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51887U -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51887U
CN211851887U CN202020137925.1U CN202020137925U CN211851887U CN 211851887 U CN211851887 U CN 211851887U CN 202020137925 U CN202020137925 U CN 202020137925U CN 211851887 U CN211851887 U CN 211851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urtain
dust
air supply
fre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79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川
陈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to CN2020201379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51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51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51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及方法,局部无尘空间由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和新风供给系统构成,所述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包括风幕发生器、送风管和风幕供风箱,所述风幕发生器为管状结构,其一侧开设送风槽,送风槽内均布若干导流叶片;所述风幕发生器的送风槽内吹出竖向射流风幕,风幕沿风幕发生器连线向外偏斜15‑20°的角度,以多个首尾密封连接的风幕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无尘空间;所述无尘空间的上方设置新风供给系统,由上至下向无尘空间内补充新鲜空气。

Description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职业病防治的空气隔尘领域,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尘肺病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矿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17年我国尘肺病新发病例22701例,较2009年翻番;截至2018年底,我国职业性尘肺病报告人数超过87.3万例,其中62.52%都集中在矿山作业行业。近些年,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岩石巷道数量的增多,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煤矿尘肺病现象之所以如此严峻,是因为煤矿粉尘治理存在以下五大难点:(1)粉尘浓度高,可高达3000 mg/m³,(2)小粒径粉尘比重大,粒径小于2.5μm的粉尘可达50%,(3)粉尘运移速度快,集尘难,运移速度可到5m/s,(4)尘源点发散,处处产尘,(5)井下空间狭小,设备布置受限。
现有煤矿粉尘治理方式主要有口罩隔尘、喷雾降尘、泡沫抑尘、通风排尘以及除尘器除尘。口罩隔尘是个体防护的最后屏障,具有较高的隔尘效果,但是存在容尘量小、呼吸阻力大及影响工作人员交流等诸多问题。喷雾降尘和泡沫抑尘属于开放式除尘,由于较高的粉尘运移速率,对粉尘的捕集效率有限。抽出式通风排尘能够有效的将粉尘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但是不适用于瓦斯矿井。除尘器除尘结合了通风和除尘器,是目前煤矿主要采用的粉尘治理技术。除尘器除尘核心技术包括控尘系统和除尘器,现有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但是控尘效果较低,是制约煤矿井下除尘系统高效运行的瓶颈技术。
通风是掘进工作面最重要的排、控尘方式,可很大程度的控制粉尘产生后的扩散和流动,结合除尘系统,可达到较好的空气净化效果。但在掘进工作面的小空间内,通风排尘无法避免在较短形成内实现含尘空气的完全捕收并送入除尘器净化,导致掘进工作面司机和指挥人员处于含尘气流的侵袭氛围,威胁该区域作业人员健康。
