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9153U - 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09153U CN211909153U CN202020464771.7U CN202020464771U CN211909153U CN 211909153 U CN211909153 U CN 211909153U CN 202020464771 U CN202020464771 U CN 202020464771U CN 211909153 U CN211909153 U CN 2119091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bone conduction
- control circuit
- housing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第一外壳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通连第一容纳腔的第一过孔,控制电路组件的功能按键设于第一容纳腔与第一过孔相对的位置,且第一外壳的侧壁还设有将第一过孔覆盖的软性的操控部,从外侧按压操控部的相应按压部位,可驱使按压部位向第一容纳腔中心方向弹性变形并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组件相应功能的控制,且在操控的过程中,使用者的通过手指从第一外壳的侧壁握持第一外壳,并按压操控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由使用者的手指承受,且力与耳屏前侧的皮肤大致平行,耳屏前侧的皮肤不承受压力,因而不会给耳屏前侧的皮肤带来不适,从而可提高第一骨传扬声装置使用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骨传导耳机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背景技术
声音的传导方式主要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空气传导时,声波通过外耳、中耳到达耳蜗内耳。现在市场上的耳机很多是采用空气传导,将喇叭塞入人体耳朵或作成耳罩型,空气传导型的耳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1、容易损伤人体耳朵的耳膜,造成听力的下降;2、使用耳机时耳机将耳朵遮挡,很难听到外界的声音,例如一些危险的提示音,容易因错过一些声音而造成发生相应的事故。
而骨传导则是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即将声音通过头骨传到内耳听神经,其传导速度更快,佩戴时不用遮挡耳孔,能够听到外界的提示音,避免一些危险的发生,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骨传导耳机一般包括一个或者两个骨传扬声装置(为两个时,可通过连接组件进行连接,连接一般包括结构连接和/或电性连接),有一个骨传扬声装置(或称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包括第一外壳,设于第一外壳内的骨传导振动组件以及控制电路组件等元件,第一外壳的正面(指使用时远离或背对离耳屏前侧皮肤的表面)设有操控部,通过按压操控部的相应部件可操控控制电路组件的功能按键。这种操控部的设置方式,虽然能基本满足使用需求,但仍存在不足,如,操控部设于第一外壳的正面,按压操控部时,第一外壳会将其正面承受的按压力经背面(即与耳屏前侧皮肤的表面)传递给耳屏前侧皮肤,令使用者感到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第一骨传扬声装置,旨在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包括第一外壳、控制电路组件和骨传导振动组件,第一外壳内部限定有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和骨传导振动组件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外壳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通连第一容纳腔的第一过孔,控制电路组件的功能按键与第一过孔相对,第一外壳的侧壁还设有将第一过孔覆盖的软性的操控部,从外侧按压操控部的按压部位,可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第一外壳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通连第一容纳腔的第一过孔,控制电路组件的功能按键设于第一容纳腔与第一过孔相对的位置,且第一外壳的侧壁还设有将第一过孔覆盖的软性的操控部,从外侧按压操控部的相应按压部位,可驱使按压部位向第一容纳腔中心方向弹性变形并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组件相应功能的控制,且在操控的过程中,使用者的通过手指从第一外壳的侧壁握持第一外壳,并按压操控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由使用者的手指承受,且力与耳屏前侧的皮肤大致平行,耳屏前侧的皮肤不承受压力,因而不会给耳屏前侧的皮肤带来不适,从而可提高第一骨传扬声装置使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骨传扬声装置的骨传导耳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骨传扬声装置的骨传导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骨传扬声装置的骨传导耳机的佩戴示意图;
图4为第一骨传扬声装置与连接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第一骨传扬声装置与连接组件等的装配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第一外壳与控制电路组件等的立体剖视图;
图8为第一外壳与控制电路组件等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10为第一壳体和第一振膜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第一骨传扬声装置与连接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为第二外壳与电池组件等的剖视图;
