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3974U -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3974U
CN211713974U CN201922141809.7U CN201922141809U CN211713974U CN 211713974 U CN211713974 U CN 211713974U CN 201922141809 U CN201922141809 U CN 201922141809U CN 211713974 U CN211713974 U CN 211713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anchor rods
vertical
prestressed anchor
front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418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金青
高幸
王子怡
陈进杰
张丽华
朱彦鹏
周同和
王旭春
黄强
杨志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221418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3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3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39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护壁桩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前排护壁桩设于基坑坑壁处,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与前排护壁桩纵向平行分布,前排护壁桩顶部连接有前排护壁桩冠梁,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上部连接有后排竖锚纵梁,前排护壁桩冠梁和后排竖锚纵梁之间连接有悬臂梁,且前排护壁桩冠梁、后排竖锚纵梁和悬臂梁浇筑为整体。本实用新型增加支护体系稳定性能及抗倾覆能力;能够控制坑壁侧向变形;可防止发生群锚效应。适用于基坑毗邻地铁隧道、地铁枢纽站或地下管廊等特殊环境,其工期短,造价低,耗材少,施工便捷,解决了传统双排桩结构存在的成本高,工期长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主要适用于基坑毗邻建(构)筑物无法施工的情况。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兴建了大量的地下铁路、管廊等公共性建(构)筑物。由于拟建建筑毗邻地铁隧道、地铁枢纽站或地下管廊,基坑施工时,传统的土钉、锚杆等支护结构在无法正常施作,只能采用内支撑或双排桩支护结构。
但是,内支撑和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内支撑支护结构操作空间小,不利于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拆撑时易发生危险且材料浪费严重。双排桩支护结构造价高、工序繁琐,尤其对于存在毗邻建(构)筑物时,机械钻机无法完成后排桩成孔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基坑存在毗邻建(构)筑物时,传统基坑支护方法施工困难,造价高,工期长,工序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护壁桩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前排护壁桩设于基坑坑壁处,所述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与前排护壁桩纵向平行分布,前排护壁桩顶部连接有前排护壁桩冠梁,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上部连接有后排竖锚纵梁,前排护壁桩冠梁和后排竖锚纵梁之间连接有悬臂梁,且前排护壁桩冠梁、后排竖锚纵梁和悬臂梁浇筑为整体,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的外端与锚具固定。
优选所述悬臂梁有若干个,悬臂梁上设有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外端与锚具固定,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的轴向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30°,且最大倾斜角度不触碰毗邻建(构)筑物。
优选前排护壁桩的间距为1.2m~2.5m,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的间距为1.0m~3.0m。
优选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与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呈梅花形交错布置。
优选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位于悬臂梁中部。
优选前排护壁桩成孔可采用机械钻孔、人力挖掘等方式成孔,孔径为0.6m~2.0m。
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和排斜向预应力锚杆可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采用长螺旋钻进、回旋钻进、冲击回旋钻进或高压旋喷钻进等钻孔方式,孔径为0.1m~0.2m。
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和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注浆采用常规注浆、二次压力注浆、二次压力劈裂注浆等注浆方式。
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和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锚固于稳定地层。
所述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和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可以是拉力型锚杆、拉力分散型锚杆、压力型锚杆、压力分散型锚杆、拉压复合型锚杆或不同类型的组合型锚杆。
优选前排护壁桩冠梁、悬臂梁、后排竖向纵梁的梁高为0.5m~1.0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方案相比,主要适用于基坑毗邻建(构)筑物无法施工的情况,例如周边存在地铁车站等建筑。本实用新型中预应力锚杆与悬臂梁相结合产生顺时针力偶用以抵抗桩身在主动土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倾覆力偶,同时前排护壁桩冠梁、悬臂梁、后排竖锚纵梁采用整体浇筑等方法将其浇筑为一个整体,能够达到更好的弯矩传递效果,有效增强基坑支护体系的抗倾覆能力。本实用新型的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通过悬臂梁、冠梁对护壁桩顶施加水平力,能够增加基坑支护体系的抗水平变形能力。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与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组合以及特殊的布置形式,增大了锚杆间距,可有效避免因发生群锚效应而造成锚杆失效。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施工采用小型钻孔设备即可完成操作,占用空间小,施工便捷,对毗邻建(构)筑物的扰动微乎其微。后排竖锚纵梁的设置可加强支护体系的整体性能,单一锚杆的失效不会对整个支护体系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新支护体系在预应力作用下处于主动受力状态,具备较好的控制变形能力,调整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的预应力即可调整坑壁侧向变形。本实用新型方法简单,可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增加工作效率,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推广性,重要的是解决了毗邻地下建(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的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排护壁桩与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连接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前排护壁桩、2-前排护壁桩冠梁、3-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4-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5-后排竖锚纵梁、6-悬臂梁、7-垫板、8-锚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护壁桩1、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前排护壁桩1设于基坑坑壁处,所述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与前排护壁桩1纵向平行分布,前排护壁桩1顶部连接有前排护壁桩冠梁2,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上部连接有后排竖锚纵梁5,前排护壁桩冠梁2和后排竖锚纵梁5之间连接有悬臂梁6,且前排护壁桩冠梁2、后排竖锚纵梁5和悬臂梁6浇筑为整体,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的外端与锚具8固定;悬臂梁6中间设有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外端与锚具8固定,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的轴向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30°,且最大倾斜角度不触碰毗邻建(构)筑物,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位于悬臂梁6中间部位,与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呈梅花形交错布置。
