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39673U - 套筒 - Google Patents

套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39673U
CN211639673U CN201922278101.6U CN201922278101U CN211639673U CN 211639673 U CN211639673 U CN 211639673U CN 201922278101 U CN201922278101 U CN 201922278101U CN 211639673 U CN211639673 U CN 211639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leeving
sleeved
hole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7810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文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lary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lary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ary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lary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7810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39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39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3967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套筒,该套筒包括一第一构件、一第二构件及一第三构件。该第二构件可移动地插设于该第一构件,该第三构件可移动地套设于该第一构件。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简化内部结构,同时大幅缩小整体体积,以同时提供三种不同尺寸的套接部供使用者选用,以更有益于实际使用操作。

Description

套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套筒有关。
背景技术
套筒经常用来驱动螺丝、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可以理解的是,套筒的套接部的尺寸形状皆是固定,仅能够套接与其尺寸轮廓匹配的紧固件,因此,于工厂中常常需要准备各种大小不同的套筒以供使用,造成成本过高、收纳不易、携带不便等问题。因此,有业者开发出二种尺寸的套筒,甚至也有三种以上尺寸的套筒来供使用者使用,如中国台湾专利号TWI576208、美国专利号US5157995等所公开的套筒即属此类。
在此类套筒结构中,其应用的技术手段是以最外围的套接部作为不动的基准,其他尺寸较小的套接部依序重叠于内部,在使用时通过紧固件压抵以使尺寸小套接部内缩,进而使紧固件与其匹配的套接部结合,亦即,复数套接部是采用内缩选用的技术。
然而,此内缩技术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即为同时需要有多种尺寸、多种弹性力的弹簧重叠配置,并且于套筒的内部同时需要设置多种移动限位机构来避免元件脱离,导致各元件之间的结构配合度要求甚高,导致加工难度提升、组装不易、成本昂贵等问题。
另一种套筒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号M348666所示,是以最外围的壳体为不动的基准,将复数筒件重叠摆放于壳体内部,以达到提供多种套接部尺寸的目的;其中,于各个筒件分别贯设有长度不同的导槽,并通过复数横杆来滑设连结,使用时将欲用的筒件推出壳体。
然而,上段所提套筒所采用凸伸的技术手段,同样地,其对元件作动位置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导致加工困难的问题,如导沟的长度配置、侧向定位槽的位置选定、连结杆上诸多细小结构配置等等。并且,于使用时,转动套筒所产生的扭矩容易集中于横杆,导致多次使用后极容易变形的困扰。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套筒,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筒,可以有效简化内部结构,同时大幅缩小整体体积,以同时提供三种不同尺寸的套接部供使用者选用,以更有益于实际使用操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套筒,包括:一第一构件、一第二构件及一第三构件。该第一构件包括有相对的一结合部及一第一套接部,该结合部供连接于一动力工具,该第一套接部可选择性地供驱动一第一物件;该第二构件插设于该第一构件,该第二构件包括有一供驱动一第二物件的第二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容设于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可相对该第一套接部朝向靠近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以使该第一套接部驱动该第一物件;而该第三构件系套接于该第一构件,该第三构件包括有一第三套接部,该第三套接部可相对该第一套接部由一第一位置朝向远离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进而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三套接部的部分凸伸于该第一套接部以供驱动一第三物件;其中,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及该第三套接部三者的内径尺寸彼此相异。
