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9627U -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9627U
CN211719627U CN202020262262.6U CN202020262262U CN211719627U CN 211719627 U CN211719627 U CN 211719627U CN 202020262262 U CN202020262262 U CN 202020262262U CN 211719627 U CN211719627 U CN 211719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top cap
top cover
utmos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6226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平华
谭婷
黄大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Baisi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Baisi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Baisi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Baisil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6226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9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9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9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其中,二次电池顶盖包括:顶盖片,所述顶盖片设有第一电极引入孔和第二电极引入孔,第一电极引入孔连接有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极柱、电阻和套设于第一极柱的第一密封件,第一极柱穿设第一电极引入孔且通过电阻电连接顶盖片,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极柱和套设于第二极柱的第二密封件,第二极柱绝缘固定于第二电极引入孔,第一极柱包括第一端子和与第一端子相连的第一连接件,且于竖直向下的方向第一端子依次连接第一密封件、顶盖片、电阻和第一连接件。此二次电池顶盖可确保其于装配压铆时,顶盖片、电阻和第一连接件接触得更紧密,从而于顶盖片和第一极柱之间形成稳定的电阻值。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驱动电源向着高容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这为二次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次电池一般采用金属壳体,通常为铝,铝材质的壳体由于具有成本低、重量轻以及散热性好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于二次电池中。但是由于铝的电位和电池正极电位存在电位差,会造成铝壳腐蚀问题。因而为了解决铝壳腐蚀问题,必须要使铝壳和正极柱电导通以消除电位差。如果用金属直接导通,由于其电阻一般都是毫欧姆级别,当电池发生短路时其回路电流很大,易出现打火进而引发着火等安全隐患,因而,现有的常见做法是通过套设在正极柱上的电阻来电导通正极柱和顶盖片。
同时,二次电池于挤压、外力撞击等滥用条件下使用,或者进行穿钉、过冲测试时,可能会导致电芯的负极与壳体接触而产生安全隐患,因而也需要通过电阻将正极和顶盖片电连接,从而可以在正极、顶盖片和负极之间形成合适、稳定的外电流,通过电阻慢慢过流散热将动力电池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不会发生起火、爆炸等危险,以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而目前的动力电池的顶盖中,为了简化电池顶盖结构以实现顶盖的轻薄化而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将电阻与上绝缘件整合为导电塑胶件,如图8所示,导电塑胶件29设于顶盖片1和第一极柱21之间。导电塑胶件29与第一极柱21或顶盖片1装配之后会采用夹具压铆,压铆时置于顶盖片1和第一极柱21之间的密封件23受自身弹力的影响会抵接顶盖片1和第一极柱21,导致顶盖片1和第一极柱21相互远离而使导电塑胶件29与顶盖片1及第一极柱21接触不良,使电阻值不稳定,甚至为完全断开状态,以致顶盖片1和第一极柱21之间的电阻为无穷大,而无法实现顶盖片1和第一极柱21之间的电导通。电阻值不稳定以及电阻无穷大都不能解决二次电池于挤压、外力撞击、穿钉、过冲测试时的安全隐患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于顶盖片和第一极柱之间形成稳定的电阻值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包括:顶盖片,所述顶盖片设有第一电极引入孔和第二电极引入孔,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连接有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极柱、电阻和套设于所述第一极柱的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极柱穿设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且通过所述电阻电连接所述顶盖片,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极柱和套设于所述第二极柱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极柱绝缘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入孔,所述第一极柱包括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相连的第一连接件,且于竖直向下的方向所述第一端子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顶盖片、所述电阻和所述第一连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端子板和由所述端子板向下延伸形成的柱体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柱体部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片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向下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容置于所述凹槽且上侧和下侧分别抵接所述端子板和所述顶盖。将第一密封件容置于凹槽中可使二次电池顶盖于竖直方向的尺寸更小,以使二次电池组装成模组时空间利用率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片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向下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本体部和由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向下延伸而成的延伸部,所述本体部容置于所述凹槽且上侧和下侧分别抵接所述端子板和所述顶盖片,所述延伸部容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并置于所述顶盖片和所述柱体部之间。