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44786U -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44786U
CN211844786U CN202020461922.3U CN202020461922U CN211844786U CN 211844786 U CN211844786 U CN 211844786U CN 202020461922 U CN202020461922 U CN 202020461922U CN 211844786 U CN211844786 U CN 211844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cycle
clamping part
outer rotor
pole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619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显绍
招志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4619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44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44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447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架,驱动机构与安装架连接,驱动机构用于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接触,以带动自行车的车轮转动;安装架包括调节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调节杆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调节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第二夹持部能够沿调节杆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第二夹持部设置有卡接部,调节杆设置有卡接配合部,卡接部能够与卡接配合部相配合,以使第二夹持部固定在调节杆上,其中,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夹持固定在自行车的车架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的车架,增强了适用性,安装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用于为自行车提供助力,以便于在上坡或长距离骑行时,节省骑行者的体力。目前,现有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结构复杂,而且只能适合某一特定款型的自行车,通用性不强,安装时需要将自行车上原有的部件进行拆卸或改装,再通过若干螺栓螺母固定,才能够将现有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固定在自行车上,安装过程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用性不强且安装过程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现有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的通用性不强且安装过程费时费力而导致的自行车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接触,以带动所述自行车的车轮转动;所述安装架包括调节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沿所述调节杆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有卡接部,所述调节杆设置有卡接配合部,所述卡接部能够与所述卡接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夹持部固定在所述调节杆上,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固定在所述自行车的车架上。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外转子电机和电池,所述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用于与所述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接触,所述电池与所述外转子电机连接,用于向所述外转子电机供电。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外转子电机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池的外壳通过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设置有定位部和公接头,所述电池的外壳设置有定位配合部和母接头,所述定位部能够与所述定位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插接在一起;所述定位部为定位杆,所述定位配合部为定位孔,所述定位杆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还包括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包括固定轴、摆动件和限位部,所述固定轴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摆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轴铰接,所述摆动件的另一端与外转子连接;所述调节杆与所述限位部铰接,且所述调节杆能够固定在所述限位部上;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摆动件的摆动范围,且所述限位部配置成在所述外转子电机工作时,将所述摆动件限位在使所述外转子与所述轮胎相接触的位置,在所述外转子电机停止工作时,将所述摆动件限位在使所述外转子与所述轮胎相分离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卡接配合部包括多个限位卡槽,多个所述限位卡槽沿所述调节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卡条,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卡条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中,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于所述第一导向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条的远离所述调节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能够将所述卡条压紧固定在所述限位卡槽中。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自行车电助力装置还包括导向杆、第二复位弹簧和压紧扳手,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转轴;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均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抵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的端面抵接;所述压紧扳手与所述转轴铰接,且所述压紧扳手能够使所述第一夹持部向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自行车电助力装置还包括遥控器,所述遥控器与所述外转子电机连接。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调节杆的内部设置有加长杆,所述加长杆能够相对于所述调节杆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加长杆能够与所述调节杆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外转子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纹,或所述外转子的外部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设置有网状结构或条纹结构。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包括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接触,以带动所述自行车的车轮转动;所述安装架包括调节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沿所述调节杆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有卡接部,所述调节杆设置有卡接配合部,所述卡接部能够与所述卡接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夹持部固定在所述调节杆上,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固定在所述自行车的车架上。