优选地,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二套接部的端面是低于该第一套接部的端面进而形成一插接空间,该插接空间供该第一物件的部分插接,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在该第三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的部分是突出于该第三套接部。
优选地,该第一构件另包括有一容置空间及一围构该容置空间的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可相对移动地插设于该容置空间,一第一弹性件设于该容置空间且其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内壁及该第二构件,以使该第二构件常态地具有朝向远离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在该第一构件贯设有至少一贯孔,至少一限位件可移动地穿设过该至少一贯孔而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一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的一第二外壁是面向该第一内壁,在该第二外壁另凸伸有一挡部,该挡部与该第二套接部呈间隔配置,且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挡部与该至少一限位件呈干涉配置。
优选地,一套环定位地套接于该第一构件,且该套环压抵住该至少一限位件,以使其保持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内壁,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三构件压抵住该套环。
优选地,该第一构件定义有一轴线,一锁定机构设于该第一构件的结合部,该锁定机构包括有至少一定位孔、至少一定位珠及一锁定件,该至少一定位孔贯设于该结合部,该至少一定位珠可移动地容设于该至少一定位孔,该至少一定位珠可选择性地凸伸出该结合部的内壁,该锁定件可沿该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且可以该轴线为轴转动地套接于该结合部,该锁定件凹设有至少一容纳部,该至少一容纳部的开口方向是朝向该结合部而可选择性地容纳该至少一定位珠的部分,该至少一定位孔的数量及该至少一容纳部的数量皆相同;其中,当该锁定件移动至一锁定位置时,该至少一容纳部与该至少一定位孔相互错位,该锁定件的内壁抵迫该至少一定位孔的部分凸伸于该结合部的内壁;当该锁定件移动至一释放位置时,该至少一容纳部与该至少一定位孔在横向该轴线的方向上重叠,该至少一定位孔的部分可凸伸入该至少一容纳部而未凸伸于该结合部之内。
优选地,一第二弹性件弹抵于该结合部与该锁定件之间,该第二弹性件用以驱使该至少一容纳部在该轴线上常态地与该至少一定位孔保持错位关系。
优选地,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二套接部的端面是低于该第一套接部的端面进而形成一插接空间,该插接空间供该第一物件的部分插接,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在该第三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的部分是突出于该第三套接部;该第一构件另包括有一容置空间及一围构该容置空间的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可相对移动地插设于该容置空间,一第一弹性件设于该容置空间且其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内壁及该第二构件,以使该第二构件常态地具有朝向远离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在该第一构件贯设有至少一贯孔,至少一限位件可移动地穿设过该至少一贯孔而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一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的一第二外壁是面向该第一内壁,在该第二外壁另凸伸有一挡部,该挡部与该第二套接部呈间隔配置,且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挡部与该至少一限位件呈干涉配置;一套环定位地套接于该第一构件,且该套环压抵住该至少一限位件,以使其保持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内壁,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三构件压抵住该套环;该第一构件的一第一外壁凹设有二环沟,该二环沟在该第一构件的长度方向呈间隔配置,一滑动件定位于该第三构件且突出于该第三构件的一第三内壁,该滑动件滑抵于该二环沟之间且可选择性地嵌入于一该环沟;该二环沟于相互邻近的侧边分别设有一斜导面,二该斜导面的延伸方向是相互倾斜地靠近,该斜导面用以导引该滑动件进入或脱离该环沟;定义该第一构件设有该二环沟的部分为一第二区块,一第一区块连接该第二区块及该结合部,该第一套接部连接于该第二区块相对该第一区块的一端,其中,该第一区块、该第二区块及该第一套接部三者之中,该第二区块的厚度最厚,该第一套接部的厚度最薄,该第二区块的外径最大;该至少一贯孔设于该第一区块,当该套环是套设于该第一区块时,该套环与该第二区块齐平且侧向抵靠第二区块;在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及该第三套接部三者中,该第三套接部的壁厚最厚,该第一套接部的壁厚最薄;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及该第三套接部三者各自的壁厚不小于1.5mm;在该第一构件的长度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的长度等同于该第三套接部的长度,该第二套接部的长度与该第一套接部的比值介于0.5至0.7之间。
