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4012U - 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14012U CN211714012U CN201921824547.8U CN201921824547U CN211714012U CN 211714012 U CN211714012 U CN 211714012U CN 201921824547 U CN201921824547 U CN 201921824547U CN 211714012 U CN211714012 U CN 2117140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body
- piping lane
- connecting plate
- connection
- sea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属于管廊连接技术领域,其通过设置由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组成的双卡式连接器,利用两连接单元中环体和连接板的对应设置,以及两连接板之间密封单元的对应设置,可有效实现两管廊以端部同轴抵接后的连接与密封。本实用新型的双卡式连接器,其结构简单,拆装便捷,能有效实现管廊的快速连接,简化了管廊连接的工艺流程,得到的管廊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密封性好,在缩短管廊敷设工期和管廊维护、更换工期的同时,还提升了管廊的连接质量,节约了管廊的设置成本和维护成本,延长了管廊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廊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管廊是一种建于地下以用于敷设各种管线的结构设施,其往往集电力、通信、广电、燃气、给排水、热力等多种管线于一体,起到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节约地下空间资源的作用,也杜绝了各专业管线的分别不定期开挖,减少对道路通行和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彻底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
目前,应用较多的管廊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通过现浇或者预制的形式成型,这种管廊结构十分笨重,往往需要重型机械才能实现对接、拼装,施工的成本很高,而且,混凝土管廊对接后的密封性往往也较差,经常会出现渗水的问题。近年来,为了节约管廊制备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轻管廊施工时的工作量,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的复合管廊开始出现,例如在申请人的在先专利申请CN 208884570U中,便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竹缠绕复合管廊,其在一定程度内有效解决了现有混凝土管廊应用时的缺陷,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环保节能效果。
对于现有的复合管廊而言,常用的连接方式大多为承插连接、束节连接等,这使得管廊在安装时需要在水平方向富余一定的空间,便于两相互对接管廊之间的对位移动,这虽然能一定程度实现管廊的连接,但是对施工工序要求较高,而且安装时仍然需要借助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的辅助吊装、对接。由于复合管廊的强度相较于传统混凝土管廊而言较低,频繁的吊装使管廊局部变形损坏的风险,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一旦管廊出现损坏,便需要破坏性的开挖大量的范围,以使得管廊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拆除对应损坏的管廊,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廊的施工成本和应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其中通过设置由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对应组成的双卡式连接器,可有效实现管廊的连接和密封,避免了管廊吊装至基坑后在横向上的移动对接,减少了顶力设备的使用,减少了施工时的工作量,提升了管廊的施工、维护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卡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
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呈半圆环形的第一环体,所述第一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一环体的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一环体内侧的方向向外伸出;
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呈半圆环形的第二环体,所述第二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板;两所述第二连接板可分别在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板对正后以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使得所述第一环体和所述第二环体组合成环状结构,以包覆设置在对应连接的两管廊的连接处外周;同时,
