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3347U -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3347U
CN211653347U CN202020490811.5U CN202020490811U CN211653347U CN 211653347 U CN211653347 U CN 211653347U CN 202020490811 U CN202020490811 U CN 202020490811U CN 211653347 U CN211653347 U CN 211653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plate
side wall
joint
complete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908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窦胜仁
李彦彪
蔺彦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908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3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3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3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达到了减小显示器厚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背板,背板包括底板和多个侧壁,多个侧壁沿底板的边缘设置一周,且底板与多个侧壁围成容纳凹槽;中框,中框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承载部,支撑部位于侧壁背离容纳凹槽的一侧,承载部设置于支撑部靠近侧壁的一侧,并且沿平行于底板的方向延伸,承载部将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分隔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正对于侧壁的外表面,承载部位于侧壁背离底板的一侧;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于承载部背离底板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由底板指向容纳凹槽。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显示器的制造。

Description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显示器在不断的更新改进,但是目前液晶显示器依然是电视机和显示器市场选择的主流,市场需求也是逐年递增。液晶电视或显示器边框为了实现无边框会采用各式各样的结构,在固定背光源时采用中框结构,常见的中框结构为U型框架结构,将背光源设置于U型空间内,由于U型框架结构具有上下两个限位板,使得电视或者显示器的厚度增加,不够轻薄,因此如何减小电视机或者显示器的厚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主要目的是减小显示器的厚度。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机模组,该整机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沿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一周,且所述底板与多个所述侧壁围成容纳凹槽;
中框,所述中框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承载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容纳凹槽的一侧,所述承载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侧壁的一侧,并且沿平行于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承载部将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分隔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正对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承载部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底板指向所述容纳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具体地,还包括:多个卡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侧壁的一侧,且多个所述卡接件依次沿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卡接件卡接于所述侧壁。
具体地,所述卡接件包括限位部和卡接部,
所述限位部包括:固定板、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侧壁的一侧,且所述固定板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向着背离所述固定板的方向延伸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背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且向着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开口槽,所述侧壁固定于所述开口槽内;
所述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卡接部活动卡接。
具体地,所述卡接部为弹片,所述弹片包括自由端与固定端,所述固定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侧壁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底板的对接面,所述对接面作为所述对接部,所述自由端抵触于所述对接面;
或所述卡接部为卡接凸起,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卡接空间,所述卡接空间作为所述对接部,所述卡接凸起卡接与所述卡接空间内。
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板上形成有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正对所述卡接部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板背离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向背离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方向翘起。
具体地,所述侧壁外表面上形成有避让凹槽,所述固定板容纳于所述避让凹槽内;和/或
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有向所述底板延伸的凹陷区域,所述第一限位板设置于所述凹陷区域内。
具体地,所述支撑部沿多个所述侧壁的外表面设置且绕所述背板一周;
或所述侧壁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支撑部沿其中三个所述侧壁的外表面设置。
具体地,还包括:第一缓冲泡棉、第二缓冲泡棉、光源和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材,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材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内,
所述第一缓冲泡棉设置于显示面板与所述承载部之间,
