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05995U -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05995U
CN211705995U CN201921128974.2U CN201921128974U CN211705995U CN 211705995 U CN211705995 U CN 211705995U CN 201921128974 U CN201921128974 U CN 201921128974U CN 211705995 U CN211705995 U CN 211705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sludge
sedimentation tank
pipe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289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gd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engd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engd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engd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289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05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05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05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包括吸泥管、排泥管和排泥槽,至少一组所述吸泥管设置在配套二沉池的底部,并且与对应的所述排泥管的进料端连接所述排泥管的出料端与排泥槽连通,通过虹吸作用向排泥槽输送污泥。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二沉池沉降系统。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在二沉池的底部设置吸泥管,并且吸泥管通过排泥管与排泥槽连通。吸泥管在二沉池的底部,承受有足量的水压,排泥管设置高度低于二沉池的进水槽,以通过虹吸原理将二沉池底部的污泥抽离,输送到排泥槽中,相比于漏斗形排泥槽通过沉降的形式吸收污泥,本方案排泥的效率更高,排泥更为彻底。

Description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背景技术
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多采用机械吸泥的圆形辐流式沉淀池,中型也有采用多斗平流沉淀池的,而在空间较小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使用场景中,多采用竖流式。在排泥的过程通常借助重力以及水压的作用,将污泥在沉降池的底部沉降,并且通过底部设置的泥斗收集沉降的污泥,通过该方式进行沉降水流速度慢,效率低,并且泥沙因为浮力作用向上方翻腾,造成了污泥回收补充分的问题,影响了输入污水的速度,进一步影响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利用虹吸作用持续稳定的排出二沉池中污泥的排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矩形高负荷沉降系统,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至少一组吸泥管、排泥管和排泥槽,所述吸泥管设置在配套二沉池的底部,并且与对应的所述排泥管的进料端连接所述排泥管的出料端与排泥槽连通,通过虹吸作用向排泥槽输送污泥。
进一步的,所述吸泥管包括管体,和管体上设置的若干吸泥孔。
进一步的,所述排泥管的顶部设置有套筒阀,以调整排泥管与排泥槽之间连接位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排泥槽的横截面设置为从后端到前端逐渐放大。
