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9543U -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9543U
CN211789543U CN202020446398.2U CN202020446398U CN211789543U CN 211789543 U CN211789543 U CN 211789543U CN 202020446398 U CN202020446398 U CN 202020446398U CN 211789543 U CN211789543 U CN 211789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antenna
aggregation
coaxial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63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少林
崔立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639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9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9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9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包括基板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均设置于基板;上述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通过采用十字交叉结构实现两个单极化天线单元的双极化构成,实现了高增益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可减少信号极化损失,使天线的水平垂直双方向的增益俱佳,同时在天线主体的第一端设置了F‑B覆盖层,F‑B覆盖层可与天线主体的第二端所处的平面构成F‑B谐振腔,天线主体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加强型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的辐射增益,最后将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组成天线阵列,将加强型天线装置设计为立体组阵结构,使得加强型天线装置可形成垂直面波束,进而提高了天线整体增益。

Description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设备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对数周期天线是一种常见的天线,因其周期性的工作结构而具有宽频带和线计划的特性,在短波通信、微波通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天线为了提高垂直方向上的增益,通过装备大规模天线整列,例如将多个单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组阵,利用多根天线形成的空间自由度及有效的多径分量,以此来提高频谱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天线增益,但单极化天线只能实现一个方向的极化,在收发不同方向的信号时,易发生极化损失,不利于天线的实际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天线增益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包括基板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均设置于基板;
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包括:
天线主体,包括围绕一空间轴线依次设置的四根相同的集合线即第一集合线、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第四集合线,第一集合线与第三集合线相对设置,第二集合线与第四集合线相对设置,第一集合线的中点与第三集合线的中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第二集合线中点与第四集合线中点之间的连线,且垂足在空间轴线上,第一集合线、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第四集合线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集合线上设置有若干个天线振子,天线振子从第一集合线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依次等间距地交替设置在第一集合线相对于空间轴线方向的两侧,且越靠近第一集合线的第二端的天线振子长度越短,第一集合线上的所有天线振子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平面;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第四集合线上也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天线振子,设置方式与第一集合线的天线振子设置方式相同;
F-B覆盖层,F-B覆盖层设置在天线主体的第一端,F-B覆盖层所在平面与空间轴线垂直;
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分别设置于第一集合线和第二集合线上,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介质层、外导体层,绝缘介质层设于内导体和外导体层之间,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外导体层分别与第一集合线和第二集合线远离空间轴线的一侧贴合;
第一集合线和第二集合线的第二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分别与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相适应,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内导体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接至第三集合线和第四集合线。
上述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通过采用十字交叉结构实现两个单极化天线单元的双极化构成,实现了高增益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可减少信号极化损失,使天线的水平垂直双方向的增益俱佳,同时在天线主体的第一端设置了F-B覆盖层,F-B覆盖层可与天线主体的第二端所处的平面构成F-B谐振腔,天线主体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加强型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的辐射增益,同时每个天线的集合线及设置于其上的天线元件均可分块拆装实现,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安装,最后将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组成天线阵列,将加强型天线装置设计为立体组阵结构,使得加强型天线装置可形成垂直面波束,进而提高了天线整体增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F-B覆盖层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F-B覆盖层层叠设置后设置在天线主体的第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F-B覆盖层包括顶板和贴片,贴片设置于顶板靠近天线主体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贴片为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交叉设置于基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介质条,介质条设置于第一集合线、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与第四集合线围绕形成的区域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两个以上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分别连接第一集合线、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与第四集合线中的不同集合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
第三同轴线,设置于第三集合线上,与第一同轴线关于空间轴线对称;
第四同轴线,设置于第四集合线上,与第二同轴线关于空间轴线对称;
