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43212U -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43212U
CN211643212U CN201921618288.3U CN201921618288U CN211643212U CN 211643212 U CN211643212 U CN 211643212U CN 201921618288 U CN201921618288 U CN 201921618288U CN 211643212 U CN211643212 U CN 211643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plate
cold storage
cold
interfa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182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建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ld Chain Cube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Zhongdato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Shanghai Co ltd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Shanghai CRRC Tongda Intelligent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Shanghai CRRC Tongda Intelligent Logi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182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43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43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43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包括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所述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依次排布设置,所述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均包括壳体、蓄冷材料和换热管,所述第三蓄冷板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一接口,两个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有载冷剂输送接口,两个所述第一接口中部的第三蓄冷板上连接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三蓄冷板的另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三接口。本实用新型能够让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两两相对的接口进行活动拼接连接安装,这样使得制造、推广及运输更加便捷;并便于在不同大小的冷藏空间,根据空间大小计算蓄冷板的需求,连接很灵活,使用十分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冷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背景技术
蓄冷技术是一项解决能源供求时间空间矛盾,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制冷节能新技术。可以在夜间电力负荷低谷期时,利用低谷电价带来的经济优势运行制冷机组产生冷量贮存在相变蓄冷材料中,继而在电力负荷的高峰期时释放冷量,满足各种冷负荷要求达到移峰填谷,节省电费的目的。
在现有的冷藏冷链运输系统中,采用的蓄冷板存在多种规格,由于长度不一,不能标准化生产,市场上无法推广,而且体积庞大,整体运输困难,同一种结构无法同时满足不同尺寸空间的需求,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包括蓄冷板本体,所述蓄冷板本体包括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所述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依次排布设置,所述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均包括壳体、蓄冷材料和换热管,所述第三蓄冷板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一接口,两个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有载冷剂输送接口,两个所述第一接口中部的第三蓄冷板上连接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三蓄冷板的另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三接口,两个所述第三接口中部的第三蓄冷板上连接有第四接口,所述第二蓄冷板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五接口,两个所述第五接口中部的第二蓄冷板上连接有第六接口,所述第二蓄冷板的另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七接口,两个所述第七接口中部的第二蓄冷板上连接有第八接口,所述第一蓄冷板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九接口,两个所述第九接口中部的第一蓄冷板上连接有第十接口,所述第九接口和第七接口之间,第三接口与第五接口之间套接有第一管配件,所述第十接口和第八接口之间,第六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套接有第二管配件,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的表面设置有翅片。
优选的,所述第二蓄冷板的个数为大于等于零。
优选的,所述第二接口的内部充注有相变材料液体,所述相变材料液体包括蓄冷剂。
优选的,所述第一蓄冷板的内侧设置有与两个第九接口相适配的第一流通管道,第一流通管道为“U”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蓄冷板的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贯穿的第二流通管道,两个所述第二流通管道的两端均与两组所述第五接口和第七接口相适配,所述第三蓄冷板的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贯穿的第三流通管道,两个所述第三流通管道的两端均与两组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之间连接方式为拼装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均为蓄冷储能单元,两个所述蓄冷储能单元之间两两相通连接,两个所述蓄冷储能单元之间两两相通连接,每个所述蓄冷储能单元包括壳体、蓄冷剂和换热管,所述蓄冷储能单元结构部分表面呈凸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九接口和第七接口之间,第三接口与第五接口之间套接有第一管配件,第十接口和第八接口之间,第六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套接有第二管配件,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之间连接方式为拼装连接结构;能够让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两两相对的接口进行活动拼接连接安装,在使用时能够得到以下优点:
