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9739U -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9739U
CN211659739U CN201922256756.3U CN201922256756U CN211659739U CN 211659739 U CN211659739 U CN 211659739U CN 201922256756 U CN201922256756 U CN 201922256756U CN 211659739 U CN211659739 U CN 211659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e gas
ash bucket
gas mixing
mixing device
sp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567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呼广辉
刘国锋
李转丽
苏荣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T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T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T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T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567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9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9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9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包括筒体、外灰斗、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出气口;筒体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既起到截留粉尘、增大扰流效果的作用,又不明显增大烟气流动阻力。外灰斗为漏斗状,上部开口与筒体的下部开口连接,外灰斗底部开设有出灰口;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设置在外灰斗的侧壁,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的进气方向均与外灰斗的侧壁相切,使两股烟气以螺旋状形式上升,增强了烟气混合效果。经烟气混合装置后,使烟气温度、含氧量等参数保持均匀,有利于达到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的优良效果。粉尘被除掉以后,有利于减少后续管道及设备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烧结烟气循环技术是将烧结机风箱烟气(含氧量16%左右)与烧结机环冷烟气(含氧量21%左右)通过烟道分别引出,然后通过烟气混合器进行混合,使混合后的烟气温度以及含氧量等参数均匀。然后混合烟气在循环风机作用下,返回到烧结机台车上的烟气罩内循环使用。混合烟气在烧结料层中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过程,使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的同时,烟气显热全部供给烧结混合料,降低烧结固体燃料消耗,改善表层烧结矿质量,提高烧结矿料层温度均匀性和破碎强度等理化指标,实现节能、减排、提产多功能耦合。为了达到以上预期目标,循环烟气中的氧含量必须达到18%以上。因此,在采用烧结烟气循环技术时,烧结机风箱烟气与烧结机环冷烟气的混匀效果直接关系到以上节能、减排、提产的目标能否实现。
目前国内现有的烟气混合装置大都存在着烟气混合不充分,混合烟气中粉尘浓度高,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无法处理大流量烟气等缺点。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以至少解决目前烟气混合装置烟气混合不充分,混合烟气中粉尘浓度高,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无法处理大流量烟气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包括筒体、外灰斗、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出气口。具体地,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筒体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所述外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外灰斗的上部开口与所述筒体的下部开口连接,所述外灰斗的下部开口为出灰口;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在所述外灰斗的侧壁,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进入所述外灰斗后的烟气旋转方向相同;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上部。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内灰斗,所述内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内灰斗设置在所述外灰斗内,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出灰口连通,且所述内灰斗的底端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之间设置有透灰口。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开口之间通过灰斗支撑格栅板连接,所述灰斗支撑格栅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纵向支撑,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透灰口。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灰斗的侧边斜度小于所述外灰斗的侧边斜度。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灰斗内壁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二扰流板。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其下方的筒体内壁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扰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扰流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扰流板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其下方的外灰斗内壁的夹角为第二夹角。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角为45°-60°;所述第二夹角为45°-60°。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进气方向均与所述外灰斗的侧壁相切。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筒体的上部设置有出气渐缩口,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上部开口处,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下部开口与所述筒体上部开口连接,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上部开口小于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下部开口。
