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38976U - 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38976U
CN211738976U CN201922283515.8U CN201922283515U CN211738976U CN 211738976 U CN211738976 U CN 211738976U CN 201922283515 U CN201922283515 U CN 201922283515U CN 211738976 U CN211738976 U CN 211738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wavelength conversion
scattering
conver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35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辉
张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YLX Inc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835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38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38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3897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5098 priority patent/WO2021121111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7/00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 F21V17/10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astening means or way of fast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30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光源、波长转换装置、光收集元件、支架和散射元件,光源出射激发光,波长转换装置接收激发光并将至少部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光收集元件设置于光源与波长转换装置之间,光收集元件开设有通光部,激发光透过通光部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光收集元件用于收集波长转换装置出射的光并引导其出射,散射元件通过支架固定于光收集元件并与通光部相对应,和/或散射元件通过支架安装于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以对射向波长转换装置的激发光进行散射和/或对自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进行散射,从而提高光源装置出射的照明光束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照明领域中,光源装置用于发出光束来提供用户所需的照明效果。为获得较高的亮度及较远的投射距离,通常采用激光作为光源,激光激发波长转换装置出射受激光,受激光与剩余的激光合成白光,收集后经过方棒匀光,再投射至外部,形成所需的光束。然而现有的光源装置出射的投射光束的均匀性较差,影响照明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光源装置,以解决以上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光源装置包括光源、波长转换装置、光收集元件、散射元件和支架,光源用于出射激发光,波长转换装置用于接收激发光,并将至少部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光收集元件设置于光源与波长转换装置之间,光收集元件开设有通光部,光源出射的激发光透过通光部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光收集元件用于收集波长转换装置出射的光并引导其出射,散射元件通过支架固定于光收集元件并与通光部相对应,和/或散射元件通过支架安装于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以对射向波长转换装置的激发光进行散射和/或对自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进行散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连接于光收集元件朝向波长转换装置的一侧,散射元件与波长转换装置位于光收集元件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开设有光通道,光通道贯穿支架且沿激发光的光路延伸,支架穿设于通光部,支架的两端分别与光收集元件、散射元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座体、连接体与第二座体,连接体围成光通道,连接体穿设于通光部,第一座体与散射元件连接,第二座体设置于光收集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座体包括侧壁,侧壁围成容置槽,容置槽与光通道连通,散射元件设置于容置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收集元件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光源,第二表面朝向波长转换装置,第二座体包括贴合面,贴合面围绕连接体,贴合面与第一表面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贴合面开设有储胶槽,储胶槽相对于第二座体内凹并围绕连接体设置,储胶槽用于容纳粘接剂以粘接第二座体与第一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元件通过支架安装于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光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光收集元件和散射元件之间的匀光元件,匀光元件用于对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进行匀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装置还包括壳体,支架包括相连的第三座体和支撑座,第三座体与散射元件连接,支撑座连接于匀光元件出光侧的壳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匀光元件内设置有散射粒子,散射粒子用于散射通过匀光元件的光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收集元件为曲面的反光罩,通光部的中心轴与光收集元件的中心轴相区别。