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46256U - 河道的护岸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河道的护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46256U
CN211646256U CN201922399993.5U CN201922399993U CN211646256U CN 211646256 U CN211646256 U CN 211646256U CN 201922399993 U CN201922399993 U CN 201922399993U CN 211646256 U CN211646256 U CN 211646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iver
underdrain
revetment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9999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益
陈思宇
金涛
徐孟卿
何承志
潘延兵
俞帅宇
张启鸿
祖昊
荣文增
邢瑞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shu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shu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shu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shu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9999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46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46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46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的护岸结构,它包括岸坡、坡顶、上段护坡、亲水平台及下段护脚,亲水平台设置在在上段护坡和下段护脚之间,在亲水平台下设有暗渠,暗渠中种有耐水植物,耐水植物上部伸出亲水平台上的通槽作为景观,坡顶与暗渠间设有雨水管,下段护脚浸没在水中,在下段护脚朝向河道一侧设有防浪桩,防浪桩和下段护脚的坡面形成沉水植物种植槽,并设有沉水植物固定笼,沉水植物固定笼在沿河流方向相互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沉水植物固定笼偏心连接,所述连接杆固定在下段护脚上。本实用新型得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配合建筑结构合理设置不同种类的植物,在连通水陆环境的同时兼具防洪、景观作用,能够塑造良好的河岸生态环境。

