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42556U - 一种新型救生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救生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42556U
CN211642556U CN201922503245.7U CN201922503245U CN211642556U CN 211642556 U CN211642556 U CN 211642556U CN 201922503245 U CN201922503245 U CN 201922503245U CN 211642556 U CN211642556 U CN 211642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e buoy
quick
novel
inflating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5032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莲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5032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42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42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42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新型救生圈,属于救生圈技术领域。它包括第一救生圈、第二救生圈、第一充气嘴、第二充气嘴和快速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气嘴的端部穿过第一救生圈,外露在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充气嘴的端部连接有快速充气装置,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救生圈内圈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只需给第一救生圈充气即可,当遇到稍长硬物将第一救生圈刺破时,由于第二救生圈处于不充气状态,硬物难以刺到第二救生圈上,待将硬物拔出后,触发快速充气装置,即可给第二救生圈快速充气,以达到双重保护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救生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救生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救生设备中的一个主要种类,通常是作为水上救援的安全防护必备产品,现有的救生圈均为单层设计,这类救生圈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破损,则很容易给使用者带来危险,为此,人们发明了双层的救生圈,用以解决单层救生圈容易破损的问题,但是,此类双层救生圈内外层均由PVC材料制成,使用时内外圈都必须事先充气,充气后的双层救生圈由于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距有限,且内圈也处于充气状态,一旦遇到稍微长一点的硬物时,有可能内外两层救生圈都会被同时扎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病,提供一种新型救生圈,它采用双层结构设计,但在使用时,只需事先给第一救生圈充气即可,当第一救生圈发生破损后,再迅速给第二救生圈充气。
上述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救生圈,它包括第一救生圈、套设在第一救生圈内的第二救生圈、设在第一救生圈上的第一充气嘴、设在第二救生圈上的第二充气嘴和快速充气装置,其要点在于:所述第二充气嘴的端部穿过第一救生圈,外露在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充气嘴的端部连接有快速充气装置,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救生圈内圈的侧壁上。快速充气装置的设计,使第一救生圈在破损后,可通过手动触发快速充气装置,将第二救生圈充满气。
作为优选,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依次包括壳体、设在壳体上端的触发开关、与触发开关接触连接的刺针、与刺针连接控制刺针上下运动的弹簧、设在刺针正下方与壳体通过螺纹连接的压缩气瓶和设在壳体外侧面上与壳体内部相连通的排气嘴;所述的排气嘴与第二充气嘴的端部连接。拨动触发开关,触发开关控制刺针向下运动,将压缩气瓶刺破,压缩气瓶内的压缩气体从压缩气瓶内喷出,通过排气嘴进入第二充气嘴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与快速充气装置的对应处设有固定带,所述的固定带两端分别粘接在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上,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通过固定带固定在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气嘴与第二充气嘴之间通过弯曲的软管连接在一起。弯曲的软管的设计使经过排气嘴瞬间排出的气体在弯曲的软管内得以缓冲,防止气体将第二充气嘴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救生圈的外侧面与第一救生圈的内侧面在与第二气嘴的对应处相互重叠,且与第二充气嘴通过热合粘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救生圈的体积略小于第一救生圈的体积。以确保第二救生圈有足够的浮力托起被救人员。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救生圈由PVC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救生圈由TPU淋膜尼龙布制成。TPU淋膜尼龙布的设计可以抗击更大的压力,其韧性更强,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过程中只需给第一救生圈充气即可,当遇到稍长硬物将第一救生圈刺破时,由于第二救生圈处于不充气状态,硬物难以刺到第二救生圈上,待将硬物拔出后,触发快速充气装置,即可给第二救生圈快速充气,以达到双重保护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去掉快速充气装置后的AA剖视图。
图3:快速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3的CC剖视图。