图13为弹性金属丝与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弹性金属丝与第一固定件或者第二固定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固定件或者第二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16为第一外壳与第一装饰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7为线状填充物未完全从电源线组件抽出时的示意图;
图18为线状填充物从电源线组件抽出后的示意图;
图19为弹性金属丝未弯折的一端准备伸入穿设孔的示意图;
图20为弹性金属丝穿设于电源线组件,但未弯折第二弯钩时的示意图;
图21为弹性金属丝穿设于电源线组件,并弯折第二弯钩时后示意图;
图22为电源线组件的两端穿过第一装饰件和第二装饰件的立体示图;
图23为电源线组件穿设有三段式弹性金属丝的示意图;
图24为三段式弹性金属丝的示意图;
图25为第一通道、第一装饰件和连接组件的装配剖视图;
图26为电源线组件长料的注塑成型原理示意图;
图27为第一装饰件和第二装饰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为了便于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第一骨传扬声装置,这里先对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骨传扬声装置的骨传导耳机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介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27所示,该骨传导耳机包括第一骨传扬声装置、第二骨传扬声装置以及两端分别连接(包括结构连接和/或电性连接)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和第二骨传扬声装置的连接组件30。当然,所述骨传导耳机也可仅包括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所述第二骨传扬声装置包括第二外壳20(或称第二耳挂组件)、电池组件204 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第二外壳20内部限定有用于容纳电池组件2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的第二容纳腔02a。
具体地,所述第二外壳20包括第三壳体201以及与第三壳体201扣合并固连 (包括螺钉连接、超声波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固连)的第四壳体202,相扣合的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使第二外壳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电池组件2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的所述第二容纳腔02a。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包括第一外壳10、控制电路组件1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第一外壳10内部限定有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1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第一容纳腔01a,第一外壳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通连第一容纳腔的第一过孔101d,控制电路组件104的功能按键与第一过孔101d相对,第一外壳10的侧壁还设有将第一过孔101d覆盖的软性的操控部301A,从外侧按压操控部301A的相应的按压部位,可驱使按压部位向第一容纳腔中心方向弹性变形并压迫(包括直接或者间接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组件104相应功能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101d可设于第一外壳10的前侧壁、上侧壁、后侧壁或者下侧壁,优选设于前侧壁,以方便按压操控部301A的按压部位。
可以理解地,第一外壳10可以设计为右耳佩戴,也可以设计成左耳佩戴。当第一外壳10设计为右耳佩戴时,第二外壳20设计为左耳佩戴。而如当第一外壳10设计为左耳佩戴时,第二外壳20则设计为右耳佩戴,具体如何佩戴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地,所述第一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01(设计为耳挂式时,第一外壳 10可称为第一耳挂组件,第二外壳20可称为第二耳挂组件)以及与第一壳体 101扣合并固连(包括螺钉连接、超声波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固连)的第二壳体102,相扣合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使第一外壳10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1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所述第一容纳腔01a。
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101d可设于第一壳体101和/或第二壳体102的侧壁,即可仅在第一壳体101的侧壁设置第一过孔101d,也可以仅在第二壳体 102的侧壁设置第一过孔101d,又或者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侧壁共同设置第一过孔101d。
可以理解地,操控部301A可根据控制电路组件104的功能按键的功能按键的数量、功能和位置等情况设置相应的按压部位的数量和位置。示例性地,操控部301A的外表面对应功能按键的位置设有多个外部凸起T9、T10,操控部 301A的内表面设有对应的多个内部凸起T11、T12,内部凸起T11、T12的末端接近或者接触相应的功能按键,内部凸起T11、T12的周边有局部内凹T8,外部凸起T9、T10形成所述按压部位,按压外部凸起T9、T10可驱使内部凸起T11、 T12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组件104相应功能的控制。在本实施案例中,功能按键主要控制骨传导耳机的功能,功能按键有多个,例如,有加音量按键1044,按压对应的外部凸起T9可以实现音量增加、长按可以实现上一曲播放的功能,有减音量按键1045,按压对应的外部凸起T10 可以实现减少音量、长按可以实现下一曲播放的功能。具体可根据骨传导耳机模式选择的不同,各功能按键的位置可以调整,且根据骨传导耳机的不同功能的设计选择,功能按键的功能不限于此。功能按键的个数根据功能的需要不限于此,另外,功能按键可以拓展为触摸按键、敲击按键,不限制实现的形式。
