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7195U -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07195U
CN211907195U CN202020862982.6U CN202020862982U CN211907195U CN 211907195 U CN211907195 U CN 211907195U CN 202020862982 U CN202020862982 U CN 202020862982U CN 211907195 U CN211907195 U CN 2119071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conductive metal
magnetic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6298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琳
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086298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071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071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071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涉及无线电能传输,由多股绞线导电体、第一绝缘层、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第二绝缘层构成;多股绞线导电体构成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构成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线圈对设备空间占用过高的问题,而且还能在占用同等大小设备空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各个线圈自身的自感系数、品质因数以及线圈两两之间的互感系数、耦合系数,有效抑制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引起的高频损耗电阻过高问题,提升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电能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形式,其具备绿色、环保、便捷等一系列优势,在现代工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传统的电能传输一般采用输电网络,借助于电力电缆进行电能输送。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电能传输手段已无法满足譬如植入式设备、水下装置、移动终端等设备的需求。对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迫切需求,催生了许多类型的技术方案,包括电磁感应式、微波式、激光式、磁耦合谐振式等传输技术。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最具前景与商业应用价值的中距离、中等功率、高效率的无线输电手段是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技术。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主要包括能量发送端跟接收端两大部分,其核心组件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与谐振电容。由于谐振电容具有很高的品质因数,其高频损耗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最核心的技术难点在于研发高性能的能量传输线圈。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均采用四线圈结构模式,即激励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负载线圈。四线圈结构相较于双线圈结构的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MCI-WPT)系统由于额外增加了两个线圈,小型化器件以及对于设备空间要求较高的精密仪器等应用场景下,为安装线圈所能预留的设备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过多的线圈无疑对设备空间占用太大。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小线圈对设备空间的占比,发射端与接收端两组线圈,两两之间均采用同轴共面的排布方式。一般来说,在设备空间有限情况下为了保证发射线圈、接收线圈的性能要求,常规的做法是降低激励线圈、负载线圈的性能,即减少激励线圈、负载线圈的匝数用来增加发射线圈、接收线圈的匝数。此时,由于激励线圈、负载线圈的匝数较少,降低了它们与发射线圈、接收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度,并且这种做法不可避免的降低了线圈两两之间的耦合系数、互感系数等重要性能指标,进而影响了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所以现有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严重制约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包括多股绞线导电体、第一绝缘层、导电金属薄层、第二绝缘层;所述导电金属薄层的开口带有角度;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导电金属薄层的材质均为银、铜、铝或其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金属薄层的厚度等于高频系统工作频率下所使用导电材料集肤深度的π/2倍。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金属薄层开口角度范围在0°~360°之间,不包括 0°或360°。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金属薄层的位置,位于第一绝缘层表面的任意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金属薄层在第一绝缘层表面不同位置的总数量,为至少一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金属薄层在第一绝缘层表面不同位置由多片组成时,不同片导电金属薄层为相同开口角度或不同开口角度中的任意一种方式。
更进一步地,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绕制采用的电磁线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中的任意一种。
更进一步地,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相邻匝间距为固定或逐渐变窄或变宽中的任意一种方式。
更进一步地,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为螺线管式线圈、平面螺旋式线圈或平面矩形线圈中的任意一种;
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形状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对设备空间占用过高,造成设备体积过大或者其它元器件所需安装空间严重受限,无法满足技术进步需要的问题;
解决了现有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在设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普遍采用减少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匝数以挪出部分空间用来增加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匝数的做法,造成四个线圈的性能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制约,导致各个线圈自感系数较小、品质因数较差的问题;
解决了传统发射线圈与激励线圈(或接收线圈与负载线圈)之间存在一定的气隙,增大了漏磁,降低了相互之间的互感及耦合系数,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
解决了现有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由于空间受限,进而会造成线圈匝数较少的情况,导致激发出的磁场强度较弱,能量交换效率偏低的问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电磁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横截面为矩形的电磁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新型实施例中由圆形截面电磁线绕制的固定匝间距平面螺旋式线圈示意图;
图4是本新型实施例中由矩形截面电磁线绕制的固定匝间距平面螺旋式线圈示意图;
图5是本新型实施例中由圆形截面电磁线绕制的固定匝间距螺线管式线圈示意图;