进一步的,还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包括外壳、内壳、密封胶套和排气管,所述内壳通过过滤网与所述吸泥管连接,所述外壳套设在内壳的外侧,并且和内壳间隙配合,所述内壳通过开孔与外壳连通;所述排气管设置在外壳的一端,密封胶套设置在排气管和内壳之间,所述外壳通过密封胶套上设置的单向活门与外界连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二沉池沉降系统,包括上述的二沉池用排泥装置,所述吸泥管与污水水流方向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吸泥孔的设置密度,向吸泥管的后方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还包括刮泥组件,所述刮泥组件包括驱动件、刮板、链条和卷轮,所述链条设置有至少两条,所述链条套设在若干卷轮上;驱动件驱动若干卷轮带动对应的链条活动,所述链条的活动方向与污水流动方向垂直,并且与吸泥管相对;所述刮板与至少两组链条固定,并且在至少两组链条的带动下刮动污泥,以配合吸泥管吸泥。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卷轮设置为主动轮,若干所述卷轮设置为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链条驱动连接,并且在驱动件的驱动下带动链条转动;所述从动轮配合主动轮支撑链条。
进一步的,所述刮泥组件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刮板通过固定板与链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固定在链条的相邻连接位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二沉池的底部设置吸泥管,并且吸泥管通过排泥管与排泥槽连通。吸泥管在二沉池的底部,承受有足量的水压,排泥管设置高度低于二沉池的进水槽,以通过虹吸原理将二沉池底部的污泥抽离,输送到排泥槽中,相比于漏斗形排泥槽通过沉降的形式吸收污泥,本方案排泥的效率更高,排泥更为彻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二沉池用排泥装置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侧视图。
图3为排气阀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污水水流示意图。
图5为刮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7的右视图。
图7为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张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侧视图。
附图标记:
1——二沉池、2——排泥装置、21——吸泥管、22——排泥管、 23——排泥槽、24——套筒阀、3——排气阀、31——外壳、32——内壳、33——密封胶套、34——排气管、4——进水组件、41——进水渠、42——进水口、43——进水裙板、44——进水挡板、5——出水渠、6——刮泥组件、61——驱动件、62——刮板、63——链条、 64——卷轮、65——固定板、7——张紧组件、71——拉动件、72——牵引件、73——滑槽、74——从动轴、75——限位卡、8——撇渣器。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一种排泥装置2的实施例一
本申请一种排泥装置2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泥管21、排泥管22和排泥槽23,吸泥管21设置在配套二沉池1的底部,排泥槽23设置在进水渠41的对侧,排泥管22设置在二沉池1的侧壁上连通吸泥管 21和排泥槽23。
进一步的,吸泥管21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上的吸泥孔,排泥管22的顶端设置有套筒阀24,排泥管22的底端与吸泥管21的管体连通,排泥管22的顶端设置在排泥槽23上方。
吸泥管21在二沉池1的底部,承受有足量的水压,排泥管22出料端设置高度低于配套二沉池1的进水槽,以通过虹吸原理将二沉池 1底部的污泥抽离,输送到排泥槽23中,在排泥的过程中,吸泥管 21在配套二沉池1的底部,承受一定量的水压,有利于污泥通过水压推挤进排泥管22当中,并且通过排泥管22向上方抽送,直到污泥流入排泥槽23当中,该方案能够稳定持续的将池底的污泥抽出,排泥效率高。其中排泥槽23的横截面设置为从后端向前端逐渐放大,污泥从前端向后端移动排出排泥槽23。排泥管22设置有多组,污泥在排泥槽23前端聚集,排泥槽23的横截面逐渐放大有利于污泥的顺利通过,防止淤积。
进一步的,二沉池1用排泥装置2还包括套筒阀24,套筒阀24 设置在排泥管22上部。
污泥通过排泥管22向上方运动达到排泥槽23,通过排泥槽23 排出。套筒阀24调整排泥管22的开口大小,套筒阀24向上运动,排泥管22开口增大,增强污泥的吸出效果;套筒阀24向下运动,排泥管22开口减小,降低向外吸泥的效果。通过套筒阀24调整污泥的出泥量,以适应污水中沉降的污泥量,当污水较为洁净,则调整套筒阀24,减小排泥管22的出泥量,当污水较为浑浊,则调整套筒阀24,增加排泥管22的出泥量,如此能够防止排泥管22开口太大,造成进气,或者排泥管22开口太小出泥速喷溅,影响排泥效率。
进一步的,二沉池1用排泥装置2还包括排气阀3,所述排气阀 3包括外壳31、内壳32、密封胶套33和排气管34。
