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9248U - 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 - Google Patents
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89248U CN211789248U CN202020781825.2U CN202020781825U CN211789248U CN 211789248 U CN211789248 U CN 211789248U CN 202020781825 U CN202020781825 U CN 202020781825U CN 211789248 U CN211789248 U CN 2117892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current collector
- explosion
- negative
- posi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包括内金属壳、外金属壳、叠绕电芯以及绝缘胶圈,叠绕电芯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设置有隔离膜,正极极片的外侧设置有隔离膜,负极极片的外侧设置有隔离膜,正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与外金属壳连接,负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与内金属壳连接,绝缘胶圈密封设置在外金属壳和内金属壳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叠绕电芯膜片形成叠绕电芯,叠绕电芯的正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与外金属壳连接,负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与内金属壳连接,无需设置极耳,连接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是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的装置,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电池包括一端的正极和另一端的负极。在现有技术中,电池通常包括极耳、外金属壳、内金属壳以及电芯,极耳连接电芯和外金属壳,使得外金属壳成为正极,极耳连接电芯和内金属壳,使得内金属壳成为负极,其中,极耳既需要与电芯连接,又需要与外金属壳或内金属壳连接,连接较为复杂。
故需要提供一种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通过叠绕电芯膜片形成叠绕电芯,叠绕电芯的正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与外金属壳连接,负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与内金属壳连接,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的极耳既需要与电芯连接,又需要与外金属壳或内金属壳连接,连接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包括:
壳体,包括内金属壳和外金属壳,内金属壳为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的筒状结构,外金属壳为一端具有第二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接,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壳体的内腔和外部空间;
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防爆盖板封闭所述通孔;
叠绕电芯,包括正极极片、隔离膜以及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离膜,所述正极极片的外侧设置有所述隔离膜,所述负极极片的外侧设置有所述隔离膜,所述正极极片、所述隔离膜以及所述负极极片叠绕设置在所述内金属壳内,所述正极极片包括位于一端的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通过弯折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与所述外金属壳连接,所述负极极片包括位于一端的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通过弯折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与所述内金属壳连接;以及
绝缘胶圈,密封设置在所述外金属壳和所述内金属壳之间,所述外金属壳的一端锁紧连接在所述绝缘胶圈的外周,使得外金属壳的边沿和绝缘胶圈之间形成封口。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胶圈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内侧边沿设置有斜倒角,外侧边沿设置有圆倒角。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叠绕电芯包括叠层段和叠绕弯折段,多个所述叠层段叠层设置;
所述叠绕弯折段连接相邻的所述叠层段,每个所述叠层段两端的所述叠绕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叠层段的所述正极极片还包括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设置在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所述叠层段的所述负极极片还包括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设置在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的表面;
所述叠绕弯折段的正极极片还包括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每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连接两个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多个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多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连接成直条状,所述叠绕弯折段的负极极片还包括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每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连接两个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多个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和多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连接成直条状。
进一步的,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均为圆形片结构,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为矩形片结构。
另外,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包括正极弯折部和正极连接片,所述正极弯折部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片和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连接片与所述外金属壳成面接触连接;