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光源、波长转换装置、光收集元件、支架和散射元件,光源出射激发光,波长转换装置接收激发光并将至少部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光收集元件设置于光源与波长转换装置之间,光收集元件开设有通光部,激发光透过通光部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光收集元件用于收集波长转换装置出射的光并引导其出射,散射元件通过支架固定于光收集元件并与通光部相对应,和/或散射元件通过支架安装于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以对射向波长转换装置的激发光进行散射和/或对自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进行散射,从而提高光源装置出射的照明光束的均匀性,改善光源装置的照明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光源装置还通过支架来固定散射元件,使得散射元件与光源出射的激发光和/或匀光元件出射的光线的位置相对不变,散射元件不易因碰撞震动而发生偏离,有利于散射元件稳定地对光源出射的激发光和/或匀光元件出射的光线进行散射,能够进一步地改善光源装置的照明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支架分别与光收集元件、散射元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支架分别与光收集元件、散射元件连接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匀光元件的出光侧未设置散射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至图11是图7的光源装置得到的光斑的仿真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匀光元件的出光侧设置散射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至图15是图12的光源装置得到的光斑的仿真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匀光元件的出光侧的散射元件的扩散角度与匀光元件的出光面的角度分布点阵间距的关系。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匀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匀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匀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的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100,光源装置100包括光源10、波长转换装置20、光收集元件30、散射元件40、和支架50,光源10用于出射激发光。波长转换装置20用于接收激发光,并将至少部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光收集元件30设置于光源10与波长转换装置20之间。光收集元件30开设有通光部33,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透过通光部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20,光收集元件30用于收集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光并引导其出射。散射元件40可以通过支架50固定于光收集元件30并与通光部33相对应,对射向波长转换装置20的激发光进行散射,以使激发光经散射元件40散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20;散射元件40也可以通过支架50安装于光收集元件30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以对自光收集元件30出射的光线进行散射。
具体地,光源10可以为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或者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可以为蓝色光、紫色光、紫外光或其他类型的光。本实施例中,光源10包括蓝色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光源10出射蓝色激光作为激发光。
波长转换装置20设置有波长转换材料层(图未示)以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其中,激发光、波长转换材料层与受激光是相对的概念。激发光表示能够激发波长转换材料层而使得波长转换材料产生不同波长光的光。受激光表示波长转换材料层受激发光激发而产生的光。例如,蓝色光激发黄色光转换材料层产生黄色光,此时蓝色光是激发光,黄色光是受激光。波长转换装置20将接收的激发光至少部分地转换为受激光,是指:波长转换装置20可以将接收的激发光全部转换为受激光,也可以将接收的激发光中的一部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例如,波长转换装置20将接收的激发光中的一部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未被转换的激发光和受激光混合后自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
光收集元件30包括第一表面31与第二表面32,第一表面31朝向光源10。第二表面32与第一表面31相背,第二表面32朝向波长转换装置20,通光部33贯穿第一表面31与第二表面32。光收集元件30具有反射面,光收集元件30通过反射面接收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光线,并将其引导出射。光收集元件30还可以设置有膜层,例如增反膜,以提高对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光线的反射率,减少光源装置100的光损耗。
