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1665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81665U CN211781665U CN201922334742.9U CN201922334742U CN211781665U CN 211781665 U CN211781665 U CN 211781665U CN 201922334742 U CN201922334742 U CN 201922334742U CN 211781665 U CN211781665 U CN 2117816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hamber
- fan
- opening
- retu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包括有隔板,所述壳体内由所述隔板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隔板包括透气隔板和气密隔板,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上靠近所述气密隔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腔内包括有空气净化装置,所述第二腔内包括有换热器,所述第一腔和/或所述第二腔包括有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构成为使空气由所述进风口吹至所述出风口。进风口包括新风口和吸风口,分别连接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从而在有限空间内紧凑布局,实现引入新风、空气净化和制冷制热的多种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节能考虑,大多数空调房间需要关闭门窗,长期待在空调房内生活,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空调病”。
新风空调作为一种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空调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现有空调只能室内循环的问题。然而,由于现有的新风空调多是在现有空调的基础上增加新风设备,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且成本较高,且新风系统与空调换热系统往往分开设置,因此在考虑引入新风的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异时,还需要单独增加复杂的换热设备和系统来调节新风的温度,成本高且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包括有隔板,所述壳体内由所述隔板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隔板包括透气隔板和气密隔板,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上靠近所述气密隔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腔内包括有空气净化装置,所述第二腔内包括有换热器,所述第一腔和/或所述第二腔包括有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构成为使空气由所述进风口吹至所述出风口。从而在有限空间内紧凑布局,实现制冷制热和空气净化功能。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包括吸风口和新风口,所述吸风口与室内空气连通,所述新风口与室外空气连通。从而实现室内净化和新风净化功能。
优选的,所述第二腔上靠近所述透气隔板的一端开设有回风口。从而可以在不经过净化的情况下实现室内循环,节能降噪。
优选的,所述吸风口、新风口和回风口上设置有可开闭的吸风门、新风门和回风门。以使各风口具有开闭功能。
优选的,所述吸风口罩设有吸风罩,所述吸风罩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出风口。以避免吸风口吸入出风口的出风。
优选的,所述吸风门、新风门和回风门分别连接有可控电机。以使各风口开闭角度可控。
优选的,所述出风口罩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吸风口。以避免吸风口吸入出风口的出风。
优选的,所述第二腔包括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构成为使空气由所述回风口吹至所述出风口。以既可以引入新风和室内风进行净化,也可以直接不经过净化进行室内制冷制热循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包括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构成为使空气由所述进风口吹至所述第二腔中。当回风口打开时,可以为进风口提供负压引风入空调净化后换热吹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风机的泵气能力大于所述第一风机的泵气能力。从而,提高第二腔的出风口处的静压,降低新风口处的压强。并保证回风口处于负压状态,避免第一腔的气体由回风口吹出,并保证在同时开启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时,回风口可有足够的负压吸入室内空气。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第一风机、空气净化装置、第二风机、换热器以及出风口依次串联成回型风道。从而在具备新风、室内净化、制冷制热循环的情况下,精简结构且结构紧凑,成本低而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器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器新风口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器回风腔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器净化腔和回风腔透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器自循环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器引新风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器混合工作模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空调器,110-吸风口,111-吸风门,120-新风口,121-新风门,130-引风腔,131-第一风机,140-净化腔,141-滤网,150-透气隔板,151-透气孔,160-回风腔,161-第二风机,162-回风口,170-换热腔,171-换热器,180-出风口,181-导流部,190-气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100,包括壳体,壳体主要分为4个腔体,如图1-2所示,分别为引风腔130、净化腔140、回风腔160、换热腔170。
其中,引风腔130内设有第一风机131,第一风机131由蜗壳风轮组件构成,引风腔130的一端设有吸风口110,吸风口110与室内空气连通;引风腔130的另一端设有新风口120,新风口120与室外空气连通。吸风口110上设有吸风门111,吸风门111构成为由两个导风门拼接而成,导风门可在吸风口110上可控的旋转,从而可控制吸风口110的开闭和吸风角度。
具体的,吸风门111包括上下两片导风门,导风门两端与吸风门111两端铰接,铰接轴连接电机驱动装置,从而控制吸风门111开闭与开启角度。
吸风口110外罩设有吸风罩,吸风罩开口朝向斜上方,以远离出口180。防止吸入出风空气。
新风口120上设有新风门121,新风门121可开闭的设在新风口120上,以控制新风口120的开闭。
