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42993U - 按键组件和键盘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组件和键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42993U
CN211742993U CN202020553803.0U CN202020553803U CN211742993U CN 211742993 U CN211742993 U CN 211742993U CN 202020553803 U CN202020553803 U CN 202020553803U CN 211742993 U CN211742993 U CN 211742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key
pressing direction
elastic member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538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祖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ource Lu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ource Lu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ource Lu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ource Lu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538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42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42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42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按键组件和键盘,其中,按键组件包括底座组件、弹性件和按键。所述底座组件具有撞击面,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所述按键与所述底座组件活动连接,所述按键具有接触面和推动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按键的按压方向平行,所述推动面至少具有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所延伸的分量,所述推动面面向所述弹性件。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使得弹性件在一次回复弹性变形时,不同方向的变形分量分开恢复变形,避免了弹性件多个方向分量的变形同时恢复时,容易导致弹性件敲击按键结构上不同方向的壁面而发出多次声音的情况,进而使得按键在一次按压过程中的发声次数更加可控。

Description

按键组件和键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入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键组件和键盘。
背景技术
目前,较多的输入装置需要使用到按键作为输入手段,而为了提升用户的体验感,较多的按键结构中会设置有弹性件,随着按键被压下,弹性件发生变形并敲击按键内部的结构而发出声响,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但是一些按键结构中弹性件在一次恢复弹性变形时,多个方向分量的变形同时恢复,比如弹性件在一次恢复弹性变形的过程中,既有竖直方向的运动分量恢复弹性变形,同时又有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恢复弹性变形。这样的弹性变形恢复过程容易导致弹性件在不同的时间点下敲击到按键结构中不同方向的壁面上,进而导致按键在一次按压过程中容易不受控制的发出多次声音,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感。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按键组件,旨在解决一些按键结构中的弹性件在一次恢复弹性变形时,多个方向分量的变形同时恢复,进而导致按键在一次按压过程中容易不受控制的发出多次声音,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按键组件,包括底座组件、弹性件和按键。所述底座组件具有撞击面,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所述按键与所述底座组件活动连接,所述按键具有接触面和推动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按键的按压方向平行,所述推动面至少具有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所延伸的分量,所述推动面面向所述弹性件。
所述按键被按压时,所述推动面能够与所述弹性件抵接,以使所述弹性件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运动至所述接触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弹性件恢复弹性变形,直至与所述撞击面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撞击面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弹性件在恢复弹性形变时可沿着所述接触面而朝所述按压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直至与所述撞击面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被所述推动面按压时还受到沿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具有沿所述按压方向的运动分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上还设有面向所述推动面的导向面,在朝向所述接触面的方向上,所述导向面逐渐朝所述按压方向倾斜,所述弹性件能够在所述推动面的作用下而与所述导向面接触,并沿着所述导向面朝所述接触面所在的一侧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还设有让位孔,所述弹性件具有伸入所述让位孔内的弹性臂,所述让位孔具有沿所述按压方向延伸的孔壁。