图6是本新型实施例中由矩形截面电磁线绕制的固定匝间距平面矩形式线圈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为多股绞线导电体、2为第一绝缘层、3为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4为第二绝缘层、5为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6为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至图6,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包括多股绞线导电体1、第一绝缘层2、导电金属薄层3、第二绝缘层4;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的开口带有角度;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
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构成的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不仅能够满足高频条件下高频损耗电阻最小的要求,而且符合实际能量传输时对导体的载流量需求,并能在提高线圈综合性能的前提下,将励线圈(或负载线圈)的尺寸大小最优化,使其占据最小的设备空间;
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同时也使内侧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充分处于交变电磁场中,线圈之间耦合效果更好;多股绞线导电体1能够有效抑制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引起高频损耗电阻增加对线圈品质因数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对设备空间占用过高,造成设备体积过大或者其它元器件所需安装空间严重受限,无法满足技术进步需要的问题;
解决了现有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在设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普遍采用减少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匝数以挪出部分空间用来增加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匝数的做法,造成四个线圈的性能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制约,导致各个线圈自感系数较小、品质因数较差的问题;
解决了传统发射线圈与激励线圈(或接收线圈与负载线圈)之间存在一定的气隙,增大了漏磁,降低了相互之间的互感及耦合系数,系统整体的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
解决了现有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由于空间受限,进而会造成线圈匝数较少的情况,导致激发出的磁场强度较弱,能量交换效率偏低的问题。
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导电金属薄层3的材质均为银、铜、铝或其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的厚度等于高频系统工作频率下所使用导电材料集肤深度的π/2倍。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开口角度范围在0°~360°之间,不包括 0°或360°,尤其以90°~150°之间为最佳。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的位置,位于第一绝缘层2表面的任意位置。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在第一绝缘层2表面不同位置的总数量,为至少一片。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在第一绝缘层2表面不同位置由多片组成时,不同片导电金属薄层为相同开口角度或不同开口角度中的任意一种方式。
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绕制采用的电磁线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相邻匝间距为固定或逐渐变窄或变宽中的任意一种方式。
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为螺线管式线圈、平面螺旋式线圈或平面矩形线圈中的任意一种;
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形状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绕制线圈所需的电磁线采用两种不同形式的导电材料,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采用多股绞线导电体。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由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构成,由于高频条件下导体存在集肤效应现象,导体实际导电作用主要由表面部分承担,因此可以在保证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绕制线圈所需的实心导体简化为薄层结构。构造特定开口角度的作用在于使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内侧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更好的处于开放的交变磁场空间中,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发射端(或接收端)线圈之间进行能量传递。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与负载线圈)紧密贴合,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实现有效电气隔离,大大节省了设备空间。
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采用多股绞线导电体绕制,能够很好的消除高频条件下由于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引起的高频损耗电阻增加,线圈品质因数下降的问题。所述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由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构成,使得其占据的设备空间达到最小化且匝数始终与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保持一致,因此各个线圈均能保证最大的匝数,具有最高的自感系数。同时,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其厚度选择,基于高频条件下导体高频损耗电阻值最小的点,一般取集肤深度的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倍,而开口角度主要基于载流量以及线圈之间互感两个重要因素进行选择,一般为大于0°并小于360°,且以90°~150°之间为最佳。所述结构及材料的采用,能够使各个线圈均能取得最佳的品质因数。
如前所述,由于本发实用新型中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与负载线圈)紧密贴合,它们导体之间的间隙仅为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因此能够将漏磁通量降到最小,达到最佳耦合状态,获得最高的耦合系数及互感值。
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在特定大小设备空间中能够保证最多的线圈匝数,因此在通过同等大小的电流时,相较于传统方式下的线圈,本实用新型所述传输线圈自感值均很高,所以激发出的磁场强度也越强,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磁场相互作用距离相应也更远,能量传输的效率也更高。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绕制所述传输线圈的电磁线横截面结构是:
由中心向外依次为多股绞线导电体1、第一绝缘层2、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第二绝缘层4;所述第一绝缘层2涂覆于多股绞线导电体1外表面,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位于第一绝缘层2外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4涂覆于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外表面。由上述电磁线绕制成螺线管式、平面螺旋式或平面矩形式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在实际电路中,激励线圈连接至系统发射端高频逆变电源,发射线圈与谐振电容相连构成LC谐振回路,负载线圈连接至系统接收端整流电路,接收线圈与谐振电容相连构成LC谐振回路。系统工作时,发射端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构成的激励线圈中通过高频电流,进而在线圈所在空间形成高频的交变磁场,由于外侧激励线圈采用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内侧发射线圈便处于开放的磁场空间。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可知,该磁场将在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构成的发射线圈中感生出同频率的感应电动势,进而形成同频率交流电流,该电流最终引起LC谐振回路产生谐振状态。按照耦合模理论,由于发射端LC谐振回路与接收端LC谐振回路具有相同的电气参数,发射端的电能量就会源源不断传送至接收端,最后由所述接收线圈按照电磁感应效应传递给所述负载线圈。