Description

河道的护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护岸,特别是一种河道的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河道两侧常采用较高的护岸挡墙,以便河道内的行船和防洪,这种形式的护岸切断了河水与河岸间的生态环境,对河道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而采用生态护坡的景观式河道通常存在防洪功能的缺失,一旦植被过久被河水淹没,常常导致护坡上方的植被死亡及水土流失,对河道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兼具防洪和生态功能的河道的护岸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它包括岸坡、坡顶、上段护坡、亲水平台及下段护脚,所述亲水平台设置在上段护坡和下段护脚之间,所述亲水平台包括台板、支撑桩及安全护栏,所述支撑桩上端与台板一侧固定,支撑桩的下端固定在下端护脚侧的岸坡内;所述台板的另一端与上段护坡固定,所述台板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四周设有护栏;所述安全护栏固定设置在台板朝向河道一侧;所述亲水平台下方设有暗渠,所述暗渠两侧壁浇筑砼构成壁面,暗渠渠底与岸坡连通,渠底从下向上依次设有可降解三维植被网层、回填土层和透水卵石层;所述暗渠渠底上栽种有耐水植物,所述耐水植物上部通过通槽露出台板表面作为景观;所述下段护脚的顶面与暗渠之间设有溢流挡水板,所述挡水板固定设置在支撑桩之间,所述溢流挡水板顶部与台板底部之间留有供水进入暗渠的溢流口;所述上段护坡上栽种有景观植物,所述坡顶上铺设有石板路面,坡顶与暗渠之间设有雨水管;所述下段护脚浸没在水中,在下段护脚朝向河道一侧设有防浪桩,所述防浪桩和下段护脚的坡面形成沉水植物种植槽,所述沉水植物种植槽内设有沉水植物固定笼,所述沉水植物固定笼呈球形且均匀分布在下端护脚的坡面上,沉水植物固定笼在沿河流方向相互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沉水植物固定笼偏心连接,所述连接杆固定在下段护脚上。
为了保证美观,所述耐水植物是挺水植物,如芦苇、荷花等。
为了保证美观,所述耐水植物是耐水木本植物,如池杉、水松等。
为了进一步保证亲水平台的稳定性,所述台板朝向上段护坡一侧分布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桩钉,所述台板与上段护坡通过桩钉连接固定,并在桩钉与通孔间浇砼固定。
为了避免暗渠过水时卵石层对耐水植物根部造成损坏,在暗渠的渠底上,耐水植物根部设有防护环,所述防护环内设有压缩泥块。
为了避免暗渠过水时水流对耐水植物茎部的冲击并保证耐水植物向亲水平台上方成长,所述台板底部围绕通槽设有用于导向和保护耐水植物的防护管。
为了减少沉水植物受到的水流冲击,同时减少河道杂物对沉水植物固定笼的损伤,所述防浪桩之间设有防浪网。
为了保证沉水植物的根系能正常固定在下坡护脚的土壤内,所述连接杆为中间空心,并在内部设有配重的管件。
为了方便在水中固定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通过呈倒立的“Y”形的固定装置与下段护脚固定,“Y”形固定装置的分叉插入下段护脚内固定;所述的固定装置可以是水泥筑件。
为了避免暗渠内水位过高,所述暗渠与河道间设有泄洪闸门,所述下段护脚在与泄洪闸门对应的位置通过浇砼设置有排水流道,所述暗渠与排水流道之间设有高度高于卵石层的挡板。
本实用新型得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配合建筑结构合理设置不同种类的植物,在连通水陆环境、丰富岸上植被群落的同时兼具防洪、景观作用,能够塑造良好的河岸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河道的护岸结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河道的护岸结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河道的护岸结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河道的护岸结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4中泄洪闸门部门的示意图。
图中:岸坡1、坡顶2、上段护坡3、亲水平台4、下段护脚5、暗渠6、耐水植物7、溢流挡水板8、景观植物9、石板路面10、雨水管11、防浪桩12、沉水植物种植槽13、泄洪闸门14、通孔30、桩钉31、台板40、支撑桩41、安全护栏42、通槽43、护栏44、防护管45、排水流道50、挡板51、侧壁60、渠底61、可降解三维植被网层62、回填土层63、透水卵石层64、防护环65、压缩泥块66、溢流口80、防浪网120、沉水植物固定笼130、连接杆131、配重132、固定装置1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描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岸坡1、坡顶2、上段护坡3、亲水平台4及下段护脚5,所述亲水平台4设置在上段护坡3和下段护脚5之间,所述亲水平台4包括台板40、支撑桩41及安全护栏42,所述支撑桩41上端与台板40一侧固定,支撑桩41的下端固定在下端护脚侧的岸坡1内;所述台板40的另一端与上段护坡3固定,所述台板40上设有通槽43,所述通槽43四周设有护栏44;所述安全护栏42固定设置在台板40朝向河道一侧;所述亲水平台4下方设有暗渠6,所述暗渠6两侧