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9097U - 一种骨传导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骨传导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09097U
CN211909097U CN202020461166.4U CN202020461166U CN211909097U CN 211909097 U CN211909097 U CN 211909097U CN 202020461166 U CN202020461166 U CN 202020461166U CN 211909097 U CN211909097 U CN 2119090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bone conduction
component
ea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6116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褚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yuan X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yuan X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yuan X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yuan Xun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6116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090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090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090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传导耳机,其第一耳挂组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围成第一容纳腔,并将控制电路组件和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共同收容于第一容纳腔内,从而无须再另外设置第三个容纳腔收容控制电路组件;第二耳挂组件由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扣合围成第二容纳腔,并将电池组件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共同收容于第二容纳腔内,从而无须再另外设置第四个容纳腔收容电池组件,进而简化整个骨传耳机的结构以及装配工作。另外,佩戴后,由于第一耳挂组件位于耳屏前侧的位置,那么收容于第一容纳腔的控制电路组件的操控部位也必然都集中于耳屏前侧的位置,很容易就能够触摸到,极大方便了具体的功能操控。

Description

一种骨传导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声音的传导方式主要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空气传导时,声波通过外耳、中耳到达耳蜗内耳。现在市场上的耳机很多是采用空气传导,将喇叭塞入人体耳朵或作成耳罩型,空气传导型的耳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 1、容易损伤人体耳朵的耳膜,造成听力的下降;2、使用耳机时耳机将耳朵遮挡,很难听到外界的声音,例如一些危险的提示音,容易因错过一些声音而造成发生相应的事故。
而骨传导则是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即将声音通过头骨传到内耳听神经,其传导速度更快,佩戴时不用遮挡耳孔,能够听到外界的提示音,避免一些危险的发生,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目前的骨传导耳机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骨传耳机的两个骨传导振动组件、电池组件、控制电路组件这四个核心元件需要设计四个独立的腔体进行安装,导致骨传导耳机的结构和装配复杂化,且安装控制电路组件的腔体及与控制电路组件的功能按键相应的操控部位也位于耳廓后部往脑干的位置,佩戴时手指很难准确触摸到功能按键的操控部位,因而很难准确地进行操控,需调节声音等功能时往往还要将骨传导耳机取下后再操作,非常不合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骨传导耳机,旨在使结构和装配简单化,并方便使用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骨传导耳机,包括第一耳挂组件、第二耳挂组件、连接第一耳挂组件和第二耳挂组件的连接组件、电池组件、控制电路组件以及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所述第一耳挂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第一壳体扣合的第二壳体,使第一耳挂组件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和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耳挂组件包括第三壳体以及与第三壳体扣合的第四壳体,使第二耳挂组件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电池组件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的第二容纳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述骨传导耳机,其第一耳挂组件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围成第一容纳腔,并将控制电路组件和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共同收容于第一容纳腔内,从而无须再另外设置第三个容纳腔收容控制电路组件;第二耳挂组件由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扣合围成第二容纳腔,并将电池组件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共同收容于第二容纳腔内,从而无须再另外设置第四个容纳腔收容电池组件,进而简化整个骨传耳机的结构以及装配工作。另外,佩戴后,由于第一耳挂组件位于耳屏前侧的位置,那么收容于第一容纳腔的控制电路组件的操控部位也必然都集中于耳屏前侧的位置,很容易就能够触摸到,极大方便了具体的功能操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骨传导耳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骨传导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骨传导耳机的佩戴示意图;
图4为第一耳挂组件与连接组件等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第一耳挂组件与连接组件等的装配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第一耳挂组件与控制电路组件等的立体剖视图;
图8为第一耳挂组件与控制电路组件等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10为第一壳体和第一振膜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第一耳挂组件与控制电路组件等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为第二耳挂组件与电池组件等的剖视图;