进一步地,第一过孔101d处设有软胶层T13,具体可通过模内注塑或套啤的方式成型软胶层T13,软胶层T13将第一过孔101d密封遮盖,起防水作用,软胶层T13对应功能按键和按压部位的位置设有凸点,按压操控部301A的按压部位(如外部凸起T9、T10)时,可驱动软胶层T13的凸点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组件104相应功能的控制。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骨传导耳机还包括第一装饰件301(第一装饰件301也属于第一骨传扬声装置的组成部分)和第二装饰件401,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均可整体呈弧形的套状结构(见图1);也可以均由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组成,且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相通(见图4、图22)。所述第一外壳 10和第二外壳20分别设有供连接组件30的两端穿过并分别进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的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套于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的周壁,必要时,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一通道1026以及第二装饰件401和第二通道2026之间通过胶水固连,以提高连接强度。当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均由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组成时,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的环状的前部分别套设并包覆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的侧壁。即,第一骨传扬声装置还包括第一装饰件301,第一装饰件 301包覆第一过孔101d的区域形成所述操控部301A(即所述操控部301A为第一装饰件301的一部分)。
具体地,当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均由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组成时,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台阶,两个台阶共同围成第一内凹槽U1,第一装饰件301环状的前部套设于第一内凹槽U1中,防止第一外壳10和第一装饰件301非正常分离,套状的后部套于连接组件30和第一通道 1026,第一过孔101d设于第一壳体101和/或第二壳体102侧壁的所述台阶。同样道理,第二装饰件401环状的前部套设于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共同形成的第二内凹槽(未图示),防止第二外壳20和第二装饰件401非正常分离,套状的后部套设于连接组件30和第一通道1026。可选地,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的后端还可沿连接组件30延伸,并最终相连使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形成一体,以将连接组件30包覆,提高骨传导耳机的整体美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的材质为软性材料,具体地,均可以由单一材质的软性材料,例如硅胶、橡胶、乳胶、TPE、TPU 或者PP等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复合材料,例如硅橡胶、复合塑料、改性软塑胶等制成,优选硅胶制成,硅胶具备耐磨和柔软的特性。使骨传导耳机佩戴后,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悬挂于人耳的耳根部位,由耳根部位支撑骨传导耳机,软性材料的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可提高骨传导耳机佩戴的适合性。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道1026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01,也可以设于第二壳体 102,又或者由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共同形成,优选由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共同形成,即所述述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对应的一侧分别延伸出弧形的第一拱起1015和第二拱起10261,所述第一拱起1015和第二拱起10261扣合围成所述第一通道1026。同样道理,第二通道2026可采用与第一通道1026一样的设置方式,即所述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相对应的一侧分别延伸出弧形的第三拱起2011和第四拱起2021,所述第三拱起2011和第四拱起2021扣合围成所述第二通道202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连接方式有多种,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至少有两根向第二壳体102方向延伸的第一公柱(或称定位销,未图示),第二壳体102的相应位置延伸有对应的第一母柱 (或称定位销套,未图示),第一公柱插入第一母柱可对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进行精准的扣合定位,并通过螺钉11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固连,又或者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胶粘的方式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固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或者第二壳体102)设有至少有一个第一T型通孔1011,第二壳体102与第一T型通孔101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丝盲孔1023,有所述螺钉11局部穿过第一壳体101的第一T型通孔1011后,与第一螺丝盲孔1023旋接,从而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固连,又或者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胶粘的方式将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固连。