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29350U - 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29350U CN211629350U CN202020234850.9U CN202020234850U CN211629350U CN 211629350 U CN211629350 U CN 211629350U CN 202020234850 U CN202020234850 U CN 202020234850U CN 211629350 U CN211629350 U CN 2116293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or
- main body
- probe
- rear end
- sleev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包括主体外壳、第一绝缘子、活动探针、内弹簧、固定探针、第二绝缘子、主体内壳;固定探针贯穿地套装于第二绝缘子内;第二绝缘子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内;内弹簧套装入固定探针的内腔内;活动探针贯穿地套设于第一绝缘子并卡装于固定探针的内腔的前部;主体外壳套设于第一绝缘子的外部并在后端与主体内壳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绝缘子的后端端面设有的凹槽抵止于活动探针后端的第一台阶部的端面从而限制活动探针的轴向移动;该凹槽的侧壁对固定探针沉入凹槽内的前端的端部形成挤压干涉,使固定探针的前端端部紧贴于活动探针的后端的外侧。由此,实现有效减低组装不良率且结构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自动测试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通讯终端等设备生产作业过程中,为了性能检测,通常使用连接器来探测测试其内部各模块或零部件的性能质量(比如高频指标),如图1所示,传统的自动测试用连接器00主要由主体外壳01、主体内壳02、活动探针03、内弹簧04、绝缘子05、06和固定探针07组成,往往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通常自动测试用连接器00在装配活动探针03和固定探针06时,由于内弹簧04是处于预压的状态,会对活动探针03有一定的力作用,因而会使得其装配时,活动探针03直接被弹出。
其二,通常的自动测试用连接器的主体内、外壳01、02系为直接硬对硬的过盈干涉,此方式无法较好地保证装配的同心度,易导致装配过程中零部件歪斜,且易将内部的弹性结构卡死,同时,主体内、外壳01、02之间没有做直接限位,对于组装段的风险高,使组装的良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以有效减低产品组装不良率且结构可靠的自动测试用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包括主体外壳、第一绝缘子、活动探针、内弹簧、固定探针、第二绝缘子、主体内壳,所述固定探针贯穿地套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子内;所述第二绝缘子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内;所述内弹簧套装入固定探针的内腔内;所述活动探针贯穿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子并卡装于所述固定探针的内腔的前部;所述主体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子的外部并在后端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子的后端端面设有凹槽,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部分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凹槽抵止于所述第一台阶部的端面从而限制所述活动探针的轴向移动;所述凹槽的侧壁对所述固定探针沉入所述凹槽内的前端的端部形成挤压干涉,使所述固定探针的前端端部紧贴于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主体外壳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是通过铆压方式连接在一起的。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活动探针配合构成滑动副,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探针内并与其内壁面接触;所述内弹簧可自由伸缩地连接于所述活动探针与所述固定探针之间,其一端抵止于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面,其另一端抵止于所述固定探针的内孔的后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探针设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绝缘子固定地套设于所述主体内壳的内孔内,所述固定探针的第二台阶部抵止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前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绝缘子的后端面抵止于所述主体内壳的内孔的底部。
优选地,还包括外弹簧、第三绝缘子、法兰固定件;所述第三绝缘子和外弹簧依次从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的后端的外侧,所述法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三绝缘子上,所述外弹簧可自由伸缩地连接于所述主体外壳和所述第三绝缘子之间,其一端抵止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后端面上,其另一端抵止于所述第三绝缘子的前端面上,所述第三绝缘子的内孔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外周面配合构成滑动副。
优选地,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的侧面设置有双凸筋卡点,所述主体外壳的后端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相互卡合并由所述双凸筋卡点卡合地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一绝缘子的后端设置凹槽及相应配合的预装干涉结构,使组装制造工艺得到改善,可防止在组装第一绝缘体、活动探针、固定探针和内弹簧时所述活动探针被弹飞的风险,从而更容易实现组装工艺,同时,降低组装生产不良率;另一方面,通过在主体内壳与主体外壳之间设置成双凸筋式干涉固定,并且还可设置防过压结构,保证在铆压主体内壳和主体外壳时,使其有足够的预装空间,防止组装偏位的风险以及防止过压的风险,结构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在本文中,以活动探针所在的方位为前方或前端,以法兰固定部所在方位为后方或后端。