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包括负极弯折部和负极连接片,所述负极弯折部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片和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连接片与所述内金属壳成面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弯折部和所述负极弯折部分别位于所述叠绕电芯径向方向的两侧,与所述正极弯折部连接的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位于相邻的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的内侧,与所述负极弯折部连接的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位于相邻的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的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还设置在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所述负极活性材料还设置在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防爆盖板为外壳防爆盖板,所述外金属壳外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外壳容纳槽和外壳通孔,所述外壳通孔连通所述外壳容纳槽和所述外金属壳的内腔;
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穿过所述外壳通孔并连接在所述外金属壳的外表面,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位于所述外壳容纳槽内,或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连接在所述外金属壳的内表面;
所述外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所述外壳容纳槽内,所述外壳防爆盖板封闭所述外壳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防爆盖板为内壳防爆盖板,所述内金属壳外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内壳容纳槽和内壳通孔,所述内壳通孔连通所述内壳容纳槽和所述内金属壳的内腔;
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穿过所述内壳通孔并连接在所述内金属壳的外表面,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位于所述内壳容纳槽内,或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连接在所述内金属壳的内表面;
所述内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所述内壳容纳槽内,所述内壳防爆盖板封闭所述内壳通孔。
其中,所述内壳容纳槽的内壁面为斜面或在内壁面上设置有限位部,当所述内壳防爆盖板的周侧与所述内壳容纳槽的内壁面或限位部接触,所述内壳防爆盖板与所述内壳容纳槽的底面之间相距设定距离;
当所述内壳防爆盖板与所述内壳容纳槽的内壁面或限位部接触时,所述内壳防爆盖板的外表面与外金属壳的外表面平齐或成阶梯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金属壳外侧面上的一端设置有内壳卡接部,所述内壳卡接部包括内侧的第一凸部和外侧的第一凹部,内侧的所述绝缘胶圈包覆在所述内金属壳内表面的所述第一凸部的非设置区域;
所述绝缘胶圈上设置有胶圈卡接部,所述胶圈卡接部包括内侧的第二凸部和外侧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卡接在所述第一凹部内,所述外金属壳的边沿卡接在所述第二凹部内。
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高径比介于0.4~1之间。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叠绕电芯膜片形成叠绕电芯,叠绕电芯的正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与外金属壳连接,负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与内金属壳连接,无需设置极耳,连接更加简单。
其中,内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内壳容纳槽内,当电池发热,其内部会产生高压气体,电池温度上升至热熔材料的熔融温度范围内,热熔材料失去粘结能力,内壳防爆盖板与内金属壳脱离连接,内壳防爆盖板与内金属壳之间形成释放通道,高压气体能通过释放通道进行释放,防止电池着火或爆炸。
外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外壳容纳槽外,当电池发热,其内部会产生高压气体,电池温度上升至热熔材料的熔融温度范围内,热熔材料失去粘结能力,外壳防爆盖板与外金属壳脱离连接,外壳防爆盖板与外金属壳之间形成释放通道,高压气体能通过释放通道进行释放,防止电池着火或爆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内金属壳上设置有内壳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负极极片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正极极片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隔离膜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5为优选实施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叠绕电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Y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外金属壳上设置有外壳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负极极片一端连接在内金属壳的内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正极极片一端连接在外金属壳的内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外金属壳11;外壳容纳槽111;外壳通孔112;内金属壳12;内壳卡接部121;内壳容纳槽122;内壁面1221;内壳通孔123;绝缘胶圈13;胶圈卡接部131;叠绕电芯14;负极极片141;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负极弯折部14121;负极连接片14122;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3;正极极片142;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正极弯折部14221;正极连接片14222;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3;隔离膜143;第一隔离部1431;第二隔离部1432;内壳防爆盖板15;热熔材料16;外壳防爆盖板17;热熔材料18;叠层段A1;叠绕弯折段B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结构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的电池通常包括极耳、外金属壳、内金属壳以及电芯,极耳连接电芯和外金属壳,使得外金属壳成为正极,极耳连接电芯和内金属壳,使得内金属壳成为负极,其中,极耳既需要与电芯连接,又需要与外金属壳或内金属壳连接,连接较为复杂。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内金属壳上设置有内壳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包括壳体、叠绕电芯14以及绝缘胶圈13。
其中,壳体包括内金属壳12和外金属壳11,内金属壳12为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的筒状结构,外金属壳11为一端具有第二开口的筒状结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接,使得内金属壳12套接在外金属壳11内,壳体上设置有通孔,通孔连通壳体的内腔和外部空间。
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壳体的外表面,防爆盖板封闭通孔。
叠绕电芯14包括正极极片、隔离膜143以及负极极片141,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141之间设置有隔离膜143,正极极片的外侧设置有隔离膜143,负极极片141的外侧设置有隔离膜143,正极极片、隔离膜143以及负极极片141叠绕设置在内金属壳12内,正极极片包括位于一端的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通过弯折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与外金属壳11连接,负极极片141包括位于一端的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通过弯折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与内金属壳12连接。
