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23272U -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23272U
CN211823272U CN201922286853.7U CN201922286853U CN211823272U CN 211823272 U CN211823272 U CN 211823272U CN 201922286853 U CN201922286853 U CN 201922286853U CN 211823272 U CN211823272 U CN 211823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fin
heat exchang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685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斌
马小魁
王利
孙新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York Guangzhou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8685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23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23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23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单元,包括:流体动力装置;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换热侧壁,所述换热侧壁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其中所述换热侧壁包括多个翅片换热器,多边形的每个边处对应地设有一个翅片换热器。并且本申请还公开了由这种换热单元排列成的空气换热机组。在本申请中,每个换热单元的换热侧壁大致上呈棱柱形状,每一面是通过翅片换热器连接形成的,能够简化换热单元的安装工艺并且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利用本申请的换热单元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能够在占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排列方式,达到不影响空气流动的效果,因此能够在不影响换热效果的前提下,增加了空气换热机组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换热系统中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外部的空气换热机组。当换热系统中有制冷剂流通时,经过空气换热机组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一般来说,空气换热机组中包括多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由数块翅片换热器形成,其中翅片换热器内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液体流动通道,各个换热单元的翅片换热器中的液体流动通道通过管道相连以输送制冷剂。在流体动力装置(例如风扇)的作用下,空气能够流经翅片换热器,与翅片换热器的液体流动通道中的制冷剂热交换。
在不影响空气换热机组的换热效果的前提下,对空气换热机组的占地面积以及换热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在第一方面的至少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单元,这种换热单元的换热面积大,而且安装工艺简单。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流体动力装置;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流体动力装置连接在所述顶板上;换热侧壁,所述换热侧壁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其中所述换热侧壁包括多个翅片换热器,多边形的每个边处对应地设有一个翅片换热器,其中,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连接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换热侧壁和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形成空腔,其中所述流体动力装置能够驱动气流经过所述换热侧壁进入所述空腔内或排出所述空腔外。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换热侧壁还包括连接棱部;所述翅片换热器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其中,相邻的所述翅片换热器的侧边通过连接棱部相连,所述翅片换热器相互连接形成棱柱形的所述换热侧壁,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形成棱柱形的面,每个所述连接棱部形成棱柱形的棱。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每个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六个所述翅片换热器,其中六个所述翅片换热器的尺寸相同。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换热侧壁还包括连接棱部;所述多个翅片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直翅片换热器,所述直翅片换热器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相邻的直翅片换热器的侧边通过所述连接棱部相连;和一个斜翅片换热器,所述斜翅片换热器在从所述顶板到所述底板朝的方向上所述空腔内倾斜,其中,所述斜翅片换热器的侧边与相邻的直翅片换热器的侧边之间形成狭缝。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翅片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数根头管,所述数根头管与所述数个翅片换热器对应设置,所述数根头管连接至所述顶板或所述底板;每根所述头管包括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其中,在所述换热单元内,所述数根头管的入口管道各自相互连通,所述数根头管的出口管道也各自相互连通。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包括液体流动通道,所述液体流动通道与相应的所述头管的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连通,其中所述液体流动通道沿纵向设置。
