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85309U -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85309U
CN211685309U CN201921988052.9U CN201921988052U CN211685309U CN 211685309 U CN211685309 U CN 211685309U CN 201921988052 U CN201921988052 U CN 201921988052U CN 211685309 U CN211685309 U CN 211685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piece
vehicle
extension arm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80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隆辉
朱松林
赖昱君
郑煌阳
曾少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m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anm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m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anm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19880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85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85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8530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涉及车辆转向技术领域。包括车本体、分设于车本体两侧的用于安装轮毂的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第一转向件、第二转向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转向装置。第一转向件的一端同第一轮轴连接,另一端同车本体铰接,第一转向件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延伸臂。第二转向件的一端同第二轮轴连接,另一端也同车本体铰接,第二转向件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延伸臂。第一连杆铰接于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之间。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第一延伸臂,另一端铰接于转向装置,以使驱动装置能拉动或推动第二连杆。其结构简单、转向灵敏度高,易于生产和应用,能够简化结构,使车辆更加轻便,适合在节能车这些新式车辆中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转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转向机构大部分结构都比较复杂,安装和维护起来十分不便,而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对于在节能车这些新式车辆中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转向结构,其结构简单、转向灵敏度高,易于生产和应用,能够大大简化车辆结构,有助于使车辆更加轻便,适合在节能车这些新式车辆中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其包括:车本体、分设于车本体两侧的用于安装轮毂的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第一转向件、第二转向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转向装置。
第一转向件的一端同第一轮轴连接,另一端同车本体铰接,第一转向件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延伸臂。第二转向件的一端同第二轮轴连接,另一端也同车本体铰接,第二转向件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延伸臂。第一连杆铰接于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之间。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第一延伸臂,另一端铰接于转向装置的动力输出部,以使驱动装置能够拉动或推动第二连杆。
进一步地,第一转向件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两个第一板体之间由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第一转向件通过两个第一板体同车本体铰接,第一延伸臂固定连接于第一板体。
进一步地,第二转向件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板体,两个第二板体之间由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第二转向件通过两个第二板体同车本体铰接,第二延伸臂固定连接于第二板体。
进一步地,第一转向件和第二转向件二者的转动轴心线均沿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均朝向近地侧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轮轴同第一转向件固定连接,第一轮轴具有用于同轮毂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进一步地,第二轮轴同第二转向件固定连接,第二轮轴具有用于同轮毂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第二连杆位于第一连杆的靠近第一转向件的一侧。
进一步地,转向装置包括:套筒、转向杆和连接片。套筒安装于车本体,转向杆可转动地容置于套筒。转向杆具有用于同转向动力源传动连接的连接段,且同连接片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片的另一端同第二连杆铰接。
进一步地,转向杆贯穿套筒的两端,连接段和连接片分设于转向杆的两端。套筒和连接片之间还设置有推力轴承,推力轴承套设于转向杆并同转向杆同轴设置,推力轴承的内径大于转向杆的外径。
进一步地,转向杆贯穿套筒的两端,连接段和连接片分设于转向杆的两端。转向杆的远离连接片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和套筒之间还设置有推力轴承,推力轴承套设于转向杆并同转向杆同轴设置,推力轴承的内径大于转向杆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车轮的轮毂安装在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而第一转向件和第二转向件之间通过第一延伸臂、第一连杆和第二延伸臂进行连接。当转向装置拉动第二连杆时,第二连杆将带动第一延伸臂,从而使第一转向件发生转动。此时,第一转向件的转向动作可以通过第一连杆传递至第二转向件,使第二转向件作出与第一转向件相同的转向动作,从而实现转向。当转向装置推动第二连杆时,即实现朝另一侧转向。
其中,利用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来作为驱使第一转向件和第二转向件作出转向动作的驱动部,能够大大提升驱动力传递的有效性和同步性,保证第一转向件和第二转向件运动的同步性,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转行程,提升转向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结构整体结构简单、转向灵敏度高,易于生产和应用,能够大大简化车辆结构,有助于使车辆更加轻便,适合在节能车这些新式车辆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车辆转向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车辆转向结构的连接片的装配示意图。