为提高线圈品质因数,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一般均采用较高的工作频率。系统工作时线圈中流过高频的交流电流,由于集肤效应的作用,电流将集中分布于线圈导体表面,因此采用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即可实现与同等体积大小的实心导体一样的导电作用。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其厚度为导体高频交流电阻最小时的厚度,此厚度不仅能够实现导体自身高频交流电阻最低,而且也能够满足线圈功率输送时对导体本身载流量的要求。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能够有效利用集肤效应原理,在保证线圈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激励线圈(与负载线圈)的几何尺寸实现最优化。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其具有的开口角度构造不仅能够使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构成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充分处于开放的磁场空间,而且还能与所述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之间取得最大的互感系数。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构成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其使用多股绞线之目的在于消除高频时由邻近效应与集肤效应引起高频损耗电阻增加,对线圈自身品质因数的影响。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与负载线圈)贴合的十分紧密,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的互感系数、耦合系数均很高,能量传递损耗较小,但是贴合过于紧密时线圈之间的邻近效应就会十分明显,因此通过使用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就能很好的消除邻近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为平面螺旋式线圈(如图3),绕制线圈所用电磁线的横截面为圆形层状结构,其截面的直径为3mm,如图1所示:
包括多股绞线导电体1、第一绝缘层2、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第二绝缘层4。
本实施例中设计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工作频率为750KHz,多股绞线导电体1的股数为120股,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厚度为0.120mm,开口角度为110°。所述第一绝缘层2涂覆在多股绞线导电体1外表面,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使用NCVM不导电电镀工艺镀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外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
4涂覆于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外表面。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材质为铜,所述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4成分为聚氨酯。本实施例中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内半径为10mm,外半径为30mm,相邻每匝之间距离为1.25mm,匝数为5匝。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为平面螺旋式线圈(如图4),绕制线圈所用电磁线的横截面为矩形层状结构,其截面的长度为3mm,高度为2mm,如图2所示:
包括多股绞线导电体1、第一绝缘层2、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第二绝缘层4。
本实施例中设计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工作频率为750KHz,多股绞线导电体1的股数为120股,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厚度为0.120mm,开口角度为110°。所述第一绝缘层2涂覆在多股绞线导电体1外表面,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使用NCVM不导电电镀工艺镀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外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4涂覆于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外表面。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材质为铜,所述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4成分为聚氨酯。本实施例中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内半径为10mm,外半径为30mm,相邻每匝之间距离为1.25mm,匝数为5匝。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为螺线管式线圈(如图5),绕制线圈所用电磁线的横截面为圆形层状结构,其截面的直径为3mm,如图1所示:
包括多股绞线导电体1、第一绝缘层2、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第二绝缘层4。
本实施例中设计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工作频率为750KHz,多股绞线导电体1的股数为120股,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厚度为0.120mm,开口角度为110°。所述第一绝缘层2涂覆在多股绞线导电体1外表面,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使用贴片技术紧密粘贴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外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4涂覆于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外表面。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材质为铜,所述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4成分为聚氨酯。本实施例中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直径为40mm,相邻每匝之间距离为0.1mm,匝数为5匝。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为平面矩形式线圈(如图6),绕制线圈所用电磁线的横截面为矩形层状结构,其截面的长度为3mm,高度为2mm,如图2所示:
包括多股绞线导电体1、第一绝缘层2、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第二绝缘层4。
本实施例中设计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系统工作频率为750KHz,多股绞线导电体1的股数为120股,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厚度为0.120mm,开口角度为110°。所述第一绝缘层2涂覆在多股绞线导电体1外表面,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使用贴片技术紧密粘贴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外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4涂覆于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外表面。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材质为铜,所述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4成分为聚氨酯。本实施例中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内半径为10mm,外半径为30mm,第一匝与第二匝之间距离为0.5mm,依次往后间距逐次递增0.5mm,匝数为5匝。