第一风机131为背向吸风口110吹风的两台离心风机,两台离心风机水平布置于引风腔130内,第一风机131的出风口朝向净化腔140,以将引风腔130内的空气吹入到净化腔140中。
净化腔140内设有滤网141,滤网141可过滤PM2.5以上的颗粒。滤网141倾斜设置在净化腔140内,并完全分隔引风腔130与回风腔160。
回风腔160位于净化腔140的下部,回风腔160与净化腔140通过透气隔板150隔断。透气隔板150用于支撑滤网141。透气隔板150上均布有多个透气孔,以使净化腔140中,经过滤网141过滤后的空气流入到回风腔160中。
回风腔160的侧壁开设有回风口162,回风口162由其上的风门(未图示)控制开闭,回风口162与室内空气连通。
回风口162既可以设置于远离出风口180的背部端,也可以设于其两侧的侧部端,也可同时设置。
回风腔160内设有第二风机161,第二风机161由蜗壳风轮组件构成。第二风机161的出风风向与回风口162所在方向相背,第二风机161的出风风向朝向换热腔170的方向。
换热腔170内设有换热器171,换热器171倾斜放置于换热腔170内,以增大气流接触换热有效时间和有效面积。
换热腔170可以是空调蒸发器、冷凝器以及电加热部件。
换热腔170位于引风腔130的下部,并通过气密隔板190隔绝。由此,引风腔130、净化腔140、回风腔160和换热腔170形成了一个回型气路,从而在相对小的空间内实现从引室内风、引新风,到过滤,到回风再经过换热后吹出的一体式空调,结构紧凑且效率高。
在换热腔170远离第二风机161的出风口的一侧,开设有空调器100的出风口180。
出风口180上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导流部181,导流部181罩设在出风口180上,并通过斜向下的导流板将出风导致下端。进一步防止出风口180吹出空气被吸风口110吸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风腔130内的第一风机131和回风腔160内的第二风机161在尺寸规格以及风轮转速上存在差异。其中,引风腔130内的第一风机131的规格略小,转速低,而回风腔160内的第二风机161规格略大,转速快,从而,提高换热腔170的出风口180处的静压,降低新风口120处的压强。并保证回风口161处于负压状态,避免引风腔130的气体由回风口161吹出,并保证在同时开启第一风机131和第二风机161时,回风口161可有足够的负压吸入室内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170的出风口180与吸风口110处都设有导向,换热腔170的出风方向向下偏转,引风腔130的吸风方向向上偏转,避免引风腔130内直接吸入出风口180处的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风腔130的新风口120与吸风口110,都连接有电机,并可以通过电机实现闭合、打开和开度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口120通过软管连接室外,从而吸入外界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131和滤网141的位置可互换,即,第一风机131在第二腔中即原净化腔140中向回风腔160吹风,则原净化腔140中形成负压,负压传到原引风腔130腔中,而使新风口和/或吸风口吸气进风,气体先在原引风腔130腔中经过滤网141净化后再被吸入原净化腔140中第一风机131中,进而吹向回风腔160。从而可以使第一风机131在相对洁净的空气下工作,提高风机使用寿命。
在一些是实施例中,当回风口162封闭不用时,可省去第一风机131或第二风机161,仅由一台风机提供正负压。从而可节省成本,减少一个腔室,使空调器100的体积更小更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71和第二风机161所在腔室位置可互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100的工作过程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自循环净化模式:如图5所示,新风口120关闭,吸风口110打开,电机控制吸风门111旋转一定的角度。
引风腔130内的第一风机131转动,吸入室内浑浊的空气,并送入净化腔140。净化腔140对送入的浑浊空气进行过滤,排除大于PM2.5的颗粒;回风腔160内的第二风机161转动,将净化后的空气经换热腔170的出风口180送回室内,完成室内空气的自循环,并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提高空气质量,提升人体舒适度。
其中,回风口162可以设为关闭状态,也可以设为开启或部分开启状态。在相同出风量下,当回风口162完全关闭时,净化气量最大,而由于所有气流必须经过滤网141的过滤,气流阻力较大,耗能较多,且有噪声。当回风口162完全打开时,第二风机161形成的负压部分的由回风口162处的空气填充,使吸风口110吸入并经滤网141过滤的气量减少,从而净化气量最小,而气流阻力较小,耗能较少,噪声较低。
实施例二:
引新风模式:如图6所示,新风口120打开,吸风口110关闭。
吸风口110关闭后,引风腔130可近似看做是一个密闭空间,随着引风腔130内的第一风机131转动,引风腔130内形成负压,从而外界的空气通过软管和新风口120进入引风腔130,并被送入净化腔140内;净化腔140对送入的浑浊空气进行过滤,排除大于PM2.5的颗粒;回风腔160内的第二风机161转动,将净化后的新空气经换热腔170的出风口180送到室内,实现将外界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保持室内空气的氧气含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升舒适度。
其中,回风口162可以设为关闭状态,也可以设为开启或部分开启状态。在相同出风量下,当回风口162完全关闭时,引新风气量最大,而由于所有气流必须经过滤网141的过滤,气流阻力较大,耗能较多,且有噪声。当回风口162完全打开时,第二风机161形成的负压部分的由回风口162处的空气填充,使新风口120吸入并经滤网141过滤的室外空气气量减少,从而引新风气量最小,而气流阻力较小,耗能较少,噪声较低。
实施例三:
混合模式:如图7所示,新风口120与吸风口110同时打开,其中吸风口110的通过电机控制,不完全打开。
引风腔130内的第一风机131转动,室内空气经吸风口110进入引风腔130内,但因为吸风口110没有被完全打开,引风腔130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因此,外界空气也可通过软管和新风口120进入引风腔130,然后两种空气在引风腔130内进行混合,并被送入净化腔140;净化腔140对送入的浑浊空气进行过滤,排除大于PM2.5的颗粒;回风腔160内的第二风机161转动,将混合后的空气经换热腔170的出风口180送到室内。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室内闷热,外界凉爽时,利用混合室内外的空气,对室内空气进行置换,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此种天气下的空调节能效果。
其中,回风口162可以设为关闭状态,也可以设为开启或部分开启状态。在相同出风量下,当回风口162完全关闭时,引新风和净化室内空气的气量最大,而由于所有气流必须经过滤网141的过滤,气流阻力较大,耗能较多,且有噪声。当回风口162完全打开时,第二风机161形成的负压部分的由回风口162处的空气填充,使吸风口110和新风口120吸入并经滤网141过滤的气量减少,从而引新风和室内空气净化的气量最小,而气流阻力较小,耗能较少,噪声较低。
实施例四:
正常模式:新风口120关闭,吸风口110关闭,回风口162打开,第一风机131关闭。