图13为弹性金属丝与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弹性金属丝与第一固定件或者第二固定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固定件或者第二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16为第一耳挂组件与第一装饰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7为线状填充物未完全从电源线组件抽出时的示意图;
图18为线状填充物从电源线组件抽出后的示意图;
图19为弹性金属丝未弯折的一端准备伸入穿设孔的示意图;
图20为弹性金属丝穿设于电源线组件,但未弯折第二弯钩时的示意图;
图21为弹性金属丝穿设于电源线组件,并弯折第二弯钩时后示意图;
图22为电源线组件的两端穿过第一装饰件和第二装饰件的立体示图;
图23为电源线组件穿设有三段式弹性金属丝的示意图;
图24为三段式弹性金属丝的示意图;
图25为第一通道、第一装饰件和连接组件的装配剖视图;
图26为电源线组件长料的注塑成型原理示意图;
图27为第一装饰件和第二装饰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骨传导耳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27所示,该骨传导耳机包括第一耳挂组件10、第二耳挂组件20、连接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的连接组件30、电池组件204、控制电路组件104以及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所述第一耳挂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01以及与第一壳体101扣合的第二壳体102,相扣合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使第一耳挂组件10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104和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 103的第一容纳腔01a,从而无须再另外设置第三个容纳腔收容控制电路组件 104。所述第二耳挂组件20包括第三壳体201以及与第三壳体201扣合的第四壳体202,相扣合的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使第二耳挂组件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电池组件204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的第二容纳腔02a,从而无须再另外设置第四个容纳腔收容电池组件,进而简化整个骨传耳机的结构以及装配工作。另外,佩戴后,由于第一耳挂组件位于耳屏前侧的位置,那么收容于第一容纳腔的控制电路组件的操控部位也必然都集中于耳屏前侧的位置,很容易就能够触摸到,极大方便了具体的功能操控。
可以理解地,第一耳挂组件10可以设计为右耳佩戴,也可以设计成左耳佩戴。当第一耳挂组件10设计为右耳佩戴时,第二耳挂组件20设计为左耳佩戴。而如当第一耳挂组件10设计为左耳佩戴时,第二耳挂组件20则设计为右耳佩戴,具体如何佩戴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连接方式有多种,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至少有两根向第二壳体102方向延伸的第一公柱(或称定位销,未图示),第二壳体102的相应位置延伸有对应的第一母柱(或称定位销套,未图示),第一公柱插入第一母柱可对第一壳体101 和第二壳体102进行精准的扣合定位,并通过螺钉11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固连,又或者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胶粘的方式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固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或者第二壳体102)设有至少有一个第一T型通孔1011,第二壳体102与第一T型通孔101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丝盲孔1023,有所述螺钉11局部穿过第一壳体101的第一T型通孔1011后,与第一螺丝盲孔1023旋接,从而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 102固连,又或者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胶粘的方式将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 202固连。同样道理,第三壳体201至少有两根向第四壳体202方向延伸的第二公柱2010,第四壳体202的相应位置延伸有对应的第二母柱(未图示),第二公柱插入第二母柱可对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进行精准的扣合定位,并通过螺钉将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固连,具体如何通过螺钉连接,请参照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连接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均可整体呈弧形的套状结构(见图1);也可以均由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组成,且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相通(见图4、图22)。所述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分别设有供连接组件30的两端穿过并分别进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的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套于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 2026的周壁,必要时,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一通道1026以及第二装饰件401和第二通道2026之间通过胶水固连,以提高连接强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道1026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01,也可以设于第二壳体102,又或者由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共同形成,优选由第一壳体101 和第二壳体102共同形成,即所述述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对应的一侧分别延伸出弧形的第一拱起1015和第二拱起10261,所述第一拱起1015和第二拱起10261扣合围成所述第一通道1026。同样道理,第二通道2026可采用与第一通道1026一样的设置方式,即所述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相对应的一侧分别延伸出弧形的第三拱起2011和第四拱起2021,所述第三拱起 2011和第四拱起2021扣合围成所述第二通道2026。