内壳32通过过滤网与所述吸泥管21连接,当吸泥管21吸取污泥时,污泥中的气体和污水流入到内壳32中,外壳31套设在内壳 32的外侧,并且和内壳32间隙配合,内壳32通过开孔与外壳31连通,渗透到内壳32中的气体通过开口传输到外壳31中,液体因为重力和外界压力的因素,在内壳32和吸泥管21中循环;排气管34设置在外壳31的一端,密封胶套33设置在排气管34和内壳32之间,在吸泥管21吸取污泥的状态下,内壳32被吸泥管21中的压力推动,挤压密封胶套,使得密封胶套封堵开口,外壳31通过密封胶套上设置的单向活门与外界连通,外壳31中的气体通过单向活门向外界排气。该方案能够保证排泥管22中始终处于真空状态。
本申请一种沉降系统的实施例一
本申请一种矩形高负荷沉降系统包括:二沉池1、进水组件4、出水渠5和上述排泥装置2。所述进水组件4包括进水渠41、进水口 42、进水裙板43、进水挡板44。
二沉池1的水平截面设置为矩形,所述进水渠41设置在二沉池 1侧边的顶部,出水渠5设置在进水渠41旁侧,排泥装置2设置在二沉池1的底部以及进水渠41的对侧。进水渠41的底部设置有若干进水口42。
其中,待处理的污水通过外界的供水管道输送到进水池当中,并且通过进水渠41底部设置的进水口42流入到二沉池1当中,因为进水渠41设置在二沉池1的顶部,所以进水渠41与二沉池1底部之间的落差保证了水流的初速度,在惯性的作用下,污水在二沉池1的底部,向与进水渠41相对的侧边流动,在流动过程当中,水体中存在的泥沙在二沉池1底部沉降分离。当水流流到进水渠41对侧的侧壁上时,沿侧壁向上方流动并向反方向折回。过滤后的水体单位密度较小,与带有泥沙的水体产生分层,能够回流到进水渠41所在的一侧,并且通过堰板流入出水渠5当中。在二沉池1中的水体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水体浑浊向第一方向流动,同时沉降泥沙,上层水体澄清,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流程,以通过堰板流入到出水渠5当中流出完成沉降工艺。整个二沉池1中的水利条件由进水渠41与二沉池1 底部的落差,对污水产生的动能驱动。污水通过在矩形的二沉池1底部的一侧,流动到另一侧,在水流快速水平移动的过程当中有效沉降,并且进行沉降的区间长度能够得到保障,以保证足够长的沉降时间。之后在侧壁的引导下,向上运动并反向折回,通过分层的水流从出水渠5流出,相比于现有沉降方式,同一时间可以处理大量的污水。沉降得到的污泥在水压的推挤之下,通过排泥管22和吸泥管21之间产生的虹吸作用被迅速抽离到排泥槽23中,分离效率高,能够高效处理污水中的污泥,促进污水的快速处理。
其中进水渠41和出水渠5的截面根据截面处水流量的大小设置。具体来说,进水渠41的前端设置的截面面积大,以适应较高的进水流量;进水渠41后端设置的截面面积小,以适应于较低的污水流量。进水渠41前端处水量大,流量较大,在进水渠41中流动的过程当中,通过若干进水口42持续出水,流量相应减小,在进水渠41后端设置的截面面积小,以适应减小的流量。使得进水渠41前端和后端的进水口42水压保持一致,在进水口42规格相同的前提下,整个进水渠 41上散布的进水口42能够均匀出水。同理,出水渠5的后端设置截面面积大,而后端设置为截面面积小,同样能够保证出水渠5通过堰板汲水的效率一致,防止出水渠5后端水量过大,汲水速度较慢造成淤积。其中水流的流向为从前端向后端。可替代的是通过合理设置进水口42的分布或进水口42的规格,在进水渠41的前端设置密度更低,或口径更小的进水口42,同时在进水渠41后端设置密度更高口径更大的进水口42保证进水渠41均匀进水。
进一步的,在二沉池1中设置有进水裙板43和进水挡板44,进水裙板43设置在进水槽的底部,并且设置在进水口42的内侧,进水挡板44设置在进水裙板43和二沉池1侧壁之间,并且与进水口42 相对。
进水裙板43设置在进水口42和出水槽之间,引导污水竖直向下方运动,通过进水板阻挡进入二沉池1的污水和处理后澄清水混合,同时通过对污水的引导向下流动,能够保证污水的流速,保证向下方输出足够的能量,驱动二沉池1的污水按照设定路线进行流动。
进水挡板44与进水口42相对,进水挡板44与进水槽之间的落差造成了污水在进水挡板44处有一定的初速度,如果继续加速撞击到二沉池1的底部,将影响二沉池1中的水文环境,并且造成池底沉降聚集的泥沙飞起而严重影响二沉池1的沉淀效果。设置进水挡板44降低污水的流动速度能够有效防止污水流速过快,造成的沉降效率降低,并且通过设置进水挡板44的角度和设置高度,也有利于引导污水水流向预设的方向流动。
进一步的,二沉池1底边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与进水槽或排泥槽 23相对的斜面。
在本实施例当中,斜面设置有两组,一组斜面设置在进水槽的下方与进水槽相对,斜面与整条进水槽相适应,进水过程当中,污水向下方移动,撞击到斜面后,在斜面的引导下斜下方移动,之后在二沉池1底面的引导下,向进水槽对侧的侧壁方向移动。另一组斜面设置在出泥槽下方,引导沉降过后的水流向斜上方移动,该方案能够有效防止在污水的流动过程当中,在二沉池1的底角处出现涡流,影响二沉池1内的水文环境,影响沉降效率。
进一步的,矩形高负荷沉降系统还包括刮泥组件6,刮泥组件6 包括驱动件61、刮板62、链条63和卷轮64。
在本实施例中,刮泥组件6包括至少一组刮板62,链条63设置有两组,卷轮64设置有八组,其中每四组卷轮64与一条链条63相对应。