基于该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通过设置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采用卡接的方式将第二夹持部固定在调节杆上,从而实现将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夹持固定在自行车的车架上的目的,并保证驱动机构能够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接触;同时,针对不同的自行车,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夹持部在调节杆上的位置来改变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的车架,增强了适用性,在安装过程中,无需改装自行车,也无需使用螺栓螺母,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提高了使用方便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电池未示出);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中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中的第二夹持部与调节杆相配合的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中的离合装置的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中的调节杆与加长杆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中的加长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中的限位凸起限位于限位槽中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中的加长杆的平面朝向限位凸起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自行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轮胎;101-第一夹持部;102-第二夹持部;103-调节杆;104-限位卡槽;105-卡条;106-第一复位弹簧;107-第一导向孔;108-止挡部;109-导向杆;110-第二复位弹簧;111-转轴;112-偏心轮;113-把手;114-后下叉;115-外转子;116-壳体;117-电池;118-连接板;119-螺栓;120-螺纹孔;121-定位杆;122-定位孔;123-公接头;124-母接头;125-充电接口;126-USB接口;127-固定轴;128-第一限位部;129-第二限位部;130-连杆;131-圆形凸起;132-遥控器;133-连接孔;134-限位槽;135-限位杆;136-第二导向孔;137-加长杆;138-第四复位弹簧;139-限位凸起,140-第一环形槽;141-平面;142-圆弧面;143-第二环形槽;144-圆柱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架,驱动机构与安装架连接,驱动机构用于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100接触,以带动自行车的车轮转动;安装架包括调节杆103、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102,调节杆103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调节杆103的另一端与第一夹持部101连接,第二夹持部102能够沿调节杆103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第二夹持部102设置有卡接部,调节杆103设置有卡接配合部,卡接部能够与卡接配合部相配合,以使第二夹持部102固定在调节杆103上,其中,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夹持固定在自行车的车架上。
基于该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通过设置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采用卡接的方式将第二夹持部102固定在调节杆103上,从而实现将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夹持固定在自行车的车架上的目的,并保证驱动机构能够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100接触;同时,针对不同的自行车,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夹持部102在调节杆103上的位置来改变第二夹持部102与第一夹持部101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的车架,增强了适用性,在安装过程中,无需改装自行车,也无需使用螺栓螺母,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卡接配合部包括多个限位卡槽104,多个限位卡槽104沿调节杆10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卡接部包括第一复位弹簧106和卡条105,第二夹持部102设置有第一导向孔107,卡条105穿设于第一导向孔107中,第一复位弹簧106的一端于第一导向孔107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106的另一端与卡条105的远离调节杆103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106能够将卡条105压紧固定在限位卡槽104中。
具体而言,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节杆103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调节杆103的靠近第一复位弹簧106的一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锯齿状结构,相邻两个锯齿之间的凹陷即为限位卡槽104。
本实施例中,卡条105的长度方向与限位卡槽104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导向孔107为长圆孔,第一复位弹簧106为压缩弹簧,第一复位弹簧10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导向孔107的长度方向一致。当使用者向远离调节杆103的方向推动卡条105时,卡条105将第一复位弹簧106压缩,此时,卡条105脱离限位卡槽104,使得第二夹持部102能够沿调节杆103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当使用者将第二夹持部102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松开卡条105,卡条105在第一复位弹簧106的作用下能够向靠近调节杆103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卡条105卡接于与其位置相对应的限位卡槽104中。