同样道理,第三壳体201 至少有两根向第四壳体202方向延伸的第二公柱2010,第四壳体202的相应位置延伸有对应的第二母柱(未图示),第二公柱插入第二母柱可对第三壳体201 和第四壳体202进行精准的扣合定位,并通过螺钉将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固连,具体如何通过螺钉连接,请参照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连接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优选地,第一拱起1015和第一壳体101以及第二拱起10261和第二壳体102的过渡处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的高度与第一装饰件301对应第一通道1026的位置的厚度一致,同样道理,第三拱起2011和第三壳体201以及第四拱起2021与第四壳体202的过渡处也具有台阶面,该台阶面的高度与第二装饰件401对应第二通道2026的位置的厚度一致,以保证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分别与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装配后在该区域的平整度,从而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和整体美观度。
优选地,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一T型通孔1011横截面积大的一头在第一拱起1015的背向第二拱起10261的一侧,并可被第一装饰件301覆盖,以提高整体美感。同样道理,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二T型通孔(未图示)横截面积大的一头在第三拱起2011的背向第四拱起2021的一侧,并可被第二装饰件401覆盖,以提高整体美感。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充电组件106,所述充电组件106嵌装于第一外壳10,例如嵌装于第二壳体102或者第一壳体101,优选嵌装于第二壳体102,并与第一容纳腔01a内的控制电路组件104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组件106的结构以及其与第一壳体101或者第二壳体102的装配方式具有多种实施例。充电组件106可以为USB充电组件或者磁吸充电组件等。
以充电组件106为USB充电组件,且嵌装于第二壳体102的方式为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6等所示,第二壳体102的侧壁设有嵌槽1027,充电组件106嵌设于嵌槽1027内,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对应嵌槽1027的位置设有局部通孔3011,以供外部的充电器的USB充电插口穿过以插入充电组件106。进一步地,所述局部通孔3011处设有可将局部通孔3011开启和封闭的孔塞3010,以在非充电期间,保护充电组件106。所述孔塞3010优选与第一装饰件301一体成型。USB 充电组件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对其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充电组件106的装配位置,可以装配在第二壳体102的底侧面,左侧面或者右侧面,即嵌槽1027可设于第二壳体102的底侧面,左侧面或者右侧面,采用以上描述的同样方案,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及使用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装配角度和方位。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整体呈不规则的U型线状结构,包括电源线组件302、穿设于电源线组件302的弹性金属丝303,以及连接于弹性金属丝303 两端的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弹性金属丝303由具备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可以根据佩戴时的角度挤压后变形,能够更加贴合佩戴位置的角度和曲线,并具备一定的韧性,有更加好的抗压和抗变形能力,在用户使用时不容易将骨传导耳机损坏或者导致不可逆的变形。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 分别被包围于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中,且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局部伸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并分别通过打螺钉或者铆钉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壳体102(或者第一壳体101)和第四壳体202(或者第三壳体201),电源线组件302的芯线302b的两端分别伸进第一容纳腔01a 和第二容纳腔02a后分别直接或者通过转接板206与控制电路组件104,骨传导振动组件103、203,以及电池组件204等元件电性连接(具体可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具体地,所述电源线组件302的芯线302b的材质可以是漆包线或铁氟龙线等,芯线302b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导通的电路的需要而设定,可以有多根,例如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或者八根等。弹性金属丝303为一根完整或者多根拼接的具有弹性能性的金属丝(例如记忆金属丝)热压成型为一个不规则的U 型,以支撑电源线组件整体形成弹性的U形线状结构,并通过弹性金属丝303 连接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能够有效的增强骨传导耳机的弯折性能及结构的稳固性,在第一外壳10和/或第二外壳20受到拉伸或弯折时能够有效的进行形变及弹性回复到原始的形状,不容易产生不可逆转的变形。并能够改善传统的骨传导耳机接触耳根的位置为塑胶材料在形变时产生破裂折断的易损坏的问题。
