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30849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30849U
CN211830849U CN202020958286.5U CN202020958286U CN211830849U CN 211830849 U CN211830849 U CN 211830849U CN 202020958286 U CN202020958286 U CN 202020958286U CN 211830849 U CN211830849 U CN 211830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sub
channel
sound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582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令兵
谢帮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582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30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30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30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通信技术领域。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模组、透光盖板、声学器件和隔挡件,透光盖板与壳体之间形成容置腔,声学器件和显示模组设置于容置腔的内部;壳体与透光盖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出音缝;壳体内开设有导音通道,导音通道包括位于容置腔之外的第一子通道和位于容置腔的内部的第二子通道,第一子通道与出音缝连通,声学器件设置于第二子通道的一端;隔挡件设置于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之间,且隔挡件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的第一通孔。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可以解决由于在电子设备的表面开设导音孔,而导致的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内通常设有声学器件,例如受话器、麦克风、扬声器等。其中,声学器件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内部,电子设备的表面上开设导音孔,用户发出声音信息可以通过导音孔传递至声学器件,或者声学器件发声音信息通过导音孔传递至用户,以实现用户与电子设备的声音信息的交互。
为了避免外界灰尘或水汽等外界污染物通过所述导音孔进入电子设备的外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所述导音孔处设置一隔离网罩,以封闭所述导音孔。然而,由于隔离网罩对导音孔起到了较大的遮挡作用,为了保证导音孔具备足够的出音面积,通常需要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开设一个较大的孔作为所述导音孔。这样的设计,将导致电子设备表面的完整性被破坏,造成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电子设备的表面开设导音孔,而导致的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模组、透光盖板、声学器件和隔挡件,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声学器件和所述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
所述壳体与所述透光盖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出音缝;
所述壳体内开设有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容置腔之外的第一子通道和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的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出音缝连通,所述声学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
所述隔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之间,且所述隔挡件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第一通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的表面设置出音缝,以及在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之间设置隔挡件,由于出音缝处无需设置隔离网罩,因此,可以将在电子设备表面的一条较小的缝隙作为所述出音缝,这样,外界污染物不易通过出音缝进入电子设备的容置腔内;同时,通过在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之间设置隔挡件,可以进一步阻挡外界污染物通过所述出音缝进入所述容置腔内。这样,可以在保证正常出音以及阻挡外界污染物进入容置腔的基础上,降低对电子设备表面的破坏程度,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外观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隔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透光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声学器件与第一盖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见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00、显示模组200、声学器件300、隔挡件400和透光盖板500,所述透光盖板500与所述壳体100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声学器件300和所述显示模组2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
所述壳体100与所述透光盖板500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出音缝;
所述壳体100内开设有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容置腔之外的第一子通道和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的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出音缝连通,所述声学器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
所述隔挡件400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之间,且所述隔挡件400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第一通孔401。
上述容置腔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内部的各种组成部分提供安装位置,如上述声学器件300即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其中,所述声学器件300可以是受话器、麦克风和扬声器等器件中的任意一者。
上述出音缝可以形成于所述壳体100的外表面,也可形成于透光盖板500,还可以形成于所述壳体100与透光盖板500之间,例如,可以是壳体100与透光盖板500之间的装配缝隙。其中,所述出音缝可以为呈条带状的窄缝,这样,由于可以将出音缝设置为一条较小的缝隙,即设置于电子设备表面的用于传递声音的开口较小,外界污染物不易通过该出音缝进入电子设备的内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所述出音缝的一端显露于电子设备的外表面,用户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出音缝传递至声学器件300,同时,声学器件300出发的声音也可以通过出音缝传递至用户,以实现用户与电子设备的声音信息的交互过程。