所述第二缓冲泡棉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光学膜材之间。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整机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整机模组包括背光源与显示面板,其中背光源包括背板,背板的侧壁的高度通常相当于背光源的厚度,本实用新型通过中框对背光源以及显示面板进行固定以及保护,其中,中框包括支撑部和承载部,二者形成T型结构,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部贴合在其所对应的侧壁的外表面,第一支撑部能够对背板进行保护。背板位于承载部背离第二支撑部的一侧,显示面板位于承载部背离底板的一侧,承载部对显示面板进行支撑,第二支撑部沿显示面板侧面设置,对显示面板的侧面进行保护。本实用新型中组装后的整机模组相比与背光源与显示面板二者组成的结构,在厚度方向进行增加了一个承载部的厚度,相比与现有技术中U型框架结构,减小了整机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了显示器的厚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机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机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机模组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机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机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机模组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底板,12-侧壁,121-对接面,122-避让凹槽,123-凹陷区域,124-卡槽,125-容纳凹槽,2-中框,21-支撑部,211-第一支撑部,212-第二支撑部,22-承载部,3-卡接件,311-固定板,312-第一限位板,313-第二限位板,321-弹片,4-显示面板,51-第一缓冲泡棉,52-第二缓冲泡棉,53-反射片,54-导光板,55-光学膜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一方面,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整机模组,该整机模组包括:
背板,背板包括底板11和多个侧壁12,多个侧壁12沿底板11的边缘设置一周,且底板11与多个侧壁12围成容纳凹槽125;中框2,如图6所示,中框2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21和承载部22,支撑部21位于侧壁12背离容纳凹槽125的一侧,承载部22设置于支撑部21靠近侧壁12的一侧,并且沿平行于底板11的方向延伸,承载部22将支撑部21沿第一方向分隔形成第一支撑部211和第二支撑部212,侧壁12的外表面贴合与第一支撑部211,承载部22位于侧壁12背离底板11的一侧;显示面板4,显示面板4设置于承载部22背离底板11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由底板11指向容纳凹槽125。
其中,背板的底板11和侧壁12围成了容纳凹槽125,可以将反射片53、光源、导光板54、光学膜材55等结构设置于该容纳凹槽125内。A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有底板11指向容纳凹槽125,第一方向也与整机模组的厚度方向相同。中框2为T型结构,承载部2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部21的延伸方向相同,支撑部21沿着侧壁12的外表面设置,其中侧壁12的外表面指的是侧壁12背离容纳凹槽125的一侧。支撑部21的第一支撑部211能够对背板侧面进行保护,其中,背板的侧面指的是侧壁12背离容纳凹槽125的一侧,而第二支撑部212能够对显示面板4进行保护。承载部22用于支撑显示面板4,其中,第一支撑部211可以通过螺栓等结构与侧壁12连接,或者通过胶带粘接在侧壁12背离容纳凹槽125的一侧。在组装整机模组时,先将反射片53、光源、导光板54、光学膜材55设置于背板的容纳凹槽125中,随后,将中框2安装于背板的侧壁12上,承载部22形成支撑平台,最后将显示面板4安装于承载部22背离底板11的一侧。组装完成后的整机结构,相比于背光源与显示面板4形成的背光模组结构,在厚度方向上仅仅增加了一个承载部22,而现在有技术中的U型中框2结构,在厚度方向需要增加两个支撑板的厚度,因此本申请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减小整机模组的厚度,进而减小了显示器的厚度。其中,第一支撑部21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等于侧壁12的尺寸,而第二支撑部21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等于显示面板4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中框2可以由不锈钢材质制成,不锈钢材质强度较大,可以提升显示器的整机强度。同时T型结构的不锈钢中框2无需设计模具,缩短了模具开发周期。并且,不休刚材质的中框2,无需进行数控加工进行制作,因此能够减少了数控机床加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具体地,如图3所示,整机模组还包括:多个卡接件3,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11朝向侧壁12的一侧,且多个卡接件3依次沿侧壁12的延伸方向设置,卡接件3卡接于侧壁12。
其中,卡接件3与侧壁12卡接,能够将中框2固定于背板上,多个卡接件3能够使得中框2与侧壁12之间的固定更加牢靠,其中卡接件3可以为沿侧壁12延伸方向设置的条形卡接凸起,而对应的侧壁12上可以设置条形槽,卡接凸起卡接于条形槽内。除此之外,卡接件3还可以为开口朝向侧壁12的卡夹,卡夹包括逐渐靠近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二者之间距离沿着第一方向反方向逐渐减小,侧壁12可以固定于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所形成的夹持空间内,卡接件3还可以具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具体地,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卡接件3包括限位部和卡接部,限位部包括:固定板311、第一限位板312和第二限位板313,固定板311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11朝向侧壁12的一侧,且固定板311平行于第一支撑部211,第一限位板312连接固定板311背离底板11的一侧,且向着背离固定板311的方向延伸预设距离,第二限位板313连接于第一限位板312背离固定板311的一端,且向着指向底板11的方向延伸,固定板311、第一限位板312与第二限位板313形成开口朝向底板11的开口槽,侧壁12固定于开口槽内;侧壁12的外表面形成有对接部,对接部与卡接部活动卡接。
其中,限位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板311、第一限位板312和第二限位板313,三者形成开口槽,开口槽的槽口朝向侧壁12,侧壁12能够沿着槽口滑入到开口槽中,侧壁12固定于固定板311与第二限位板313之间,避免中框2沿着容纳空间指向卡接件3所在的位置的方向移动,进而避免中框2与侧壁12脱离。此外,为了保证限位部与侧壁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可以使得固定板311与第二限位板313之间的距离沿着侧壁12厚度方向逐渐减小,进而能够将侧壁12夹持与固定板311与第二限位板313之间。除此之外,卡接件3还包括卡接部,卡接部与侧壁12上的对接部活动卡接,因此卡接部与对接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进而能够使得中框2能够可拆卸的安装与侧壁12上,方便中框2的回收。
具体地,如图3和图7所示,卡接部为弹片321,弹片321包括自由端与固定端,固定端连接于固定板311,侧壁12上形成有朝向底板11的对接面121,对接面121作为对接部,自由端抵触于对接面121;或卡接部为卡接凸起,侧壁12上形成有卡接空间,卡接空间作为对接部,卡接凸起卡接与卡接空间内。