第一密封件的本体部在压铆时,因自身弹力的影响而抵接顶盖片从而使顶盖片、电阻和第一连接件接触得更紧密,电阻值更稳定。延伸部可进一步加强顶盖片与第一极柱于水平方向上的绝缘。更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抵接于所述电阻,因而延伸部不仅起到绝缘作用,还可以作用于电阻从而使电阻和第一连接件接触得更紧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平台部和设于所述平台部中部的拱起部,所述拱起部固定于所述柱体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片的下部固定有下绝缘件,所述下绝缘件卡设于所述平台部。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板上设有第一上绝缘件,所述第一上绝缘件于水平方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密封件。第一上绝缘件于水平方向上抵接第一密封件可增大第一密封件于竖直方向的弹力,从而使顶盖片、电阻和第一连接件接触得更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极柱上设有第二上绝缘件,所述第二上绝缘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密封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容纳所述电芯的壳体和密封所述壳体的顶盖,所述顶盖为前述任一的二次电池顶盖。
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中,于竖直向下的方向第一端子、第一密封件、顶盖片、电阻和第一连接件依次相连,换言之,第一端子、第一密封件、顶盖片、电阻、第一连接件于竖直方向的投影存在交叠,因而可确保二次电池顶盖于装配压铆时,第一密封件因自身弹力的影响而抵接顶盖片从而使顶盖片、电阻和第一连接件接触得更紧密,其电阻值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于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图5的一变化图。
图7为图4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8为现有的二次电池顶盖的局部剖视图。
元件说明
100-二次电池顶盖;1-顶盖片;11-第一电极引入孔;13-第二电极引入孔;15-防爆阀安装孔;17-凹槽;2-第一电极单元;21-正极柱;211-正极端子;2111-正极端子板;2113-正极柱体部;213-正极连接件;2131-平台部;2133-拱起部;23-正极密封件;231-本体部;233-延伸部;25-电阻;27-正极上绝缘件;29-导电塑胶件;3-第二电极单元;31-负极柱;311-负极端子;3111-负极上端子板;3113-负极下端子部;313-负极连接件;33-负极密封件;35-负极上绝缘件;4-防爆阀组件;41-防爆阀;43-防爆阀保护片;5-注液孔;6-下绝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二次电池为竖直放置,二次电池顶盖的极柱件伸出与外界连接的一侧为上方,另一侧为下方。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参照图1~4,二次电池包括电芯、容纳电芯的壳体和密封壳体的二次电池顶盖100,二次电池顶盖100可与壳体进行焊接而密封,壳体内注有浸润电芯的二次电池电解液。二次电池顶盖100包括顶盖片1,以及设置于顶盖片1上的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注液孔5和防爆阀组件4。顶盖片1上设有第一电极引入孔11、第二电极引入孔13和防爆阀安装孔15,第一电极引入孔11连接有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绝缘密封安装于第二电极引入孔13内。防爆阀组件4包括防爆阀41和防爆阀保护片43,防爆阀安装孔15设有防爆阀41,防爆阀41的上方设有防爆阀保护片43。顶盖片1下方设有下绝缘件6以将顶盖片1与壳体中的电芯电绝缘。
第一电极单元2通常为正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3通常为负极单元。如图3~6所示,第一电极单元2包括正极柱21、电阻25和套设于正极柱21的正极密封件23,正极柱21穿设第一电极引入孔11且通过电阻25电连接顶盖片1,第一极柱21包括正极端子211和与正极端子211相连的正极连接件213,正极连接件213连接电芯中的正极,且于竖直向下的方向,正极端子211依次连接正极密封件23、顶盖片1、电阻25和正极连接件213,因而可确保二次电池顶盖100于装配压铆时,正极密封件23受自身弹力的影响而抵接顶盖片1从而使顶盖片1、电阻25和正极连接件213接触得更紧密。电阻25可为塑胶电阻,即通过耐高温塑胶材料和导电填料制成,电阻阻值可为2~30000Ω。正极密封件23通常为密封圈,且由弹性较好的橡胶材料制成。
继续如图3~6所示,正极端子211通常为铝材质制成,且包括正极端子板2111和由正极端子板2111向下延伸形成的正极柱体部2113,正极连接件213位于正极柱体部2113的下部。正极连接件213包括平台部2131和设于平台部2131中部的拱起部2133,拱起部2133固定于正极柱体部2113。下绝缘件6可卡设固定于平台部2131。正极端子板2111和正极柱体部2113可为分体式结构也为一体式结构。准确的来说,当正极连接件213与正极端子211为分体式时,正极端子板2111和柱体部2113可为分体式结构也为一体式结构,且正极连接件213可铆接固定于柱体部2113的下部。而当正极柱体部2113与正极连接件213为一体式时,正极端子板2111和正极柱体部2113仅能为分体式结构。正极端子板2111上设有正极上绝缘件27,正极上绝缘件27于水平方向上抵接于正极密封件23,通过正极上绝缘件27的抵接可增大正极密封件23于竖直方向的弹力,从而使顶盖片1、电阻25和正极连接件213接触得更紧密。进一步的,顶盖片1围绕第一电极引入孔11向下内凹形成凹槽17,正极密封件23容置于凹槽17且上侧和下侧分别抵接正极端子板2111和顶盖片1。作为正极密封件23的另一种结构,如图6所示,正极密封件23包括本体部231和由本体部231的一端向下延伸而成的延伸部233,本体部231容置于凹槽17且上侧和下侧分别抵接正极端子板2111和顶盖片1,延伸部233容置于第一电极引入孔11并置于顶盖片1和正极柱体部2113之间同时抵接于电阻25。正极密封件23的本体部231在压铆时,因自身弹力的影响而抵接顶盖片1从而使顶盖片1、电阻25和正极连接件213接触得更紧密,延伸部233不仅起到绝缘作用,还可以作用于电阻25从而使电阻25和正极连接件213接触得更紧密。
如图3和图7所示,负极单元3包括负极柱31和套设于负极柱31的负极密封件33,负极柱31绝缘固定于第二电极引入孔13,负极柱31上设有负极上绝缘件35,负极上绝缘件35抵接于负极密封件33。负极柱31包括负极端子311和与负极端子311相连的负极连接件313,负极连接件313连接电芯中的负极,负极端子311具有负极上端子部3111和负极下端子部3113,通常负极上端子部3111由铝材质制成以用于与外界相连,负极下端子部3113由铜材质制成。