(1)可标准化生产,推广方便,后期维护检修容易,长度短,可选着小型拖车进行简易运输;
(2)选着合适的单元和数量,就能满足任一储藏空间的冷藏需求;
(3)拆除后可循环利用,应用场景广泛;
(4)可重新自由组合,改变蓄冷板的长度,进行再次利用,避免不同的冷藏空间的蓄冷板另外制造,能够节省成本;并容易更换蓄冷板中的相变材料,以满足不同冷藏温度的需求。
2、通过第一蓄冷板、第二蓄冷板和第三蓄冷板的表面设置有翅片,所述蓄冷储能单元结构部分表面呈凸状,在使用时,可增加冷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冷板的释冷速率,从而可有效的保证冷藏空间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状态下的第一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状态下的第一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三状态下的第二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四状态下的第二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五状态下的第三蓄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状态下第一蓄冷板的侧视图(一侧直角结构一侧倒角结构);
图10为第一状态下第一蓄冷板的侧视图(两侧均为倒角结构);
图11为第二状态下第一蓄冷板的侧视图(一侧直角结构一侧倒角结构);
图12为第一状态下第一蓄冷板的侧视图(两侧均为倒角结构);
图13为第二状态下第一蓄冷板的右视图。
图中:1第一蓄冷板、2第二蓄冷板、3第三蓄冷板、4第一接口、 5第二接口、6第三接口、7第四接口、8第五接口、9第六接口、10 第七接口、11第八接口、12第九接口、13第十接口、14第一管配件、 15第二管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包括蓄冷板本体,所述蓄冷板本体包括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第一蓄冷板 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依次排布设置,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均包括壳体、蓄冷材料和换热管,第三蓄冷板3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一接口4,两个第一接口4连接有载冷剂输送接口,两个第一接口4中部的第三蓄冷板3上连接有第二接口 5,第三蓄冷板3的另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三接口6,两个第三接口6 中部的第三蓄冷板3上连接有第四接口7,第二蓄冷板2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五接口8,两个第五接口8中部的第二蓄冷板2上连接有第六接口9,第二蓄冷板2的另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七接口10,两个第七接口10中部的第二蓄冷板2上连接有第八接口11,第一蓄冷板 1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九接口12,两个第九接口12中部的第一蓄冷板1上连接有第十接口13,第九接口12和第七接口10之间,第三接口6与第五接口8之间套接有第一管配件14,第十接口13和第八接口11之间,第六接口9和第四接口7之间套接有第二管配件15,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的表面设置有翅片;
具体地,第二蓄冷板2的个数为大于等于零,第二接口5的内部充注有相变材料液体,相变材料液体包括蓄冷剂,第一蓄冷板1的内侧设置有与两个第九接口12相适配的第一流通管道,第一流通管道为“U”形结构,第二蓄冷板2的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贯穿的第二流通管道,两个第二流通管道的两端均与两组第五接口8和第七接口 10相适配,第三蓄冷板3的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贯穿的第三流通管道,两个第三流通管道的两端均与两组第一接口4和第三接口6相适配,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之间连接方式为拼装连接结构,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均为蓄冷储能单元,两个蓄冷储能单元之间两两相通连接,两个所述蓄冷储能单元之间两两相通连接,每个所述蓄冷储能单元包括壳体、蓄冷剂和换热管,所述蓄冷储能单元结构部分表面呈凸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蓄冷板本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释冷量,对蓄冷式冷藏系统有利;
其中,每一个蓄冷储能单元长度一般不超过3m,特殊情况可达 4m;一般生产2m和3m,特殊情况可生产1m和4m长的冷板;
具体地,换热管外加翅片,增加了换热管与翅片的导热,加强换热管与蓄冷剂的换热,缩短了蓄冷剂的蓄冷时间,换热管内制作螺旋槽,增加了换热管与载冷剂或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加强了换热管与与载冷剂或制冷剂间的换热,若换热管为铜管,管中流体是制冷剂,换热管接口的管连接件可采用球阀活连接,后期检修比较方便,若换热管为钢管,管中流体是载冷剂,换热管接口的管连接件可采用软管连接或卡箍连接、法兰连接,拆卸简单、维修方便,蓄冷板本体与载冷剂或制冷剂的输送机组进行分离,能够实现运输途中的冷藏空间内的无源供冷,拼接式的蓄冷板本体每一个组合部分的壳体连通,一次性就能够往拼接式蓄冷板本体中灌好蓄冷剂,可以改变壳体外观形状,增加壳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强了蓄冷板释冷效果;
实施例一
在使用时,根据冷藏空间的大小计算出需要多少完整的蓄冷储能单元,然后对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进行拼装,其中,第二蓄冷板2可以为零个或多个相同第二蓄冷板的组合,每部分的长度不超过2m,让第九接口12和第七接口10之间,第三接口6 与第五接口8之间通过第一管配件14连接,第十接口13和第八接口 11之间,第六接口9和第四接口7之间通过第二管配件15连接,第二管配件15连接主要保障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各部分间的蓄冷剂连通,同时,此外,蓄冷剂连接的接口与载冷剂输送接口的管径可以相等或不等,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均为蓄冷储能单元,两个蓄冷储能单元之间两两相通连接,特殊情况下,可以只有一个蓄冷储能单元,第一管配件14和第二管配件15可为为管件连接包括软管连接、焊接工艺连接或其他方式连接。
实施例二