壁60浇筑砼构成壁面,暗渠6渠底61与岸坡1连通,如图2所示,渠底61从下向上依次设有可降解三维植被网层62、回填土层63和透水卵石层64;所述暗渠6渠底61上栽种有耐水植物7,所述耐水植物7上部通过通槽43露出台板40表面作为景观;如图3所示,所述下段护脚5的顶面与暗渠6之间设有溢流挡水板8,所述挡水板固定设置在支撑桩41之间,所述溢流挡水板8顶部与台板40底部之间留有供水进入暗渠6的溢流口80;所述上段护坡3上栽种有景观植物9,所述坡顶2上铺设有石板路面10,坡顶2与暗渠6之间设有雨水管11;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下段护脚5浸没在水中,在下段护脚5朝向河道一侧设有防浪桩12,所述防浪桩12和下段护脚5的坡面形成沉水植物种植槽13,所述沉水植物种植槽13内设有沉水植物固定笼130,所述沉水植物固定笼130呈球形且均匀分布在下端护脚的坡面上,沉水植物固定笼130在沿河流方向相互通过连接杆131连接,所述连接杆131与沉水织物固定笼偏心连接,所述连接杆131固定在下段护脚5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美观,所述耐水植物7是耐水木本植物。
在实际使用中,当河道水位上升,水流经溢流口80涌入暗渠6,此时暗渠6增大了河道的过水面积,从而起到防洪的作用,由于暗渠6内栽种的是耐水植物7,因此不会因浸水而死亡,同时耐水植物7还具有净化暗渠6内部水质的作用;此外坡顶2与暗渠6通过雨水管11连通,还可以通过雨水对耐水植物7进行灌溉;对于下段护脚5侧的沉水植物,采用通过连接杆131相互连接的沉水植物固定笼130进行沉水栽种,不仅方便投放,相比传统的单独投放且袋装的沉水植物固定装置133,更加稳定,防护性能也更好,更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
本实施例提供的河道的护岸结构,配合建筑结构合理设置不同种类的植物,在连通水陆环境、丰富岸上植被群落的同时兼具防洪、景观作用,能够塑造良好的河岸生态环境。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描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如图4所示,除实施例1所述特征外,为了进一步保证亲水平台4的稳定性,所述台板40朝向上段护坡3一侧分布有通孔30,所述通孔30内设有桩钉31,所述台板40与上段护坡3通过桩钉31连接固定,并在桩钉31与通孔30间浇砼固定。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处在于,为了保证美观,如图4所示,所述耐水植物7是挺水植物。
本实施例提供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利用浇砼固定的桩钉对亲水平台4的台板40与岸坡1的上段护坡3部分之间的连接进一步进行了加固,提高了亲水平台4的安全性,同时采用挺水植物,使植被成长更快,相比耐水木本植物,挺水植物不会遮挡亲水平台上方光照,使亲水平台的有更好的采光。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描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如图5、图6所示,除实施例2所述特征外,为了避免暗渠6过水时卵石层对耐水植物7根部造成损坏,在暗渠6的渠底61上,耐水植物7根部设有防护环65,所述防护环65内设有压缩泥块66。
为了避免暗渠6过水时水流对耐水植物7茎部的冲击并保证耐水植物7向亲水平台4上方成长,如图5所示,所述台板40底部围绕通槽43设有用于导向和保护耐水植物7的防护管45。
本实施例提供的河道的护岸结构,通过设置防护环65和防护管45,对耐水植物7的根茎进行保护,因此该护岸暗渠内的植被能够较好地适应河水流速较大的情况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描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如图9所示,除实施例3所述特征外,为了减少沉水植物受到的水流冲击,如图6所示,同时减少河道杂物对沉水植物固定笼130的损伤,所述防浪桩12之间设有防浪网120。
为了保证沉水植物的根系能正常固定在下坡护脚的土壤内,如图8所示,所述连接杆131为中间空心,并在内部设有配重132的管件;所述的配重132可以是填入连接杆131内的沙土。
为了方便在水中固定连接杆131,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杆131通过呈倒立的“Y”形的固定装置133与下段护脚5固定,“Y”形固定装置133的分叉插入下段护脚5内固定。
为了避免暗渠6内水位过高,如图9所示,所述暗渠6与河道间设有泄洪闸门14,所述下段护脚5在与泄洪闸门14对应的位置通过浇砼设置有排水流道50,所述暗渠6与排水流道50之间设有高度高于卵石层的挡板51,当暗渠6内水位较高时,为了降低对护岸的压力、减少水质劣化,应当打开泄洪闸门14,使暗渠6内的水流排出,同时挡板51挡住卵石及坡岸中的沙土,避免流失。
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所述的连接杆131被放入水下后,将固定装置133的分叉夹住连接杆131,并通过打桩的方式将分叉打入下段护脚5内,以实现对连接杆131的固定,同时由于连接杆131内部设有配重132,能够进一步保证沉水植物固定笼130在水中的朝向,保证沉水植物的根系方向朝向下段护脚5。
本实施例提供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同时通过设置泄洪闸门14,能够避免暗渠内过久积水,导致污染发生。