此外,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及所述透光盖板500上的所述出音缝的数量可以为多条,由于多条出音缝的开口面积之和共同构成电子设备的出音面积,而电子设备的出音面积仅需大于一定范围之内即可满足电子设备的出音要求。因此,通过设置多条出音缝,有利于减小每一出音缝的截面积,进而进一步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电子设备的内部。
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述壳体100可以是指电子设备的外壳,也可以是指电子设备中的主板的外壳等。
上述导音通道可以是指由所述出音缝向电子设备的内部延伸,并延伸至所述声学器件300的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子通道可以是贯穿所述透光盖板500的通道,也可以是同时贯穿所述透光盖板500和显示模组200的通道,还可以是贯穿壳体100的侧壁的通道。上述第二子通道可以是指由容置腔内的各种电器件合围形成的连接所述第一通孔401与所述声学器件300的通道,也可以是指声音在容置腔内传递时的传递路径所形成的无固定形态的通道。
上述隔挡件400可以呈板状,所述第一通孔40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所述第一通孔401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如圆形孔、方向孔、条形孔等。应当说明的是,设置于隔挡件400表面的所有第一通孔401的孔口面积之和应当小于所述第一子通道朝向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的截面积。这样,隔挡件400可以遮挡所述第一子通道朝向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的部分区域,从而阻挡外界污染物通过所述隔挡件400进入第二子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的表面设置出音缝,以及在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之间设置隔挡件400,由于出音缝处无需设置隔离网罩,因此,可以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设置一条较小的缝隙作为所述出音缝,这样,外界污染物不易通过出音缝进入电子设备的容置腔内;同时,通过在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之间设置隔挡件400,可以进一步阻挡外界污染物通过所述出音缝进入所述容置腔内。这样,可以在保证正常出音以及阻挡外界污染物进入容置腔的基础上,降低对电子设备表面的破坏程度,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外观的一致性。
可选地,所述隔挡件400的表面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孔401,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孔401的孔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出音缝的面积。
其中,请参见图3,可以在所述隔挡件400上开设若干个等间距设置的所述第一通孔401,相对于仅设置一个第一通孔401而言,过滤效果更好。
应当说明的是,所述导音通道可以包括多条所述第一子通道,各所述第一子通道之间互不连通,且每条第一子通道对应连接一条所述出音缝,即每个所述出音缝通过一条单独的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且每个所述第一子通道与第二子通道的连接处均可设置一个所述隔挡件400。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孔401的孔口面积之和设置为大于所述出音缝的面积,这样,从所述出音缝进入第一子通道的声信号可以顺利的通过隔挡件400传递至所述声学器件300,同时,当所述声学器件300所产生的声信号需要传递至外界时,可以保证足够的声信号通过所述隔挡件400进入所述第一子通道,所述足够的声信号是指,经隔挡件400进入第一子通道的声信号大于所述出音缝所能传递的最大的声信号。从而确保了声信号在导音通道内的传递效果。
可选地,所述出音缝与所述第一通孔401错位分布。
请参见图1,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出音缝与第一通孔401错位分布,这样,即便有外界污染物通过所述出音缝进入第一子通道,污染物也不会直接穿过所述第一通孔401进入容置腔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防尘效果。此外,通过将所述出音缝与第一通孔401错位设置,还可以延长声信号在电子设备内的传递距离,使得声信号可以在出音缝与第一通孔401之间充分扩散,进而提高了声音信号在导音通道内的传递效果。
可选地,所述壳体100包括第一盖板101和第二盖板102,所述第二盖板102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透光盖板500与所述第二盖板102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盖板101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且所述第一盖板101位于所述第二盖板102和所述显示模组200之间,所述显示模组200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01背离所述第二盖板102的一侧,所述声学器件300位于所述第一盖板101与第二盖板102之间;
所述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与所述透光盖板50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01,和/或,所述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与所述第二盖板10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出音缝包括第一间隙201和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者。
请参见图1,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盖板101可以是电子设备的主板上盖,所述第二盖板102可以是电子设备的主板下盖,所述主板上盖与所述主板下盖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所述显示模组20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LCM模组201和LCM双面胶202,所述透光盖板500可以与所述LCM模组201背离所述主板上盖的一端粘接,所述LCM模组201可以通过所述LCM双面胶202与所述主板上盖固定连接。此外,上述隔挡件400可以通过双面胶与所述主板上盖固定连接,以实现隔挡件400的位置固定。
请进一步参见图1-2,所述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向上延伸至位于所述第二盖板102与透光盖板500之间,所述第二盖板102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与所述透光盖板500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外观的一致性,可以将所述出音缝设置于两个部件的连接处,由于两个部件的连接处会存在过渡纹理,而所述出音缝可以设置为较小的缝隙,因此,将所述出音缝设置于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处,可以有效的将出音缝隐藏于过渡纹理处,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一致性。例如,所述出音缝可以是形成于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与透光盖板500相邻的位置的第一间隙201,此外,所述出音缝也可以是形成于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与第二盖板102相邻的位置的第二间隙。
具体地,为在相邻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出音缝,可以在其中一个部件的连接边的边缘开设一条形豁口,也可以在两个部件上的连接边的边缘分别开设豁口,这样,当两个部件的连接边对接时,可以在二者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出音缝。例如,可以在所述透光盖板500与所述第一盖板101中的至少一者的边缘开设有豁口,所述豁口形成所述第一间隙201,请参见图4,为在透光盖板500上开设豁口501后,透光盖板500的结构示意图。