本申请在第二方面的至少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换热机组,在占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这种空气换热机组能够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空气换热机组包括:数个换热单元,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为上述任一种换热单元;其中,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排列为至少一排,并且被布置为:相邻的所述换热单元的相邻的所述翅片换热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换热单元为其中一种上述换热单元;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并且相互错开。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并且相互错开。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换热单元为其中一种上述换热单元;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棱对着棱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连接棱部相互贴近地设置。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换热单元为其中一种上述换热单元;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棱对着棱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连接棱部相互贴近地设置。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换热单元为其中一种上述换热单元;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直翅片换热器相对设置,并且,相对着的所述直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的斜翅片换热器相对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斜翅片换热器朝相反的方向倾斜。
本申请中,每个换热单元的换热侧壁大致上呈棱柱形状,每一面是通过翅片换热器连接形成的,能够简化换热单元的安装工艺并且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利用本申请的换热单元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能够在占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排列方式,达到不影响空气流动的效果,因此能够在不影响换热效果的前提下,增加了空气换热机组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单元101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由图1A所示的换热单元1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20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由图1A所示的换热单元1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300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由图1A所示的换热单元1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400的第三实施例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由图1A所示的换热单元1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500的第四实施例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单元601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A和图7B为由图6所示的换热单元6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7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在可能的情况下,本申请中使用的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附图标记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图1A和图1B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单元101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换热单元101的立体透视图,为了更清楚的示意出换热单元101的大致结构,在图1A中省去了头管145;图1B为换热单元101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换热单元101的翅片换热器110的结构,在图1B中示出了头管145但是省去顶板131,并且风机105用简化结构示出。
如图1A和图1B所示,换热单元101包括顶板131、底板132和换热侧壁108,顶板131和底板132相对设置且大致平行,换热侧壁108设置在顶板131和底板132之间,顶板131、底板132和换热侧壁108共同形成空腔102。在如图1A和1B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侧壁108的首尾相连,以围成大致封闭的空腔102。
换热单元101还包括风机105,风机105能够驱动外界的空气经过换热侧壁108而进入空腔102,或者从空腔102中排出。具体来说,在顶板131上具有开口156,开口156与空腔102连通。其中,围绕开口156的顶板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了风机105的环形导风圈135,风机的扇叶158容纳在环形导风圈135内。由此,风机105能够通过开口156与空腔102相连通。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风机105可以为抽风机也可以为吹风机,只要能驱动外界的空气流经换热侧壁108即可。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机105也可以为其他的流体动力装置。