当卡接部为弹片321时,弹片321与固定板311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在压力作用下,自由端能够向着固定板311移动一定距离,使得弹片321与固定板311之间的角度减小,当压力小时时,弹片321与固定板311之间可以恢复至预设角度。固定端相比与自由端更靠近底板11,自由端抵触在侧壁12上的对接面121,限制中框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其中,第一方向为底板11指向容纳空间的方向。弹片32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矩形、三角形等,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可以通过多种结构来设置对接面121,在侧壁12的外表面上形成卡槽124,卡槽124沿着侧壁12指向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卡槽124背离底板的侧壁为对接面121。弹片32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在设置两个弹片321时,可以在固定板311沿侧壁12延伸方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弹片321。在安装中框2时,使得侧壁12正对开口槽的槽口,使得侧壁12由槽口逐渐滑入到开口槽中,在这个过程中,弹片321被侧壁12压住,使得弹片321向固定板311靠近,当侧壁12运动至预设位置后,弹片321自由端卡入到卡槽124中,与卡槽远离底板11的槽壁抵触,进而卡槽124的槽壁限制自由端沿着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对中框2进行限位,同时弹片321对侧壁12施加一指向容纳空间的力,而侧壁12的内表面有第二限位板313对其进行限位,第二限位板313会对侧壁12施加一背离容纳空间的力,进而使得侧壁12与开口槽之间的限位更加可靠。
除此之外,卡接部还可以为卡接凸起,对应的侧壁12上形成有卡接槽或者卡接孔以形成卡接空间,在安装中框2时,可以依靠外力将第二限位板313向着远离侧壁12的方向掰动,此时第二限位板313与固定板311之间的距离增大,当卡接凸起与卡接空间卡接后,再撤去外力,使得第二限位板313恢复原位,对侧壁12进行限位。
具体地,如图3和图7所示,第二限位板313上形成有避让缺口,避让缺口正对卡接部设置。因此,第二限位板313不会对卡接部进行遮挡,进而能够方便制作卡接部,当卡接部为弹片321时,可以在固定板311上进行裁剪以形成弹片321,形成弹片321后,固定板311上形成有一与弹片321形状相吻合的缺口。也可以在裁剪出弹片321后,再对其形状进行修剪,得到预设的弹片321形状,例如将弹片由矩形修剪成梯形或者三角形等。其中,第二限位板313靠近底板11的一端可以与固定板311靠近底板11的一端平齐。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二限位板313背离第一限位板312的一端向背离侧壁12的内表面的方向翘起。其中,第二限位板313上的翘起部分可以称为导向部,导向部位于第二限位板313远离第一限位板312的一端,导向部与第二限位板313之间形成有一定角度,安装中框2中框2时,当导向部与侧壁12背离底板11的一端抵触时,由于导向部靠近侧壁12的一端形成有斜面,侧壁12会沿着斜面滑动至开口槽内,避免第二限位板313直接与侧壁12背离底板11的一端相抵触。同时在拆卸中框2时,可以通过导向部将第二限位板313掰动,使得开口槽的增大,方便中框2的拆卸。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卡接件3可以由不锈钢材质制成,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于中框2的第一支撑部211。
具体地,如图4所示,侧壁12外表面上形成有避让凹槽122,固定板311容纳于避让凹槽122内,避让凹槽122内陷与侧壁12的外表面,其尺寸优选为与固定板311的尺寸相适应,此时,可以将卡接空间以及对接面121等形成于避让凹槽122的槽底。避让凹槽122沿着侧壁12指向容纳凹槽125的方向延伸,避让凹槽122的深度与固定板311的厚度相同,当固定板311安装于避让凹槽122中时,第一支撑部211靠近侧壁12的侧面贴合于侧壁12的外表面,其中,侧壁12的外表面指的是侧壁12背离容纳凹槽125的一侧。第一支撑部211与侧壁12的外表面相贴合能够减小显示器的边框的宽度。其中,避让凹槽122可以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于侧壁12上,因此,侧壁12与避让凹槽122相对应的区域厚度不会减小,保证了侧壁12的强度。同时,通过设置避让凹槽122能够减小显示器边框宽度。
除此之外,如图4所示,侧壁12背离底板11的一端设置有向底板11延伸的凹陷区域123,第一限位板312设置于凹陷区域123内。凹陷区域123内陷于侧壁12背离底板11的平面,凹陷区域123的凹陷深度与第一限位板312沿第一方向的厚度相匹配,当中框2安装于侧壁12时,能够保证承载部22靠近底板11的一侧能够与侧壁12背离底板11的一侧相贴合,通过设置凹陷区域123能够避免承载部22与侧壁12之间出现缝隙,进而能顾减小整机模组的厚度。
具体地,支撑部21沿多个侧壁12的外表面设置且绕背板一周;承载部22沿侧壁12延伸方向的尺寸与支撑部21的尺寸相同,支撑部21能够将侧壁12的外表面以及显示面板4的侧面全部覆盖。其中,中框2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子框,每个子框沿部分侧壁12的外表面设置,多个子框拼接形成中框2。
或侧壁12的数量为四个,支撑部21沿其中三个侧壁12的外表面设置。常见的显示器呈矩形,支撑部21在底板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U型,支撑部21的开口端可以通过下框进行封接,其中,下框的截面形状可以与中框2的截面形状相同,即下框的截面也呈T型,此外,下框可以成薄板状,设置于侧壁12的外表面以及显示面板4的外表面,下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U型中框2的开口端。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第一缓冲泡棉51、第二缓冲泡棉52、光源和依次层叠设置于底板11上的反射片53、导光板54和光学膜材55,光源设置于导光板54的第一侧,光源、反射片53、导光板54和光学膜材55设置于容纳凹槽125内,第一缓冲泡棉51设置于显示面板4与承载部22之间,第二缓冲泡棉52设置于支撑部21与光学膜材55之间。
其中,光学膜材55包括至少一个光学膜片,例如扩散片、下棱镜片和上棱镜片,层叠设置于导光板54背离底板11的一侧。其中,第二缓冲泡棉52与承载部22相邻的一侧与承载部22粘接,第二缓冲泡棉52在承载部22与光学膜材55之间其缓冲作用,避免承载部22对光学膜材55造成损害。第一缓冲泡棉51设置于承载部22的一侧以及与显示面板4相连接的一侧均具有粘性,第一缓冲泡棉51不仅能够对显示面板4其缓冲作用,还能够对显示面板4进行固定。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以上的整机模组。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机,也可以为用于电脑等电子装置的显示屏,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沿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一周,且所述底板与多个所述侧壁围成容纳凹槽;
中框,所述中框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承载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容纳凹槽的一侧,所述承载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侧壁的一侧,并且沿平行于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承载部将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分隔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正对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承载部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底板指向所述容纳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多个卡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侧壁的一侧,且多个所述卡接件依次沿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卡接件卡接于所述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件包括限位部和卡接部,