本实施例中,卡条10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止挡部108,止挡部108不仅能够防止卡条105从第一导向孔107中滑出,而且便于使用者沿第一导向孔107的长度方向移动卡条105。可选地,止挡部108为止挡帽,止挡帽的端部的端面为球冠曲面,这样的方式能够防止划伤使用者的手。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自行车电助力装置还包括导向杆109、第二复位弹簧110和压紧扳手,导向杆109的一端与调节杆10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导向杆109的另一端设置有转轴111;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复位弹簧110均套设于导向杆109上,第二复位弹簧110的一端与第一夹持部101抵接,第二复位弹簧110的另一端与调节杆103的另一端的端面抵接;压紧扳手与转轴111铰接,且压紧扳手能够使第一夹持部101向靠近第二夹持部102的方向运动。
具体而言,导向杆109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在调节杆10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的位于调节杆103的另一端的端面的外轮廓的内部。压紧扳手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偏心轮112和把手113,可选地,偏心轮112和把手113一体成型,偏心轮112与转轴111铰接,偏心轮112的轴线与转轴111的轴线重合,当使用者绕转轴111的轴线扳动把手113时,偏心轮112能够绕转轴111的轴线转动,当偏心轮112从图1所示的位置转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时,压紧扳手将第一夹持部101向靠近第二夹持部102的方向挤压,从而能够微调,进一步提高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102的夹持固定性能,有效地防止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从车架上掉落。
当需要将自行车电助力装置从车架上拆卸下来时,反向扳动把手113,使得偏心轮112从图所示的位置转动到图所示的位置,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110的作用下,第二夹持部102能够向远离第一夹持部101的方向弹起。
可选地,第二复位弹簧110的另一端与调节杆103的另一端的端面固定连接。
通常情况下,在使用时,将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102固定夹持在车架的后下叉114上,使得外转子115与自行车的后轮的轮胎100接触。后下叉114通常为管状结构,为了适应不同车型的后下叉114的尺寸和外形轮廓,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01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夹持部102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形状均为梯形,且槽口的宽度大于槽底的宽度,这样的方式便于将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102与后下叉114相配合。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驱动机构包括外转子电机和电池117,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115用于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100接触,电池117与外转子电机连接,用于向外转子电机供电。
通过采用外转子电机,外转子115能够直接与轮胎100接触,简化了现有的通过电机带动传动机构再带动摩擦轮转动,进而摩擦轮与轮胎100接触的结构。同时,将电池117与外转子电机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便于携带与安装。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外转子电机还包括壳体116,壳体116与电池117的外壳通过连接件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连接板118和螺栓119,连接板118与壳体116连接,连接板118设置有安装孔,电池117的外壳设置有螺纹孔120,螺栓119穿过安装孔,并与螺纹孔120配合,从而将外转子电机的外壳与电池117固定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连接板118与壳体116铰接,这样的方式便于对连接板118的位置进行微调,以使安装孔对准螺纹孔120。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118也可以与壳体116固定连接。
可选地,安装孔也为螺纹孔120,这样的方式使得螺栓119能够连接在连接板118上,当电池117从外转子电机上拆卸下来后,例如当电池117需要充电时,螺栓119也不易从连接板118上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孔也可以为光孔,这样的方式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当安装孔为光孔时,连接板118上还可以设置有连接孔133,参见图5所示,连接孔133设置有与螺栓119相配合的内螺纹,当电池117从外转子电机上拆卸下来后,螺栓119可以连接到连接孔133中。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壳体116设置有定位部和公接头123,电池117的外壳设置有定位配合部和母接头124,定位部能够与定位配合部相配合,以使公接头123与母接头124插接在一起。
通过设置定位部和定位配合部,便于安装,使用者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公接头123与母接头124插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电池117的外壳还设置有充电接口125和USB接口126,充电接口125与外接电源连接,能够为电池117充电。USB接口126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连接,能够为电子产品充电。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定位部为定位杆121,定位配合部为定位孔122,定位杆121能够插入定位孔122中。
当需要将电池117与外转子电机的外壳连接时,使用者只需要将定位杆121插进定位孔122中,公接头123与母接头124即可插接在一起。
可选地,定位杆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定位杆121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部也可以为定位孔122,此时,定位配合部为定位杆121。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自行车电助力装置还包括离合机构,离合机构包括固定轴127、摆动件和限位部,固定轴127与壳体116固定连接,摆动件的一端与固定轴127铰接,摆动件的另一端与外转子115连接;调节杆103与限位部铰接,且调节杆103能够固定在限位部上;限位部用于限制摆动件的摆动范围,且限位部配置成在外转子电机工作时,将摆动件限位在使外转子115与轮胎100相接触的位置,在外转子电机停止工作时,将摆动件限位在使外转子115与轮胎100相分离的位置。
具体而言,参见图6所示,摆动件包括连杆130和圆形凸起131,连杆130的一端与固定轴127铰接,连杆130的另一端与圆形凸起131固定连接,圆形凸起131与外转子115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可选地,外转子115的轴线穿过圆形凸起131的圆心;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128和第二限位部129,第一限位部128的一端和第二限位部129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限位部128的一端与固定轴127固定连接,圆形凸起131能够与第一限位部128抵接,或圆形凸起131能够与第二限位部129抵接。
