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76450U -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76450U
CN211676450U CN201922255354.1U CN201922255354U CN211676450U CN 211676450 U CN211676450 U CN 211676450U CN 201922255354 U CN201922255354 U CN 201922255354U CN 211676450 U CN211676450 U CN 2116764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um
sedimentation tank
inclined plate
collecting devi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553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洋
蔡虎林
巩文科
孔祥星
陈正涛
高攀
庞路
张国荣
杨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2553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764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764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7645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包括浮渣斗体和第一斜板,第一斜板设置于浮渣斗体口边缘,且向斜下方倾斜;第一斜板与浮渣斗体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使得第一斜板在高度调节组件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本实用新型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通过在第一斜板和第一侧壁之间设置高度调节组件,使得第一斜板和水面之间一直保持最合适的高度;在来水量大水位略高时,通过升高第一斜板的高度,使得浮渣进入浮渣斗体而避免大量污水进入的问题;而当来水量小水面略低时,通过降低第一斜板的高度,使得浮渣能进入浮渣斗体而避免了浮渣达不到浮渣斗体口高度而难以进入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沉淀池用浮渣收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背景技术
终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泥水分离。混合液在终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后,泥通过浓缩进入污泥回流及剩余泵房,水则经由出水口至下一处理单元。其中泥水分离后所产生浮渣漂浮在池水表面,通过刮泥机推动和侧面联动进水流至浮渣斗,经管道回到厂区最前端。因此,浮渣斗的通畅直接影响终沉池出水水质及池面整体效果。
终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通常采用的是固定式浮渣斗,即浮渣斗固定于沉淀池内壁某一高度;因季节及来水量大小不定因素,固定式浮渣斗在来水量大、浮渣较多时,水面及浮渣面高于浮渣斗口,大量的水流入浮渣斗而浮渣难以进入,无法及时很好的达到排渣效果;而在来水量小时,水面及浮渣面低于浮渣斗口,浮渣无法进入浮渣斗,也达不到排渣的效果。因此,液面过高或过低均会使得浮渣留于池面,长期累积使得:一是浮渣口经常堵塞,大量浮渣漂浮在水面,需频繁疏通及清理增加劳动强度;二是表面漂浮的浮渣少量会随着出水进入后续工艺,影响出水水质。
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可升降的浮渣斗,比如申请号为2017211244386,发明名称为一种二沉池浮渣槽的安装结构的专利,通过在二沉池内侧面安装导轨及升降驱动器,再通过将浮渣槽安装在与导轨和升降驱动器相连接的支撑架上,即通过电机的驱动带动浮渣槽的升降。但由于浮渣斗体笨重,又不断有污水和浮渣流入浮渣斗中,此种浮渣斗升降方式操作复杂,且不经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包括浮渣斗体和第一斜板,所述第一斜板设置于所述浮渣斗体口边缘,且向斜下方倾斜;所述第一斜板与所述浮渣斗体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斜板在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
进一步地,所述浮渣斗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垂直与水流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斜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端;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斜板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之间通过螺母套连接,使得所述螺母套的旋转带动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相对运动,从而使得与第一螺杆连接的所述第一斜板升高或降低。
进一步地,还包括浮渣挡板,所述浮渣挡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终沉池壁的一端,且高出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边沿100~3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板与所述浮渣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斜板上,且与所述第一侧壁相接触的一边开设有两个开口,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固定于所述两个开口之间的所述第一斜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板之间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或铆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斜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顶端,且向斜下方倾斜;所述第二斜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斜板的宽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排渣管,所述排渣管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与所述浮渣斗体的下端连接,所述水平段一端与所述竖直段连接,另一端通向污水井。