优选地,该第一套接部围构有一第一多角孔,该第二套接部围构有一第二多角孔,该第三套接部围构有一第三多角孔;其中,该第一多角孔、该第二多角孔及该第三多角孔分别选自六角孔及十二角孔其中一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套筒,可以有效简化内部结构,同时大幅缩小整体体积,以同时提供三种不同尺寸的套接部供使用者选用,以更有益于实际使用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欲使用第二套接部的结构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欲使用第一套接部的结构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欲使用第三套接部的结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使用第二套接部套接第二物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使用第一套接部套接第一物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使用第三套接部套接第三物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请参考图1至图7,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套筒包括一第一构件1、一第二构件2及一第三构件3。
该第一构件1包括有相对的一结合部11及一第一套接部12,该结合部11供连接于一动力工具7,该第一套接部12可选择性地供驱动一第一物件81。该第二构件2插设于该第一构件1,该第二构件2包括有一供驱动一第二物件82的第二套接部21,该第二套接部21容设于该第一套接部12,该第二套接部21可相对该第一套接部12朝向靠近该结合部11的方向移动,以使该第一套接部12驱动该第一物件81。而该第三构件3是套接于该第一构件1,该第三构件3包括有一第三套接部31,该第三套接部31可相对该第一套接部12由一第一位置朝向远离该结合部11的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进而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三套接部31的部分凸伸于该第一套接部12以供驱动一第三物件83;其中,该第一套接部12、该第二套接部21及该第三套接部31三者的内径尺寸彼此相异,该第一物件81、该第二物件82及该第三物件83举例但不限于螺丝、螺帽等紧固件。
更进一步地说,该第一套接部12围构有一第一多角孔121,该第二套接部21围构有一第二多角孔211,该第三套接部31围构有一第三多角孔311;其中,该第一多角孔121、该第二多角孔211及该第三多角孔311分别选自六角孔及十二角孔其中一者,进而能产生多种组合配置变化供使用者选用,满足各种需求。在本实施例中,由内而外,该第二套接部21、该第一套接部12及该第三套接部31所选用的多角孔的配置为六角、六角、十二角,但并不以此为限,在不同实施例中由内而外可以为:六角、六角、六角;六角、六角、十二角;六角、十二角、六角;十二角、六角、六角;六角、十二角、十二角;十二角、六角、十二角;十二角、十二角、六角;十二角、十二角、十二角。
采用上述一内插设、一外套设的结合方式,使得该第二套接部21及该第三套接部31皆是以位于中央的该第一套接部12为不动的基准而可独自进行内缩或外伸,在选用移动时,该第二套接部21及该第三套接部31不会产生相互干涉或相互连动导致操控不易的困扰,让使用者能快速选用所需的尺寸。并且,能够简化操作,让使用者能够更为直观地使用该套筒。
以下举例说明该套筒的使用方法,其可包括下列步骤:首先,依据所欲旋动的该第一物件81、该第二物件82及该第三物件83的不同径向尺寸,进行该第一套接部12、该第二套接部21及该第三套接部31的挑选。若欲选用该第一套接部12,则使用者朝向该结合部11的方向压抵该第二套接部21,以使该第二套接部21相对该第一套接部12内缩朝向该结合部11移动靠近,进而让该第一套接部12空出空间以供套接于该第一物件81;若选用该第二套接部21,则可直接地将该第二套接部21套接于该第二物件82;而若选用该第三套接部31,使用者则朝背离该结合部11的方向拉拔该第三套接部31,使该第三套接部31凸伸于该第一套接部12,如此则可将该第三套接部31套接于该第三物件83,在实务使用上相当地直观且易懂。
经过上述使用方式的说明,可以明确了解到,以该第一构件1为不动的基准,来分隔该第二构件2、该第三构件3的移动结构配,能真正确保二者可以进行独自移动而不会相互干扰的优点。
较佳地,在该第二构件2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二套接部21的端面是低于该第一套接部12的端面进而形成一插接空间33,该插接空间33可利于供该第一物件81的部分快速插接,并可让该第一物件81能顺利地沿该第一套接部12朝向该结合部11的方向推抵该第二套接部21,同时,作为基准不动的该第一套接部12可以有效阻隔外物非预期地压抵该第二套接部21,减少该第二构件2不必要的作动及碰撞。
另一较佳地,当该第三构件3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在该第三构件3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12的部分是突出于该第三套接部31。故当垂直放置该套筒时、或是发生垂直碰撞时,所产生的作用力皆是作用于不动的该第一构件1,如此能有效避免该第二构件2或该第三构件3的非预期地移动,且可减轻各元件之间的连结受力。