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包括:顶盖片,所述顶盖片设有第一电极引入孔和第二电极引入孔,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连接有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极柱、电阻和套设于所述第一极柱的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极柱穿设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且通过所述电阻电连接所述顶盖片,所述第二电极引入孔连接有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极柱和套设于所述第二极柱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极柱绝缘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包括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相连的第一连接件,且于竖直向下的方向所述第一端子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顶盖片、所述电阻和所述第一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端子板和由所述端子板向下延伸形成的柱体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柱体部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片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向下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容置于所述凹槽且上侧和下侧分别抵接所述端子板和所述顶盖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片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向下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本体部和由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向下延伸而成的延伸部,所述本体部容置于所述凹槽且上侧和下侧分别抵接所述端子板和所述顶盖片,所述延伸部容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入孔并置于所述顶盖片和所述柱体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抵接于所述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平台部和设于所述平台部中部的拱起部,所述拱起部固定于所述柱体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片的下部固定有下绝缘件,所述下绝缘件卡设于所述平台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板上设有第一上绝缘件,所述第一上绝缘件于水平方向上抵接所述第一密封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柱上设有第二上绝缘件,所述第二上绝缘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密封件。
10.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容纳所述电芯的壳体和密封所述壳体的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二次电池顶盖。
CN202020262262.6U 2020-03-05 2020-03-05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Active CN211719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62262.6U CN211719627U (zh) 2020-03-05 2020-03-05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62262.6U CN211719627U (zh) 2020-03-05 2020-03-05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9627U true CN211719627U (zh) 2020-10-20

Family

ID=73397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62262.6U Active CN211719627U (zh) 2020-03-05 2020-03-05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96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3681A (zh) * 2021-06-11 2021-09-07 刘义 正极组件、负极组件、电池盖板及电池盖板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3681A (zh) * 2021-06-11 2021-09-07 刘义 正极组件、负极组件、电池盖板及电池盖板的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78804B1 (ko)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차 전지
US7611797B2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ith safety device
US755022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2376931B (zh) 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模块和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端子组件
KR100922471B1 (ko) 이차전지용 보호회로기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JP449964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374555B2 (ja) 二次電池
KR101040975B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팩
KR101001315B1 (ko) 우수한 에너지 밀도의 이차전지 팩 및 그것을 위한 pcm어셈블리
US1067305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198026B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팩
KR20060032591A (ko) 리튬 이온 배터리
CN104170117A (zh) 具有新颖结构的二次电池组
KR20090126869A (ko) 배터리 팩
US20120015242A1 (en) Battery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CN211719627U (zh)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KR101132166B1 (ko) 제조 공정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팩 및 ptc 소자
CN112436214A (zh) 圆柱形电池负极端盖及其圆柱形电池
KR20040074487A (ko) 전지 팩
KR20070097151A (ko) 이차 전지
KR20070108800A (ko) 방수 및 내구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CN214706180U (zh) 负极柱组件及其二次电池顶盖
KR101750486B1 (ko)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CN214153032U (zh) 圆柱形电池负极端盖及其圆柱形电池
CN109792032B (zh) 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