散射元件40可以为透射型的散射元件40,散射元件40的表面可以呈凹凸不平状,或者散射元件40的内部分布有散射颗粒,或者散射元件40的折射率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得光经过散射元件40时发生散射。
在一实施例中,散射元件40通过支架50固定于光收集元件30并与通光部33相对应以使激发光经散射元件40散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100通过将散射元件40设置于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的光路,在激发光到达波长转换装置20之前,对激发光进行散射处理,从而使得激发光的光功率密度分布均匀,光功率密度分布均匀的激发光照射在波长转换装置20上,一部分激发光经波长转换装置20转换为受激光,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受激光是朗伯分布的,另一部分未被转换的激发光经波长转换装置20反射、散射,从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未被转换的激发光在光斑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分布均匀,而且从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未被转换的激发光的发散角度与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受激光发散角度相当,从而使得受激光和未被转换的激发光混合均匀,从而提高光源装置出射的照明光束的均匀性,改善光源装置的照明效果。另一方面,光功率密度分布均匀的激发光照射在波长转换装置20上,能够减小照射在波长转换装置20上的激发光光斑中心区域的光功率密度,使激发光汇聚在波长转换装置20上的能量密度分布均匀,从而减少波长转换装置20产生的热量,提高了光转换效率和光利用率,从而有助于改善光源装置100的照明效果。此外,本实施例还通过支架50来连接散射元件40和光收集元件30,并将散射元件40与通光部33相对,由于散射元件40与光收集元件30的位置相对不变,散射元件40不易因碰撞震动而偏离通光部33,有利于散射元件40稳定地对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进行散射,能够进一步地改善光源装置100的照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波长转换装置20还设置有散热装置(图未示),例如散热鳍片,以进行散热。散热装置可以设置于波长转换装置20的背离光源10的一面,如此,波长转换装置20通过利用散热装置将多余的热导出到周围环境中,使得波长转换材料层的温度不至于过度升高而影响波长转换装置20的光转换效率。
支架50可以连接于光收集元件30朝向光源10的一侧,此时散射元件40与光源10位于光收集元件30的同一侧,支架50也可以连接于光收集元件30朝向波长转换装置20的一侧,此时散射元件40与波长转换装置20位于光收集元件30的同一侧,散射元件4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光收集元件30的结构以及支架50的结构进行选定。例如,请参阅图2和图3,光收集元件30为曲面的反光罩。具体地,光收集元件30呈半球壳状或半椭圆球壳状,第一表面31为凸面,第二表面32为凹面,散射元件40内置于第二表面32一侧,如此,相比于将散射元件40设置于第一表面31一侧,能够避免散射元件40占用光源装置100过多的空间位置,有利于促进光源装置100的小型化。由于散射元件40通过支架50与光收集元件30连接,若将散射元件40内置于第二表面32一侧,支架50不可避免地伸入第二表面32一侧并遮挡一部分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光,在支架50的结构体积较大时,可以将散射元件40设置于第一表面31一侧,使得支架50也位于第一表面31一侧而不会遮挡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光。
光收集元件30的中心轴34与通光部33的中心轴330相区别。具体地,光收集元件30的中心轴34经过光收集元件30的球心,而通光部33的中心轴330没有经过光收集元件30的球心,如此,有利于缩短光源10和光收集元件30沿光收集元件30的中心轴34的方向的距离,从而有利于促进光源装置100的小型化。
请结合图4,在本实施例中,支架50开设有光通道51,光通道51贯穿支架50且沿激发光的光路延伸,支架50穿设于通光部33,支架50的两端分别与光收集元件30、散射元件40连接。
具体地,支架50、光收集元件30和散射元件40三者之间相对固定。支架50设置于通光部33,从而能够使得散射元件40保持位于光源10出射激发光的光路。支架50通过开设光通道51,能够使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通过。支架50的两端分别连接散射元件40和光收集元件30,使得散射元件40不易因碰撞震动而脱离光收集元件30或偏离光源10出射激发光的光路,有利于散射元件40更加稳定地对激发光进行散射。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50近似截头圆锥体,如此,一方面支架50的体积能够减小,降低支架50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支架50能够减少占据光收集元件30内过大的空间,减小支架50遮挡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受激光的面积,使得光收集元件30尽可能地将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受激光进行反射,减少受激光的损耗。
支架50包括第一座体52、连接体53和第二座体54,连接体53连接第一座体52和第二座体54,连接体53穿设于通光部33且围成光通道51,第一座体52与散射元件40连接,第二座体54设置于第一表面31。
具体地,第一座体52的径向尺寸均小于通光部33的直径,第二座体54的径向尺寸大于通光部33的直径,用户可先将散射元件40设置于第一座体52,再将支架50的第一座体52从光收集元件30的第一表面31一侧穿设通光部33,使得第一座体52和散射元件40均位于第二表面32一侧,第二座体54位于第一表面31一侧并与第一表面31固定。
第一座体52呈半圆环状。第一座体52包括侧壁520,侧壁520围成容置槽523,容置槽523与光通道51连通,散射元件40可以呈圆片状,散射元件40的直径可以略微大于侧壁520围成的容置槽523的直径,如此,使得散射元件40设置于容置槽523内并与侧壁520相抵时,散射元件40能够卡设于容置槽523内。
侧壁520开设有缺口521,缺口521与容置槽523连通,缺口521用于容纳粘接剂以使第一座体52与散射元件40粘接。具体地,在散射元件40设置于容置槽523内后,用户可将粘接剂(图未示)填充于缺口521内,使得散射元件40与支架50相互粘接固定而不易于脱离容置槽523。
