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318U - 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32318U
CN210832318U CN201921986294.4U CN201921986294U CN210832318U CN 210832318 U CN210832318 U CN 210832318U CN 201921986294 U CN201921986294 U CN 201921986294U CN 210832318 U CN210832318 U CN 210832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outlet
fresh ai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62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飞
刘强
曾甫海
巩云
王悦怡
姚景升
吴俊�
卢军
李无言
石峰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to CN2019219862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32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32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32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能耗的新风系统,新风输出腔室的新风出口处安装有第一风机,排风输出腔室的排风出口处安装有第二风机;还包括空气热交换器和喷淋装置;空气热交换器分别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进口与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一出口与新风输出腔室相连通,第二出口与排风输出腔室相连通;喷淋装置包括水泵和喷淋器,水泵与喷淋器相连通;喷淋器安装在第一进口处。通过对排风加湿,使新风与加湿的排风在进行热交换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新风的温度,不仅能降低空气热交换器的能源消耗,还能减轻第一换热器的能源消耗,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还能在不同季节使用,用途广泛。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在密闭的室内一侧用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再从另一侧由专用设备向室外排出,在室内会形成“新风流动场”,从而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
现有的新风系统耗能在空调通风系统中占比较大,为了降低能耗,常用的方法有:降低新风量、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但是上述方法容易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能耗的新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风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新风输出腔室和排风输出腔室;所述新风输出腔室的新风出口处安装有第一风机,所述排风输出腔室的排风出口处安装有第二风机;还包括空气热交换器和喷淋装置;
所述空气热交换器分别设置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第一进口与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出口与新风输出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排风输出腔室相连通;
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水泵和喷淋器,所述水泵与喷淋器相连通;
所述喷淋器安装在第一进口处。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压缩机;
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一出口与新风输出腔室,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第二出口与排风输出腔室;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分别通过四通换向阀与压缩机相连通;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安装有节流阀。
进一步的,还包括水阀,所述水阀安装在水泵与喷淋器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安装在第二出口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能耗的新风系统,通过对排风加湿,使新风与加湿的排风在进行热交换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新风的温度,不仅能降低空气热交换器的能源消耗,还能减轻第一换热器的能源消耗,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还能在不同季节使用,用途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空气热交换器;101-第一进口;102-第二进口;103-第一出口;104-第二出口;2-新风输出腔室;201-新风出口;3-排风输出腔室;301-排风出口;4-第一风机;5-第二风机;6-水泵;7-喷淋器;8-压缩机;9-第一换热器;10-第二换热器;11-四通换向阀;12-水阀;13-排水管;14-喷淋腔室;15-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新风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新风输出腔室2和排风输出腔室3;所述新风输出腔室2的新风出口201处安装有第一风机4,所述排风输出腔室3的排风出口301处安装有第二风机5;还包括空气热交换器1和喷淋装置;所述空气热交换器1分别设置有第一进口101、第二进口102、第一出口103和第二出口104;所述第一进口101与第二出口104相连通,所述第二进口102与第一出口103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103与新风输出腔室2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104与排风输出腔室3相连通;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水泵6和喷淋器7,所述水泵6与喷淋器7相连通;所述喷淋器7安装在第一进口101处。
室内的空气为排风,室外的空气为新风。第一风机4为新风输送提供动力作用,第二风机5为排风输送提供动力作用。喷淋器7可以直接安装在第一进口101处;也可以在空气热交换器1上连接喷淋腔室14,喷淋器7安装在喷淋腔室14中。喷淋器7在水泵6的作用下,对排风进行加湿,加湿后的排风通过第一进口101进入空气热交换器1中。新风通过第二进口102进入空气热交换器1中。新风和加湿后的排风在空气热交换器1中进行热交换,包括两种热交换:第一种,排风本身与新风之间的热交换;第二种,排风夹杂的水分蒸发需要吸收热量,吸收新风的热量。两种热交换共同实现对新风的降温,降温效果好。热交换后的新风通过第一出口103排出,再通过新风输出腔室2的新风出口201输出到室内。热交换后的排风通过第二出口104排出,再通过排风输出腔室3的排风出口301输出到室外。
为了对输出到室内的新风进行温度的调节,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10和压缩机8;所述第一换热器9连通第一出口103与新风输出腔室2,所述第二换热器10连通第二出口104与排风输出腔室3;所述第一换热器9和第二换热器10均分别通过四通换向阀11与压缩机8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9和第二换热器10之间安装有节流阀15。四通换向阀11分别连通第一换热器9和压缩机8、第二换热器10与压缩机8。作为现有技术,四通换向阀11使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和第二换热器10中的流动方向相反;压缩机8能够在制冷剂回路中压缩驱动制冷剂;节流阀15能够根据负荷的变化,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在夏季使用时,第一换热器9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0为冷凝器。在冬季使用时,第一换热器9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0为蒸发器。
为了方便对喷淋装置进行控制,优选的,还包括水阀12,所述水阀12安装在水泵6与喷淋器7之间。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开启或者关闭水阀12。
空气热交换器1中,排风中夹杂的水分在吸收新风中的热量后蒸发,蒸发的水汽从第二出口104排出时,容易遇冷凝结,造成滴水。为了方便滴水排出,优选的,还包括排水管13,所述排水管13安装在第二出口104处。排水管13能够统一将凝结的水滴排出,防止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三种工况运行,具体包括:第一种工况为过渡季节工况,由于过渡季节的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差不大。开启空气热交换器1、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喷淋装置、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10和压缩机8均处于关闭状态。排风通过第一进口101进入空气热交换器1中,新风通过第二进口102进入空气热交换器1中,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新风从第一出口103进入新风输出腔室2进而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后的排风从第二出口104进入排风输出腔室3进而输送至室外。