优选地,第一拱起1015和第一壳体101以及第二拱起10261和第二壳体 102的过渡处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的高度与第一装饰件301对应第一通道 1026的位置的厚度一致,同样道理,第三拱起2011和第三壳体201以及第四拱起2021与第四壳体202的过渡处也具有台阶面,该台阶面的高度与第二装饰件401对应第二通道2026的位置的厚度一致,以保证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分别与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装配后在该区域的平整度,从而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和整体美观度。
优选地,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一T型通孔1011横截面积大的一头在第一拱起1015的背向第二拱起10261的一侧,并可被第一装饰件301覆盖,以提高整体美感。同样道理,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二T型通孔(未图示)横截面积大的一头在第三拱起2011的背向第四拱起2021的一侧,并可被第二装饰件 401覆盖,以提高整体美感。
当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均由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组成时,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台阶,两个台阶共同围成第一内凹槽U1,第一装饰件301环状的前部套设于第一内凹槽U1中,防止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一装饰件301非正常分离,套状的后部套于连接组件30 和第一通道1026。同样道理,第二装饰件401环状的前部套设于第三壳体201 和第四壳体202共同形成的第二内凹槽(未图示),防止第二耳挂组件20和第二装饰件401非正常分离,套状的后部套设于连接组件30和第一通道1026。可选地,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的后端还可沿连接组件30延伸,并最终相连使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形成一体,以将连接组件30包覆,提高骨传导耳机的整体美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的材质为软性材料,具体地,均可以由单一材质的软性材料,例如硅胶、橡胶、乳胶、TPE、 TPU或者PP等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复合材料,例如硅橡胶、复合塑料、改性软塑胶等制成,优选硅胶制成,硅胶具备耐磨和柔软的特性。使骨传导耳机佩戴后,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悬挂于人耳的耳根部位,由耳根部位支撑骨传导耳机,软性材料的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可提高骨传导耳机佩戴的适合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充电组件106,所述充电组件106嵌装于第一耳挂组件10,例如嵌装于第二壳体102或者第一壳体101,优选嵌装于第二壳体102,并与第一容纳腔01a内的控制电路组件104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组件106的结构以及其与第一壳体101或者第二壳体102的装配方式具有多种实施例。充电组件106可以为USB充电组件或者磁吸充电组件等。
以充电组件106为USB充电组件,且嵌装于第二壳体102的方式为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6等所示,第二壳体102的侧壁设有嵌槽1027,充电组件106嵌设于嵌槽1027内,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对应嵌槽1027的位置设有局部通孔3011,以供外部的充电器的USB充电插口穿过以插入充电组件 106。进一步地,所述局部通孔3011处设有可将局部通孔3011开启和封闭的孔塞3010,以在非充电期间,保护充电组件106。所述孔塞3010优选与第一装饰件301一体成型。USB充电组件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对其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充电组件106的装配位置,可以装配在第二壳体102的底侧面,左侧面或者右侧面,即嵌槽1027可设于第二壳体102的底侧面,左侧面或者右侧面,采用以上描述的同样方案,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及使用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装配角度和方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整体呈不规则的U型线状结构,包括电源线组件302、穿设于电源线组件302的弹性金属丝303,以及连接于弹性金属丝303两端的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弹性金属丝303 由具备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可以根据佩戴时的角度挤压后变形,能够更加贴合佩戴位置的角度和曲线,并具备一定的韧性,有更加好的抗压和抗变形能力,在用户使用时不容易将骨传导耳机损坏或者导致不可逆的变形。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被包围于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 中,且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局部伸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并分别通过打螺钉或者铆钉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壳体102(或者第一壳体101)和第四壳体202(或者第三壳体201),电源线组件302的芯线302b的两端分别伸进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后分别直接或者通过转接板206与控制电路组件104,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以及电池组件204等元件电性连接(具体可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具体地,所述电源线组件302的芯线302b的材质可以是漆包线或铁氟龙线等,芯线302b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导通的电路的需要而设定,可以有多根,例如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或者八根等。弹性金属丝303为一根完整或者多根拼接的具有弹性能性的金属丝(例如记忆金属丝)热压成型为一个不规则的U型,以支撑电源线组件整体形成弹性的U形线状结构,并通过弹性金属丝303连接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能够有效的增强骨传导耳机的弯折性能及结构的稳固性,在第一耳挂组件10和/或第二耳挂组件20 受到拉伸或弯折时能够有效的进行形变及弹性回复到原始的形状,不容易产生不可逆转的变形。并能够改善传统的骨传导耳机接触耳根的位置为塑胶材料在形变时产生破裂折断的易损坏的问题。