在初始安装时,参见图6所示,图6中的实线所表示的外转子115处于初始位置,外转子115可以与后轮的轮胎100间隔一定距离,这个距离通常在1~3mm。当外转子电机工作时,外转子115开始快速绕其自身的轴线沿箭头方向A转动,从而给外转子电机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外转子电机向上弹起,即外转子115与连杆130一起绕固定轴127的轴线沿箭头方向B转动,使得外转子115(图6中虚线所表示的外转子115)能够与自行车后轮的轮胎100接触,通过摩擦力带动后轮转动,使自行车能够前进。
当电池117电量充足时,或者当外转子电机的转速大于自行车后轮的转速时,外转子电机对后轮接触面施以向下的摩擦力,同时外转子电机受到轮胎100接触面给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外转子电机向上弹起,直到圆形凸起131与第一限位部128抵接后,保持与轮胎100紧密接触的状态而不会向下滑落,从而实现了长距离的高效助力效果。
当电池117电量不足时,或外转子电机的转速小于自行车后轮的转速时,外转子电机在轮胎100给予的向下的摩擦力以及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直到圆形凸起131与第二限位部129抵接后处于静止状态,恢复人力骑行模式。
本实施例中,调节杆103与第一限位部128铰接,当不使用时,可以将调节杆103折叠起来,折叠后的形态如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中,调节杆103设置有限位杆135,第一限位部128设置有限位槽134,当调节杆103打开时,参见图1和图5所示,限位杆135能够限位于限位槽134中,使得调节杆103于第一限位部128相对固定。可选地,调节杆103设置有第二导向孔136,第二导向孔136为长圆孔,第二导向孔136的长度方向与调节杆103的长度方向一致,限位杆135穿设于第二导向孔136中,限位杆135的远离第一限位部128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复位弹簧,第三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限位杆135固定连接,第三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导向孔136的内壁固定连接。当需要将调节杆103折叠时,向靠近第二夹持部102的方向扳动限位杆135,使得限位杆135脱离限位槽134,即可转动调节杆103,完成折叠,便于收纳和携带。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8和第二限位部129均为杆状结构。
进一步地,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自行车电助力装置还包括遥控器132,遥控器132与外转子电机连接。
本实施例中,遥控器132与外转子电机的壳体116可拆卸连接,外转子电机的壳体116的内部设置有电路板,遥控器132与电路板通信连接。在使用时,将遥控器132固定安装在车把上,便于骑行者操作。
遥控器132为现有技术,其结构不再详细描述。
在某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外转子115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纹。通过设置摩擦纹,能够增加外转子115与轮胎100之间的摩擦力,保证助力效果。
摩擦纹的形式有多种,例如条纹、波浪纹、滚花纹或网状纹等。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摩擦纹为条纹。具体而言,外转子115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凸棱,多个凸棱沿外转子115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摩擦纹不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形式,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加工需要,选取其他形式的摩擦纹。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外转子115的外部套设有套管,套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设置有网状结构或条纹结构。
具体而言,套管与外转子固定连接,套管随外转子一起转动,套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设置的网状结构或条纹结构能够与轮胎100接触,带动轮胎100转动。可选地,套管与外转子通过卡接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套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设置有网状结构,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摩擦力,进一步改善助力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套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有条纹结构。
通过设置套管,既能够保护外转子115,又能够增加外转子115与轮胎100之间的摩擦力,保证助力效果。同时,当套管上的网状结构或条纹结构磨损时,还可以更换新的套管,而无需更换外转子,操作方便且费用较低。
实施例二
参见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电助力装置,本实施例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改进,除此之外的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描述。相同的零部件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照对实施例一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调节杆103的内部设置有加长杆137,加长杆137能够相对于调节杆103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加长杆137能够与调节杆103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中,调节杆103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加长杆137的两端是圆柱段144,两端之间的部分是在圆杆的基础上用两个平行的截面切去两个弓形部分得到的具有两个相对的平面141和两个相对的圆弧面142的结构。加长杆的一端与调节杆的底端通过第四复位弹簧138连接,第四复位弹簧138为压缩弹簧。加长杆的另一端与导向杆109连接。加长杆设置有至少两个环形槽,至少两个环形槽沿加长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环形槽的深度与所截去的弓形的高大致相等。调节杆设置有限位凸起139,限位凸起的位于调节杆内部的部分的长度使得限位凸起能够限位于环形槽中,但不与加长杆的平面接触。
当限位凸起对准加长杆的平面时,可以向下按加长杆,此时,第四复位弹簧被压缩,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环形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命名为第一环形槽140和第二环形槽143,第一环形槽位于加长杆的靠上的位置,第二环形槽位于加长杆的靠下的位置。参见图7所示,当第四复位弹簧138压缩到极限时,限位凸起的位置与第一环形槽140的位置相同,此时,转动加长杆,使得加长杆的圆弧面朝向限位凸起139,限位凸起刚好能够位于第一环形槽中,且限位凸起的下表面与加长杆下端的圆柱段的上端面抵接。
当需要将加长杆伸出时,转动加长杆,使得限位凸起对准加长杆的平面,此时,在第四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加长杆被弹起,当弹簧恢复原长时,限位凸起的位置与第二环形槽的位置相同,此时,转动加长杆,使得加长杆的圆弧面朝向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刚好能够位于第二环形槽中,且限位凸起的上表面与加长杆上端的圆柱段的下端面抵接。
实施例三