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所述第二扰流板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股烟气沿外灰斗切线错开进入的方式,使两股烟气以螺旋状形式上升,增强了烟气混合效果。
2.将灰斗设计为外灰斗和内灰斗,且在外灰斗上设置第二扰流板,起到截留颗粒物和增大烟气紊流的效果;内、外灰斗间截面积由下而上逐渐增大,有利于粉尘落下。
3.内灰斗兼具收尘和扰流的作用,结构很巧妙,简单实用。
4.筒体内壁上设置第一扰流板,既起到截留粉尘、增大扰流效果的作用,又不明显增大烟气流动阻力。
5.烟气混合后,使烟气温度、含氧量等参数保持均匀,有利于达到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的优良效果。粉尘被除掉以后,有利于减少后续管道及设备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型烟气混合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型烟气混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灰斗和内灰斗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第一进气管;2、出灰口;3、内灰斗;4、外灰斗;5、第二进气管;6、筒体;7、出气渐缩口;8、出气口;9、第一扰流板;10、第二扰流板;31、灰斗支撑格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该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包括筒体6、外灰斗4、第一进气管1、第二进气管5和出气口8。图1和图2中的箭头表示烟气的流动方向。
具体地,筒体6竖直设置,筒体6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9,第一扰流板9与筒体6内壁形成第一夹角。外灰斗4为漏斗状,外灰斗4的上部开口与筒体6的下部开口连接,外灰斗4的下部开口为出灰口2,外灰斗4的上部开口内径大于外灰斗4的出灰口内径。第一进气管1和第二进气管5设置在外灰斗4的侧壁,通过第一进气管1和第二进气管5进入外灰斗4后的烟气旋转方向相同。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在图2中烟气进入外灰斗4后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为了增加两股烟气的混合效果,第一进气管1与第二进气管5的进气方向均与外灰斗4的侧壁相切,两个进气管与外灰斗4的侧壁相切的位置在外灰斗4的周向上可以间隔的角度为钝角或180°,当间隔角度为180°时,两个进气管以错开的方式与外灰斗4连接。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进气管与外灰斗4的侧壁相切的位置均位于外灰斗4的同一横截面上,即两个进气管在外灰斗4上的位置的高度相同。出气口8设置在筒体6的上部。
在使用的时候,待混合的两股烟气分别经第一进气管1和第二进气管5进入外灰斗4内,并沿外灰斗4的侧壁螺旋上升进入筒体6内,增强了烟气的混合效果,由于混合烟气在由外灰斗4上升进入筒体6的过程中,混合烟气量不变,混合烟气的流通面积变大,其流速变小,烟气中的较大颗粒速度降低并下落经出灰口2排出,混合烟气在筒体6内旋转的时候,经过第一扰流板9的扰流效果,混合烟气速度进一步降低,混合烟气中的粉尘等颗粒度打在第一扰流板9上,速度瞬间降为零并下落至出灰口2处排出。除去粉尘后的充分混合的烟气经筒体6上部的出气口8排出。第一扰流板9的设置既起到截留粉尘、增大扰流效果的作用,又不明显增大烟气流动阻力。该两股混合的气体可以为烟气,如烧结机风箱烟气和烧结机环冷烟气,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其他种类需要混合的两股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板9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扰流板9在筒体6的内壁沿其高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第一扰流板9材质与筒体6一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扰流板9材质与筒体6也可以不一致。外灰斗4的角度(即该外灰斗4的锥形角度)为65°-75°(例如66°、67°、68°、69°、70°、71°、72°、73°、74°),既防止堵灰,又不使灰斗高度过大。第一进气管1和第二进气管5均水平设置,且两者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扰流板9优选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即形成封闭的环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其还可以为一个断续的整体,即形成具有开口的环形。
进一步地,该新型烟气混合装置还包括内灰斗3,内灰斗3为漏斗状,内灰斗3设置在外灰斗4内,与外灰斗4同轴设置,内灰斗3的底端开口与出灰口2连通,且内灰斗3的底端与外灰斗4的底端之间设置有透灰口。两种烟气经过内灰斗3和外灰斗4之间的空隙螺旋向上运动并混合,由于截面积比较小,烟气的速度比较高,混合效果更好,且混合后的烟气经内灰斗3和外灰斗4之间的间隙进入筒体6时候因截面积的瞬间变大,烟气的速度瞬间降低,粉尘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落入内灰斗3,经由出灰口2排出。另有一部分混合烟气,在惯性作用下,仍沿筒体6内壁保持螺旋上升运动,在第一扰流板9作用下,部分粉尘被截留落下。内灰斗3的角度(即该内灰斗3的锥形角度)为65°-75°(例如66°、67°、68°、69°、70°、71°、72°、73°、74°),既防止堵灰,又不使灰斗高度过大。
进一步地,内灰斗3的底端开口与外灰斗4的底端开口之间通过灰斗支撑格栅板31连接,灰斗支撑格栅板3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纵向支撑,多个纵向支撑之间的间隙形成透灰口。这样便于经内灰斗3和外灰斗4之间的间隙下落的颗粒粉尘通过透灰口顺利进入出灰口2。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纵向支撑间距为5-8cm,可容纳烟气中所有尺寸颗粒物通过,保障不在此处堵灰。
进一步地,内灰斗3的侧边斜度小于外灰斗4的侧边斜度。该设计可以使混合后的烟气在外灰斗4内上升的时候其截面积逐渐增大,混合烟气流速逐渐降低,在混合均匀的前提下使粉尘尽可能的落下。
进一步地,外灰斗4内壁设置有多个环形的第二扰流板10,多个第二扰流板10沿外灰斗4的内壁间隔均匀设置,第二扰流板10与外灰斗4的内壁呈第二夹角。混合后的烟气在外灰斗4内螺旋混合的时候其中的粉尘被第二扰流板10截留一部分,且在第二扰流板10的扰流作用下,两种烟气的混合效果更好。第二扰流板10的设置既起到截留粉尘、增大扰流效果的作用,又不明显增大烟气流动阻力。第二扰流板10材质与筒体6一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扰流板10材质与筒体6也可以不一致。第二扰流板10会增强两股烟气的扰动,烟气中粉尘撞击到第二扰流板10后,粉尘速度瞬间降为零,被扰流板截留下来,沿外灰斗4内壁落下,经由灰斗支撑格栅板31流入出灰口2排出。内灰斗3也起到烟气扰流的作用。第二扰流板10优选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即形成封闭的环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其还可以为一个断续的整体,即形成具有开口的环形。
进一步地,第一扰流板9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其下方的筒体6内壁的夹角为第一夹角;
第二扰流板10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其下方的外灰斗4内壁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一夹角为45°-60°(例如47°、49°、51°、53°、55°、57°、59°)。第二夹角为45°-60°(例如47°、49°、51°、53°、55°、57°、59°)。第一扰流板9和第二扰流板10截面圆弧形的结构设计,既起到扰流效果,又减小了烟气中粉尘与扰流板撞击的夹角,延长扰流板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第一扰流板9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第二扰流板10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