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导向面与所述弹性臂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孔壁与所述弹性臂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撞击面沿所述按压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面背离所述撞击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面在与所述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朝所述接触面所在的一侧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上还设有面向所述推动面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按压方向上,所述推动面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面的投影错开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和连接件,所述按键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连接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卡槽,所述弹性件卡持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弹性件的弹性臂伸出所述卡槽,和/或,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凸台,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连接凸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件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具有连接部和两个卡接部,两个所述卡接部间隔设置并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两个所述卡接部分别与所述底座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还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所述按压方向贯穿所述底座,所述连接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透光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键盘,所述键盘包括按键组件,所述按键组件包括:
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具有撞击面;
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以及,
按键,与所述底座组件活动连接,所述按键具有接触面和推动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按键的按压方向平行,所述推动面至少具有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所延伸的分量,所述推动面面向所述弹性件;
所述按键被按压时,所述推动面能够与所述弹性件抵接,以使所述弹性件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运动至所述接触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弹性件恢复弹性变形,直至与所述撞击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中的弹性件被推动面按压推动时可运动至接触面所在的一侧,又因为接触面与按键的按压方向平行,所以弹性件在运动至接触面所在的一侧并与接触面接触后,弹性件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可以先恢复弹性变形,而垂直于或交叉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则因为接触面的阻挡而暂时无法恢复弹性变形,需要等到按键复位、接触面与弹性件脱离接触后才恢复弹性变形。如此使得弹性件在一次回复弹性变形时,不同方向的变形分量分开恢复变形,避免了弹性件多个方向分量的变形同时恢复时,容易导致弹性件敲击按键结构上不同方向的壁面而发出多次声音的情况,进而使得按键在一次按压过程中的发声次数更加人为可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按键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按键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按键组件一实施例在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按键组件另一实施例在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按键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连接件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按键组件 242 连接孔 31 螺旋部
20 底座组件 25 连接件 32 弹性臂
21 撞击面 251 卡槽 40 按键
22 导向面 252 连接凸台 41 接触面
23 让位孔 253 卡扣 42 推动面
231 孔壁 254 连接部 43 导芯
24 底座 255 卡接部 50 复位弹性件
241 卡孔 30 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按键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按键组件10包括底座组件20、弹性件30和按键40。所述底座组件20主要用于为按键组件10上的各个部件提供支撑和组装空间,因此底座组件20上可以对应需要组装的各个部件设置相应的安装位,如安装槽、安装孔、安装凸台等等,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底座组件20上设置各种结构,如配合按键40滑动的滑动槽、用于将底座组件20本身安装至键盘的卡扣等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按键40、弹性件30等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运动的部件,底座组件20上的对应的安装位置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保证运动部件的运动。底座组件20的材质、大小和外形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如底座组件20的材质可为塑料,以便于加工制造,节约生产成本。
而为了弹性件30恢复弹性变形时可敲击发声,所述底座组件20 具有撞击面21,所述撞击面21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可以是通过选择底座组件20上原本就有的壁面来作为撞击面21,如此可有效利用底座组件20本身的结构,减少加工工序,仅需要在组装时使弹性件30靠近或抵接该壁面,并且弹性件30恢复弹性变形时可敲击至该壁面即可。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底座组件20上专门设计具有该撞击面21的结构,如此可不受限于底座组件20原有的结构,进而更好的布局弹性件30和其它部件的组装,以达到按键组件10更好的使用效果、外观效果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撞击面21的设置位置需要结合弹性件30的变形情况、所需要的发声情况等来设定,例如,当弹性件30仅发生水平方向的变形时,撞击面21可以沿着与该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当弹性件30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都发生了变形时,撞击面21可以沿其中一个方向延伸,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其中,所述弹性件30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20,弹性件3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如此使得弹性件30敲击撞击面21时声音更加清脆响亮,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30为扭簧,该扭簧包括螺旋部31和自该螺旋部31伸出的弹性臂32,该螺旋部31 固定于底座组件20上,以保证整个扭簧的固定安装。该弹性臂32是扭簧上用于发生弹性变形并敲击撞击面21的部位。弹性件30的大小、安装方式、具体结构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弹性件30 可以是可拆卸安装、或固定安装于底座组件20上,可以从底座组件 20的上方往下安装、或从底座组件20的下方往上安装等等。