图标:车辆转向结构1000;车本体100;第一轮轴110;第二轮轴120;第一转向件200;第一延伸臂210;第一板体220;第一连接块230;第二转向件300;第二延伸臂310;第二板体320;第二连接块330;第一连杆400;第二连杆500;转向装置600;套筒610;转向杆620;连接片630;转向把手640;推力轴承650;限位环660;轮毂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转向结构1000,车辆转向结构1000包括:车本体100、分设于车本体100两侧的用于安装轮毂700的第一轮轴110和第二轮轴120、第一转向件200、第二转向件300、第一连杆400、第二连杆500和转向装置600。
沿第一转向件200的长度方向,第一转向件200的一端同第一轮轴110连接,另一端同车本体100铰接。第一转向件200还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延伸臂210。
沿第二转向件300的长度方向,第二转向件300的一端同第二轮轴120连接,另一端也同车本体100铰接。第二转向件300还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延伸臂310。
第一连杆400铰接于第一延伸臂210和第二延伸臂310之间。第二连杆50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延伸臂210,另一端铰接于转向装置600的动力输出部,以使驱动装置能够拉动或推动第二连杆500。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车轮的轮毂700安装在第一轮轴110和第二轮轴120,而第一转向件200和第二转向件300之间通过第一延伸臂210、第一连杆400和第二延伸臂310进行连接。当转向装置600拉动第二连杆500时,第二连杆500将带动第一延伸臂210,从而使第一转向件200发生转动。此时,第一转向件200的转向动作可以通过第一连杆400传递至第二转向件300,使第二转向件300作出与第一转向件200相同的转向动作,从而实现转向。当转向装置600推动第二连杆500时,即实现朝另一侧转向。
其中,利用第一延伸臂210和第二延伸臂310来作为驱使第一转向件200和第二转向件300作出转向动作的驱动部,能够大大提升驱动力传递的有效性和同步性,保证第一转向件200和第二转向件300运动的同步性,从而有助于减小空转行程,提升转向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体而言,车辆转向结构1000整体结构简单、转向灵敏度高,易于生产和应用,能够大大简化车辆结构,有助于使车辆更加轻便,适合在节能车这些新式车辆中推广使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件200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220,两个第一板体220之间由第一连接块23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230和两个第一板体220构成U型结构,第一转向件200通过两个第一板体220同车本体100铰接,第一延伸臂210固定连接于第一板体220,第一轮轴110连接于第一连接块230的远离第一板体220的一侧。
而第二转向件300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板体320,两个第二板体320之间由第二连接块33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330和两个第二板体320构成U型结构,第二转向件300通过两个第二板体320同车本体100铰接,第二延伸臂310固定连接于第二板体320,第二轮轴120连接于第二连接块330的远离第二板体320的一侧。
通过以上设计,有助于提升第一转向件200和第一轮轴110构成的整体结构、第二转向件300和第二轮轴120构成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其中,第一转向件200和第二转向件300二者的转动轴心线均沿车本体10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延伸臂210和第二延伸臂310均朝向近地侧(地面所在的一侧)延伸设置。
通过以上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整个车辆转向结构1000所占的空间,便于安装和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轮轴110和第一转向件200的第一连接块230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一轮轴110和第一连接块230之间为固定连接时,第一轮轴110和轮毂700之间就可以为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一轮轴110和第一连接块230之间为可转动地连接时,第一轮轴110和轮毂700之间就可以为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轮轴110同第一转向件200固定连接,第一轮轴110具有用于同轮毂700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同理的,第二轮轴120和第二转向件300的第二连接块330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二轮轴120和第二连接块330之间为固定连接时,第二轮轴120和轮毂700之间就可以为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二轮轴120和第二连接块330之间为可转动地连接时,第二轮轴120和轮毂700之间就可以为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轮轴120同第二转向件300也是固定连接,第二轮轴120具有用于同轮毂700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500位于第一连杆400的靠近第一转向件200的一侧。
进一步地,转向装置600包括:套筒610、转向杆620和连接片630。套筒610安装于车本体100,转向杆620可转动地容置于套筒610。转向杆620具有用于同转向动力源传动连接的连接段,且同连接片630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片630的另一端同第二连杆500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610沿车本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转向杆620贯穿套筒610的两端,连接段和连接片630分设于转向杆620的两端。连接段位于转向杆620的顶端并连接有转向把手640,连接片630位于转向杆620的底端。转向杆620和套筒610的内壁之间还配合有滚动轴承(图中未示出),以减小转向杆620的转动摩擦力,使转向杆620更便于控制。
转向装置600利用转向杆620带动连接片630来实现对第二连杆500的拉动、推动动作。套筒610和连接片630之间还设置有推力轴承650,推力轴承650套设于转向杆620并同转向杆620同轴设置,推力轴承650的内径大于转向杆620的外径,这样可以不仅可以提高连接片63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够避免连接片630和套筒610之间直接摩擦。