如图1、图5、图11等所示,弹性金属丝303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L型或O型或C型的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所述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分别卡设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以保证连接组件 30的两端与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分别具有供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以及芯线302b局部穿过并分别进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的所述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所述第一固定件304设有供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一弯钩3031卡入并勾挂于其内的第一固定槽3042,所述第二固定件404设有供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二弯钩3032 卡入并勾挂于其内的第二固定槽4042,从而将弹性金属丝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304设有供芯线302b 局部嵌入的第一容纳槽3041,所述第二固定件404设有供芯线302b局部嵌入的第二容纳槽4041。具体地,第一固定槽3042和第一容纳槽3041位于第一固定件304相背的两侧,第二固定槽4042和第二容纳槽4041则位于第二固定件404相背的两侧。且连接组件30与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 20装配完成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被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的内壁所包围或者夹持,使得第一弯钩3031被第一通道1026 的内壁和第一固定槽3042的槽壁所夹持,以避免第一弯钩3031脱离第一固定槽3042。同样道理,第二弯钩3032被第二通道2026的内壁和第二固定槽 4042的槽壁所夹持,以避免第二弯钩3032脱离第二固定槽4042。
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设有第一螺钉过孔 3044和第二螺钉过孔4044,有螺钉经第一螺钉过孔3044将第一固定件304 锁定于第一壳体101或者第二壳体102的内壁的第一螺纹连接孔1022,有螺钉经第二螺钉过孔4044将第二固定件404锁定于第三壳体201或者第四壳体 202的内壁的第二螺纹连接孔(未图示),保证连接组件30与第一耳挂组件 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的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地,弹性金属丝303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的连接方式除了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卡接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实施例,例如,可以采用模具内部成型的方式,具体可将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一弯钩3031 和第二弯钩3032嵌入模具内的定位处,合模后,往模具内注入熔融的塑胶或者五金(如铝合金或者镁合金等五金),成型后弹性金属丝303的两端直接与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融为一体,连接更加牢固。
如图1、图7、图8、图10、图12等所示,第二壳体102包括两侧敞开的第二壳主体1020以及装于第二壳主体1020背对第一壳体101的一侧的第一振膜105,所述第一振膜105将第二壳主体1020背向第一壳体101的一侧封闭,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传导面与第一振膜105固连(如粘接固连),以在使用时将产生的振动经第一振膜105传导给耳屏前侧的皮肤,进行声音的骨传导。如图1、图12等所示,所述第四壳体202包括第四壳主体2020 以及装于第四壳主体2020背对第三壳体201的一侧的第二振膜205,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的传导面与第二振膜205固连(如粘接固连),以在使用时将产生的振动经第二振膜205传导给耳屏前侧的皮肤,进行声音的骨传导。
如图1、图7、图8、图10、图12等所示,第一振膜105为截面呈U型的壳状结构,其围壁的端部延伸出第一倒扣边1054,第二壳主体1020中设有与第一倒扣边1054相适的第一环形槽10201,第一倒扣边1054卡入第一环形槽10201中,并胶粘固定于第一环形槽10201中,第一倒扣边的设置可使第一环形槽10201涂覆胶水的面积加大,从而使自动化涂覆胶水时也更容易作业,粘接更加牢固。
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朝向第一壳体101的一侧(即内壁)设有环形的第一台阶槽1051,所述第一振膜105部分卡入第一台阶槽1051中,卡入深度优选0.5-2mm,且第一振膜105的传导面的边缘与第一台阶槽1051的台阶面通过胶水固连。
一般而言,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在振动的过程中会向周围的环境传导声音,即除了佩戴者外,环境中的其他人也能听到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 所形成的声音,原因在于,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振动传导到临近的第一壳体101及第二壳体102时形成了共振,使声波在第一耳挂组件10的第一容纳腔01a内形成共鸣,并传播到外部空间,从而产生了漏音。为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振膜105的围壁设置成互呈100-155度夹角的两段,包括与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相连的第一倾斜段1052(即第一倾斜段1052 相对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倾斜)以及与第一倾斜段和第一倒扣边1054 相连的第一垂直段1053(即第一垂直段1053大致与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垂直),第一倾斜段1052形成第一振动臂,第一垂直段1053形成第二振动臂,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与耳屏前侧的皮肤弹性相抵触并相互挤压,使第一振膜105的第一倾斜段1052(即第一振动臂)产生第一形变,第一垂直段1053(即第二振动臂)产生第二形变,且第一振膜105一般由柔软的硅胶或者橡胶等材质制成,因而柔软的第一振臂和第二振动臂产生形变后能有效截断振动的传导,降低了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的谐振波的振动幅度,减少了漏音。具体地,第一振膜105的第一倾斜段1052和第一垂直段1053的壁厚优选0.5-1.2mm。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通过电源线与控制电路组件104,具体如何连接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第四壳主体2020与第二振膜205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参照第二壳主体1020 与第一振膜105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第一壳体101的结构有多种实施方式,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7、图 8、图10、图12等所示,第一壳体101包括覆盖体101b和第一壳主体101a, 第一壳主体101a背对第二壳体102的一侧设有第二台阶槽101a1,所述覆盖体101b固设于(例如通过胶水固设于)第二台阶槽101a1中,覆盖体101b 为软性塑胶材质,富有弹性。