第一集合线、第三集合线以及设置于第一集合线、第三集合线上的第一同轴线、第三同轴线、天线振子共同组成的第一天线单极化结构的输入阻抗和第二集合线、第四集合线以及设置于第二集合线、第四集合线上的第二同轴线、第四同轴线、天线振子共同组成的第二天线单极化结构的输入阻抗均为50欧姆,第一同轴线,第二同轴线,第三同轴线,第四同轴线的线材为50欧姆同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孔的开设高度高于第二通孔的开设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反射板,设置在天线主体的第二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中同轴线线材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局部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上视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天线单极化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立体式高增益天线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基板11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各个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均设置于基板11。具体地,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垂直设置于基板11,基板11的材质并不唯一,可以是金属板或塑料板等,本实施例中,基板11为金属基板,并且在基板11的四个边角分别设置有固定件(例如固定螺栓),基板11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地面,提高基板11的固定可靠性。基板11上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可以是不同频段的天线,例如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交叉设置于基板11。如图2所示,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包括频段1天线和频段2天线,且两种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之间交叉设置。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具体结构尺寸也不相同,如图3所示为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之间的交错型的高增益组阵方式图,频段1天线为低频天线,高度较高,频段2天线为高频天线,高度较低。把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12进行交叉放置,即拉大了两个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间距,间接的增大了有效口径面积,提高了天线增益。
进一步,可参考图4,图4中示出了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具体结构,其包括天线主体110,天线振子120,第一同轴线130、第二同轴线140和F-B覆盖层190。
天线主体110包括四根相同集合线,分别为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第四集合线114,四根集合线围绕一空间轴线依次设置,其中第一集合线111与第三集合线113相对设置,第二集合线112与第四集合线114也相对设置。同时第一集合线111的中点与第三集合线113的中点连线垂直于第二集合线112中点与第四集合线114中点之间的连线,且垂足在空间轴线上,即四根集合线并非参差不齐,而是保持长度对齐地设置,以使天线尽可能保持结构相对对称稳定。
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第四集合线114上均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天线振子120,天线振子120可以是金属长条或金属棒,以及其他形状的金属件,为方便描述,不妨将各集合线的两端分别称为顶端和底端,任一条集合线上的若干个天线振子120均是从该集合线底端向着顶端的方向依次等间距地交替设置在集合线相对于空间轴线的两侧,即一左一右交替着沿着从底端向顶端的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且越靠近顶端的天线振子越短,同时同一集合线上的若干天线振子120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平面。
F-B覆盖层190设置在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F-B覆盖层190所在平面与空间轴线垂直。具体地,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为靠近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和第四集合线114的第二端的一端。当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和第四集合线114的第二端在同一平面上时,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和第四集合线114的第二端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作为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当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和第四集合线114的第二端不在同一平面上时,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和第四集合线114的第二端中最高的一端可以作为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F-B覆盖层190可以直接设置在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设置在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F-B覆盖层190与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
F-B覆盖层190的设置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以在出厂或安装时固定设置在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以保持位置固定,使F-B覆盖层190和天线主体110结构一体化,可以避免安装时带来的干扰因素,提高工作性能。也可以通过连接件设置在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连接件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可以为泡沫连接件或连接柱等,进一步地,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固定于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需要时安装F-B覆盖层190,不需要拆卸下来,使用便捷,且当F-B覆盖层190损坏不能使用时,可以只更换F-B覆盖层190,避免了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整体替换,节约了维修成本。
F-B覆盖层190与天线主体110的第二端所处的平面平行,以天线主体110设置在地面为例,F-B覆盖层190为反射面1,天线地板为反射面2,两个平面构成F-B谐振腔(法布里一珀罗谐振腔),天线主体110处于谐振腔内,天线主体110中的天线振子120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辐射增益。F-B覆盖层190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例如F-B覆盖层190可采用渐变介电常数覆盖层,在覆盖层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介电常数能够使相位分布曲线更加均匀,提高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辐射出的电磁波的质量。F-B覆盖层190的尺寸也不是唯一的,在本实施例中,F-B覆盖层190的厚度与天线振子辐射出的电磁波在F-B覆盖层190介质中传播时的波长的四分之一相匹配,提高增益的效果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F-B覆盖层190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第一同轴线130和第二同轴线140分别设置于第一集合线111和第二集合线112上,如图5所示,第一同轴线130和第二同轴线140均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导体131、绝缘介质层132和外导体层133,绝缘介质层132设置在内导体131和外导体层133之间,以保证其互不接触。在设置时,第一同轴线130和第二同轴线140的外导体层133分别与第一集合线111和第二集合线112远离空间轴线的外侧贴合,以产生电位差。