此外,如图7所示,还可以在第二盖板102上开设第一子出音缝。上述出音缝可以是所述第一间隙201、所述第二间隙和第一子出音缝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所述出音缝可以同时包括所述第一间隙201、所述第二间隙和第一子出音缝,这样,可以通过在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分别开设所述出音缝,以便于减小每条出音缝的开口面积,提高电子设备外观的一致性。
请参见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缝为形成于所述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与所述透光盖板500之间的第一间隙201。其中,在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声音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声音信息沿A所指示的路径传播。
请参见图6,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缝为形成于所述第一盖板101的第一端103与所述第二盖板102之间的第二间隙。其中,在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声音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声音信息沿B所指示的路径传播。
请参见图7,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缝为形成于所述第二盖板102的第一子出音缝。其中,在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声音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声音信息沿C所指示的路径传播。
请参见图8,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缝包括上述第一间隙201和第一子出音缝。其中,在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声音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声音信息沿A和C所指示的路径传播。
可选地,所述第一盖板101朝向所述第二盖板102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105,所述声学器件300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05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盖板101的表面设置所述安装槽105,并将所述声学器件300嵌设于所述安装槽105内,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整体的厚度。
此外,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路板600,所述电路板600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01与所第二盖板102之间,所述声学器件300通过柔性电路板601(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与所述电路板600电连接。可选地,柔性电路板601包括柔性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设置于声学器件300与第二盖板102之间,且第一电连接部与声学器件300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与电路板600电连接,第一电连接部通过柔性电连接部与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从而实现声学器件300与电路板600之间的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缓冲垫130,所述缓冲垫130的两个端面分别与所述声学器件300和所述第一盖板101对应连接,所述缓冲垫130设置有第二通孔131,所述第一盖板101开设有第三通孔104,所述第二通孔131、所述第三通孔104和所述第二子通道依次连通。所述声学器件300的信号接收端和发送端均朝向所述第二通孔131设置。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声学器件300的发声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因此,通过在声学器件300与第一盖板101之间设置所述缓冲垫130,以便于通过缓冲垫130吸收所述声学器件300所产生的振动,从而减少声学器件300在发声过程中由于振动而产生的杂音。
可选地,所述缓冲垫130的内部设有防尘网800,所述防尘网800覆盖于所述第二通孔131。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缓冲垫130内设置用于封闭第二通孔131的防尘网800,这样,既可以保证声音信号能够正常通过第二通孔131,同时,还可以避免外界污染物通过第二通孔131进入声学器件300,实现对声学器件300的有效保护。
具体地,请参见图5,可以在所述声学器件300与所述第一盖板101之间设置依次连接的第一双面胶层900、缓冲垫130、PET板、第二双面胶层110、700、防尘网800和第三双面胶层120,所述第一双面胶层900可以采用力王D2030TH型号的双面胶,所述第二双面胶层110可以采用3M 9628B型号的双面胶,所述缓冲垫130与PET板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缓冲垫130通过第一双面胶层900与声学器件400连接,所述防尘网通过第三双面胶层120与第一盖板101连接。通过在缓冲垫130与防尘网800之间设置PET板700,以便于保证缓冲垫130的平整性。所述PET板700上设有第四通孔701,所述第四通孔701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通孔131和所述第三通孔104。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401与所述第二通孔131错位分布。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通孔401与第二通孔131错位分布,这样,可以延长声信号在电子设备内的传递距离,使得声信号可以在第一通孔401与第二通孔131之间充分扩散,进而提高了声音信号在容置腔内的传递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模组、透光盖板、声学器件和隔挡件,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声学器件和所述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
所述壳体与所述透光盖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出音缝;
所述壳体内开设有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容置腔之外的第一子通道和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的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出音缝连通,所述声学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
所述隔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之间,且所述隔挡件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子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第一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的表面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出音缝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缝与所述第一通孔错位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盖板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内部,且所述第一盖板位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背离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所述声学器件位于所述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