示例性地,第一壳主体101a设有第一过孔101c,且第一壳主体101a至少一个延伸至第一过孔101c内的弹力臂1013,弹力臂1013设有向第一容纳腔01a内部方向延伸的触点1012,所述控制电路组件104的功能按键与相应的触点1012相对,第一过孔101c设于第一壳主体101a被覆盖体101b或者第一装饰件301覆盖的位置,从外部通过按压覆盖体101b或者第一装饰件 301对应触点1012的位置,可迫使相应的弹力臂1013弹形弯曲变形并驱使触点1012压迫控制电路组件104的相应功能按键,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组件 104相应功能的控制。
示例性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过孔101c设于第一壳主体101a被覆盖体101b覆盖的位置,弹力臂1013及触点1012被覆盖体101b覆盖,覆盖体 101b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外局部凸起T2、T6、T7,外局部凸起T2、T6、T7 的位置加厚加硬,覆盖体101b的外局部凸起T2、T6、T7对应的内表面位置设置有内局部凸起T4,内局部凸起T4端面直接与触点1012接触,按压外局部凸起T2、T6、T7时能够通过触点1012将力传导给控制电路组件104的相应功能按键,以实现控制电路组件104相应功能的控制。
进一步地,覆盖体101b的内壁设置有局部内凹T1,以减少按压外局部凸起T2、T6、T7时所受的弹性变形阻力,起到保护弹力臂1013的作用,局部内凹T1的厚度为0.3mm,可选的也可以设置为厚度0.5mm,以满足不同的手感要求。
在本实施案例中,功能按键主要控制骨传导耳机的功能,功能按键有多个,例如:有多功能按键1042,按压对应的外局部凸起T2可以实现开关机功能、拨打挂断电话功能、播放暂停音乐的播放功能、双击激活智能语音功能、连接蓝牙移动设备、蓝牙通讯等。有加音量按键1041,按压对应的外局部凸起T7可以实现音量增加、长按可以实现上一曲播放的功能。有减音量按键1043,按压对应的外局部凸起T6可以实现减少音量,长按可以实现下一曲播放的功能。应当说明的是,根据骨传导耳机模式选择的不同,功能按键的顺序可以调整,且根据骨传导耳机的不同功能的设计选择,功能不限于此。功能按键的数量根据功能的需要也不限于此,功能按键可以拓展为触摸按键、敲击按键,不限制实现的形式。
具体地,所述覆盖体101b为外凸的弧形罩状结构,其连缘有向第二台阶槽101a1延伸的凸部101b1,并通过凸部与第二台阶槽101a1固连,以使覆盖体101b与弹力臂1013之间形成按压空间,功能按键集成在控制电路组件 104。
如图11所示,可以理解地,控制电路组件104的操控部位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耳挂组件10被第一装饰件301包覆的位置,即所述第一壳体101和/或第二壳体102被第一装饰件301包覆的位置单独或者共同设有第二过孔 101d,第一装饰件301的外表面对应功能按键的位置设有外部凸起T9、T10,第一装饰件301的内表面设有对应的内部凸起T11、T12,内部凸起T11、T12 的末端接触相应的功能按键(当然,也可以存在小间隙而不接触),内部凸起T11、T12的周边有局部内凹T8,装饰件301整体为软性材质。在本实施案例中,功能按键主要控制骨传导耳机的功能,功能按键有多个,例如,有加音量按键1044,按压对应的外部凸起T9可以实现音量增加、长按可以实现上一曲播放的功能,有减音量按键1045,按压对应的外部凸起T10可以实现减少音量、长按可以实现下一曲播放的功能。具体可根据骨传导耳机模式选择的不同,各功能按键的位置可以调整,且根据骨传导耳机的不同功能的设计选择,功能按键的功能不限于此。功能按键的个数根据功能的需要不限于此,另外,功能按键可以拓展为触摸按键、敲击按键,不限制实现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金属丝303可以为单质的金属,也可以用多种材料的合金,例如弹簧钢、铝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钛合金、钛镍合金等弹性金属丝,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复合金属。弹性金属丝 303的圆形丝,规格可以采用直径大于0.3mm小于2mm,也可以类似规格的扁丝,扁丝的横截面的长度可选择大于0.3mm小于30mm,宽度大于0.3mm 小于30mm。弹性金属丝的长度根据需要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长度,例如长度范围为大于250mm小于500mm。
如图13、图24等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金属丝303可为一根完整的结构,也可以由多段拼接而成。例如,为了将弹性金属丝303更加精准的制作成一定U形不规则形态,可以由三段弹性的金属丝拼接为一体,三段金属丝分别为左金属丝3036、中间金属丝3037、右金属丝3035,中间金属丝3037长度大于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可选的,左金属丝3036 的长度和右金属丝3035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长度。可选的,左金属丝3036、中间金属丝3037、右金属丝3035的末端可以是方形,横截面可以为长方形,也可以是圆形。直径为大于0.3mm小于2mm,三段金属丝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或者全部不同,直径可以相同、部分相同或者全部相同。采用的金属材料可以选择例如弹簧钢、铝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钛合金、钛镍合金等。可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分别在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与中间金属丝3037之间注塑连接件61、62以将左金属丝 3036和右金属丝3035与中间金属丝3037连接为一体,连接件61、62可局部设置收纳槽611、621用以局部收纳芯线302b。可选的,连接件61、62也可以为单独的塑胶件,连接件61、62有孔刚好插入左金属丝3036、中间金属丝3037、右金属丝3035的末端,用紧配或者点胶的方式固定。形成一个更加适合佩戴,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U型不规则形态,以满足佩戴后,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更加贴合人的耳屏前侧的形态为准则。
如图17至图24等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线组件302 包括包裹层302a、包裹于包裹层302a内的芯线302b,所述包裹层302a设有可穿设弹性金属丝303的穿设孔302d,芯线302b包括多根导电线302f以及包覆导电线的外皮302e,芯线302b与穿设孔302d之间以及多根导电线302f 之间优选存在间隔,避免佩戴时因摩擦造导电线302f的损伤并造成局部短路的情况发生。穿设孔302d与弹性金属丝303相适或略大于金属丝303,具体可根据需要设定,以能兼顾制作和使用为佳。导电线302f可以为漆包线、铁氟龙线等材质,外周被绝缘软胶材质的外皮302e包覆。包裹层302a可以由单一材质的软性材料,例如硅胶、橡胶、乳胶、TPE、TPU、PP等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复合材料,例如硅橡胶、复合塑料、改性软塑胶等制成。外皮302e 的材质为软性材料,具体可以由单一材质的软性材料,例如硅胶、橡胶、乳胶、TPE、TPU、PP等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复合材料,例如硅橡胶、复合塑料、改性软塑胶等制成。