现有通风排控尘方法主要有压入式通风排尘、长压短抽控尘、附壁风筒工艺控尘和压风分风控尘等方式。其中压入式通风排尘骨架风筒处、掘进机司机处和掘进机机尾后的粉尘浓度均超过300 mg/m3;长压短抽控尘方式掘进机司机处和掘进机后方的粉尘浓度均超过100 mg/m3;附壁风筒工艺控尘能较好的控制掘进面粉尘向巷道扩散,使掘进机后方的粉尘浓度降至32 mg/m3,但掘进机司机处的粉尘浓度高于100 mg/m3,粉尘污染严重;压风分风控尘是将附壁风筒的压出风流进行分风,当分风量为40%的时候,掘进机司机处的粉尘浓度能达到较低的22 mg/m3,但指挥岗位处空气中粉尘浓度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可以看出,这四种方式能有效将粉尘控制在掘进机前方附近位置,在向巷道进一步扩散过程中被除尘系统净化。但是,由于通风排、控过程需要必要的流动空间才能将粉尘产生后携带进入吸尘口(或除尘器入口),这一必要的行程范围就是掘进面与掘进机尾部之间的这一有限空间,在这一空间内的活动人员就是掘进机司机和指挥岗位,他们几乎完全暴露在粉尘产生后被气流携带的整个行程中,这一问题成为这两个工作岗位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掘进施工全链条(全覆盖)防尘工作中的最后一个待突破难题。
此外,附壁风筒使用后,巷道局部通风方式发生改变,对高瓦斯突出矿井会产生潜在的瓦斯聚集风险,危及煤矿生产安全。对于附壁风筒技术还存在风筒随着掘进推进重复拆卸和安装、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装卸耗时长的操作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煤矿的全岩、大断面巷道逐年增多,掘进过程的粉尘浓度剧增,所产生的呼吸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成分增高,对作业人员的致病性损伤几率成倍上升。由于断面增大,使用通风排、控尘所需风量提升,风流在掘进面空间内的行程和流动空间变大,现有的通风排、控尘效果进一步降低,掘进机司机和指挥岗位暴露危险更大。
目前防护这两个工位的方法也有如单风幕隔尘等方法,但均只从迎流方向考虑粉尘的控制,在其它非干预方向影响微弱,在有压风和排风同时存在的复杂气流流动掘进面,对掘进机司机和指挥岗位的保护进一步削弱。
本实用新型弥补了现有通风排、控尘方法对掘进机司机和操作员工作位置粉尘排、控形成的盲区,通过在工位周围设置连续的空气幕墙,将操作工位狭小空间进行软密封,通过新风系统供给软密封空间无尘空气,最终在工位的狭小空间范围内形成一个局部无尘空间,在不影响工人操作和视野的前提下,将高浓度粉尘环境与工位操作空间有效隔离,防止粉尘对工人形成侵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掘进机司机和指挥岗位所处位置粉尘浓度高的的难题,发明了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局部无尘空间由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和新风供给系统构成,所述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包括风幕发生器、送风管和风幕供风箱,所述风幕发生器为管状结构,其一侧开设送风槽,送风槽内均布若干导流叶片;所述风幕发生器的送风槽内吹出竖向射流风幕,风幕沿风幕发生器连线向外偏斜15-20°的角度,以多个首尾密封连接的风幕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无尘空间;所述无尘空间的上方设置新风供给系统,由上至下向无尘空间内补充新鲜空气。
进一步,所述的风幕发生装置包括至少四根风幕发生器,每个风幕发生器竖直安装,沿顺时针方向,迎接迎面风流的风幕为第一风幕,风幕的方向沿同一方向旋转布置,形成封闭多边形空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风幕发生器的第一风幕正对送风风流。
更进一步的,所述风幕发生器的第一风幕与迎面风流形成45°、15°、20°的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风幕发生装置包括至少四根风幕发生器,每个风幕发生器竖直安装,迎接迎面风流的风幕为第一风幕、第二风幕,第一风幕、第二风幕之间存在一定夹角,将风流引向两侧,另有第三风幕、第四风幕至第N风幕分别承接第一风幕、第二风幕,最后围合成封闭的无尘空间。
所述风幕供风箱通过送风管连接于风幕发生器的顶部。所述新风供给系统包括新风供风箱和短程分风管组件,所述新风供风箱的一侧设置进风管,其底面均布长度相等的短程分风管组件,新风供风箱的进风端连接空气过滤器;所述风幕供风箱安装于新风供风箱的顶部,风幕发生器设置于新风供风箱的下方。
所述风幕发生器上端开口,下端封闭,开口端连接送风管;风幕发生器高1200-1800 mm,横截面内径根据风幕发生器高度不同设置范围为110-140 mm;所述送风槽长×高×宽为(1050mm-1650mm)×35mm×10 mm;所述导流叶片沿送风槽的长度均布,导流叶片间距为30-40 mm,折弯成圆弧形状,导流叶片靠近送风槽槽底一侧的切线与风幕发生器轴向夹角为45°,导流叶片靠近送风槽槽口一侧的切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20°-25°。
所述风幕供风箱内任何位置气流流动的速度不高于风幕发生器送风主管内气流速度的1/2。为风幕发生器提供风流,通风机向风幕供风箱送风,风幕供风箱向各风幕发生器均匀分风,风幕供风箱的尺寸可根据设备布置空间灵活设计。
所述空气过滤器选择商用防静电空气过滤器,按照常规通风设计,过滤器流量按照新风供风风量选择。其安装于新风供风箱前端,为新风供风箱提供清洁空气。
所述新风供风箱覆盖在无尘空间的顶部,其底部安装短程分风管组件,为短程分风管提供气流。短程分风管直径为20mm,向外突出10mm,在新风供风箱的布置密度为200-230个/m2,短程分风管的气流速度设置为4.2-8.4m/s。新风供风箱无尘空间顶部,设置一个进风口,短程分风管为新风出风口。新风供风箱的总体积设计原则为内部最小气流速度不大于4m/s,以保证整个短程分风管都能均匀送风。