如图1、图5、图11等所示,弹性金属丝303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L型或O 型或C型的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所述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 分别卡设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以保证连接组件30的两端与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分别具有供第一固定件304 和第二固定件404以及芯线302b局部穿过并分别进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的所述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所述第一固定件304设有供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一弯钩3031卡入并勾挂于其内的第一固定槽3042,所述第二固定件404设有供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二弯钩3032卡入并勾挂于其内的第二固定槽4042,从而将弹性金属丝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 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304设有供芯线302b局部嵌入的第一容纳槽3041,所述第二固定件404设有供芯线302b局部嵌入的第二容纳槽4041。具体地,第一固定槽3042和第一容纳槽3041位于第一固定件304相背的两侧,第二固定槽4042 和第二容纳槽4041则位于第二固定件404相背的两侧。且连接组件30与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装配完成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被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的内壁所包围或者夹持,使得第一弯钩3031被第一通道1026的内壁和第一固定槽3042的槽壁所夹持,以避免第一弯钩3031 脱离第一固定槽3042。同样道理,第二弯钩3032被第二通道2026的内壁和第二固定槽4042的槽壁所夹持,以避免第二弯钩3032脱离第二固定槽4042。
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设有第一螺钉过孔3044 和第二螺钉过孔4044,有螺钉经第一螺钉过孔3044将第一固定件304锁定于第一壳体101或者第二壳体102的内壁的第一螺纹连接孔1022,有螺钉经第二螺钉过孔4044将第二固定件404锁定于第三壳体201或者第四壳体202的内壁的第二螺纹连接孔(未图示),保证连接组件30与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的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地,弹性金属丝303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的连接方式除了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卡接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实施例,例如,可以采用模具内部成型的方式,具体可将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嵌入模具内的定位处,合模后,往模具内注入熔融的塑胶或者五金(如铝合金或者镁合金等五金),成型后弹性金属丝303的两端直接与第一弯钩3031 和第二弯钩3032融为一体,连接更加牢固。
如图1、图7、图8、图10、图12等所示,第二壳体102包括两侧敞开的第二壳主体1020以及装于第二壳主体1020背对第一壳体101的一侧的第一振膜105,所述第一振膜105将第二壳主体1020背向第一壳体101的一侧封闭,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传导面与第一振膜105固连(如粘接固连),以在使用时将产生的振动经第一振膜105传导给耳屏前侧的皮肤,进行声音的骨传导。如图1、图12等所示,所述第四壳体202包括第四壳主体2020以及装于第四壳主体2020背对第三壳体201的一侧的第二振膜205,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的传导面与第二振膜205固连(如粘接固连),以在使用时将产生的振动经第二振膜205传导给耳屏前侧的皮肤,进行声音的骨传导。
如图1、图7、图8、图10、图12等所示,第一振膜105为截面呈U型的壳状结构,其围壁的端部延伸出第一倒扣边1054,第二壳主体1020中设有与第一倒扣边1054相适的第一环形槽10201,第一倒扣边1054卡入第一环形槽10201 中,并胶粘固定于第一环形槽10201中,第一倒扣边的设置可使第一环形槽10201 涂覆胶水的面积加大,从而使自动化涂覆胶水时也更容易作业,粘接更加牢固。
骨传导振动组件103朝向第一壳体101的一侧(即内壁)设有环形的第一台阶槽1051,所述第一振膜105部分卡入第一台阶槽1051中,卡入深度优选 0.5-2mm,且第一振膜105的传导面的边缘与第一台阶槽1051的台阶面通过胶水固连。
一般而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在振动的过程中会向周围的环境传导声音,即除了佩戴者外,环境中的其他人也能听到骨传导振动组件103所形成的声音,原因在于,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振动传导到临近的第一壳体101及第二壳体 102时形成了共振,使声波在第一外壳10的第一容纳腔01a内形成共鸣,并传播到外部空间,从而产生了漏音。为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振膜105 的围壁设置成互呈100-155度夹角的两段,包括与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相连的第一倾斜段1052(即第一倾斜段1052相对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倾斜)以及与第一倾斜段和第一倒扣边1054相连的第一垂直段1053(即第一垂直段1053 大致与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垂直),第一倾斜段1052形成第一振动臂,第一垂直段1053形成第二振动臂,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与耳屏前侧的皮肤弹性相抵触并相互挤压,使第一振膜105的第一倾斜段1052(即第一振动臂)产生第一形变,第一垂直段1053(即第二振动臂)产生第二形变,且第一振膜105 一般由柔软的硅胶或者橡胶等材质制成,因而柔软的第一振臂和第二振动臂产生形变后能有效截断振动的传导,降低了骨传导振动组件的谐振波的振动幅度,减少了漏音。