参照图2-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蓄冷板1的一侧可为设置有三个接口的结构(第一状态),也为仅仅设置有两个接口的结构(第二状态),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可为两侧均设置有三个接口的结构(第三状态),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也可以为两侧均设置有两个接口的结构(第四状态),第三蓄冷板3的一侧可为三个接口,另一侧仅设置有两个接口的结构(第五状态);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增加第二蓄冷板2的数量来改变蓄冷板整体的长度,并布置在冷藏空间的顶部或侧部;
参照图9和12,其中,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的两侧可为倒角式结构或者一侧为直角一侧为倒角的结构;
参照图13,为第一蓄冷板1第一状态下或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第三状态下的侧视图;
具体地,由第一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或第二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构成的蓄冷板本体,其长度一般不会超过3m,特殊情况下可达 4m;
其中,由一个第一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或第二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和第五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或第四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构成的蓄冷板本体,其长度一般不会超过6m,特殊情况下可达8m;
其中,由一个第一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或第二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两个第三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或两个第四状态下的蓄冷储能单元构成的蓄冷板本体,其长度一般不会超过9m,特殊情况下可达12m;
具体地,通过增加第二蓄冷板2的数量来改变蓄冷板本体的长度,以适用任何长度的需求;同时,选不同状态下和长度的蓄冷储能单元进行拼装蓄冷板本体,通过并联或串联连接,可适用于任何冷藏空间,拼装好的蓄冷板本体可以布置在冷藏空间的顶部或侧部;
其中,换热管内设置有载冷液,载冷液由外部充冷装置提供;若换热管作为制冷系统的末端,则换热管的载冷液可为低温液态制冷剂;
需要说明的是,充冷装置与蓄冷设备可以是两个分离的独立设备,也可以属于同一个系统且相两连通的两个设备。
工作原理:该发明适用于任何大小空间的拼接式蓄冷板,采用了相变蓄冷储能技术,可用于食品的冷冻冷藏及冷链运输方面;这种拼接式蓄冷板的各蓄冷储能单元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将蓄冷储能单元的长度规范,可生产1m、2m、3m和4m的蓄冷储能单元;当然蓄冷储能单元的截面积也需要制定一些标准,一般不超过0.012m2,这样标准有利于推广和维护;
参照图1,可整体进行蓄冷剂的灌注,参照图2-3所示的结构,这无法实现蓄冷板本体的整体充冷只能局部先充冷再连接的;参照图3是将图2所示的蓄冷板中的各壳体连通部分取消,使得各部分蓄冷剂的部分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需要在每个部分的上部开设一个注射孔,便于加注蓄冷剂,注射完毕后用堵头堵住即可,或采用其他方法;参照图1-2所示的结构,存在壳体的接口,使得蓄冷剂能够更换,以适应其他冷藏温度的需求,而无需重新制作冷板;
其中,参照图1-3所示拼接式蓄冷板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制冷系统的末端设备,通过外置的充冷设备将低温的流体从蓄冷板本体下方的接口输入,从另一换热管接口输出并回到充冷设备里;换热管低温的流体与蓄冷板本体内的蓄冷剂存在一定温差,这个温差能够使蓄冷从液态变成固态,从而存储大量的冷量,能够保证冷藏空间在很长时间都处于合适的温度下;
同时,由于蓄冷板各部分连接采用活连接,所以蓄冷板本体的组装和拆卸十分方便;在后期的维修中,只需局部替换,无需像现有的冷板整个更换,减少了维修的成本,同时更换下来的部分维修好可再次利用;
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标准组合单元的截面形状和加翅片,可增加蓄冷板本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蓄冷板本体的释冷速率,从而可有效的保证冷藏空间的温度;
该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两两相对的接口可活动拼接连接安装,这样使得制造、推广及运输更加便捷;并便于在不同大小的冷藏空间冷藏车、冷藏箱及冷藏库,根据空间大小计算蓄冷板的需求,连接很灵活,使用十分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包括蓄冷板本体,所述蓄冷板本体包括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所述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依次排布设置,所述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均包括壳体、蓄冷材料和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蓄冷板(3)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一接口(4),两个所述第一接口(4)连接有载冷剂输送接口,两个所述第一接口(4)中部的第三蓄冷板(3)上连接有第二接口(5),所述第三蓄冷板(3)的另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三接口(6),两个所述第三接口(6)中部的第三蓄冷板(3)上连接有第四接口(7),所述第二蓄冷板(2)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五接口(8),两个所述第五接口(8)中部的第二蓄冷板(2)上连接有第六接口(9),所述第二蓄冷板(2)的另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七接口(10),两个所述第七接口(10)中部的第二蓄冷板(2)上连接有第八接口(11),所述第一蓄冷板(1)的一侧两端均连接有第九接口(12),两个所述第九接口(12)中部的第一蓄冷板(1)上连接有第十接口(13),所述第九接口(12)和第七接口(10)之间,第三接口(6)与第五接口(8)之间套接有第一管配件(14),所述第十接口(13)和第八接口(11)之间,第六接口(9)和第四接口(7)之间套接有第二管配件(15),所述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的表面设置有翅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冷板(2)的个数为大于等于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5)的内部充注有相变材料液体,所述相变材料液体包括蓄冷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冷板(1)的内侧设置有与两个第九接口(12)相适配的第一流通管道,第一流通管道为“U”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冷板(2)的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贯穿的第二流通管道,两个所述第二流通管道的两端均与两组所述第五接口(8)和第七接口(10)相适配,所述第三蓄冷板(3)的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贯穿的第三流通管道,两个所述第三流通管道的两端均与两组所述第一接口(4)和第三接口(6)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之间连接方式为拼装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蓄冷板(1)、第二蓄冷板(2)和第三蓄冷板(3)均为蓄冷储能单元,两个所述蓄冷储能单元之间两两相通连接,每个所述蓄冷储能单元包括壳体、蓄冷剂和换热管,所述蓄冷储能单元结构部分表面呈凸状。