一种终沉池,包括进水渠道、出水渠道、沉淀池和刮泥机,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沉淀池底部连通,所述出水渠道为所述进水渠道和所述沉淀池之间围成的环形渠道,且架设于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部之间;所述刮泥机为中心传动式刮泥机;所述沉淀池的内壁上固定有上述任一种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通过在第一斜板和第一侧壁之间设置高度调节组件,使得第一斜板和水面之间一直保持最合适的高度;在来水量大水位略高时,通过升高第一斜板的高度,使得浮渣进入浮渣斗体而避免大量污水进入的问题;而当来水量小水面略低时,通过降低第一斜板的高度,使得浮渣能进入浮渣斗体而避免了浮渣达不到浮渣斗体口高度而难以进入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还具有低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渣斗体;2、第一斜板;3、高度调节组件;31、第一螺杆;32、第二螺杆;33、螺母套;4、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浮渣挡板;7、开口;8、支撑杆;9、第二斜板;10、排渣管;11、竖直段;12、水平段;13、进水渠道;14、出水渠道;15、沉淀池;16、刮泥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包括浮渣斗体1和第一斜板2,第一斜板2设置于浮渣斗体1口边缘,且向斜下方倾斜;第一斜板2与浮渣斗体1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3连接,使得第一斜板2在高度调节组件3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
浮渣斗体1与现有浮渣斗结构类似,通常开口7为长方形,固定设置于终沉池的内壁,且其长度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用于收集终沉池水面在刮泥机16的刮动下进入的浮渣,浮渣经管道回到污水处理最前端重新进行处理。第一斜板2由于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对随刮泥机16而来的浮渣具有导流的作用,第一斜板2和水面之间的合适高度,以及第一斜板2的导流作用,可以使浮渣更加顺利进入浮渣斗体1。
因此,通过在第一斜板2和浮渣斗体1之间采用高度调节组件3,可以使第一斜板2相对浮渣斗体1升高或降低,以适应水面的高度,使得第一斜板2和水面之间一直保持最合适的高度;在来水量大水位略高时,通过升高第一斜板2的高度,使得浮渣进入浮渣斗体1而避免大量污水进入的问题;而当来水量小水面略低时,通过降低第一斜板2的高度,使得浮渣能进入浮渣斗体1而避免了浮渣达不到浮渣斗体1口高度而难以进入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能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功能的高度调节组件3均可,包括机械的或电动的,手动的或自动的。本实用新型以实现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最简单,也即成本最低的技术方案来详细说明。
浮渣斗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4和第二侧壁5,第一侧壁4和第二侧壁5垂直与水流的方向设置;第一斜板2设置于第一侧壁4的顶端;高度调节组件3的上端与第一斜板2连接,高度调节组件3的下端与第一侧壁4连接。高度调节组件3与第一斜板2连接方式可以是活动连接,比如通过拉钩连接;与第一侧壁4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固定连接,比如焊接。
高度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螺杆31和第二螺杆32,第一螺杆31和第二螺杆32之间通过螺母套33连接,使得螺母套33的旋转带动第一螺杆31和第二螺杆32相对运动,从而使得与第一螺杆31连接的第一斜板2升高或降低。具体地,螺母套33是由分别固定于第一螺杆31和第二螺杆32上的螺母和连接两个螺母的连接部构成的一体结构;优选地,连接两个螺母的连接部具有对称的两根,以方便旋转。当旋转螺母套33时,第一螺杆31相对第二螺杆32拉紧或放松,使得第一斜板2在第一螺杆31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
请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还括浮渣挡板6,浮渣挡板6垂直设置于第一侧壁4和第二侧壁5远离终沉池壁的一端,且高出第一侧壁4和第二侧壁5上边沿100~3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可以在现有浮渣斗的基础上做最小的改动,在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同时,对污水处理企业来说,改造成本最低。具体地,由于现有浮渣斗第一斜板2与浮渣挡板6固定连接,采用的改造方案是在第一斜板2上,且与第一侧壁4相接触的一边开设两个开口7,高度调节组件3固定于两个开口7之间的第一斜板2上。优选地,两个开口7各开设在第一斜板2靠两端的部位。这样,当调节高度调节组件3时,第一斜板2两个开口7之间的部分在高度调节组件3的作用下,能够升高或降低一定的高度,从而达到浮渣顺利进入的效果。此种方案在现有浮渣斗的基础上直接改造即可,改造成本非常低。
请参见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作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第一斜板2与第一侧壁4,以及浮渣挡板6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固定关系,第一斜板2直接盖在第一侧壁4的边缘,优选深入浮渣斗体1口部一定的宽度,比如10~50mm;第一斜板2远离第一侧壁4的一端与第一侧壁4之间连接有支撑杆8,支撑杆8的一端固定与第一侧壁4上,支撑杆8的另一端与第一斜板2之间活动连接。活动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或铆接。
当然,在第一斜板2与第一侧壁4之间安装支撑杆8的方式同样也适合前述在现有浮渣斗第一斜板2上开设两个开口7的实施方式。具体结构请参见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斜板9,第二斜板9设置于第二侧壁5的顶端,且向斜下方倾斜;第二斜板9的宽度小于第一斜板2的宽度。第二斜板9的作用是可以将刮泥板上粘着的浮渣清理下来进入到浮渣斗中。
请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还包括排渣管10,排渣管10包括竖直段11和水平段12,竖直段11与浮渣斗体1的下端连接,水平段12一端与竖直段11连接,另一端通向污水井,将终沉池的浮渣通过污水井流入污水处理的最前端重新进行处理。
请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沉池,包括进水渠道13、出水渠道14、沉淀池15和刮泥机16,进水渠道13与沉淀池15底部连通,出水渠道14为进水渠道13和沉淀池15之间围成的环形渠道,且架设于进水渠道13与沉淀池15连通部之间;刮泥机16为中心传动式刮泥机16;沉淀池15的内壁上固定有本实用新型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