电源线组件302和弹性金属丝303之间的结合可以采用将弹性金属丝303和芯线302b放入模具进行注塑,形成包覆弹性金属丝303和芯线302b 的包裹层302a。但是这种结合方式存在效率低,且制作成本高的问题,例如针对不同规格的弹性金属丝303的长度以及形状,需要定制不同的模具进行注塑。
为此,可以采用下如方式,如图17至25等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线状的填充物长料302c-1和芯线长料302b-1连续送入线材成型模具12进行注塑,成型出将填充物长料302c-1和芯线长料302b-1包覆的包裹层长料302a-1,形成电源线组件长料302-1;
具体地,所述线材成型模具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的电缆的成型模具,这里不再对其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赘述,线材成型模具的浇注口对接注塑机的注塑端口14,注塑端口射出的熔融的成型材料经线材成型模具12的浇注口流入线材成型模具12,将芯线长料302b-1及填充物长料302c-1包裹,并成型形成所述包裹层长料302a-1。
所述填充物长料302c-1可以由尼龙或者类似性能的材料制成,其横截面与弹性金属丝303的横截面形状一致,且略大于弹性金属丝303的横截面积。填充物长料302c-1和芯线长料302b-1进入线材成型模具后,平行且具有一定间隔。
S2、从电源线组件长料302-1中裁切出所需长度的电源线组件302,并将包裹于其内的填充物302c抽出以形成穿设孔302d;
具体地,为了便于将填充物302c抽出以在电源线组件302形成穿设孔 302d,可在将填充物长料302c-1连续送入线材成型模具12之前,往填充物长料302c-1周壁粘上滑石粉13,具体可将填充物长料302c-1(当然,也可连同芯线长料302b-1)通过盛装于容器中的滑石粉13,以使滑石粉13粘于填充物长料302c-1表面,以提高填充物长料302c-1周壁的滑度,便于后续将填充物302c从电源线组件302中抽出。
S3、以弹性金属丝303没有弯折的一端为穿入端,将弹性金属丝303穿设于电源线组件302的穿设孔302d。
具体地,如弹性金属丝303为整体式结构时,为了使弹性金属丝303能穿设于穿设孔302d,U形不规则形态的弹性金属丝至少应有一端(例如后续具有第二弯钩3032的一端)先不弯折,穿设后再进行该至少一端的弯折操作 (例如弯折形成第二弯钩3032)。穿设后,弹性金属丝303的两端处于穿设孔302d外,电源线组件302根据弹性金属丝303的形状发生改变,整体形成 U形不规则形态。而如弹性金属丝由多段组成时,则可以将中间金属丝3037的任意一端作为穿设端,将穿中间金属丝3037设于穿设孔302d,穿设后,中间金属丝3037的两端位于穿设孔302d外,后续再进行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与中间金属丝3037的连接。
后续再进行弹性金属丝303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的连接,同时进行整体骨传导耳机的相应元部件之间的装配工作。
应当说明的是,充电组件106也可以改成设置在第二耳挂组件20上,并通过电池组件电性连接,具体的设置方式请参照充电组件106与第一耳挂组件10的装配方式。
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NFC无线充电的方式,即在第一容纳腔01a中设有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未图示),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集成于控制电路组件104或者与控制电路组件104电性连接,用于接收外部的NFC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未图示)发射的能量,并转换成直流电为电池组件204充电。NFC无线充电技术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对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和NFC无线充电发射装置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骨传导耳机,包括第一耳挂组件(10)、第二耳挂组件(20)、连接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的连接组件(30)、电池组件(204)、控制电路组件(104)以及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挂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01)以及与第一壳体(101)扣合的第二壳体(102),使第一耳挂组件(10)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控制电路组件(104)和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第一容纳腔(01a);所述第二耳挂组件(20)包括第三壳体(201)以及与第三壳体(201)扣合的第四壳体(202),使第二耳挂组件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电池组件(204)和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的第二容纳腔(02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101)至少有两根向第二壳体(102)方向延伸的第一公柱,第二壳体(102)的相应位置延伸有对应的第一母柱,第一公柱插入第一母柱可对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进行扣合定位,并通过螺钉(11)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固连,又或者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胶粘的方式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固连;第三壳体(201)至少有两根向第四壳体(202)方向延伸的第二公柱(2010),第四壳体(202)的相应位置延伸有对应的第二母柱,第二公柱插入第二母柱可对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进行扣合定位,并通过螺钉将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固连,又或者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胶粘的方式将第三壳体(201)和第四壳体(202)固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101)设有至少有一个第一T型通孔(1011),第二壳体(102)与第一T型通孔(101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丝盲孔(1023),有所述螺钉(11)局部穿过第一壳体(101)的第一T型通孔(1011)后,与第一螺丝盲孔(1023)旋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整体呈弧形的套状结构;或者均由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组成,且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相通,所述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分别设有供连接组件(30)的两端穿过并分别进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的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套于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的周