012-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traffic signaling in wireless microphone transmission systems
US20140112495A1 (en) * 2012-10-22 2014-04-24 Martin Reed Bodley Wireless multi-user audio system
US20180367878A1 (en) * 2015-06-15 2018-12-20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Wireless Microphone and/or In-Ear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Wireless Microphone and/or In-Ear Monitoring System
CN109348364A (zh) * 2018-10-31 2019-02-15 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麦克风系统、控制方法及音视频会议系统
CN111225173A (zh) * 2020-02-20 2020-06-02 深圳市昊一源科技有限公司 音视频传输装置及音视频传输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6539A1 (zh) * 2022-08-17 2024-02-22 深圳市创鸿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无线音频适配器及智能设备
WO2024055738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数据的共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6249045A (zh) * 2023-05-11 2023-06-09 深圳奥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无线星链方式的集联麦克风声学技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25363A (zh) 一种具有无线麦克风蓝牙传输的音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819377B (zh) 无线耳机的信号传输方法及无线耳机系统
CN101583009B (zh) 可视终端及其实现界面内容共享的方法
CN109561419A (zh) 高可靠性的双耳无线耳机及用于双耳无线耳机的通信方法
CN10221514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4426832A (zh) 一种多终端多声道独立播放方法及装置
CN115278440A (zh) 一拖多双模蓝牙级联话务耳机系统
CN101964715B (zh) 一种数字会议讨论系统及数字会议通信方法
US11457509B2 (en) Relay repea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131070A (zh) 可视通信实现方法及终端
CN109874179B (zh) 通话系统、主控制器、无线处理单元以及转发方法
KR100940995B1 (ko) 저속 무선 개인영역 네트워크에서 다수 음성통화를 위한무선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JPH0158899B2 (zh)
CN101179286A (zh) 会议电视终端及接入音频的方法
KR20210000228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고속 서비스 디스커버리 방법, 장치, 컴퓨터 프로그램 및 그 기록 매체
CN211930880U (zh)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CN113825125B (zh) 一种多组无线蓝牙耳机的音频共享方法
TWI798890B (zh) 用於產生立體聲語音效果的藍牙語音通信系統及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
CN101848261B (zh) 一种实现通话录音的方法及终端
CN218387832U (zh) 一拖多双模蓝牙级联话务耳机系统
CN216134569U (zh) 无线麦克风系统
CN219644064U (zh) 支持接收和发射双模式的无线麦克风系统
CN220108215U (zh) 一种无线耳机
US20230106965A1 (en) Wireless stereo headset group communications
EP4161100A1 (en) Wireless stereo headset group commun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