该第一构件1另包括有一容置空间13及一围构该容置空间13的一第一内壁14,该第二构件2可相对移动地插设于该容置空间13,一第一弹性件54设于该容置空间13且其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内壁14及该第二构件2,以使该第二构件2常态地具有朝向远离该结合部11的方向移动,当该第一物件81脱离该第一套接部12时,该弹性件可驱使该第二构件2回复至初始位置。并且,当该第一套接部12套接该第一物件81时,该弹性件亦可驱使该第二套接部21紧密抵靠于该第一物件81,以提升该套筒与该第一物件81的结合面积,进而能更稳定地驱动该第一物件81,尤指当该套筒是朝向上方(如天花板)套接该第一物件81使用时。同理地,该第三构件3是可相对移动地套设于该第一构件1,当该第三套接部31套设该第三物件83时,该第一套接部12可抵靠于该第三物件83,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较进一步来说,在该第一构件1贯设有至少一贯孔17,至少一限位件52穿设过该至少一贯孔17而突出于该第一构件1的第一内壁14,该第二构件2的一第二外壁22是面向该第一内壁14,在该第二外壁22另凸伸有一挡部23,该挡部23与该第二套接部21呈间隔配置,且在该第二构件2的移动方向上,该挡部23与该至少一限位件52呈干涉配置,以此来避免该第二构件2脱离该第一构件1,使得该第二构件2仅能于一定距离内相对该第一构件1移动。
较佳地,一套环51定位地套接于该第一构件1,且该套环51压抵住该至少一限位件52,以使其保持突出于该第一构件1的内壁,当该第三构件3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三构件3压抵住该套环51,如此一来,该第三构件3能增加径向紧迫力予该套环51,使得该套环51能更加紧箍住该第一构件1,以抵迫该至少一限位件52确实地突出于该第一构件1的内壁,强化该第一构件1与该第二构件2的连结关系,确保该第二构件2不会滑脱。
更进一步来说,该第一构件1的一第一外壁15凹设有二环沟16,该二环沟16在该第一构件1的长度方向呈间隔配置,一滑动件53定位于该第三构件3且突出于该第三构件3的一第三内壁32,该滑动件53滑抵于该二环沟16之间且可选择性地嵌入于一该环沟16,以达到避免该第三构件3滑脱该第一构件1、以及定位住该第三构件3的目的。
较佳地,该二环沟16于相互邻近的侧边分别设有一斜导面161,二该斜导面161的延伸方向是相互倾斜地靠近,该斜导面161用以导引该滑动件53进入或脱离该环沟16。
定义该第一构件1设有该二环沟16的部分为一第二区块62,一第一区块61连接该第二区块62及该结合部11,该第一套接部12连接于该第二区块62相对该第一区块61的一端,其中,该第一区块61、该第二区块62及该第一套接部12三者之中,该第二区块62的厚度最厚,该第一套接部12的厚度最薄,该第二区块62的外径最大。在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一贯孔17设于该第一区块61,当该套环51是套设于该第一区块61时,该套环51与该第二区块62齐平且侧向抵靠第二区块62。
具体地说,在该第一套接部12、该第二套接部21及该第三套接部31三者中,该第三套接部31的壁厚最厚,该第一套接部12的壁厚最薄,在实务上,该第一套接部12、该第二套接部21及该第三套接部31三者各自的壁厚不小于1.5mm。更具体地说,为了确保该第一构件1可抵靠该第三物件83,在该第一构件1的长度方向上,在该第一构件1的长度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12的长度等同于该第三套接部31的长度;同理地,为了让该第二构件2可抵靠该第一物件81,该第二套接部21的长度与该第一套接部12的比值介于0.5至0.7之间。
该第一构件1定义有一轴线18,一锁定机构4设于该第一构件1的结合部11,该锁定机构4可以提升该套筒连结于该动力工具7的安全可靠度。
较详细地说,该锁定机构4包括有至少一定位孔41、至少一定位珠42及一锁定件43,该至少一定位孔41贯设于该结合部11,该至少一定位珠42可移动地容设于该至少一定位孔41,该至少一定位珠42可选择性地凸伸出该结合部11的内壁,该锁定件43可沿该轴线18的延伸方向移动且可以该轴线18为轴转动地套接于该结合部11。
更详细地说,该锁定件43凹设有至少一容纳部431,该至少一容纳部431的开口方向系朝向该结合部11而可选择性地容纳该至少一定位珠42的部分,该至少一定位孔41的数量及该至少一容纳部431的数量皆相同;其中,当该锁定件43移动至一锁定位置时,该至少一容纳部431与该至少一定位孔41相互错位,该锁定件43的内壁抵迫该至少一定位孔41的部分凸伸于该结合部11的内壁;当该锁定件43移动至一释放位置时,该至少一容纳部431与该至少一定位孔41于横向该轴线18的方向上重叠,该至少一定位孔41的部分可凸伸入该至少一容纳部431而未凸伸于该结合部11之内。
要特别强调的是,单一该锁定件43可相对该结合部11进行轴向移动及相对地周向转动,可以大幅度地增加了该至少一容纳部431与该至少一定位孔41相互错位的态样,换言之,二者可于轴向上以及周向上皆可产生错位,形成3D立体空间上的错位配置,该套筒欲脱离该动力工具7时,使用者必须控制该锁定件43进行轴向移动及周向转动,才能有办法让该容纳部431准确地对应该定位孔41,而有极佳防脱功效。此外,使用者于切换操控时,仅需控制单一该锁定件43即可,同时满足切换安全可靠性及操作便利性。
较佳地,一第二弹性件55弹抵于该结合部11与该锁定件43之间,该第二弹性件55用以驱使该至少一容纳部431在该轴线18上常态地与该至少一定位孔41保持错位关系。
要额外补充的是,并不局限于上述态样,请进一步配合图8及图9所示的锁定件43A及第二弹性件55A。该锁定件43A包括有一容纳部431A及一挡凸432,该挡凸432用以选择性地推抵该至少一定位珠42凸伸出该结合部11的内壁,而该容纳部431为整个凹环以选择性地容纳该至少一定位珠42;其中,当该锁定件43A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挡凸432对应该至少一定位珠42,而当该锁定件43A位于该释放位置时,该容纳部431A对应该至少一定位珠42,环形结构的该容纳部431A让使用者仅需控制该锁定件43A沿该结合部11进行位移,即可快速释放(快脱机制),相当地便利又快速。而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弹性件55A弹抵于该结合部11与该挡凸432之间,以驱使该锁定件43A常态地位于该锁定位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套筒可以直接使用第二套接部,且通过第二构件相对第一构件内缩而可使用第一套接部,并通过第三构件相对第一构件外凸而可使用第三套接部,提供了三种不同尺寸以供使用者选用。其中,第二构件及第三构件的操作移动方向呈反向,进而可以大幅简化结构复杂度、有效降低整体体积,有助于快速生产组装、及便于收纳携带。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构件,包括有相对的一结合部及一第一套接部,该结合部供连接于一动力工具,该第一套接部可选择性地供驱动一第一物件;