所述按键40与所述底座组件20活动连接,比如滑动连接。而为了增加按键40的按压触感以及保证按键40自动复位,按键40和底座组件20之间可以设置有复位弹性件50,该复位弹性件50沿按键 40的按压方向延伸设置,其两端分别抵接按键40和底座组件20。按键40上一般设有导芯43,导芯43用于在按键40被下压时触动导通电路板上相应的位置,以完成信息的输入及传递。
在本方案中,所述按键40具有接触面41和推动面42,所述接触面41与所述按键40的按压方向平行,所述推动面42至少具有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所延伸的分量,所述推动面42面向所述弹性件30。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施例以按压方向为向下、以按键40未被按压时的状态称为初始状态对本方案进行说明(下同)。推动面42主要用于在按键40被按压时随按键40向下运动并推动弹性件30,接触面 41主要用于在弹性件30与其接触后、限制弹性件30在垂直于或交叉于按压方向上的恢复弹性变形。接触面41可以为平面或弧面,推动面42可以为平面或斜面,接触面41与推动面42之间可以直接衔接,也可以间接衔接。在一实施例中,按键40上沿按压方向凸设有推动块,所述推动块的侧面形成接触面41,推动块的端面形成所述推动面42,接触面41和推动面42之间光滑衔接。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推动面42面向弹性件30指的是,在初始状态下推动面42面向弹性件30。
所述按键40被按压时,所述推动面42能够与所述弹性件30抵接,以使所述弹性件30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运动至所述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所述弹性件30恢复弹性变形,直至与所述撞击面21接触。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使弹性件30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推动面42成斜面设置,也可以是在弹性件下方设置导向斜面,弹性件30被推动面42推动的过程中与该导向斜面接触,并相对该导向斜面运动,如此就可以使得弹性件30在被推动推动的过程中至少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当然,该分力是指向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进而可以使得弹性件30运动至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并与接触面41接触。
弹性件30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运动至所述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所以弹性件30至少具有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而弹性件30与接触面41接触后,因为接触面41的阻挡,该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暂时无法恢复弹性变形。此时,如果弹性件30还具有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则可以先恢复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直到按键40复位、弹性件30与接触面41脱离接触后再恢复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而如果弹性件30与接触面41 接触后不具有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或者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很小,则可以一直等得到按键40复位、弹性件30与接触面 41脱离接触后直接恢复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的弹性件30在一次恢复弹性变形的过程中,不同方向的变形分量可以分开或依次恢复弹性变形,避免了弹性件30多个方向分量的变形同时恢复时,容易导致弹性件30敲击按键40结构上不同方向的壁面而发出多次声音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按键40在一次按压过程中的发声次数更加可控。具体地,当弹性件30与接触面41接触后除了具有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还具有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时,撞击面21可以沿垂直于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其他方向上不设置或挖空可能被弹性件 30的敲击的壁面。撞击面21也可以沿按压方向延伸,其他方向上不设置或挖空可能被弹性件30的敲击的壁面。同样的,当弹性件30与接触面41接触后仅具有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时,撞击面21可沿按压方向延伸设置,其他方向上不设置或避开可能被弹性件30的敲击的壁面,进而可以更好的控制按键40在一次按压的过程中只发一次声音。
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中的弹性件30被推动面42按压推动时可运动至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又因为接触面41与按键40的按压方向平行,所以弹性件30在运动至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并与接触面 41接触后,弹性件30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可以先恢复弹性变形,而垂直于或交叉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则因为接触面41的阻挡而暂时无法恢复弹性变形,需要等到按键40复位、接触面41与弹性件30脱离接触后才恢复弹性变形。如此使得弹性件30在一次回复弹性变形时,不同方向的变形分量分开或依次恢复变形,避免了弹性件30多个方向分量的变形同时恢复时,容易导致弹性件30敲击按键40 结构上不同方向的壁面而发出多次声音的情况,进而使得按键40在一次按压过程中的发声次数更加人为可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撞击面21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弹性件30在恢复弹性形变时可沿着所述接触面41而朝所述按压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直至与所述撞击面21接触。具体的,以按压方向是向下为例,撞击面21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即为撞击面21朝下。