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54313U -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54313U
CN211854313U CN202020116767.1U CN202020116767U CN211854313U CN 211854313 U CN211854313 U CN 211854313U CN 202020116767 U CN202020116767 U CN 202020116767U CN 211854313 U CN211854313 U CN 211854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 exchanger
cooling system
evaporative cooling
indirect evapor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167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臣
苏经校
彭雨
林秦汉
王伯城
彭嘉异
周志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enling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167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54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54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54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包括壳体、压缩机和水箱,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新风口、回风口、送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换热单元、冷凝器、排风风机、蒸发器和送风风机,所述壳体内腔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和喷淋单元,所述换热器倾斜地设置于第一腔体内,所述喷淋单元设置于换热器的新风进风侧;所述第二腔体包括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冷凝器和排风风机沿排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上腔室内,所述蒸发器和送风风机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下腔室内;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喷淋单元和水箱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通过倾斜设置换热器,有效减小风道的阻力损失。

Description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间接蒸发冷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间接蒸发冷却系统通过新风与回风的换热及喷淋水对新风蒸发吸热,降温后的新风与回风换热实现制冷,其系统的整体能耗较低,节能减排,目前在市场上具有较为良好的运用前景;不同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内部的换热系统和喷淋系统的设置均有差别,换热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机组的外观结构和风机的选型,喷淋系统的安装位置影响到喷淋换热的效果以及机组是否存在吹水和渗水的风险;而现有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由于其换热系统的设置方式,存在风道沿程阻力损失较大的问题。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通过倾斜设置换热器,减小新风、回风由于风道转角较大造成的局部阻力损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缩机和水箱,所述壳体上分别开设有新风口、回风口、送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换热单元、冷凝器、排风风机、蒸发器和送风风机,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新风口和回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和喷淋单元,所述换热器倾斜地设置于第一腔体内,换热器与壳体下表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喷淋单元设置于换热器的新风进风侧;所述第二腔体包括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通过排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冷凝器和排风风机沿排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上腔室内;所述下腔室通过送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蒸发器和送风风机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下腔室内;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喷淋单元和水箱连接。
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45度。
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所述喷淋单元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喷淋器,所述喷淋器与壳体下表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大小相等。
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所述换热器为板式全热换热器。
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还包括回风过滤网,所述回风过滤网设置于回风口上。
所述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还包括新风过滤网,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于新风口上。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换热器倾斜设置,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经过换热器形成交叉的X形流路进行换热,减小了由于风道转角较大造成的局部阻力损失;此外,倾斜设置换热器,可节省空间,使间接蒸发冷凝系统的整体布局更为紧凑,从而减少其外观尺寸;喷淋单元设置于换热器的新风进风侧,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且可解决系统漏水吹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壳体、11-新风口、111-新风过滤网、12-回风口、121-回风过滤网、13-排风口、14-送风口、21-换热器、22-喷淋单元、3-冷凝器、4-排风风机、5-蒸发器、6-送风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压缩机和水箱(图中未示出),所述壳体1上分别开设有新风口11、回风口12、送风口14和排风口13,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换热单元、冷凝器3、排风风机4、蒸发器5和送风风机6,所述壳体1的内腔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新风口11和回风口12与外部连通,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21和喷淋单元22,所述换热器21倾斜地设置于第一腔体内,换热器21与壳体1下表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喷淋单元22设置于换热器21的新风进风侧;所述第二腔体包括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通过排风口13与外部连通,所述冷凝器3和排风风机4沿排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上腔室内;所述下腔室通过送风口14与外部连通,所述蒸发器5和送风风机6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下腔室内;所述冷凝器3、蒸发器5和压缩机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喷淋单元22和水箱连接,水箱为喷淋单元提供水以实现喷淋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请参阅图1,图中的实心箭头的流向表示新风在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内的流向,空心箭头的流向表示回风在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内的的流向;新风通过新风口11进入换热器21,在换热器21的湿通道中冷却,喷淋单元22对进入换热器21的新风进行喷淋,降低新风温度,降温后的新风再经过冷凝器3,而后通过排风风机4和排风口13被排至室外;室内回风先通过换热器21的干通道,被换热器21的湿通道蒸发冷却带走热量,使其焓值降低,实现预冷的目标,初步降温后的回风再经过蒸发器5实现二次冷却,使回风温度进一步降低,而后,通过送风风机6和送风口14被送至室内环境中,经过两次降温的回风的温度可满足室内所需的环境工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换热器21倾斜设置,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经过换热器21形成交叉的X形流路进行换热,减小了换热后的新风、回风由于风道转角较大造成的局部阻力损失;此外,倾斜设置换热器21,可节省空间,使间接蒸发冷凝系统的整体布局更为紧凑,从而减少其外观尺寸;喷淋单元22采用下置安装的方式安装于换热器21的新风进风侧,喷淋单元22直接对进入换热器21的新风进行喷淋,可提高换热器21的换热效果,且可解决系统漏水吹水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5的出水端与压缩机连接,所述压缩机与冷凝器3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冷凝器3的出水端与蒸发器5的进水端连接,形成机械制冷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45度,即换热器21与壳体1下表面的夹角为45度,采用该角度进行换热器21的安装,新风和回风的进风量和出风量均匀,新风与回风的接触面积大,换热效果好,且换热器21安装后的稳定性较佳,占用空间小。