所述短程分风管组件为圆管状,从上往下垂直送气,能够实现新风进入无尘空间极短距离后就能均匀分布在无尘空间的整个断面,保证新风从上到下的全覆盖,是实现无尘空间的关键环节。
局部无尘空间工作方法:风幕发生器由风幕供风箱供风,以沿风幕发生器连线向外偏斜15-20°的角度,按一定方向吹出平面射流风幕,风幕首尾衔接,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对掘进巷道流向掘进机司机的含尘气流形成隔离。局部无尘空间上方由短程分风管组件均匀送入新风,为局部无尘空间内补充新鲜空气。风幕射流速度为11.8-16.5m/s,短程分风管的气流速度为4.2-8.4 m/s。局部无尘空间能有效控制工作面含尘迎流对该空间的侵袭,在工作面迎流速度不大于2m/s的情况下,含尘浓度不超过500mg/m3的情况下,局部无尘空间内空气粉尘含量不高于2mg/m3。达到了既不影响操作人员视野,又能有效将操作人员所处空间有效隔离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矿井、隧道等掘进过程中,给掘进机司机和指挥岗位创造一个无尘的微小洁净空间,有效解决掘进工作面司机和指挥岗位暴露在高浓度粉尘中而患尘肺病的世界性难题。也适用于其他面源,如粉尘、异常气体等环境中对作业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尘肺等职业病的防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5为风幕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风幕供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风幕供风箱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矿井下使用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局部无尘空间由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1和新风供给系统2构成,所述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1包括风幕发生器1-1、送风管1-2和风幕供风箱1-3,所述风幕发生器1-1为管状结构,其一侧开设送风槽1-11,送风槽1-11内均布若干导流叶片1-12;所述风幕发生器1-1的送风槽1-11内吹出竖向风幕,风幕沿风幕发生器1-1连线向外偏斜11-20°的角度,以多个首尾密封连接的风幕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无尘空间,风幕引导送风风流形成环形气流,沿无尘空间外部流向某一特定方向;所述无尘空间的上方设置新风供给系统2,由上至下向无尘空间内补充新鲜空气。
如图1所示,所述风幕供风箱1-3通过送风管1-2连接于风幕发生器1-1的顶部。所述新风供给系统2包括新风供风箱2-1和短程分风管组件2-2,所述新风供风箱2-1的一侧设置进风管2-3,其底面均布长度相等的短程分风管组件2-2,新风供风箱2-1的进风端连接空气过滤器;所述风幕供风箱1-3安装于新风供风箱2-1的顶部,风幕发生器1-1设置于新风供风箱2-1的下方。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风幕发生器1-1上端开口,下端封闭,开口端连接送风管1-2;风幕发生器1-1高1200-1800 mm,横截面内径根据风幕发生器1-1高度不同设置范围为110-140 mm;所述送风槽1-11长×高×宽为(1050 mm-1650 mm)×35mm×10 mm;所述导流叶片1-12沿送风槽1-11的长度均布,导流叶片1-12间距为30-40 mm,折弯成圆弧形状,导流叶片1-12靠近送风槽1-11槽底一侧的切线与风幕发生器1-1轴向夹角为45°,导流叶片1-12靠近送风槽1-11槽口一侧的切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20°-25°。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风幕供风箱2-1内任何位置气流流动的速度不高于风幕发生器1-1送风主管内气流速度的1/2。为风幕发生器1-1提供风流,通风机向风幕供风箱2-1送风,风幕供风箱2-1向各风幕发生器1-1均匀分风,风幕供风箱2-1的尺寸可根据设备布置空间灵活设计。
所述空气过滤器选择商用防静电空气过滤器,按照常规通风设计,过滤器流量按照新风供风风量选择。其安装于新风供风箱2-1前端,为新风供风箱2-1提供清洁空气。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新风供风箱2-1覆盖在无尘空间的顶部,其底部安装短程分风管组件2-2,为短程分风管2-2提供气流。短程分风管2-2直径为20mm,向外突出10mm,在新风供风箱2-1的布置密度为200-230个/m2,短程分风管2-2的气流速度设置为4.2-8.4m/s。新风供风箱2-1无尘空间顶部,设置一个进风管2-3,短程分风管2-2为新风出风口。新风供风箱2-1的总体积设计原则为内部最小气流速度不大于4m/s,以保证整个短程分风管2-2都能均匀送风。