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0运动至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并与接触面41接触时,弹性件30 除了具有水平的变形分量(即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下同),还具有向下的变形分量,所以此时弹性件30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而撞击面21朝下使得弹性件30在沿着接触面41向上运动时,可以与撞击面21接触发声。在弹性件30与撞击面21接触后,向下的变形分量已经得到恢复,水平的变形分量仍然存在,直至按键40复位,即接触面41随着按键40向上运动,弹性件30与接触面41脱离接触后,弹性件30沿水平方向恢复弹性变形,直至回到初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0向上的恢复弹性变形使得弹性件30可以接触撞击面21而发声,弹性件30沿水平方向的恢复弹性变形使得弹性件30自动回到初始状态,为按键40的下一次按压做准备。当需要控制按键40按压一次的过程只需要发一次声音时,因为弹性件30 在向上恢复弹性变形并接触撞击面21时已经发出声音,所以只需要使得弹性件30在沿水平方向恢复弹性变形时不发声即可,例如挖空或避开弹性件30可能撞击的壁面等。因此,相对于弹性件30多个方向的变形分量同时恢复的按键40结构,本实用新型按键组件10在按键40一次按压过程中的发声次数更加人为可控。
需要说明的是,使得弹性件30与接触面41接触时具有向下的变形分量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在初始状态时弹性件30就已经处于一个被按压的状态,也可以是,弹性件30被所述推动面42按压时还受到沿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具有沿所述按压方向的运动分量。如图 3至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30在与接触面41接触之前具有向下运动的分量,所以在与接触面41接触时弹性件30本身已经发生了向下变形分量,进而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而恢复弹性变形。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0既受到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又受到沿按压方向的分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使得推动面42为斜面,该斜面的倾斜方向使得弹性件30既可以向下运动,又可以朝向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运动。或者还可以是在弹性件30的下方设置斜面(在初始状态下),该斜面也可以使得弹性件30 被推动面42推动时,既可以向下运动,又可以朝向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运动。
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底座组件20上还设有面向所述推动面42的导向面22,在朝向所述接触面41的方向上,所述导向面22逐渐朝所述按压方向倾斜,所述弹性件30能够在所述推动面 42的作用下而与所述导向面22接触,并沿着所述导向面22朝所述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移动。可以理解的是,该导向面22使得弹性件 30在被推动面42往下推动的同时,引导弹性件30往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运动,直至弹性件30脱离推动面42的按压并与接触面41接触。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所述底座组件20上还设有面向所述推动面42的导向面22”只是以推向面所在的位置为参考来限定导向面22的朝向方向,并非是指导向面22和推动面42两者相互面向彼此。而且为了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导向面22和推动面42错开设置,即在按压方向上,导向面22的投影和推动面42的投影错开设置,以避免导向面22影响到按压面沿按压方向的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确保弹性件30在沿水平方向恢复弹性变形时不发出声音,所述底座组件20还设有让位孔 23,所述弹性件30具有伸入所述让位孔23内的弹性臂32,该弹性臂32即为弹性件30上发生变形并与撞击面21接触发声的部分。此外,所述让位孔23具有沿所述按压方向延伸的孔壁231,当然,导向面22和/或撞击面21也可以由让位孔23的部分孔壁形成,比如以按压方向为向下,让位孔23上朝下的孔壁可以作为撞击面21,让位孔23的某个靠近弹性臂32的侧壁倾斜设置形成导向面22。
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导向面22与所述弹性臂32间隔设置,和/ 或,所述孔壁231与所述弹性臂32间隔设置。如此使得弹性臂32在沿水平方向恢复弹性变形时,不容易接触到导向面22或孔壁231,进而确保不发出声音,使得按键40在一次按压的过程中只发出一次声音。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弹性臂32可以沿着垂直于导向面22的方向与导向面22间隔设置,同时沿着垂直于孔壁231的方向与孔壁231 间隔设置。也即弹性臂32可以位于或经过导向面22法线和孔壁231 法线相交的位置,如此使得弹性臂32可以达到在复位时两者都接触不到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撞击面21沿所述按压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面41背离所述撞击面21。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施例以按压方向是向下、以接触面41所在的一侧是左侧为例,撞击面21 沿按压方向延伸,即为撞击面21朝向左侧。接触面41背离撞击面 21,即为接触面41也朝向左侧。因此,在初始状态下,弹性件30是位于撞击面21的左侧,且相对位于接触面41的右侧。推动面42向下推动弹性件30时,弹性件30受到向左的分力(即垂直于按压方向的分力)而向左运动,直至与接触面41接触。如此使得弹性件30为敲击撞击面21而恢复弹性变形的方向,与弹性件30为回到初始状态以为按键40的下一次按压做准备而恢复弹性变形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即弹性件30不需要发生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而只需要发生水平方向的变形即可,进而更能保证按键40在一次按压的过程中只发出一次声音。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使得弹性件30向左侧运动,所述推动面42在与所述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朝所述接触面41 所在的一侧倾斜。可以理解的是,如此倾斜的推动面42在推动弹性件30时,弹性件30受到向左的分力,进而可以向左侧运动直至与接触面41接触。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推动面42倾斜设置时,弹性件 30受到推动面42推动时总是会收到向左的分力,因此弹性件30的下方可以不设置任何的导向壁面结构。当然,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还可以在弹性件30的下方设置导向斜面或限位平面等等。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使得弹性件30在被推动面42推动时不具有平行于按压方向的变形分量,所述底座组件20上还设有面向所述推动面42的导向面22,所述导向面22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以按压方向是向下为例,导向面22沿垂直于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即为导向面22朝上,如此使得弹性件30在被推动面42按压推动时,仅发生向左的运动,而不发生向下的运动,也即弹性件30从被弹性件30推动一直到与接触面41接触的过程中,不发生向下的变形,因而在与接触面41接触时弹性件30不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而仅具有向右的运动趋势而恢复弹性变形,进而更能保证按键40在一次按压的过程中只发出一次声音,也即弹性件30从水平方向上敲击撞击面21时所发出的声音。