进一步地,转向杆620的顶端还固定连接有限位环660,限位环660和套筒610之间还设置有推力轴承650,推力轴承650套设于转向杆620并同转向杆620同轴设置,推力轴承650的内径大于转向杆620的外径。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转向杆620的稳定性,以及其在转动过程中的灵活性,降低摩擦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例中,转向把手640完全可以使用其他结构来替代,例如转向机、方向盘等,但不限于此。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400、第二连杆500的铰接方式均选择球铰连接。
综上所述,车辆转向结构1000整体结构简单、转向灵敏度高,易于生产和应用,能够大大简化车辆结构,有助于使车辆更加轻便,适合在节能车这些新式车辆中推广使用。在转向转向过程中,能够保证转向机构安装可靠,转动稳定性好,旋转空行程小,转向灵敏度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本体、分设于所述车本体两侧的用于安装轮毂的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第一转向件、第二转向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转向装置;
所述第一转向件的一端同所述第一轮轴连接,另一端同所述车本体铰接,所述第一转向件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二转向件的一端同所述第二轮轴连接,另一端也同所述车本体铰接,所述第二转向件具有沿其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一连杆铰接于所述第一延伸臂和所述第二延伸臂之间;
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延伸臂,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转向装置的动力输出部,以使所述驱动装置能够拉动或推动所述第二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件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由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向件通过两个所述第一板体同所述车本体铰接,所述第一延伸臂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件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板体,两个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由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件通过两个所述第二板体同所述车本体铰接,所述第二延伸臂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件和所述第二转向件二者的转动轴心线均沿所述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延伸臂和所述第二延伸臂均朝向近地侧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轴同所述第一转向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轮轴具有用于同所述轮毂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轮轴同所述第二转向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轮轴具有用于同所述轮毂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靠近所述第一转向件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包括:套筒、转向杆和连接片;所述套筒安装于所述车本体,所述转向杆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套筒;所述转向杆具有用于同转向动力源传动连接的连接段,且同所述连接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杆贯穿所述套筒的两端,所述连接段和所述连接片分设于所述转向杆的两端;所述套筒和所述连接片之间还设置有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转向杆并同所述转向杆同轴设置,所述推力轴承的内径大于所述转向杆的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杆贯穿所述套筒的两端,所述连接段和所述连接片分设于所述转向杆的两端;所述转向杆的远离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和所述套筒之间还设置有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套设于所述转向杆并同所述转向杆同轴设置,所述推力轴承的内径大于所述转向杆的外径。
CN201921988052.9U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85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8052.9U CN211685309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8052.9U CN211685309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85309U true CN211685309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87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805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85309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853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4982B (zh) 具有内部驱动装置的水池清洁车
JP4191414B2 (ja) 差動装置及び車両動力伝達装置
CA2428095A1 (en) Transmission on all wheel steer power machine
CN211685309U (zh) 一种车辆转向结构
CN112429112A (zh) 一种基于轮步式机器人的轮足动力切换装置
CN210566982U (zh) 一种多关节全向运动管道机器人
CN208412002U (zh) 一种三轮折叠电动车的转向机构
CN213799967U (zh) 底盘悬架机构、行走运动系统
CN210416714U (zh) 车辆及其转向管柱总成
CN208044972U (zh) 一种用于矿山环境污染控制的指示牌
CN207539286U (zh)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圆柱凸轮传动结构
CN107953723B (zh) 车轮
CN201280401Y (zh) 轮系滑套式回柱绞车
CN201723613U (zh) 用于四轮驱动拖拉机的离合器总成
CN219388534U (zh) 用于搬运机器人的减速机
CN213948694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传动轴
CN221453713U (zh) 一种市政给排水用管道清理装置
CN220243176U (zh) 一种适用于平移式刮水器的传动结构
CN218777610U (zh) 一种变半径回转轮腿结构及仿生机器人
CN214215981U (zh) 一种全向移动平台轮系结构
CN210258709U (zh) 一种柔性线缆式转向机构
CN209212824U (zh) 一种特大加长型精密万向节保持架
CN203681275U (zh) 一种用于电驱动轮行走装置的离合机构
CN209671188U (zh) 一种悬挂式水泵专用万向节
CN221273189U (zh) 车用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