图1-4中,1-第一救生圈,2-第二救生圈,3-第一充气嘴,4-第二充气嘴,5-快速充气装置,6-壳体,7-触发开关,8-刺针,9-弹簧,10-压缩气瓶,11-排气嘴,12-弯曲的软管,13-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图1-4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它包括第一救生圈1、套设在第一救生圈1内的第二救生圈2、设在第一救生圈1上的第一充气嘴3、设在第二救生圈2上的第二充气嘴4和快速充气装置5,所述第二充气嘴3的端部穿过第一救生圈1,外露在第一救生圈1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充气嘴4的端部连接有快速充气装置5,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5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救生圈1内圈的侧壁上。快速充气装置5的设计,使第一救生圈1在破损后,可通过手动触发快速充气装置5,将第二救生圈2充满气。
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5依次包括壳体6、设在壳体6上端的触发开关7、与触发开关7接触连接的刺针8、与刺针8连接控制刺针8上下运动的弹簧9、设在刺针8正下方与壳体6通过螺纹连接的压缩气瓶10和设在壳体6外侧面上与壳体6内部相连通的排气嘴11;所述的排气嘴11与第二充气嘴4的端部连接。
所述第一救生圈1的外侧面与快速充气装置5的对应处设有固定带13,所述的固定带13两端分别粘接在第一救生圈1的外侧面上,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5通过固定带13固定在第一救生圈1的外侧面上。
所述的排气嘴11与第二充气嘴4之间通过弯曲的软管12连接在一起。弯曲的软管12的设计使经过排气嘴11瞬间排出的气体在弯曲的软管12内得以缓冲,防止气体将第二充气嘴4损坏。
所述第二救生圈2的外侧面与第一救生圈1的内侧面在与第二气嘴4的对应处相互重叠,且与第二充气嘴4通过热合粘接在一起。
所述的第二救生圈2的体积略小于第一救生圈1的体积。以确保第二救生圈2有足够的浮力托起被救人员。
所述的第一救生圈1由PVC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救生圈2由TPU淋膜尼龙布制成。TPU淋膜尼龙布的设计可以抗击更大的压力,其韧性更强,更加牢固。

Claims (7)

1.一种新型救生圈,它包括第一救生圈、套设在第一救生圈内的第二救生圈、设在第一救生圈上的第一充气嘴、设在第二救生圈上的第二充气嘴和快速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气嘴的端部穿过第一救生圈,外露在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充气嘴的端部连接有快速充气装置,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救生圈内圈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依次包括壳体、设在壳体上端的触发开关、与触发开关接触连接的刺针、与刺针连接控制刺针上下运动的弹簧、设在刺针正下方与壳体通过螺纹连接的压缩气瓶和设在壳体外侧面上与壳体内部相连通的排气嘴;所述的排气嘴与第二充气嘴的端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与快速充气装置的对应处设有固定带,所述的固定带两端分别粘接在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上,所述的快速充气装置通过固定带固定在第一救生圈的外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嘴与第二充气嘴之间通过弯曲的软管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救生圈的外侧面与第一救生圈的内侧面在与第二气嘴的对应处相互重叠,且与第二充气嘴热通过热合粘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救生圈的体积略小于第一救生圈的体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救生圈由PVC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救生圈由TPU淋膜尼龙布制成。
CN201922503245.7U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新型救生圈 Active CN211642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3245.7U CN211642556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新型救生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3245.7U CN211642556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新型救生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42556U true CN211642556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702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503245.7U Active CN211642556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新型救生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42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046840A1 (en) Portable self-adjusting underwater booster with a life-saving device
US7937770B1 (en) Inflatable swimsuit
KR20190131322A (ko) 구명용 부력 발생 장치
CN204956887U (zh) 一种救生手环
CN201816734U (zh) 大覆盖面远投式救生圈
CN101607588A (zh) 水中救生衣
US9449475B2 (en) Emergency location device
CN102700693A (zh) 一种水上营救用救生圈
CN211642556U (zh) 一种新型救生圈
CN100491194C (zh) 一种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
KR101973861B1 (ko) 휴대용 구명장치
CN100572189C (zh) 水中应急充气式自救装置
CN205022831U (zh) 便捷式自动充气防溺手环
KR20140007536A (ko) 구명벨트
CN116022309A (zh) 一种落水人员救援机械爪
CN211364890U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自救功能的充气救生衣
KR101702095B1 (ko) 구명용 에어밴드
CN202163605U (zh) 快速充气腰带式水中应急救生圈
US20190021414A1 (en) High altitude escape life jacket
CN205440815U (zh) 游泳自动充气救生两用项圈
CN208813479U (zh) 一种投掷式水上救生装置
CN2628416Y (zh) 自动充气式便携救生圈
CN105644741A (zh) 游泳自动充气救生两用项圈
CN204737012U (zh) 一种防溺水护腕
CN203107455U (zh) 一种防漏气水上救生药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