所述短程分风管2-2组件为圆管状,从上往下垂直送气,能够实现新风进入无尘空间极短距离后就能均匀分布在无尘空间的整个断面,保证新风从上到下的全覆盖,是实现无尘空间的关键环节。
局部无尘空间工作方法,如图2所示:
风幕发生器1-1由风幕供风箱2-1供风,以沿风幕发生器1-1连线向外偏斜15-20°的角度,按一定方向吹出平面射流风幕,风幕首尾衔接,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对掘进巷道流向掘进机司机的含尘气流形成隔离。局部无尘空间上方由短程分风管组件2-2均匀送入新风,为局部无尘空间内补充新鲜空气。风幕射流速度为11.8-16.5m/s,短程分风管2-2的气流速度为4.2-8.4m/s。局部无尘空间能有效控制工作面含尘迎流对该空间的侵袭,在工作面迎流速度不大于2m/s的情况下,含尘浓度不超过500mg/m3的情况下,局部无尘空间内空气粉尘含量不高于2mg/m3。达到了既不影响操作人员视野,又能有效将操作人员所处空间有效隔离的效果。
在现场工作中,局部无尘空间将在横向环境风流中工作,风幕产生的风流将受到环境风流的吹动而与原流动方向不一致。根据环境风流的量级,局部空间的平面射流风幕布置有所不同如图2-4所示。
实施方式1
在环境风流<0.5m/s时,环境风流的吹动对横流风幕的影响较小,以设置四个风幕发生器1-1为例,四个风幕发生器1-1的送风方式可按照首尾相连顺时针旋转方向排布,围合成一个正方形空间,第一风幕发生器A产生的风幕正挡住迎面风流,且第一风幕发生器A的送风槽相对于第一风幕发生器A与第二风幕发生器B之间的连线向外转动15~20度,在挡住迎面风的同时,将风流引向一侧。第一风幕发生器A、第四风幕发生器D的送风量可较第二风幕发生器B、第三风幕发生器C提高20%,以降低迎面风流对风幕的影响,如图2所示。
实施方式2
在环境风流0-1.0 m/s时,根据掘进机安装空间的需要情况,确定风幕发生器1-1的布置方式。以设置四个风幕发生器1-1为例,四个风幕发生器1-1排布成一个正方形,使其产生的风幕首尾相接,将第一风幕发生器A正对迎面风流,使其送风槽1-11与迎面风流呈一定角度,如对于迎面风流的方向顺时针45度-15~20度布置,将风流引向一侧,其中第三风幕发生器C、第四风幕发生器D送风柱送风量可较第一风幕发生器A、第二风幕发生器B送风量大20%,以提高逆向风流对抗迎面风流的干扰,如图3所示。
实施方式3
在环境风流1.0~2.0m/s时,环境风流对迎流风幕的影响作用较大,同样以四个风幕发生器1-1为例。第一幕发生器A正对迎面风流设置,其送风槽1-11相对于迎面风流的方向顺时针45度-15~20度布置,第三风幕发生器C与第四风幕发生器D与第一风幕发生器A形成等腰三角形布置,第一风幕发生器A的一侧设置第二风幕发生器B,第二风幕发生器2位于第一风幕发生器A与第三风幕发生器C的连线上,且其送风槽1-1与第一风幕发生器A的送风槽呈90度设置,将迎面风流向两侧引导,第三风幕发生器C与第四风幕发生器D的送风槽1-11的方向对称设置,指向等腰三形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第一风幕发生器A的方向相反。第三风幕发生器C、第四风幕发生器D送风柱送风量可较A、B送风量大20%,以提高逆向风流对抗迎面风流的干扰,如图4所示。
根据矿井气流方向和大小不同,无尘空间平面射流风幕的组合形式可根据上述3种情况进行相应选择。

Claims (9)

1.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局部无尘空间由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和新风供给系统构成,所述平面射流风幕发生装置包括风幕发生器、送风管和风幕供风箱,所述风幕发生器为管状结构,其一侧开设送风槽,送风槽内均布若干导流叶片;所述风幕发生器的送风槽内吹出竖向射流风幕,风幕沿风幕发生器连线向外偏斜15-20°的角度,以多个首尾密封连接的风幕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无尘空间;所述无尘空间的上方设置新风供给系统,由上至下向无尘空间内补充新鲜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幕发生装置包括至少四根风幕发生器,每个风幕发生器竖直安装,沿顺时针方向,迎接迎面风流的风幕为第一风幕,风幕的方向沿同一方向旋转布置,形成封闭多边形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幕发生器的第一风幕正对送风风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幕发生器的第一风幕与迎面风流形成45°、15°、20°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幕发生装置包括至少四根风幕发生器,每个风幕发生器竖直安装,迎接迎面风流的风幕为第一风幕、第二风幕,第一风幕、第二风幕之间存在一定夹角,将风流引向两侧,另有第三风幕、第四风幕至第N风幕分别承接第一风幕、第二风幕,最后围合成封闭的无尘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幕供风箱通过送风管连接于风幕发生器的顶部;所述风幕供风箱内任何位置气流流动的速度不高于风幕发生器送风主管内气流速度的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幕发生器上端开口,下端封闭,开口端连接送风管;风幕发生器高1200-1800 mm,横截面内径根据风幕发生器高度不同设置范围为110-140mm;所述送风槽长×高×宽为(1050mm-1650mm)×35mm×10 