第二座体54包括贴合面540,贴合面540朝向第一表面31,贴合面540开设有储胶槽541,储胶槽541相对于第二座体54内凹并围绕连接体53设置,储胶槽541用于容纳粘接剂以粘接第二座体54与第一表面31。
具体地,用户可将粘接剂(图未示)填充于储胶槽541内,使得支架50与光收集元件30相互粘接固定,在光源装置100在受到外界碰撞时能够避免支架50与光收集元件30相互脱离,从而保证了设置于支架50的散射元件40始终位于光源10出射激发光的光路并对激发光进行散射,提高了光源装置100的稳定性。储胶槽541围绕连接体53设置,能够增加储胶槽541占据第二座体54的面积,有利于储胶槽541容纳较多的粘接剂,使得第一座体52与光收集元件30的连接更加稳定。此外,第二座体54设置于第一表面31,能够减少占用第二表面32的面积,使得第二表面32具有较多的面积来对波长转换装置20出射的受激光进行反射。
连接体53的径向尺寸自第二座体54沿第一座体52的方向逐渐缩小,能够将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引导至设置于第一座体52的散射元件40。贴合面540呈半椭圆环状,第一表面31形成与贴合面540对应的平面,该平面垂直于光源10出射激发光的光路,由于通光部33的中心轴330偏离光收集元件30的中心轴34,使得该平面的面积较大,从而增加了贴合面540与第一表面31接触的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在散射元件70通过支架80安装于光收集元件30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装置100通过将散射元件70设置于光收集元件30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使得光源装置100出射经过散射元件70散射的光,有助于光线分布得更为均匀,从而有助于改善光源装置100的出光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装置包括两个散射元件,即散射元件40和散射元件70,其中散射元件40通过支架50固定于光收集元件30并与通光部33相对应,对射向波长转换装置20的激发光进行散射,以使激发光经散射元件40散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20,散射元件70以通过支架80安装于光收集元件30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以对自光收集元件30出射的光线进行散射。通过设置散射元件40和散射元件70,对射向波长转换装置20的激发光和自自光收集元件30出射的光线都进行散射处理,使得光源装置100出射的光线分布得更为均匀,有助于改善光源装置100的出光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光收集元件30和散射元件70之间的匀光元件60,匀光元件60位于光收集元件30的出射光路,散射元件70通过支架80安装于匀光元件60的出光侧,匀光元件60用于接收光收集元件30反射的光,并在匀光后出射。
具体地,匀光元件60可以是方棒、积分棒、复眼透镜等匀光元件。光源装置100通过设置匀光元件60,能够对受激光进行匀光,使得从匀光元件60出射的受激光的光斑的亮度分布得更加均匀。在波长转换装置20反射一部分未被转换的激发光,并经过光收集元件30反射至匀光元件60的情况下,匀光元件60能够将该一部分的激发光与受激光合成均匀的光束,使得从匀光元件60出射的光束的颜色分布得更加均匀。
在匀光元件60和波长转换装置20位于光收集元件30的第二表面32一侧时,匀光元件60和波长转换装置20之间的位置可以根据光收集元件30的形状进行排布。当光收集元件30呈半椭球壳状时,将波长转换装置20的发光面和匀光元件60的入光面分别设置在光收集元件30的不同焦点处。当光收集元件30呈半球壳状时,将波长转换装置20的发光面和匀光元件60的入光面分别设置在紧邻光收集元件30的球心的两对称点处,使匀光元件60与波长转换装置20关于光收集元件30的中心轴34对称。
请参阅图5,散射元件70通过支架80安装于匀光元件60的出光侧,此时光源装置100还包括壳体93,光源10、波长转换装置20、光收集元件30、散射元件70、支架80和匀光元件60容置在壳体93的内部空腔中,支架80包括相连的第三座体81和支撑座82,第三座体81与散射元件70连接,支撑座82连接于匀光元件60出光侧的壳体93上,有助于散射元件70与匀光元件60的位置保持不变,有利于散射元件70稳定地对匀光元件60出射的光进行散射。其中,连接于壳体93的支架50的结构与连接于光收集元件30的支架50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连接于壳体93的支架50的结构与连接于光收集元件30的支架50的结构不同。
请参阅图1,光源装置100还包括收集透镜组90,收集透镜组90可以由多个透镜组成,例如收集透镜组90可以由三个或四个透镜组成。收集透镜组90通过对光源10出射的激发光进行收集、汇聚、准直后引导至通光部33内,从而减少了激发光的损耗。
请参阅图6,散射元件70设置于匀光元件60的出光侧,散射元件70用于接收匀光元件60出射的光,并将光散射后进行出射。光源装置100通过设置散射元件70,能够使得出射光的光斑的亮度分布更加均匀。此外,申请人发现,经匀光元件60匀光出射的光线的光斑的亮度在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均匀性。例如利用图7所示的光源装置来测算光斑的亮度,其中,为便于表述,将光源10、波长转换装置20和光收集元件30作为光源模组101在图中进行表示,光源模组101用于出射光线,匀光元件60用于接收光源模组101出射的光线并在匀光后出射,准直透镜组110用于接收匀光元件60出射的光线并经过准直后投射至外界。
经匀光元件60匀光后从出光面出射的光线中,光斑的能量的面分布均匀,如图8所示;光斑的能量的角度分布是不连续的点阵阵列的,如图9所示。
当准直透镜组110投射的光线在位置A时,位置A位于准直透镜组110的焦平面,对应的光斑的亮度的仿真图如图10所示,此时光斑的亮度分布均匀。
当准直透镜组110投射的光线在位置B时,位置B位于准直透镜组110的非焦平面且相对位置A更靠近准直透镜组110,对应的光斑的亮度的仿真图如图11所示,此时光斑的能量的角度分布为不连续的点阵排列,光斑的亮度分布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当光源装置100应用于聚光灯时,会造成聚光灯出射的光束中出现较多人眼可见的细小的碎光束,导致聚光灯的出光效果较差。
基于此,如图12所示,在匀光元件60与准直透镜组110之间设置散射元件70,使得经匀光元件60出射的光线再经过散射元件70扩散。请参阅图13,此时,经散射元件70扩散后,光斑的能量的角度分布的点阵相比设置散射元件70前更加扩散,相邻点阵的角度融合到一起,使得光线的能量的角度分布变得连续。
