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3286U -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3286U
CN211773286U CN202020473367.6U CN202020473367U CN211773286U CN 211773286 U CN211773286 U CN 211773286U CN 202020473367 U CN202020473367 U CN 202020473367U CN 211773286 U CN211773286 U CN 2117732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r
gate
water
traffic
reser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733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么振东
刘林军
曾令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204733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32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32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32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包括设置于河道内的壅水堰体,壅水堰体的内部靠上游一侧设有预留门槽,所述预留门槽中活动安装有闸门,闸门可通过预留门槽移动至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挡水,满足堰体顶部陆上交通通行;还包括设于壅水堰体内部两侧的泄流孔,闸门还可通过预留门槽移动至泄流孔前挡水,实现水上交通工具在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通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制作方便、安装快捷、施工简易、操作简单,集壅水、人车旱地交通通行、船筏漂流多种功能于一体,可大幅度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同时适应美丽乡村水景观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Description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壅水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道治理也由原来的单一防洪功能转变为多功能综合治理。很多具有河道治理功能的壅水建筑物因此不断涌现,对壅水建筑物的多功能及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所筑的壅水堰体基本为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水陂,主要作用是适当地提高河道水位,用以改变河道的部分水流流向,作为上游灌溉、河道取水等用途。
以灌溉、取水功能为主的水陂,缺少人行、车辆的旱地交通通行功能,即使在陂头上面加石墩等高出水面的结构,也只能满足少量人数通过。对于机耕车辆或民用小汽车的交通,仍需要再另行增加通行桥梁,或在水陂上增加桥墩及桥梁结构,从而增加工程投资及占用地。另外,现有水陂还缺乏船筏漂流通道,功能较为单一。且对于现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基调的新农村,现有水陂的规划设计还缺乏水景观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远期发展考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集壅水、人车旱地交通通行、船筏漂流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包括设置于河道内的壅水堰体,壅水堰体的内部靠上游一侧设有预留门槽,所述预留门槽中活动安装有闸门,闸门可通过预留门槽移动至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挡水,满足堰体顶部陆上交通通行;还包括设于壅水堰体内部两侧的泄流孔,闸门还可通过预留门槽移动至泄流孔前挡水,实现水上交通工具在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通行。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预留门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壅水堰体内部的左右两侧,各个预留门槽中安装一扇所述闸门,闸门可于预留门槽中沿左右方向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壅水堰体中部低堰处的下方设有排水管和排水沟,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与排水沟相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扇闸门移动至壅水堰体中部低堰处时可通过隼位结构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闸门由木板、钢板或塑料板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得。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壅水堰体为现浇式混凝土实体或浆砌石外包混凝土实体。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水管为金属排水管或塑料排水管;
所述出水口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或菱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水管为镀锌排水管或者PVC排水管。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泄流孔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弧形或梯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闸门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制作方便、安装快捷、施工简易、操作简单,集壅水、人车旱地交通通行、船筏漂流多种功能于一体,可大幅度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同时适应美丽乡村水景观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交通漂流堰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两扇闸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交通漂流堰的应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壅水堰体;101-中部低堰处;
200-堰体顶部;
300-泄流孔;
400-预留门槽;
500-排水管;
600-排水沟;
700-闸门;
800-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举例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由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文中所称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媒介元件固定。当一个元件被描述为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媒介元件连接。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顶部”、“底部”、“左侧”、“右侧”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如图1、图2所示,包括设置于河道内的壅水堰体100,壅水堰体100的内部靠上游一侧设有预留门槽400,所述预留门槽400中活动安装有闸门700,闸门700可通过预留门槽400移动至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101挡水,从而满足堰体顶部200陆上交通通行;还包括设于壅水堰体100内部两侧的泄流孔300,闸门700还可通过预留门槽400移动至泄流孔300前挡水,从而实现水上交通工具如船筏在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101通行。
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101的下方设有预埋的排水管500和排水沟600,所述排水管500的出水口与排水沟600相连通。
应用中,如图6所示,图6中如附图标记800所示即为本实施例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当人或车辆需要在堰体上通行时,利用闸门700在中部低堰处101位置拦挡河道水,河道水从泄流孔300通过,人或车辆便能够在堰体顶部200的旱地上通行。少量水可通过预埋的排水管500及排水沟600进行截排。