两组可分别对正的连接板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板面上或者第二连接板的板面上,其包括紧贴设置的密封条和限位挡板;所述密封条设置在对应连接板靠近环体内周壁面的一侧,并可在两连接单元对应设置在管廊连接处外周时以侧壁面抵接管廊的外周壁面;所述限位挡板设置在所述密封条背离环体内侧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环体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劲肋,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环体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所述加劲肋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对应连接板的板面上,另一侧固定连接对应环体的外周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劲肋为沿环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挡板的底部固定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板板面上,其顶部向靠近环体内周壁面的一侧倾斜设置,且其顶部不突出于所述密封条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分别开设有连接孔,即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可在两连接板对正后同轴对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连接杆件和锁定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廊连接结构,其利用所述双卡式连接器连接两管廊后得到,其特征在于,
两所述管廊同轴设置,且两所述管廊的连接端外周环向上分别开设有若干密封槽,并在所述密封槽中嵌入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周壁面突出于所述连接端的外周壁面;
所述双卡式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以连接件对应连接设置在两所述管廊连接处的外周,并使得各所述密封圈分别抵接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的内周壁面,以及两所述密封条的侧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槽沿环向开设或者呈螺旋式开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廊连接端外周上设置的所述密封圈为沿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
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双卡式连接器,其通过对应设置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利用两连接单元上环体和连接板的对应设置,以及两连接板之间密封单元的对应设置,可有效实现两管廊以端部同轴抵接后的连接与密封;相较于传统束节连接或者插口连接而言,可有效减少基坑中管廊连接时的横向移动,减少顶力设备的应用,节约成本,缩短连接设置周期,减少管廊连接的施工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双卡式连接器,其通过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由密封条和限位挡板组成的密封单元,利用密封条与管廊外周的紧密贴合,可有效实现两连接板连接处的可靠密封,避免渗水问题的发生,且通过限位挡板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密封条的受压变形,提升密封条的密封效果和两连接板的连接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的管廊连接结构,其利用双卡式连接器的对应设置,以及管廊外周环向上密封槽和密封圈的对应设置,有效实现了管廊的可靠密封,在提升管廊连接便捷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管廊连接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减少了渗水情况的发生;且管廊连接结构的维护、更换简单,使得管廊的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
(4)本实用新型的双卡式连接器,其结构简单,拆装便捷,能有效实现管廊的快速连接,简化了管廊连接的工艺流程,得到的管廊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密封性好,在缩短管廊敷设工期和管廊维护、更换工期的同时,还提升了管廊的连接质量,节约了管廊的设置成本和维护成本,延长了管廊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卡式连接器的整体结构断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卡式连接器的连接处局部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管廊连接结构在连接时的匹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管廊连接结构在连接时的局部结构I放大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第一连接单元,101.第一环体,102.第一连接板,103.第一连接孔;2.第二连接单元,201.第二环体,202.第二连接板,203.第二连接孔;3.连接件,301.连接螺栓,302.连接螺母;4.管廊,401. 密封槽,402.密封圈;5.密封单元,501.密封条,502.限位挡板;6.加劲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双卡式连接器如图1、2中所示。其中,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连接单元1和第二连接单元2,两个半圆环可在相互匹配后组成圆形或者近似圆形的密封结构,以将两个待连接的管廊对应连接、锁定,并将两管廊的连接处封闭。
进一步具体地,第一连接单元1包括呈半圆环形的第一环体101和分设于第一环体101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板102,第一连接板102呈水平板状结构,其与第一环体101 的端部固定连接,并使得第一环体的端部不突出于第一连接板101的底面,如图1中所示。显然,第一连接板102与第一环体101的连接可以是第一环体101的端部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02的一侧端面上,如图1中所示的顶面;另外,第一环体101与第一连接板 102的连接也可以是如图2中所示的,即第一连接板102以其一侧的壁面连接在第一环体101端部的外周壁面上,但此时第一环体101的端部不能突出于第一连接板101的底面。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一连接板102与第一环体101之间的稳定连接,在两者之间对应设置有若干加劲肋6,如图1、2中所示。其中,加劲肋6的底边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02的顶面,其一侧边呈与第一环体101外周壁面匹配的弧形面,并在紧贴抵接第一环体101的外周壁面后与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加劲肋6为沿第一环体101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如图3中所示。