参见图6,第一集合线111和第二集合线112的顶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50和第二通孔160,第一通孔150和第二通孔160的形状大小可以与第一同轴线130和第二同轴线140相适应,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同轴线的截面,设置在集合线上的同轴线可以将输出端连接其所处集合线上的通孔,进一步的,连接至通孔的集合线的内导体还可以继续延伸,穿过通孔连接至与同轴线所在集合线相对的集合线,以组成馈电结构。例如,第二集合线112上设置的第二同轴线140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通孔160,同时第二同轴线140的输出端的内导体进一步延伸穿过第二通孔160连接至第四同轴线114,第一集合线111和第一同轴线130的设置方式亦然,此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F-B覆盖层19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F-B覆盖层190层叠设置后设置在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以天线主体110的第一端为天线主体110的顶部,天线主体110的第二端为天线主体110的底部,天线主体110的底部为近地端为例,将多个F-B覆盖层190层叠设置在天线主体110的顶部可以使天线振子120辐射出的电磁波在多个F-B覆盖层190与天线主体110的第二端所处的平面构成的腔内传播时,同相叠加的数量更多,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辐射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F-B覆盖层190包括顶板和贴片,贴片设置于顶板靠近天线主体110的一侧。顶板是承载贴片的承载体,可以固定贴片的位置,保障贴片正常工作,贴片设置在基板上,与天线主体110的第二端所处的平面构成谐振腔,贴片的数量并不是唯一的,一般来说,贴片的数量越多,贴片的尺寸越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当F-B覆盖层19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各F-B覆盖层190层叠设置,各个F-B覆盖层190上的贴片分别设置在各个顶板与天线主体110靠近的一侧,各个F-B覆盖层190的设置方向相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贴片为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都可规则地排列在顶板上,可以更方便地对贴片的位置和工作参数等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使用便捷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贴片靠近天线主体110的一侧开设有十字型槽。开十字型槽起到曲流作用,将增大等效电感,使谐振频率明显下降,从而可以在保证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减小F-B覆盖层190的尺寸,且十字型槽产生的较强辐射相当于增加了较大的损耗电阻,从而大幅提高了带宽。
在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还包括介质条,介质条设置于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与第四集合线114围绕形成的区域内。介质条的尺寸并不是唯一的,在本实施例中,介质条的横截面积与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与第四集合线114围绕形成的区域的横截面积相等,从而使介质条固定好,提高工作稳定性,介质条的长度可以与设置在同一集合线上的两端的天线振子120之间的距离相等,在保证工作效果的前提下,也不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利用准对周模型,振子不交叉,阵元为每一对振子,四对振子双极化,每层振子长度不同,以此实现更宽的带宽,阵元间距也不一样。通过在馈电集合板中间增加介质条来实现汉森-伍德亚德端射条件,每层振子之间介质条介电常数各不相同,形成强端射阵,以此来实现提高天线本身增益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还包括两个以上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210,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210分别连接第一集合线111、第二集合线112、第三集合线113与第四集合线114中的不同集合线。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虽未示出天线主体110与F-B覆盖层190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但实际上天线主体110与F-B覆盖层190之间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以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包括第一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和第二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为例,第一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端口连接第一集合线111,第二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端口连接第二集合线112,进一步的,连接至集合线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的端口还可以继续延伸,连接至与已连接的集合线相对的集合线,以组成馈电结构。其他平衡-不平衡变换器与集合线的连接关系可依次类推,在此不再赘述。采用两个以上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组成馈电结构可以实现天线振子的平衡馈电,提高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工作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组成天线主体110的各集合线的形状为长方体,以方便对天线振子、同轴线等部件的安装。
如图4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还包括第三同轴线170和第四同轴线180,分别设置在第三集合线113和第四集合线114上,且第三同轴线170与第一同轴线130关于前述空间轴线对称,第四同轴线180和第二同轴线140关于前述空间轴线对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同轴线170还可与第一同轴线130长度相等,第四同轴线180可与第二同轴线140长度相等。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同轴线170与第一同轴线130相同,第四同轴线180与第二同轴线140相同。通过设置与第一同轴线130和第二同轴线140对称的同轴线,可以保障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在结构上的对称性,从而保障天线辐射特性的对称性,提高天线性能。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合线111、第三集合线113以及设置于第一集合线111、第三集合线113上的第一同轴线130、第三同轴线170、天线振子共同组成的第一天线单极化结构的输入阻抗为50欧姆。并且,第二集合线112、第四集合线114以及设置于第二集合线112、第四集合线114上的第二同轴线140、第四同轴线180、天线振子共同组成的第二天线单极化结构的输入阻抗也为50欧姆。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不需要阻抗变换器,可直接采用50欧姆同轴线进行馈电,方便稳定,适配能力强。顶部馈电采用同轴线馈电,同轴馈电与集合线紧贴连在一起,同时,也可以集合线底部进行同轴馈电。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同轴线130,第二同轴线140,第三同轴线170,第四同轴线180的线材均为50欧姆同轴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50开设位置相对于第二通孔160更加靠近顶端,以使第一同轴线130和第二同轴线140的内导体分别连接至第三集合线113和第四集合线114时互不交叠,避免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还可包括设置于天线主体110的第二端的反射板220。具体地,天线主体110的第二端可以为天线主体110的近地端,即底端。通过设置反射板220,可以将天线后向波束通过反射板220汇聚反射出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天线的前后比,对提高天线增益及定向性也有一定的效果,提高天线性能。
进一步地,当多个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同时使用,且各个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的频段不一样时,把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12进行交叉放置,间接增大了有效口径面积,增加了有效辐射面积,提高了增益。