当准直透镜组110投射经散射元件70扩散后的光线在位置A时,对应的光斑的亮度的仿真图如图14所示,此时光斑的亮度分布均匀。当准直透镜组110投射经散射元件70扩散后的光线在位置B时,对应的光斑的亮度的仿真图如图15所示,此时光斑的亮度分布均匀。如此,光源模组101出射的光线经匀光元件60匀光后,再经散射元件70扩散,能够形成均匀的光线,使得光线具有更高的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申请人测试后发现,散射元件70的扩散角度与匀光元件60出射光的角度分布的点阵间距之比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时,光线的能量的角度分布连续的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形成均匀的光线,使得光线具有更高的亮度。如图16所示,匀光元件60出射光的点阵间距为5度,散射元件70的扩散角度为5度,此时光线的能量的角度分布较为连续且出射的光线的光学扩展量不至于过大。其中,图17中的横坐标的单位与纵坐标的单位均为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匀光元件60兼具匀光和散射光线的功能。例如,如图17所示,匀光元件60为实心元件,匀光元件60的出光面61加工形成散射光线形状;或者,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匀光元件60为实心元件,匀光元件60内设置散射粒子62,散射粒子62用于散射光束,其中散射粒子62可以充满整个匀光元件60(图18),也可以在靠近出光面61位置填充散射粒子62(图19),其中散射粒子62的折射率与匀光元件60的折射率不同。如此,匀光元件60兼具匀光和散射的功能,能够减少设置散射元件70,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散射元件70占据光源装置100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光源装置100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0,光源装置100还包括图案片91,图案片91位于散射元件70的背离匀光元件60的一侧。
散射元件70用于接收经匀光元件60出射的光束,并将光束引导至图案片91。光源10发出的光束经匀匀光元件60匀光后进入散射元件70,经散射元件70扩散后的光束具有更高的均匀性,使得光束照射图案片91并经准直透镜组110投射出去后投影形成较好的形状和颜色。例如,如图21所示,光源装置100可投影出图案片中的图案。
光源装置100还包括收集透镜92,收集透镜92设置于匀光元件60与散射元件70之间,收集透镜92用于接收经匀光元件60出射的光,并将光引导至散射元件70。收集透镜92能够对光束进行收集、会聚,使得光束尽可能地经散射元件70扩散后出射,提高了散射元件70对光束的收集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波长转换装置、光收集元件、支架和散射元件;
所述光源用于出射激发光;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激发光,并将至少部分所述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光;
所述光收集元件设置于所述光源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之间,所述光收集元件开设有通光部,所述光源出射的激发光透过所述通光部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装置,所述光收集元件用于收集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出射的光并引导其出射;
所述散射元件通过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光收集元件并与所述通光部相对应,和/或所述散射元件通过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以对射向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的激发光进行散射和/或对自所述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进行散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元件通过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光收集元件,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光收集元件朝向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的一侧,所述散射元件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位于所述光收集元件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开设有光通道,所述光通道贯穿所述支架且沿所述激发光的光路延伸,所述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光收集元件、所述散射元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座体、连接体与第二座体,所述连接体围成所述光通道,所述连接体穿设于所述通光部,所述第一座体与所述散射元件连接,所述第二座体设置于所述光收集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体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围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光通道连通,所述散射元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收集元件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光源,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波长转换装置,所述第二座体包括贴合面,所述贴合面围绕所述连接体,所述贴合面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面开设有储胶槽,所述储胶槽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体内凹并围绕所述连接体设置,所述储胶槽用于容纳粘接剂以粘接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一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元件通过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光收集元件和所述散射元件之间的匀光元件,所述匀光元件用于对所述光收集元件出射的光进行匀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支架包括相连的第三座体和支撑座,所述第三座体与所述散射元件连接,所述支撑座连接于所述匀光元件出光侧的所述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元件内设置有散射粒子,所述散射粒子用于散射通过所述匀光元件的光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收集元件为曲面的反光罩,所述通光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光收集元件的中心轴相区别。
