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9210U -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9210U
CN211779210U CN201922024431.2U CN201922024431U CN211779210U CN 211779210 U CN211779210 U CN 211779210U CN 201922024431 U CN201922024431 U CN 201922024431U CN 211779210 U CN211779210 U CN 211779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hannel
valve body
rod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244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洪
汪佑健
詹敏
张成富
周赵川
赵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Energy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Energy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Energy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Priority to CN2019220244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9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9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92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该排气阀包括阀体、压帽、手轮、调节杆、阀杆和阀座;本装置可以调节电潜泵井套管压力,将套管气通过套管排气阀排入输油管汇,以控制合理的电泵吸入口沉没度,防止潜油电泵发生气锁现象,导致的欠载停泵,保证电泵的正常运行,以提高泵效及产量;阀体预留动液面测试接口,用以测试动液面深度;套管排气阀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维护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上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背景技术
对于油气田高气液比的油井,常常在井口安装井口定压放气阀,用于定压放气。现有的井口定压放气阀主要由弹簧、钢球和阀体等部件组成,由于其结构所定,使用中常出现关闭密封不严、定压不能稳定,进而影响定压放气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本排气阀将套管气通过套管排气阀排入输油(气)管汇,从而合理控制潜油电泵的沉没度,防止潜油电泵因气锁现象导致欠载停泵,保证潜油电泵的正常运行。通过控制套管气的排放量,达到提高泵效及产量和维持流程压力与流量的安全稳定性,并确保外输的顺利实施。阀体预留动液面测试接口,从而实现动液面深度的测试。本排气阀消除了现有井口定压放气阀的不利因素,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适用于油田(气)井口套管排气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包括阀体、压帽、手轮、调节杆、阀杆和阀座;
所述阀体呈T字形,其内部形成有贯通的第一通道和与之垂直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其中一端与压帽连接,另一端与套管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输油管连通;
所述压帽中央形成有供调节杆伸入的通孔,所述调节杆穿过压帽伸入所述阀体的第一通道内,所述调节杆位于阀体外侧的一端设置有手轮,所述调节杆位于阀体内侧的一端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阀杆,阀杆包括杆身和杆头,所述杆身上缠绕有弹簧,所述阀座设置于以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交点为起点靠近套管一侧的第一通道内,所述杆头对接在所述阀座的阀座套环内;
所述阀体在其所述第一通道上由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交点至套管连接端之间的区段上设置有丝堵;该丝堵作为预留动液面测试接口,用以测试动液面深度。
所述压帽上还形成有接头孔,接头孔内设置接头;通过打开接头可向接头孔内注入润滑油,对压帽与阀体端部之间的螺纹扣、油封的各部件进行润滑,使压帽、调节杆容易拆装更换。
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部接触段设置有油封;油封用于对调节杆与阀体之间进行密封。
在所述杆头与所述阀座的接触的位置表面形成有钴基合金环,所述阀座套环内壁为钴基合金材质,以提高杆头与阀座套环之间的密封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头为NPT接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头的数量为2-4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油封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支撑环、V盘、垫环和压环。该结构具有密封效果好,易于更换的特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在其与套管连通处形成有套管端法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在其与输油管连通处形成有输油管端法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压帽与阀体端部外壁之间设置有阀体O圈,在所述压帽与所述调节杆之间设置有调节杆O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打开接头可向接头孔内注入润滑油,防止长时间在海上工作的套管排气阀内部零部件的生锈,粘合,使套管排气阀可以长期的顺利使用;
2、油封结构可以保证该套管排气阀的密封性和耐压等级符合要求,密封件长期在套管气的冲击、腐蚀下也保证套管排气阀不漏气;
3、所述排气结构防止当套管出口管汇处气体聚集达到排气阀设定压力时,气压顶开阀杆,套管气向外排放、套压下降;当压力降到排气阀设定值以下时,阀杆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下行,阀杆与阀座重新密封,并且阀杆阀座对接密封处采用硬质合金钢材质,能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硬质合金钢耐磨,可以保证套管排气阀长期使用,稳定性大大增强;
4、排气阀的阀体上预留动液面测试接口,用以测试动液面深度;
5、套管排气阀通过法兰连接在套管出口管汇上,可以控制套管气的排放量,维持流程压力与流量的安全稳定性,确保外输的顺利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半透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手轮,2为调节杆,2-1为凹槽,3为阀杆,3-1为杆头,3-2为钴基环,4 为弹簧,5为阀座,5-1为阀座套环,6为阀体,6-1为第一通道,6-2为第二通道,6-3 为套管端法兰,6-4为输油管端法兰,7为油封,8为压帽,8-1为NPT接头,8-2为调节杆O圈,8-3为阀体O圈,8-4为接头孔,9为丝堵。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3,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包括阀体6、压帽8、手轮1、调节杆2、阀杆3和阀座5;
所述阀体呈T字形,其内部形成有贯通的第一通道6-1和与之垂直的第二通道6-2,所述第一通道的其中一端与压帽连接,另一端与套管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输油管连通;所述阀体在其与套管连通处形成有套管端法兰6-3。所述阀体在其与输油管连通处形成有输油管端法兰6-4;
所述压帽中央形成有供调节杆伸入的通孔,所述调节杆穿过压帽伸入所述阀体的第一通道内,所述调节杆位于阀体外侧的一端设置有手轮,所述调节杆位于阀体内侧的一端形成有凹槽2-1,所述凹槽内安装有阀杆,阀杆包括杆身和杆头,所述杆身上缠绕有弹簧4,所述阀座设置于以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交点为起点靠近套管一侧的第一通道内,所述杆头对接在所述阀座的阀座套环5-1内;在使用时,套管排气阀安装在井口套管出口管汇上,套管气通过管汇进入阀座,当套管气体的聚集同时压力达到排气阀的开启压力,气压顶开阀杆,套管气排入输油(气)管汇,此时套压下降。当压力降至排气阀开启压力以下时,阀杆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阀杆与阀座重新密封。当套管气再次聚集并且压力达到开启压力时,重复上述工作过程。