当漂流堰的上游有船筏漂流需求时,闸门700利用预留门槽400移动置于堰体两侧的泄流孔300前挡水,此时,河道水从中部低堰处101过流,起到聚流的效果,在不影响上游取水及灌溉的情况下,满足河道船筏漂流需求。
预留门槽400位于堰体靠上游侧垂直水流方向上,挡水水头较小,闸门700受力较小,重量较轻,人工操作便可将闸门700通过预留门槽400移动至泄流孔300或堰体中部低堰处101。此过程中闸门700只需要左右移动操作即可。
以下简单阐述本多功能交通漂流堰的原理:当壅水堰体100需要满足人、车旱地交通通行时,将闸门700移至堰体中部低堰处101挡水,上游来水通过堰体底部的两侧泄流孔300进行泄流,堰体顶部200便可实现与河道两侧道路的旱地交通连接;当河道上游有船筏漂流要求时,原本位于堰体中部低堰处101挡水的闸门700分开并通过预留门槽400重新移动至两侧泄流孔300进行挡水,上游河道来水通过堰体中部低堰处101泄流,便可满足船筏漂流需求。
所述预留门槽40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壅水堰体100内部的左右两侧,各个预留门槽400中安装一扇闸门700,闸门700可于在预留门槽400中沿左右方向移动。
闸门700可选择由一整块木板、钢板或塑料板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得,闸门700的形状可为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如图5所示,当两扇闸门700移动至壅水堰体中部低堰处101时,两扇闸门700之间可通过隼位结构连接。
壅水堰体100为现浇式混凝土实体或浆砌石外包混凝土实体。
排水管500可为金属排水管或者塑料排水管,优先选择镀锌排水管或者PVC排水管,因为镀锌钢管具有很强的防腐蚀性能,因此可大幅度地延长排水管500的使用寿命;而PVC排水管管材轻便、价格相对便宜,可以节省很多成本费用,安装起来也非常方便。
排水管500的出水口的形状为包括但不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或菱形。
泄流孔300的形状为包括但不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弧形或梯形,只要满足泄流宽度即可。
本实用新型利用堰体结构中的中部低堰处101、泄流孔300、闸门700三者相互配合使用以实现集壅水、人车旱地交通通行、船筏漂流等功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制作方便、安装快捷、施工简易、操作简单,集壅水、人车旱地交通通行、船筏漂流多种功能于一体,可大幅度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同时适应美丽乡村水景观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河道内的壅水堰体,壅水堰体的内部靠上游一侧设有预留门槽,所述预留门槽中活动安装有闸门,闸门可通过预留门槽移动至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挡水,满足堰体顶部陆上交通通行;还包括设于壅水堰体内部两侧的泄流孔,闸门还可通过预留门槽移动至泄流孔前挡水,实现水上交通工具在壅水堰体的中部低堰处通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门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壅水堰体内部的左右两侧,各个预留门槽中安装一扇所述闸门,闸门可于预留门槽中沿左右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壅水堰体中部低堰处的下方设有排水管和排水沟,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与排水沟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扇闸门移动至壅水堰体中部低堰处时可通过隼位结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由木板、钢板或塑料板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壅水堰体为现浇式混凝土实体或浆砌石外包混凝土实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为金属排水管或塑料排水管;
所述出水口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或菱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为镀锌排水管或者PVC排水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流孔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弧形或梯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交通漂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
CN202020473367.6U 2020-04-03 2020-04-03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Active CN2117732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3367.6U CN211773286U (zh) 2020-04-03 2020-04-03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3367.6U CN211773286U (zh) 2020-04-03 2020-04-03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3286U true CN211773286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59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73367.6U Active CN211773286U (zh) 2020-04-03 2020-04-03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32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62702U (zh) 一种公路桥梁桥面排水设施
CN213773198U (zh) 地库坡地自挡水装置
CN108757027A (zh) 一种隧道内多功能排水系统
CN102383373B (zh) 应用于平坡的高架桥梁隐形雨水收集系统及其设置方法
CN211773286U (zh) 多功能交通漂流堰
CN116136083B (zh) 一种智慧水利校园的水安全及水动力调控方法
CN209482092U (zh) 适用于市政道路红线外设置生物滞留带的海绵城市系统
CN205421523U (zh) 回流式雨水调蓄池
LU102396B1 (en) Road network balanced drainage method aimed at reducing urban waterlogging
CN201010988Y (zh) 一种方便排水的水箅盖
CN210856830U (zh) 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
CN208748465U (zh) 一种无障碍坡道透水式排水沟
CN208884688U (zh) 一种公路退水槽
CN111058422A (zh) 挡泄水结构
CN213867180U (zh) 一种便于排水的市政道路
CN217438703U (zh) 一种人行天桥排水和防积水溅水系统
CN209975343U (zh) 一种自排水高架公路
CN214993623U (zh) 溢流坝多孔异位耦合水流消能结构
CN218521711U (zh) 一种城市河道生态堤坡
CN208280264U (zh) 一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
CN210315934U (zh) 一种多进口涵箱式调节水池
CN213038191U (zh) 一种桥面渗水排除结构
CN220550430U (zh) 一种桥梁人行道防水层结构
CN213328525U (zh)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
CN220116945U (zh) 一种用于透水沥青路面的排水沟、以及沥青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eng Zhendong

Inventor after: Liu Linjun

Inventor after: Zeng Lingwei

Inventor before: Meng Zhendong

Inventor before: Liu Linjun

Inventor before: Zeng Lingwei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ianhe District Tianshou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635 No. 116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Tianhe District Tianshou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635 No. 116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