上述实施例中:
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矩形导体可以应用于柔性印刷PCB线圈,方便线圈小型化设计。
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的股数多少取决于系统的工作频率高低,系统工作频率越高则股数越多,反之亦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也可尽可能选择股数较多者,因其股数越多对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引起的高频损耗电阻抑制效果越明显,上述实施例中均为120股。
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材料为铜、银、铝或其合金中的任意一种,上述实施例中均为铜。
所述第一绝缘层2和第二绝缘层4为聚醛、聚氨酯、聚酯亚胺、聚酰胺、聚酯亚胺中的任意一种构成,使多股绞线导电体1与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产生良好的绝缘,并且使所述激励线圈牢固固定在发射线圈上(或负载线圈牢固固定在接收线圈上),上述实施例中均为聚氨酯。
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构成材料为铜、银、铝或其合金中的任意一种,上述实施例中均为铜。
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其厚度为系统工作频率时集肤深度的倍,厚度选择主要为了兼顾高频条件下导体的损耗电阻以及实际使用中功率输送的载流量需求,上述实施例中均为0.120mm。
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其开口角度为0°~360°(不包括0°及360°),且以90°~150°之间为最佳,因为在90°~150°之间时能够取得最佳的耦合系数与最大的互感系数,同时高频损耗电阻最小能量传递损耗更低,并能够满足载流量的实际需要,上述实施例中开口角度均为110°。
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的位置,可以处于第一绝缘层2表面的任意方位,上述实施例中均为沿水平面背离线圈中心一侧。
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在所述第一绝缘层2表面不同位置的数量,可以是一片或两片及以上的任意一种组成方式,上述实施例中均为一片。
所述特定开口角度特定厚度导电金属薄层3在所述第一绝缘层2表面不同位置由多片组成时,不同片导电金属薄层为相同开口角度或不同开口角度中的任意一种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股绞线导电体(1)、第一绝缘层(2)、导电金属薄层(3)、第二绝缘层(4);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的开口带有角度;
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激励线圈或负载线圈,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构成所述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绞线导电体(1)、导电金属薄层(3)的材质均为银、铜、铝或其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的厚度等于高频系统工作频率下所使用导
电材料集肤深度的π/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开口角度范围在0°~360°之间,不包括 0°或3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的位置,位于第一绝缘层(2)表面的任
意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在第一绝缘层(2)表面不同位置的总数量,为至少一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金属薄层(3)在第一绝缘层(2)表面不同位置由多片组成时,不同片导电金属薄层为相同开口角度或不同开口角度中的任意一种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绕制采用的电磁线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
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相邻匝间距为固定或逐渐变窄或变宽中的任意一种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为螺线管式线圈、平面螺旋式线圈或平面矩形线圈中的任意一种;
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形状相同。
CN202020862982.6U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Active CN2119071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2982.6U CN211907195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2982.6U CN211907195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07195U true CN211907195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1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62982.6U Active CN211907195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071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317914A (ja) 空芯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回路ユニット
CN110011427B (zh) 一种复合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WO2020029664A1 (zh) 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CN110301019B (zh) 一种变压器及开关电源
CN109215992A (zh) 磁性组件及包含该磁性组件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108270078B (zh) 一种高效率无线充电接收天线
CN105429309A (zh)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及其制造方法
Qiu et al. Design of toroidal inductors with multiple parallel foil windings
CN104868569A (zh) 用于无线充电的电磁组件
US10692646B2 (en) Single litz wire transformers
CN112865337A (zh) 一种能实现多自由度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JP2011222617A (ja) インダクタ用線材およびインダクタ
CN109087798B (zh)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件
CN110211779A (zh)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感应线圈
CN211907195U (zh) 一种高频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
CN209515410U (zh)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感应线圈
CN111092497B (zh) 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及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1630585B (zh) 导磁线和导电线混绕的分布式绕组柔性变压器
KR19990007244A (ko) 트랜스
KR20180132205A (ko) 무선전력 전송모듈
US20100188184A1 (en) Inductor and core member thereof
CN109411210B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WO2023279639A1 (zh) 线圈、无线充电发射、接收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0575469U (zh) 射频变压器及电器
CN217642878U (zh) 一种电磁耦合能量传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