换热单元101的换热侧壁108大致由数个翅片换热器110构成,外界的空气流经换热侧壁108时,空气能够与翅片换热器110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其中,换热侧壁108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形状,并且在多边形的每个边处对应地设置有一个翅片换热器110,例如换热侧壁108的横截面为四至七边形,相应的换热侧壁108由4-7个翅片换热器110形成。这些翅片换热器110均设置在顶板131和底板132之间且相互连接以形成棱柱形状的换热侧壁108,作为一个示例,翅片换热器110通过框架形的连接支架(图中未示出)与顶板131和底板132相连。并且相邻的翅片换热器110的侧边通过连接棱部115相连,作为一个示例,连接棱部115可以为密封板钣金、密封胶或者密封条等常规的连接结构。由此,本申请的换热单元101通过简单的拼接工艺,就可将数个翅片换热器110与连接棱部115、顶板和底板132相连,一方面可以提高换热单元101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无需弯折翅片换热器110,避免了弯折翅片换热器110的时候造成翅片换热器110折弯部分翅片变密,增大了风阻,减小了风量,从而导致换热效果恶化的情况。在本申请中,换热侧壁108的每个面上的翅片换热器110都能够进行热交换,热交换的表面积较大,换热效率也较大。
在如图1A和1B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侧壁108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由六个翅片换热器110相互连接而成。其中,每个翅片换热器110为直翅片换热器116,直翅片换热器116垂直于底板132和顶板131设置,并相互连接形成正六棱柱形状的换热侧壁108。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翅片换热器110的形状及大小均相同,因此能够更加适合换热单元101的批量生产,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单元101的生产效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换热侧壁108也可以由其他数量的翅片换热器110相互连接而成,例如由四至七个翅片换热器110相互连接而成,并且为了便于批量生产,每个翅片换热器110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尺寸。
在每个翅片换热器110中,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液体流动通道146,并且外部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间隙(图中未示出),作为一个示例,翅片换热器110可以为管翅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翅片换热器110也可以为其他类型。当外界的空气经过翅片换热器110进入空腔102或从空腔102中排出时,空气与翅片换热器110的液体流动通道146中的制冷剂热交换。
换热单元101还包括头管145,在同一个换热单元101内,每个翅片换热器110的液体流动通道146通过头管145相互连通。作为一个示例,每个换热单元101中的头管145的数量与翅片换热器110的数量对应地设置,每根头管145具有一入口管道147和一出口管道148。其中,在每个翅片换热器110内,液体流动通道146与对应的头管145的入口管道147和出口管道148连通,以使得液体制冷剂能够从入口管道147流入头管145后,流经相应的液体流动通道146,最后回到头管145并从相应的出口管道148流出。并且在同一个换热单元101内的数个翅片换热器110之间,每个翅片换热器110对应的头管145的入口管道147相互连通,每个翅片换热器110对应的头管145的出口管道148也相互连通,并且每个翅片换热器110对应的头管145的入口管道147和出口管道148各自通过管道与换热系统中的其它部件相连,例如与其他的换热单元101相连。
在如图1B所示的实施例中,头管145横向地设置在相应的翅片换热器110的顶部,作为一个示例,头管145可以连接至顶板131上或者连接至相应的翅片换热器110。而液体流动通道146则相应地纵向设置。作为一个更具体的示例,翅片换热器110为微通道换热器,其中液体流动通道146包括一系列分通道166,各个分通道166纵向延伸,并且沿着头管145的长度方向横向排列。其中,各个分通道166的入口沿着头管145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至头管145,而各个分通道166的出口汇合后再连接至头管145。当制冷剂通过入口管道147进入头管145后,能够先横向流动至各个分通道166的入口,使得制冷剂均匀分布至各个分通道166,再在各个分通道166中纵向流动以与外界空气换热,最后经过出口管道148流出头管145。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液体流动通道146也可以布置为蛇形通道或者其他形状的通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头管145也可以纵向设置并且也可以连接至其他地方,例如纵向连接在连接棱部115处,此时相应的,将液体流动通道146横向设置即可。
图2为由换热单元2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200的第一实施例的简化立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空气换热机组200包括六个换热单元201,这六个换热单元201的结构均与图1A和1B所示的换热单元101的结构相同,它们被排列为一排,外界的空气围绕各个换热单元201,经过各自的翅片换热器210流入各个换热单元201的空腔202内,或者从空腔202中排出。其中,相邻的换热单元201的相邻的翅片换热器210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外界的空气能够从该间隔处流经这两个相邻的翅片换热器210,使得即使换热单元201被排列为一排,也不会阻碍外界空气的流动。