绝缘胶圈13密封设置在外金属壳11和内金属壳12之间,外金属壳11的一端锁紧连接在绝缘胶圈13的外周,使得外金属壳11的边沿和绝缘胶圈13之间形成封口,绝缘胶圈13靠近所第一开口的一端内侧边沿设置有斜倒角,外侧边沿设置有圆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通过叠绕电芯膜片形成叠绕电芯14,叠绕电芯14的正极极片142的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与外金属壳11连接,负极极片141的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与内金属壳12连接,无需设置极耳,连接更加简单。
请参照图3,正极极片还包括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3以及正极活性材料,每个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3连接两个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多个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和多个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3连接成直条状,正极活性材料设置在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的表面。
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与端部的一个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连接。
请参照图2,负极极片141还包括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3以及负极活性材料,每个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3连接两个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多个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和多个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3连接成直条状,负极活性材料设置在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的表面。
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与端部的一个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连接。
请参照图4,隔离膜143包括第一隔离部1431和第二隔离部1432,一个第二隔离部1432连接两个第一隔离部1431。
请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中,叠绕电芯14包括叠层段A1和叠绕弯折段B1,多个叠层段A1叠层设置。
每个叠层段A1和弯折部的层级结构一致,均包括一层正极极片、一层负极极片141以及三层隔离膜143(其中每层隔离膜可由多个隔离膜叠加形成),叠绕弯折段B1连接相邻的叠层段A1,每个叠层段A1两端的叠绕弯折段B1的弯折方向相反。
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正极活性材料、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负极活性材料以及第一隔离部1431叠层形成叠层段A1。
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3、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3以及第二隔离部1432弯折形成叠绕弯折段B1。
在本实施例中,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和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均为圆形片结构,使得叠绕后形成圆柱状的叠绕电芯,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3和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3为矩形片结构。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包括正极弯折部14221和正极连接片14222,正极弯折部14221连接正极连接片14222和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正极连接片14222与外金属壳11成面接触连接,如采用激光连接的方式将正极连接片14222与外金属壳11进行面接触焊接。
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包括负极弯折部14121和负极连接片14122,负极弯折部14121连接负极连接片14122和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负极连接片14122与内金属壳12成面接触连接,如采用激光连接的方式将负极连接片14122与内金属壳12进行面接触焊接。
优选的,正极弯折部14221和负极弯折部14121分别位于叠绕电芯14径向方向的两侧。
与正极弯折部14221连接的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位于相邻的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的内侧,使得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与正极连接片14222之间的距离更大,从而更利于设置正极弯折部14221。
与负极弯折部14121连接的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位于相邻的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1的内侧,使得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1与负极连接片14122之间的距离更大,从而更利于设置负极弯折部14121。
在本实用新型中,正极活性材料还可以设置在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3的表面,负极活性材料还可以设置在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3的表面。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外金属壳上设置有外壳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防爆盖板可为外壳防爆盖板17,在外金属壳11外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外壳容纳槽111和外壳通孔112,外壳通孔112连通外壳容纳槽111和外金属壳11的内腔。
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穿过外壳通孔112并连接在外金属壳11的外表面,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位于外壳容纳槽111内,外壳防爆盖板17封闭外壳通孔112。
优选的,外壳防爆盖板17通过热熔材料18连接在外壳容纳槽111内。
其中,热熔材料18优选热熔胶。
或请参照图9,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还可选择连接在外金属壳11的内表面,外壳防爆盖板17通过热熔材料18连接在外壳容纳槽111内,外壳防爆盖板17封闭外壳通孔112。
外壳防爆盖板17通过热熔材料18与外金属壳11连接,当电池发热,其内部会产生高压气体,电池温度上升至热熔材料18的熔融温度范围内,热熔材料18失去粘结能力,外壳防爆盖板17与外金属壳11脱离连接,外壳防爆盖板17与外金属壳11之间形成释放通道,高压气体能通过释放通道进行释放,防止电池着火或爆炸。
其中,需注意将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和外壳通孔112错位设置,避免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1422挡住外壳通孔112,另外,可在外金属壳11外部的端面上设置外壳容纳槽111,外壳防爆盖板17可设置在外壳容纳槽111内。