参见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行车,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提高了使用方便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自行车,还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和安装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与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接触,以带动所述自行车的车轮转动;所述安装架包括调节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沿所述调节杆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有卡接部,所述调节杆设置有卡接配合部,所述卡接部能够与所述卡接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夹持部固定在所述调节杆上,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夹持固定在所述自行车的车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外转子电机和电池,所述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用于与所述自行车的车轮的轮胎接触,所述电池与所述外转子电机连接,用于向所述外转子电机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电机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池的外壳通过连接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定位部和公接头,所述电池的外壳设置有定位配合部和母接头,所述定位部能够与所述定位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插接在一起;所述定位部为定位杆,所述定位配合部为定位孔,所述定位杆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包括固定轴、摆动件和限位部,所述固定轴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摆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轴铰接,所述摆动件的另一端与外转子连接;所述调节杆与所述限位部铰接,且所述调节杆能够固定在所述限位部上;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摆动件的摆动范围,且所述限位部配置成在所述外转子电机工作时,将所述摆动件限位在使所述外转子与所述轮胎相接触的位置,在所述外转子电机停止工作时,将所述摆动件限位在使所述外转子与所述轮胎相分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配合部包括多个限位卡槽,多个所述限位卡槽沿所述调节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和卡条,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卡条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中,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于所述第一导向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条的远离所述调节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能够将所述卡条压紧固定在所述限位卡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杆、第二复位弹簧和压紧扳手,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转轴;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均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抵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的端面抵接;所述压紧扳手与所述转轴铰接,且所述压紧扳手能够使所述第一夹持部向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遥控器,所述遥控器与所述外转子电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的内部设置有加长杆,所述加长杆能够相对于所述调节杆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加长杆能够与所述调节杆相对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纹,或所述外转子的外部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设置有网状结构或条纹结构。
11.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电助力装置。
CN202020461922.3U 2020-04-01 2020-04-01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Active CN211844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1922.3U CN211844786U (zh) 2020-04-01 2020-04-01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1922.3U CN211844786U (zh) 2020-04-01 2020-04-01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44786U true CN211844786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144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61922.3U Active CN211844786U (zh) 2020-04-01 2020-04-01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447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44786U (zh) 自行车电助力装置及自行车
CN210877733U (zh) 一种便于更换钻头的钻床
CN212665248U (zh) 一种数据线Type-C接头组装焊接一体机
CN216948588U (zh) 一种便携式管道疏通机
CN212553591U (zh) 一种精密螺钉的装配装置
CN216230785U (zh) 一种3d打印耗材更换结构及3d打印笔
CN110641610B (zh) 一种共享助力车电池的手动安装自动对接系统
CN215661859U (zh) 一种3d打印笔
CN112108502A (zh) 一种电动工具旧插头拆解回收装置
CN208068204U (zh) 改进的便携式电动工具
CN211517320U (zh) 一种螺丝刀
CN217701741U (zh) 一种便于调节压力的送丝机
CN212207463U (zh) 一种适用多种尺寸电子产品的电子产品usb孔检测装置
CN217705234U (zh) 一种打印机用翻盖结构
CN209756543U (zh) 一种电动手动双用活动铅笔
CN110667768B (zh) 一种电池电力输送的引导对接构件
CN219975260U (zh) 一种张紧轮辅助压轮装置
CN218364896U (zh) 宠物剪以及宠物剪系统
CN215096711U (zh) 一种基于凸轮-滑块传动的电动刻字笔
CN218313268U (zh) 一种打印机y型接头插管治具
CN217072201U (zh) 一种具有安全锁的棘轮扳手
CN112045998B (zh) 一种可更换材料的3d打印材料自动衔接设备
CN216758373U (zh) 一种切管机动力头装置
CN220180454U (zh) 一种手持式电动卷笔刀
CN218804900U (zh) 一种削笔器的进退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