以下以图2中相邻的换热单元201a和201b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换热单元201a和201b为空气换热机组200中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其中换热单元201a和201b面对面设置,在相邻的换热单元201a和201b中,相对着的翅片换热器210a与翅片换热器210b大体上平行并且相互错开。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翅片换热器210a与翅片换热器210b具有间隔D1。作为一个示例,翅片换热器210a的连接棱部215a大致上正对翅片换热器210b的中部,而翅片换热器210b的连接棱部215b大致上正对翅片换热器210a的中部,以使得翅片换热器210a和翅片换热器210b的一部分相对设置,另一部分错开设置,这样能够减小翅片换热器210a和翅片换热器210b相对部分的面积,有利于空气流动。对于翅片换热器210a和翅片换热器210b来说,外界空气既能够流经它们错开的部分直接进入空腔202中,并且外界空气又能够通过间隔D1流经它们相对部分进入空腔202中。而对于换热单元201a和201b的其他翅片换热器来说,外界空气能够直接流经翅片换热器进入空腔202中。因此,即使翅片换热器210a和翅片换热器210b面对面设置也不会影响外界空气流动,也就不会影响换热单元201a和201b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占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空气换热机组200包括六个换热单元201,而每个换热单元201又包括六个翅片换热器210,因此空气换热机组200能够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并且外界空气进入空气换热机组200的每个换热单元201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此空气换热机组200的换热效率较高。
图3A和3B为由换热单元3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300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简化的立体结构图,其中箭头示出空气的流动方向,图3B为简化的俯视图。
如图3A和3B所示,空气换热机组300包括十二个换热单元301,这十二个换热单元301被排列为两排,每一排的换热单元301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面对面设置,并且每一列的换热单元301也面对面设置,外界的空气围绕各个换热单元301,经过各自的翅片换热器310流入各个换热单元301的空腔302内。其中,相邻的换热单元301的相邻的翅片换热器310之间具有一定间隔,外界的空气能够从该间隔处流经这两个相邻的翅片换热器310,使得即使换热单元301被排列为两排,也不会阻碍外界空气的流动。在如图3A和3B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一排的换热单元301内,相邻的换热单元的相邻的翅片换热器大体上平行并且相互错开,并且每一列的换热单元301内,相邻的换热单元的相邻的翅片换热器也大体上平行并且相互错开。
以下以相邻的换热单元301a、301b和301c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在每一排的换热单元301中,相邻的换热单元301a和301b按照图2所示的换热单元201a和201b排列,在此不再赘述。在每一列的换热单元301中,相邻的换热单元301a和301c面对面设置,在相邻的换热单元301a和301c中,相对着的翅片换热器310a与翅片换热器310c大体上平行并且相互错开。在如图3A和3B所示的实施例中,翅片换热器310a与翅片换热器310c也具有一定的间隔。作为一个示例,翅片换热器310a的连接棱部315a大致上正对翅片换热器310c的中部,而翅片换热器310c的连接棱部315c大致上正对翅片换热器310a的中部,以使得翅片换热器310a和翅片换热器310c的一部分相对设置,另一部分错开设置。对于翅片换热器310a和翅片换热器310c来说,外界空气既能够流经它们错开的部分直接进入空腔302中,并且外界空气又能够通过间隔流经它们相对部分进入空腔302中。而对于换热单元301a和301c的其他翅片换热器来说,因为没有翅片换热器阻挡,外界空气能够直接流经翅片换热器进入空腔302中。因此,即使翅片换热器310a和翅片换热器310c面对面设置也不会影响外界空气流动,也就不会影响换热单元301a和301c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占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空气换热机组300包括十二个换热单元301,而每个换热单元301又包括六个翅片换热器310,因此空气换热机组300能够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并且外界空气能够按照图3A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式进入空气换热机组300的每个换热单元301,空气流动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此空气换热机组300的换热效率相较于空气换热机组200能够进一步提高。
图4为由换热单元4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400的第三实施例的简化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与图3A和图3B所示的空气换热机组300类似的是,换热单元401也被排列成两排,并且外界的空气能够围绕各个换热单元401,经过各自的翅片换热器410流入各个换热单元401的空腔402内。
但是与图3A和图3B所示的空气换热机组300不同的是,空气换热机组400中每一排的换热单元401棱对棱设置,并且每一列的换热单元401面对面设置。作为一个示例,无论是每一排的换热单元401还是每一列的换热单元401内,相邻的换热单元401的相邻的翅片换热器410之间均具有一定间隔,外界的空气能够从这些间隔处流经两个相邻的翅片换热器410,使得即使换热单元401被排列为两排,也不会阻碍外界空气的流动。
以下以相邻的换热单元401a、401b和401c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在每一排的换热单元401中,相邻的换热单元401a和401b棱对棱设置,换热单元401a的连接棱部415a和换热单元401b的连接棱部415b靠近(或贴近)设置,由于换热单元401的换热侧壁呈多棱柱形状,使得与连接棱部415a相邻的两个翅片换热器以及与连接棱部415b相邻的两个翅片换热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因此不会影响外界空气流经翅片换热器。而连接棱部415a与连接棱部415b处的贴近设置不会影响换热效果,反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下节省空气换热机组的占地面积。在每一列的换热单元401中,相邻的换热单元401a和401c面对面设置,相邻的换热单元401a和401c中,相对着的翅片换热器410a和翅片换热器410c正对并且大体上平行。在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翅片换热器410a和翅片换热器410c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隔。对于翅片换热器410a和翅片换热器410c来说,外界空气能够通过这些间隔流经相应的翅片换热器进入空腔402中。而对于换热单元401a和换热单元401c的其他翅片换热器来说,因为没有翅片换热器阻挡,外界空气能够直接流经翅片换热器进入空腔402中。因此,即使换热单元401a和换热单元401b棱对棱设置,以及换热单元401a和401c面对面设置都不会影响外界空气流动,也就不会影响它们的换热效果。