进一步地,筒体6的上部设置有出气渐缩口7,出气口8设置在出气渐缩口7的上部开口处,出气渐缩口7的下部开口与筒体6上部开口连接,出气渐缩口7的上部开口小于出气渐缩口7的下部开口。出气渐缩口7与筒体6同轴设计。混合后的烟气经过渐缩口后其截面积逐渐变小,混合烟气的流速逐渐增大,有利于从出气口8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采用两股烟气沿外灰斗切线错开进入的方式,使两股烟气以螺旋状形式上升,增强了烟气混合效果。将灰斗设计为外灰斗和内灰斗,且在外灰斗上设置第二扰流板,起到截留颗粒物和增大烟气紊流的效果;内、外灰斗间截面积由下而上逐渐增大,有利于粉尘落下。内灰斗兼具收尘和扰流的作用,结构很巧妙,简单实用。筒体内壁上设置第一扰流板,既起到截留粉尘、增大扰流效果的作用,又不明显增大烟气流动阻力。烟气混合后,使烟气温度、含氧量等参数保持均匀,有利于达到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的优良效果。粉尘被除掉以后,有利于减少后续管道及设备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外灰斗、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出气口;
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筒体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
所述外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外灰斗的上部开口与所述筒体的下部开口连接,所述外灰斗的下部开口为出灰口;
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在所述外灰斗的侧壁,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进入所述外灰斗后的烟气旋转方向相同;
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灰斗,所述内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内灰斗设置在所述外灰斗内,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出灰口连通,且所述内灰斗的底端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之间设置有透灰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开口之间通过灰斗支撑格栅板连接,所述灰斗支撑格栅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纵向支撑,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透灰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灰斗的侧边斜度小于所述外灰斗的侧边斜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灰斗内壁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二扰流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该圆弧下方的筒体内壁的夹角为第一夹角;
所述第二扰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扰流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扰流板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该圆弧下方的外灰斗内壁的夹角为第二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角为45°-60°;
所述第二夹角为45°-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进气方向均与所述外灰斗的侧壁相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上部设置有出气渐缩口,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上部开口处,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下部开口与所述筒体上部开口连接,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上部开口小于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下部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
所述第二扰流板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
CN201922256756.3U 2019-12-16 2019-12-16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Active CN211659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56756.3U CN211659739U (zh) 2019-12-16 2019-12-16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56756.3U CN211659739U (zh) 2019-12-16 2019-12-16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9739U true CN211659739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35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56756.3U Active CN211659739U (zh) 2019-12-16 2019-12-16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97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4667B (zh) 一种烟气混合装置及方法
CN103143254B (zh) 复合气流发生器、循环流化床塔前两相预混合装置及方法
CN102560144B (zh) 双旋流预混型冶金喷嘴
CN201375893Y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气体旋流装置
CN104263967A (zh) 一种处理复杂物料的自热式闪速冶炼工艺及装置
CN102302985A (zh) 混合气体内外双旋风换热除尘设备
CN105688697B (zh) 一种气体混合方法
CN205462756U (zh) 一种反击式环空喷射吸气搅拌式浮选机
CN110777265B (zh) 一种旋流扩散型闪速炉精矿喷嘴
CN211659739U (zh)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CN208976077U (zh) 一种管式旋风分离器
CN107477572A (zh) 采用分离二次风双层射流的中心给粉旋流煤粉燃烧装置
CN202835341U (zh) 一种生物质燃料流化床的差速旋流布风装置
CN100368070C (zh) 循环流化床旋直流复合流化装置
CN205537154U (zh) 一种气体混合器
CN216891147U (zh) 一种束流型精矿喷嘴
CN211659740U (zh)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CN211988073U (zh)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CN214004601U (zh) 一种应用于湿法厌氧发酵罐的搅拌装置
CN201809292U (zh) 一种竖炉石灰窑高效进风装置
CN110763026A (zh) 一种用于气粒两相悬浮冶金过程的喷嘴
CN205878245U (zh) 一种导气装置
CN202131096U (zh) 由粉煤灰制备活性炭的浮选活化系统
CN217614626U (zh) 一种气固混合反应装置
CN103994452B (zh) 一种煤炭添加剂输送喷洒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