一第二构件,插设于该第一构件,包括有一供驱动一第二物件的第二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容设于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可相对该第一套接部朝向靠近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以使该第一套接部驱动该第一物件;
一第三构件,套接于该第一构件,包括有一第三套接部,该第三套接部可相对该第一套接部由一第一位置朝向远离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进而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三套接部的部分凸伸于该第一套接部以供驱动一第三物件;
其中,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及该第三套接部三者的内径尺寸彼此相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二套接部的端面是低于该第一套接部的端面进而形成一插接空间,该插接空间供该第一物件的部分插接,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在该第三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的部分是突出于该第三套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构件另包括有一容置空间及一围构该容置空间的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可相对移动地插设于该容置空间,一第一弹性件设于该容置空间且其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内壁及该第二构件,以使该第二构件常态地具有朝向远离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构件贯设有至少一贯孔,至少一限位件可移动地穿设过该至少一贯孔而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一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的一第二外壁是面向该第一内壁,在该第二外壁另凸伸有一挡部,该挡部与该第二套接部呈间隔配置,且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挡部与该至少一限位件呈干涉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一套环定位地套接于该第一构件,且该套环压抵住该至少一限位件,以使其保持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内壁,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三构件压抵住该套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构件定义有一轴线,一锁定机构设于该第一构件的结合部,该锁定机构包括有至少一定位孔、至少一定位珠及一锁定件,该至少一定位孔贯设于该结合部,该至少一定位珠可移动地容设于该至少一定位孔,该至少一定位珠可选择性地凸伸出该结合部的内壁,该锁定件可沿该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且可以该轴线为轴转动地套接于该结合部,该锁定件凹设有至少一容纳部,该至少一容纳部的开口方向是朝向该结合部而可选择性地容纳该至少一定位珠的部分,该至少一定位孔的数量及该至少一容纳部的数量皆相同;其中,当该锁定件移动至一锁定位置时,该至少一容纳部与该至少一定位孔相互错位,该锁定件的内壁抵迫该至少一定位孔的部分凸伸于该结合部的内壁;当该锁定件移动至一释放位置时,该至少一容纳部与该至少一定位孔在横向该轴线的方向上重叠,该至少一定位孔的部分可凸伸入该至少一容纳部而未凸伸于该结合部之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一第二弹性件弹抵于该结合部与该锁定件之间,该第二弹性件用以驱使该至少一容纳部在该轴线上常态地与该至少一定位孔保持错位关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二套接部的端面是低于该第一套接部的端面进而形成一插接空间,该插接空间供该第一物件的部分插接,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在该第三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的部分是突出于该第三套接部;该第一构件另包括有一容置空间及一围构该容置空间的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可相对移动地插设于该容置空间,一第一弹性件设于该容置空间且其二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内壁及该第二构件,以使该第二构件常态地具有朝向远离该结合部的方向移动;在该第一构件贯设有至少一贯孔,至少一限位件可移动地穿设过该至少一贯孔而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一第一内壁;该第二构件的一第二外壁是面向该第一内壁,在该第二外壁另凸伸有一挡部,该挡部与该第二套接部呈间隔配置,且在该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该挡部与该至