并且与空气换热机组300相似的是,空气换热机组400也包括十二个换热单元401,并且每个换热单元401包括六个翅片换热器410,因此在不影响各个翅片换热器410换热效果的情况下,空气换热机组400的换热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图5为由换热单元5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500的第四实施例的简化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换热单元501也被排列成两排,每一排的换热单元501面对面设置,并且每一列的换热单元501棱对棱设置。外界的空气能够围绕各个换热单元501,经过各自的翅片换热器510流入各个换热单元501的空腔502内。
以下以相邻的换热单元501a、501b和501c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在每一排的换热单元501中,相邻的换热单元501a和501b面对面设置,相邻的换热单元501a和501b中,相对着的翅片换热器510a和翅片换热器510b正对并且大体上平行。在如图5所示的示例中,翅片换热器510a和翅片换热器510b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而在每一列的换热单元501中,相邻的换热单元501a和501c棱对棱设置,换热单元501a的连接棱部515a和换热单元501c的连接棱部515c靠近(或贴近)设置,与连接棱部515a相邻的两个翅片换热器以及与连接棱部515c相邻的两个翅片换热器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隔。与空气换热机组400类似,换热单元501的面对面设置和棱对棱设置均不会影响外界空气流动,也就不会影响它们的换热效果。
并且与空气换热机组400相似的是,空气换热机组500也包括十二个换热单元501,并且每个换热单元501包括六个翅片换热器510,因此在不影响各个翅片换热器510换热效果的情况下,空气换热机组500的换热效率也能够得到提高。
综合图3A-图5所示的实施例来看,空气换热机组300、空气换热机组400和空气换热机组500均包括相同数量的换热单元,并且每个换热单元的形状相同,仅换热单元的排列方式不同。在各个相对的换热单元的间隔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空气换热机组400的占地长度较大,而宽度较小;空气换热机组500的宽度较大而长度较小;空气换热机组300的长度和宽度处于空气换热机组400和空气换热机组500之间。因此,它们可以各自适用于有不同占地需求的情况。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当换热单元301、401和501中包括其他数量的翅片换热器时,也可以同样按照图3A-图5的面对面、棱对棱或者错开设置的方式排列各换热单元。
图6为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单元601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示出了两个相对设置的换热单元601,并且与图1B相同的,图6中也省去了顶板,并用风机的简化结构表示风机105。如图6所示,换热单元601的结构与图1A和图1B中示出的换热单元101的结构大致相同,也包括换热侧壁608以及相对设置并且大体平行的顶板和底板(图中未示出),它们围成大体上封闭的空腔602。其中换热侧壁608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多边形的每个边处对应地设有一个翅片换热器610,每个棱处设有连接棱部615,翅片换热器610和连接棱部615连接在顶板和底板上。换热单元601还包括风机605,风机605能够驱动外界的空气经过翅片换热器610而进入空腔602内。
但是与图1A和图1B中示出的换热单元101不同的是,翅片换热器610包括五个依次连接的直翅片换热器616和一个斜翅片换热器617,其中直翅片换热器616垂直于顶板和底板设置,每个直翅片换热器616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直翅片换热器616之间依次通过连接棱部615连接,并在首尾的直翅片换热器6161和6162之间形成开口688。斜翅片换热器617设置在该开口688处,并且在从上至下(即从顶板到底板)的方向上朝空腔602内倾斜,其中斜翅片换热器617的侧边与相邻的直翅片换热器6161和6162的侧边之间形成狭缝685,在狭缝685处通过密封板钣金、密封胶或者密封条等常规的连接结构进行密封连接,以将斜翅片换热器617与相邻的直翅片换热器6161和6162相连。此时,通过调节狭缝685的尺寸以及相应的密封板钣金、密封胶或者密封条等结构的尺寸,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偿其他换热翅片在安装过程中造成的误差,因此能够更加便于换热单元601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斜翅片换热器617与相邻的直翅片换热器6161和6162之间具有狭缝685,但是由于狭缝685处设有密封结构以防止空气流过,空气仍然需要流经翅片换热器610才能进入空腔602。在本实施例中,仅包括一个斜翅片换热器617,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换热单元601的尺寸等因素,为了进一步简化安装工艺,也可能包括其他更多数量的斜翅片换热器。
换热单元601也包括与翅片换热器610相应设置的头管645,每个头管645具有入口管道647和出口管道648,每个翅片换热器610的内部也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液体流动通道646。其中,在换热单元601内的各个翅片换热器610之间,每个翅片换热器610对应的头管645的入口管道647和出口管道648各自通过管道与换热系统中的其它部件相连,并且在每个换热单元601内,每个翅片换热器610的液体流动通道646通过头管645相互连通。
作为一个示例,翅片换热器610也可以为管翅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当外界的空气经过翅片换热器610进入空腔602或从空腔602中排出时,空气与翅片换热器610的液体流动通道646中的制冷剂热交换。
图7A和图7B为由换热单元601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7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A为简化的立体结构图,其中箭头示出空气的流动方向,图7B为简化的俯视图。