具体地,第一振膜105的第一倾斜段1052和第一垂直段1053的壁厚优选0.5-1.2mm。可以理解地,所述骨传导振动组件103通过电源线与控制电路组件104,具体如何连接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第四壳主体2020与第二振膜205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参照第二壳主体1020与第一振膜105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第一壳体101的结构有多种实施方式,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7、图8、图10、图12等所示,第一壳体101包括覆盖体101b和第一壳主体101a,第一壳主体101a背对第二壳体102的一侧设有第二台阶槽101a1,所述覆盖体101b 固设于(例如通过胶水固设于)第二台阶槽101a1中,覆盖体101b为软性塑胶材质,富有弹性。
示例性地,也可仍想将功能按键的操控部设于第一外壳的正面(即不设置在第一外壳侧壁),可在第一壳主体101a开设第二过孔101c,且第一壳主体101a 至少一个延伸至第二过孔101c内的弹力臂1013,弹力臂1013设有向第一容纳腔01a内部方向延伸的触点1012,所述控制电路组件104的功能按键与相应的触点1012相对,第二过孔101c设于第一壳主体101a被覆盖体101b或者第一装饰件301覆盖的位置,从外部通过按压覆盖体101b或者第一装饰件301对应触点1012的位置,可迫使相应的弹力臂1013弹形弯曲变形并驱使触点1012压迫控制电路组件104的相应功能按键,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组件104相应功能的控制。
示例性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过孔101c设于第一壳主体101a被覆盖体 101b覆盖的位置,弹力臂1013及触点1012被覆盖体101b覆盖,覆盖体101b 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外局部凸起T2、T6、T7,外局部凸起T2、T6、T7的位置加厚加硬,覆盖体101b的外局部凸起T2、T6、T7对应的内表面位置设置有内局部凸起T4,内局部凸起T4端面直接与触点1012接触,按压外局部凸起T2、 T6、T7时能够通过触点1012将力传导给控制电路组件104的相应功能按键,以实现控制电路组件104相应功能的控制。
进一步地,覆盖体101b的内壁设置有局部内凹T1,以减少按压外局部凸起T2、T6、T7时所受的弹性变形阻力,起到保护弹力臂1013的作用,局部内凹 T1的厚度为0.3mm,可选的也可以设置为厚度0.5mm,以满足不同的手感要求。
在本实施案例中,功能按键主要控制骨传导耳机的功能,功能按键有多个,例如:有多功能按键1042,按压对应的外局部凸起T2可以实现开关机功能、拨打挂断电话功能、播放暂停音乐的播放功能、双击激活智能语音功能、连接蓝牙移动设备、蓝牙通讯等。有加音量按键1041,按压对应的外局部凸起T7可以实现音量增加、长按可以实现上一曲播放的功能。有减音量按键1043,按压对应的外局部凸起T6可以实现减少音量,长按可以实现下一曲播放的功能。应当说明的是,根据骨传导耳机模式选择的不同,功能按键的顺序可以调整,且根据骨传导耳机的不同功能的设计选择,功能不限于此。功能按键的数量根据功能的需要也不限于此,功能按键可以拓展为触摸按键、敲击按键,不限制实现的形式。
具体地,所述覆盖体101b为外凸的弧形罩状结构,其连缘有向第二台阶槽 101a1延伸的凸部101b1,并通过凸部与第二台阶槽101a1固连,以使覆盖体101b 与弹力臂1013之间形成按压空间,功能按键集成在控制电路组件104。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金属丝303可以为单质的金属,也可以用多种材料的合金,例如弹簧钢、铝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钛合金、钛镍合金等弹性金属丝,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复合金属。弹性金属丝303的圆形丝,规格可以采用直径大于0.3mm小于2mm,也可以类似规格的扁丝,扁丝的横截面的长度可选择大于0.3mm小于30mm,宽度大于0.3mm小于30mm。弹性金属丝的长度根据需要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长度,例如长度范围为大于250mm小于500mm。
如图13、图24等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金属丝303可为一根完整的结构,也可以由多段拼接而成。例如,为了将弹性金属丝303更加精准的制作成一定U形不规则形态,可以由三段弹性的金属丝拼接为一体,三段金属丝分别为左金属丝3036、中间金属丝3037、右金属丝3035,中间金属丝3037长度大于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可选的,左金属丝3036的长度和右金属丝3035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长度。可选的,左金属丝3036、中间金属丝3037、右金属丝3035的末端可以是方形,横截面可以为长方形,也可以是圆形。直径为大于0.3mm小于2mm,三段金属丝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或者全部不同,直径可以相同、部分相同或者全部相同。采用的金属材料可以选择例如弹簧钢、铝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钛合金、钛镍合金等。可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分别在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与中间金属丝 3037之间注塑连接件61、62以将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与中间金属丝 3037连接为一体,连接件61、62可局部设置收纳槽611、621用以局部收纳芯线302b。可选的,连接件61、62也可以为单独的塑胶件,连接件61、62有孔刚好插入左金属丝3036、中间金属丝3037、右金属丝3035的末端,用紧配或者点胶的方式固定。形成一个更加适合佩戴,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U型不规则形态,以满足佩戴后,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20更加贴合人的耳屏前侧的形态为准则。