两条链条63分别设置在与污水水流垂直的平面上,四组卷轮64 在四个端点上支撑一条链条63,链条63的一部分设置在二沉池1的底部。刮板6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链条63上,在卷轮64的驱动下,链条63带动刮板62在污水水流的垂直方向上运动,并且在二沉池1的底部刮动沉降在二沉池1底部的污泥,使得污泥聚集在吸泥管21 附近,通过吸泥口吸入到吸泥管21当中。两组链条63带动若干刮板 62循环转动,刮板62的密度根据污泥的沉积量预先设置,以适应污泥回收的需要,其中驱动件61设置为包括电机和传动皮带。
进一步的,每条链条63锁对应的一组卷轮64设置为主动轮,其余卷轮64设置为从动轮,主动轮与链条63驱动连接,并且在驱动件 61的驱动下带动链条63转动;从动轮配合主动轮支撑链条63。该方案简化刮泥组件6的结构复杂度,便于维护
进一步的,所述刮泥组件6还包括固定板65,所述刮板62通过固定板65与链条6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65的两端固定在链条63 的相邻连接位上。该方案通过保持固定板65与链条63的行动一致,有利于刮板62在链条63转弯处能够顺利运转。
进一步的,矩形高负荷沉降系统还包括张紧组件7,张紧组件7 包括拉动件71、牵引件72、滑槽73和从动轴74,拉动件71设置在二沉池1上,滑槽73固定设置在二沉池1上,从动轴74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滑槽73上,并且另一端与卷轮64固定;拉动件71驱动牵引件72,带动从动轮和卷轮64在滑槽73上滑动。该方案便于调整链条63的张紧程度,防止经常性的取出链条63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拉动件71设置为螺杆,螺杆与设置在配套二沉池1 上的支架螺纹连接。该方案能够稳定的带动牵引件72牵引从动轴74,使得拉链的张紧更为顺畅。
进一步的,张紧组件7还包括至少一组定滑轮,牵引件72设置为牵引绳,所述定滑轮设置在配套二沉池1的侧壁上,并且与所述牵引绳滚动配合。该方案有利于牵引件72和拉动件71的设置,能够根据二沉池1的实际结构,合理的设置牵引件72和拉动件71。
进一步的,滑槽73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卡75,以限制从动轴74 的移动范围。该方案有利于防止从动轴74被从滑槽73上拉出。
从动轴74设置在滑槽73当中,与滑槽73滑动配合,牵引件72 驱动从动轴74在滑槽73中滑动,在一种实施例当中,牵引件72为能够收卷和释放的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与螺杆固定,钢丝绳的另一端与从动轴74固定连接,从动轴74与卷轮64固定连接,通过与二沉池1螺纹连接的螺杆带动钢丝绳驱动从动轴74在滑槽73中运动,带动卷轮64移动。
在链条63带动刮泥板刮泥,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链条63出现磨损脱位而变松,需要调节之后才能使用,通常是将装置关停,并捞出链条63进行调整,过于频繁的调整极大影响污水处理的效率。本方案通过设置张紧组件7,通过钢丝拉动从动轴74驱动卷轮64运动,将链条63张紧,以避免刮板62工作过程当中受到链条63松动的影响,并且无需频繁关停设备,以保障整体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还包括撇渣器8,撇渣器8设置在二沉池1的顶部,并且两端与二沉池1的侧壁滑动连接,以滑动撇除漂浮在污水顶部的浮沫。
撇渣器8具体在链条63上与刮板62交错设置,或者适应污水水面的高度设置滑槽73,驱动撇渣器8运动,该方案能够去除漂浮在处理水的顶部的浮沫和浮渣,使得从出水槽收集的处理水更为澄清。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至少一组吸泥管、排泥管和排泥槽,所述吸泥管设置在配套二沉池的底部,并且与对应的所述排泥管的进料端连接,所述排泥管的出料端与排泥槽连通,通过虹吸作用向排泥槽输送污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管包括管体,和管体上设置的若干吸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管的顶部设置有套筒阀,以调整排泥管与排泥槽之间连接位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槽的横截面设置为从后端到前端逐渐放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包括外壳、内壳、密封胶套和排气管,所述内壳通过过滤网与所述吸泥管连接,所述外壳套设在内壳的外侧,并且和内壳间隙配合,所述内壳通过开孔与外壳连通;所述排气管设置在外壳的一端,密封胶套设置在排气管和内壳之间,所述外壳通过密封胶套上设置的单向活门与外界连通。