如图7A和图7B所示,空气换热机组700包括十二个换热单元701,这十二个换热单元701被排列为两排,每一排的换热单元701中,换热单元701面对面并且间隔设置,并且每一列的换热单元701中,换热单元701也面对面并且间隔设置。外界的空气能够围绕各个换热单元701,经过各自的翅片换热器710流入各个换热单元701的空腔702内。
以下以相邻的换热单元701a、701b和701c为例进行说明。在每一排的换热单元701中,相邻的换热单元701a和701b之间直翅片换热器面对面设置,相邻的换热单元701a和701b中,相对着的直翅片换热器716a和716b正对并且大体上平行。在如图7A和7B所示的实施例中,直翅片换热器716a和716b还具有一定的间隔。在每一列的换热单元701中,相对着的换热单元701a的斜翅片换热器717a和换热单元701c的斜翅片换热器717c正对并且朝相反的方向倾斜,例如斜翅片换热器717a从上至下朝远离换热单元701c的方向倾斜,斜翅片换热器717c从上至下也朝远离换热单元701a的方向倾斜,以使得斜翅片换热器717a和717c也具有一定的间隔,并且该间隔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当换热单元701a和701c的间隔一定(例如间隔D1)时,能够通过斜翅片换热器的设置使得下部间隔是大于间隔D1的,从而能够增加空气流动的空间,进一步加强空气换热机组700的换热效果。由此,相对设置的换热单元701不会影响空气流动,也就不会影响空气换热机组700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占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空气换热机组700也包括十二个换热单元701,而每个换热单元701又包括五个直翅片换热器716和一个斜翅片换热器717,外界空气能够按照图7A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式进入空气换热机组700的每个换热单元701,空气流动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此空气换热机组700也能够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并且,空气换热机组700在保持换热单元的间隔距离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增加了相对的换热单元之间的进气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强空气换热机组700的换热效率。
并且与空气换热机组300、空气换热机组400以及空气换热机组500相比,由于空气换热机组700的换热单元701的安装工艺更加方便,使得空气换热机组700的组装工艺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简化。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是,在不影响换热效果的前提下,换热单元701也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直翅片换热器以及斜翅片换热器。
在本申请中,每个换热单元的换热侧壁大致上呈棱柱形状,每一面是通过翅片换热器连接形成的,能够简化换热单元的安装工艺并且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利用本申请的换热单元排列而成的空气换热机组能够在占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排列方式,达到不影响空气流动的效果,因此能够在不影响换热效果的前提下,增加了空气换热机组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尽管参考附图中出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对本申请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申请教导的精神和范围和背景下,本申请的换热单元和空气换热机组也可以有许多变化形式。本领域技术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细节,均落入本申请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
流体动力装置;
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流体动力装置连接在所述顶板上;
换热侧壁,所述换热侧壁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其中所述换热侧壁包括多个翅片换热器,多边形的每个边处对应地设有一个翅片换热器,其中,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连接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换热侧壁和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形成空腔,其中所述流体动力装置能够驱动气流经过所述换热侧壁进入所述空腔内或排出所述空腔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侧壁还包括连接棱部;
所述翅片换热器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其中,相邻的所述翅片换热器的侧边通过连接棱部相连,所述翅片换热器相互连接形成棱柱形的所述换热侧壁,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形成棱柱形的面,每个所述连接棱部形成棱柱形的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六个所述翅片换热器,其中六个所述翅片换热器的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侧壁还包括连接棱部;
所述多个翅片换热器包括:
至少三个直翅片换热器,所述直翅片换热器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相邻的直翅片换热器的侧边通过所述连接棱部相连;和
一个斜翅片换热器,所述斜翅片换热器在从所述顶板到所述底板朝的方向上所述空腔内倾斜,其中,所述斜翅片换热器的侧边与相邻的直翅片换热器的侧边之间形成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数根头管,所述数根头管与所述数个翅片换热器对应设置,所述数根头管连接至所述顶板或所述底板;
每根所述头管包括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
其中,在所述换热单元内,所述数根头管的入口管道各自相互连通,所述数根头管的出口管道也各自相互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包括液体流动通道,所述液体流动通道与相应的所述头管的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连通,其中所述液体流动通道沿纵向设置。