当然,在初始状态时,弹性件30与该导向面22之间可以具有一小段的间隔,如此可以使得弹性件30在复位时摩擦力更小,进而更好地敲击到撞击面21上。具体地,因为在弹性件30被推动面42推动过程中,弹性件30会发生一小段的向下变形,在与接触面41接触后也会向上发生一小段的恢复弹性变形,而因为向上恢复变形时因为变形量较小,同时并未撞击到其他的壁面,所以并不会产生声音。向上恢复一小段弹性变形后的弹性件30,在按压方向上与导向面22是有一定间隔的,因此可以使得弹性件30在复位时摩擦力更小,进而更好地敲击到撞击面21上。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推动面42在沿按压方向运动时不会被导向面22所阻碍,在所述按压方向上,所述推动面42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面22的投影错开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底座组件20包括底座 24和连接件25,所述按键40与所述底座2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 25与所述底座24可拆卸连接,所述弹性件30安装于所述连接件25。具体地,在组装时,可以先将连接件25安装于底座24上,然后再将弹性件30安装于连接件25上相应的位置。相比于现有的将弹性件直接安装于底座24上的安装方式,本方案通过连接件25来将弹性件安装至底座24上,不仅使得弹性件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组装效率更高,还使得底座24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有利于注塑成型及拔模。
其中,连接件25与底座24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卡接、螺纹连接或者螺钉连接等等,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而对于弹性件安装于连接件25的安装方式,具体地,如图7至图9所示,可以是所述连接件25上形成有卡槽251,所述弹性件卡30持于所述卡槽251内,所述弹性件30的弹性臂32伸出所述卡槽 251;或者所述卡槽251配合底座24的壁面共同卡持所述弹性件30。也可以是所述连接件25上设有连接凸台252,所述弹性件30套设于所述连接凸台25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槽251大致呈方形,所述卡槽251的一个槽壁上设有所述连接凸台252,所述弹性件30为扭簧,该扭簧具有螺旋部31和自所述螺旋部31延伸出的弹性臂32,该螺旋部31位于所述卡槽251内并套设在所述连接凸台252上,该弹性臂32伸出卡槽251并位于所述推动面42的下方(以按压方向是向下为参考)。如此不仅使得弹性件30可以方便快捷的安装至连接件 25上,还使得弹性件30的安装和限位可以更加的稳定,进而不影响弹性件30本身的变形及按压按键40时的正常发声。
当然,弹性件30安装于连接件25的安装方式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是弹性件30固定在连接件25上,弹性件30再随着连接件25一起安装至底座24上,具体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仅需弹性件 30可以稳定的安装于连接件25上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底座24与所述连接件 25卡接。可以理解的是,卡接的方式不仅使得连接件25可以很方便地安装至底座24上或者从底座24上拆下,还使得连接件25和底座 24在连接时不需要用到第三方的连接部254件,进而使得整个按键组件10的结构更为简单紧凑。
具体的,可以是连接件25上设置有卡扣253,底座24上相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孔241,卡扣253与卡孔241弹性卡接。另外,为了卡接的平衡性或者拆卸的方便性,卡扣253和卡孔241可以设置有多组,多组卡扣253和卡孔241可以对称设置等等,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连接件25还具有连接部254 和两个卡接部255,两个所述卡接部255间隔设置并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254,两个所述卡接部255分别与所述底座24卡接。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卡接部255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连接部254,使得两个卡接部255在受到挤压时可以分别沿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变形,进而使得连接件25可以通过卡入的方式卡接至底座24上相应的位置。具体地,两个卡接部255相互背离的壁面上可以分别设置有上述的卡扣 253(或卡孔241),在底座24相应的位置上设置卡孔241(或卡扣 25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底座24上还设有连接孔242,所述连接孔242沿所述按压方向贯穿所述底座24,所述连接件25安装于所述连接孔242。如此使得整个按键组件10的结构更为简单紧凑,所占据的空间更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5为透光件,如此使得当按键组件10中安装有发光元件时,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可以透过连接件25把光线照射至按键组件10的外部,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另外,为了使得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可以照射到按键组件外,一些按键结构中通常会设置有透镜结构,此时,可将连接件25和透镜结构一体成型,即弹性件30安装在透镜结构上,如此可以减少按键组件10的零部件数量和整体体积、并能简化按键组件10的结构,提升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键盘,该键盘包括按键组件10,该按键组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键盘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具有撞击面;
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以及,
按键,与所述底座组件活动连接,所述按键具有接触面和推动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按键的按压方向平行,所述推动面至少具有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所延伸的分量,所述推动面面向所述弹性件;