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透光盖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出音缝包括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还开设有第一子出音缝,所述出音缝包括所述第一子出音缝;
其中,所述第一子出音缝的朝向与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的朝向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中的至少一者的边缘开设有豁口,所述豁口形成所述第一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声学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两个端面分别与所述声学器件和所述第一盖板对应连接,所述缓冲垫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盖板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二子通道依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的内部设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覆盖于所述第二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错位分布。
CN202020958286.5U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1830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8286.5U CN211830849U (zh)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8286.5U CN211830849U (zh)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30849U true CN211830849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26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58286.5U Active CN211830849U (zh)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30849U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5950A (zh) * 2020-12-18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882539A (zh) * 2021-02-08 2021-06-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2911037A (zh) * 2021-01-29 2021-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096541A (zh) * 2021-04-15 2021-07-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14824A (zh) * 2021-05-13 2021-07-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315861A (zh) * 2021-06-11 2021-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520845A (zh) * 2022-04-14 2022-05-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装置
WO2024083062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5950A (zh) * 2020-12-18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911037B (zh) * 2021-01-29 2023-10-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911037A (zh) * 2021-01-29 2021-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882539A (zh) * 2021-02-08 2021-06-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2882539B (zh) * 2021-02-08 2024-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3096541A (zh) * 2021-04-15 2021-07-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14824A (zh) * 2021-05-13 2021-07-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315861A (zh) * 2021-06-11 2021-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315861B (zh) * 2021-06-11 2024-04-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520845A (zh) * 2022-04-14 2022-05-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装置
CN114520845B (zh) * 2022-04-14 2022-10-11 北京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装置
WO2023197653A1 (zh) * 2022-04-14 2023-10-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装置
WO2024083062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30849U (zh) 电子设备
WO2021190199A1 (zh) 电子设备
US20220053251A1 (en) Terminal device
CN111405414B (zh) 电子设备
KR101881000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파손 방지 구조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KR101900282B1 (ko) 전자 장치를 위한 마이크로폰 장치
CN111405098B (zh) 电子设备
US20080037771A1 (en) Handset device with audio porting
CN108574919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9413246B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JP5854933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組立て方法
WO2008017191A1 (en) Sub-assembly for handset device
CN108429831B (zh) 电子设备
CN111835898A (zh) 电子设备
KR20230079431A (ko) 전자기기
CN111343317A (zh) 电子设备及壳体组件
CN108600456B (zh) 玻璃盖板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1866242A (zh) 电子设备
CN215344658U (zh) 出音结构和电子设备
CN204650471U (zh) 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CN113163041A (zh) 电子设备
CN110784576B (zh) 一种电子装置
CN112911037A (zh) 电子设备
CN220402128U (zh) 电子设备
JP4699404B2 (ja) 携帯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