8.一种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个换热单元,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单元;
其中,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排列为至少一排,并且被布置为:相邻的所述换热单元的相邻的所述翅片换热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单元为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单元;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
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并且相互错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并且相互错开。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单元为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单元;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
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棱对着棱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连接棱部相互贴近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单元为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单元;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
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面对面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棱对着棱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连接棱部相互贴近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单元为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单元;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布置为:
在每一排所述换热单元内,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直翅片换热器相对设置,并且,相对着的所述直翅片换热器大体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所述换热单元被成列地布置为至少两排,其中,每一列所述换热单元被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的斜翅片换热器相对地设置,其中,相对着的所述斜翅片换热器朝相反的方向倾斜。
CN201922286853.7U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Active CN211823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6853.7U CN211823272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6853.7U CN211823272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3272U true CN211823272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141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6853.7U Active CN211823272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23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67740B2 (en) Manifold fluid communication plate
EP3460359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module
US10508862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air-cooled chiller
KR100950714B1 (ko) 열교환기용 플레이트
US11624565B2 (en) Header box and heat exchanger
US20150053384A1 (en) Heat exchanger header,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heat exchanger header,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5783338B (zh) 热交换器
US11754348B2 (en) Microchannel flat tube an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KR101224071B1 (ko) 튜브형 열교환기
US20220107146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JP6806187B2 (ja) 熱交換器
EP2956728B1 (en) Multiple bank flattened tube heat exchanger
CN211823272U (zh) 一种换热单元及包括其的空气换热机组
CN100533046C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板
CN220062696U (zh) 换热器组件和换热器模块
KR100606332B1 (ko) 공조기기의 열교환기용 납작튜브
KR102055842B1 (ko) 압축기 구동부하 저감용 마이크로 채널 튜브 열교환기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116839393A (zh) 一种均匀分配制冷剂的微通道换热器装置及方法
KR19990080930A (ko) 적층형 열교환기
EP2554031B1 (en) Method and device of heat transport
JPH033825Y2 (zh)
CN111895845A (zh) 集管组件及换热器
KR20030019684A (ko) 열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