mm;所述导流叶片沿送风槽的长度均布,导流叶片间距为30-40 mm,折弯成圆弧形状,导流叶片靠近送风槽槽底一侧的切线与风幕发生器轴向夹角为45°,导流叶片靠近送风槽槽口一侧的切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20°-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供给系统包括新风供风箱和短程分风管组件,所述新风供风箱的一侧设置进风管,其底面均布长度相等的短程分风管组件,新风供风箱的进风端连接空气过滤器;所述风幕供风箱安装于新风供风箱的顶部,风幕发生器设置于新风供风箱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供风箱覆盖在无尘空间的顶部,其底部安装短程分风管组件,为短程分风管提供气流;短程分风管直径为20mm,向外突出10mm,在新风供风箱的布置密度为200-230个/m2,短程分风管的气流速度设置为4.2-8.4 m/s;新风供风箱无尘空间顶部,设置一个进风口,短程分风管为新风出风口;新风供风箱的总体积设计原则为内部最小气流速度不大于4 m/s,以保证整个短程分风管都能均匀送风。
CN202020137925.1U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Active CN211851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7925.1U CN211851887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7925.1U CN211851887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51887U true CN211851887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32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7925.1U Active CN211851887U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518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9976A (zh) * 2020-01-21 2020-05-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9976A (zh) * 2020-01-21 2020-05-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及方法
WO2021147644A1 (zh) * 2020-01-21 2021-07-2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及方法
CN111119976B (zh) * 2020-01-21 2024-05-24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19976A (zh)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及方法
CN101761337B (zh) 一种综掘面空气幕封闭除尘系统
CN110469360B (zh) 一种综掘工作面径向旋流屏蔽通风系统
CN207715171U (zh) 一种溜井卸矿口湿式除尘净化系统
CN211851887U (zh) 一种形成矿用局部无尘空间的装置
CN112879068B (zh) 综掘面大涡集尘-旋流布风分域系统及分域通风控尘方法
CN105971655B (zh) 综掘工作面风筒出风口全方位调控装置
CN110665326A (zh) 一种适用于掘进机的双螺旋吹吸集聚式雾幕控尘装置
CN104453979B (zh) 煤矿井下负压抽吸除尘工艺的改造方法
CN105971602A (zh) 综掘机机载除尘装置
CN113250729B (zh) 一种综掘面涡控-旋阻式分域通风控尘方法及系统
CN1869402A (zh) 用掘进机行巷道掘进时的通风设备
CN205805597U (zh) 综掘工作面风筒出风口全方位调控装置
CN106640178B (zh) 一种矿用tbm除尘系统及其除尘方法
CN204436293U (zh) 一种钻孔集尘罩
CN113944464B (zh) 一种边角煤全负压连采机采煤方法
CN213980854U (zh) 一种集成吸附式降尘结构的台车
CN110454210A (zh) 地铁长大出入场段线隧道防排烟系统
CN115726780A (zh) 一种适用于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工作面的粉尘治理系统
CN214787496U (zh) 一种竖井辅助平行三洞法隧道的施工通风结构
CN204783084U (zh) 复合型地下环廊防火装置
CN209637805U (zh) 帘式灭尘装置
CN205840876U (zh) 综掘机机载除尘装置
CN106321137A (zh) 综采工作面多通道通风系统及用于回撤支架的通风方法
CN104929673A (zh) 复合型地下环廊通道式防火分隔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