另外,绝缘胶圈13采用热敏树脂材料,如PE,当电池温度上升到一定范围内,绝缘胶圈13会收缩,绝缘胶圈13与外金属壳11之间会形成间隙空间,从而能通过间隙空间释放高压气体,防止电池着火或爆炸。
请参照图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的内金属壳上设置有内壳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防爆盖板还可为内壳防爆盖板15,在内金属壳12外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内壳容纳槽122和内壳通孔123,内壳通孔123连通内壳容纳槽122和内金属壳12的内腔。
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穿过内壳通孔123并连接在内金属壳12的外表面,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位于内壳容纳槽122内,内壳防爆盖板15封闭内壳通孔123。
优选的,内壳防爆盖板15通过热熔材料16连接在内壳容纳槽122内。
其中,热熔材料16优选热熔胶。
或请参照图8,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还可选择连接在内金属壳12的内表面,内壳防爆盖板15通过热熔材料16连接在内壳容纳槽122内,内壳防爆盖板15封闭内壳通孔123。
内壳防爆盖板15通过热熔材料16与内金属壳12连接,当电池发热,其内部会产生高压气体,电池温度上升至热熔材料16的熔融温度范围内,热熔材料16失去粘结能力,内壳防爆盖板15与内金属壳12脱离连接,内壳防爆盖板15与内金属壳12之间形成释放通道,高压气体能通过释放通道进行释放,防止电池着火或爆炸。
其中,需注意将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和内壳通孔123错位设置,避免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1412挡住内壳通孔123,另外,可在内金属壳12外部的端面上设置内壳容纳槽122,内壳防爆盖板15可设置在内壳容纳槽122内。
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内壳容纳槽122的内壁面为斜面或在内壁面上设置有限位部,使得当内壳防爆盖板15的周侧与内壳容纳槽122的内壁面或限位部接触时,内壳防爆盖板15与内壳容纳槽122的内底面之间相距设定距离,形成用于设置热熔材料16的涂胶空间,从而可根据确定的涂胶空间来控制涂胶量,使得涂胶效果更好。
当内壳防爆盖板15与内壳容纳槽122的内壁面或限位部接触时,内壳防爆盖板15的外表面与内金属壳12的外表面平齐或成阶梯结构。
同样,外壳容纳槽111的内壁面为斜面或在内壁面上设置有限位部,当外壳防爆盖板17的周侧与外壳容纳槽111的内壁面或限位部接触时,外壳防爆盖板17与外壳容纳槽111的内底面之间相距设定距离,形成用于设置热熔材料18的涂胶空间,从而可根据确定的涂胶空间来控制涂胶量,使得涂胶效果更好。
当外壳防爆盖板17与外壳容纳槽111的内壁面或限位部接触时,外壳防爆盖板17的外表面与外金属壳11的外表面平齐或成阶梯结构。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内金属壳12外侧远离第一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内壳卡接部121,内壳卡接部121包括内侧的第一凸部和外侧的第一凹部,内侧的绝缘胶圈13包覆在内金属壳12内表面的第一凸部的非设置区域,即如图1中,内金属壳12内侧的绝缘胶圈13从下往上延伸至与第一凸部接触便不再延伸,更加节省空间。
绝缘胶圈13上设置有胶圈卡接部131,胶圈卡接部131包括内侧的第二凸部和外侧的第二凹部,第二凸部卡接在第一凹部内,外金属壳11的第二开口的边沿通过挤压形变卡接在第二凹部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金属壳12上设置内壳容纳槽122、内壳通孔123以及内壳防爆盖板15,或在外金属壳11上设置外壳容纳槽111、外壳通孔112以及外壳防爆盖板17,以使得电池获得防爆效果,无需设置外金属壳11和绝缘胶圈13分离的防爆结构,因此可通过设置内壳卡接部121和胶圈卡接部131,以将外金属壳11和绝缘胶圈13连接得非常稳固。
本实施例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通过叠绕电芯膜片形成叠绕电芯,叠绕电芯的正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与外金属壳连接,负极极片一端通过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与内金属壳连接,无需设置极耳,连接更加简单。
其中,内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内壳容纳槽内,当电池发热,其内部会产生高压气体,电池温度上升至热熔材料的熔融温度范围内,热熔材料失去粘结能力,内壳防爆盖板与内金属壳脱离连接,内壳防爆盖板与内金属壳之间形成释放通道,高压气体能通过释放通道进行释放,防止电池着火或爆炸。
外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外壳容纳槽外,当电池发热,其内部会产生高压气体,电池温度上升至热熔材料的熔融温度范围内,热熔材料失去粘结能力,外壳防爆盖板与外金属壳脱离连接,外壳防爆盖板与外金属壳之间形成释放通道,高压气体能通过释放通道进行释放,防止电池着火或爆炸。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内金属壳和外金属壳,内金属壳为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的筒状结构,外金属壳为一端具有第二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接,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壳体的内腔和外部空间;
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防爆盖板封闭所述通孔;
叠绕电芯,包括正极极片、隔离膜以及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设置有所述隔离膜,所述正极极片的外侧设置有所述隔离膜,所述负极极片的外侧设置有所述隔离膜,所述正极极片、所述隔离膜以及所述负极极片叠绕设置在所述内金属壳内,所述正极极片包括位于一端的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通过弯折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与所述外金属壳连接,所述负极极片包括位于一端的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通过弯折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与所述内金属壳连接;以及
绝缘胶圈,密封设置在所述外金属壳和所述内金属壳之间,所述外金属壳的一端锁紧连接在所述绝缘胶圈的外周,使得外金属壳的边沿和绝缘胶圈之间形成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绕电芯包括叠层段和叠绕弯折段,多个所述叠层段叠层设置;
所述叠绕弯折段连接相邻的所述叠层段,每个所述叠层段两端的所述叠绕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段的所述正极极片还包括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设置在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所述叠层段的所述负极极片还包括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设置在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的表面;