所述限位部包括:固定板、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侧壁的一侧,且所述固定板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向着背离所述固定板的方向延伸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背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且向着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底板的开口槽,所述侧壁固定于所述开口槽内;
所述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卡接部活动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接部为弹片,所述弹片包括自由端与固定端,所述固定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侧壁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底板的对接面,所述对接面作为所述对接部,所述自由端抵触于所述对接面;
或所述卡接部为卡接凸起,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卡接空间,所述卡接空间作为所述对接部,所述卡接凸起卡接与所述卡接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板上形成有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正对所述卡接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板背离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向背离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方向翘起。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外表面上形成有避让凹槽,所述固定板容纳于所述避让凹槽内;和/或
所述侧壁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有向所述底板延伸的凹陷区域,所述第一限位板设置于所述凹陷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沿多个所述侧壁的外表面设置且绕所述背板一周;
或所述侧壁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支撑部沿其中三个所述侧壁的外表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缓冲泡棉、第二缓冲泡棉、光源和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材,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材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内,
所述第一缓冲泡棉设置于显示面板与所述承载部之间,
所述第二缓冲泡棉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光学膜材之间。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整机模组。
CN202020490811.5U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653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0811.5U CN211653347U (zh)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0811.5U CN211653347U (zh)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3347U true CN211653347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86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90811.5U Active CN211653347U (zh) 2020-04-07 2020-04-07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334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24147A (zh) * 2020-10-23 2021-01-15 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设备及车辆
CN115039024A (zh) * 2021-01-04 2022-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24147A (zh) * 2020-10-23 2021-01-15 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设备及车辆
CN115039024A (zh) * 2021-01-04 2022-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94868B1 (ko) 표시 장치
US6611302B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CN211653347U (zh) 一种整机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1137444A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7280770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20010007560A (ko) 평면표시장치
CN10450311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12230279A (ja) 薄型表示装置
JP2002207438A (ja) ノートブックコンピュータ用の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WO2013018442A1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05319770A (zh) 显示装置
US9958716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9109733A (ja) 表示装置
CN111308764A (zh) 显示装置
US2017010863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 plate, edge-li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4194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60067274A (ko) 표시 장치
KR2016006729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905195A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716034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0973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305812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10157452A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7924078B (zh) 显示装置
JP4093756B2 (ja) 液晶表示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