如图17至图24等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线组件302包括包裹层 302a、包裹于包裹层302a内的芯线302b,所述包裹层302a设有可穿设弹性金属丝303的穿设孔302d,芯线302b包括多根导电线302f以及包覆导电线的外皮302e,芯线302b与穿设孔302d之间以及多根导电线302f之间优选存在间隔,避免佩戴时因摩擦造导电线302f的损伤并造成局部短路的情况发生。穿设孔 302d与弹性金属丝303相适或略大于金属丝303,具体可根据需要设定,以能兼顾制作和使用为佳。导电线302f可以为漆包线、铁氟龙线等材质,外周被绝缘软胶材质的外皮302e包覆。包裹层302a可以由单一材质的软性材料,例如硅胶、橡胶、乳胶、TPE、TPU、PP等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复合材料,例如硅橡胶、复合塑料、改性软塑胶等制成。外皮302e的材质为软性材料,具体可以由单一材质的软性材料,例如硅胶、橡胶、乳胶、TPE、TPU、PP等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复合材料,例如硅橡胶、复合塑料、改性软塑胶等制成。
电源线组件302和弹性金属丝303之间的结合可以采用将弹性金属丝303 和芯线302b放入模具进行注塑,形成包覆弹性金属丝303和芯线302b的包裹层302a。但是这种结合方式存在效率低,且制作成本高的问题,例如针对不同规格的弹性金属丝303的长度以及形状,需要定制不同的模具进行注塑。
为此,可以采用下如方式,如图17至25等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线状的填充物长料302c-1和芯线长料302b-1连续送入线材成型模具 12进行注塑,成型出将填充物长料302c-1和芯线长料302b-1包覆的包裹层长料302a-1,形成电源线组件长料302-1;
具体地,所述线材成型模具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的电缆的成型模具,这里不再对其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赘述,线材成型模具的浇注口对接注塑机的注塑端口14,注塑端口射出的熔融的成型材料经线材成型模具12的浇注口流入线材成型模具12,将芯线长料302b-1及填充物长料302c-1包裹,并成型形成所述包裹层长料302a-1。
所述填充物长料302c-1可以由尼龙或者类似性能的材料制成,其横截面与弹性金属丝303的横截面形状一致,且略大于弹性金属丝303的横截面积。填充物长料302c-1和芯线长料302b-1进入线材成型模具后,平行且具有一定间隔。
S2、从电源线组件长料302-1中裁切出所需长度的电源线组件302,并将包裹于其内的填充物302c抽出以形成穿设孔302d;
具体地,为了便于将填充物302c抽出以在电源线组件302形成穿设孔302d,可在将填充物长料302c-1连续送入线材成型模具12之前,往填充物长料302c-1 周壁粘上滑石粉13,具体可将填充物长料302c-1(当然,也可连同芯线长料 302b-1)通过盛装于容器中的滑石粉13,以使滑石粉13粘于填充物长料302c-1 表面,以提高填充物长料302c-1周壁的滑度,便于后续将填充物302c从电源线组件302中抽出。
S3、以弹性金属丝303没有弯折的一端为穿入端,将弹性金属丝303穿设于电源线组件302的穿设孔302d。
具体地,如弹性金属丝303为整体式结构时,为了使弹性金属丝303能穿设于穿设孔302d,U形不规则形态的弹性金属丝至少应有一端(例如后续具有第二弯钩3032的一端)先不弯折,穿设后再进行该至少一端的弯折操作(例如弯折形成第二弯钩3032)。穿设后,弹性金属丝303的两端处于穿设孔302d外,电源线组件302根据弹性金属丝303的形状发生改变,整体形成U形不规则形态。而如弹性金属丝由多段组成时,则可以将中间金属丝3037的任意一端作为穿设端,将穿中间金属丝3037设于穿设孔302d,穿设后,中间金属丝3037的两端位于穿设孔302d外,后续再进行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与中间金属丝3037的连接。
后续再进行弹性金属丝303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的连接,同时进行整体骨传导耳机的相应元部件之间的装配工作。
应当说明的是,充电组件106也可以改成设置在第二外壳20上,并通过电池组件电性连接,具体的设置方式请参照充电组件106与第一外壳10的装配方式。
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NFC无线充电的方式,即在第一容纳腔01a中设有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未图示),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集成于控制电路组件104或者与控制电路组件104电性连接,用于接收外部的NFC 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未图示)发射的能量,并转换成直流电为电池组件204充电。NFC无线充电技术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对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和NFC 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包括第一外壳(10)、控制电路组件(1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第一外壳(10)内部限定有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1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第一容纳腔(01a),其特征在于:第一外壳(10)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通连第一容纳腔的第一过孔(101d),控制电路组件(104)的功能按键与第一过孔(101d)相对,第一外壳(10)的侧壁还设有将第一过孔(101d)覆盖的软性的操控部(301A),从外侧按压操控部(301A)的按压部位,可压迫控制电路组件(104)的相应功能按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101d)设于第一外壳(10)的前侧壁、上侧壁、后侧壁或者下侧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01)以及与第一壳体(101)扣合并固连的第二壳体(102),相扣合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使第一外壳(10)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104)和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所述第一容纳腔(01a)。