此时,透气隔板150上游构成半封闭腔体,无气体流动,第二风机161转动将室内空气由回风口162直接吹入到换热腔170中,经换热后由出风口180送到室内。此时没有室内空气过滤循环或引入新风的功能,属于常规空调制冷制热模式。能耗最低,效率最高,风噪音最低。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100通过精简紧凑的结构设计,可实现新风、净化、制冷制热等多种功能,且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切换,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耗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100),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180),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包括有隔板,
所述壳体内由所述隔板分隔成第一腔(130、140)和第二腔(160、170),
所述隔板包括透气隔板(150)和气密隔板(190),
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18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130、140)和第二腔(160、170)上靠近所述气密隔板(190)的一端,
所述第一腔(130、140)内包括有空气净化装置(141),
所述第二腔(160、170)内包括有换热器(171),
所述第一腔(130、140)和/或所述第二腔(160、170)包括有风机组件,
所述风机组件构成为使空气由所述进风口吹至所述出风口(1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包括吸风口(110)和新风口(120),
所述吸风口(110)与室内空气连通,
所述新风口(120)与室外空气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160、170)上靠近所述透气隔板(150)的一端开设有回风口(16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风口(110)、新风口(120)和回风口(162)上设置有可开闭的吸风门(111)、新风门(121)和回风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风口(110)罩设有吸风罩,
所述吸风罩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出风口(18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风门(111)、新风门(121)和回风门分别连接有可控电机。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180)罩设有导流部(181),
所述导流部(181)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吸风口(110)。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160、170)包括有第二风机(161),
所述第二风机(161)构成为使空气由所述回风口(162)吹至所述出风口(18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130、140)包括有第一风机(131),
所述第一风机(131)构成为使空气由所述进风口吹至所述第二腔(160、170)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机(161)的泵气能力大于所述第一风机(131)的泵气能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第一风机(131)、空气净化装置(141)、第二风机(161)、换热器(171)以及出风口(180)依次串联成回型风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34742.9U CN211781665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一种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34742.9U CN211781665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一种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81665U true CN211781665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75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34742.9U Active CN211781665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一种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81665U (zh) |
-
2019
- 2019-12-23 CN CN201922334742.9U patent/CN2117816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241764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WO2018145501A1 (zh)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 |
WO2019061789A1 (zh) |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 |
WO2019223473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19223455A1 (zh)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 |
WO2019223472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19223471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93628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WO2019033702A1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
WO2019223475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878906A (zh) |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06478737U (zh) |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 |
WO2019223460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980056U (zh) | 一种新风机和空气净化机一体机 | |
CN215260242U (zh) | 厨房空气处理系统 | |
CN108006834B (zh) |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WO2019218829A1 (zh) | 一种空净一体式结构以及空调器 | |
CN106705230A (zh) |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 |
CN211781665U (zh) | 一种空调器 | |
KR20230054798A (ko) | 시로코팬 직결형 송풍기를 갖는 수직형 공조기 | |
WO2019223459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357260U (zh)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 |
CN217844177U (zh)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618761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