中排竖向预应力锚杆3、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可以是拉力型锚杆、拉力分散型锚杆、压力型锚杆、压力分散型锚杆、拉压复合型锚杆或不同类型的组合型锚杆。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和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锚固于稳定地层。
锚具8和后排竖锚纵梁5之间设有垫板7;锚具8和悬臂梁6之间设有垫板7。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下步骤:
A、测量放线,准备工作面,测量并标注前排护壁桩1桩位、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钻孔孔位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钻孔孔位;
B、采用机械钻孔、人力挖掘等方式进行前排护壁桩成孔,孔径为0.6m~2.0m,孔内下放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形成前排护壁桩1,前排护壁桩1间距为1.2m~2.5m;如处于软土底层时,前排护壁桩钻孔前可埋设护筒,护筒长度可为2m~4m,护筒直径略大于前排护壁桩内径,钻孔过程中,应保证钻机稳定,防止因晃动造成偏差,钢筋笼尺寸偏差尚应满足设计与规范的要求,安放时要对准孔位;
C、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成孔,孔内安装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并灌注砂浆;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成孔,孔内安装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并灌注砂浆;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可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采用长螺旋钻进、回旋钻进、冲击回旋钻进或高压旋喷钻进等钻孔方式,孔径为0.1m~0.2m;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注浆可采用常规注浆、二次压力注浆、二次压力劈裂注浆等注浆方式;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间距为1.0m~3.0m;
D、待前排护壁桩1桩身混凝土、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砂浆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砂浆达到指定强度后,整体浇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前排护壁桩冠梁2、悬臂梁6和后排竖锚纵梁5;前排护壁桩冠梁2、悬臂梁6、后排竖锚纵梁5钢筋绑扎时,要相互搭接;前排护壁桩冠梁2、悬臂梁6、后排竖向纵梁5的梁高为0.5m~1.0m;
E、待前排护壁桩冠梁2、悬臂梁6、后排竖锚纵梁5达到指定强度后,对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及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进行预应力张拉、锁定;锁定时的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的拉力应为锁定值的110%~115%;
F、土方开挖至坑底标高。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出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排护壁桩(1)和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前排护壁桩(1)设于基坑坑壁处,所述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与前排护壁桩(1)纵向平行分布,前排护壁桩(1)顶部连接有前排护壁桩冠梁(2),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上部连接有后排竖锚纵梁(5),前排护壁桩冠梁(2)和后排竖锚纵梁(5)之间连接有悬臂梁(6),且前排护壁桩冠梁(2)、后排竖锚纵梁(5)和悬臂梁(6)浇筑为整体,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的外端与锚具(8)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6)有若干个,悬臂梁(6)上设有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外端与锚具(8)固定,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的轴向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3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排护壁桩(1)的间距为1.2m~2.5m;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的间距为1.0m~3.0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与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呈梅花形交错布置。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位于悬臂梁(6)的中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排护壁桩冠梁(2)、悬臂梁(6)和后排竖锚纵梁(5)的梁高为0.5m~1.0m。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后排竖向预应力锚杆(4)和中排斜向预应力锚杆(3)锚固于稳定地层。
CN201922141809.7U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713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1809.7U CN211713974U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1809.7U CN211713974U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3974U true CN211713974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7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4180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713974U (zh) 2019-12-04 2019-12-04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3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15186U (zh) 一种轻型拱桥基础构造
CN109882205B (zh) 一种穿越大型无充填溶洞隧道的悬吊回填结构及构筑方法
CN110924433A (zh) 上软下硬岩石地层中地铁基坑吊脚桩围护结构的设计方法
CN103485363A (zh) 立体连续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土墙
CN104532868A (zh) 高陡变形斜坡区桥梁锚拉式高承台群桩基础修建方法
CN112095626A (zh) 一种兼作连廊托换桩基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4863177A (zh) 一种复合式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4790757A (zh) 一种盖挖逆作v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5259510B2 (ja) 擁壁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N110820764B (zh)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2129160U (zh) 一种桩顶斜拉基坑支护结构
CN212294677U (zh) 一种端部式预应力斜桩
CN108035360A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方法
CN211713974U (zh) 一种三维刚性基坑支护结构
CN111424675A (zh) 一种超大桩间距深基坑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
CN203174626U (zh) 土工格栅加筋墙体
CN110685287A (zh) 一种带排水沟和挡土墙的双排桩基坑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4032932A (zh) 混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0529711U (zh) 深基坑开挖前坑内预设斜向支撑结构
CN112982433A (zh) 吊脚桩与主体结构支撑的基坑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17105109U (zh) 一种人行天桥下深基坑同步施工的支护结构
CN214530693U (zh) 土岩组合地层组合桩基坑支护体系
CN215857740U (zh) 一种临河深基坑侧壁加固防渗结构
CN219621786U (zh) 电梯坑围护结构
CN214460474U (zh) 土岩组合地层基坑支护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