CN201922283515.8U 2019-12-18 2019-12-18 光源装置 Active CN211738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3515.8U CN211738976U (zh) 2019-12-18 2019-12-18 光源装置
PCT/CN2020/135098 WO2021121111A1 (zh) 2019-12-18 2020-12-10 光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3515.8U CN211738976U (zh) 2019-12-18 2019-12-18 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38976U true CN211738976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69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3515.8U Active CN211738976U (zh) 2019-12-18 2019-12-18 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38976U (zh)
WO (1) WO202112111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1073A1 (zh) * 2019-12-18 2021-06-24 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 光束灯光源系统
WO2021121111A1 (zh) * 2019-12-18 2021-06-24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6946B (zh) * 2011-02-11 2016-07-1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与投影装置
US9816683B2 (en) * 2011-10-20 2017-11-14 Appotronics Corporation Limited Light sources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185226B2 (ja) * 2012-09-03 2017-08-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投光装置及び運転支援システム
JP6072902B2 (ja) * 2013-04-26 2017-02-0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KR101592649B1 (ko) * 2013-12-24 2016-02-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헤드램프용 레이저 광학계
CN107940257A (zh) * 2017-12-21 2018-04-20 超视界激光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发光模组及激光照明灯
CN211738976U (zh) * 2019-12-18 2020-10-23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1073A1 (zh) * 2019-12-18 2021-06-24 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 光束灯光源系统
WO2021121111A1 (zh) * 2019-12-18 2021-06-24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21111A1 (zh)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5873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vehicle headlamp,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aser element
JP2016522986A (ja) 発光装置及び関連する光源システム
CN211738976U (zh) 光源装置
JP7123231B2 (ja) 光源装置
KR101891601B1 (ko) 차량용 램프
JP6495437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観察システム
WO2020134220A1 (zh) 激光器组件、激光光源和激光投影设备
KR101892045B1 (ko) 차량용 램프
WO2018168429A1 (ja) 照明装置
KR101679061B1 (ko) 광 출력 장치 및 방법
KR101888083B1 (ko) 차량용 램프
CN218547231U (zh) 激光光源封装结构及激光投影设备
JP7240715B2 (ja) 光照射装置とワイヤレスマイクロホン
JP6517285B2 (ja) 光学系
CN113671781B (zh) 发光单元、光源系统和激光投影设备
JP5307717B2 (ja) 自発光型の発光装置
US11493185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WO2020151628A1 (zh) 光源系统及包括该光源系统的照明装置
CN113074328A (zh) 光束灯光源系统
JP4856266B1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擬似太陽光照射装置
CN213903968U (zh) 一种光分束装置
KR20050029768A (ko) 면광원장치
CN112835254B (zh) 光源模块
CN217875374U (zh) 一种光学构件、平行光源及平行面光源
CN218154014U (zh) 发光装置、便携照明装置和车用前照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