所述阀体在其所述第一通道上由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交点至套管连接端之间的区段上设置有丝堵9;该丝堵作为预留动液面测试接口,用以测试动液面深度。当需要测试时,拧下丝堵后,将其直接与套管排气阀上的动液面测试口相连接,即可测试;
所述压帽上还形成有2个接头孔8-4,接头孔内设置NPT接头8-1;通过打开接头可向接头孔内注入润滑油,对压帽与阀体端部之间的螺纹扣、油封的各部件进行润滑,使压帽、调节杆容易拆装更换。
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部接触段设置有油封;所述油封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支撑环、V盘、垫环和压环。油封用于对调节杆与阀体之间进行密封。该结构具有密封效果好,易于更换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在所述压帽与阀体端部外壁之间设置有阀体O圈8-3,在所述压帽与所述调节杆之间设置有调节杆O圈8-2。
在所述杆头与所述阀座的接触的位置表面形成有钴基合金环,所述阀座套环内壁为钴基合金材质,以提高杆头与阀座套环之间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海上套管排气阀通过法兰连接在套管的出口管汇上。通过注油通道 (接头孔)注入润滑油,防止长时间在海上工作的套管排气阀内部零部件的生锈,粘合,使套管排气阀可以长期的顺利使用;油封结构通过保证套管排气阀的密封性和耐压等级符合要求,使油封橡胶长期在套管气的冲击、腐蚀下也保证套管排气阀不漏气;排气结构当套管出口管汇处气体聚集达到排气阀设定压力时,气压顶开阀杆,套管气向外排放、套压下降;当压力降到排气阀设定值以下时,阀杆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下行,阀杆与阀座重新密封,并且阀杆阀座密封处采用硬质合金钢材质,能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硬质合金钢耐磨,可以保证套管排气阀长期使用,稳定性大大增强;排气阀本体安全可靠,并且阀体预留动液面测试接口,用以测试动液面深度。整套套管排气阀具有施工安全、可靠性高、操作性强、工序简单、施工方便等特点。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压帽、手轮、调节杆、阀杆和阀座;
所述阀体呈T字形,其内部形成有贯通的第一通道和与之垂直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其中一端与压帽连接,另一端与套管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输油管连通;
所述压帽中央形成有供调节杆伸入的通孔,所述调节杆穿过压帽伸入所述阀体的第一通道内,所述调节杆位于阀体外侧的一端设置有手轮,所述调节杆位于阀体内侧的一端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阀杆,阀杆包括杆身和杆头,所述杆身上缠绕有弹簧,所述阀座设置于以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交点为起点靠近套管一侧的第一通道内,所述杆头对接在所述阀座的阀座套环内;
所述阀体在其所述第一通道上由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交点至套管连接端之间的区段上设置有丝堵;
所述压帽上还形成有接头孔,接头孔内设置接头;
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部接触段设置有油封;
在所述杆头与所述阀座的接触的位置表面形成有钴基合金环,所述阀座套环内壁为钴基合金材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为NPT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的数量为2-4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封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支撑环、V盘、垫环和压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在其与套管连通处形成有套管端法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在其与输油管连通处形成有输油管端法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帽与阀体端部外壁之间设置有阀体O圈,在所述压帽与所述调节杆之间设置有调节杆O圈。
CN201922024431.2U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Active CN211779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4431.2U CN211779210U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4431.2U CN211779210U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9210U true CN211779210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60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24431.2U Active CN211779210U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92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44212C1 (ru)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ого насоса для добычи нефти и получе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и с забоя скважины
RU2553689C1 (ru) Способ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нефтяной скважины
CN106285561B (zh) 井下安全阀系统
CN105840154A (zh) 一种新型卡瓦式井下节流器
CN211779210U (zh) 一种海上套管排气阀
CN105570119A (zh) 排液柱塞及排液设备
CN104989319A (zh) 一种石油勘探中采用连续注水泥方式的固井方法
CN206495662U (zh) 压力自平衡油井井口加药装置
CN110318727A (zh) 用于防气的油井举升系统
CN208885489U (zh) 一种防喷抽油泵
CN204212755U (zh) 一体式同心配水器
CN206103166U (zh) 压力监测及时的稳压消防栓
CN201013313Y (zh) 套管自封定量捞油器
CN209325404U (zh) 一种防止气罐过量充装的装置
CN203603835U (zh) 连续油管用井下飞镖式堵塞工具
CN103527179B (zh) 一种钻孔高压压水试验加载系统
CN205277368U (zh) 多功能油管浮箍
CN204344067U (zh) 一种立式双管式水下采油树装置
CN106065882A (zh) 泵站乳化液自动配比及加水装置
CN208718625U (zh) 药剂喷洒装置
CN202467686U (zh) 一种油田完井测试专用井口回流装置
CN201090797Y (zh) 油管试压控制阀
CN101382051B (zh) 空心杆掺水井口装置
CN204061993U (zh) 一种井下同水管抽水回灌两用阀
CN220687547U (zh) 一种油田特斯拉阀抽油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Hong

Inventor after: Wang Youjian

Inventor after: Zhan Min

Inventor after: Zhang Chengfu

Inventor after: Zhou Zhaochuan

Inventor after: Zhao Yan

Inventor before: Wang H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Youjian

Inventor before: Zhan Min

Inventor before: Zhang Chengfu

Inventor before: Zhou Zhaochuan

Inventor before: Zhao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