Claims (10)

1.一种河道的护岸结构,它包括岸坡(1)、坡顶(2)、上段护坡(3)、亲水平台(4)及下段护脚(5),其特征是所述亲水平台(4)设置在上段护坡(3)和下段护脚(5)之间,所述亲水平台(4)包括台板(40)、支撑桩(41)及安全护栏(42),所述支撑桩(41)上端与台板(40)一侧固定,支撑桩(41)的下端固定在下端护脚侧的岸坡(1)内;所述台板(40)的另一端与上段护坡(3)固定,所述台板(40)上设有通槽(43),所述通槽(43)四周设有护栏(44);所述安全护栏(42)固定设置在台板(40)朝向河道一侧;所述亲水平台(4)下方设有暗渠(6),所述暗渠(6)两侧壁(60)浇筑砼构成壁面,暗渠(6)渠底(61)与岸坡(1)连通,渠底(61)从下向上依次设有可降解三维植被网层(62)、回填土层(63)和透水卵石层(64);所述暗渠(6)渠底(61)上栽种有耐水植物(7),所述耐水植物(7)上部通过通槽(43)露出台板(40)表面作为景观;所述下段护脚(5)的顶面与暗渠(6)之间设有溢流挡水板(8),所述挡水板固定设置在支撑桩(41)之间,所述溢流挡水板(8)顶部与台板(40)底部之间留有供水进入暗渠(6)的溢流口(80);所述上段护坡(3)上栽种有景观植物(9),所述坡顶(2)上铺设有石板路面(10),坡顶(2)与暗渠(6)之间设有雨水管(11);所述下段护脚(5)浸没在水中,在下段护脚(5)朝向河道一侧设有防浪桩(12),所述防浪桩(12)和下段护脚(5)的坡面形成沉水植物种植槽(13),所述沉水植物种植槽(13)内设有沉水植物固定笼(130),所述沉水植物固定笼(130)呈球形且均匀分布在下端护脚的坡面上,沉水植物固定笼(130)在沿河流方向相互通过连接杆(131)连接,所述连接杆(131)与沉水植物固定笼(130)偏心连接,所述连接杆(131)固定在下段护脚(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耐水植物(7)是挺水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耐水植物(7)是耐水木本植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台板(40)朝向上段护坡(3)一侧分布有通孔(30),所述通孔(30)内设有桩钉(31),所述台板(40)与上段护坡(3)通过桩钉(31)连接固定,并在桩钉(31)与通孔(30)间浇砼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在暗渠(6)的渠底(61)上,耐水植物(7)根部设有防护环(65),所述防护环(65)内设有压缩泥块(66)。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台板(40)底部围绕通槽(43)设有用于导向和保护耐水植物(7)的防护管(4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防浪桩(12)之间设有防浪网(12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杆(131)为中间空心,并在内部设有配重(132)的管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杆(131)通过呈倒立的“Y”形的固定装置(133)与下段护脚(5)固定,“Y”形固定装置(133)的分叉插入下段护脚(5)内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河道的护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暗渠(6)与河道间设有泄洪闸门(14),所述下段护脚(5)在与泄洪闸门(14)对应的位置通过浇砼设置有排水流道(50),所述暗渠(6)与排水流道(50)之间设有高度高于卵石层的挡板(51)。
CN201922399993.5U 2019-12-27 2019-12-27 河道的护岸结构 Active CN211646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9993.5U CN211646256U (zh) 2019-12-27 2019-12-27 河道的护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9993.5U CN211646256U (zh) 2019-12-27 2019-12-27 河道的护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46256U true CN211646256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99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99993.5U Active CN211646256U (zh) 2019-12-27 2019-12-27 河道的护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46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19930U (zh) 一种高稳态生态景观护坡结构
CN111236275B (zh) 一种鱼鳞坑与截流沟综合径流拦蓄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CN108239961B (zh)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护坡
CN111379238B (zh) 发育侵蚀沟的沟头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343004A (zh) 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1646256U (zh) 河道的护岸结构
CN210263284U (zh) 一种园林排水结构
CN211621506U (zh) 一种组合式生态排水渠结构
KR100895289B1 (ko) 화단형 어소블록
CN211498716U (zh) 一种种植石墙
JP3927222B2 (ja) 堤脚水路構築物を構成する排水溝ブロック、堤防強化ドレーン構造および堤防強化ドレーン工法
CN210507515U (zh) 一种绿化型重力式挡土墙
CN112252343A (zh) 一种兼具排水和景观绿化灌溉的边坡马道及其施工方法
CN218204175U (zh) 一种新型水利工程防汛护坡
CN217678882U (zh) 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多功能直立生态护岸结构
CN219508485U (zh) 一种河道防洪护坡
CN212865821U (zh) 一种农田水利工程的排水结构
CN213741140U (zh) 一种兼具排水和景观绿化灌溉的边坡马道
CN220394412U (zh) 急流高含沙河道导流防淤式生态边坡结构
CN219410742U (zh) 一种多功能城市河道结构
CN113605512B (zh) 一种多层分级净化的可调蓄下凹式绿地及其施工方法
CN215670014U (zh) 一种多层分级净化的可调蓄下凹式绿地
CN216839249U (zh) 一种复合式生态堤防结构
CN217267542U (zh) 一种边坡防护用绿化槽结构
CN214301552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护坡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e Guoping

Inventor after: Zu Hao

Inventor after: Rong Wenzeng

Inventor after: Xing Ruifan

Inventor after: Tang Yi

Inventor after: Chen Siyu

Inventor after: Jin Tao

Inventor after: Xu Mengqing

Inventor after: He Chengzhi

Inventor after: Pan Yanbing

Inventor after: Yu Shuaiyu

Inventor after: Zhang Qihong

Inventor before: Tang Yi

Inventor before: Rong Wenzeng

Inventor before: Xing Ruifan

Inventor before: Chen Siyu

Inventor before: Jin Tao

Inventor before: Xu Mengqing

Inventor before: He Chengzhi

Inventor before: Pan Yanbing

Inventor before: Yu Shuaiyu

Inventor before: Zhang Qihong

Inventor before: Zu Ha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