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单元22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喷淋器,所述喷淋器与壳体1下表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大小相等,所述喷淋器的喷口朝向换热器21,对进入换热器21的新风进行喷淋,降低新风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21为板式全热换热器,板式全热换热器的板间距设置合理,内支撑小,具有沿程阻力小、风压损失小、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系统还包括回风过滤网121,所述回风过滤网121设置于回风口12上,设置回风过滤网121,提高进入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内的回风的洁净度,从而提高送至室内的气体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系统还包括新风过滤网111,所述新风过滤网111设置于新风口11上,设置新风过滤网111,提高进入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内的新风的洁净度,从而提高送至室内的气体的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缩机和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分别开设有新风口、回风口、送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换热单元、冷凝器、排风风机、蒸发器和送风风机,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新风口和回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和喷淋单元,所述换热器倾斜地设置于第一腔体内,换热器与壳体下表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喷淋单元设置于换热器的新风进风侧;所述第二腔体包括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通过排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冷凝器和排风风机沿排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上腔室内;所述下腔室通过送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蒸发器和送风风机沿送风方向依次设置于下腔室内;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喷淋单元和水箱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45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单元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喷淋器,所述喷淋器与壳体下表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大小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板式全热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风过滤网,所述回风过滤网设置于回风口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过滤网,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于新风口上。
CN202020116767.1U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Active CN211854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6767.1U CN211854313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6767.1U CN211854313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54313U true CN211854313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32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16767.1U Active CN211854313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543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3786A (zh) * 2021-06-22 2021-11-09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喷淋顺新风气流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CN114667042A (zh) * 2022-03-31 2022-06-24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3786A (zh) * 2021-06-22 2021-11-09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喷淋顺新风气流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CN114667042A (zh) * 2022-03-31 2022-06-24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1646B (zh) 蒸发制冷冷水机组
US7370490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full heat recovery
CN202254037U (zh) 蒸发冷却-风冷式直接膨胀机组复合空调机组
CN101629743B (zh) 采用多孔陶瓷蒸发冷却器的吊顶式蒸发冷却新风机组
CN105135572A (zh) 数据中心用热管复合热回收型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211854313U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CN102353112B (zh) 填料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9990411A (zh) 一种结合重力热管的立管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104613574A (zh)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02679478A (zh) 全新风式家用蒸发冷却空调窗机
CN201497089U (zh) 蒸发冷凝式机房空调
CN202392918U (zh) 一种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相结合的空调器
CN111295084A (zh) 一种使用冷凝器及蒸发器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202284834U (zh) 再循环紧凑型复合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211903809U (zh) 一种逆流式消雾节水冷却塔
CN109915968B (zh) 一种防堵塞的蒸发冷却结合机械制冷的空调机组
CN202546944U (zh) 一种全新风式蒸发冷却家用窗机
CN201476190U (zh) 多孔陶瓷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器组合吊顶式蒸发冷却机组
CN204678572U (zh) 基于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联合的空调机组
CN201191051Y (zh) 一种再循环管式露点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8826539A (zh) 管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器
CN210832318U (zh) 新风系统
CN104819536B (zh) 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相结合的热回收空调机组
CN111271986A (zh) 一种横流式消雾节水冷却塔
CN111895493A (zh) 空调系统、空调器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