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1026)设于第一壳体(101),或者设于第二壳体(102),又或者由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共同形成;由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共同形成时,所述述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对应的一侧分别延伸出弧形的第一拱起(1015)和第二拱起(10261),所述第一拱起(1015)和第二拱起(10261)扣合围成所述第一通道(102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拱起(1015)和第一壳体(101)的过渡处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的高度与第一装饰件(301)对应第一通道(1026)的位置的厚度一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当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均由套状的后部和环状的前部组成时,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侧壁分别设有相对的台阶,两个台阶共同围成第一内凹槽(U1),第一装饰件(301)环状的前部套设于第一内凹槽(U1)中,套状的后部套于连接组件(30)和第一通道(1026)。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组件(106),所述充电组件(106)嵌装于第一耳挂组件(10),并与第一容纳腔(01a)内的控制电路组件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充电组件(106)为USB充电组件,第二壳体(102)的侧壁设有嵌槽(1027),充电组件(106)嵌设于嵌槽(1027)内,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对应嵌槽(1027)的位置设有局部通孔(3011),所述局部通孔(3011)处设有可将局部通孔(3011)开启和封闭的孔塞(301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嵌槽(1027)设于第二壳体(102)的底侧面、左侧面或者右侧面。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连接组件(30)整体呈不规则的U型线状结构,包括电源线组件(302)、穿设于电源线组件(302)的弹性金属丝(303),以及连接于弹性金属丝(303)两端的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被包围于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中,且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局部伸入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并分别通过打螺钉或者铆钉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壳体(102)和第四壳体(202),电源线组件(302) 的芯线(302b)的两端分别伸进第一容纳腔(01a)和第二容纳腔(02a)后分别直接或者通过转接板(206)与控制电路组件(104),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以及电池组件(204)电性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弹性金属丝(303)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L型或O型或C型的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所述第一弯钩(3031)和第二弯钩(3032)分别卡设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04)设有供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一弯钩(3031)卡入并勾挂于其内的第一固定槽(3042),所述第二固定件(404)设有供弹性金属丝(303)的第二弯钩(3032)卡入并勾挂于其内的第二固定槽(4042),所述第一固定件(304)设有供芯线(302b)局部嵌入的第一容纳槽(3041),所述第二固定件(404)设有供芯线(302b)局部嵌入的第二容纳槽(4041),连接组件(30)与第一耳挂组件(10)和第二耳挂组件(20)装配完成后,第一固定件(304)和第二固定件(404)分别被第一通道(1026)和第二通道(2026)的内壁所包围或者夹持。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二壳体(102)包括两侧敞开的第二壳主体(1020)以及装于第二壳主体(1020)背对第一壳体(101)的一侧的第一振膜(105),所述第一振膜(105)将第二壳主体(1020)背向第一壳体(101)的一侧封闭,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的传导面与第一振膜(105)直接或者间接固连,所述第四壳体(202)包括第四壳主体(2020)以及装于第四壳主体(2020)背对第三壳体(201)的一侧的第二振膜(205),第二骨传导振动组件(203)的传导面与第二振膜(205)直接或者间接固连。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振膜(105)为截面呈U型的壳状结构,其围壁的端部延伸出第一倒扣边(1054),第二壳主体(1020)中设有与第一倒扣边(10540相适的第一环形槽(10201),第一倒扣边(1054)卡入第一环形槽(10201)中,并胶粘固定于第一环形槽(10201)中。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骨传导振动组件(103)朝向第一壳体(101)的一侧设有环形的第一台阶槽(1051),所述第一振膜(105)部分卡入第一台阶槽(1051)中,且第一振膜(105)的传导面的边缘与第一台阶槽(1051)的台阶面通过胶水固连。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振膜(105)的围壁设置成互呈100-155度夹角的两段,包括与第一振膜(105)的工作面段相连的第一倾斜段(1052)以及与第一倾斜段和第一倒扣边(1054)相连的第一垂直段(1053),第一倾斜段(1052)形成第一振动臂,第一垂直段(1053)形成第二振动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振膜(105)的第一倾斜段(1052)和第一垂直段(10530的壁厚为0.5-1.2mm。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101)包括覆盖体(101b)和第一壳主体(101a),第一壳主体(101a)背对第二壳体(102)的一侧设有第二台阶槽(101a1),所述覆盖体(101b)固设于第二台阶槽(101a1)中。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覆盖体(101b)为软性塑胶材质,第一壳主体(101a)设有第一过孔(101c),且第一壳主体(101a)至少一个延伸至第一过孔(101c)内的弹力臂(1013),弹力臂(1013)设有向第一容纳腔(01a)内部方向延伸的触点(1012),所述控制电路组件(104)的功能按键与相应的触点(1012)相对,第一过孔(101c)设于第一壳主体(101a)被覆盖体(101b)或者第一装饰件(301)覆盖的位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过孔(101c)设于第一壳主体(101a)被覆盖体(101b)覆盖的位置,弹力臂(1013)及触点(1012)被覆盖体(101b)覆盖,覆盖体(101b)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外局部凸起(T2、T6、T7),外局部凸起(T2、T6、T7)的位置加厚加硬,覆盖体(101b)的外局部凸起(T2、T6、T7)对应的内表面位置设置有内局部凸起(T4),内局部凸起(T4)端面直接与触点(1012)接触,按压外局部凸起(T2、T6、T7)时能够通过触点(1012)将力传导给控制电路组件(104)的相应功能按键。