所述按键被按压时,所述推动面能够与所述弹性件抵接,以使所述弹性件受到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运动至所述接触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弹性件恢复弹性变形,直至与所述撞击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面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弹性件在恢复弹性形变时可沿着所述接触面而朝所述按压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直至与所述撞击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被所述推动面按压时还受到沿所述按压方向的分力,而具有沿所述按压方向的运动分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上还设有面向所述推动面的导向面,在朝向所述接触面的方向上,所述导向面逐渐朝所述按压方向倾斜,所述弹性件能够在所述推动面的作用下而与所述导向面接触,并沿着所述导向面朝所述接触面所在的一侧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还设有让位孔,所述弹性件具有伸入所述让位孔内的弹性臂,所述让位孔具有沿所述按压方向延伸的孔壁;
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导向面与所述弹性臂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孔壁与所述弹性臂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面沿所述按压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面背离所述撞击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面在与所述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朝所述接触面所在的一侧倾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上还设有面向所述推动面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沿垂直于所述按压方向的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压方向上,所述推动面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面的投影错开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和连接件,所述按键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连接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卡槽,所述弹性件卡持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弹性件的弹性臂伸出所述卡槽;和/或,
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凸台,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连接凸台。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件卡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具有连接部和两个卡接部,两个所述卡接部间隔设置并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两个所述卡接部分别与所述底座卡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所述按压方向贯穿所述底座,所述连接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孔。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透光件。
16.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按键组件。
CN202020553803.0U 2020-04-14 2020-04-14 按键组件和键盘 Active CN211742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3803.0U CN211742993U (zh) 2020-04-14 2020-04-14 按键组件和键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3803.0U CN211742993U (zh) 2020-04-14 2020-04-14 按键组件和键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42993U true CN211742993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50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53803.0U Active CN211742993U (zh) 2020-04-14 2020-04-14 按键组件和键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42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41068B2 (en) Key structure
US8093480B2 (en) Keyboard device for electronic keyboard instrument
TW201727685A (zh) 按鍵結構
US5015811A (en) Snap-action pushbutton switch with click sound
CN210270823U (zh) 一种拨动式有声无声自由切换鼠标
CN110047677B (zh) 光开关按键
US10236141B1 (en) Key structure
US20170330704A1 (en) Key strcture
US4952762A (en) Keyboard switch
CN107393758B (zh) 一种无凸起按挚的薄型开关
CN210956516U (zh) 一种具有按压发声效果的按键开关
CN107610966B (zh) 薄膜式按键开关
CN211742993U (zh) 按键组件和键盘
CN210609114U (zh) 反射光轴键盘
US4937409A (en) Switch device
TW202013406A (zh) 用於鍵盤之按鍵模組、鍵盤與提供按鍵挺桿線托架之方法
CN210607042U (zh) 一种形变开关按键、led模块及按压开关
WO2022147634A1 (zh) 微动平衡超薄按键组件
CN210167296U (zh) 一种机械轴按键
CN214586817U (zh) 鼠标微动开关和鼠标
CN213988686U (zh) 多段落按键开关及带有该开关的键盘
CN109659185B (zh) 稳定顺畅型弹片发声薄膜键盘开关
CN111739754B (zh) 一种键盘按键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CN109904022B (zh) 按键
CN105826111A (zh) 按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