污水随进水渠道13进入到沉淀池15中,当刮泥机16转动时,泥水分离产生浮渣漂浮在池水表面,刮泥机16上的刮泥板将浮渣推动进入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中,通过调节第一斜板2的高度来使浮渣斗体1与浮渣高度相适应,使得浮渣更顺利进入;滤除浮渣口的清水进入出水渠道14,经检测合格后成为市政绿化、清洁,及消防用水。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渣斗体和第一斜板,所述第一斜板设置于所述浮渣斗体口边缘,且向斜下方倾斜;所述第一斜板与所述浮渣斗体之间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斜板在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斗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垂直与水流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斜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端;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斜板连接,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之间通过螺母套连接,使得所述螺母套的旋转带动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相对运动,从而使得与第一螺杆连接的所述第一斜板升高或降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渣挡板,所述浮渣挡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终沉池壁的一端,且高出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边沿100~30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与所述浮渣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斜板上,且与所述第一侧壁相接触的一边开设有两个开口,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固定于所述两个开口之间的所述第一斜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板之间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方式为合页连接或铆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斜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顶端,且向斜下方倾斜;所述第二斜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斜板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渣管,所述排渣管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与所述浮渣斗体的下端连接,所述水平段一端与所述竖直段连接,另一端通向污水井。
10.一种终沉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渠道、出水渠道、沉淀池和刮泥机,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沉淀池底部连通,所述出水渠道为所述进水渠道和所述沉淀池之间围成的环形渠道,且架设于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部之间;所述刮泥机为中心传动式刮泥机;所述沉淀池的内壁上固定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
CN201922255354.1U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764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55354.1U CN211676450U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55354.1U CN211676450U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76450U true CN211676450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91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55354.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76450U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764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68466Y (zh) 高浊降污澄清池
CN211676450U (zh) 一种终沉池浮渣收集装置及终沉池
CN208054996U (zh) 絮凝澄清污水处理设备
CN208229479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浮渣收集装置
CN214714591U (zh) 一种随液位自动升降的沉淀池除浮泥装置
CN214495975U (zh) 一种建筑施工管理用排水设备
CN214218354U (zh) 一种用于河湖水质水生态的净化装置
CN211486659U (zh) 平流沉淀集水装置
CN209092784U (zh) 一种壬二酸污水处理沉降池
CN108245940A (zh) 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中的沉降池
CN110681189A (zh) 平流沉淀集水装置
CN219507798U (zh) 一种高效污泥浓缩池
CN218980749U (zh) 生化厌氧池漂浮物清理装置
CN216276013U (zh) 一种移动厕所便器节水冲洗结构
CN219662960U (zh) 从废水中提取污泥的装置
CN218909944U (zh) 一种方便维护的溶气气浮机
CN217230375U (zh) 一种曝气沉淀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215161553U (zh) 一种印染废水分离装置
CN220012318U (zh) 一种高效进行固液分离的二沉池
CN210278358U (zh) 一种静态滗水装置
CN221084942U (zh) 一种废水沉降池用多级沉降设备
CN219363389U (zh) 一种二沉池浮渣去除装置
CN212559735U (zh) 一种浮滤一体化处理系统
CN217794718U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池面撇渣装置
CN220078839U (zh) 一种便于长距离中转废水的中转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