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101d)设于第一壳体(101)和/或第二壳体(102)的侧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操控部(301A)的外表面对应功能按键的位置设有多个外部凸起(T9、T10),操控部(301A)的内表面设有对应的多个内部凸起(T11、T12),内部凸起(T11、T12)的末端接近或者接触相应的功能按键,内部凸起(T11、T12)的周边有局部内凹(T8),外部凸起(T9、T10)形成所述按压部位,按压外部凸起(T9、T10)可驱使内部凸起(T11、T12)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过孔(101d)处设有软胶层(T13),软胶层(T13)将第一过孔(101d)密封遮盖,软胶层(T13对应功能按键和按压部位的位置设有凸点,按压操控部(301A)的按压部位时,可驱动软胶层(T13)的凸点压迫控制电路组件的相应功能按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软胶层(T13)通过模内注塑或套啤的方式成型。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装饰件(301),第一装饰件(301)环状的前部包覆第一外壳(10)的侧壁,第一装饰件(301)包覆第一过孔(101d)的区域形成所述操控部(301A)。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台阶,两个台阶共同围成第一内凹槽(U1),第一装饰件(301)环状的前部套设于第一内凹槽(U1)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过孔(101d)设于第一壳体(101)和/或第二壳体(102)的侧壁的所述台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64771.7U CN211909153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64771.7U CN211909153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09153U true CN211909153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273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64771.7U Active CN211909153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0915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09275A (zh) * | 2021-04-09 | 2022-10-18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
2020
- 2020-04-01 CN CN202020464771.7U patent/CN21190915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09275A (zh) * | 2021-04-09 | 2022-10-18 |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909097U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 | |
WO2020038482A1 (zh) | 一种眼镜 | |
CN107454492B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 | |
WO2020140450A1 (zh) | 一种扬声器装置 | |
US8175315B2 (en) | Headphone se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
CN107493532B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 | |
CN107484054B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 | |
CN212086437U (zh) | 骨传导耳机及其耳挂组件 | |
CN211791964U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连接组件 | |
CN211702351U (zh) | 骨传导耳机及其耳挂组件 | |
CN211702349U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 | |
CN211702350U (zh) | 骨传导耳机及其机芯模组 | |
CN211909153U (zh) | 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 |
CN212086435U (zh) | 一种骨传导耳机 | |
CN211702346U (zh) | 骨传导耳机及其机芯模组 | |
CN219780340U (zh) | 一种耳夹式耳机结构 | |
CN211909098U (zh) | 一种防水骨传导耳机 | |
CN211909100U (zh) | 一种耳挂式骨传导耳机 | |
JP2023096092A (ja) | 音響出力装置 | |
EP3509319B1 (en) | Sound output device | |
CN212752573U (zh) | 耳机、耳机密封套 | |
CN213880201U (zh) | 一种真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 | |
CN211909096U (zh) | 一种防水骨传导耳机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 |
CN212231716U (zh) | 一种耳机 | |
CN211909099U (zh) | 防水骨传导耳机的第二骨传扬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