第二种工况为夏季工况,开启空气热交换器1、喷淋装置、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10和压缩机8。喷淋装置对排风喷淋水雾进行加湿,新风和加湿后的排风在空气热交换器1中进行热交换。此时,既存在排风本身和新风之间的热交换,又存在排风中的水分蒸发吸收新风中的热量。新风在空气热交换器1和排风中水分蒸发的双重作用下降温,实现预降温处理,降温效果更好,能够减轻第一换热器9的能源消耗。热交换后的新风从第一出口103排出进入第一换热器9,即蒸发器。压缩机8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输送至冷凝器散热后成为常温常压的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节流阀15进入蒸发器,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制冷剂在吸收大量的热量后气化,气态制冷剂再次进入压缩机8开始下一个循环。新风在通过蒸发器时降温,达到送风温度后,再通过新风输出腔室2的新风出口201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后的排风从第二出口104排出进入第二换热器10,即冷凝器,冷凝器对排风进行进一步处理,再通过排风输出腔室3的排风出口301被输送至室外。
第三种工况为冬季工况,开启空气热交换器1、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10和压缩机8。喷淋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利用四通换向阀11,将制冷剂的流向调整为与夏季相反的模式,此时,第一换热器9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0为蒸发器。压缩机8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气体,输送至冷凝器中,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液化释放大量的热,液态制冷剂经节流阀15减压,进入蒸发器,液态制冷剂气化吸热,气态制冷剂再次进入压缩机8开始下一个循环。排风和新风在空气热交换器1中进行热交换后,热交换后的新风从第一出口103排出进入第一换热器9,即冷凝器,新风温度升高,达到送风温度后,再通过新风输出腔室2的新风出口201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后的排风从第二出口104排出进入第二换热器10,即蒸发器,蒸发器对排风进行进一步处理,再通过排风输出腔室3的排风出口301被输送至室外。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能耗的新风系统,通过对排风加湿,使新风与加湿的排风在进行热交换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新风的温度,不仅能降低空气热交换器的能源消耗,还能减轻第一换热器的能源消耗,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还能在不同季节使用,用途广泛。

Claims (4)

1.新风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新风输出腔室(2)和排风输出腔室(3);所述新风输出腔室(2)的新风出口(201)处安装有第一风机(4),所述排风输出腔室(3)的排风出口(301)处安装有第二风机(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热交换器(1)和喷淋装置;
所述空气热交换器(1)分别设置有第一进口(101)、第二进口(102)、第一出口(103)和第二出口(104);
所述第一进口(101)与第二出口(104)相连通,所述第二进口(102)与第一出口(103)相连通;
所述第一出口(103)与新风输出腔室(2)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104)与排风输出腔室(3)相连通;
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水泵(6)和喷淋器(7),所述水泵(6)与喷淋器(7)相连通;
所述喷淋器(7)安装在第一进口(101)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10)和压缩机(8);
所述第一换热器(9)连通第一出口(103)与新风输出腔室(2),所述第二换热器(10)连通第二出口(104)与排风输出腔室(3);
所述第一换热器(9)和第二换热器(10)均分别通过四通换向阀(11)与压缩机(8)相连通;
所述第一换热器(9)和第二换热器(10)之间安装有节流阀(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阀(12),所述水阀(12)安装在水泵(6)与喷淋器(7)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管(13),所述排水管(13)安装在第二出口(104)处。
CN201921986294.4U 2019-11-15 2019-11-15 新风系统 Active CN210832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6294.4U CN210832318U (zh) 2019-11-15 2019-11-15 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6294.4U CN210832318U (zh) 2019-11-15 2019-11-15 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32318U true CN210832318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52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6294.4U Active CN210832318U (zh) 2019-11-15 2019-11-15 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323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0781A (zh) * 2021-11-29 2022-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0781A (zh) * 2021-11-29 2022-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10781B (zh) * 2021-11-29 2023-0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14448U (ja) 全熱回収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CN106839220B (zh) 一种开式隧道通风模式下直膨式蒸发冷凝空调系统
CN201285125Y (zh) 热管与热泵相结合的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9373480B (zh) 一种蒸发冷却与蒸发冷凝相结合的节能净化空调系统
CN110748969A (zh) 空调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748970A (zh) 空调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2254208U (zh) 带有露点间接蒸发冷却风侧经济器的直接膨胀式空调机组
CN104613574A (zh)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05020807A (zh) 过冷型热泵式溶液调湿与蒸发冷却复合的空调系统
CN208998234U (zh) 结合蒸发冷却与蒸发冷凝的节能净化空调系统
CN210832318U (zh) 新风系统
CN207599917U (zh) 间接蒸发供冷装置
CN203687260U (zh) 一种适用于地铁站公共区的组合式整体空调机
CN211146705U (zh) 空调系统
CN205373127U (zh) 一种双温制冷及制热系统
CN109489160B (zh) 一种水蒸发制冷系统
CN210463393U (zh) 适用数据中心的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空调机组
CN211233112U (zh) 空调系统
CN210107612U (zh) 一种基于能源塔的节能型全新风空调装置
CN107246679B (zh)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式空调机组
CN209763405U (zh) 一种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组合式空调机组
CN208652784U (zh) 一种结合蒸发冷却技术与热泵的空调机组
CN107449076B (zh) 间接加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分体机空调系统
CN208887160U (zh) 一种自然冷源节能制冷系统
CN111811041A (zh) 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