少一限位件呈干涉配置;一套环定位地套接于该第一构件,且该套环压抵住该至少一限位件,以使其保持突出于该第一构件的内壁,且当该第三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三构件压抵住该套环;该第一构件的一第一外壁凹设有二环沟,该二环沟在该第一构件的长度方向呈间隔配置,一滑动件定位于该第三构件且突出于该第三构件的一第三内壁,该滑动件滑抵于该二环沟之间且可选择性地嵌入于一该环沟;该二环沟于相互邻近的侧边分别设有一斜导面,二该斜导面的延伸方向是相互倾斜地靠近,该斜导面用以导引该滑动件进入或脱离该环沟;定义该第一构件设有该二环沟的部分为一第二区块,一第一区块连接该第二区块及该结合部,该第一套接部连接于该第二区块相对该第一区块的一端,其中,该第一区块、该第二区块及该第一套接部三者之中,该第二区块的厚度最厚,该第一套接部的厚度最薄,该第二区块的外径最大;该至少一贯孔设于该第一区块,当该套环是套设于该第一区块时,该套环与该第二区块齐平且侧向抵靠第二区块;在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及该第三套接部三者中,该第三套接部的壁厚最厚,该第一套接部的壁厚最薄;该第一套接部、该第二套接部及该第三套接部三者各自的壁厚不小于1.5mm;在该第一构件的长度方向上,该第一套接部的长度等同于该第三套接部的长度,该第二套接部的长度与该第一套接部的比值介于0.5至0.7之间。
9.如权利要求1至8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套筒,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套接部围构有一第一多角孔,该第二套接部围构有一第二多角孔,该第三套接部围构有一第三多角孔;其中,该第一多角孔、该第二多角孔及该第三多角孔分别选自六角孔及十二角孔其中一者。
CN201922278101.6U 2019-12-18 2019-12-18 套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39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78101.6U CN211639673U (zh) 2019-12-18 2019-12-18 套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78101.6U CN211639673U (zh) 2019-12-18 2019-12-18 套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39673U true CN211639673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96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7810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39673U (zh) 2019-12-18 2019-12-18 套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396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2256B (zh) * 2021-09-06 2023-11-11 日商益冉軸心股份有限公司 工具用套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2256B (zh) * 2021-09-06 2023-11-11 日商益冉軸心股份有限公司 工具用套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1254603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operation rod
US8764473B2 (en) Ball-lock connector
US10156252B2 (en) Cable couplings for drain cleaning tools
US6840143B1 (en) Adapter for screwdriver having elastic retainer ring
US20110023666A1 (en) Fast screwdriver blade connecting structure
CN211639673U (zh) 套筒
US20110079116A1 (en) Retractable screwdriver
EP1308249A1 (en) Tool connecting device for robot hand
CN112975803B (zh) 套筒及该套筒的使用方法
US20190242509A1 (en) Holding element and terminal connector having such a holding element
TWI551407B (zh) 前推快脫式起子頭裝置
CN110043123B (zh) 过渡轴快装结构及所应用的锁具
CN212096113U (zh) 套筒
US11685026B2 (en) Tool joint
CN211039300U (zh) 固定装置
TWM456265U (zh) 工具轉接桿
US11090782B2 (en) Socket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CN110815109B (zh) 多节万向工具
TWI679087B (zh) 套筒及該套筒之使用方法
TWI704980B (zh) 套筒及該套筒之使用方法
JP2006300111A (ja) 配管継手
CN221058130U (zh) 一种电动推杆及用于电动推杆的离合机构
US20230211480A1 (en) Structure for replacing shear wrench head
TWI769845B (zh) 快脫式套筒
CN115570559B (zh) 一种机械臂快换装置、操作方法及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