所述叠绕弯折段的正极极片还包括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每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连接两个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多个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多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连接成直条状,所述叠绕弯折段的负极极片还包括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每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连接两个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多个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和多个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连接成直条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均为圆形片结构,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和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为矩形片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包括正极弯折部和正极连接片,所述正极弯折部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片和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连接片与所述外金属壳成面接触连接;
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包括负极弯折部和负极连接片,所述负极弯折部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片和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连接片与所述内金属壳成面接触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弯折部和所述负极弯折部分别位于所述叠绕电芯径向方向的两侧,与所述正极弯折部连接的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位于相邻的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的内侧,与所述负极弯折部连接的所述非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位于相邻的所述非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还设置在所述中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所述负极活性材料还设置在所述中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盖板为外壳防爆盖板,所述外金属壳外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外壳容纳槽和外壳通孔,所述外壳通孔连通所述外壳容纳槽和所述外金属壳的内腔;
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穿过所述外壳通孔并连接在所述外金属壳的外表面,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位于所述外壳容纳槽内,或所述端部留白区域正极集流体连接在所述外金属壳的内表面;
所述外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所述外壳容纳槽内,所述外壳防爆盖板封闭所述外壳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盖板为内壳防爆盖板,所述内金属壳外部的端面上设置有内壳容纳槽和内壳通孔,所述内壳通孔连通所述内壳容纳槽和所述内金属壳的内腔;
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穿过所述内壳通孔并连接在所述内金属壳的外表面,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位于所述内壳容纳槽内,或所述端部留白区域负极集流体连接在所述内金属壳的内表面;
所述内壳防爆盖板通过热熔材料连接在所述内壳容纳槽内,所述内壳防爆盖板封闭所述内壳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金属壳外侧面上的一端设置有内壳卡接部,所述内壳卡接部包括内侧的第一凸部和外侧的第一凹部,内侧的所述绝缘胶圈包覆在所述内金属壳内表面的所述第一凸部的非设置区域;
所述绝缘胶圈上设置有胶圈卡接部,所述胶圈卡接部包括内侧的第二凸部和外侧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卡接在所述第一凹部内,所述外金属壳的边沿卡接在所述第二凹部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81825.2U CN211789248U (zh) | 2020-05-12 | 2020-05-12 | 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81825.2U CN211789248U (zh) | 2020-05-12 | 2020-05-12 | 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89248U true CN211789248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57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781825.2U Active CN211789248U (zh) | 2020-05-12 | 2020-05-12 | 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89248U (zh) |
-
2020
- 2020-05-12 CN CN202020781825.2U patent/CN2117892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85921B (zh) | 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 | |
WO2021143561A1 (zh) | 一种电池包和电动车 | |
CN107851852B (zh) | 蓄电装置 | |
CA1039805A (en) | Flat alkaline cel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 |
CN211350863U (zh) | 豆式电池 | |
KR100515833B1 (ko) | 젤리-롤형의 전극조립체와 이를 채용한 이차전지 | |
JP2017069207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20393248A1 (en) | Cell,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 |
KR101261243B1 (ko) | 변형된 구조의 보호테이프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이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모듈 | |
JP6874852B2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
CN211789229U (zh) | 具有内壳防爆结构的卷绕电芯纽扣电池 | |
CN211789226U (zh) | 具有内壳防爆结构的叠片电芯纽扣电池 | |
CN211789248U (zh) | 具有壳体防爆结构的电池 | |
KR20220092101A (ko) |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JP6619594B2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869668B2 (ja) |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7933932U (zh) | 电芯结构和电池 | |
KR20210014311A (ko) | 코인형 이차전지 | |
CN217158396U (zh) | 一种方形钢壳电池的极柱焊接结构及电池 | |
CN111755656A (zh) | 极片、电芯及电池 | |
CN211789249U (zh) | 具有胶圈防爆结构的电池 | |
KR20010077594A (ko) | 젤리롤의 밀착성이 우수한 파우치를 외장재로 하는 리튬이온전지 | |
CN111564651A (zh) | 叠绕电芯电池 | |
CN111313082A (zh) | 一种软包扣式锂离子电池 | |
JP7074614B2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