CN201921618288.3U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Active CN211643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8288.3U CN211643212U (zh)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8288.3U CN211643212U (zh)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43212U true CN211643212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80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18288.3U Active CN211643212U (zh) 2019-09-26 2019-09-26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4321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6829A (zh) * 2021-08-12 2021-11-05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可实现单区双蓄冷模式的可移动相变冷藏箱
CN115338608A (zh) * 2022-09-21 2022-11-1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一种冷板的成型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6829A (zh) * 2021-08-12 2021-11-05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可实现单区双蓄冷模式的可移动相变冷藏箱
CN115338608A (zh) * 2022-09-21 2022-11-1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一种冷板的成型方法
CN115338608B (zh) * 2022-09-21 2024-02-2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一种冷板的成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0781B (zh) 基于整体式蓄冷板的保温集装箱及其充冷供冷方法
CN211643212U (zh) 一种拼接式的蓄冷板
CN108306072B (zh) 一种并联式热交换电池包
CN203731913U (zh) 储热换热器
CN108832222A (zh) 一种集成式电池包冷却装置
CN215477246U (zh) 一种多温区冷板和冷藏集装箱
CN200940970Y (zh) 热管式蓄冰融冰蓄冷装置
CN106571502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2374804A (zh) 一种热管式蓄冷装置
CN216720053U (zh) 一种储能装置
CN217009340U (zh) 储能集装箱
CN206076318U (zh) 锂离子电池结构
CN213454402U (zh) 一种直冷式块冰机蒸发器
CN214501513U (zh) 移动式蓄冰供冷装置
CN111351165B (zh) 一种隔间分形蓄冰槽
CN207196772U (zh) 一种用布水模块的蓄冷系统
CN216620387U (zh) 基于微热管的蓄冰装置
CN203674346U (zh) 一种蒸发器总成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组用蒸发器总成
CN218498195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多面换热装置
CN209877439U (zh) 用于保温集装箱的整体式蓄冷板
CN203628900U (zh) 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及带有该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
CN220774508U (zh) 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
CN218975569U (zh) 一种轻量化双层液冷系统结构
CN219097623U (zh) 一种用于冷链物流车的相变材料封装器
CN219226397U (zh) 双循环液冷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0000 room 1642, building 2, Lane 1800, Xinyang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Zhongdato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Shanghai)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Railway Traffic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00 room 1642, building 2, Lane 1800, Xinyang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RRC Tongda Intelligent Logistics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Railway Traff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0

Address after: Room 1222, 12 / F, building 1, No. 85, Mingnan Road,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00

Patentee after: Cold chain cube (Shangha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00 room 1642, building 2, Lane 1800, Xinyang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Zhongdato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Shanghai)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Railway Traffic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