如图2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1,包括主体外壳10、第一绝缘子20、活动探针30、内弹簧40、固定探针50、第二绝缘子60、主体内壳70、外弹簧80、第三绝缘子90、法兰固定件100,除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绝缘子20、60、90由高频绝缘介质材料制成外,上述其它零件都是由金属导体材料制成。
再次参照图2,并结合图1所示,上述零部件的组装关系为:所述固定探针50贯穿地套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子60内;所述第二绝缘子60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70内;所述第三绝缘子90和外弹簧80依次从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70的后端的外侧,所述第三绝缘子90和外弹簧80依次从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70的后端的外侧,所述法兰固定件100固定于所述第三绝缘子90上,所述内弹簧40套装入固定探针50的内腔内;所述活动探针30贯穿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子20并卡装于所述固定探针50的内腔的前部,所述主体外壳10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子20的外部并在后端与所述主体内壳70的前端通过铆压方式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优选地,参考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子20通过与所述主体外壳10的内孔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子20与所述活动探针30之间配合构成滑动副,所述活动探针30的后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探针50内并与其内壁面接触,所述内弹簧40的一端抵止于所述活动探针30的后端面,另一端抵止于所述固定探针50的内孔的后端面上,从而实现以自由状态可自由伸缩地连接于所述活动探针30与所述固定探针5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子20的后端端面设有凹槽21,所述活动探针30的后端部分设有第一台阶部31,所述凹槽21抵止于所述第一台阶部31的端面从而限制所述活动探针30的轴向移动。与此同时,所述凹槽21的侧壁对所述固定探针50沉入所述凹槽21内的前端的端部形成挤压干涉,使所述固定探针50的前端端部紧贴于所述活动探针30的后端的外侧,这样,在组装活动探针30和固定探针50时,由于凹槽21的这种挤压作用,在前端对固定探针50和活动探针30形成径向的压迫力,使活动探针30在受到内弹簧40的外推力时也不会从与固定探针50的装配状态上脱开,如此上述,通过以上这些预装干涉结构,在将所述第一绝缘体20、固定探针50和活动探针30以及内弹簧40组装在一起时有效地防止所述活动探针30被弹飞,从而更容易实现零件组装工艺,降低组装生产不良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结构功能的更好地实施,所述固定探针50设有第二台阶部51,所述第二绝缘子60固定地套设于所述主体内壳70的内孔内,所述固定探针50的第二台阶部51抵止于所述第二绝缘子60的前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绝缘子60的后端面抵止于所述主体内壳70的内孔的底部。通过以上设置,实现第二绝缘子60、固定探针50和所述主体内壳70之间的组装固定。
为了实现所述主体外壳10与所述主体内壳70之间更加可靠地固定连接,所述主体内壳70的前端的侧面设置有双凸筋卡点71,通过该双凸筋卡点71,所述主体外壳10的后端与所述主体内壳70的前端相互卡合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弹簧80可自由伸缩地连接于所述主体外壳10和所述第三绝缘子90之间,其一端抵止于所述主体外壳10的后端面上,其另一端抵止于所述第三绝缘子90的前端面上,所述第三绝缘子90的内孔与所述主体内壳70的外周面配合构成滑动副。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法兰固定件100与所述第三绝缘子90构成的组合件可以自由地沿主体内壳70的外周进行轴向移动,由于测试夹具工装(未示出)是通过所述法兰固定件100固定到本自动测试用连接器1的,所述测试夹具工装(未示出)带动法兰固定件100弹性地活动,使测试夹具工装(未示出)与本自动测试用连接器1之间形成可弹性地接地活动,避免测试过程中对本自动测试用连接器1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测试用连接器1是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步骤组装的:
1)将固定探针50装配到第二绝缘子60上;
2)再将装配好的固定探针50与第二绝缘子60插入主体内壳70里;
3)将法兰固定件100装到主体内壳70上,同时装入第三绝缘子90和外弹簧80;
4)将内弹簧40装入到固定探针50的内腔;
5)将活动探针30与第一绝缘子20装配好;
6)将装好的活动探针30与第一绝缘子20套设于固定探针50上形成干涉;
7)最后将主体外壳10预装在已经装配好的活动探针和固定探针等的主体内壳70上,并进行铆压固定。
综上所述,本组装工艺更容易,能够降低组装生产不良率,同时,由于主体内壳与主体外壳之间设置成双凸筋式干涉固定,结构更加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包括主体外壳、第一绝缘子、活动探针、内弹簧、固定探针、第二绝缘子、主体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探针贯穿地套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子内;所述第二绝缘子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内;所述内弹簧套装入固定探针的内腔内;所述活动探针贯穿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子并卡装于所述固定探针的内腔的前部;所述主体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子的外部并在后端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连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子的后端端面设有凹槽,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部分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凹槽抵止于所述第一台阶部的端面从而限制所述活动探针的轴向移动;