与第一连接单元1相对的,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单元2包括第二环体201和固定设置在该第二环体201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板202,第二环体201和第二连接板202 之间的设置形式参照第一环体101与第一连接板102的连接形式。进一步优选地,第二环体201与第一环体101的内径、外径分别相等,且两者的宽度优选相同;相应地,第一连接板102与第二连接板202优选在两连接单元对应匹配时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板102和第二连接板202可在相互对正后以连接件3对应连接,使得第一环体101和第二环体201组合成圆形环状结构,以实现连接器在管廊连接处外周上的对应设置。对于两连接板的对应连接,优选实施例中的连接件 3既可以为螺栓、螺钉之类的连接件,也可以是类似于夹体、卡扣件之类的夹持件,即将竖向对正的两板体在竖向上夹紧,防止两环体分离即可。当然,对于两连接板的连接,也可采用除上述连接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只要能实现两连接板对正后的相互固定,避免两环体的分离即可。
优选地,在第一连接板102和第二连接板202上对应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03和第二连接孔203,两连接孔可在两连接单元对应匹配时在竖向上同轴对正,以用于连接件3 对应穿过,从而将两连接板对应连接。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为连接杆件和锁定件的组合,具体为连接螺栓301与连接螺母302的组合;当然,除此之外,其他类似的连接件3也可以,只要能借助两连接孔实现两连接板的对应连接即可。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对应在第一连接板102和第二连接板202之间设置有密封单元5,以避免两连接板设置后经由两连接板之间的局部渗水,其可对应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02的底面,也可对应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02的顶面;在优选实施例中,两密封单元5分别优选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02的顶面,如图1、2中所示,其包括密封条501和限位挡板502,密封条501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02靠近第二环体201内壁面的一侧,密封条501靠近环体内壁面一侧的端面优选平齐第二环体201的内壁面,或者稍微突出于第二环体201的内壁面;同时,优选实施例中的限位挡板502优选设置在密封条501背离第二环体201内壁面的一侧,并与密封条501的侧壁面相互抵接。进一步地,限位挡板50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板202的顶面,其长度方向优选平行于第二环体201 的宽度方向,且限位挡板502优选朝第二环体201的内侧倾斜设置,如图2中所示,这样设置可有效防止密封条501的挤压变形。
进一步地,为提升密封条501的密封效果,优选实施例中密封条501的顶部平齐或者稍突出于限位挡板502的顶部,继而第一连接板102与第二连接板202对应连接时,通过若干连接件3的对应连接,可实现两连接板的对应连接,此时第一连接板102的底面抵接限位挡板502的顶部,且密封条501的顶部抵接在第一连接板201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对应于双卡式连接器的设置,对于待连接的管廊4端部进行了相应的处理。首先,将待连接的两管廊4端部打磨平整,使得两管廊端面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管廊4的轴线,这样使得两管廊可在同轴对接时以端面对应抵接。同时,在管廊4的连接端端部,对应环体的宽度打磨一定长度,并在打磨后的管廊外周壁面上沿轴向间隔开设有一定数量的密封槽401,如图4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的密封槽401沿环向开设,并为沿轴向间隔开设的至少三个;当然,密封槽401除了沿环向开设之外,也可呈螺旋的形式开设,并确保连接端任意位置处的密封槽401在轴向上为至少三个。进一步地,在密封槽401中对应设置有密封圈402,其优选为橡胶密封圈,且密封圈402 的最外侧突出于连接端的外周壁面。
在管廊对应连接的时候,两管廊4的端面相互抵接,将第一连接单元1和第二连接单元2相对设置在两管廊4连接处的外周,例如优选实施例中所示的管廊上方和管廊下方。使得两第一连接板102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板202对正,继而以若干连接件3将两组连接板对应连接,使得第一环体101和第二环体102的内周壁面分别抵接两管廊4 外周上的密封圈402,实现两管廊的连接与密封。
在实际连接时,两管廊4外周上的密封圈402均抵接两环体的内周壁面,即两管廊4对接后距离最远的两密封圈40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两环体(101、201)的宽度;即使两管廊4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轴向位移而使得两管廊4的端面不相互抵接,也可因为两环体与密封圈402的对应匹配而保证两管廊连接的稳定性和充分密封。
进一步具体地,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环体101和第二环体201在设置时,其宽度通常不小于600mm,不过,当管廊4的内径较小时,上述宽度标准可以稍微降低;同时,两环体的内径通常稍大于管廊连接端的外径,通常大5~10mm,并可进一步扩大至 5~20mm。
进一步地,借助优选实施例中的双卡式连接器来进行管廊连接的步骤如下:
1、连接前准备
对需要相互连接的管廊进行端部处理,将管廊的端部打磨平整,再在管廊的连接端外周环向上开设密封槽401,并在密封槽401中对应缠绕密封圈402,并使得同一管廊连接端的外周上至少开设有3个密封槽,且任意位置的连接端外周沿轴向至少包括三处密封圈402,而密封圈的外周突出于管廊连接端的外周壁面;
同时,对需要设置管廊的区域进行基坑的开挖工作,并根据管廊的设置规划确定管廊连接处的位置,即确定两管廊以端面相互抵接的位置和双卡式连接器的设置位置;相应地,在连接处对应的位置额外多挖一定深度,开挖的深度以连接单元可以伸入为准。
2、管廊的连接设置
由于管廊较重,调整管廊的位置较难,所以在实际施工时,会在预定的连接位置多挖一部分,方便两连接单元的设置和连接。具体过程如下:
将待连接的一根管廊以吊装设备吊装至基坑中的对应位置,使得管廊的连接端伸入连接器对应设置的开挖区域中,进而调整该管廊的水平度,使其满足实际设置的需要;
进一步地,将待连接的另一根管廊以吊装设备吊装至基坑中的对应位置,使得该管廊的连接端与另一管廊的连接端同轴对正,且两管廊的连接端端面相互抵接贴合;
继而将第二连接单元2设置在两管廊连接端的底部,由于基坑开挖时在连接处进行了一定深度的额外多挖,所以可以保证第二连接单元2可伸入两管廊连接端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单元2沿环向的转动,可实现第二连接单元2两第二连接板20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在两管廊连接端的上方设置第一连接单元1,使得第一连接单元1的两第一连接板102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板202竖向对正,即使得第一连接板102上的各第一连接孔103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03在竖向上同轴对正;
分别在相互对正的第一连接孔103与第二连接孔203中设置连接件3,使得第一连接板102和第二连接板202相互连接,实现第一环体101、第二环体201与两管廊连接端外周壁面的抵接,从而实现两管廊的连接紧固和密封。
3、后续处理
完成管廊的对应连接后,对应向基坑中覆土,回填基坑,恢复地面。
当然,上述利用双卡式连接器实现管廊连接的方法并非是管廊连接方法的唯一选择。实际操作时,也可采用别的步骤来实现管廊的连接,例如在基坑开挖完成并确定好连接处位置后,在连接处先对应设置好第二连接单元,再分别将两待对接的管廊吊装至基坑中,使得两管廊的连接处刚好对应于第二连接单元的第二环体内周壁面,继而将第一连接单元对应设置,实现两连接单元的连接稳固,最后也能得到如上述连接方法中所示的管廊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的双卡式连接器,其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利用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的对应匹配和连接,可实现管廊连接端的对应连接、紧固,以及实现管廊连接处的封闭,防止管廊设置后的渗水;相较于传统的束节连接和插口连接而言,利用本申请中双卡式连接器来进行管廊连接时,几乎不需要借助顶力设备,只需要将管廊在竖向上进行上下吊装即可;同时,管廊的安装工序与节点的浇筑工序可以互不干扰,独立施工,不需要等待管廊首尾时才能浇筑;而且,在管廊对应连接以后,两个环体的厚度较之束节的厚度小很多,这对于插口承压测试而言更加容易,进而简化了管廊连接后的检测手段,提升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当某一区域的管廊出现损坏或老化而需要进行更换时,只需要在目标管廊的上方开挖填土,并打开目标管廊两端的连接器即可实现快速更换,这相对于传统的管廊连接方式而言,大大减少了开挖、破坏的面积,减少了施工量,降低了施工、维护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卡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
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呈半圆环形的第一环体,所述第一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第一环体的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背离所述第一环体内侧的方向向外伸出;
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包括呈半圆环形的第二环体,所述第二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板;两所述第二连接板可分别在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板对正后以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使得所述第一环体和所述第二环体组合成环状结构,以包覆设置在对应连接的两管廊的连接处外周;同时,
两组可分别对正的连接板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板面上或者第二连接板的板面上,其包括紧贴设置的密封条和限位挡板;所述密封条设置在对应连接板靠近环体内周壁面的一侧,并可在两连接单元对应设置在管廊连接处外周时以侧壁面抵接管廊的外周壁面;所述限位挡板设置在所述密封条背离环体内侧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卡式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环体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劲肋,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环体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所述加劲肋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对应连接板的板面上,另一侧固定连接对应环体的外周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卡式连接器,其中,所述加劲肋为沿环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卡式连接器,其中,所述限位挡板的底部固定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板板面上,其顶部向靠近环体内周壁面的一侧倾斜设置,且其顶部不突出于所述密封条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卡式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分别开设有连接孔,即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可在两连接板对正后同轴对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卡式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连接杆件和锁定件。