上述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通过采用十字交叉结构实现两个单极化天线单元的双极化构成,实现了高增益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可减少信号极化损失,使天线的水平垂直双方向的增益俱佳,同时在天线主体的第一端设置了F-B覆盖层,F-B覆盖层可与天线主体的第二端所处的平面构成F-B谐振腔,天线主体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谐振腔内同相叠加,从而提高了加强型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的辐射增益,同时每个天线的集合线及设置于其上的天线元件均可分块拆装实现,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安装,最后将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组成天线阵列,将加强型天线装置设计为立体组阵结构,使得加强型天线装置可形成垂直面波束,进而提高了天线整体增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各所述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均设置于所述基板;
所述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包括:
天线主体,包括围绕一空间轴线依次设置的四根相同的集合线即第一集合线、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第四集合线,所述第一集合线与所述第三集合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集合线与所述第四集合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集合线的中点与所述第三集合线的中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二集合线中点与所述第四集合线中点之间的连线,且垂足在所述空间轴线上,所述第一集合线、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第四集合线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合线上设置有若干个天线振子,所述天线振子从所述第一集合线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依次等间距地交替设置在所述第一集合线相对于所述空间轴线方向的两侧,且越靠近所述第一集合线的第二端的天线振子长度越短,所述第一集合线上的所有天线振子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集合线、第三集合线、第四集合线上也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天线振子,设置方式与所述第一集合线的天线振子设置方式相同;
F-B覆盖层,所述F-B覆盖层设置在所述天线主体的第一端,所述F-B覆盖层所在平面与所述空间轴线垂直;
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集合线和所述第二集合线上,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介质层、外导体层,所述绝缘介质层设于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一同轴线和所述第二同轴线的外导体层分别与所述第一集合线和所述第二集合线远离所述空间轴线的一侧贴合;
所述第一集合线和所述第二集合线的第二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分别与所述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相适应,所述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同轴线和第二同轴线的内导体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接至所述第三集合线和所述第四集合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B覆盖层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所述F-B覆盖层层叠设置后设置在所述天线主体的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B覆盖层包括顶板和贴片,所述贴片设置于所述顶板靠近所述天线主体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片为矩形贴片或圆形贴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频段的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交叉设置于所述基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介质条,所述介质条设置于所述第一集合线、所述第二集合线、所述第三集合线与所述第四集合线围绕形成的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两个以上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各所述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集合线、所述第二集合线、所述第三集合线与所述第四集合线中的不同集合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
第三同轴线,设置于所述第三集合线上,与所述第一同轴线关于所述空间轴线对称;
第四同轴线,设置于所述第四集合线上,与所述第二同轴线关于所述空间轴线对称;
所述第一集合线、第三集合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集合线、第三集合线上的第一同轴线、第三同轴线、天线振子共同组成的第一天线单极化结构的输入阻抗和所述第二集合线、第四集合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集合线、第四集合线上的第二同轴线、第四同轴线、天线振子共同组成的第二天线单极化结构的输入阻抗均为50欧姆,所述第一同轴线,第二同轴线,第三同轴线,第四同轴线的线材为50欧姆同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开设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开设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还包括反射板,所述设置在所述天线主体的第二端。
CN202020446398.2U 2020-03-31 2020-03-31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Active CN211789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6398.2U CN211789543U (zh) 2020-03-31 2020-03-31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6398.2U CN211789543U (zh) 2020-03-31 2020-03-31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9543U true CN211789543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29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6398.2U Active CN211789543U (zh) 2020-03-31 2020-03-31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95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43802A (en) Stripline fed hybrid slot antenna
KR101606379B1 (ko) 슬롯 커플 방식 방사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JP2016127481A (ja) 偏波共用アンテナ
CN209045768U (zh) 一种电调基站天线
JP2003514422A (ja) プリントアンテナ
CN212303896U (zh) 一种基站mimo天线单元
CN211455960U (zh) 高增益射频前端装置
US20210313710A1 (en) Broadband antenna having polarization dependent output
CN211789543U (zh) 立体式加强型天线装置
CN108063312B (zh) 一种移动终端宽带mimo双天线
CN211789540U (zh) 加强型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
CN211789551U (zh) 加强型双极化八木天线
CN211789448U (zh) 加强型射频前端装置
CN211789476U (zh) 立体式新型天线装置
CN211455956U (zh) 多通道无线信号收发设备
CN211789541U (zh) 立体式高增益天线装置
CN211789444U (zh) 立体式加强型射频前端装置
CN107785654B (zh) 一种小型化强耦合天线
CN114069215A (zh) 一种双同频双极化辐射单元及天线
CN211789542U (zh) 新型双极化对数周期天线
CN211789480U (zh) 无线信号收发设备
CN211789538U (zh) 立体式天线装置
CN211789478U (zh) 多通道无线信号收发设备
TWI464962B (zh) 複合式多天線系統及其無線通訊裝置
CN211455948U (zh) 高增益天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