2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1)和/或第二壳体(102)被第一装饰件(301)包覆的位置单独或者共同设有第二过孔(101d),第一装饰件(301)的外表面对应功能按键的位置设有外部凸起(T9、T10),第一装饰件(301)的内表面设有对应的内部凸起(T11、T12),内部凸起(T11、T12)的末端接触相应的功能按键。
2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弹性金属丝(303)由一根完整的结构或者由多段拼接而成,由多段组成时,三段金属丝分别为左金属丝(3036)、中间金属丝(3037)、右金属丝(3035),中间金属丝(3037)与左金属丝(3036)和右金属丝(3035)通过连接件(61、62)连接,连接件(61、62)局部设置收纳槽(611、621)用以局部收纳芯线(302b)。
2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电源线组件(302)包括包裹层(302a)、包裹于包裹层(302a)内的芯线(302b),所述包裹层(302a)设有可穿设弹性金属丝(303)的穿设孔(302d),芯线(302b)包括多根导电线(302f)以及包覆导电线的外皮(302e)。
2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的后端沿连接组件(30)延伸,并最终相连使第一装饰件(301)和第二装饰件(401)形成一体。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容纳腔(01a)中设有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NFC无线充电接收模块集成于控制电路组件(104)或者与控制电路组件(104)电性连接,用于接收外部的NFC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发射的能量,并转换成直流电为电池组件(204)充电。
CN202020461166.4U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骨传导耳机 Active CN2119090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1166.4U CN211909097U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骨传导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1166.4U CN211909097U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骨传导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09097U true CN211909097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2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61166.4U Active CN211909097U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骨传导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0909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096A (zh) * 2021-07-01 2021-10-08 深圳市三德大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15209273A (zh) * 2021-04-09 2022-10-18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5209283A (zh) * 2021-04-09 2022-10-18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9273A (zh) * 2021-04-09 2022-10-18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5209283A (zh) * 2021-04-09 2022-10-18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13490096A (zh) * 2021-07-01 2021-10-08 深圳市三德大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13490096B (zh) * 2021-07-01 2023-07-21 深圳市三德大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09097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07454492B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US8175315B2 (en) Headphone se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07493532B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07484054B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WO2020140450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JP7451736B2 (ja) イヤホン
CN211791964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连接组件
CN211702353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KR100878597B1 (ko) 이어폰
US20220400327A1 (en) Acoustic output apparatus and connection assembly
CN211702351U (zh) 骨传导耳机及其耳挂组件
CN211909153U (zh) 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CN212086435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11702349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11702350U (zh) 骨传导耳机及其机芯模组
CN211702348U (zh) 骨传导耳机及其耳挂组件
CN212086436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12086434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12463478U (zh) 一种耳机
CN211909098U (zh) 一种防水骨传导耳机
CN211909100U (zh) 一种耳挂式骨传导耳机
CN113596649A (zh) 骨传导耳机及其机芯模组
CN211909096U (zh) 一种防水骨传导耳机的第一骨传扬声装置
CN211909099U (zh) 防水骨传导耳机的第二骨传扬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