7.一种管廊连接结构,其利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卡式连接器连接两管廊后得到,其特征在于,
两所述管廊同轴设置,且两所述管廊的连接端外周环向上分别开设有若干密封槽,并在所述密封槽中嵌入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周壁面突出于所述连接端的外周壁面;
所述双卡式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以连接件对应连接设置在两所述管廊连接处的外周,并使得各所述密封圈分别抵接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的内周壁面,以及两所述密封条的侧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廊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密封槽沿环向开设或者呈螺旋式开设。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管廊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管廊连接端外周上设置的所述密封圈为沿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24547.8U CN211714012U (zh) | 2019-10-28 | 2019-10-28 | 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24547.8U CN211714012U (zh) | 2019-10-28 | 2019-10-28 | 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14012U true CN211714012U (zh) | 2020-10-20 |
Family
ID=72812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24547.8U Active CN211714012U (zh) | 2019-10-28 | 2019-10-28 | 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14012U (zh) |
-
2019
- 2019-10-28 CN CN201921824547.8U patent/CN2117140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597428U (zh) | 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防水结构 | |
CN102535519A (zh) | 地下连续墙工字钢接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8236612U (zh) | 一种钢筋混凝土管道修补器 | |
CN204040062U (zh) | 预制楔形柔性接口装配式管廊 | |
CN205893934U (zh) | 一种组装式地下箱涵修复用结构件 | |
CN211714012U (zh) | 双卡式连接器和管廊连接结构 | |
CN208236429U (zh) | 一种新管幕法工作井加固结构 | |
CN205894103U (zh) | 一种预制抛物线型综合管廊 | |
CN111549888A (zh) | 一种装配式排水预制检查井及其构建方法 | |
CN210013708U (zh) | 一种既有隧道内壁加固用的波纹钢板连接结构 | |
CN116607558A (zh) | 一种变电站主变压器设备预制装配式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0685298A (zh) | 双卡式连接器、管廊连接结构及管廊的连接方法 | |
CN107558483A (zh) | 一种安装墙板的建筑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4852606U (zh) | 一种曲线顶管管节承插口连接形式 | |
CN110541433A (zh) | 一种装配式地下管廊 | |
CN217128199U (zh) | 拼装式预制混凝土方桩 | |
CN212478001U (zh) | 一种装配式排水预制检查井 | |
CN211285692U (zh) | 一种基于预应力筋的波纹钢管廊 | |
CN212427205U (zh) | 一种干式连接装配式地下管廊 | |
CN114737559A (zh) | 一种抗多向荷载的小型预制桩基础及施工方法 | |
CN209308068U (zh) | 一种地埋管布置结构 | |
CN113668607A (zh) | 预制综合管廊拼接施工方法 | |
CN112283446A (zh) | 一种钢筋混凝土顶管及其加工工艺 | |
CN207775931U (zh) | 一种支吊架预埋组件 | |
CN216108923U (zh) | 地埋湿式预制泵站桶底结构形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24 Address after: 311122 No. 29-16, Jiaqi Road, Xianlin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onglin Xinzhou Bamboo Winding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251 No.1, dongfanzhong Road, Linpu Tow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XINZHOU BAMBOO-BASED COMPOSITES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Ye 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