6.一种二沉池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到5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沉池用排泥装置,所述吸泥管与污水水流方向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二沉池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孔的设置密度,向吸泥管的后方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二沉池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刮泥组件,所述刮泥组件包括驱动件、刮板、链条和卷轮,所述链条设置有至少两条,所述链条套设在若干卷轮上;驱动件驱动若干卷轮带动对应的链条活动,所述链条的活动方向与污水流动方向垂直,并且与吸泥管相对;所述刮板与至少两组链条固定,并且在至少两组链条的带动下刮动污泥,以配合吸泥管吸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二沉池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卷轮设置为主动轮,若干所述卷轮设置为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链条驱动连接,并且在驱动件的驱动下带动链条转动;所述从动轮配合主动轮支撑链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二沉池沉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泥组件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刮板通过固定板与链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固定在链条的相邻连接位上。
CN201921128974.2U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Active CN211705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8974.2U CN211705995U (zh)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8974.2U CN211705995U (zh)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05995U true CN211705995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8974.2U Active CN211705995U (zh)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059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47173U (zh) 一种城市小型水体不抽水清淤系统
CN211705996U (zh) 一种矩形高负荷沉降系统
CN115872505A (zh) 海水淡化杂质预处理组件、系统及工艺
CN111643933A (zh) 一种曝气式斜板沉淀池
CN101033107A (zh) 分离器与浸入式膜生物反应器组合的净水装置及系统
CN215195560U (zh) 一种沉沙池排沙清淤装置
CN211706002U (zh) 一种二沉池用链条张紧装置和沉降系统
CN211705995U (zh) 一种二沉池用排泥装置和二沉池沉降系统
CN210078926U (zh) 用于江、河、湖、库、海排污口的雨污水过滤沉淀装置
CN209853876U (zh) 一体化油脂分离净水器
CN208632149U (zh) 全行程刮渣气浮一体机
CN217895337U (zh) 一种溶气气浮排渣设备
CN216918855U (zh) 一种新型的隧道废水处理多级精滤系统
CN212050637U (zh) 一种含油废水隔油装置
CN111498993B (zh) 集约式升流一体化反应器及其反应控制系统
CN214714591U (zh) 一种随液位自动升降的沉淀池除浮泥装置
CN211255341U (zh) 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
CN211255343U (zh) 同向流浮选分离组件
CN212467236U (zh) 一种曝气式斜板沉淀池
CN209668847U (zh) 螺旋预处理反应罐
CN209323490U (zh) 多功能吸藻头
CN113184942B (zh) 三相分离器
CN110528453A (zh) 智能化水面清理及循环装置
CN211255345U (zh) 高速絮凝分离组件
CN110075576B (zh) 用于江、河、湖、库、海排污口的雨污水过滤沉淀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