所述凹槽的侧壁对所述固定探针沉入所述凹槽内的前端的端部形成挤压干涉,使所述固定探针的前端端部紧贴于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是通过铆压方式连接在一起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活动探针配合构成滑动副,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探针内并与其内壁面接触;所述内弹簧可自由伸缩地连接于所述活动探针与所述固定探针之间,其一端抵止于所述活动探针的后端面,其另一端抵止于所述固定探针的内孔的后端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探针设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绝缘子固定地套设于所述主体内壳的内孔内,所述固定探针的第二台阶部抵止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前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绝缘子的后端面抵止于所述主体内壳的内孔的底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弹簧、第三绝缘子、法兰固定件;所述第三绝缘子和外弹簧依次从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套装于所述主体内壳的后端的外侧,所述法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三绝缘子上,所述外弹簧可自由伸缩地连接于所述主体外壳和所述第三绝缘子之间,其一端抵止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后端面上,其另一端抵止于所述第三绝缘子的前端面上,所述第三绝缘子的内孔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外周面配合构成滑动副。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的侧面设置有双凸筋卡点,所述主体外壳的后端与所述主体内壳的前端相互卡合并由所述双凸筋卡点卡合地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34850.9U CN211629350U (zh) | 2020-02-29 | 2020-02-29 | 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34850.9U CN211629350U (zh) | 2020-02-29 | 2020-02-29 | 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29350U true CN211629350U (zh) | 2020-10-02 |
Family
ID=72621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34850.9U Active CN211629350U (zh) | 2020-02-29 | 2020-02-29 | 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29350U (zh) |
-
2020
- 2020-02-29 CN CN202020234850.9U patent/CN2116293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31507B2 (en) | Conductive terminal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assembly | |
US4126370A (en) | Filter connector with radial mounting means | |
US7354315B2 (en) | Releasable plug connector system | |
US11211725B2 (en) | Multipolar connector | |
US20020076964A1 (en) | Snap-on plug coaxial connector | |
CN106663903A (zh) | 具有浮动机构的同轴连接器 | |
US2016000619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etallic pl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10164372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ng assembly | |
CN101719613A (zh) | 同轴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 |
CN211017647U (zh) | 一种板对板平接式射频同轴连接器 | |
CN211629350U (zh) | 一种自动测试用连接器 | |
US6007364A (en) | Guide post assembly | |
CN215070523U (zh) | 一种小间距测试连接器 | |
CN211856667U (zh) | 射频测试连接器 | |
KR102247381B1 (ko) | Rf 케이블용 방수 커넥터 | |
CN210517206U (zh) | 滤波结构及微距形滤波连接器插座 | |
US6511339B1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push lock | |
CN109449638B (zh) | 一种直插头 | |
CN109301557B (zh) | 一种单体插座的防水组装结构 | |
CN111430984A (zh) | 导电柱结构、无线耳机及充电盒 | |
CN110544841B (zh) | 一种新型的高性能高压大电流连接器 | |
CN201667468U (zh) | 一种同轴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 |
CN112217016B (zh) | 电连接器 | |
KR200444511Y1 (ko) | 휴대폰 배터리 충전거치대의 충전단자 접속구조 | |
CN210607704U (zh) | 连接器转接端子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